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报告(实用15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报告(实用15篇)

时间:2023-11-20 10:04:14 作者:XY字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报告(实用15篇)

报告范文是一种通过文字、图表等方式对某个事件、项目或研究进行详细说明和概述的文档。通过阅读这些报告范文,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2月15-2月19日。

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城前村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只有近八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之前,我并未真正体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现在终于明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农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最基本得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问的“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却一不可,共同构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条件,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具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好、生活环境优美。忧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化、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业生产情况。本村耕地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级别。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甘蔗、大蒜、花生等经济农作物,基本上达到多元化农业。

畜牧生产情况。畜牧生产方面以养鸡业较具规模,两村有15户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养鸡基地,配套设施完善,每户养鸡数量在10000只不等。养猪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部分养殖户已打算开春二月扩大养殖规模,但相对现代化的养猪企业尚具有很大差距。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主要道路的硬化率较高,巷道尚有大部分未能硬化;一条河流流经村西,是村里的主要灌溉水源。以后均未进行硬化处理,年久失修,人饮工程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村委在相关部门的关照下,通过专项资金(材料)下拨和村民自筹资金对原有管道进行改造和完善,已有大约98%村民自愿安装自来水。通讯方面,全村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的总拥有率已达80%,绝大数都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机,100%的家庭都能看到信号清晰的电视节目,电脑网络的运用正在申请安装。

公共设施建设情况。村委办公楼在政府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已经在去年完成改造,焕然一新。村党支部李书记说,原有办公楼不算很旧,专项资金有限,而且村里为了减轻村民负担,没有集资重建,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修。

村民的年收入情况。本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常规农业种养收入以及外出打工收入为主,全村外出打工流动人口四百多人,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1.人们的就诊途经很便捷,让他们对突发情况的处理不至于出现措手不及。

2.村中孩子们的九年义务教育学费减免情况落实的比较令人满意,让家境贫穷得孩子重新留在校园,圆自己的求学梦。

3.村中关于给予农民补助的情况基本得到落实,让农民真正感到正策益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温暖。

4.农民的收入在一步步的稳定提高。

1.村中不经常组织劳动技能的培训,如果多培训就相当于用技术来武装农民,避免农民在生产中走弯路。

2.农民的娱乐生活太单调,村中的公共活动厂所太少。除了村委会前有一处可共村民休息的小厂地外就没发现其他的供村民利用的公共场所。

3.村中目前的绿化比较乱,根据村中得绿化计划,形式上是沿路线绿化,没有集中的绿化用地。

4.在调查中发现村中的垃圾乱堆放严重,基本上是沿路放置或者是在闲置的宅基地堆放,这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得发展,农村也会越来越富有,人们的家园保护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这样下去,城市所向往的那种浓浓的乡村气息也会被混凝土的冰冷所代替。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再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村中的一些空地,把他变成邻里交往的热土。一点建议:

1.道路绿化:村、组、团绿化和家庭绿化相结合。在绿化上要充分利用空地,路边以树木、花草绿化为主并和庭院得树木绿化相结合,创造美丽的乡村风光。

2.增加村中的公共厕所。崔西沟村是一个开放的村庄,平时人员流动量很大,而且陌生人很多,所以公共厕所是必不可少的。

3.合理规划垃圾的回收利用系统,搞好环境卫生。

4.因地制宜,作好排水系统规划。

5.做好村中产业调整,争取是产业不那么单一,使村子在经济狂飙的现代有一定的综和调整能力。总之,我国是一农业大国,只有农民富了,才是农村的真正进步。中国才能算是真正富裕起来了,才是走进了现代化。所以我们要做更多的实践与调查工作,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步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新农村应该是环境优美、村舍整洁、经济繁荣、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保障可靠、社会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近年来农村经济实现了长足、快速、稳步发展,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xx县农村现状。

xx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xx县辖6镇4乡,111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7439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8.97万人,播种面积达71万多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444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亿元,xx县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日,xx县农调队对六坝乡南庄村和朱王堡镇新堡子村进行了专题调研。进入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零乱的村舍,稀疏的树木散落在村舍周围。调查中村民反映强烈的是教育负担重,教师老龄化,教学质量不高,而且近年来学生日趋减少,许多学校面临合并,离校远的孩子上学成为问题。去年近70%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但报销标准低,受益不多。新堡子村肖存荣说,近几年国家政策好了,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只是村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村上虽都建有文化活动室,但室内藏书甚少,活动也只限于个别节日,平时只有看电视,但即便是看电视,也只有几个台,有线无信号;另外,人们手里有了活钱,都想改善住宅,但缺乏合理规划、设计,小路四通八达,也为小偷行窃提供了方便,治安案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观,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大农民现实的期盼。但新农村建设还面临许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二、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广大农村群众旧习俗、旧观念束缚严重,思想不解放,干部群众创新意识不强,不思进取,小农经济意识色彩浓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小农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和新观念,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村级组织建设不强。为官一任,造富一方,为官者不仅要管理一方还要做群众致富的引路人和带头人,能选出真正的村官成为广大农民的企盼。村务公开、村民监督和干部作风建设成为关注的焦点。

3、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民间文化遗产得不到发挥和有效保护。新建的文化站藏书少,资料缺乏;邮政局架线,电信局不送信号,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率不足35%。

4、农村经济水平低。受农业基础、农业推广水平等影响,农村经济总量少,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新农村建设乏力。

5、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xx县建立了合作医疗组织,参保率虽达70%以上,但受报偿标准低的影响,还存在着因病返贫和看不起病的现象,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药品价格反映强烈,医疗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6、小城镇建设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带动力弱,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推动力不强,不能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

7、村社缺乏规划,村庄零乱,渠、路、林不配套,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严重影响着村社的美观。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抓主导产业促经济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近年来xx县在大力发展致富项目入户工程,各村社都有致富项目带头人、个别村还有支柱产业、应继续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积极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辐射的带动作用,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建设新农村应加强村社道路建设。“要想富,先修路”,纵观xx县乡村,道路硬化率低,应从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入手,发动农民,出资出力,解决村、社道路“雨天泥泞、秋季尘飞”的局面。

3、建设新农村,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构筑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两手抓。在落实财力投入的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党的建设,培养农民创造新精神,通过创业改善自己生活,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共同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建设新农村要搞好村镇规划。只有抓好规划,确保建设的科学有序,才能逐步改变村镇建设杂乱无章、水平低下的问题,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首先,抓好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其次,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推行“一户一宅”,鼓励农民拆旧建新。实行人畜分离。

6、建设新农村要以实施提高农民素质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应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xx县6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

7、建设新农村要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应围绕近几年村社建立的各种专业协会,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起来,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新经济组织的服务带动功能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8、建设新农村要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我们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9、建设新农村要有好的基层带头人和领导班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实施者。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抓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抓农村社会治安要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突破口,俗话说:“游手好闲”,人们都有事干了,小偷小摸和聚众赌博现象自然会销声匿迹;另外要对外来走村串巷的流动人口加以监管,避免不法行为发生;对村民要适时进行法制教育,严禁邪教等违法乱纪行为在农村中蔓延。

11、建设新农村要长远打算,从农村教育着手。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从长远考虑我们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壮大师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严禁体罚学生,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环境。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规模和现代化水平,节约资源;减免农村义务教育费、以及到城市就读借读费,让城乡教育同步发展。

12、建设新农村应整顿农村药品市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医疗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对药品的监督管理,严禁假冒伪劣和过期药品在农村市场横行。控制药品价格,让农民能够看得起病,放心看病。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调研报告。

供大家参考借鉴。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xx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当前我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今年统战系统调研计划安排,由中国共产党蕉城区委统战部牵头,民盟蕉城区委、民革蕉城支部等组成调研组,联合开展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20xx年6月至8月在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长王丽云、区政协副主席民盟蕉城区委主委郑贻雄带领下,调研组与区文化部门负责人一起先后深入我区沿海山区乡镇及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访问、视察等形式了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先后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和莆田市荔城区等地考察取经,在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20xx年10月省的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据了解,“十五”期间上级省、市厅、局对我区文化事业的投入累计达55万元(其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4万元,维修、设备添置经费23万元,文物经费8万元),我区年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财政预算9。4万元,其中文体局文化事业费1。1万元,图书馆经费(包括图书购置费)4。3万元,体育事业经费4万元,但这些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区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只有在20xx年开始的天后宫(妈祖庙)修复工程中,募集到民间资本100多万元。全区乡镇现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数外,绝大多数是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贫乏。

2、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七都、金涵和位于猴盾村的区少数民族文化站三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区有7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7。3%,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据调查,现有的部分乡村影剧院多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现多数已成为危房不能使用。

3、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

春联。

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最有名最具特色的是霍童的“二月二灯会”和畲族聚居村的“三月三畲歌对唱”。但这些毕竟是少数乡村举办的少数文化活动,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我区广大农村原电视“村村通”设备未及时更新,绝大多数乡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许多偏远山区基本无法接收电视节目。群众长期看不到中央省市(区)的电视节目,也得不到发展生产的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乡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致使一些地方赌博及等歪风盛行。

4、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均为一站一编制,由于基层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在编的有12人,但仅有9人在岗,被乡镇挪作他用或被外借的有3人,即使在岗的也往往兼有乡镇(街道)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乡镇文化专干平均年龄偏大,由于缺乏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各地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约制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步伐,但从各级政府自身来说,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区、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二是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口号。

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大多放弃主业改做乡镇中心工作。

三是文化管理体制不畅。一方面,乡镇文化站专干以块管(乡镇管)为主,人员大多被乡镇抽去从事中心工作,专干没有专用。区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他们进行调配和交流使用,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相当多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广电与文化分属两个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传媒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而且农村地域广、人口分散、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收益小,仅靠广电部门是无能力承当农村广电网络建设。虽然国家规定到20xx年农村地区20户以上的村全部实现网络村村通,但原有“村村通”的用户并未列入新的网络“村村通”工程计划,得不到上级补助资金,导致我区目前许多乡村原有接收设备无力更新。在卫星传播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广大农村地区只收1—3台外地的电视,无法收看省、市、区电视节目。

我们建议:

1、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有目的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院校深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2、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建设强大的基层文化阵地。一要认真贯彻中央《意见》和省的政府的《决定》精神。规划好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文化阵地布局和建设问题。结合乡镇建设规划,通过改建、扩建、调剂改造、新建等途径,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步伐。二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文化宣传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有力的宣传文化,就没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所以党政领导及宣传部门要时时关心和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三要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认真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补助资金,对实施文化站达标建设的乡镇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南平、泉州、莆田等地的做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乡镇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民间融资活动,通过村企共建、村校共建、村庙共建以及城乡共建等方式,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具及资料,满足乡村群众平时读书看报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之需。

3、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一是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由于多种原因,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解决传人问题,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

二是节俗文化活动。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频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如春节各地民间文艺踩街活动,二月二霍童文化艺术节活动、三月三畲族歌舞文化活动、妈祖文化活动、关帝文化活动等。

4、创新手段,积极构建农村文化活动的网络。

一是成立乡镇电影放映队或文化传媒中心,推动农村电影“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全国农村1村1月保证看1场电影”)在我区农村得到落实,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

二是依托乡村文化站点,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三是建立“农家书屋”,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最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国家鼓励和资助各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要求场所不小于20平方米,书籍不少于1000册,含有30多种各类期刊及100多电影光碟,以满足农村群众阅读需求。

四是结合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活动,促进乡村民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通过组织申报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活动,提高农村保护和传承传统优良民间文化的意识,让我区民间的铁枝、纸扎、火把拖石、肩头戏、线狮、傩面舞等得到发扬光大。

五是结合“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推广体育文化,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提高。

三是特色文化活动。我区是畲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又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以及绿茶的主要产区之一。畲族文化、大黄鱼文化、茶文化等应成为我区独特的文化品牌,加以充分挖掘和培育。此外,校园文化、灯谜文化、企业文化等也应加以重视和引导,使之融合到新农村文化生活中。

四是学习外地经验,借助农村“三堂”和闲置校舍拓展农村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形式。我省南平、泉州、莆田等地充分利用“宗族祠堂、民间庙堂、废旧礼堂”(三堂)作为民间文化活动的场所,依靠离退休党员干部、乡村老人协会、庙堂管委会等承担农村文化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让老协会会长或庙堂管委会会长兼任村文化中心主任,利用民间庙堂的“香火钱”为农村文化活动“买单”,将“三堂”变成政策法规的“宣传站”、社情民意的“中转站”、先进文化的“传播站”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借助“三堂”场地既可解决活动场所不足和经费不足的困难,又有利于推动文明新风进“三堂”,还有利于调动当地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我区乡村目前有许多地方学校的楼房闲置,可以借用作为当地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开办图书室、阅览室、室之用。

五是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和催化剂,应很好进行策划和包装,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映活动,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娱乐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农村市场。

5、明确职能,实施有效管理。乡村文化站点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应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对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团体,市(区)文化部门要审核把关。有条件的文化中心可以房屋租赁的形式,将镇区网吧、电子游艺室、音像出租户、图书销售点、室等集中到文化中心,依法统一管理,有秩序集中经营,遏制地下黄、赌、毒现象。

一是抓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落实工作。“2131”工程带有公益性,建议区政府要解决电影器械设备及购买拷贝的资金;文化部门要负责各乡村“2131”工程计划的制定和业务指导;乡镇要负责计划的实施,保证乡村农民一个月看一场电影。

二是建议区委区政府要专题研究解决农村地区更新广电接收设备的资金问题,满足农村群众对广电联网的需求,让山区农民与平原地区群众一样能收听收看中央、省、市、区广播电视节目,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是建议开展一年一度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由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在国庆中秋期间组织民间文艺汇演活动,让各乡镇、社区的民间艺术团队集中进行比赛和交流,以促进农村民间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青春九十年,喜迎十八大”值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之际,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理解,提高运用其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以小见大、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立即问题的思维。在暑假期间,我们积极响应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对所在城镇的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分析后写下了此次社会实践的收获,主要是关于新民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新民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实现机制以及新民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启示等三方面的内容。新民市是沈阳市所辖县级市。位于辽宁省中部,辽河下游平原地区。东连沈阳市沈北新区、于洪区;南邻辽中县;西与黑山县接壤;北靠彰武县、法库县;西北一角与阜新县毗连。面积335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0万亩。全市设11个镇、14个乡和5个街道,338个行政村。是一座集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于一体的新兴城市。辽河以东地区种植水稻,其余地区种植玉米、高粱、大豆3。是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

执。通过与交流和与以前对农村的了解,我们都深切体会到了新农村建设以来,新农村取得的巨大变化:曾几何时,我一直把贫穷落后等同于农村,现在看来,虽然农村仍然与城市有着差距,但是这些差距不代表不能缩小。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在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成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个人特地随机地对新民市的8户居民进行了调查了解,在此则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做具体介绍:

第一:居住条件。

1、家用电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品质生活有进一步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家用电器上。30年前,最普遍的就是收音机,一个村子顶多有一台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就更不用提了。现在收音机已经逐渐被淘汰了,电视、电冰箱、电风扇、洗衣机逐渐普及了,电脑也逐渐走进农村人民的视线。在我调查的8户村民中,都有电视机,6户有洗衣机,5户有电风扇,3户有电冰箱,1户有电脑。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农民富了,另外现在农民购买部分家用电器可以享受政府补贴百分之十三。

2、房子结构。

我调查所在村的房子主要分为泥草结构的房子、泥砖结构的房子、砖瓦结构的房子、新式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及商品楼。

而在我调查的8户村民中,只有1户住房是泥草结构的,1户是泥砖结构的,2户是砖瓦结构的,3户是新式砖瓦结构的,1户是商品房,其中还有2户在二三年之内要重盖新式砖瓦结构的房子。这也反映了现在农村村民的住房水平,现在主要是以砖瓦结构和新式砖瓦结构为主。据了解,30年前主要是以泥草结构和砖瓦结构为主,由此可见,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3、农机和车。

要致富先修路,在交通更加便利的同时,各种农机设备和车辆也逐渐走进了农村,农机设备主要包括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绞茬机,车辆主要包括牛车马车、四轮车、面包车、大货车、出租车、轿车。在我调查的8户村民中,1户有牛车,1户有货车。以前几乎每家都有牛车马车,但随着生产发展,几乎都被淘汰了,逐渐引进先进生产生活设备。由于调查户数有限,不能体现出农村拥有农机和车辆的状况。

第二:饮食。

面家里也是十分富足,鸡鸭鱼肉、烟酒、水果、蔬菜也是四季不断。

第三:年收入。

最能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最能反映农村发展情况的,最能体现农村工作成绩的,就是年收入。农村人民收入来源主要有政府补贴所得、种地所得、农闲外出打工所得、圈养牲畜家禽卖出所得、个体经营所得以及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职工工资所得。在我调查的8户村民中,年收入在5000至10000的有1户,年收入在10000至25000元的有3户,年收入在25000至50000元的有3户,年收入在50000元以上的有1户。现今农村有存款的大约占总村民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银行信用社还提供各项贷款业务,方便农民发财致富。

第四:日常消费。

1、教育。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九年义务教育在我所调查的的区域基本普及。在我调查的8户村民中,父母老人的文化程度主要是小学初中水平,而青少年都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还有正读高中和大学的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农村人民文化程度的提高,一般读高中每年学费生活费大约有9000左右,读大学每年学费生活费大约14000左右。随着教育机制的改革,我想教育经费还会逐渐降低。

2、医疗。

医疗一直是困扰广大人民的问题,现在有合作医疗,农民人均保费只有30元,但是生病到指定医院看病买药可以享受优惠。但是并没有达到完全改善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在我调查的8户村民中,平均每年每户1500元左右(在没有大病的情况下)。相对收入所占的比例已经不是很大了。

结构,加大扶贫力度,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探索求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值此十八大召开之际,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新农村建设必将取得一个新的胜利!

当大家穿行于新农村现代化的农舍间享受天伦,品味生活,我们真切的感到,环境优美,谐调自然,绿意长青,方能与天地同合。漫步于乡间林荫大道下亲吻芬芳,笑论春秋,我们看到,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化新农村特色正在初步彰显。

是的,新农村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程,新农村的华彩篇章从这里掀开,农民的新生活从这里起航。从这里我们读懂了新民在创建更高水平小康的决心和全部内涵,记住了幸福新民人民的恒久魅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近年来,※※街道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街、借力发展”战略,致力做大经济总量,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全街道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3亿元,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5亿元,被评为全国千强乡镇,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新跨跃。一是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强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通过实施“深化改革、改制一批,培植骨干、带动一批,放宽政策、扩张一批,科技创新、提升一批”的措施,有力推动了全街道的经济发展。目前,全街道共有各类民营企业400多家,个体工商户4000多户,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4,经济技改投入年均增长20。在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各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建设大型批发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等方式,积极拓展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朱陈西南、于泉庄等村依托※※陶瓷产业优势,分别建起建材批发市场和陶瓷商城,增加了集体收入,同时也带动了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突出“三个重点”,促进农民增收。突出现代农业建设,把“奶牛富民”工程和“农业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工程作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龙头工程,加快养殖业发展;突出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增强再就业能力,几年来累计转移富余劳动力3万多人;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以老206国道、新206国道和龙潭商业街为轴线,建成“工”字形商贸区,大力发展餐饮、娱乐、商贸、物流业,膨胀第三产业规模,促进了农民向商人的转变。20,全街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00元。三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让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实行“多予、不取”,彻底免除了农民的“三提五统”,大部分村免费为群众供应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为老年人按月发放一定数量的生活补助,朱张桥西南、河北等村还在农业生产中免费实行“统一耕地、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收割”服务,使农民能够腾出更好的时间发展经济;完善保障机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97,15个村居利用集体积累为群众垫付参保基金。

(二)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开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组织各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围绕“规范运作、管理民主”,构建起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近年来,※※街道紧紧围绕发展农村民主,以基层党建为重点,牢牢把握配强班子、完善制度、规范运作三个关键环节,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营造了农村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一是配强班子,夯实基础。年底成功对党支部、居委会进行了换届选举,运转过程中又对个别素质差、能力弱的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针对各村不同情况,重点采取“选”、“派”两种方式选拔任用支部书记。去年以来采取“选”的方式对6个社区的班子进行了调整,调整支部书记6人。对朱张桥东南、连泉庄采取“派”的方式,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完善制度,推进党员干部管理科学化。建立农村干部管理制约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制定了农村干部经济待遇德、能、勤、绩、廉“五挂钩”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出台了《关于严肃劳动纪律强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意见》,对农村干部应遵守各项纪律进行细化,制定了“十四不准”,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实行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制,制定了《关于严格落实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和践诺奖惩制的意见》,与当选的村干部和班子签定了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责任书,面向党员群众公开承诺,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三是规范管理,推进居务运作正规化。出台了《村级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和党支部向党员、居委会向党支部、居委会向居民代表定期报告工作制度,进一步深化了居务公开民主管理,重要事项实行全面公开,广泛听取群众对集体事务的反映、意见与建议,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综上所述,该街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失地农民众多。作为全区工业基地,失地农民逐年积累,数量众多,全街道失地农民人口达到人,占全部人口的,人均耕地为0.2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压力。一是失地失业,生活难。多数居民失地,未能得到很妥善地安置,基本上失去了养活自己及家人的经济来源,为其生活及家庭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二是补偿标准低,再发展难。由于当时土地占用补偿制度不健全,因为政府行为等多种因素,多数土地补偿标准低,甚至无偿占用,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三是居民成为社会“边缘人”,获得社会保障权难。农民失地即为非农民,失去了土地的社会保障权,但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缺乏,难以获得城市人所享有的基本养老、医疗及各种福利等社会保障权,全街道养老保险参保率仅达到4,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三)集体收入不平衡。由于各种原因,村居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村庄与差的村庄差距太大,个别村居基层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部分村因历史原因集体经济负债重,经济收入渠道少,但用于居民的福利、老年人保障等支出费用巨大,正常的办公费用基本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如此次调研的湖南崖村,每年用于基础教育、村庄建设、发放居民面粉粮油、交纳居民电费水费等开支大约为120余万元,村集体仅靠收取沿街商品房等收入,收大于支,难以维持正常运转。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很大。

(四)居民素质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居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思想方面,思想比较保守,传统意识比较牢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文明意识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公共卫生、热心公益等集体观念逐步淡化,乱堆、乱放、家庭卫生问题比较突出,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行为依然存在。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基层干部、社区群众全面理解20字方针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含义,切实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国家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觉悟,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几个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村的经验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必须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加强培训教育,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制定规划标准。在本次调研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乡联动、统筹发展,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本区域生产生活发展、土地状况、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城市化进程等,确定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标准。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实施步骤和工作措施,在此基础上,细化目标任务,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结合实际,分步实施,经济条件好的村居可以先行一步,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居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

(三)突出建设重点。针对街道实际,重点抓好以下七个“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以强化为民服务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为民服务大厅的作用,强化为民服务意识,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增进群众福祉,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以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扶持,千方百计地发展村(居)集体经济,拓宽村(居)集体收入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为提高广大居民群众的福利待遇奠定坚实的基础;想方设法地优化环境增加群众就业、经商的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切实提高群众的收入,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三是以“五改”为突破口。全面实行改水、改厕、改路、改灶和改圈,彻底清除垃圾堆、柴草堆、石头堆和粪堆,对社区大街小巷、居民庭院进行净化、绿化、美化,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居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是以提升群众素质为突破口。加大对群众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强化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五是以加强民主管理为突破口。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六是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旧村改造,大力实施小区开发,全面搞好水、电、暖的配套设施,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大型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让群众享受到城市居民享受的待遇。七是健全社会保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一、基本现状。

福兴乡位于肇源县最东部,北邻肇州县,东接肇东市,地处“三肇交界”,全乡幅员面积143,911亩,耕地面积97,708亩,辖7个行政村,46个自然屯,5152户,人口20812人。这里海拔176.3米,没有水、草资源,因此,玉米种植成为了福兴乡群众年复一年的谋生手段。然而,近几年,福兴乡结合地域资源优势,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民生事业持续繁荣。具体情况如下:

(一)经济发展迅速。

全乡现有各类合作组织13家,其中:兴福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获得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省级二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科学规范的合作组织,为各项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运行保证。

(二)民生事业繁荣。

一是实现“五通”。全乡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有线电视、通电话。二是实现“两室”覆盖。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科技文化活动室。三是实现救助与农合农保同步。全乡享受农村低保户人,建国前老党员1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人,参合率达到95%。四是实现乡村环境绿化美化。每个村屯都有绿化美化一条街,通乡公路两侧设有专人负责清理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各项环境卫生制度比较健全。五是实现信访安全稳定和谐。乡村主干道技防设施齐全,46个自然屯设有专人掌控舆情,做到了“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同时,不定期开展信访稳定安全排查,连续多年被评为“三无”乡镇和平安乡镇称号。

(三)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全乡共有党支部11个,其中:机关支部1个、村党支部7个、教育支部2个、联合支部1个。共有党员442名。其中预备党员15名,占党员总数的3.39%。女党员55名,占党员总数的.12.44%。少数民族党员8名,占党员总数的1.81%。35岁及以下的党员99名,占党员总数的22.40%。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94名,占党员总数的21.27%。各支部党建工作载体形式多样,各项制度健全,党员典型培养类别不单一,学习活动开展效果较好,引领群众创业发展积极性较好,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能力水平较高。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创新发展意识薄弱。

在深入调研和座谈讨论中发现,广大群众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创新发展意识淡化薄弱,没有真正领会各级发展精神,不主动、不积极、不参与,普遍存在等靠思想。认识层面只是停留在建房、修路、信息入户等模式上。

(二)建设资金紧缺。

作为偏远乡镇,没有大口径的经济收入,很难保证新农村建设需求,仅凭中央、省、市等部门的专项资金,根本不能满足基础建设,更谈不上现代化、科技化、规范化,只能通过上级下拨专项建设资金、帮助扶持物资、协调相关部门、自己筹措等形式,小规模、低标准、试点进行,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虽然福兴乡在农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科学水平、现代化程度不深,高效、节能、现代的农业设备少,信息化水平偏低,劳动利润小。特别是在土地流转运行上,不成规模不连片。

(四)支撑产业发展不均衡。

以棚室为主、养殖为辅、林下特色经济为互补的产业发展不成正比。目前,突出表现为棚室规模较大效益较小;养殖业群体多大户少;林下特色经济进展快见效慢,整体发展比重为3:2:1。

(五)农村社会事业滞后。

在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上水平普遍较低。一是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科学水平低,医疗器械落伍。二是教育水平低。由于适龄少年儿童减少,导致中小学校生源急剧下降,各村小学被合并或撤点,而且教学设备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三是科技文化投入少。受乡村两级财政影响,现有村文化活动室器材单一老化,相应图书门类不全,缺乏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四是弱势群体救助力度小。在弱势群体救助上,相关手续太过繁琐,而且救助物资少、范围小,不能及时保障生产生活所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共同建设,真正提高gnh才是目的,而不仅是单纯提高gdp。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期打算,要有信心,有决心打好这场仗。祖国的未来离不开新农村的发展,搞好新农村建设时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

一文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本文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家乡变化的客观汇报,可以参考这个思路。

2

页,当前第。

2

1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按照全县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创新业绩,树新形象”主题实践的部署,深入开展以“解民忧、访民情、促民风、谋民富”为主题的蹲点调研活动,以点带面,加快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乡党委、政府决定开展乡领导班子成员“办公日、住村周、调研月”活动。根据要求,我于2019年6月24日至30日蹲点**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村与xx省的xx县接壤,总面积7.32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人口1102人,耕地713亩。2019年,农民人均收入3112元。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9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630万元,同比增长18%,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1700万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2454元,同比增长7%。积极发展粮食产业,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全乡油菜面积扩大到300亩;菜园蔬菜生产面积,发展到500亩;成立了全县首家早姜专业合作社—富源早姜合作社,带动80户农户发展早姜300亩;发展葛根药材基地110多亩。通过多种方式培训,加大农民知识化培训力度,全年劳务输出3400人。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乡村康庄工程建设、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逐步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立足本地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岭上湾革命纪念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核心的旅游业,并以此带动相关景点的开发和建设。村财乡管的财务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政务、村务、财务公开不断完善。抓好生产救灾和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活动,积极引导、帮助贫困户发展项目,落实贫困户120多户,扶持资金20多万元。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开展农村弱势群体帮扶和关爱农村老党员活动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彩票等赌博行为,做到促一方经济保一方平安。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洲岭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洲岭乡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较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虽然乡里积极推行“农民知识化”工程,但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还较为普遍存在。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洲岭乡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难以保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洲岭乡的实际,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xx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在各项政策上给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要有总体的规划,对洲岭乡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要严格规划管理,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实现新村建设目标。

乡风文明建设,要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先进性教育。

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3.47万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万亩,林地1.5万亩,水田1.8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9年全镇gdp总量9.5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02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1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019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次),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2019年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1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19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合同。

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19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xx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20xx—2—10。

苏州市吴中区新丰村。

走访村民,问卷调查,拍照等。

1、人口。

劳动力。

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较多。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该村人口结构也不太协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

2、土地。

耕地。

在以前该村经济也主要是靠农业及跟农业相关的副业,但是后来农民的土地都被国家征去了,农民的土地没了,有的也只是很少的农民的自留地。

荒地/其它土地。

因为荒地一般都不归他们私人所有,所以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不在村民手中。除了一部分被上面划为坟墓的集中划分地。

其他的一些土地,一般的都用来盖集中型的商业厂房,现在的拆迁越来越多,就是这个原因、地理位置不错的,也会被用来发展商业,以便提高经济发展。

3、土地制度。

网格化土地督察制度,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是承包制度。

4、生计(农业/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1农业。

种植业/土地方面的收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该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非农产业为主,所以把土地方面的收益作为经济来源的很少。如家里包了大量土地的,这些人中的也多是经济作物。当然也有一部分家庭生活条件不好的,还会靠自家的自留地,种些粮食作物,维持日常活动和生活。

养殖业。

有些村民手里有点资金,对养殖比较有兴趣的,就投资搞了养殖业。大多数都投资在了家禽养殖上面,像猪,鸡,鸭……时下这些东西也是比较畅销的,像烤鸡,烤鸭,猪肉从前段时间起就涨价了。而且这些家禽相对而言比较好饲养。不过任何一种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这几年流感类的疾病频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收益。

副业。

还有一些有一定手艺的,就靠”本事”吃饭。有些会刺绣的,就会做些绣品,自己到集市上卖或是提供给哪家小型加工厂。还有就是串手链或是一些手工艺品。

2非农产业。

打工。

经商。

现在农村的经商途径有:开个个体经营的店面(因为国际教育园建在了本地,学生很多,所以这些商店收益很好)或是招收几个受手艺人,出外包揽活计,做个小老板。或是几家一起合资承包一些小型公司。有些村民且本村有一些村办企业,其中吸纳了很多本村的村民,使得村里的农民都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本村村民收入提高,从而也促进了本村经济不断发展。

5、村庄的历史。

一般历史。

新丰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中北部,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石湖之畔,该村的西面、北面被着名景点上方山所环绕;南临苏州市国际教育园,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浑厚。村内有一村级公路通往外部。该村历史现已无法考证。但据村里人介绍,他们的祖辈们一直就居住与此;又结合吴中区具有较长的历史,故可推断该村历史也较为悠久。但具体情况不详,还请见谅。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调查报告

本篇,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家乡变化的客观汇报,新字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精神方面,感兴趣的朋友请看下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我的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利用实践机会,对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做了调查,了解了新农村建设前后村庄及人民生活状况的变化,同时也发现了当中存在的一点不足和问题,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现将有关情况和本人对此的一些问题思考,报告如下:。

调查中发现,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和建设社会之一新农村的目标的提出,我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富有成效地推进了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总体目标而努力。通过我镇政府和党委以及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有如下几点:。

(一)、物质生活。

在十几年以前,当你走在乡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参差不齐的破旧土木结构的房屋,和那狭窄脏乱、高低不平的乡间小路。每当下大雨的时候,屋内就到处漏雨,呈现出一种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景象;那乡间的小路就更不用说,坑坑洼洼、雨水聚集、泥泞不堪,人们根本出不去。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我镇宁村的房屋有了明显的变化,从以前破旧的土房子变成了现在一栋栋宽敞明亮的大红砖瓦房,有的农民甚至盖起了两层小洋楼,屋内一装饰,在配上一些现代化的家电设备和城里人不相上下。至于交通那更不用说了,政府大力投资乡村公路建设,努力实现村村通公路,截止目前已经基本实现这一目标。现在人们的出行十分的方便,乡村的公交就从家门口经过,随时都能坐上。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这句活一点都不假,农村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牧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我镇政府和党委积极探索,结合当地的特色,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在银星,兰星,兰丰等地建起了特色农业园,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园的建设不仅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而且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途径。

此外,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追求时尚、快捷、方便,大多数家庭都购买了大的电视、dvd、电冰箱以及电磁炉、豆浆机等家用电器。人们现在不仅要求吃饱,而且要求吃好,吃出质量,吃出营养,吃出品味,新农村建设到处都突出一个“新”字。

(二)、精神文化。

在过去,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买不起电视,因而闲暇时没有可消遣的,看不到电视剧等一些文艺节目,根本谈不上丰富精神文化。但现在,家家都有电视有的甚至还有电脑,人们在闲暇之余都能通过这些来了解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化,大大的拉近了农民与世界的距离,丰富了农民的娱乐生活,同时也让他们从中学到知识。此外,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乡政府也会组织一些娱乐活动,什么开花灯会啊,组建秧歌队,高跷队。积极调动当地农民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加,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

(三)、思想文化教育。

农村教育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在国家重要会议上,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一大批顶尖专家以及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转变。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比例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因此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当务之急。

对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从2017年上学期开始,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费,除免收学费和教材费之外,对寄宿费进行补助,仅收本子和教参费。公共费用上,国家财政部加大对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从以前的2%加大到4%,这使得一些教育设施得到改善,办学条件及办学效益得到提高,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利用。

而在教师方面,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教学、生活状况,教室工资待遇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还为教师建造了一些经济适用房,解决了教师的住房问题,这些举措使得教师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更加努力的向一个人民的好教师做起。

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我们在发展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三农”问题不解决,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从长期来看,将会阻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使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目标的步伐停滞甚至是后退。此外,也不利于社会稳定。解决“三农”也是为了2020年前更好的实现全面建设高质量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如何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协调好三者的内外矛盾是关键,也是重中之重,本次调查“三农”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发挥着主体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利益主体和实践主体,他们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同时也影响到政府工作的好坏,如何让农民得到更大的收益是问题关键。经过这段时间的实际调查,现存在严重问题有:。

1.农民素质差距大。小农思想从古至今,在人们的脑子里根深蒂固,利益观念顽固不化,有不少农民为个人私利不顾他人健康生命安全害人害己。随意丢弃垃圾废旧物品,公共场所不注意个人言谈举止,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等现象屡见不鲜,就业观念陈旧落后,只看重眼前,没有长远的眼光。

2.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农业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型农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3.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对于社会主义法制认识甚少,一些农民或是不懂法,或是法制观念淡薄,对法律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何正确维护自己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都不是很清楚,这就导致很多农民外出打工要不到工资,或因公受伤无人负责的情况频频发生;还有一些不法分子,正式利用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这一特点,对其进行坑蒙拐骗,用一些花言巧语让农民相信“一夜发大财”,这就使许多农民在不知不觉中触碰法律。

(二)农业问题。

农业是农民的生存之本。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占世界约7%的土地养活着全世界总人口22%的民众。农业的重要程度非比寻常,提高农业产量、保持粮价稳定增长、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进一步开放农村市场、保持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来看,根据我国国情立足实际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急需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土地有效的利用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模式发展生态农业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业的标准化以及农产品的统一规范化生产、深度加工、销售、食用等是建立现代农业全面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在调查中发现的严重问题有:。

1.粮食作物产量低。现在农村严重缺乏技术人员,由于没有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农民对当地土壤地质,耕作性,水肥特性等人士不足,种田只靠经验来,没有一套科学有效地种植方法,这样的结果就是农民花了钱,干了活,但最后得不到好的收成,不能很好的发挥徒弟的生产能力,这是一种极大地浪费。

2.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不少农户片面追求数量,二不注重产品质量,在蔬菜、水果上喷撒催熟剂、膨大剂等农药,这些农药虽然可以是蔬菜、水果的生长周期变短,但是残留在上面的农药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还有就是不注重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只是盲目的跟随,机械效仿和低水平生产现象比较突出。

3.过于传统,缺乏特色和优势。就拿家乡本地来说,绝大部分土地上一年四季就是小麦玉米,果树、花卉、蔬菜的面积只有一小部分。我认为主要是缺乏地方扶持和农业人才,积极性不够高,优势品底蕴挖掘不出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发挥农业内在潜力的重要方式。

(三)农村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广大,广大农村地区的稳定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搞好农村的和谐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农村、城镇收入差距,是国家目前发展的当务之急。没有稳固的经济支持,新农村建设知识一纸空文,抓好国家经济是根本。农村沿用的思想与长期的生活方式已经根深蒂固,这就使新农村建设具有了一定的难度。现将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1.市、集、会等人口聚集场所欠规范。不文明,不健康活动应该坚决打击,文明风气急需建立。提倡公平交易,设立公用放心称,质量检查力度需要加大。

2.农村缺乏娱乐设施和文化建设。目前,绝大多数农村没有像样的娱乐场所和体育健身设施,农民在闲暇之余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身体也得不到锻炼;此外,还应该建立一些活动室、书屋、网络室等,这些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还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了解最新资讯,能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农村安全问题存在隐患。由于现在农村里的大多数青壮年都出去打工,村里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妇孺,这就给犯罪分子有了可趁之机,偷盗、拐骗行为有时会发生,农民的生命财产不能得到保护。

4.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困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仅、留不住。另一方,看病难的问题仍然严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没那么看病难问题带来了福音,由国家、区、市财政共同补贴,每位农民只需交10元,即可享受医疗保险,看病报销40%的医药费,住院报销60%的医药费,不过这些合作医疗的医院大多是县、乡级的一些医院,由于政策和经济的问题,他们的医疗水平和条件比较差,对于一些小病还可以,但如果是大病的的话,还得上市里的大医院,然而医药费由会成为他们的苦恼。

三、对策和建议。

农业是基础,农民是关键,农村是重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稳,则天下稳;农民富,则天下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1.调整农业结构。一是调整种植业结构,采取多样化的种植,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因地宜,发展特色,提高农产效益。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和水力资源,使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二是调整畜牧业结构,维持畜牧业价格稳定。发挥规模化养殖效应。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和完善农业结构,挖掘最优的农业结构配比,使其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2.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规范化指导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发挥科技优势,快速高效的使农民获得有效的经济利润。经常派技术人员下乡考察指导,帮助农民解决遇到的农业问题对于科技你的经验积累会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可以促进科技的创新,及时发现新问题积极研究解决,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加大创新,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通过对一些市场意识强、科技素质高的种养大户,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导、农户投资的办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引进优良品种,采用精细的管理方式,逐步发展状大起来,使他们不仅是科学种养致富的典型,而且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二是通过政府支持引导,并联合村里的大户、致富能手等把农民科学合理的组织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4.必须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阵地建设,以文明村建设抓起,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建我和谐家园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要加强法制科普宣传,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非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实地调查,村全村共20xx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专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读书的儿童199人。贫困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的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有513户20xx人,可耕地面积3749亩,其中:水田只有522亩,多数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然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但发展不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达1373人,占68%,这一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改进教育方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村(户)评比等,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要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业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使年满16周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守护型”农民中的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从现状来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山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

(四)抓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中心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求在贫困山区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必须采取超常手段,强化过硬措施,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建立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山区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仍然是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有条件的贫困山区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工资水平。

(五)抓基础,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尽快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分类建设。一是国家要结合贫困山区财力困难的实际,改革农民投工投劳办法,加大国家对贫困山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让贫困山区的农民都能喝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要积极推广沼气能源建设,带动改圈、改厕、改厨,改善贫困山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要加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切实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二是对部分高寒、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区农民,要痛下决心,加大力度,一次投入,通过异地搬迁的方式使群众摆脱其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摘要:近几年,农业工程科技不断创新,使用集成技术并引进新技术,但仍有继续创新的空间,所以,农业技术人员会在原有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加入新技术,以增加农业工程技术应用的便捷性,把投入的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一直是其需要攻克的难题,由此,实现装备与设备的现代化,对农业工程的建设有重要影响,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实现农业工程技术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工程科技的创新,需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相符,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而我国科技发展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异,造成科学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率较低,有很多不足。

1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推行的理论之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农村经济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弱势,所以发展农村经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方式之一,而建设新农村需要创新农业工程使用的技术,改变生产方式。即我国要加大农业工程科技的投入力度,引入新技术,以此增加农民的粮食产量,以及作物带来的收入,并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1]。

2农业工厂创新使用的技术。

2.1基础设施集成技术。

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需开垦土地,并在适当的时间浇水、播种、施肥,并采用相应的方式抑制病虫害的出现,所以其使用的技术包括土地整理、水资源管理、节水、施肥技术等,有时也会用改造技术改造农田,或是把几项技术集成使用。但所有技术的使用必须以本地农业实际种植情况为前提,与实际种植情况建立联系,根据市场对作物的需求,决定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及使用哪些技术,保证基础农田设施的建设,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与农业的综合生产力。

2.2机械集成技术。

实现农业技术的集成,可有效解决使用机械与技术不匹配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削弱农业生产对人工的过度依赖,提升生产的效益。对于机械集成技术,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研发并生产出粮食型机械,并形成产业,它主要用于水稻、玉米等生产,生产的全过程都由机械完成,消除其中的薄弱环节。其二,研发出带有地方特色的机械化产品,每个机械设备的研发,都是以某个种植作物的生产特点为依据,带有地方特色,它使用的作物范围包括棉花、花生等。其三,研发使用保护技术的耕作设备,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四,研发用于擒牧产业与草牧产业的设备,為农业发展提供设备支持。其五,农业生产需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并采用其他技术以节约肥料、化肥的使用,为精准化设备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加快研发速度。

2.3生产设施集成技术。

设施农业是用设施种植、养殖,具有可控的的特点,实现高产,而农业生产中,高效益是其基本目标[2]。

现在,沼气是农业生产使用的环保材料之一,而沼气的生产必须由设备完成,即农业种植人员会把人或动物日常产生的废料作为原材料,放到设备中,经过发酵后,把沼气变为生活中的燃料,转化为燃气,并用于发电,也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用设置养殖并生产沼气,可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并为各类农作物与家畜的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畜产生的废物可为农作物提供养料,而沼气又是燃气或供电的材料,这三者互为影响,又相互制约。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种植、养殖与沼气生产,三者有不同的管理内容与管理范畴,各自独自管理,互相并未建立联系,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并带来污染问题,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少。所以,对该项内容的研究需要把三者联系起来,即回收废物、进行生产、实际利用,找到三者均衡进行的措施,加以分析,了解废物转化的过程,使其达到动态平衡,科学布局,调整农业工程的结构。

2.4生物利用集成技术。

生物是农业生产产生的物质之一,而其也可以从林业生产中发现,包括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生产过程中的废物、能源材料,以及木材生产后的废料,这些都可以再次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于农业与林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都可以运用生物利用集成技术处理,让其变成再生资源,实现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其主要包括的手段有生物处理、物力处理与化学处理,分解废弃物,并把各个元素重组,变成一种新物质,实际应用后做到增产增收。

3结语。

总而言之,加快农业工程科技的创新,需正确认识创新的必要性,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集成技术、机械集成技术、生产设施集成技术、生物利用集成技术,在农业工程中应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王昭.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实现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吉林农业,20xx,08:36+47.[2]王爱荣.大力推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j].农民致富之友,20xx,16:2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摘要:我国法治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农村法治建设的支持作用,需要在保证农村法治建设取得理想效果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围绕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不足、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进程的主要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相关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在对农村法治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影响因素有所掌握的条件下,提出完善农村法律法规等解决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手段。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要从扩大基层民主、提高村民自治程度等方面出发,保证农民群众自觉行使自己权利,并将强化民主法治建设当作新农村建设主要工作内容。实现新农村法治化,是新农村建设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将农村建设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可在良好的法律环境下,为农村建设提供广阔空间。

1.1农村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法律制度是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前提,同样是促使农村法治化的依据。但是目前我国农村运行的法律制度还存在立法不完善的缺陷,法律法规没有涉及到农村建设各个领域,使得农村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无法可依。并且有的法律制度内容操作性较差,没有做到与农村法治建设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是法律责任还没有明确界定,会降低法律制度的规范功能和强制功能。除此之外,农村有的法律规章还没有及时修正和完善,不能满足农村法治建设需求,无法发挥法律制度在农村法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2农民法律意识薄弱。

农民法律意识是指农民有关法律的知识理论、心理、思想及观念的总和,能体现出他们的法律认知程度。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但是还存在农民主体意识薄弱、对权力盲目崇拜等问题。农民法律意识对其法律行为有直接影响,是提升法治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来源。目前广大农民群众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极少借助法律手段来保障其自身权益,在农民法律意识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会对农村法治建设带来较大阻碍。

社会主义农村法治建设比较落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基层政治体系运行问题。我国在基层政权管理方面,通常采取党政两套班子共同管理的方式,在农村法治建设中运行这一政治体制,还存在执行力度不够的情况。相关制度规定中指出同级党委领导只单纯体现在关键决策制定上,不应由党委直接办理行政类工作。但实践过程中,无法做到各部门职能明确,这种情况下不会影响管理工作开展,但会造成农民诉讼无门,对农村法治建设有不利影响。二是经济发展落后会阻碍农村法治建设。长期以来,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导致农村经济滞后于城市,农民收益增长缓慢,农业效益差。并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全,在交通和水电建设等方面有所不足,是制约农村法治建设良好开展的经济因素。

3.1健全农村法律法规。

为了推动农村法治建设进程,需要从健全农村法律法规这一角度出发,为农村建设奠定基础。需要将有关农村的法律制度作为法律体系重点内容,注重这些法律条例的完善和实施[1]。例如,我国加大了对《农业法》制定及实施的重视,围绕农业发展建立了结构合理、可操作性较强及相互影响的法律体系。另外,为了有效落实农村法律法规,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及立法原则,以促进和保障农业发展作为法律法治制定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做到法律法规的制定符合农村法治建设需求。另外,还应尽快制定有关农村经济建设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明确农村市场主体、保障农村市场正常运行、维护农民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条例,为农村发展建设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

3.2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

要想保证农村法治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开展,则应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法治理念,这是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展的关键。实际进行农村法治建设时,要根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将涉农法律问题的解决放在突出位置,最大程度发挥法治力量在农村建设上的推动作用[2]。并且在法治理念有效树立基础上,能促使农民群众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有利于提高农村法治化程度,将相关法律制度落实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做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尽快构建以工促农的经济增长机制,在城市发展带动下,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发展潜力,为农村法治建设提供经济基础,是实现农村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其次,应遵循民主管理要求,适当加大农民基层干部的行政权力,为农村法治建设有序进行加以保障。具体来说,确定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群众能动性,能有效加快农村的法治建设进程。

3.3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农民群众法律行为对农村法治建设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以便确保农民行为规范。并且农民群众是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对其的法治素质是建设法治化农村的关键,只有在农民具备较高法律意识的基础上,才可为农村建设提供较大推动力。相关部门要针对农民群众组织相应的培训教育活动,以法律知识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加强农民法治思想建设。要将有关农民利益的法律教育及宣传作为重要工作任务,从建设和谐农村、维护农民利益等要求出发,加大对农民法律素质的培养,以便加强其自治能力。同时,还应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激发基层干部学习的主动性,并实行考核机制,对农村基层干部法律知识掌握情况、法律素质等进行评价,以便为其提供专门的法律知识指导,发挥他们在农村法治建设上的重要作用。

3.4加强农村法律服务。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应通过加强农村法律服务来确保农村法治建设。基层法律服务主要是农民学习法律知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是需要高质量完成的工作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善法律服务工作体系,提高基层法律服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使得他们能做好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3]。

4结束语。

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的良好发展,需要从农村法治建设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建设措施,为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当前新农村法治建设还面临农民法律意识薄弱和法治建设物质基础落后等问题,不利于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因此,要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基础制度建设、法治意识培养等多个角度出发,为农村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文档为doc格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周店村位于311国道两旁,是五女店镇离许昌市区最近的一个村,交通便利,是发展该村经济、文化、卫生的有利条件。随着周店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基础设施逐步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优化,计划生育工作也稳步推进,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村两委干部和无职党员利用远程教育来宣传、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传授农业技术知识,使群众从中受益匪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带领全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该村逐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品牌效应;加强种养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好项目,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进一步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提高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信息化,培育新型农民,使周店村早日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字:新农村经济教育社会保障信息。

正文:

我叫刘桂香,是许昌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现任五女店镇周店村村主任助理。于20xx年10月20日入村工作,入村后通过走访群众,和向工作区的老同志了解等方式了解村情民意,现将对本村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周店村的基本情况。

周店村坐落在五女店镇的西部,东邻苗店区,西邻邓庄乡,南邻柏茗村,是五女店镇最西边的一个村,也是五女店镇离许昌市最近的一个村。该行政村坐落在311国道两旁,下辖周店、火刘、公平寨三个自然村,其中周店村位于311国道的南边,火刘、公平寨位于311国道的北边,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周店村有3343口人,796户,11个村民小组,70名党员。共有耕地3523.92亩,平均每人1.1亩耕地。该村耕地土质主要是黄土,有部分地块属于黏土土壤,黄土土壤排水量好,透气好,适用农作物广泛,灌溉方式是用电灌溉,人均年收入3800元左右。该村的主要干道正在铺建,将铺为水泥路,彻底改变村里泥泞的道路问题,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景观路两边建有紫薇园林、绿原园林等几家园林,切实美化了311国道路段。

二、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

近几年来,该村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同步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态势。

该村主导产业为旱作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除此之外还有几户农民种植果树,主要种植有桃树,葡萄树等,经济效益比较好。该村劳动力农闲时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外出务工比例占全村人口的1/8。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区位优势的不断挖掘,周店村的养殖初具规模。目前该村大型养鸡专业户1户,大约养有五、六千只鸡。大型养猪专业户2户,每户大概有四百多头猪,其中养殖能手周广伟又投资100多万元筹建新的养猪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饲养的猪、鸡主要销往附近村庄和许昌市各县(市、区)。周店村第三产业以经营销售为主,在311国道两旁比较大型的超市就有几家,如好邻居连锁超市、俊超超市等,主要销售日常生活用品、化肥、农药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销售对象是本村和附近村民。除此,该村还有凌云禽畜饲养站和兽医医院等。

1、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由于该村位临311国道,311国道两旁有比较大型的超市、饭店和修理铺等一应俱全,促进了该村经济发展。该村多数农民增收以经营销、种养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想办企业没有资金,搞养殖没资金,搞科学种田没有技术带头人等问题。

2、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该村目前己推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大病救助,全村717户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我村五保、低保户50多户,80多人,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五保户每年生活补助900元钱,低保户每月生活补助50元,按季度足额发放到困难人员手中,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农村独生子女全部实行奖励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教育发展,添置中小学校的教育设施,使村里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贫困家庭学生“两负一补”面达到100%。让村民用上了有线电视和宽带,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国家大事和致富信息、学习知识。

3、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由上级拨款和村民捐款共68万元,用于该村主干道的铺建,至12月底完工,将全部铺成水泥路。该路的竣工,将彻底改变村里泥泞的道路问题,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近年来由于农民的生活富裕了,周店村有近1/10的村民盖起了两层小楼,功能齐全,方便实用。其他的村民也都是宽敞的平房或砖瓦房。村里的房屋整体规划整齐、美观,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4、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该村总人口3343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501人,长期外出已婚育龄妇女35人。随着农民计生意识的不断增强,村民们生儿养老、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有所淡化。在家的已婚育龄妇女能按时康检,准时参加孕检,外出人员也能按时将孕检证明寄回。但是仍有个别村民违反计划生育生育二胎的。

5、村两委班子建设。该村进一步增强村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夯实、巩固基层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实现新农村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但对新农村建设,个别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干部片面认为新农村建设是美好的远景,也有的认为新农村建设只是修修路,美化美化环境,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实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在目前状况下,该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应该放在抓产业结构调整上,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借助现有的水利配套设施,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因为我村秋季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没有种过蔬菜、水果,所以要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西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不会发生因重茬而使所种的作物生病,而便于管理。推动粮经比例的缩小,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农产品存在生产的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只是追求面积和数量,出现丰产不丰收的不良现象,应进一步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树立品牌意识,发展相关产业,把“品牌”作建为设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切入点,实现品牌效应。

2、重视发展养殖业。继续重点支持养殖业,集中力量帮助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养殖项目,以增加人均收入为中心。目前我村农户主要以养鸡养猪为主,所以就要依靠科技进步,着力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好项目,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针对好的致富项目,应加以鼓励并给予支持,在养殖上要及时进行畜种改良,定期聘请专家给养殖户上课,引兽医进村现场指导。鼓励农民参加农村农业保险,使农民及时获得相对充足的再生产启动资金,实现对农村生产的充分保护。通过必要的补偿,农民获得新的启动资金,可以防范养殖生产中断的风险。在农村小额贷款方面给有致富项目的农户加以支持,使农民更快富起来。像我们村的周广伟办的养猪场已有比较大的规模,已经在本地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应该注册商标来保护自己的品牌,保护自己的无形资产。

3、进一步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该村中学和小学中间的路是几年前修的柏油路,这段路是通往柏茗村和坡卢村的必经之路。周店村的这段路经过几年的碾压,现在是一遇到雨天,个别地方就泥泞不堪,坑坑洼洼的,遇到好天气,骑自行车是一上一下,过个三轮车却是尘土飞扬,让人睁不开眼睛。这段路给本村村民和其他村的村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不便,村民深受其苦,该路成为影响村容村貌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村村民强烈反应,要求修建该路,尽快修建该路段。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农村卫生、教育、文化事业。进一步搞好村民文化生活建设,在物质生活相对充裕的今天,人们开始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建设具有图书室、娱乐室及健身室的文化大院是村民的强烈需求,有了文化大院,村民们茶余饭后就可以聚在一起聊天、看书、健身了,会极大地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也会使村干部、群众关系和谐,家庭和睦,婆媳关系融洽,邻里关系亲如一家。在医疗方面,努力作到明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100%,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现在我村还没有用上安全的自来水。我们下一步是让村民用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我村有小学和初中两个校园,为本村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我们要加大对学校“普九”工作的投入,进一少巩固“普九”成果,改善学校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有一个欢乐祥和的和谐社会环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要继续努力,做到让村里的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计划生育工作,我们必须进一步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在婚育方面的法制观念,做到学法、懂法、守法。该村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可以让村民学习一些科技知识,这样以来,既加强了村民间的沟通,减少邻里之间的摩擦,也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进一步开展远程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科学引导广大群众学习种植方面的病虫害防治、种子管理、收割机具维护保养、种植结构调整、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农业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科普知识;有关专业技术信息方面的电焊、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技术知识,使村民受益匪浅。同时也需进一步增强农民的集体意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尽早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

5、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提高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搞好规范化管理和档次升级,严格定时定点办公制度,搞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第六届村干部换届选举”由于我村的情况复杂村委换届延后。但我从我们区的其他村村委换届时总结了一些工作经验。至村换届时,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协助包村干部工作,采取入户座谈、远程教育、分发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村委换届选举相关政策、法规,增强群众法制观念;广泛宣传村委换届选举的重要意义、基本程序,让群众充分了解掌握选举的方法步骤,引导广大党员和群众树立正确的选举观,为换届选举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6、推进信息化,建设新农村。让信息产业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充分利用村里的远程教育。让农民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思想上主动向组织靠拢,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法律法规,让农民懂法知法,只有这样在农民遇到权益受到侵害时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农民从信息化中得实惠。

7、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要培养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己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村委干部在村里发布致富、招工信息、建立固定宣传栏等进行宣传;村里的无职党员和村两委班子进行入户开展宣传,利用劳务输出典型,实施典型引路,让广大农民看到外出务工的好处;编印《劳务输出知识问答》宣传册子,组织精干人员,依托基层劳动保障所,深入村庄和广大农户家中,广泛宣传外出务工的意义、作用和有关劳务输出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鼓励农民大胆走出村门闯世界,到发达地区打工挣钱学技术。为提高转移就业质量,在劳务输出中,根据用工方的需求,结合实际,对一些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种,如电焊、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专业,充分利用具备资格条件的培训机构,对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发给职业资格证书,以满足用工单位需求,确保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输出一批,成功一批,见效一批。对于想在家致富的村民,要积极提供致富信息,村两委干部帮助村民寻找致富项目,积极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根据我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养殖业,或者是发展园林种植,或者是选择有前景的经济作物来种植。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培养新型农民。

这是我到村任职以来,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对村民的走访,及日常工作中的见闻所了解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可能不够全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情况有待探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和支持下,立足全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一步深入群众,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积极协助领导班子工作,学习农村法律法规、政策,虚心向干部和致富能手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积极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引导群众走产业化经营之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村群众一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让周店村早日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要靠农民自己努力。实践表明,农村大部分普通农民承担风险的心理与经济能力较弱,在没有他们眼见为实的成功经验与收获把握前,他们一般不轻易投入资源(资金与土地等)进行尝试。讨教与效仿邻里,是农民简单、实用、有效的学习机制。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一批像吴仁宝、王乐义这样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强的带头人。他们的经验切合农村的实际,容易为农民所接受,可以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他们熟悉村情民情,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能够较好地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次调研从8月底开始到10月下旬,3个调研组分别采取了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翻阅资料等方法,对各镇(街道)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做法,以及对区里加强新农村带头人建设的意见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整理和分析,形成如下报告。

《现代汉语词典》中“带头”的意思是:首先行动起来带动别人。那么,“带头人”就是首先行动起来带动别人的人。照此类推,“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就是首先行动起来带动别人建设新农村的人。从我省新农村建设优秀带头人评选对象上分析,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主要包括三类群体:即基层组织的带头人、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农村公共事业的带头人。根据我们的调研分析,xx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主要包括三类人员。

--村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村委员会主任,他们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在团结带领农村广大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上起到主要的带头作用。

--农村实用人才,包括农村的致富能手、农业技术人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能工巧匠等,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至关重要。

--农村民间组织负责人。如老协、侨联、宗教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负责人等,这些人在农村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各自的线上起组织、带头作用,对于农村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建设起较大作用。

这些人在农村各项建设活动中都能起到一定的带头示范作用,都可称得上农村“带头人”.但根据目前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离开农村基层组织(村两委),新农村建设无疑等于纸上谈兵,而且党和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通过农村基层组织得以贯彻落实的。因此,农村基层组织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广大村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成为团结带领农村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的核心人员。

二、现状与问题。

据初步统计,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现有4781人,其中村干部1466人、农村实用人才835人、各种民间组织负责人367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xx区加强新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是:

1.建立了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一是全面落实村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实行分级培训责任制,区级负责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培训,每年每人的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镇(街道)级负责其他村干部的培训,每年每人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鼓励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年轻村居干部参加农函大、电大和党校函授班等接受学历教育,区财政予以经费补助。二是建立村居干部报酬保障机制。对经济薄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基础性报酬由区财政按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每年镇里也拿出部分资金给予补助,一年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的补助。同时区里建立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由区、镇(街道)、村、个人四方联合筹资投保,做到应保尽保,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目前,xx区已累计投保416万元,投保1.2万多人次。三是出台了村级正职离任干部定期补助制度,对担任村级正职累计时间在十年以上的离任村干部,享受定期补助金额每人每月100元。四是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录用公务员等制度。几年来,安置到镇属企事业单位的村干部近100人,其中有7人录用为公务员,走上了镇(街道)领导岗位。五是设立村干部保障激励专项经费。专项经费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村居干部的教育培训、报酬补助、离职定补、困难补助、体检、健康疗养、先进表彰等。今年已为全区近500名村主要干部开展了健康体检,还组织了30多名优秀村干部到长江三峡、云南等地进行健康疗养。

2.加强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了农业技术专业队伍建设。农业技术研究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全区11个事业单位中,共有农业技术人员47名。全区13个镇街道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包括农林特产和技术畜牧兽医、农业机械、经营管理及其他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镇(街道)农技综合服务站,共有编制178名,现有人员159名。此外,xx区省级农业示范园的建立,也吸引了一批学历层次高、经验丰富、技能娴熟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使农业人才队伍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二是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积极完成专业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全区已有1.7万农民接受“绿色证书”培训,其中有1.3万人获得“绿色证书”.三是加强科技帮扶。启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农业的帮扶,下派农村指导员到茶山的杨梅生产基地、丽岙的花卉种植基地、泽雅的高山蔬菜生产基地等富民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推广。下派了30名科技特派员到村办企业,乡镇企业,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提升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抓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xx区农业科技取得了明显进步,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如优质高产早汕稻、轻型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大栅杨梅技术、无核瓯柑技术、花卉种植技术逐步得到推广,畜禽良种化程度和饲养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农业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

3.发挥了民间组织负责人的积极作用。目前,全区有登记的农村民间组织共295家,其中村级老人协会251家,宗教协会6家,各类侨联协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近几年,通过发挥民间组织的独特优势,在政府缺位的地方发挥“粘合剂”和“润滑剂”的作用,尤其在满足弱势群体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带动了农民增收。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1家,其中有5家专业合作社(协会)被评为市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及畜禽、蔬菜、瓜果、水产、“农家乐”等行业,入社农户社员达979户,基地面积23450亩,带动农户6965户。二是引导侨联等组织在公益事业建设和社会救助中发挥作用。如丽岙镇发挥侨联作用,引导发动广大华侨为家乡建设服务,近几年丽岙华侨在学校建设、自来水、电影院、道路、桥梁、文化活动场所等家乡公益事业建设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总捐资达6000多万元。景山街道太清宫主持卢阿光热心公益事业,设立了xx市首个以慈善命名的救助基金--“xx区太清宫慈善救助基金”,近几年太青宫已向社会捐资1300万元。三是引导老人协会开展“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活动。各地老人协会普遍建成了老人活动中心,开展各类文娱活动,许多村老人协会还筹措资金,建设协会物业,利用物业出租金发放老人生活补助金。

(二)存在的问题。

1.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四不”问题。

一是矛盾面广,工作待遇差,村干部不想当。当前,个别村各种矛盾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村干部处于各种矛盾的交织点上,工作中有时不仅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而且还会受到人身攻击和安全威胁。由于村干部的待遇差(xx年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年平均工资1.6万元),且有不少村干部工资长期拿不全、拿不到,有时还得牺牲个人的一些利益,因此,对继续当“村官”缺乏动力,萌生“去意”.据统计,这一届已有30多名村干部主动辞职,离开工作岗位。

二是工作任务重,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不好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都是硬指标,半点马虎不得。然而许多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举步维艰。村干部无钱为群众办事,无力为群众提供服务,致使村干部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截止xx年底,全区251个行政村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尚有80个,占总村数的31.9%;年收入在1-5万元的村44个,占总村数的17.5%,两项相加共占总村数的49.4%.

三是整体素质不高,明哲保身,村干部不会当。在当前面临换届的关键时期,个别村干部到了未换届己“涣心”的地步。有些村干部认为村级换届只有几个月了,下届能否当选还不知道,一些还想干一届的村干部乐于做太平官,怕得罪选民,片面认为只要人缘好,选举就能得高票,工作无所事事。还有些村干部自觉连任希望渺茫,对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采取小事慢半拍、大事一再拖延的态度,等待观望,推卸责任。

四是人才大量外流,后备干部缺乏,村干部没人当。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管理的青年和能人转向市区发展,并在市区安家落户。而农村大学生毕业后,为了个人的更好发展,都不愿回到农村,造成一些地方出现村干部难培养、难选拔,选拔农村后备干部的余地越来越小,队伍建设后继乏人。据村级组织换届选举重点村排查统计,有12个村这方面问题特别突出。

2.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三缺”问题。

一是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缺有效机制。首先,在农业局、农办、科协等部门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的情形,组织创新滞后。其次,镇(街道)农技站行政上受镇、街道领导,业务上接受区农业部门的指导,实行双重管理体制,许多街道农技人员围着行政工作转,负责“包村”、计划生育等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难以展开,直接影响农业人才发挥作用和成长。再次,在编不在岗的情况严重。全区农技综合服务站在岗人员159名中在编不在岗的73名,占45.91%.35岁以下的有96名,但其中从事非农技术的达63名,占该年龄段的55.63%.一些非农技人员通过各种关系充塞农业事业单位,非专业人员占许多编制,而这部分人大部分缺乏专业知识,整天无所事事,严重影响了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二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缺有效渠道。此次参与问卷的56人中,通过农业职业学校培训的只有3人,有53人是自学或者其他途径成才,占94.6%;只有15人提出专门培训的要求。在已工作2019年左右的农技人员中,80%以上几乎没有接受过培训。目前xx区的农村人才培养没有一个长期有效的在职培训机制,人才培养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强制措施,人才培养存在短期行为。比如“强农富民送科技”活动仅在重点镇(街道)或重点村展开,分散的广大农民难以分享到“科技”大餐,而且这些活动就如“科技培训月”里的一阵风,没有形成“细水长流”般的长期广泛的“强农富民送科技”活动。

三是高素质农业人才缺。区级农业事业单位101名工作人员中,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仅有5人,中级技术职务的仅为24人,两者仅占28.7%;镇(街道)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农业实用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仅有16名,占10.6%;在年龄结构方面,例如,现有粮油技术人员超过50岁7名,占该专业的总人数的63.64%.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56名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中,只有16名具有技术职称,占28.6%,具有高级职称的只有寥寥数人。

3.民间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存在“两无”问题。一是无监督管理。目前,民政部门只负责民间组织登记备案,没有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同时,按照已颁布的相关法规,民间组织的准入门槛又较高,加之繁琐的双重管理体制,许多农村民间组织还存在主体资格不合法、非法执业、无照经营等现象,如老人协会。许多农村组织章程名存实亡,部分组织甚至没有章程,内部重大事情被负责人一手掌握,普通会员民主监督乏力。二是无引导教育。民间组织负责人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归口部门,几乎是一片空白。许多民间组织的负责人存在政治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存在违规违法行为,影响了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信誉度。比如,南白象某村老人协会非法集资建违章建筑,执法部门进行强硬拆除时,还与执法人员发生冲突,打伤执法人员,砸毁挖掘机,纠集村民上路堵塞道路,致使xx市区南向交通堵塞近三小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一)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加强村级组织班子建设。

1、搞好换届工作,选举好村干部队伍。村级组织换届工作,不仅事关党的17大精神的贯彻执行,事关各级党委、政府任期目标的实现,更是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坚持“四个推进”,扎实做好选举工作。坚持落实责任、层层推进,注重强调责任层层落实、人人落实、项项落实,切实做到分级推进、层层推进。坚持统一思想、规范推进,真正把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落到实处。坚持一村一策、科学推进,按照“分类指导、一村一策”的原则,因村制宜搞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坚持抓住重点、有效推进,重点是抓财务清理和组织整顿,严把村民代表推选等七个关键环节。

2、落实“三真”要求,建设好村干部队伍。要全面推行村干部岗位培训,积极鼓励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不断加强村干部实践能力培训工作。建立健全科学考核村干部工作的目标管理机制,推行村主要负责人承诺制,实行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制度。逐年增加村干部保障激励专项经费,完善村干部报酬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村干部保险机制和离职补助制度,加大从村干部中录用公务员力度等。要启动“帮扶工程”,采取区直部门帮、镇(街道)帮、经济强村帮、骨干企业帮等多种形式,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倾斜、信息技术服务、人才帮扶等多种方式,为村干部创业引好路,铺好道。

3、完善组织运行机制,保护好村干部队伍。一些村干部当不好,甚至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组织运行机制不完善。这好比一条公路建好后,还要建设好栏杆,画好行车道,设置好路标,以此来保证行车安全。为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村级组织运行机制,保护好村干部队伍。要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强化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完善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用规范的制度对会议组织形式、决策范围、决策程序作出具体明确的界定。要理顺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在坚持村党支部对村民自治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实行村民自治不动摇的基础上,通过建章立制明确村级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规范村务运作原则,减少工作矛盾。要加强民主监督,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明确公开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做到内容、时间、形式、制度“四统一”,突出解决不公开、假公开、公开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建立群众咨询事项调查整改及回复机制,把接受监督和改进工作有机统一起来。健全以民主选举、民主评议干部、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机制,加速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

(二)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使用和考核激励机制。

1、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是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需要。要逐步建立农业技术人才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教育培训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长期与短期结合,在岗与脱产并举。要通过攻读学位、研修、进修等方式促进年轻科技人员提高学历层次,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开发等形式学习引进先进技术,了解掌握国内外农业科技最新发展动态。要充分发挥中老年专家的作用,建立师承制度,由学术和技术水平高的、责任心强的中老年专家,采取“一带一”等形式对年青农业技术人才进行定向指导和培养。要通过政治理论思想学习研讨,提高农业技术人才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2、推进基层农业推广机构改革。按照省市统一部署,适时进行镇、街道农业推广网络改革,理顺镇、街道农业服务站和镇(街道)、业务主管单位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的权和责,从而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变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直接、微观管理为间接、宏观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完善聘用制度,竞争上岗制度、激励制度,营造农业人才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

3、合理造就人才和人力资源整合优势。要抓住一个关键,即实现职业技能技术专业四位一体,特别要把技工学校和农函大办出一个特色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善于发现队伍中的优秀人才,政治上给待遇、给荣誉、经济上给政策,给奖励、工作上给技术、给鼓励。要逐步推进城市化进程,职业技工技能教育,应该面向城市化,面向国际化,面向未来,在“三农”中立有落脚点。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实用技术人员。

4、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奠定坚实的基础。xx区地处xx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腹地,区委提出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战略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势必要选择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造就人才。按照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市场运作、服务先导的十六方针,思想观念要围着市场转,学校要围着企业办,工作围着中心干的办学特点,真正做大技工,做强技术,做优技校,做足后备人才的培育,认真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

(三)切实加强民间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

党的社会工作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将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工作范畴,切实加强民间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开展民间组织专职工作人员职业化培训,探索民间组织负责人执证上岗制,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观摩等方式,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要加强民间组织负责人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教育工作,组织他们认真学习17大精神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增强依法开展活动的意识和规范运作的能力,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民间组织管理骨干队伍,从而促进整个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四)加强村级组织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1、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引起镇(街道)党委和村党组织的重视,落实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

2、增强吸引力。镇(街道)要结合各自实际,着力引导广大农村干部尤其是青年党团员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形式,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发家致富、实现理想不只是外出打工一条路。比如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特色产业,搞活物业经营,实施农业产业化等,使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走好特色发展之路,努力创造有利于后备干部成长的环境氛围。

3、规范选拔程序。要扩大“选”的范围,按形势发展要求和班子实际需要,把致富能手、站所工作人员、复退军人、回乡学生、企业骨干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遴选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来。要落实“推”的办法,根据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两个基本条件和年龄40岁以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两个参考条件,指导基层组织根据班子的实际情况,采取发放表格或召开村民会议的形式,广纳意见,推出群众满意的后备干部。

4、多种方式培养。要以镇(街道)党校为基地,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觉悟和驾驭村级工作的能力。要以乡镇站所为基地,进行挂职培训,让村级后备干部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社会、参加实践,提高科技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要以村级日常工作为阵地,主动交任务、压担子,为后备干部打造锻炼平台,加快成长步伐。

相关范文推荐
  • 11-20 经典诵读社团活动总结报告(热门21篇)
    活动总结是我们对过去活动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可以为未来的活动提供参考。小编整理了一些活动总结的样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多年来,我校努
  • 11-20 寒假阅读西游记心得体会三年级范文(19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行梳理和总结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参加学生会工作,我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心得体会是对这段团队合作的一种总结和回顾。。这个寒假里,
  • 11-20 大学生使用大功率电器检讨书(优秀19篇)
    优秀学生在学习上能够主动地寻求帮助和反馈,不断改进自己。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学生的总结样例,供大家参考学习。尊敬的辅导员老师:您好!我是xx,对今天自己在寝
  • 11-20 小学五月份教师国旗下讲话(优质19篇)
    国旗下的风雨中,我们坚持不懈,不断奋进,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一起来观看国旗下的宣誓仪式,感受内心的震撼和自豪。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
  • 11-20 酒店实地考察心得体会(专业13篇)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积累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历史老师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
  • 11-20 思政科工作总结(专业23篇)
    月工作总结有助于改进工作方法和提高效率,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月工作总结逐渐成为了评价个人工作和个人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
  • 11-20 秋季学期开学典礼精彩的讲话稿(精选16篇)
    开学典礼的内容通常包括演讲、颁发奖状和展示学生作品等,目的是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学习和课外活动。接下来是一些开学典礼致辞的范文,希望能为各位校长和老师提供一些写作
  • 11-20 学生综合测评个人总结大一(精选17篇)
    做好个人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不足,进而激励自己更上一层楼。现在,请大家一起来阅读一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个人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 11-20 科员个人思想工作总结范文(12篇)
    一个好的月工作总结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方向。想要了解如何写一份较完整的月工作总结,看看其他人的范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以下是一
  • 11-20 医生个人工作总结版(汇总13篇)
    一个有条理和详细的月工作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和安排工作。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月工作总结,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案例,一起来看看吧。即将过去,一年来,在医院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