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优秀8篇)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优秀8篇)

时间:2023-09-26 11:16:25 作者:雅蕊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优秀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一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二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

一,二,三,四,六,八,十,大,干,丰,土,士,中,田,由,甲,申,口,日,曰,木,目,森,谷,林,画,伞,王,人,非,菲,天,典,奠,旱,春,亩,目,山,单,杀,美,春,品,工,天,网,回,喜,莫,罪,夫,黑,里,亚。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一)填空

1、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车身的运动是()现象

2、长方形有()条对称轴,正方形有()条对称轴。

3、小明向前走了3米,是()现象。

4、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图形,这条直线就是()

(二)判断

1、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2、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旋转现象。()

3、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4、火箭升空,是旋转现象。()

5、树上的水果掉在地上,是平移现象()

(三)选择

1、教室门的打开和关闭,门的运动是()现象。

a.平移b旋转c平移和旋转

2、下面()的运动是平移。

a、旋转的呼啦圈b、电风扇扇叶c、拨算珠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76至77页例2、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圆点、小棒等活动,使学生理解10000以内数的组成。

2、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的意义,初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一般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使学生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和读、写法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继续学习10000以内数的组成及读、写法。在层层递进的操作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理解知识,培养数感;在分层练习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100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以数的组成为基础,理解读、写数的本质。

教学准备:课件、圆点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迁移激趣

(一)复习旧知:(课件演示)

1、数一数。

(1)在三百八十七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

(2)下面共有( )个小正方体。

2、说一说。

(1)8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68由( )个( )和( )个( )组成。

3、估一估:有多少个圆点?

(二)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1000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二、活动展开,探究新知

(一)圈圆点,经历数数的过程。

1、同桌合作:拿出圆点图,圈一圈,一共有多少个圆点,看看刚才估得准不准。

2、汇报交流:重点在于比较不同数法的异同,突出用“百”数较大数的优点。

3、课件演示:先圈出一个100,再圈出一个100,还剩下3个十和5个一。

(二)摆小棒,探究数的组成。

1、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怎样能清楚地表示出二百三十五。

2、汇报交流:100根小棒摆一大捆,摆2捆;10根小棒摆一小捆,摆3捆,剩下摆5根小棒。根据摆的小棒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课件出示:

(1)

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百和( )个十组成的,合起来是多少?板书:四百六十。

(2)

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百和( )个一组成的,合起来是多少?板书:四百零五。

(三)拨珠子,探究数的读、写法。

1、自主选择:学生自由选择黑板上的3个数:二百三十五、四百六十、四百零五,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1)认识计数器上的数位:从右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等。

(2)认识计数器上珠子表示的意义:百位上表示几个几,十位上表示几个几,个位上表示几个几。

(3)拨一拨,说一说。拨好数后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拨的。

2、写数:学生根据拨出的数写一写,重点突出当计数器上的十位或个位没有珠子时用0占位。

(1)比一比。46和460,45和405有何不同。

(2)说一说。让学生直接说说上面每个数的组成。

3、读数。

(1)独自读:235、460和405。

(2)合作议:你是怎么读的?什么位置的零要读?

4、举例:学生例举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数,互相读一读。

5、小结:读数和写数时都从位起;读数时,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如果中间有一个0就直接读零,末尾无论有几个0都不读。写数时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哪一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都没有,就写0占位。

(四)看数轴,丰富对10000的认识。

1、数彩点。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数出例3的彩点共有多少个。

(1)圈一圈,数一数。学生观察,一行10个,圈出10行是100个;之后每100个圈一圈,再数一数共有10个100,也就是10000个彩点。

(2)比一比,填一填。对照数轴,看数轴0到100之间平均分了多少份,(10份)每一份正好代表多少个彩点,(10个)根据对应的彩点依次填出数轴上的数。

2、说发现。观察填好的数轴,你有什么发现?

(1)说说10000的组成。例如:10000里面有(10)个(100)或(100)个(10),(900)和(100)合起来是10000。

(2)指出950和590的。在数轴上位置,并说说它们的组成。

例如950里面有(95)个十,(59)个(十)是590等。

3、玩游戏。

(1)找位置。教师报数,学生找出它在数轴上位置。例如:380,8个百和6个十组成的数,38个十组成的数等。

(2)说组成。指名学生找数轴上的一个点,其他学生写出这个数,并读一读,然后说说它的组成。

三、分层练习,内化新知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77页“做一做”第1题。借助小正方体,在学生理解了10000以内数的组成基础上完成。

2、教材第77页“做一做”第2题。在计数器上拨数之后写数,并说说是怎么拨的,写数时要注意什么。边操作边叙述,巩固方法。

(二)综合应用

1、9个百和3个十组成的数写作( ),读作( ),它里面共有( )个十。

2、蜜蜂每秒约振动380次翅膀,海龟的寿命最长可达152年。读出这两个数,并说说它们的组成。

四、联系生活,总结升华

(一)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生活中你见过哪些10000以内的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四

二年级共有学生31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6人,其中,优生占70%,中等生占20%,差生占10%。这些学生活泼好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教育,他们懂得了怎样团结同学,尊重老师,热爱劳动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本学期要针对优生、中等生和困难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优势,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同时做好困难生的辅导转化工作,使他们尽快成为优等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知道乘法的含义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的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直角和角;能辨别直角、锐角、钝角。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是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熟练的用乘法口诀求商。

4、能辨认不同方向和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并能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会看路线图。

5、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按不同的类别分类整理。

6、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各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第二单元加减混合运算

1、使学生掌握在算式里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2、加强训练,使学生牢固记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其他数学知识。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么得来的。熟记1-5的乘法口诀。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五

本学期时间短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册知识培养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教学,圆满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根据本班情况,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迁安市单元目标尝试教学》为指导,以生本教育和尝试教学问依托,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分类学理论、lt学习策略,确立落实课程标准规定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知识分类,明确学科知识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价的问题,以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全面落实每个学段的学科素养。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在经过三年半的学习生活后,已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做到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具体情况如下:

上课时善于动脑,积极发言,平时又乐于帮助同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占班级总人数的近40%,是这个集体的主体力量。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团结同学,不仅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能和后进生结对,解决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还有待加强,竞争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基础较差但要求上进的学生有李悦萌、刘佳鑫等,他们上课能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态度好。学习方法单一,不够灵活。尤其王俊懿、李泽等同学由于惰性自控性较差,课堂作业不能及时上交,家庭作业要么不做,要么胡诌。虽多次说服,但很难见效。曹帅、韦新源、马圣然、陈烁等缺少学习毅力,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李明娜、周皓月、李林浩等同学由于不能正确分析理解题意造成学习困难。这11名同学是本学期的培养重点,希望从习惯到最终成绩都能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本班学生由于年龄、农村家庭环境等差异,导致本班学生差异较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充分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质疑精神,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三、教材分析以及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九个单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等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景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估算。

3、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表示事物,并能交流。

4、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并指导2、3、5的倍数的特征。

5、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6、知道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数的运算

7、会口算百以内两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8、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9、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运算中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认识

1、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点。

2、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3、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直到两点间的距离。

4、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5、结合生活情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测量

6、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度,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7、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

(三)统计与概率

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数据过程(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

2、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3、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4、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条形统计图。

(四)综合应用

1、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学习目标

1、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目的。

2、学生学会在课堂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3、学习小组分组合理,形成有效的班级竞争。

4、班级约定,学生学会发言、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五、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课改实验,我所任教的班级共有六个学习小组,有两个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较低,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指导。其他四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能力较强。大多数学生能够大胆质疑,但质疑的深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充分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质疑精神,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4、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5、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6、建立合作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建立长期的互助合作小组,每组成员4―6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讨论、交流,逐步培养学生敢于发言,善于倾听的意识。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7、落实小组评价机制,将小组显性评价落实到底。通过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评选出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质疑小能手、倾听之星等。

8、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10、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11、分层作业。把书上作业分成三类,取基本的学困生和中等生做,多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稍有变化的题让中等生和优生做,多给中等生机会,鼓励学困生做;难度较大的题让优生做,给优生表现机会,鼓励中等生做。另外,单给优生留一些作业,号召全班做;适当留一些实践发展性的作业让全体学生尝试。

12、培优补差。本学期和三名学困生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共同努力,指导家长做好辅导工作,让他们三名学生成绩有所提高;在学校,我利用课间时间给他们补课;利用学困生的进步来影响和带动其它学困生,也是对学困生的鼓励。

13、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遵循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独立思考――尝试解题――合作交流――比较归纳――反思小结――形成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悟解题策略,形成解题策略,体会策略价值,自觉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七、教学进度及周课时进度安排

按教育局教研室统一安排

总之,在新的学期,我将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以推进新课程为动力,以科研课题研究为抓手展开工作。我们将迎着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东风,沿着我们既定的目标,勇敢攀登,再创教学改革新辉煌。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苏教版2016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3.2016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苏教版

4.最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5.2016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6.2016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

7.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二单元教学计划2016

8.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9.2016年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六

1、猜图游戏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三角形。

师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那我们是怎样猜出这些图形的?

2、揭示课题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合作交流,认识角

(一)找角

(二)感受角

1、看!图中那位老师手中的三角尺变到我手里来了,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呢?(3个角)

2、请你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尺,我们一起像刚才那样摸一摸、指一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给你的同桌听!

(交流学习)

3、汇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

(三)观察角

2、同桌交流角的特点

3、角的各部分名称:尖尖的部分我们叫它角的顶点,两边平平、直直的线我们叫它边。

4、小练习:判断哪些是角。

同学们我从数学王国里带来几个图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汇报后,师提问为什么那些不是角呢?说出理由。

(四)用活动角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活动角

老师出示教具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它是怎样一点一点变大或变小的。

动手操作:拿出手中的活动角,跟着老师一起操作,感受角逐渐变大或变小的过程。

说一说,角在变大,角两边的开口也在逐渐怎么样?所以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2、跟同学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比较时出现问题:有的同学角的两边有长有短。

这时我们怎么知道谁的角大呢?

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开口大小有关,我们可以比一比,发现角两边的长短不影响比较。

师追问: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师小结:

出示填空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五)画角

我们了解的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们想不想把他们画出来?

1、师示范画角。

师:从一个点起,先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

2、课件展示。

3、学生总结老师是怎样画的。

4、学生尝试活出不同角度和大小的角,

三、巩固练习:在生活中找角。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七

1.先量出下面线段的长,再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 )厘米

2.把下面的长方形用一条线段按要求分一分。

分成两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四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 分成一个三角形和

一个四边形 一个五边形
六、解决实际问题。

1. 每个盒子里装8 粒糖, 这些盒子里一共有多少粒糖?

2. 把16本书平均分给小朋友,可以怎样分?把表格填写完整。(4分)

每人分的本数 2 4 8

分给的人数 8

从表中可以看出:

每人分的本数少,分给的人数就( )。

每人分的本数多,分给的人数就( )。

3.

(1)买一件t恤的钱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

(2)买8把扇子,带30元够不够?

201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期末测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共100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八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直角,感知直角的特点——直角的大小是一定的,直角是一类特殊的角。

2、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题。

3、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难点:正确画直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折纸、课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出示任意角,请学生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出示书中例图,请学生说出例图中是否有角。

(2)揭示课题

让学生观察例图,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并告知有此类特点的角为直角。

从例图中抽象出直角的图形,让学生认识直角的标志。

画三个边长长短不等的直角板书,强调直角的大小不随边的长短变化,直角的大小是一定、固定不变的。

二、认识直角

(1)请学生拿出三角板,找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说明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的方法(叠合法):先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要判断的角的顶点对齐,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和直角的另一条边重合,若重合是直角,若不重合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三角板量一量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

(4)请学生拿出折纸,亲自动手折直角,并验证是否是直角。

三、画直角

课件出示3幅连续的直观图,呈现了三角板上的直角画直角的方法(重复判断直角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数一数课本“做一做”第2题中的直角。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