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7篇)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7篇)

时间:2023-11-24 08:42:16 作者:FS文字使者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7篇)

有条理的教学计划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规律性。以下是一些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验证的教学计划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也。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c:......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

如: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中的非解释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中的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

一、判断句。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9)“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17)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1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传》)。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之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定语省略。

e介词省略。

f定语中心语省略。

a主语省略。

1、(苏子)举酒属客。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赤壁赋》)。

2、于是(苏子)饮酒乐甚。译:这时候苏轼喝着酒,快乐极了。(《赤壁赋》)。

3、(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赤壁赋》)。

4、(兰芝)乃投水而死。译:兰芝于是投水自尽。(《孔雀东南飞》。

5、(兰芝)十三能织素。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孔雀东南飞》。

6、(婚姻生活)始尔未为久译:婚姻生活才开头。(《孔雀东南飞》。

7、(我)终老不复取。译:我就一辈子不再娶妻。(《孔雀东南飞》。

8、(沛公)坐须臾。译:沛公坐了一会儿。(《鸿门宴》)。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1、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译:有志气,不盲从别人而停止。(《游褒禅山记》)。

2、遣去慎莫留(她)。译:千万不要留她。(《孔雀东南飞》。

3、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孔雀东南飞》。

4、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译:让工匠用毒药浸过它,拿它在人身上试验。(《荆轲刺秦王》)。

5、人不敢与(之)忤视。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荆轲刺秦王》)。

6、欲与(之)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译: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荆轲刺秦王》)。

7、前为(之)谢曰。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荆轲刺秦王》)。

8、使(之)毕使于前。译: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荆轲刺秦王》)。

9、竖子不足与(之)谋。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鸿门宴》)。

10、毋从(其)俱死。译: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送死。(《鸿门宴》)。

11、则与(之)斗卮酒。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鸿门宴》)。

12、为(吾)击破沛公军。译: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鸿门宴》)。

d定语省略。

1、主簿通(太守)语言。译:主簿传达太守的.话。(《孔雀东南飞》。

2、樊哙侧其盾以撞,(交戟)卫士仆地。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交戟的卫兵们跌倒在地上。(《鸿门宴》)。

e介词省略。

1、而卒葬(于)之译:死后葬在这里。(《游褒禅山记》)。

2、有碑仆(于)道译: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游褒禅山记》)。

3、沛公军(于)霸上译:沛公在霸上驻军。(《鸿门宴》)。

4、徘徊(于)庭树下。译:在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5、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金,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6、取之(以)百金。译:用一百金买下。(《荆轲刺秦王》)。

7、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不能带一点兵器。(《荆轲刺秦王》)。

8、沛公军(于)霸上。译:刘邦驻军在霸上。(《鸿门宴》)。

9、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译: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鸿门宴》)。

10、置之(于)坐上。译:把它放在座位上。(《鸿门宴》)。

f定语中心语省略。

文档为doc格式。

文言文的四种特殊句式【精选】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的四种特殊句式【精选】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余闻()而愈悲。这几句()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尽()水源;口技人坐()屏障中。

这几句()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高一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根据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文言文的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四种。

1、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文言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

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总之,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文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用法详解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c、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二、全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4)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卖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输》)。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b、(2)(3)(5)(8)。

c、(3)(5)(7)(8)d、(3)(4)(6)(7)。

三、与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b、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d、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与众不同的被动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

五、与众不同的倒装句是。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涉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文档为doc格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详解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高一文言文特殊句式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c、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4)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卖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输》)。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b、(2)(3)(5)(8)。

c、(3)(5)(7)(8)d、(3)(4)(6)(7)。

例句: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b、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d、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涉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高一文言文特殊句式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壮年人)??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2、被动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3、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4、状语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出于东山之上。

5、名作状: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7、使动用法:

正襟危坐。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方其破荆州。

8、判断句:

夫水,智者乐也。

年高考语文科目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在动词前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4)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年高考语文科目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传》)。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相关范文推荐
  • 11-24 是国防教育心得体会(专业19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教训,从而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的样例,希望对大家在写作时有
  • 11-24 公司行政人事经理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16篇)
    月工作总结不仅涉及到工作内容和完成情况,还包括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情况。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月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修改和调整。
  • 11-24 小学老师毕业典礼讲话稿(专业22篇)
    毕业典礼是学校为学生们送行的方式,表达了对他们的祝福。下面是一些优秀毕业典礼总结的例子,希望能激发你们写好自己的总结,并进一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成就。
  • 11-24 共青团团日活动方案(汇总22篇)
    参与团日活动可以拓宽个人的视野,增强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希望以下的团日活动范文可以为大家在策划过程中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参考。二、活动目的及意义。1.加强对支部团
  • 11-24 冬季生活演讲稿(精选23篇)
    演讲稿的写作需要结构清晰,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能够引人入胜并产生共鸣。根据第二部分随机选择的句子是:“在撰写演讲稿之前,我们需要对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 11-24 重阳节慰问敬老院方案大全(20篇)
    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编写计划书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的目标和任务。在这份总结中,我们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计划书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重阳敬老月,情满养老院。通过活
  • 11-24 趣味知识竞赛的策划书(汇总20篇)
    策划书的撰写需要慎重,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修改,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策划书范文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创意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活动背景:文化是古老
  • 11-24 我的四季教案(热门22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与学生、教育教学管理者之间沟通和协调教学工作的重要纽带。接下来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学工作计划,他们的经验和方法或许能够帮助到我们。
  • 11-24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优秀17篇)
    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发展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1)能结合实例分析,知道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
  • 11-24 教师节领导慰问教师代表发言稿(专业17篇)
    通过发言稿,演讲者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思路,使自己的观点更加清晰明了。通过阅读这些发言稿范文,你可以了解到优秀演讲者们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全校教职员工:个教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