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桃花源记课文读后感(汇总14篇)

桃花源记课文读后感(汇总14篇)

时间:2023-12-28 12:32:02 作者:MJ笔神

读后感是读书过程中对自己的思考和感受的总结和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进步。今天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优秀读后感的片段,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

桃花源记课文读后感【】

桃花源记是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桃花源是当时人们最神往的地方。

桃花源记主要写了:一个渔夫发现桃花源里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远离战争的纷扰,过著安逸和谐的生活。就回去告诉了太守,太守派人一起前往却找不著去桃花源的路,就迷失在了林子中,还有一个人去找过桃花源,但却途中病发身亡,从此就没人再过问了。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反抗。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段是描写桃花源里面村民是怎样生活的,当时的人们十分向往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个山洞里面宁静的生活;一个是战火纷飞的时代。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我读了桃花源记后,认识了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希望同学们找时间读一读像《桃花源记》这样的半文言文,试著自己理解文章的意思。

桃花源记初中课文读后感

《桃花源记》虽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其《桃花源诗》所作的一篇“序文”,却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而推崇备至。这篇短文以简炼的文字、委婉的文笔、非凡的文采虚构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赋税,没有战乱,人人劳作,家家快乐”的理想社会,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向往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今天,在首届中国·常德桃花源旅游节开幕前夕,笔者再次品读《桃花源记》这一流传千古的名篇,倍感其意境兼美,文情俱佳,内涵丰富,魅力无穷。

追求浪漫的杰作。

东晋王朝,极端腐朽,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国家濒临崩溃。同时,朝廷承袭旧制,保护士族特权。因而年轻时的陶渊明,尽管有着“大济苍生”之志,但在如此背景下为官,必然“壮志难酬”。加之其性格耿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很快就成了官场上的异类。于是,仅当了81天彭泽县令的他,便于义熙元年(4)不得不辞官挂印,从此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元熙二年,刘裕弑君篡位,建立南朝。这更激起了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在无可奈何中,他只好借助文学创作来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抒发自己的情怀,《桃花源记》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问世了。

“桃林景色,秀丽诱人;桃洞入口,神秘离奇;桃源仙境,与世隔绝;出之桃源,不可复得”;“这里虽然没有长生不老的神仙,没有唾手可得的财宝,但一群避秦难世的普通民众却享受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一切都为“世外桃源”涂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色彩。如此完美之仙境,怎不令人陶醉,难怪渔人也要为此而流连忘返。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美好的心愿,若述之笔端,犹如七彩云霞。显然,《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在残酷的现实生活基础上,为寻求心灵慰藉、追求理想境界而撰写的一篇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神奇杰作。我们不难看出,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象既有现实社会的影子,又是陶令心中的梦想;它既不同于神话传说,又具有一定神话传说的色彩。有必要强调的是,陶渊明所设计的这个理想社会,与老子的“小国寡民”式社会是有着根本区别的。老子主张复古、倒退,并希望人们永远停留在原始社会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上;而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则是与东晋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与老子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绝然不同,就是《礼记·礼运篇》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也不可与陶渊明的理想王国混为一谈。因为前者只是幻想的抽象理论,而后者则是折射现实社会生活的具体蓝图;前者仅仅是儒家宣传空想观点而提出的一种假设,而后者则是封建社会广大人民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直接反映。正因为陶渊明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如此完美地结合起来,才使得《桃花源记》这一名篇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令人心怡的美文。

《桃花源记》之所以能成为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美文,还因为陶渊明秀丽的文笔将“世外桃源”描绘得既神奇美丽又扑朔迷离。笔者以为,其创作艺术特点主要有三:

一是叙事简练,惜墨如金。在当时一味讲究辞藻、雕琢字句、形式主义盛行的氛围中,陶渊明却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理想境界,全篇文章既没有典故的堆砌,也没有字句的雕琢,语言朴素,明白如话,风格明快,委婉得体。尤其是作者仅用三百多个文字就把发现桃花源的始末以及桃花源中的景物、环境、风土、民情、来历、交往等描写得清清楚楚,历历在目,真可谓惜墨如金。可以说《桃花源记》就像一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奇葩,如此独到的文字功夫真是令人称奇。

二是写景优美,如诗如画。“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妙笔生花,就像一组电影中的长镜头:既有清澈的小溪,又有鲜嫩的小草,还有那桃花盛开的成片桃林,如此美不胜收的景色,自然引起了渔人探访桃花源的好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段描写桃花源里面情景的文字,作者仅寥寥数语,便将一幅恬静和谐、悠然自得的山村场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毫无疑问,桃花源里如诗如画般的美景,也自然会激发广大读者浓厚的品赏兴致。

三是虚实相衬,亦真亦幻。作者借用小说的写法,以一个捕鱼人发现桃花源的始末为线索展开故事。文章一开始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此后,他还把渔人怎样步入桃林、怎样进入桃花源、怎样和桃花源人对话、走出桃花源时怎样沿途标记等等都刻画得非常细致,如此着笔,就是要使人们觉得桃花源这个地方确乎存在。但是作者又通过几个绝妙的文字,把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扑朔迷离。比如“晋太元中”的`“中”字就用得很巧妙,作者把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故事仅仅假设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而不明确具体的年份,于是故事就具有了传说的性质;又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忘”字和“忽逢桃花林”的“忽”字,也具有画龙点睛之神奇,它不但把渔人步入桃花源之路点化得空灵剔透、飘忽不定,而且把渔人进入桃花源前恍惚迷离的状态描绘得有声有色;再如渔人走出桃花源后再度寻访时,用“遂迷不复得路”一语与前述“忘路之远近”中的“忘”字相照应,这又是可圈可点之笔,就因为有了这个“迷”字,瞬息之间,“桃花源”便如同烟消云散,杳然不知所往。最后,作者还通过讲述南阳雅士刘子骥寻访仙境未遂一事,进一步渲染桃花源神奇多变、虚实莫测的气氛,使得文章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由此可见,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的确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它似在人间,又非在人间;它不是人间,却胜似人间;它只可于无意中得之,却不可于有意中求之。这种虚实相衬的对比写法,既强化了整篇文章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也流露了作者苦闷迷惘的真实情感,从而,更引发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无限遐思。

影响深远的名篇。

陶渊明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居田园,关注民生”的文人情节,溢于言表的“自由、豁达、乐观”精神,开拓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尽管他只是虚构了一个与残酷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但其笔下的“世外桃源”,却是一个和平安定、令人向往的美好社会,他的这一崇高理想境界,比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早600多年,比19世纪早期法国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大约早1300多年,比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大约早1400多年,可见陶渊明确是开创世界以人为本、和谐平等、幸福快乐价值观之先驱。

我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翁亭,凡此种种,莫不如此。地处武陵余脉的桃源,本是一处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桃花源记》问世之后,才开始有文人来此涉足山溪,探寻仙源。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的传说开始引起朝廷关注,天宝七年,即诏令“三十户蠲免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此后,文以景传,景以文盛,文景交融,声名远播。它不仅吸引了无以计数的游客,而且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神魂颠倒,王昌龄、孟浩然、李白、刘禹锡、杜牧、陆游、姜夔等著名文人也曾纷纷慕名而至。桃花源究竟是“仙境”还是“人世”?这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唐代王维、韩愈、刘禹锡把桃花源视为人间的仙境,而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则把桃花源看作避乱的圣地,近代梁启超则把桃花源称之为“东方世界的‘乌托邦’”,当代的陈寅格则称:“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写实之文也”。千百年来,《桃花源记》竟然赢得世人如此津津乐道,实乃世上罕见。

《桃花源记》问世一千六百多年来,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既相当积极又非常深远。《桃花源记》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和无情地揭露了所处社会的丑恶;《桃花源记》就像一座灯塔,勇敢地开启了一道探索理想社会的亮光;《桃花源记》就像一柄火炬,毅然地点燃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尤其是《桃花源记》中所推崇的那种“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完美统一”的生活方式,就像一部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于我们今天尊重和保护自然世界,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国家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掩卷搁笔,浮想联翩。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真不愧是美丽而神奇的人间仙境,它不仅深深地感染了笔者的情绪,也强烈地振撼了笔者的心灵。今日之桃花源,早就因为《桃花源记》而举世闻名,而陶渊明所期望的理想社会正在桃源逐渐变成现实,眼下这里的山水洞谷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联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桃源人家之趣,无不给游人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预见,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桃花源文化必将继续传承下去,明天的桃花源必将成为桃源人民引以为自豪的人间天堂。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的背景资料。

1、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就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2、作品。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朽,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课文读后感

理想化的情境很美好,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是在当时有几个人能像陶渊明一样呢?又有几个人有他那样的境界呢?所以,在那个黑暗的社会我们忽略了除他以外的所有人只记住了陶渊明,美其名曰他超凡脱俗。

现实往往很残酷,如《桃花源中》的那些人,他们也只是逃避现实,而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逃避现实谁都可以做到,但是很多时候社会并不允许。

就像现实中的我们,所遇到的学生比杰哥文中的学生还低几个档次,初三了,竟然还有除了自己名字其他字都不会写的(和只记住陶渊明对比[呲牙])。义务教育的车轮把这些都滚到了我们农村初中,我们别无选择。

虽说我的课堂我做主可以,但是“外界”的压力如牛毛一般压着,想只带着学生读书慢慢的读书,不用做那些个专为考试而设置的题目,可是学校领导不允许,家长不允许,就连学生自己都不允许。学生明明知道自己不喜欢上课,不喜欢写作业,但是他们喜欢分数,尤其喜欢高分数啊!

或许我这样的想法过于消极,太过悲观。可现实就摆在那里,不动,甚至还越演越烈。

昨天晚上看到以前文章说,为什么我们现在教不好学生,因为我们改变的速度爱学生差太多了,深以为然。

思想指引着行动。我们的思想还没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可是学生的思想早已变得甩我们好几条街了。如此剧烈的矛盾我们确实是无能为力了。

最重要的是,杰哥只是上了一节课,我们是天天都如此。不是有句话说“习惯成自然了”吗?更多时候不是我们放弃,而是学生自己,学生家长早已放弃了。部分家长(学生)的指导思想是在学校呆着安全,不会出事,三年过后等长大点就可以打工或者做其他事了,真的是思想决定行动。他们没有哪怕一丁点的目标和动力,这就是现实。这也是生活。

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杜甫,眼睛看到的都是现实,但是我们没有杜甫的胸襟,更没有杜甫的家庭背景。我们需要苟且的活着,仅此而已。

理想很美好,可现实太残酷。

桃花源记初中课文读后感

读了《生命生命》这一课,让我受益匪浅。起初,我也不明白生命究竟是什么,但是在我仔细品读之后,我想我或许有几分理解了生命的真意,不一定非得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有时生命就仅仅是活着而已。“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一句,仿佛我也感受到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种子不畏艰难,用自己的嫩芽冲破坚硬无比的砖头,不受周围环境的侵扰,它知道自己生长在一个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但它并不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一切艰难困苦,勇敢的活了下去。“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从句话我联想到那些身残志坚的人,或许他们曾经都认为自己的存在是无意义的,而自暴自弃地想要自行了断,一死了之。但他们总会在最后战胜自己,努力奋斗,从而走上人生的巅峰,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在学了这篇课文后,让我懂得了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能放弃生命、自暴自弃,我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命,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在活着的前提下,尽我所能地活出精彩,实现自己生命的最大价值!

桃花源记初中课文读后感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恰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

课前预习。

一、初读课文。

1、圈出部分生字并注音。

2、笔记摘录作者作品和“记”

3、勾画文章写作背景。

4、学生搜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二、完成习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公元4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二、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问题: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渔人在桃花源的活动有哪些?

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质疑:

1、文言词。

(预测)。

〖1〗异。

例句: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形容词意动用法。

译句:渔人对此感到很诧异。

问题:文中的异字有何作用?

温故:父异焉。

拓展: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还有哪些?整理到笔记本上面。

〖2〗不足。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今义:不够。

译句:不值得对外人说。

问题:为什么桃花源人这样说?

温故:最爱湖东行不足、衣沾不足惜。

拓展:文中还有哪些古今异义词?整理到笔记本上面。

〖2〗志。

例句一、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

译句:到处做标记。

例句二、寻向所志标记名词。

译句: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问题:1、如何看待渔人“处处志之”的行为?

2、既然“寻向所志”,为什么还会“遂迷”?

拓展:文中还有哪些一词多义现象,整理到笔记本上。

2、文言句。

例句一、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初中课文读后感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

2.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

3.掌握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予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堂开始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内容。具体导入语如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读课文,并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

2.描写桃花源自然景色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句子;。

4.描写桃花源人衣着、劳动、精神状态的句子;。

5.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三)深入研读,体悟情感。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找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并写出它们的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鉴赏。

陶渊明的作品中,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

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

“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

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桃花源记读后感

桃花源记主要写了:一个渔夫发现桃花源里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远离战争的纷扰,过著安逸和谐的生活。就回去告诉了太守,太守派人一起前往却找不著去桃花源的路,就迷失在了林子中,还有一个人去找过桃花源,但却途中病发身亡,从此就没人再过问了。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反抗。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段是描写桃花源里面村民是怎样生活的,当时的人们十分向往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个山洞里面宁静的生活;一个是战火纷飞的时代。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我读了桃花源记后,认识了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希望同学们找时间读一读像《桃花源记》这样的半文言文,试著自己理解文章的意思。

《桃花源记》读后感

重新再读,已是中年。一番别样的滋味涌上心头。

依然是那些文字,可是读着读着,突然没来由地泪湿了双眼。在两千年前,作者就在乱世中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美丽的幻境,令人留恋。这是一篇极为优美的文字,言简义丰,用了最浅显的文字,最自在的形式,讲童话故事似的,没有任何说教,一点点地掰开我们的心灵,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和感动。

时间是“晋太元中”,地点是武陵,人物出场了,谁呢?是“武陵人”,他干嘛的呢,“捕鱼为业”,就像我们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赖以糊口的职业。大概这武陵人日复一日地捕鱼,也会厌倦,但也无奈,还要养活家人,这是一个当时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的缩影,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辛苦又忙碌。陶渊明就这样给我们以一个普通人——渔夫的角度,很客观很写实地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文章先简述了这个人,然后接着说,他“缘溪行”,想那捕鱼的人是离不了水的,这片水里鱼少了,就再换个地方,就像北方牧民放牧一样,这片草地被牛羊啃光了,就拆了蒙古包,举家搬迁,换个地方再放牧,又是一段冗长的放牧时光。只是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个武陵人沿着小溪走着走着,只是呢,走得太专心了,捕鱼太投入了,却“忘路之远近”。“忘”是这个武陵人发生故事的关键字,究竟要走多远才会迷路呢?就像我们出门旅行,结伴走,走一段时间,往往会问到哪儿啦?快到了吧?即使是到了风光宜人的景点,在走马观花的游览中,心中也是时刻提醒着自己下个景点是什么,这儿大致会有多长时间,接下来的时间去哪儿,在哪儿就餐在哪儿住宿,这些,都会在脑里,边看风景边早就做好了计划啦。可是,这个武陵人捕鱼时竟然“忘”了!迷路了!怎么办呢?估计那会儿他应该是焦虑的,忐忑的。

作者接着写“忽逢桃花林,”惊喜就这样,在不经意间降临了!沉醉于“缘溪行”的武陵人,就这样遇到了奇迹,事情出现了转机,正在不知所措之时,桃花林忽然出现了!生命中美丽的意境,灿烂芬芳的桃花林一眼望不到尽头。珍奇总是出现在勇敢探访人的世界中,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就在他茫然不觉中,在他忘记了走得太熟的老路,命运会出现转机,格外地垂青这个孤独的探索者,桃花林出现在视野中,与他深情对望,于是,所有的感官被它包围。他留恋沉醉,焦虑不安的情绪飞快地消失,心中狂喜,这是一种珍贵的发现。

既来之,则安之,武陵渔人稳定下自己的思绪,既然冥冥中迷路,就索性安住于当下这最美好的时刻,把现实中的一切束缚暂且忘掉,此时的自己,应该是没有任何标签,不是谁的丈夫或妻子,不是谁的儿或女,生命中回归水天一色的清静状态,没有任何现实羁绊,我只是我,我就是我。真正地进入到自己的本真世界,自己的心灵世界。在一片花海中,他的心灵悄悄地被作者打开了。

桃花源记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田园诗歌的鼻祖,也就是自嘲“好读书,不求甚解”那位。

《桃花源记》是作者晚年的一大作品,讲述了一位打渔人误入桃花源,那里与世隔绝,山清水秀,人们生活安康幸福,渔人出洞后试图去找桃花源踪迹不见,从此再没看到那个美丽的地方。

作者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安宁富裕的理想社会图景。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展示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代表当地人民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桃花源一样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不比桃花源差。但是它们遭受到了垃圾的侵害和严重的污染,使那些桃花源变成一处处垃圾场。而且有些过分的游客,乱摘花草,踩踏草坪,这样即使是桃花源哪能长久?就像我的家乡,听爸爸说以前就是他们的桃花源。在那里你能亲身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能亲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或与农民亲身对话,验证“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爸爸小时候每天都生活在花海里,感受那花儿真实的清香;能生活在竹林里,品尝鲜笋质朴的味道;可以在水中游玩,发现鱼儿游泳的技巧,每天都能回归自然。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到处建起了工业区,浓烟滚滚,弥漫在空气里的尽是令人窒息的灰尘,蒙蔽着你的眼睛。竹子开始黄了,河水开始黑了,空气中飘满尘土,就连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花也慢慢凋谢。如果陶渊明看到此情此景他会想什么呢?这就是大家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原因吧!

人口的急速增长,环境的快速污染就会使一处处世外桃源慢慢消失,因此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素质的提高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我多希望中国的未来到处是桃花源,但未来还会有桃花源吗?

桃花源读后感

读过《桃花源记》之后,不禁拍手叫好。那美丽的景色使我也想要去寻访桃花源,想要去探寻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丽、和谐之地。

文中提到南阳刘子骥这位品德高尚之士,在巡访桃花源之后,暴病而终,“遂无人问津。”更是显得缥缈,神圣不可侵犯,好像蒙着面纱。这无疑是在突出桃花源与昏暗现实的差距。《桃花源诗》更是再三提出作者想要乘着美丽而轻盈的风飞向桃花源,去找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细细想好像与西方的《奥茨国》系列童话很像,同是缥缈美轮美奂的仙境,志趣相投的人。看来每个人都实行有自己心中的一片天地,那就是他自己的桃花源、奥茨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之地。

想到这,再去站在巨人的肩旁上看我的桃花源,似乎就清晰多了,不再那样缥缈,在依稀之间可以看见了他美丽的轮廓:一轮旭日在东方升起,在一切还没有醒来的'时候,将晨雾驱除,普照大地。美丽的桃花在微风的吹动下,微微颤动。我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界,这里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权贵与卑微,没有权利与金钱,这里有的仅仅是这片林,这条河,这座山,这与我志趣相投的人,仅仅只有这些,就构成了这个活生生的整个世界。

同时,我认为我们只有自己努力才会有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先申明下,我是转的,不过希望对你有用,西西~~)。

桃花源记读后感

小时候偶然听人提起陶渊明 ,但对他不是那么了解,后来我们学了一篇《桃花源记》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开始时,我读桃花源记,读出的只是纯粹的故事,和书上写的小道理……

待我深入读了《桃花源记》时,我感觉到了桃花源的美,景色美,人也美——和谐、热情、幸福。在作者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这样的桃花源是当时所有人的向往。如今,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里,时代变了,人们心中的桃花源也就变了。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落英缤纷。”一句让人孚将连篇,我感觉我以置身在这桃花林中,春耕季节,乡民们料理完了田地,三五成群的回家,家家户户的屋顶都升起了炊烟,山谷里桃花盛开,湖中鱼虾结群。

会不会是因为渔人心无杂念而其他人却心怀不轨?太守可能这样,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他也会这么想吗?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与农夫》的故事,故事是说一位农夫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铁斧掉进了河里,来了赫尔墨斯,赫尔墨斯捞上了一个金斧和银斧,农夫却只要他的那把铁斧,赫尔墨斯被他感动了,于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给了他。另一位农夫听了很羡慕,却因为贪心变得一无所有。

有些事情是不能为别人所说的,可能会影响那个人的一生,不过,那也是那个人应有的惩罚。

《桃花源记》读后感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内容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己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这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这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写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积极的思想意义。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这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现在这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现在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己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

初识桃花源,那时笑容明亮,眼神清明,心中丘壑初建。少年情怀,文人诗意,如三月盛开的桃花一样美好。

缘溪而行,桃林自现:中无杂树,纯得让人心醉,落英缤纷,纷纷扬扬,桃花雨之浪漫,喷薄而出。几番行走探索,始现桃花源,别有天地:平地齐屋,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一切与外界一样,又都不一样。

陶渊明笔下构筑的桃花源,成为藏在我心中的一个梦,埋在心里的一首诗,时间得宜,入梦时分,是桃花源模样;失意得意,所咏之诗,仍是桃花源。

年岁大些,对桃花源的喜爱程度倒减弱了些,反而对桃花源中人多了几分艳羡。

善良、热情、好客·,是桃花源中人的标签。见渔人,大吃一惊——毕竟几百年不曾有外人进入,就像唐僧师徒路过女儿国,女儿们的惊异一样。而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拿出家中珍藏款待客人。小农经济下的桃花源人,民风淳朴,人民朴实。桃花源范围应不大所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之后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林美好娴静,而桃花源这样一个世界,是质朴自然的。没有压迫,没有赋税,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任何人,如此平和,如此诚恳。

桃花源中人拥有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所以他们“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来查根究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高在上、互相攻杀的统治集团,他们避开了统治者,同时,统治者的名册里再也没有他们的名字,他们已经成了统治者眼里的`亡人。我想,大多数人会向往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的原因便是如此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有所依,小有所养,平等自有,不受羁绊......

多美好的地方,多么让人神往。

现实多少血泪,多少无奈,多少伤感,在桃花源,都成为尘土,微风一吹,便身形聚散。所以多少人,必胜只为寻一桃花源,踏破铁鞋,翻山越岭而最终,和刘子骥一样结局,无法实现,独自哀叹,直至老去死去。

多少次在梦中,我也曾试图寻找桃花源,只是,渔人尚可“寻向所志”,而我,连狭窄洞口也找不到。

毕竟,现实要求我们一定要入世,这入世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但它又出示了两个选项——积极和消极。我想陶公一开始也是选择入世的吧,他也需要养家糊口,可能也希望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一笔,所以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陶公最终还是回味“五斗米”而入世,做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和彭泽县令等一系列官。纵然最后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愤然辞官,真正过上隐居生活,我们不能否认自由的陶公是一个“采菊东篱下”的隐逸高人,是一个不轻易向权贵低头的铮铮铁汉,我们也不能否认,陶公曾经是想“入世”的。

所以后来年岁渐长的我们,开始明白所需,构建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一个在心中,那便是更加美化的陶公所描绘的桃花源;一个在现实,如果不能避开入世的现实,你那就迎上去,让自己的入世之花,开得更为绚烂。

《桃花源记》读后感

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这句话是不是也能够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别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明白,然而陶渊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那是一个花繁叶茂的地方,那里没有阶级之分,每一个人的收获都同他们的付出成正比,他们用自我的双手创造一切,虽是浓郁的鱼乡之气,却也饱含人情味。

这种唯美的社会风气几千年来都未构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个,那就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或许我这样说太偏激了,毕竟我的社交圈只有这么点,我看到的只有这么多,其他的美丽或丑恶我都闻所未闻。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很浅显地谈。

有势就高高在上的伪君子……这一切自然并非我亲眼所见,不然我会更愤世嫉俗些,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却开始让我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确实,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因为我浮在表面,浑浊的水域让一切都看不清楚,于是那些遥远的脸总是显得很亲切,因为没有人明白那究竟是不是一张面具,至于面具下面的嘴脸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个究竟。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处,那些污秽、丑陋、不堪入目的东西就能够眼不见为净。虽然我明白这是种软弱的行为,但是当我要触及它们的时候我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大义凛然地撕毁来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远越好。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似乎那些沉于水底的黑暗社会只是我做的一个恶梦,梦醒了,窗外依旧是生机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没有任何奢望,只是请求:“主啊,让我的梦快醒来吧。”

相关范文推荐
  • 12-28 外面的世界教案(精选17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有所帮助。通过科学合理地制
  • 12-28 龟兔赛跑童话故事(优质12篇)
    优秀作文遵循语法规范,使用准确的语言,使读者能够顺利理解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优秀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自从第一次龟兔赛跑后,兔子总是不
  • 12-28 教育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大全(19篇)
    毕业生是人才储备库,他们将为各个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毕业生就业培训课程,希望能够提升大家的竞争力。xx年我大专毕业,在社会工作十多年之后,
  • 12-28 爸爸的小学生爱的礼物(精选22篇)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要有个性和创意,还要有逻辑和条理。6.作者在这些优秀作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作文更有感染力。编者按:作文。《爱的礼物》说的是爸
  • 12-28 学校初中政教处工作总结范文(14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总结和梳理的过程,通过总结可以反思工作中的得失和经验教训,为下一个月的工作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一篇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看看别人是如
  • 12-28 冬天松花江(模板13篇)
    通过写优秀作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近期获奖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参考和借鉴。我的家乡是冰雪之乡的《哈尔滨》。号
  • 12-28 婚礼上父亲的讲话稿范文(16篇)
    讲话稿的成功与否,除了内容的质量外,还与演讲者的表达能力、语言技巧和演讲练习相关。在学习讲话稿范文时,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成功的演讲策略和方法。尊敬的各位来宾
  • 12-28 看残奥会开幕式范文(12篇)
    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度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帮助。今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央
  • 12-28 园林绿化管理方案(汇总15篇)
    5.计划书是一种对未来进行详细规划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清晰的方向和目标。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计划书样本,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启示和指导。
  • 12-28 小学生学校运动会(精选22篇)
    运动会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运动会绽放的激情与力量,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的惊喜和感动,以下是精彩瞬间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