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汇总16篇)

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汇总16篇)

时间:2024-01-13 15:55:25 作者:薇儿

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前的一项准备工作,它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有序和高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样本,供大家参考借鉴。

人教版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例题五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加法的运算定律之后学习的。只学习乘法交换律,内容比较简单。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发现这一运算定律,呈现“观察-初步结论-验证-应用”的研究程序。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让他们观察,让他们提问,让他们选择问题进行解决,引导他们发现规律、验证规律,给规律命名、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乘法交换律,应用交换律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着发现的快乐。

二、注重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简单的计算几道题。知道几个数的概念,而是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因此本节课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整节课紧紧围绕“乘法交换律”让学生在“观察、验证、应用”的活动中,学会有序的思考,经历归纳总结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观察,如何验证,如何思考。

只学习乘法交换律,内容比较简单。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发现这一运算定律,呈现“观察-初步结论-验证-应用”的研究程序。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让他们观察,让他们提问,让他们选择问题进行解决,引导他们发现规律、验证规律,给规律命名、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乘法交换律,应用交换律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着发现的快乐。

二、注重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简单的计算几道题。知道几个数的概念,而是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因此本节课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整节课紧紧围绕“乘法交换律”让学生在“观察、验证、应用”的活动中,学会有序的思考,经历归纳总结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观察,如何验证,如何思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触很深,我对这节课值得反思的东西还是挺多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整个课堂气氛比较好,师生交流和谐融洽。在本节课中,能够抓住重难点,课堂设计比较好,、教学设计很清晰,教学很顺畅,知识讲解比较到位。在探索乘法交换律的过程中,环环相扣,学生学习的激情很高,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乘法交换律的环节中,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表示方法。同时,在总结乘法结合律后,教给孩子们一个手指操,加深了孩子们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学习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由浅入深,从直观到规律,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时,我是先讲乘法交换律,再讲结合律,因为乘法交换律在学生以前的学习中都有渗透,而乘法结合律的生成也有赖于乘法交换律,所以先讲交换律可以以旧引新,为学生下一步学习结合律做好铺垫。

在这次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语言不够严谨,要简洁、精炼。在叙述乘法结合律时,要紧扣乘法结合律的定义。

二、要注意一下细节问题。在学生讨论、举例时,要求孩子验证等式是否成立时,要求叙述得不够严谨。

三、针对学生错误的回答,解释得不是很到位,需要针对孩子的回答,来着重讲解。

四、对于教材提供的主题图的体会:

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是计算正方体的个数,在计算中,出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产生我们需要的`素材。教后,发现学生能呈现的算法基本上局限在:345、354、453范围内,我们探索所需要的类似3(45)的算式是较难主动再现的。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刻意的人为的引导得到,其实很不自然,有些强加的感觉。也许,直接呈现乘法结合律的事例给学生会更好些。

由于经验的欠缺,对课堂的调控与把握还是做得不到位。有时候我的语言有些随意,不够正式,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这是非常不足之处,既而需要我今后努力学习的方向。还有通过有其他老师的点评,让我明白老师的辅助作用及提问题的技巧性也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课堂的有效教学。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学习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人教版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例题五

在全校领导和数学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乘法分配律得到了比较好的呈现和展示,课堂中展示了如下几个亮点:

一、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渡到乘法分配律是可行的。

自我感觉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碰到乘法分配律问题完全可以退一步,来更加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譬如学生碰到101×3799×26等等类似的题目计算起来将更加游刃有余,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错误的发生。

二、实现了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的自然过渡。

这样的设计与执行,教师的导引学生的观察,而后的给左写右,然后的仿写,说一说。整整操作过程以庞大的数据说明问题,很大程度上自然有序的实现了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的转化,这个阶段奠定了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基础的理解和其字母形式的最初也是最真实的认知,有利于学生知识连续性的发展和练习中的应用。

三、情景剧的适时引入,促使学生认知更上层楼。

生活中的握手问题与乘法分配律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此,在判断部分加上情景剧,其主要目的是提前的预见性,在学生没有形成问题的时候,我们预感到这里会出现问题而提前预设,从而生成学生的纠错能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

四、评价给力,激发学生思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一句肯定性的评价,一个赞赏的目光,一个给力的动作都会让我们的学生感到教师的鼓励,给自己的鼓舞。正是这样的兴奋才能促使孩子又不断地想法不断迸发出来,去发展,去实现教师所希翼的内容甚至还能出现更高的突破性发展,这正是良性评价的优点,也正是我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这只需要我们教师适时的适度的给孩子们一个合理的良性的评价,而不是哗众取宠,为了评价而评价。

存在不足:

一、细节之处仍存有瑕疵。

个别之处感觉总是不尽人意,很大程度上感觉放不开,不敢放开,这样的感觉制约了课堂的发展,同时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需要我们做好积淀的同时,给学生一个个升华的机会和时间以及空间,让他们真正的能够当家作主,用他们的语言进行阐述,进行思考。

二、落实上面书写部分尚显弱化。

为了避免学生出现不听课现象,我大力落实学生听课制度,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程度的关注黑板,关注教师,关注其他同学的发言。这样确实提高了学生听得质量,课下反馈,学生听得不错,但是回头考虑,学生写的能力却被忽略,被弱化,长此以往对学生反而会造成另一个极端的不良现象,这更不是我想要的。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掌握好听与写的度,把握好时间分配,提高自己课堂组织能力,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发展机会和机遇,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能够玩的开心,听得进去,说得出来,写的正确。保证人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人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

研修将全面结束,磨课已经接近尾声。而我们的教学却在新的平台上全面铺开,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我们以研修的精神为引领,以磨课的态度对待平时的每一节课,使我们的每节课尽量精品化,教师和学生能力增长化。让进步成为一种习惯,让成功一次次倍增叠加。

认知不当之处万望批评指正,不胜感激。谢谢!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

(一)口算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口算题。

5×225×425×8125×8。

2、师:以后在计算乘法时,一般看到“5”想到2,看到“25”想到4,看到“125”想到8;因为这样的两个数相乘能整到十、整百、整千数,这样可以快速计算。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多媒体出示情境图。

2、估一估。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3、算一算。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4、交流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办法介绍给大家?学生汇报,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师板书:(3×5)×4=60(个)。

3×(5×4)=60(个)。

(三)比较算式的特点,发现规律。

2、学生汇报:略。

3、小结:(3×50)×4=3×(5×4)。

(四)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1、师:用别的`三个数这样计算会不会结果也相同呢?请在本子上举例计算。

2、学生举例。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小组举例的情况?

(五)概括规律。

2、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三个数字,你能写出所发现的规律吗?

板书(a×b)×c=a×(b×c)。

(六)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比较(3×5)×4=603×(5×4)=60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

3、练习:p46“试一试”的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出示两组数据。

4×5=5×412×10=10×12。

2、师:认真观察,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3、学生汇报。

4、学生举例验证。

师:你能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吗?

5、师: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6、板书:a×b=b×a。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6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25×17×413×8×128(25×125)×(8×4)。

(1)学生独立完成,个别板演。

(2)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学生读课本第45、46页,质疑。

六、作业:课本第46页第2题。

人教版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例题五

在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在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性和结合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成功之处:

1、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以往教学中,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按部就班,首先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再进行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最后对比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虽然感觉教学有条不紊,但是总感觉缺失点什么,总感觉有这样一双手在禁锢自己的思想。如何让教学更能适应新形势下课改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本,顺应学生认识发展需求,减轻学生背诵记忆的难度。因此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大胆改变了教材的编排程序,改变为加法、乘法交换律放在一课时进行教学,加法、乘法结合律也是如此。通过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非常轻松的认识了加法、乘法交换律,记忆非常深刻牢固。

2、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由故事“朝三暮四”引入,引发学生猜想,通过举例验证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然后又再次引发学生从结论进行猜想,让学生不仅知道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获取结论的方法。通过结论引发猜想,学生很自然列举了例子进行证明,从而得出在乘法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结论。结论的得出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真实感悟到了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不足之处:

习题的处理欠妥当。练习五1题只是要求学生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没有让学生说说表中数的规律:可以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这样在计算中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算出对角线及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另一半可以照抄。

再教设计:

1、注重习题的备课,减少低效教学流程。

2、注重对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证明过程,可以通过集合图和点子图,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探索与发现(二)〉〉。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些小长方体。

(一)口算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口算题。

2×55×1425×4125×836×25。

2、谈话引入。

师:他们怎么计算那么快呀?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发现吧!

3、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动手操作。

师生共同用小长方体搭一个和教材上一样的大长方体。

2、估一估。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长方体搭成的?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集体交流。

3、算一算。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4、交流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办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汇报,师板书:(3×5)×4=603×(5×4)=60。

5、比一比。

师: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

(三)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1、提出假设。

师:用别的三个数这样计算会不会结果也相同呢?请在本子上举例计算。

2、学生举例。

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小组举例的情况?

生:…。

(四)概括规律。

学生同桌交流后反馈。

师:这样的例子多不多?(多)能举完吗?(不能)。

生:…。

生说师板书:(a×b)×c=a×(b×c)叫做乘法结合律。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比较(3×5)×4=603×(5×4)=60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哪个更简便?

师:看来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出示38×25×4。

师:能用乘法结合律使这道题计算简便吗?

学生试做,教师指导。

3、独立计算:42×125×8。

1、出示一组数据。

4×5=5×412×10=10×126×7=7×6。

师: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2、学生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3、用字母来表示,生说师板书:a×b=b×a。

(七)运用模型,完成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集体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展示评比。

(八)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乘法》教学设计

一、引入谈话。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动物乐园玩一玩,看看里面又有些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

二、认识“几个几相加”。

1、学习例题,初步感知。

(1)提问:在动物乐园里有些什么小动物呢?

(2)提问:兔一共有几只?小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导学生一起从图上数出3个2和4个3;板书算式:2+2+2=6(只)3+3+3+3=12(只)。

2、观察比较,再次感知。

(1)请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概括“都是几个相同的数在相加”。

(2)用“几个几相加”表述。

启发提问:你能用几个几相加得几这样的说法来说一说每个算式吗?

(3)教师小结。

这两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

(“几个几相加”是认识和学习乘法的生长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图上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用语言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为学习乘法做好孕伏。)。

3、完成“试一试”,深化感知。

(1)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数一数有几个几,然后照着摆一摆,边摆边说1个2,2个2……最后让学生填一填。

(2)第2题。

先让学生直接摆出3个4根,然后指着数一数,最后填一填。

(两题的不同练习方式,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另一方面又有效地反馈了学生对于“几个几”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1、学习例题。

(1)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图,说说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可以列成怎样的算式?它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2)。

(2)认识乘法。

教师说明:像这样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就可以用乘法算,写成4×2或2×4。

提问:4×2和2×4都表示几个几相加呢?等于几呢?(板书=8)。

教师在算式“4×2=8”中介绍乘号和读法(板书“乘号和4乘2”字样)。

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再读一读“2×4=8”这个算式。

教师再在“2×4=8”算式中介绍乘数和积,(板书各部分名称)。

学生说一说“4×2=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小结:4个2相加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4×2=8和2×4=8,他们都表示4个2相加。

(教师的谈话巧妙地引入了乘法的学习;在两个乘法算式中分别介绍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则有机地分散了对于乘法的认识,使学生学得更明晰;引导学生的反思和适当的小结更让学生对于乘法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2、试一试。

(1)学生观察图画,数一数有几个4,并填一填。

(2)想一想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填一填。

(3)反馈核对。

提问:计算4个5相加的和可以用几种方法计算?

列乘法算式时是怎么想的?得数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看来几个几相加就可以写成几乘几。

(4)观察比较。

请学生观察加法和乘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5)教师小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时,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教师没有在教学中直接说明,而是让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致,同时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理解;另外练习反馈时的提问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列乘法算式的思考方法。)。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必要的学习反思和总结,有助于让学生养成学后思的好习惯,帮助他们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存储和纳入相应的知识结构中去)。

五、联系生活,感受应用。

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也可以用乘法算?

(联系生活的例举,可以考察学生对于乘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六、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填写,然后交流核对。

3、想想做做3。

(1)第1题。

先让学生摆一摆,然后再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2)第2题。

学生独立看题,摆学具,填写。

(3)思考:写乘法算式的时候先要想什么呢?

4、想想做做4。

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教师再指名几生进行反馈。

5、想想做做5。

学生先填写,然后核对,再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注重强调读法和写法的统一。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乘法结合律这一内容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通过对乘法结合律探索基本步骤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学习方式上:四年级的学生,经历四年的课改实验,已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能够较好地合作交流与倾听。能比较主动地探究新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

知识技能上: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知道:25×4=100 、125×8=1000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探索、发现、理解、应用乘法结合律。

创设情境,组织探索,引导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

生:喜欢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与发现。

二、探索乘法交换律

播放课件1,出示情境图。(用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长方体的一面)

师:你知道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横着数一行有5个小正方体,一共有4行,5×4=20个。

生:竖着数一排有4个小正方体,一共有5排,4×5=20个。

师(板书5×4=4×5)可以这样写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积相等,(求的就是一个整体)

师:认真观察这个等式,你能发现什么奥妙吗?

生思考,汇报(数字相同,交换了位置,积不变)

生:……

师:请你帮淘气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行吗?

生举例验证

生说师板书:

a×b﹦b×a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a。b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乘法的结合律探索中往往包含着交换律,因此先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既把分散的情景整合为一个整体,又为乘法结合律的学习作了铺垫。)

三、探索乘法结合律

1、课件2出示情景图(书54页)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集体交流。(说说估计的方法)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大家?

生举手汇报,师追问:怎样想的?

师引导从上面、正面观察

上面:(3×5)×4

师:这个算式可以写成 (5×3)×4 吗?

生:可以,都是求同一个物体,

生:可以,虽然3和5的位置交换了,但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它们的积不变。

师:出示4×(5×3) 可以这样写吗?

生交流,师引导可以把(5×3)看成一个数,这里也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正面:(4×5)×3

师:你还可以怎样写?根据是什么?

生:(5×4)×3 3×(5×4)

(设计意图:通过对算式的变换,巩固乘法交换律)

师:细心的淘气在这些算式中发现了两组特别的算式,(师擦掉其它算式,留下(3×5)×4 3×(5×4)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乘数相同,三个数的位置不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积相同。

师:可以写成(3×5)×4 = 3×(5×4)吗?

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对算式异同的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2、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学生在小组内举例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举例的情况。

生:……

3、概括规律

生思考概括

生说师板书:

(a×b)×c﹦a×(b×c)叫做乘法结合律

三、运用模型,完成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1题。最后运用课件集体订正。

2、运用乘法结合律很快算出38×25×4 42×125×8

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汇报

3、完成“练一练”。先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发现有错的让该生上去视屏展示,集体交流,并说明运用了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对所学的

知识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运用。)

五、小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 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个好朋友的?

板书:

探索与发现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5×4﹦4×5 (3×5)×4 =3×(5×4)

生举例略 生举例略

乘法的教学设计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1、拍手游戏。

师:课前,我们一起来玩拍手游戏。老师拍完后,请你模仿老师的动作,再拍一次。

师:老师拍的节奏是每组几下?一共拍了几组?

也就是几个几?

2、三组拍手动作总结:像这样每个算式里所有的加数都相同,我们叫做相同加数。

1、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文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园逛逛,说说游乐园里都有什么项目?哪些项目跟我们刚才做的游戏是相同的情况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

2、小飞机项目。

3、火车和过山车项目。

师:你能像这样接着回答小火车和过山车的问题吗?请完成学习单中的1—3题。

学生汇报。

(1)揭示课题。

师:过山车的加法算式好写吗?(不好写,太长了)那想不想用简便一些的算式表示呢?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刚刚的这个加法算式就可以写成2乘7等于14或7乘2等于14。

(2)认识乘号及各部分名称。

中间的这个符号叫做乘号。

师介绍乘号的由来。

乘号两边的数叫做乘数,计算出的结果叫做积。

师:在刚刚的加法算式中并没有7啊,乘法算式中的7表示什么呢?那2呢?

师:你能用乘法表示出上面两道题吗?

师:请你观察这三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5、小练习。

完成数学书第48页第1、2题。

师:刚刚我们参观了游乐园,你们想不想一起进去玩啊?管理员叔叔说了,你们每玩一个项目都得先通过考验才行!我们开始行动吧!

乘法教学设计

1、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而且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2、能正确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小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提问:谁能用算式来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书:2+2+2=6)。

迫问:这是()个2相加得6呢?

提问:谁能用算式来表示小鸡一共有多少只(3+3+3+3=12)。

追问:也就是()个3相加得12呢?

讨论: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中的加数点,(小组讨论)。

小结:算式中的几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2、生活中几个几相加的例子。

谈话:第一个算式的加数都是2,第二个算式的加数都是3,它们都是相同的数相加。像这种相同的数相加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

(1)一双筷子有2根,那么4双筷子有多少根呢怎么列式(板书:2+2+2+2=8)。

提问:这个算式是表示()个()相加得8呢,

(2)每组都是4个小朋友,像这样的3组个小朋友怎么列式(板书:4+4+4=12)。

提问:这个算式又是表示()个()相加得12呢?

3、从不同的角度感知几个几相加。

(出示5×3排列的玩具娃娃)谁知道这儿一共有多少个玩具娃娃。

提示:横着看是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板书:5+5+5=153+3+3+3+3=15)。

3个5相加5个3相加。

迫问: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算出的都是玩具娃娃的总个数,结果都是15个。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第69页例题情境田)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6张电脑桌呢9张呢用你学过的方法试着计算,并把算式写下来。

谈话: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列出9个2相加的算式太麻烦了)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用乘法计算。(揭示课题:认识乘法)。

2、写,读乘法算式,了解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介绍:像4个2相加(2+2+2+2=8)可以用乘法算,写作:4×2=8或2×4=8(板书);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其中"×"是乘号,4和2都是乘数,乘得的结果8叫做积。

完成第70页"想想做做"第3题。

3、反思乘法的意义。

思考:4个2相加,是怎样用乘法算的反过来4×2=8和2×4=8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4个2相加,我们可以用加法算,也可以用乘法算。

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1题的第二幅图。

2、摆学具,写算式。

教师摆出两堆花片,每堆3个。

提问:老师是怎么摆的也就是摆了几个几呢怎样列加法算式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让学生按下面的要求摆一摆花片。

(1)每堆摆2个,摆4堆。

(2)每堆摆4个,摆2堆。

启发:你摆的是几个几如何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呢让学生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2题的填空。

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1、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约7分钟)。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约10分钟)。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4=4件上衣+4条裤子。

(225+75)4=2254+754。

(225+125)4=2254+1254。

《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加强对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并能灵活运用乘法。

2、进一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能自觉地在练习中把两者有机结合统一。

3、能熟练读、写乘法算式,并加强对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加强加法和乘法之间的沟通,深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准备:光盘、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练习。

1、学生介绍,老师适时板书。

回顾要点。

(1)“几个几相加”可以写成简便的乘法算式,乘法算式的意义就表示“几个几相加”

(2)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3)计算乘法算式的积时可以想加法算式。

二、实践操作。

摆一摆。

3个2。

(1)学生独立摆,同桌检查。

(2)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

(4)追问:你是怎么计算出乘法算式的'结果的?(为什么只要想加法算式就可以呢)。

2个5,5个2。

每题过程同上,

读一读写的乘法算式,并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2题、第3题。

(1)四人小组: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分别是如何得到的?进一步结合图分析两个算式的意义。

2、出示练习一第4题。

(1)四人小组: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这题和第2、3题有什么区别?没有了加法这个好朋友,怎么得出乘法算式呢?说说每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3、出示第5题。

(1)独立完成。

(2)同桌检查:读一读乘法算式,说说各部分名称以及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课前思考1:

第1题要让学生实际动手摆一摆,结合摆的过程分别说一说各摆了几个几,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含义。

第2题重点要让学生理解图意,先说出各是几个几,再分别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练习时要继续加强比较,进一步沟通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先让他们看清每个鱼缸里有几条鱼,每组跳绳的有几个人,再分出有几个4条、几个5人。在此基础上列式,有利于学生实现由加法向乘法的过渡。

课前思考2:

本课要抓住“几个几”的理解,通过看图写加法算式再写成乘法算式,再说说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在加法中表示什么(一个是相同的加数,另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这样一个过程来巩固孩子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和对加法与乘法之间关系的理解。

练习是否有效关键看孩子的参与程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孩子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又要有小组的合作和交流,更要有老师的指导。要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操作、思考、讨论和交流的过程,最后共享成果。

课前思考3: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几个几”。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图想一想,说一说,再完成填空。再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探索与发现(二)〉〉。

1、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1、重点:探索、发现、理解和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2、难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一些小长方体

(一) 口算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口算题

2×5 5×14 25×4 125×8 36×25

2、谈话引入

师:他们怎么计算那么快呀?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发现吧!

3、板书课题。

(二)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动手操作

师生共同用小长方体搭一个和教材上一样的大长方体。

2、估一估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长方体搭成的?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集体交流。

3、算一算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4、交流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办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汇报,师板书:(3×5)×4=60 3×(5×4)=60

5、比一比

师: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

(三)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1、 提出假设

师:用别的三个数这样计算会不会结果也相同呢?请在本子上举例计算。

2、 学生举例

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 集体交流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小组举例的情况?

生:…

(四)概括规律

学生同桌交流后反馈。

师:这样的例子多不多?(多)能举完吗?(不能)

生:…

生说师板书:(a × b) ×c=a ×(b × c)叫做乘法结合律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看来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出示38×25×4

师:能用乘法结合律使这道题计算简便吗?

学生试做,教师指导。

3、独立计算:42×125×8

(六)探索乘法交换律

1、出示一组数据

4×5=5×4 12×10=10×12 6×7=7×6

师: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2、学生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3、用字母来表示,生说师板书:a×b=b×a

(七) 运用模型,完成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集体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展示评比。

(八)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挂图出示。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题。

(1)列算式。

提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

师::要知道10箱够不够,就是要算出有多少瓶。

列式。

(2)探讨12x10的算法。

学生自由计算。

2。教学“试——试”。

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

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1)列式:12x30=——()。

(2)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

(3)在班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12x3=3612x30=360。

如果学生有不同意见,应给予鼓励,然后让他比较几种算法中最简便的方法是哪一种。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提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后边添写1个0。)。

三、复习巩固,综合运用。

l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相互交流,改正错误。

(3)分析每组题之间的联系,巩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回答。

(2)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后边添写2个0)。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一个学生拿卡片,其余学生抢答。

(2)同桌互相评价。

4.做“想想做做”第3、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算法和得数,并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乘法的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认识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乘法的来源和含义十分重要。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因此,教材是在与加法的比较中引入乘法的。主题图是草地上小动物的场景,让学生感知、理解几个相同数连加就表示几个几;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认识乘法的意义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感知“求几个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写比较简便。”与过去的旧教材相比,苏教版新教材强化了几个几的实际含义,简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不再区分乘数与被乘数,“×”读作“乘”等),删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义、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等抽象用语)。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加、减法的含义和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的知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一次飞跃。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对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和乘法计算及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比较熟悉两个数相加或不同的数相加,对几个相同的数相加接触较少。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简单乘法算式的积。

2、使学生经历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课时课题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能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列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算式的奇妙与数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深切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能力,为认识乘法做好准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断体会乘法的实际含义,在比较中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初步体验到求几个相同数的和,列乘法算式通常比加法算式简便。

使用教材的构想:

教材的安排没有把乘法的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断体会乘法的实际含义。把认识乘法含义和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过程。从蕴含乘法含义的例题启,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因此在使用教材教学时,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和切实掌握。

一、认识几个几相加。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出示主题图)教师谈话: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和它的邻居小鸡一起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一边玩着,一边寻找食物。请仔细看图,小白兔是几只在一起的?小鸡呢?(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小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师:谁能用算式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2+2+2=6(只)]。

师追问:这里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

老师想让你用算式表示小鸡一共有多少只?谁愿意试一试。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全班交流。

[板书:3+3+3+3=12(只),4个3相加得12]。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同组小朋友可以互相讨论)。

2、补充生活中几个几相加的例子。

谈话:像这种相同的数相加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出示:比如一双筷子有2根,那么4双筷子有多少根?谁会列式?

(板书:2+2+2+2=8)。

这个算式是表示()个()相加得8。

再比如,每组都是4个小朋友,像这样的3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式?(板书:4+4+4=12)。

这个算式是表示()个()相加得12。

3、不同角度感知几个几相加。

(出示以5×3形式排列的海绵宝宝)。

谁知道这儿一共有多少个海绵宝宝?

让学生独立观察得到:横看看是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

(板书:5+5+5=15,3个5相加。

3+3+3+3+3=15,5个3相加)。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算出来的都是这儿一共有的聪明娃娃的个数,所以得数相同,都是15。

二、初步认识乘法。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谈话: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2+2+2+2=8)6张桌上呢?9张桌上呢?(请学生把算式写在题纸上)。

师:同学们,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

(学生可能会说算式太长了,太麻烦)。

师: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个算式太长的问题,你们想学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2、写、读乘法算式,了解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像4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写作:4×2=8或2×4=8。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介绍乘号、乘数、积等名称。(板书:4×2=8或2×4=8,并在算式下边标注乘号、乘数、积)。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课堂训练与达标检测。

1、做“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谈话:聪明娃娃带了几道题目来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出示题目)。

(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看图在括号里填上数,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学生填好后集体校对。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想做做”3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摆圆片的游戏。先看老师是怎样摆的。(出示两堆圆片,每堆5个)。

老师是怎么摆的?也就是摆了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下面让小朋友自己来摆,听清要求:

(1)每堆摆2个,摆4堆。

(2)每堆摆4个,摆2堆。

你先摆的是几个几?又摆的是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算式填在书上。

在小组内集体交流订正后提问:比较这两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4题。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5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思考题:你会将下面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吗?

(1)12+12+12+6=()×()。

(2)6+6+6+3=()×()。

(3)10+10+5+5+10=()×()。

四、课堂小结。

认识乘法。

兔的只数:2+2+2=6(只)鸡的只数:3+3+3+3=12(只)。

3个2相加得64个3相加得12。

2+2+2+2=8(4个2相加)4+4+4=12(3个4相加)。

5+5+5=15(3个5相加)3+3+3+3+3=15(5个3相加)。

电脑的台数:2+2+2+2=8(台)。

4个2相加,可以写成:

4×2=8或2×4=8。

乘数乘数积。

教学反思:

学生一年级学过连加,但大多是不相同的几个数相加,对相同数的连加接触较少,而几个相同数连加是认识乘法的生长点。因而在教学中,从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入手,通过一系列题目的训练,为学生认识乘法做好知识铺垫。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算法的欲望,引导学生感受相同数连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通过比较,让学生感悟乘法计算的优越性。最后借助多样化、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动嘴说,动脑想,加深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学生动手摆、说的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面不够,今后要更多的关注学困生的思维训练。

文档为doc格式。

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1、谈话导入。

2、口算训练。

50x70=125x8=40x5=11+7=4+25=。

70x50=8x125=5x40=7+11=25+4=。

3、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5x4=20。

因数,因数积。

4、学习目标要求。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观察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4、出示例5: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4x25=100(人)或25x4=100(人)。

(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x25=25x4)。

(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xb=bx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三、师生互动、点拨升华。

1、出示例6: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x5)x2方法二:25x(5x2)。

=125x2=25x10。

=250(桶)=250(桶)。

(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5x5)x2=25x(5x2)。

(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x6)x10()15x(6x10)。

(125x80)x3()125x(80x3)。

(12x25)x4()12x(25x4)。

(6)、归纳总结: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比较、概括、归纳。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四、变式训练、巩固提高。

(1)、填一填:

75x26=()x()8x2=2()。

axb=()x()ax()=15x()。

125x7x8=()x()x7(40x15)x[]=40x([]x6)。

25x(4x[])x([]x4)x132x4x6x5=(4x6)x([]x[])。

(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
  • 01-13 大学生工厂实习总结(精选17篇)
    实习总结是对实习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和任务进行详细记录和总结,以便今后能够更好地应对类似的工作挑战。在下面的实习总结范文中,你会看到不同实习生的写作风格和思路。
  • 01-13 新闻联播主持词单人(精选23篇)
    非常感谢各位的光临,作为主持人,我将竭尽所能,让每一位来宾都能愉快度过这段时光。在此分享给大家一些脍炙人口的主持词范文,希望对大家的主持能力有所启发和提升。
  • 01-13 心得体会经营员工心态的几点体会(汇总17篇)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对自己的感悟和经验总结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提升自我反思能力,我觉得写一篇心得体会很有必要。希望以下这些心得
  • 01-13 实习个人心得简单(优秀19篇)
    实习心得是在实习期间对自己工作经验和收获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下面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实习心得范文,通过阅读它们,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反思和启示。
  • 01-13 我与文明旅游同行(热门24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感人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语言描写,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请大家仔细阅读以下这些优秀作文的片段,体会其中的写作之道。文明与旅游同行,就是要向路途中
  • 01-13 初一自我反省(通用22篇)
    范文范本的收集和整理对于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筛选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生活中最需要自我反省,倘若你
  • 01-13 大学生记者团工作计划(优质20篇)
    工作计划书的编写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掌握工作进度和完成情况。下面是一份工作计划书的实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学生
  • 01-13 写简历前要注意招聘要求(优质21篇)
    一个优秀的个人简历应该包含必要的个人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技能证书和自我评价等重要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个人简历范文,供求职者参考和借鉴。
  • 01-13 白纸的小学生优选(热门24篇)
    优秀作文是写作者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运用和思考的结果,它能够展现出作者的思维能力和独特见解。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这些优秀作文范文,不仅在内容上有新意和独特性,在语言
  • 01-13 大学生就业调查的工作汇报(优质21篇)
    工作汇报是一种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工作汇报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1、2012全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