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论文大全(24篇)

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论文大全(24篇)

时间:2024-02-28 12:09:15 作者:QJ墨客

会计是一种职业,它可以为个人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以下是一些关于会计总结的参考资料和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总结的要领。

管理会计实践与创新探讨论文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直接把补偿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界定为成本价格。环境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及质量下降的付出。环境成本按功能分为环境保护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成本指为保护环境而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

(二)环境成本管理。

环境成本管理是与企业经营过程相关的所有资金耗费。环境成本是指在某一项企业生产活动中所需的全部费用。

(三)环境成本管理创新。

环境成本管理创新就是围绕全年环境成本预算目标,进行环境成本预控,从精细化核算人手,用心做好降环境成本工作,引导从标准化的角度,科学预算,对标管理,重点突破,运用有效的环境成本管控模式和财务环境成本核算手段,准确科学的核算和反映产品环境成本信息。进行环境成本分析和目标环境成本管理,积极将先进的环境成本管理经验和思路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之中,使得企业的管理走在前列。

二、环境成本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制造业企业要求得生存、取得发展,必须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将现代国外先进的成本经验和思路引进来,适应我国国企从一般的成本管理扩展到设计技术环境成本、技术开发环境成本、市场技术开拓成本的管理,切实地做好环境成本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一)企业向制造业国际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在国际化环境下,制造业环境成本管理要和国家的法制同步,工作保持常态化和规范化,立足实际,面向未来,在重大经营决策上提高科学性,协同性,专业性、效率性,获得低成本优势,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企业会计准则获得经营利润的渠道。

从财务准则会计利润为收人与成本之差,从中可以看出,企业要实现高利润,一方面是提高单件售价,二方面是降低单件成本,由此降低企业环境成本尤为重要。在经营收人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公司的环境成本可使企业利润增加;在收人增加的情况下,降低环境成本可使利润更快增长;在收人下降的情况下,降低环境成本可抑制利润的下降。

(三)国际趋同发展的需求。

新时期,企业在引进国际先进财务管理会计理念以来,中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成果。不论从环境成本管理研究的思路上,还是在环境成本管理实践的普及程度上,基本上已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在很大程度上接近同步。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成本管理模式研究看,我国对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目标集中在于集团公司环境成本核算管理和方法设计上。环境成本管理模式的研究顺应我国集团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和企业破产、重组、兼并的深人发展,集团公司形成和扩张的速度明显加快。

三、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成本管控意识淡薄。

现在企业环境成本意识,仅仅将环境成本管理放在了产品生产过程中,重视在制造过程降低环境成本,认为环境成本、效益都应该由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负责。而把各车间、班组的职工只看作是生产者,导致管成本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财务,员工对于哪些环境成本应该控制、怎样控制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环境成本意识淡漠。

(二)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方法单一。

现代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方法依然为传统管理方法为主,对环境成本规划、预算、执行、分析和量化关注较少,作业环境成本法、零基预算法以及价值工程分析法等先进的管理方法未得到广泛应用。此外,相当部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手段以手工为主,工作正确性和效率低下,成本管理水平受到极大限制。

(三)环境成本管理职责不清。

环境成本管理职责分工的不合理,除了主管财务环境成本的会计师,负责设计与技术制造的,大多数人又不熟悉工程技术,通常是擅长于经济数据的核算与分析工作。导致环境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实际上被游离在技术设计与财务管理之外,使功能与环境成本的匹配,很难在具体产品中得到体现。管技术的不熟悉经济,搞经济管理的又不懂工程技术,隔行如隔山使横跨技术与经济之间的环境成本,变成了各部门不管不行、想管又管不了、还管不好的橡皮指标。

(四)环境成本管理信息化不高。

公司现有环境成本信息管理没有系统的管理平台,不能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环境成本核算,对于财务预算和分析有差距,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少有的信息。提倡计算机管理、电子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复杂的环境成本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变得十分便捷,数据的准确性也极大地提高,是特大制造业环境成本管理创新管理实践必须具备的。

四、环境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创新思路。

(一)通过信息化平台,建立企业资源共享。

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将会计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将服务、管理和决策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制造企业全面提升通过erp系统建立企业共享平台,可以大大减少企业人为协调工作量。通过erp平台疏通供应链和生产环节,缓解企业流动资金障碍,使企业能够方便有效地对生产进行计划和管理,促进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科学性,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先进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

作业环境成本法是首推的,它是以“环境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的一种环境成本核算方式。它通过作业计划,对作业进行分析,将管理引人更深层次,发现影响环境成本的根本原因,通过大量“云”指标的计算,分析作业产生的原因、作业执行的质量和效率以及作业执行的结果,从而解决影响环境成本的实质问题。它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环境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环境成本计算方法。从环境成本动因、价值链等新思维、新观念出发,把会计学与管理从环境成本发生的根源上展开分析,设计最优的动态价值增值标准,从会计和管理两个方面对作业业绩进行评价,推动改进作业。

(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环境成本控制理念。

制造业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就要摒弃传统环境成本控制的意识和理念,片面强调环境成本控制注重生产环节的控制,以最大降低环境成本和减少支出作为目标。企业在进行环境成本管理工作中也要贯彻推行市场理念,转变传统环境成本控制观念,树立现代环境成本优势效益价值观念,使企业的环境成本与增值有效集中结合,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质量环境成本管理。

产品质量的好坏,是反映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质量环境成本在质量管理保证体系中,明确把企业为保障产品质量而发生的一切必要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所有损失。讲究环境成本,是要以维持高品质为前提的。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维护市场的情况下,环境成本最优化原则是我们遵循的模式。产品的质量与环境成本之间有着因果关系,环境成本是因,质量是果,如果把质量保证环境成本c2与质量不受损失的环境成本c3,绘制成质量--环境成本曲线图c1,就能清晰地表达质量与环境成本的内在联系,这不但使我们走出了只有用高环境成本才能制造出高质量产品的认识误区,还能在环境成本项目细化时,为环境成本设计提供可操作的空间。

五、环境企业环境成本创新管理实践。

(一)强化战略环境成本创新管理。

战略环境成本是对环境成本领先的战略型企业对现有生产装置及制造程序进行分析,强调环境成本控制,在降环境成本理念支撑下确保运营能力和竞争能力站在战略的高度重视环境成本管理。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市场定位,优化环境成本管理,对效益低的或没有的的应坚决予以淘汰,对进行优化后有发展和扶持能力的应尽快进行改造和优化。在今后的管理职能中,重视战略成本管理,把战略目标成本作为决策的必经依据,强化战略引领。

(二)培育环境成本创新管理文化。

制造业应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环境成本管控的文化氛围,创新环境成本模式,推行健康“环境成本优势,创新观念,开展持续环境成本管理”的管理新文化。组织公司认真领会和学习环境成本管理的精神文件,执行工作指导和经验,开展环境成本管理研讨和交流,提高财务人员和员工环境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公司财务系统和子公司之间进行环境成本管理宣讲,总结经验,注重交流,大力借鉴同行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环境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产品研发设计理念更新。

进行产品设计和工艺优化,是直接决定产品环境成本的关键因素,要求设计人员依据环境成本效益原则,在保证产品质量和产品占有率的前提下进行环境成本设计。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使用利用率,缩短设计周期,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制造业企业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建立战略同盟,加速产品研发更新速度,在竞争设计中获利。

(四)环境成本管理队伍建设。

在全新的经济环境中,与时俱进,实现环境成本观念的更新、快速组建环境成本工程师队伍、研究开发各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成本理论与方法。特别是制定各类产品的环境成本标准,优化企业降低环境成本和环境成本结构,这是制定成本政策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的当务之急。如果企业管理者具备环境成本控制意识,其下级员工就会贯彻执行其环境成本控制指示,将产品环境成本和效益有效结合,实现环境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五)环境成本指标控制与考核机制。

制造业企业策划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指标控制体系,确定指标管控的领域范围,实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考核机制,不断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重点建立指标考核激励机制,确定责任中心,根据每个部门、员工的执行情况进行量化,针对超额完成的部门应实施激励,极大的调动工作积极性,保证环境成本工作持续进行。完善环境成本控制考核体系,设置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周期,奖惩办法,确立责任环境成本,避免部门和人员之间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环境成本管理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环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意义重大。制造业要继续保持中国制造的领先优势,最终走出危机并成功转型,必须坚定不移的继续在环境成本管理和控制上下功夫。一个规范科学全面的环境成本管理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带动设计、生产、物流、人员等整个企业管理的规范化。

管理会计实践与创新探讨论文

管理一般就是指在一个较为固定的环境当中,在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下进行相关的规划和管理等活动,在整个管理活动当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来开展管理活动,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房地产管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房地产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系统,在工作当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只有保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在房地产管理活动中,对于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模式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创新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要使用新的方法和以前从未有过的手段去开展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创新才能呈现出更大的意义。

2、房地产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房地产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当前我国的房地产管理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不足,这些不足也成为了制约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想更好的促进房地产行业发展就必须要加大创新的力度,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同时在工作中还要不断尝试新的管理方法,从而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2.2房地产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房地产管理创新工作当中需要很多人、很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房地产管理创新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积极意义,它能够使得整个房地产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改革和创新,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利用相关的资源,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这也使得我国的房地产管理行业逐渐的走向了信息化管理的道路,所以在管理模式上也不断对其进行有效的发展和创新。在房地产管理创新活动中首先就是要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变革,例如:可以建立一个比较详细也比较全面的奖惩制度,使得员工的利益和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从而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3.2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各个行业要想得以立于不败之地,人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企业的发展中人员的个人素质和知识技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一个企业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同时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建立适合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培训管理系统,确定培训项目与内容,使受训者了解其在房地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训管理系统的建立,首先从建立培训管理制度与流程入手,再将培训内容细化。很多从事房地产工作的人员都不是进修房地产专业的人员,大多数人员都由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跨行进入,专业技能相对薄弱,专业知识差。所以,在培训前,需针对不同的人员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摸清每一个员工掌握技能的情况,在哪方面的知识缺乏,再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排班,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以使培训效果达到最好。在房地产管理过程中,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固然重要,对于基层员工的人才培养出很重要,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人员素质才会整体提高,房地产业绩才会整体提高,管理得到提升。

对项目管理进行有效的创新在整个房地产管理的创新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的进行管理项目的创新就能够更好的扩大房地产企业的业务范围,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一方面,房地产的开发范围是非常大的,在房地产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所以只有不断放宽自身的经营范围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契机,提高企业面对风险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得资源能够充分利用,更好的推动房地产的发展和壮大。

3.4信贷政策的创新。

由于信贷体系的不完善,使房地产的发展的资金不流通,阻碍了房地产发展的步伐。因此,需要对信贷政策进行创新。例如国务院新出台的调节政策中,要求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必须高于百分之六十,贷款的利率是基准利率的1.1倍。这样,就限制了投机购房和房价的过分增长,减少了金融风险,进而促进了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3.5土地市场管理的创新。

在创新实践当中,最为基础的环节是十分重要也是容易被人忽视的,所以要加强对土地市场管理的创新,要不断丰富土地的供应途径,另外对于那些闲置的土地要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从而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建设用地进行一定的处理,从而也节约了土地资源。对于土地的管理,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其自由发展,从而出现一些弊端。

3.6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

城市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支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越来越好,房地产开发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的发展模式要不断创新,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改变管理模式,探索新的管理方法与发展道路,以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平稳的发展,使房地产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越来越好。

4、结语。

在房地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减缓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速度,所以在房地产管理活动当中一定要适当加大创新的力度,从而也有效的避免了传统管理模式当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旅游文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论文

摘要:近年来文化旅游景观类项目逐渐增多,在各地也先后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特色文化旅游区。探究特色文化旅游景观建设的初衷是各地政府和企业依托本地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从而带动地方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文化景观粗制滥造、借机圈地等不良倾向。本文从近几年的旅游规划中,按照国家要求规划规范,以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特点,更好的符合城市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旅游规划;问题;解决。

随着经济社会中的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例越来越重。从1980年到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和总从业人数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特别是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实践的客观需要,我国旅游业必须从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转化,进一步实现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但是透过辉煌的关于当今旅游规划的几点思考有哪些?所以,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旅游繁荣背后的阴影,旅游规划中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在国际和国内的旅游规划迅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下,规划范围内的旅游规划必须在其实际情况下,规划和设计具有其特色的代表。无论是旅游景点或旅游文化,都应符合现状特点。

一:问题指出。

目前为止,我们在对旅游景点进行旅游规划的过程中,遇到了几点的问题:

1:旅游景点不够吸引。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零散但精致的景观,或者一个地方的传说痕迹,在其镇或乡中很出名,但是由于旅游景观单一,无法承担或代表县、市中的大的旅游景观或旅游文化的.特色。

2:旅游景点重复建设严重。

全国旅游开发中较为普遍就是景点重复建设,这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同时,出于求大、求高、求全的心理,旅游企业常把一些旅游资源等级品位低,吸引辐射范围小的旅游区,企图完全通过资金投入、人工建设建成全国、全省最好的旅游地,结果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这种求大、求全的旅游规划开发现象在我国旅游中相当普遍,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我国旅游实行综合、协调发展的桎梏,阻碍了我国旅游建设的升级。

3:文化景观粗制滥造。

在旅游景观改造或恢复中,炮制景观是最常见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或者是技术不够好,造成旅游景观“四不像”的感觉,相关部门如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4:配套设施落后,垃圾遍地,环境变差。

部分或大部分的一些较小的旅游景点在开始或几年之内,其相应的配套设施没有相应的建设起来,游人进入景点,垃圾乱扔,树枝乱折,甚至秋季时乱扔烟头在杂草中。因此在对景点进行规划时,应当将其相应的配套设施纳入成果中。甚至在对景观进行改造时,也应当对其配套设施进行建设。

二:问题解决。

对上述问题应当逐步破解:方案演化的过程就是毅力博弈与平衡的过程。

1:上位规划协调及区域带动。

项目应该在符合上位规划的基础上,对于区域发展起到触媒作用,带动相邻土地的升值,提升整体区域环境品质。

2:开发模式与空间结构。

对于“旅游+地产”此类的项目,应满足圈层式发展的基本开发模式,即:核心吸引物、旅游度假圈层、城市功能圈层等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依据项目自身的空间环境,形成其具体的空间布局形态。

3:文化核心吸引物的塑造。

文化核心吸引物的品质和稀缺性决定着项目的吸引力,因此必须着力重点研究和突破。多学科共同启发,相互激发灵感是天津北石林项目所采用的方法。

4:经济平衡。

调动开发企业的积极性建设精品项目的根源在于经济的收益。应保障开发企业在文化景观及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与其在地产类项目的预期收益至少达到平衡。这种平衡应该立足区域和长远,做到大平衡和长期平衡,这需要规划师进行艰苦的协调工作。

三:小结。

一个优秀的旅游规划的项目的完成,应当满足下列三个要求:

1:要保持经济可行。

2:做好文化景观空间塑造。

3:重在空间意境的追求。

通过以上对旅游规划的思路与思考,我们应当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必然有更多更好更优秀的旅游规划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在人们繁忙的工作时间里,多了一抹休闲的彩色。

参考文献:

[1]佟玉权;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非零和对策[j];经济经纬;01期.

[2]刘峰;旅游系统规划——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01期.

[3]范业正,陶伟,刘锋;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主要思想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03期.

[4]林越英;关于旅游规划学科建设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s2期.

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论文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产生的原因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于6月作出制定资产减值国际会计准则的目的是:第一,目前许多国际会计准则都涉及到资产减值问题,如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建造合同、职工福利、所得税等,就资产减值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有助于保持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方法的一致性,资产减值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论文。第二,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资产减值的现行规定不够具体,不能保证各企业采用同一的方法进行资产减值的认定、确认和计量。因此,在客观上要求就资产减值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就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作出系统规定。

4月,该理事会通过了第55号征求意见稿(e55,资产减值),并对征求意见稿的有关建议进行了实地测试。10个国家从事不同行业的20多家公司参加了实地测试活动。4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理事会会议上正式批准该准则,并于同年6月发布。

我国财政部191月27日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第一次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取资产减值准备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根据该制度,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必须在会计期末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但对于其他上市公司(即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股),除必须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外,是否确认存货跌价损失、短期投资跌价损失和长期投资减值损失,《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并未作出强制性规定,而是由公司自行确定。由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以前年度大多从未提取过减值准备(坏账准备除外),因此,减值准备的提取对企业当年度的利润将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纯a股上市公司一般不会自愿选择采用四大减值政策,经济学论文《资产减值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论文》。基于此,财政部于第四季度末先后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问题的解答》。明确无论是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还是其他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对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公司规定的提取“四项减值准备”的要求,计提相关资产的损失准备,还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扩充到应收账款以外的其他应收款。同时,还要求企业对由于采用补充规定而引起的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很显然,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会计政策变更,是将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布在相关年度,而不是会计政策变更的当年。因此,企业根据《补充规定》执行资产减值政策对的利润影响并不很大,相反,倒是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将多年累积起来的不良资产在19报中得到集中释放,资产中的“水分”被挤干,相关资产的.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为以后创造更好的经营业绩提供了保障。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依据。

按照传统会计理论,资产计价的目的是:(1)反映资产的价值,展示会计主体的经济实力;(2)反映资产购置中的成本费用支出;(3)作为费用分配和损益计算的基础。这是一种以成本为中心的资产计价观。这种观点把损益表作为重心,而置资产负债表于次要地位,它强调会计本质上不是一个计价的过程,而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在这种观点下,资产负债表面目全非,挤进了许多不纯的项目,沦为成本摊销余额表,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不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引发的会计信息相关性降低及账面价值与市值存在巨大差异就是很好说明。

其实,会计学意义上的资产,与经济学意义上的“财富”、“资财”等概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其真正的价值在于目前及未来利益。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就把财务会计的重心由损益表转向了资产负债表。虽然,这一定义是否完全适用于“会计学”,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它概括了资产的本质,应该说比较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因为,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它持有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

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论文

何为“绿色管理”呢?“绿色管理”的绿色象征着文明、民主、科学、公平、关心、尊重、包容,象征着平和、和谐、可持续发展。“绿色管理”从具体的内容上而言可归纳为管理行为的两大方面:即“体制和机制”两配套,促进各管理层级自主、协调、可持续发展;“了解、理解、谅解”三环套,在学校各种团队内部充分营造相互信任、合作的气氛。

一、体制、机制“两配套”是我校“绿色管理”的基本点。

一是建立严密的且“三权相约”的横向管理系统,即通过建立校长室负责的行政管理系统,党委负责的保证监督系统,工会(教代会)负责的民主管理系统,做到统一指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形成学校内部管理横向衔接、互相配合的和谐工作体系。

二是建立以校长室为主体的三级目标管理体制,即在学校内部管理中进行分级、分权、分责,实行职、权、责统一的管模式。

针对当前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班级数、学生数的不断增多的'情况,为了解决较大规模学校“管理跨度”和“管理强度”之间的矛盾。我们提出了建立以校长室为主体的三级目标管理体制。

第一是决策层(级),即以校长室核心的决策、指挥、组织、调控层。其主要职责为统筹考虑办什么样的学校,怎么办学。

第二是管理层(级),即中层的有关处室(校办、教学处、德育处、后勤处)。为适度精简相关处室,我们把教科室并入教学处,把团委并入德育处。中层各处室主要职能是对年级组和学部管理工作进行指导、考核和协调,是学校德育、教学、教研、后勤、行政事务、人事政工等工作者、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侧重于计划管理。主要是研究学校整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原则在本部门如何贯彻落实,同时根据本部门实际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管理、考评细则,做到有效的实施。

第三是执行层(级),即以年级组和学部为单位的执行机构。我们把相同年级,且处于同一楼层的若干个班级为单位组建为一个学部,全校各年段均分若干个学部。通过制定《绍兴市高级中学分级管理、分级聘任、分级考核的实施细则》提出和明确规定了学部的内涵、组建方式,学部负责人的责、权、利,学部如何考核等具体可操作性方案,把学校人员聘任、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班级管理等事务性放到学部中进行具体管理。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干部、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一批骨干教师既成教学骨干,又成为管理能手。

当今各中小学在管理方式上,一般采用“操作管理”,即学校各处室,按照校长室指令或选定管理计划进行例行性管理。这种管理格局难以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处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我们认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各处室与学部均具备自我适应和自组织行为。为了真正体现“绿色管理”中的“创造和自主”、“组织自身的生命力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我们提出学校“绿色管理”的内部运行机制。其要点如下:。

(1)分析现状,由各处室找出各自现在的主要问题;。

(2)找出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

(3)找出原因中最关键因素;。

(4)针对主要的影响因素,制订改进计划和实施的措施;。

(5)执行所制订的计划与措施;。

(6)根据计划要求,检查执行结果;。

(7)总结经验、巩固成绩。

二、了解、理解、谅解“三环套”是我校“绿色管理”中的润滑剂。

我们学校所倡导的“绿色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管理。学校的管理有它的特殊性,学校管理者及其工作对象(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必须有心的沟通、交流,要彼此知心、关心、以诚心、真心相待。为此,我们尝试在学校行政班子内部,同一处室、办公室的成员之间,同一教研组的教师之间,同一学部的教师之间,都要有效地推行“了解、理解、谅解”三环套。

了解。校内团队各成员之间要相互了解,即不仅知晓各人做着些什么、想着些什么,而且对各成员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也应有相当程度的相互了解。

理解。相互了解总还是有限度的,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处处彼此了解。因此在了解的基础上,还必须加上一个理解,达到“即使未‘通气’,我也理解”。

谅解。任何一个组织和团队均有可能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个别成员的某些做法一时难以被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再加一层“谅解”。相互谅解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了解与理解,使成员间持续保持一种和谐、合作关系。当前,绿色教育、绿色管理、绿色学校、绿色社会的理念不断被人们接受并提炼着,我们认为,只要在这方面持续探索和努力,和谐、平和的绿色必将充盈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所有空间,为我们创设出一个温馨、幸福的新的生活、工作环境。

管理会计实践与创新探讨论文

2016年1月27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而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指从供给和生产端入手,不断的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在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得我国的经济实现良性的发展和进步。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僵尸企业清理掉,要将产能落后的企业清理掉,将我国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落脚点放在创新上,进而使得供给产品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也使得供给结构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在使得大众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的经济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的必要性。

在掌握了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和内涵之后,笔者就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的必要性进行了如下分析和研究。第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创造财务和价值的增值体系发生了变化,更加强调惬意的供给端,所以企业管理会计的建设思路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催生了很多与传统商业模式有很大区别的新的商业模式,所以,企业要想在此时代下发展生存就需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改变既有的商业模式,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和改革。第三,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形成了全新的价值理念,更加强调人文、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管理会计既有的模式需要发展和创新。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作为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在掌握供给侧改革内涵和精髓的基础上,落实好管理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创新工作。以下是针对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提出的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加强对生态型管理会计的发展力度。

总的来说,生态型管理会计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的环境现状不尽人意。在人口逐渐增加,需求逐渐膨胀的背景下,自然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愈发严重,此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在此背景下诞生了生态型管理会计,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相比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生态型管理会计旨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在企业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型管理会计模式在强调企业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活动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最终在找到环境与企业发展平衡点的基础上使得生态型企业和生态型管理会计都得到发展和进步。所以说,就当今我国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国际背景来看,加强对生态型管理会计的发展力度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从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上着手来提升管理会计的价值。

现阶段企业所处的时代是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经济结构逐渐优化、动力逐渐转换的时刻。此时要想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就需要企业掌握最新的技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说,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从整个价值链上着手来提升企业管理会计的价值,使得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这一重要组成部实现价值最大化。在实际发展与创新的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就像城市智能生态家居一样,能够以市场和顾客的需求为导向,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提升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为创新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顾客的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作为企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在不断提高其适应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使得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企业创新发展的力度。

当今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需要加强创新与发展的力度。而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效率和质量。所以,管理会计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以其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这就需要企业能够从以下几个基本点着手,一是在产品端,要以开发环保、节能、健康的产品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在渠道模式端,要加强对客户体验和服务生态的重视程度,并能够将其落到实处;三是在供应链端,要将客户关系和产业链生态作为重点关心和关注的内容。也就是说,企业只有将财务、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我国的管理会计实现价值最大化,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企业。

四、结语。

总的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有助于企业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提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从目前我国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经济环境来看,在未来的日子里,在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下,管理会计将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改革发展。而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本文对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管理会计理论创新与发展的相关建议仅是探索性分析,愿意抛砖引玉,笔者也将在今后的实践和理论知识学习中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希望能够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一己之力。

作者:李思锦戚丽影李婷婷单位:大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晓静.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管理会计的作用及发展[j].江苏商论,2016(29):151-152.[2]李航.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管理会计改革思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2).[3]舒玉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浅析如何加强企业的管理会计创新[j].财经界:学术版,2016(29).

《会计政策选择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论文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于6月作出制定资产减值国际会计准则的目的是:第一,目前许多国际会计准则都涉及到资产减值问题,如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建造合同、职工福利、所得税等,就资产减值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有助于保持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方法的一致性。第二,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资产减值的现行规定不够具体,不能保证各企业采用同一的方法进行资产减值的认定、确认和计量。因此,在客观上要求就资产减值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就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作出系统规定。

4月,该理事会通过了第55号征求意见稿(e55,资产减值),并对征求意见稿的有关建议进行了实地测试。10个国家从事不同行业的20多家公司参加了实地测试活动。4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理事会会议上正式批准该准则,并于同年6月发布。

我国财政部191月27日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第一次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取资产减值准备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根据该制度,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必须在会计期末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但对于其他上市公司(即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股),除必须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外,是否确认存货跌价损失、短期投资跌价损失和长期投资减值损失,《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并未作出强制性规定,而是由公司自行确定。由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以前年度大多从未提取过减值准备(坏账准备除外),因此,减值准备的提取对企业当年度的利润将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纯a股上市公司一般不会自愿选择采用四大减值政策。基于此,财政部于第四季度末先后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问题的解答》。明确无论是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还是其他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对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公司规定的`提取“四项减值准备”的要求,计提相关资产的损失准备,还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扩充到应收账款以外的其他应收款。同时,还要求企业对由于采用补充规定而引起的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很显然,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会计政策变更,是将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布在相关年度,而不是会计政策变更的当年。因此,企业根据《补充规定》执行资产减值政策对的利润影响并不很大,相反,倒是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将多年累积起来的不良资产在19报中得到集中释放,资产中的“水分”被挤干,相关资产的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为以后创造更好的经营业绩提供了保障。

按照传统会计理论,资产计价的目的是:(1)反映资产的价值,展示会计主体的经济实力;(2)反映资产购置中的成本费用支出;(3)作为费用分配和损益计算的基础。这是一种以成本为中心的资产计价观。这种观点把损益表作为重心,而置资产负债表于次要地位,它强调会计本质上不是一个计价的过程,而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在这种观点下,资产负债表面目全非,挤进了许多不纯的项目,沦为成本摊销余额表,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不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引发的会计信息相关性降低及账面价值与市值存在巨大差异就是很好说明。

[1][2]。

管理会计实践与创新探讨论文

至近代社会,当公司生产经营制度取代家庭生产经营制度,并占据统治地位之后,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便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正如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以合理的资本会计制度作为公司的管理标准,是资本主义企业存在最起码的先决条件。也正是在此阶段,会计在企业里的管理功能作用日益突出起来,尤其是在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已经认识到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更应关注企业内部。

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多为等级制的组织形式,在这些组织中产生了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从而产生近代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有关成本管理的及时、真实的信息,还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双向沟通系统,在企业内部的规划、控制、交流、激励、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当几乎所有与管理会计有关的技术方法都出现以后,管理会计的发展却似乎停步了。分析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采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大型企业获得成功,使得小型企业以其为范例,不再追求创新和改进。另一重要原因是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丧失。

这种情况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初期的情形是,管理会计信息完全依附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对管理者而言,这些信息既缺乏时效,又过于笼统,对规划和控制而言更是被扭曲了。当此种情形被研究者揭示出来之后,立即在欧美的管理会计界引发了极大震动,无论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都开始对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进行反思,并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环境因素,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革新,从而促成了管理会计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二、21世纪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关键。

信息系统改进决定了管理会计的发展。无论是abc、abm、abb还是综合平衡记分卡,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更多地关注管理会计的管理本质,重视挖掘企业经营活动信息的管理内涵,从符合管理会计的应用角度处理信息,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质量。如果仅仅依靠财务会计的那套对外财务报表/报告,以对外披露为目的的信息系统是不可能取得以上成绩的。只有对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重新设计,形成以企业内外交易活动为中心的立体信息框架,即水平方向以对外报告为目的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与纵深方向以对内部控制为目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在这个立体信息系统中,每一个交点都是一个企业控制的中心,其中财务会计重综合,管理会计重分析,两者互相促动,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运用的技术方面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如何使企业增进创立管理会计系统和运用管理会计信息的意识。正如管理会计的创新只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手段,真正推动发展的还应当是来自企业管理的内在力量。

(二)国内管理会计停滞的根源在于内外环境需求的脱节。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重点一直都是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目标是建立独立面对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按照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产权不明晰的后果只能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关系的混乱,代理人完全可以不把心思放在管理上,而独自追求特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就会一直居于次要地位。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所造成的市场环境又迫切要求企业凭借经济效益立足于市场,尤其是要注重企业的长期生命力。很明显,后者依赖于企业的长期决策行为,而长期决策行为的正确与否在于信息的有效性,建立和改进管理会计系统正是发挥这一作用的最有效措施。提高企业效益是今天许多企业的共识,而发展管理会计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企业管理者一直利用私有信息,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管理会计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了。所以说,必须突破企业内外环境之间的界限,统一两者的需求,企业才会有动力去关注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

(三)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教育和实践方面的联系。

目前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注欧美管理会计的发展,追踪欧美学者的足迹,总结好的做法,形成系统的评价,进而解释我国的实践活动,解决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另一类则推崇深入实践,总结成功企业的成功经验,尤其是那些成功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经验,从理论上挖掘共性,总结可推广的东西。

教育界一直都是理论研究和发展的基地,又是实务会计人员的培养中心。笔者认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应当既包括专业会计教育,也包括其他类型的在职教育。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应当形成系统的课程体制,其中必须包括专门的实践介绍性的课程。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引进国外专业教材和师资力量做起。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除了要提高他们的管理会计意识,普及管理会计基本知识外,还应加强其对企业管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后续教育将是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追随管理会计发展的主要手段。

(四)我国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的线索。

1.建立管理会计决策系统的不同主线索:企业经营战术管理会计——企业经营战略会计线索;企业总厂/分厂管理会计——公司/集团公司管理会计线索;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会计——企业综合成本管理会计线索。

2.企业经营管理前线实施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生产成本控制——生产成本计划线索;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成本管理——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成本管理线索;abc/abm管理——活动标准管理线索;综合质量管理会计——质量成本计算线索。

3.流通领域企业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面向商品的流通企业管理会计——面向产品、市场、顾客的流通企业管理会计线索;批发交易业管理会计——小型零售业管理会计线索。

4.企业信息管理部门建立和实施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线索;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管理会计——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共享和交换的系统线索。

5.加快研究现代高信息技术化条件下的管理会计课题,譬如信息技术发展与管理会计,信息技术投资评价,运用信息技术的成本作业管理,管理会计实务所用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与担保融资,等等。

《会计政策选择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论文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于196月作出制定资产减值国际会计准则的目的是:第一,目前许多国际会计准则都涉及到资产减值问题,如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建造合同、职工福利、所得税等,就资产减值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有助于保持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方法的一致性,资产减值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论文。第二,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资产减值的现行规定不够具体,不能保证各企业采用同一的方法进行资产减值的认定、确认和计量。因此,在客观上要求就资产减值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就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作出系统规定。

194月,该理事会通过了第55号征求意见稿(e55,资产减值),并对征求意见稿的有关建议进行了实地测试。10个国家从事不同行业的20多家公司参加了实地测试活动。年4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理事会会议上正式批准该准则,并于同年6月发布。

我国财政部1998年1月27日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第一次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取资产减值准备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根据该制度,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必须在会计期末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但对于其他上市公司(即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股),除必须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外,是否确认存货跌价损失、短期投资跌价损失和长期投资减值损失,《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并未作出强制性规定,而是由公司自行确定。由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以前年度大多从未提取过减值准备(坏账准备除外),因此,减值准备的提取对企业当年度的利润将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纯a股上市公司一般不会自愿选择采用四大减值政策,经济学论文《资产减值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论文》。基于此,财政部于年第四季度末先后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问题的解答》。明确无论是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还是其他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对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公司规定的提取“四项减值准备”的要求,计提相关资产的损失准备,还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扩充到应收账款以外的其他应收款。同时,还要求企业对由于采用补充规定而引起的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很显然,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会计政策变更,是将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布在相关年度,而不是会计政策变更的当年。因此,企业根据《补充规定》执行资产减值政策对19的利润影响并不很大,相反,倒是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将多年累积起来的不良资产在1999年报中得到集中释放,资产中的“水分”被挤干,相关资产的.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为以后创造更好的经营业绩提供了保障。

按照传统会计理论,资产计价的目的是:(1)反映资产的价值,展示会计主体的经济实力;(2)反映资产购置中的成本费用支出;(3)作为费用分配和损益计算的基础。这是一种以成本为中心的资产计价观。这种观点把损益表作为重心,而置资产负债表于次要地位,它强调会计本质上不是一个计价的过程,而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在这种观点下,资产负债表面目全非,挤进了许多不纯的项目,沦为成本摊销余额表,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不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引发的会计信息相关性降低及账面价值与市值存在巨大差异就是很好说明。

其实,会计学意义上的资产,与经济学意义上的“财富”、“资财”等概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其真正的价值在于目前及未来利益。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就把财务会计的重心由损益表转向了资产负债表。虽然,这一定义是否完全适用于“会计学”,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它概括了资产的本质,应该说比较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因为,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它持有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

《会计政策选择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论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会计学科领域最基础的观念,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都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会计目标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用途;向哪些人提供会计信息;什么是有用的会计信息。持续经营下的财务会计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据以经济决策的有用会计信息。而企业一旦进入破产清算,其会计目标尽管仍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但与持续经营下的会计目标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破产清算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无论在提供信息的内容上,还是提供的对象、用途上均与财务会计存在差异。

2破产清算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2.1破产清算会计对象。

破产清算会计对象是破产清算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是指破产清算期间企业资产估价、变现、清偿及分配等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有观点认为,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已停止生产经营活动,不存在资金运动。但笔者认为,从企业破产清算过程看,资金运动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破产清算企业要对财产进行变卖以清偿债务,这时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具体表现为“财产——变现收入——偿还债务”的运动过程,破产企业财产分配完毕,资金就退出破产企业,资金运动就此终结,不再形成新的循环。

2.2破产清算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在持续经营下,《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为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但在破产清算会计中,其会计要素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会计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破产清算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清算收入、清算费用、清算损益六项内容构成。其理由是“清算是为了偿债,而资产和权益是破产企业偿债的最后手段”,因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应该保留。但由于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停止,获取最大利润不再是清算期各项经济活动的目标,收入、费用、利润的核算已无必要,并且失去了核算基础。此时,清算活动的根本目标是债权人受偿比例最大化,因此,清算收入、清算支出和清算损益应成为清算会计核算的重要对象。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以企业清算经济业务的特点和清算会计目标为基础确定清算会计要素,因此,确立清算会计基本要素如下:清算资产,清算企业所拥有的用来清偿债务的全部资产;清算债务,清算企业所承担的需以清算资产偿付的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企业投资者实际享有的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其取决于清算资产与清算债务之差额;清算损失,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因发生清算业务所导致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减少;清算利得,企业在清算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增加。

3破产清算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3.1对会计假设的冲击。

清算组向法院负责,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他们控制了破产财产。代替了原企业的会计主体,成为破产企业的会计主体,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假设的很大冲击;同时也是防止破产企业利用不良会计手段操纵并侵吞、隐匿、转移或者私自变卖破产财产(如高价低估或低价高估)而威胁到投资者及相关债权人的利益。

3.2对一系列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冲击。

财务会计的核算原则符合真实有用性、及时清晰性、谨慎重要性等要求,破产会计核算也与之相同。因为破产企业的中止经营假设和记账基础、要求等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其成本、权责发生制、收入费用的核算原则也发生了变化。例如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账面价值对企业债务的偿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需要根据破产企业自身的情况选择其他适用的计价基础。而且随着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在破产清算会计中的瓦解改变,企业已不需要分期核算经营成果,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也就没有意义了。

4破产清算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及方式研究。

由于破产会计的一些特殊核算内容,以及信息使用者的特殊要求,因而需要一些新的核算原则代替不再适用的常规会计核算原则,如用收付实现制来代替权责发生制,用清算价格原则代替历史成本原则,用全面性原则代替重要性原则等。现对破产会计的特殊性原则论述如下:

4.1收付实现制原则。

收付实现制是指会计单位的经营收支以款项是否已经收付为标准,按收付期确定收益和费用的一种核算方法。在收付实现制的原则下,凡在本期收到款项的收益和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属于本期,均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发生的但未收到款项的收益和尚未付款的费用,均不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在企业终止经营条件下,清算会计不需要再核算清算期的经营成果,不存在收益和费用配比的问题,它不需要考虑预收收人、预付费用,以及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等会计事项;资产变现必须以获得的现实款项人帐,债务也必须以现实的货源来偿付。所以收付实现制是关于破产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基本方法的规范性原则。

4.2清算价格原则。

清算价格原则就是指清算会计在对破产清算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中,必须以清算价格为基本价值尺度,资产的价值必须按照实际变现的价值计算,负债必须按照资产变现后的实际负担能力来偿还。此外,清算债务需要债务人以现实的经济资源——货币或货币等价物来偿付,货币通过资产变现取得,货币等价物要经过合理估价,这些都必须按照清算价格来进行,反映清算业务过程的财务报表也需要借助于清算价格来编制。

4.3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就是指破产会计核算应该全面完整地反映清算活动的所有方面,全面反映破产期内的资金来源、去向和破产损益情况,不得隐匿和遗漏。破产会计核算内容比常规会计核算内容相对简单一些,也为贯彻全面性原则提供了条件,比如破产会计不再需要进行费用分摊和产品成本核算,破产损益的核算比起企业生产经营损益的核算来也要简单得多。

企业破产清算的执行力度不够透明接管破产单位的人的职责划分以及管理债权人的方法上存在问题:破产清算最后的清偿顺度与有担保的债权的优先受偿权存在问题;如果涉及到单个人的划分利益的话,个人会有经济问题出现:接管破产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资产及债权的利用程序不够透明,存在寻私行为。

以上就是会计理论论文:破产清算会计理论问题的几点研究,本文试图对国家有关破产清算会计核算目前还没有相关的会计准则、会计实务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等问题进行研讨,以期抛砖引玉。

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论文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产生的原因

一、比较法和比较法学的概念。

比较法并不是像某一国家的民法、刑法那样的法律。民法或刑法都各有调整社会关系的对象,也都各有调整这些关系的具体法律规则;比较法既没有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规则。简单地说,比较法是指对不同国家的法律进行双边或多边的比较研究。因此,比较法(comparativelaw)、比较法学(comparativejurisprudence)和比较法研究(studyofcomparativelaw)这三个用语的意义实质上是一样的,而且后两个要比第一个更为精确,但在绝大多数法学家中,比较法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用语。

比较法或比较法学的特征,主要在于通过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法律。当然,人们的'认识过程总是在不同程度上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的,任何科学都使用比较方法,但比较法学不同于法学其他学科,它的主要特征和方法在于比较。

比较法所比较的法律是指不同国家的法律。这里所讲的“不同国家的法律”,其含义是相当广的。例如从空间而论,一般指本国法和外国法之比,或不同外国法之比。仅本国法之间的比较研究一般不属于近代意义上的比较法学范围。但有的法学家认为,联邦制国家中的联邦法和邦法(包括美国各州的州法)之间以及各邦法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属于比较法学范围。

对法律的比较研究一般可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是掌握所要比较的不同国家的有关法律资料;第二个是对这些不同法律进行比较,也即发现其同异;最后是分析同异的原因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换句话说,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某种问题,因而发现不同国家法律中的同异,也可以说就是发现对同类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例如在控制人口增长问题上,不同国家是否采用法律手段;假如都采用法律手段,那么就可以再比较它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法律手段,如规定法定结婚年龄、法律上允许人工流产、法律上对是否符合计划生育分别予以奖励或制裁,等等。

二、比较法学是法学的一门学科。

在国外比较法学家中长期存在着关于比较法性质的一个争论,即它是否是法学的一门独立学科,或者它仅仅是研究法律的一种方法。在这一问题上,大体有以下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怀疑这一争论的意义。例如英国比较法学家格特里奇(h.c.gutteridge)认为:“这样的问题是纯学术问题,其重要性无信纸如何是可疑的”,因为问题的关键是对“科学”和“方法”两个术语的解释,但它们之间的界限是很难明确分开的(2)。

第二种意见认为比较法仅仅是研究法律的一种方法。例如,20世纪初著名分析法学派代表萨蒙德(j.w.salmond)为比较法所下的定义是:“对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类似和差别的研究”,它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法学部门,而“仅仅是这种科学的各个部门中的一个特殊方法”(3)。西方不少法学家也都持有这种观点,主要理由是比较法不像民法、刑法那样,它没有自己特有的规则,因而也没有它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苏联法学家c.齐夫斯也认为,比较法至多只不过是专门的、个别的科学方法,“把个别方法看作一种本身能够构成特别科学和独立学科的因素,未必有根据,并在实际上未必合适”(4)。

[1][2][3]。

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论文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产生的原因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下是“财务管理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财务管理的内容。

财务管理的本质就是反映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价值的运动以及这一过程中特定的经济关系,具体而言,财务管理其实就是资本价值的管理和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精神方面的管理。在企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既要反映其资本价值的运动,又要反映非价值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既要揭示微观价值活动与非价值活动,还要揭示宏观价值活动。

二、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事业单位的理财目标既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也是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管理实践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目标是管理环节目标,第二个方面的目标是工作目标。

(一)管理环节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企业筹资管理目标;

(2)企业投资管理目标;

(3)企业成本管理目标;

(4)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目标;

(5)企业利润分配管理目标。

(二)工作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协助管理当局确定经营目标;

(2)协助管理当局编制经营规划;

(3)协助管理当局实施经营规划;

(4)协助管理当局评价经营管理业绩。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财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

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依靠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作为基础,在较为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完成,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环境显然难以达到这个标准。当前,我国市场环境制度规范不够完善、竞争不够合理、金融工具的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除此之外,财务管理自身的灵活性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就容易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在获取与确认财务信息时会出现一定的误差。

(二)信息成本相对较高。

相比较于其他的管理而言,财务管理在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报告等方面的信息成本要高出许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在对于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各种综合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编制出财务报表。这个过程的信息成本相对较高,而当成本高于收益时,就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则。因此,提高信息质量,降低信息成本,是企业使用财务管理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

(三)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企业中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既需要相关部门公平、公正,又需要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胜任。即使外部市场环境与制度相对完善,如果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也会阻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有待提高。

四、提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财务信息质量。

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无法处理大规模的财务信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软件的大量开发与应用,就能完成大规模的数据计算与处理,因此也能降低甚至杜绝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信息的传递也较为便捷。

(二)运用合理手段降低财务信息成本。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财务信息成本,因此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建立健全公司内部信息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公开,逐步降低信息的搜集成本、处理成本、分析成本、报告成本。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促进财务信息与其他部门信息的交换共享。其次,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完整。可在企业中成立专门的小组或者部门来处理各种财务信息,选取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各类信息以及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信息。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如上文所述,在企业中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胜任。财务管理的规程较为复杂,因此只有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较好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制出质量较高的财务信息。由于我国现阶段财务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指南,不少企业的相关人员不具备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知识储备与业务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实践中,只有使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才能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引言。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1)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的特性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实证法,二是现象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心理学的特点是人研究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困难也恰恰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学是人研究物,物性变化的表象与表象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观而真实的,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在心理学,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无论研究情景如何精密设计,终无法避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因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偏差。这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性”,而不是一般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性”。教育心理学正是由于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研究人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达到根据外在行为表现以了解内在意识或动机的目的。

(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不高心理学家在面对教育心理学问题时,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理解与应用。这便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科学,应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即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教育实践,而应该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来看,传统教育心理学过分注重基础,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其他教育学科(如教学法)而间接起作用的再有,即使是现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大多研究课题均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践,这也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3)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不够明确。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脱节。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难以指导实践,而教育部门的实践工作者虽深感教育心理学有用,却又不知如何去用。第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更多的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广泛的应用性。

(2)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1.要处理好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采用源自自然科学的方法,力图保证所研究问题与结论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概括性。定性研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个体或社会的现象,这种研究通常在现象发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借以把握该现象的整体轮廓。

2.要处理好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家都强调实验研究。教育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主要是指对教育现象有控制的观察研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育心理学同样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的史论研究。实验研究要以史论研究为基础,史论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升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也正是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成熟的基础。

(3)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南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国内有学者指出,近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张大均等指出,教育心理学的以下研究成果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1)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的研究:(2)学生智能发展与知识学习的研究;(3)学生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的研究;(4)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5)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但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为主的学科,其为教育实践所提供的指导还远远不够。为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首先,继续加强德育心理研究。其次,美育心理研究应该进一步得到重视,为学校审美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服务。

(4)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国化(也称本土化)这一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主要是指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准确地发现国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为世界心理学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3]张爱卿.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

[4]林崇德.试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十大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

旅游文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论文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而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渐从物质要求向精神层面所发展。现今旅游也成为人们接触自然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并且也随之成为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人们追求精神需求的重要部分。“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概念是不同的,但是其两者很容易被混淆,并且两者也应该引起一定的重视。文章就通过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两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真正明确两者概念,从而真正有效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近年来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将旅游与文化进行有效结合,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并且也能感受到人类发展的伟大,是促进我国社会文明建设以及不断发展的关键。通过有效的将旅游与文化向结合的形式,从而真正的发挥“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优势以及其不同的意义,从而明确“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理论,为其良好的实践提供坚实基础。

一、“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及领域出现困惑和混淆的现象。

对于我国的旅游界来说,在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概念进行研究时,很容易将两者混淆,甚至出现疑惑的现象,这一直是旅游界所重视的部分。对于“旅游文化”,其是人们一听就非常熟悉的内容,但也还是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概念;而“文化旅游”是近年来才运用开来的名词,可是其内涵与外延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界定。现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其两者从字面意思上看是非常相似的,但从其内在进行分析,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可是却有很大人并不能分清楚两者的区别。所以对于这两个概念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业界,都是时常被混淆的概念。只有将两者概念和理论以及实践形式进行明确,才能更好的将其优势与作用发挥出来,并真正能够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关于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概念的界定。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这两个词语在实际的语境运用当中很容易会弄混乱,导致语境意义完全改变。通过从语言的构词法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旅游文化其中的核心词是文化,那么可以看出旅游文化主要表达的就是涉及到旅游方面中的文化内容,其属于文化研究的领域范畴。而对于文化旅游来说,其核心词在旅游,其主要的含义就是通过旅游的形式,有效的感受和了解人类文化,从而深刻感受人类在大自然当中所留下的文化遗迹等。通过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是相对比较简单辨别的。可是从实际角度出发,在实际运用当中,还是很难将两者区分开来,而影响到两个词组的运用。并且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当中包含旅游产业,由于文化中所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旅游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内容。可是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并且对其进行深度分析发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两者是相互并列的内容。首先,对旅游文化进行有效分析。其属于文化领域范畴内的概念,但是对于旅游来说属于文化中的限定词,其展现的是文化行为的表现。在旅游文化概念形成当中是要有几个元素组成的,其包括旅游主体、旅游媒介以及旅游客体三个环节。在其中所提到的旅游主体属于旅游文化的研究核心环节,也就是旅游者。由此就可以看出旅游文化从实际角度就是研究旅游者的一种文化体系。其次,对文化旅游进行全面分析。其被归结为旅游研究范畴内人,主要就是旅游者通过自身的旅游活动形式,以此来满足自身对文化需求。对于文化旅游来说其展现的是一种经历,旅游者在享受旅游的过程当中,会打从精神上获得愉悦心理。由此就可以看出文化旅游注重的是一个过程,其表现在旅游者在进行旅游过程中,根据自身主观意愿对旅游文化进行有效感知。最后,对于两者的密切关系分析。对于旅游文化是文化研究范畴,而文化旅游属于旅游过程中所感受的文化,可是其两者概念中的内涵以及外延,却并不是两个词语在不同形式下的简单分析或是研究。也可以说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两者间有着密切联系的内容。对于旅游概念自身进行分析,属于人们的一种生活形式,更是展现文化的一种表现。无论是什么样的旅游,都会从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由此可以看出,旅游文化多以人的精神境界进行表达;文化旅游则表现的是旅游参与者,在良好的旅游过程当中,来对其文化进行理解。

对于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概念的区别以及关联分析。

1.区别首先,其两者的侧重点有一定的不同,由于旅游文化以旅游为限定词,而文化是核心词,那么可以看出其侧重点为文化,属于文化范畴,对于旅游文化的广义,其中包含了文化在旅游业当中的不同展现,并且也能表出旅游与文化间关系。而从其狭义角度进行分析,旅游文化所表达的就是旅游者在活动当中所引出的文化现象。对于文化旅游来说,穷核心词为旅游,而“文化”是限定词,由此可以看出旅游是其侧重点,属于旅游活动与旅游产品当中重要内容。其次,两者研究的重点有所不同,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来说,其广义角度,不仅注重旅游活动基础理论的研究,其中就包括旅游活动属性、特征以及影响等问题内容,而从穷狭义角度分析,其重视的是旅游业与旅游活动当中的文化内容;而对于文化旅游的重点研究的内容,是旅游活动对象,也就是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其经营管理的问题研究等,更加重视其文化旅游活动特点、管理体制以及文化旅游市场需求特征的研究等内容。最后,两者的学科归属不同,通过对我国现今的学科划分体系进行分析,旅游文化的主体是旅游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伦理学范畴内的,也有部分内容是管理学范畴内的部分;而对于文化旅游来说,其主体是旅游管理学以及旅游开发规划学当中的范畴研究内容。而从西方学术界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旅游文化属于基础性的学科,文化旅游则是应用性的学科。2.关联首先,通过以概念的范畴进行分析,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都是对当前旅游以及文化的结合点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其两者有着一定的交集,就包括文化旅游资源以及趋向文化景观旅游活动的开展。其次,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来说,其包含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以及旅游人类学等非常多的理论与结论参与到研究当中,这对文化旅游的实践以及理论研究都有着极大的作用。并且文化旅游的'发展和理论研究,也能够科学有效的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促进两者更好发展。

对于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其两者间是有着很大的联系的,其两者的交集点是对旅游以及文化间的良好结合点,以此来进行有效的研究与分析,主要就是对旅游资源以及文化景观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其特点。这样使得旅游文化更加重视理论的研究,因此可以保障其对文化旅游起到理论和借鉴的作用与优势,并且也能够突显文化旅游重视实践以及丰富旅游文化意义的优势。对于我国来说是拥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国,由此能够看出中国的文化历史是非常悠久和深厚的。这就给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开发通过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并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也要靠着文化优势来稳定发展。对于我国旅游业开发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起步时期,我国属于新兴旅游大国。由于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利的基础,虽然我国有很多旅游项目还并没有被开发出来,但是却已经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而真因为这些现象从中出现很多问题。如果将与旅游相关的不同资源良好的挖掘出来,并将其与社会实践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这是一项需要深思的话题。其中就包括不同的旅游产品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旅游业的稳定发展;在旅游业中出现很多旅行团服务,这为旅游者带来非常多的便利,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名目收费以及游客消费产生矛盾等问题的出现,会对旅游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这也是一个需要重视和深度研究的内容。对于旅游地来说,其中不仅包括自然遗产,并且也有当地的文化遗产,而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如果只是想单纯地迎合旅游业发展,而对自然和文化的发展带来影响,这样会失去旅游业发展的价值。所以在旅游业发展中也要重视当地自然以及文化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两者的概念进行有效分析,发现其两者很容易混淆,因此在实际当中必须要对两者进行明确,并对两个概念进行清楚的界定,只要这样才能将两者优势和作用展现出来,从而科学有效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米雨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

内容分析法学科基本理论问题探讨论文

与别的素质教育课程相比,大学语文课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有其自身独特性,因为它对学生的教育与影响是从语言层面进行的,学生有受语文习得经验影响的基础。要消除这门课程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学生新鲜感差,收获少、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尴尬”的境地,必须追本溯源,深入辨析确定这门课的课程定位和与众不同的特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探析。

学科的定位是课程发展最基本的问题。我国从19开始建立分科教学的新学制,开设语文科,从此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这个现代教学制度的特征是把所有的教育内容分科传授。它适应了工业生产和社会事业发展现代化的需要,能高效、快捷地培养掌握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但“语文”学科的性质有特别之处。“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大学语文也同样具备这一特点,而且是其他学科明显不具备的,不重视这一点,大学语文将不能找到自己科学正确的课程定位。设置大学语文课不只是为了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拿学分的“选课”机会,更不是为了教授语言学、文学的纯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民族优秀语言的习练给学生个人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根本,帮助学生找到灵魂可依托的家园,成长为有文化内涵、精神健全的人才。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是一般的人文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大学语文的所有内容的选择与设置都必须以此为取舍标准,才能不被这样那样的倾向所迷误。故而,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只能是侧重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适当兼及语文能力水平的提升。这个课程定位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高等教育上强调“保存西方文明的基本传统必须的语言、知识和价值观”的潮流方向是相应的。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家园,提升人文精神,养成其文化素养方面,是其它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二、大学语文的七点课程特性。

(一)适应不同专业的“通识性”。从精神文明的角度去思考,专业知识和技能都属于“器”的范畴,“器”必须受到“道”的制约,以人为本,为人类谋幸福才是“器”的终极归属,缺乏人“道”引领的“器”极容易演变成危害人类公众利益的工具,“器”的性能越强大,危害性可能就越大。因此,大学语文这样的人文素质课程必须树立仁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通识性思想和普适价值观。由于大学语文授课对象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的理、工、农、林、医、生物、气象、经济、管理、外语、财经、政法、艺术、军事等各专业学生,是一门公共基础素质教育课程,是一个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通识性”的文化基础知识平台,要多选具备通识性思想价值观的'语文材料,让学生反复研读,探讨历代人类文明的精华,从中受到教育。“通识性”之“通”必须落实在求善、求真的思想价值观、精神品质上。

(二)区别于大学中文系课程体系的“独特性”。尽管大学语文课与我国大学中文系课程有一种先天性的“亲缘”关系,由于教学对象、培养目标的不同,大学语文要有区别于我国大学中文系课程内容设置的独特思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有所区别。应坚持做到:凡是具有通识性人文意义的文学内容,才能为我所用;凡是有助于人文教育培养的部分才是合适的。大学语文教育必须把方法的教学与知识的融通和运用放在首位,打通学科之间、知识之间、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壁垒,促成学生由“用器”到“用道”的飞跃。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在通识性原则的基础上,应探求适合于高等教育的内容体系和编排方法,并以此对传统文学资源进行整合重组,选择能超越各专门学科知识域限,既具有鲜明时代性,同时又具有普遍的精神价值的文献经典,它们或表现不同时代共同人性,或展示各民族人类共有的美好品质与情感体验,或引导学生学会有深度的理性思考,提升其哲思境界,或贴近学生当下生活实际,与各专业学生将来工作紧密联系。在足够的弹性和灵活度的基础上,满足不同类别学校和专业方向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

(三)沟通古今中外、名家与非名家、高雅与通俗的“统一性”。“古”与”中”绝不是大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依据的藩篱,“今”和“外”也不可偏废,只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精神品味与语言能力,无论古与今、中与外,都可以考虑纳入教学范围,讲授时间不足也要给学生必要的梳理,以方便其日后学习。当然选外国文学作品要考虑我国人民的思维习惯和民族的文化心理;选择“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也要考虑到它们“过重的欧化倾向,精英意识,功利情结”等偏狭文化特征。必要时可以是一段或几个段落,中国外国都可以,以指导学生阅读,有效扩大学生知识域限,增加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阅读快感。课程指导教师要虚怀若谷,思维超越“定评”,勇于打破“名家”崇拜,不要只把眼光瞄准“名家”,历代非名家的作品,只要主题积极,艺术强,学生爱读,就可列入考虑范围。应破解大学语文课长期以来在体裁、文学流派、时代、国别的内容选择困境,涵盖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类别。属于诗歌范畴的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绝句、律诗)、宋词、散曲、小曲、弹词、中国内地歌词、港台歌词、现代诗歌、当代新诗,还有汉语特有文体“对联”;散文中的语录体、书信体、古代的“移文”、现代杂文等均可入选。语言形式要既有文言文、也要有白话文;既要有散体文,也要有骈体文;文学流派上既重视现实主义作品,也不可忽视浪漫主义作品、现代主义作品,以达到作品体式、体裁、语言形式、风格、流派的多样性。

(四)语文学习的“终身性”。语文对一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是一辈子的,它与每个人都终生相伴相随。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培养起来的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人生发展的核心能力,将终生影响着每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发展。国家教育部语言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教授说过:人生有多长,语文就有多长。东南大学在大学语文课建设中就提出“双超”理论,认为大学语文“不是给学生‘一杯水’、‘一桶水’,而是给之‘一条河’”。因此语文学习也是终生的,要有终身的理念,决不是学校生涯结束了,课程就完成了,语文学习、语文表达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要伴随学生一辈子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从终身教育出发,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要求,把语文学习方法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教学放在首位,关注内容提供的情感价值导向,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六)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适应性”。如果课程内容的文本主题、情感脱离时代和学生生活、思想实际,学生无法从中找到提升完善当前思想的精神力量,无法与以前掌握了解的语文知识结合,无法与社会现实联系,无论注释多么准确,赏析多么完美,汇评多么全面,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力将会很微弱,学生也不会很好的接受。所以在安排课程内容时,除了考虑主题是否积极,语言是否生动,体式是否完备等各种因素外,还要考虑接受对象的特性,不要过深过难,归类要清晰,要有开放性,能引领学生寻找知识的海洋与源流。要敢于放弃“文学史”或“体裁分类”的陈规,以思想倾向、主旨的相同、近似或相反来组合历代、各种体裁的作品,这些思想倾向、主旨又必须是现代的,贴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的。注释要精简,只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义即可,注释中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内容可简化甚至省略,解题、赏析都要极为简短,汇评内容也可省略,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直接阅读原文文本。有的短小又朗朗上口的诗歌,学生能记住名句,会写,领会其意义就足够了,解题、赏析和赏析性的作业布置可一律省去。

(七)提高语言表达技能的“训练性”。语言表达的实践性很强,古代的读书人平时经常要吟诗作对写文章,而当代大学生语言表达时心中有而“口”不达或眼高“手”低的现象却很严重。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强调文学的情感熏陶与语文运用能力的双重发展是必要的。课程应根据人类语言能力的形成规律,安排适量的语文运用训练,在引导学生品味优秀文学作品过程中掌握高层次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能力。应紧扣学生心理实际与生活实际,形式现代化、多样化,注重类比,既强化原有选文的主题、情感倾向,又引导学生联想到教材外的语文生活场景,有话可说,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提高母语水平。作业形式要多样,辨析、讨论、反驳、批评均可,方式上应随学生自身喜好自由选择,书面、口头,纸质书写、电脑书写、当面提交、网络提交都应允许。评价方式要灵活。原创性作品,无论是否正式在媒体发表,应可替代作业提交甚至考试。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7):20.。

[2]魏饴.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建设新探[j].中国大学教学,(6).。

[中学地理论文]地理课外活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中学地理论文

(张盛友青浦县实验中学)。

〔摘要〕本文着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地理课外活动发展的思路,论证了开展这一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提出了需要深化与完善的意见。

***。

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和调整后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都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话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地理课外活动是在教育大纲范围以内的,学生自愿参加,旨在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内各外种教育活动。

在地理教育系统中,地理课外活动是与课内教学相互渗透,各有侧重的子系统。从信息时代对人才需要,从当前教改的高度看,特别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地理课外活动就有其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理论依据。

1.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四有”人才。

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不但要通过课堂去贯彻,而且还要通过课外活动去贯彻。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贯彻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课外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同时发挥作用同时进展的过程。因此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起着明显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人,培养一代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在活动中把德智体美劳统一起来,才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对推进教改和发现培养热爱科学的人才幼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是课堂小天地,具有偏重理性(书本),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基础。而后者是社会自然大天地,具有偏重感性(实践),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深化。前者对学生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关注这种课外活动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课堂打基础,课外出人才”。

[1][2][3][4]。

内容分析法学科基本理论问题探讨论文

会计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因为会计工作的实践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当人类进行共同生产的时候,由于管理经济的需要,它作为生产职能的一个附带工作就开始出现了。说它年轻,因为人们对会计理论的研究只不过几十年的历史。但纵观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有关会计理论研究的论文和专着几乎全部集中在财务会计方面,甚至有人认为会计理论就是以认真研究和贯彻公认会计原则(gaap)。为基本内容的。直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看到有关研究管理会计理论方面的专着,在所有西方管理会计教科书中对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也很少涉及。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西方国家一般都把管理会计理解为是各种专门技术的应用。譬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fac)将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会计是对管理当局所应用的信息(财务和经营的)进行鉴定、计量、积累、分析、处理、解释和传播的过程,以便在组织内部进行规划、评价和控制,保证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从上述定义来看,似乎管理会计就是利用经济数据通过各种专门方法来帮助企业管理当局作出决策的各项具体工作。即只有技术方法,而没有理论研究。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众所周知,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成本会计中逐渐派生出来的,距今有数十年的历史。它适应资本主义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扩大了传统会计原有的事后反映与定期监督的职能,使现代会计科学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灵活的适应能力。就拿我国情况来说,尽管西方管理会计的引进是在80年代初,起步较晚;但许多大中型企业自从“零敲碎打”地采用了管理会计的一些预测分析,决策分析、责任会计等专门方法以后,在改进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就尝到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甜头”。所有这些事例充分证明:在管理会计各项工作实践的后面,必然有一定的“哲理”在指导它、影响它、支持它;否则管理会计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我们把管理会计实务中内含的各种哲理加以归纳、提炼、升华,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认为这就是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目的在于建立一套严密的概念框架,用来指导和发展管理会计的实践。

2.什么是管理会计理论为了阐明这个问题,根据逻辑推理首先得弄清什么是“会计理论”?关于什么是会计理论,西方通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1)“会计理论是一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用来评价、开拓和完善会计实务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致的合理的原则。”根据这种说法必然认为对会计原则的研究就是对会计理论的研究。

(2)“会计理论是一套由前后一致的会计假设、会计概念、会计原则所组成的概念框架”,用来解释会计实务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或者为什么可以用其它办法的理由。这些理由就构成了会计理论。根据这种说法可以看出会计理论是个多层次的结构。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说法,但认为会计理论的概念框架似乎还应加上会计对象、会计职能和会计目标。总之,会计理论是人们在理性的高度上对会计实务的规律性的认识;它一旦形成,必然又会反过来指导和影响会计实务。这就充分证明了:西方的会计原则既是会计实务应遵循的规范和标准r’也是会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人说根据一个国家对会计原则研究的深度就可以对该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水平进行评价,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会计理论的内涵只包括会计原则。另外,还必须指出,以上所述的会计理论实质上都是指的财务会计的理论;那么,作为现代会计的另一领域的管理会计,它的基本理论又将如何表述呢?艾哈默德·贝尔考依(ahamadbelkaoui)教授在其《管理会计概念基础》(1980年版)专着中,曾对管理会计理论作如下的描述:“管理会计理论可定义为运用来自不同的相关学科的一套基本假设和原则的观点来评价管理会计的技术”。这个定义强调丁“运用来自不同的相关学科的一套基本假设和原则的观点”,突出了管理会计是一门边缘学科;但易使人误解管理会计本身并没有一套前后一致、首尾相贯、浑然一体的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对其理论的目的只提“用来评价管理会计的技术”,似乎也不够全面。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理论可定义为“是一套由前后一致的管理会计对象、管理会计职能、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基本概念、管理会计基本假设、管理会计原则所组成的概念框架,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开拓和完善管理会计实务。”

本文拟先对管理会计理论结构(概念框架)中的前三者加以论述,后三者则拟另写论文进行探讨。

3.管理会计的对象问题。

象)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目前正在执行的“会计对象是再生产过程的价值运动”的观点可进一步加以探讨。何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尽管货币计量是现代会计综合计量手段中最重要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手段。特别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计量手段兴起了一系列的革命,出现了许多新的综合计量手段,例如质量综合计量、标准实物计量、经管责任综合计量、潜在因素综合计量......等等。它们大大丰富并扩展了会计反映的科学内涵,也有效地提高了会计反映再生产过程的能力。这里还应指出,从理论上讲现代会计可从多方面采用不同的综合计量手段对多样性的客观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是否能把客观经济活动都反映出来,还要取决于:(1)管理当局的需要;(2)人们已掌握的计量手段。根据以上的初步分析,笔者认为现代会计的对象似可改为“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较为妥切。另外,由于会计的本质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我们认为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或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本身并不能直接输入会计信息系统。实践证明首先进入会计反映视野的是客观经济活动的状态和特征的综合表现,即综合的经济信息,而不是经济活动本身。经济信息一经产生和出现,就成为会计人员追踪的对象。可以认为会计工作开始反映的对象是综合信息源(即综合经济信息的原始状态);全部会计处理过程就是综合经济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存储、输出,从而形成综合的信道。会计的控制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影响者,即各层次的管理人员与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会计的基本特征就在于通过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而实现对再生产过程的控制,它实质上就是借助于各种综合的经济信息来对经济活动及其效益来实施控制,是一种信息控制。但必须指出,会计控制实际上不能一次完成。它首先是及时提供各种对管理者有用的、准确的、全面的、综合的经济信息来影响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促使他们接受会计信息的意见;然后通过信息反馈,参与各级管理层次的管理活动,并对其经济活动和效益实施综合控制。综上所述,可见现代会计的对象若描述为:“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似乎与其所属的大系统“现代化管理的对象分为物流与信息流”更为合拍。依同理,由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分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因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对象从总体上来说也应该是一致的,即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但两者由于分工的不同,在时、空两方面各有所侧重。财务会计的对象在时间上侧重于过去的、已经发生的经济及其发出的信息;在空间上侧重于经济活动主体的全部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而管理会计的对象在时间上则侧重于现在的以及未来的(预期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在空间上则侧重于部分的、可供选择的或特定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

4.管理会计的职能与目标问题。

管理会计的职能.西方会计学家从来就没有谈论过管理会计的职能问题,一般、只涉及到管理会计的目标。笔者认为“职能”与“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固有的本质属性,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会计的目标(中国的语言习惯喜欢用会计的任务来代替它)则是人们根据不同时期的客观需要与可能,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属于人的主观意志,它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但无论怎样,会计目标总不会超越会计本身的职能。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会计界一般都认为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这是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会计所作的科学概括——即“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来理解的。但是,到了50年代以后,企业会计系统为了适应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子系统,于是会计实践已经远远超过单纯的事后反映和定期监督的范围。在这样情况下,笔者认为财务会计仍具有反映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至于新派生出来的管理会计,则把传统的职能扩大到以下四个方面:规划的职能主要是利用财务会计的历史资料及其他人相关信息,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并帮助各级管理人员对某些一次性的重大经济问题作出专门的决策分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编制企业的整体计划与责任预算,确定各方面的主要目标,用来指导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组织的职能主要是结合本单位的具本情况,设计并制订合理的、有效的责任会计制度和各项具体会计工作的处理程序,以便对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与使用。控制的职能主要是根据会计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对预期可能发生的或实际已经发生的各种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分析,以便在事前或日常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评价的职能主要是事后根据各责任单位定期编制的业绩报告,将实际数与预算数进行对比、分析来评价和考核各责任单位的业绩,以便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正确处理分配关系,保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管理会计的目标。

美国会计学会(aaa)的下属单位“管理会计学科委员会”曾对此作过研究,认为确定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建立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一项基础工作。另外,艾哈默德。贝尔考依教授在其《管理会计概念基础》专着中还指出了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帮助管理当局对资源的最优化使用作出决策。但结合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的总目标似可改为总任务,即:“协助管理当局作出有关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决策。”至于它的具体任务则应与其所有的主要职能联系起来,并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确定各项经济目标包括对目标利润、目标销售量(或销售额)、目标成本、目标资金需要量的预测与确定;协助管理当局对计划期间一次性的重大经济问题作出专门决策(包括短期经营决策与长期投资决策);以及在上述基础上编制出资源最佳配置与流动的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合理使用经济资源包括在责权利相结合的基础上制订适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的责任会计制度;并利用行为科学的原理与逾励策略,以及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充分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务的消耗与最少的资金占用来完成计划所规定和各项目标。调节控制经济活动.包括事前制订成本控制制度和开展价值工程活动进行预防性和前馈性的控制与调节;以及日常根据各责任单位定期编制的业绩报告所反映的实际数与预算数的差异进行反馈性的控制与调节’,借以保证各项经济目标的实现。

评价考核经济业绩包括利用标准成本制度结合变动成本计算法,对日常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追踪、收集和计算;定期根据各责任单位编送的业绩报告来评价和考核它们的实绩与成果;确定它们履行经管责任的情况和应受的奖罚;总结经验、揭露矛盾,挖掘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潜力,并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浅谈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构建问题的探讨管理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集团化成为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越来越多的集团化企业选择建立集团内部的财务公司,服务集团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目前,我国有200余家财务公司,为企业集团的投融资活动和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集团财务公司的存在给企业集团及成员单位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通过合理调配使用各成员单位的资金流来降低集团的融资约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众所周知,由于交易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企业会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以及融资约束。集团财务公司可以将集团成员单位的资金聚集配置到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中,从而提升了资源的配置效率,确保了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发挥。

集团财务公司的兴起和不断发展,近年来引起更多学者的研究兴趣(khanna&yafeh,;carneyetal。,)。在集团财务公司的研究领域,相关研究大多围绕中外财务公司作用的对比及我国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控制等方面,但鲜有文献以集团财务公司的运行效率为研究视角,基于此,本文在梳理集团财务公司运行效率的理论基础上,重点探究了集团财务公司运行效率的度量方式,以期为全面了解集团财务公司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可能的贡献:第一,已有研究侧重于集团财务公司是否成立了财务公司,但鲜有文献以集团财务公司运行效率为研究视角,本文从集团财务公司运行效率角度探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作用,有利于丰富对集团财务公司职能的认识,加深对其在内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的理解,对企业的战略及治理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第二,丰富了集团财务公司的经济后果研究;第三,深化了内部资本市场领域文献,为全面了解集团财务公司的作用提供理论证据。

二、财务公司的内涵及发展。

财务公司(financialcompany),又称为金融公司。财务公司这一企业形式最早起源于18世纪的西方,诞生于法国。早先的财务公司与如今的财务公司存在很大差异,财务公司的兴起和繁荣依存于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由于各国的财务公司都是依赖本国的经济发展所建立的,因而不同国家的财务公司的内涵与作用有显著不同,从而国际上现如今也没有给出标准而统一的概念。

我国的财务公司和国外的财务公司有明显差异,美国知名的通用集团的财务公司,其主要职能定位于消费信贷;而我国的集团财务公司主要是服务整个企业集团,为其及成员单位提供资金保证。作为财务公司的监管机构,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进行集团财务公司的试点工作。《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的推行,将我国的财务公司定义为企业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来提升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增强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逐步规范了财务公司的管理和运作。自1992年试点开始至底,我国已经有两百余家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集团财务公司,且申请筹建的数目还在不断增加。因此,不断增加的集团财务公司以及我国特有的经济制度环境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场景。

三、财务公司运行的理论基础及文献回顾。

集团财务公司的成立和功能实现的理论基础是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众所周知,资金是公司经营和发展的重要命脉,合理运用及融通资金等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有内部积累和外部融资两种渠道,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上下游企业的合并及竞争对手的'联合使企业形成了集团化管理模式,从而拥有了内部资本市场。当成员企业有资金需求时,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实现资金内部的配给。在发展之初,企业集团总部兼具调配资本的职能,随着企业经营和日常管理活动的复杂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在集团内部筹集和调配资金等职能从总部管理层剥离,成立集团财务公司从而独立完成在集团内部融通资金的职能,集团财务公司应运而生。

1。集团财务公司运行的理论基础。集团财务公司的运作是以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为基础的,内部资本市场是大型企业集团构建的内部资金融通的平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在成熟市场中,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是对外部资本市场的补充和替代,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杨棉之,2007)。集团财务公司作为内部资本市场的重要运作平台,可以实现内部资本市场的如下职能:

第一,缓解外部融资约束。内部资本市场可以从两个方面有效缓解企业外部融资约束。一方面,企业集团作为整体融资优势明显强于单个成员企业,能够依赖集团的规模优势以及良好声誉获得更多的贷款(邵军和刘志远,)。随着集团企业的规模扩大,这一优势会更突出。由于内部成员单位的经营差异,这种差异化增强了集团的融资能力(lewdlen,1971)。通过不同成员单位之间的协同效应,能够获得可靠地融资保证,使内部资本市场具有“多钱效应”,较好的投资项目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stein,)。另一方面,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资本集聚的功能,例如不同成员单位的经营周期和生命周期有较大差异,对资金的需求程度也不同。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将闲置资金聚集起来,再投入到资金需求的成员单位,从而使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与外部融资相比,内部融资的审批相对简单,从而可以使资金快速到达资金需求方(万良勇和魏明海,)。面对外部的融资约束,集团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集团优势获得外部融资,缓解融资约束(银莉和陈收,)。

第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内部资本市场将集团资金聚集起来只是其功能实现的起点,最重要的是要将资金等资源合理的分配到需求企业以及需求项目中去(stein,1997)。由于资金的融通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债权人具有剩余控制权,从而可以引导资金的配置更加高效,可以流入到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上,从而实现集团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者自利动机,确保资金能够高效的配置到收益率最大的项目中去(stein,)。

第三,加强监督激励。既为债权人同时是剩余权益索取者,内部资本市场融资比银行融资更有优势,也更具信息优势,从而会付出更多的监督努力(gertneretal。,1994)。

第四,降低交易成本。内部资本市场融资发生在成员单位之间,相较外部融资方而言,内部各单位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沟通成本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林非园,2011)。此外,多元化经营可以降低成员单位的经营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偿债能力,提高融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集团财务公司职能是为整个集团的经营发展服务,为成员单位提供资金保障。此职能的有效发挥或者其运作机制是倚靠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以此为其理论基础。财务公司为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创造了条件,有助于较好地缓解融资约束,实现资本有效配置,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改进集团治理。

2。我国财务公司的相关研究。我国对于财务公司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而且一般多研究中外财务公司职能对比、探讨我国财务公司的风险管控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等问题。通过分析并借鉴美国集团财务公司治理经验,我国学者在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集团财务公司经营模式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王宏淼,2002;杜胜利,)。近年来,诸多文献围绕我国集团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流动性风险和国际结算风险(丛蓉,2010;黄丽萍,2010)。袁琳和张宏亮(2011)利用10家财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集团财务公司的董事会治理结构较差。国内大多数研究侧重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实证测度研究(王峰娟和谢志华,2010)及其经济后果研究(杨棉之等,2010;王化成和曾雪云,),而鲜有研究集团财务公司的经济后果,已有集团财务公司的经济后果研究主要侧重于企业价值(王雪梅,2011)、公司业绩(顾亮和李维安,)以及资金使用效率(朱南和谭德彬,)。例如,王雪梅(2011)从公司负债、账面价值及市值等方面深入分析后发现,集团财务公司的创立并没有增加企业价值;顾亮和李维安(2014)分析了成立集团财务公司以后各成员单位的业绩变化,集团财务公司的成立降低了成员单位的业绩,但是其业绩的波动要小于配比样本;朱南和谭德彬(2015)运用dea方法研究发现,我国财务公司资金使用率不高且年度波动频繁,但随着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这种状况有所改善。

3。文献述评。企业集团和财务公司作为一种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引起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khannaandyafeh,2007;carneyetal。,2011)。不管是从财务公司的建立和发展来看还是从已有文献的研究来看,国外研究都走在前面。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研究侧重于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深入分析财务公司的作用和对集团的价值影响,且相关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相对而言,财务公司在我国资本市场出现的较晚,尽管我国集团财务公司对集团内部提供了巨大资金支持,但是对于财务公司的实证研究非常少,大多数研究仅采用定性分析和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中外的差异来探讨集团财务公司中国模式,或者通过财务公司是否成立这一事件来探讨业绩和企业价值的变化。依托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来分析集团财务公司的运作机制可以看出,集团财务公司的运行是离不开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同时集团财务公司的高效运作也确保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发挥。所以如果想探究集团财务公司的作用,就必须深入分析财务公司的运作机制以及其作用的发挥。财务公司的运行效率越高,其作用发挥越突出,从而越有利于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的资金融通。因而,对集团财务公司效率的衡量就至关重要,必须创建合理的度量方式来刻画集团财务公司效率。

四、财务公司的运行效率。

对于集团财务公司的运行效率的研究,已有文献很少涉及。本文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原因:首先,内部资本市场各个分部的财务数据,特别是集团财务公司的交易数据较难获取;其次,虽然国外的财务公司创建和研究起步都较早,但是国内和国外的集团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有显著差异,因此很难借鉴国外已有的相关成熟研究。从而,建立适合我国集团财务公司运行效率的计算模型和指标就至关重要。集团财务公司作为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中枢和平台,其运行效率的度量可以参考和借鉴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度量方式。此外,本文认为还可以根据商业银行的效率测度方法来测度财务公司的运行效率,具体如下:

1。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对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度量一般有两种方式:(1)根据各成员单位的直接数据来计算投资效率,然后与配比样本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高低;(2)通过测算企业的资金投入的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是否较高来考察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具体如表1)。

我国学者对内部资本市场的度量大都是对以上国外计量模型的直接应用或改进。但是该效率只是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所以,如果测定集团财务公司运行效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毕竟集团财务公司的运行主要基于成员单位的存贷业务,所以更需要独立测量方法的引入。

2。商业银行效率。回顾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文献可以看出,在效率测度方面,成果创新严重不足,仅有的几项研究是对国外测量模型的改良,我国学术界目前还未寻找到适合我国的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模型。一方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测度模型还有不足之处,亟待待完善;另一方面,集团财务公司有其独立的存贷业务。从集团财务公司的职能来看,其主要是通过融通集团内成员单位的资金来进行存贷业务,服务于整个企业集团。所以,除了依赖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来间接测度集团财务公司运行效率,也可以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独立测度其运行效率。

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中枢和运作平台,能够帮助集团企业以更低的融资成本获得资金,并促进企业集团成员的经营活动。集团财务公司的90%以上的主营业务来自集团内部的存贷款业务。因此,虽然集团财务公司是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对集团财务公司效率的度量,可以借鉴现有学者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度量方法。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是以存贷业务为主。目前,对于商业银行效率的测算,学者们普遍选择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两种方法。但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因而目前学术界也未对此问题得到确定的结论,一般而言对于商业银行效率的测度可以选择两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

五、结论。

依托我国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发展这一现实背景,理论界对集团财务公司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实务界对集团财务公司的理论需求也与日俱增。我国财务公司作为内部资本市场的核心和重要的运作平台,通过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给成员企业,在提高企业集团资金集使用效率方面,及改善企业集团治理结构和管理控制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深刻影响。但在理论研究中,集团财务公司的成立对于集团层面以及各成员单位的业绩有何影响仍然存在分歧。集团财务公司的运行效率对企业的战略及治理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而财务公司运行效率的度量及影响也亟待实证检验。所以,建立恰当的度量方法至关重要。集团财务公司运行效率的测度,可借鉴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度量方式,也可以参照商业银行运行效率的测度方法。其中,参照商业银行运行效率的测度更为可靠。

本文基于集团财务公司的运行效率的讨论只是未来研究的一个研究起点,集团财务公司领域还有诸多未探究的研究问题,未来可以在集团财务公司效率的测度、集团财务公司运行的经济后果等方面展开实证研究。

探究集团财务公司的职能以及其运行效率,为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完善提供重要借鉴,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为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和持续盈利能力的提高经验依据。丰富了集团财务公司的经济后果研究,深化了内部资本市场领域文献,为全面了解集团财务公司的作用提供理论证据。

内容分析法学科基本理论问题探讨论文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数字技术与数字革命浪潮,日常生活与工作变成一堆数字。数字工业革命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理论与概念,让经济发展路径面临诸多不确定。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可理解为“大物云移”时代,具体来说就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之中基于云计算的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云经济时代数字渗透进工作与生活的每个角落,例如基于云平台的购物、消费、学习与交友等等。schumpeter认为创新是对旧结构的创造性再造,云经济时代的诸多云现象就是数字工业革命浪潮带来的创造性再造。本文对云经济时代的云会计进行剖析,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其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二、云会计相关内涵。

云指的是一些大型的计算资源,包括大型计算服务器集群、大型存储服务器集群与宽带资源等,这些集群资源可以实行自我维护和自我管理功能。

云计算指的是将各种计算本领、数据存储、网络虚拟。

化等计算机功能与网络技术融合在一起,借助saasn,paas,laas,daas,haas等先进的商业模式为用户提供强大的数据计算、数据挖掘、数据处理等服务的一种应用计算技术,它是一个完全虚拟化的计算资源提供仓库,也是一种全新的动态计算资源提供理念。

云外包指的是一种基于云计算资源与平台的新型服务外包模式,由软件云、平台云、设施云、数据云、硬件云及处于云端的各种终端服务组成,包括saas软件服务云模式、paas平台服务云模式、iaas设施服务云模式、daas数据服务云模式、haas硬件服务云模式。

云会计指的是利用云计算的技术和云外包服务的理念向用户提供会计核算、会计处理、会计管理和会计决策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云会计服务信息系统包括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器系统、数据存储系统、信息决策系统和业务处理系统等。云会计服务提供商把相关服务部署于云端,向全球用户提供会计信息化服务,用户在云端的会计服务通道上可以自行任意下载自己想要的服务模块。云会计相对于传统会计最本质的不同点在于云会计是虚拟的、传统会计是真实的。云会计相对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征与优势在于:会计成本低、自由度强、数据处理模块化、信息量庞大、会计效率高等。

三、研究方法。

(一)方法选择。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以分析数据为基本内容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可以从表层的基本现象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具体的内容实质,主要对样本内容进行剖析,尤以文献数据为基本分析对象。把一些描述性的内容转化为可以量化出来的一些数据,解决描述性分析的缺陷,力求研究更准确,例如把一些样本内容用频率表示其出现程度,把一些文字与信息用数据表示等。云经济时代云会计发展迅速,但是模式较新,相关学者研究不多,官方尚没有有效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即使一些相关文献也是定性分析与描述性分析为主。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开展研究,找出并分析影响云会计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为云会计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二)样本分析。

目前研究云会计的文献非常少,从cnk工全文数据库设定关键词“云会计”进行搜索,时间区段设置为1999-2014年,记录仅为59条,表明学术界对云会计进行系统学术研究还不多。进一步分析发现,59篇文献中包括人物介绍类文章3篇、政策介绍类文章1篇、企业报道类文章3篇,剩余学术研究类文章52篇,剔除相似学术型文章14篇,留下各种云会计文献研究38篇。

本文对上述所有文献进行归类编码,对影响云会计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有效整理与编码。频次大于20的'主要影响因素统计有10个。对出现频次进行合计,出现记为1,不出现记为0,对频次结果进行合计并用表格统计。

标准,如果两位检验者的评判一致性基准大于0.85,则可接受检验结果;若小于0.85,则不接受检验结果。本文对上述所有文献样本进行信度检验,经计算评判的一致性比率为0.9015,大于0.85,因此可以接受检验结果。

四、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一)产品与功能。

云经济时代,用户希望会计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会计服务面临更多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云会计服务提供更多的是集成化与模块化的服务,因此用户关心云会计服务提供的产品是否丰富、服务功能是否齐全,产品与功能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成为影响云会计发展的重要阻碍。

(二)质量评价标准。

衡量传统会计服务有一整套成熟的质量评价标准。云会计是个新兴会计模式,尚无质量评价标准。当数以亿计的用户涌上云端寻求云会计服务,政府或者行业用什么质量评价标准来衡量其为用户提供的服务,这成为影响云会计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隐私信息管理。

隐私信息包括企业存放在云端的会计信息与核心数据,这些涉及机密的财务信息可能被盗作他用,企业的商业秘密一旦曝光或被竞争对手盗用对企业将是沉重的打击。在云端任何企业任何个人都可自由驰骋,基本不设门槛,因此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成为云会计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用户习惯与观念。

用户使用传统会计服务在习惯与观念上已经根深蒂固。云经济时代,传统会计模式向云会计模式转变,用户面临习惯与观念的打破、建立与巩固的三步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培养。因此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树立用户云会计的使用习惯与观念将是云会计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

(五)网络传输能力。

云会计信息量庞大,海量信息通过网络在云端传输,因此网络车道的拥堵成为常态。网络传输的负载能力成为影响云会计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需要我国网络与宽带技术加以支撑,应建立网络负载预警系统、网络节点故障检测与自我恢复系统等。

(六)知识产权保护。

云会计的海量信息自由度较高,任意用户都可即时下载。若有第三方对相关数据进行篡改以作其他商业用途,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传统会计相比,云会计的知识产权保护更复杂,取证更难,需要保护的范围更宽、内容更多。

(七)数据延时与应用。

在云会计处理业务时,频繁的数据存取和海量的数据交换会造成数据延时,而且难以控制,在传输的过程中可能留下一些痕迹,其他用户通过痕迹逆向追踪可能获取到想要的会计信息。

(八)业务流程变更。

并不是所有用户业务都可以直接运用云会计服务,其业务需求要转换成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对会计云服务的需求,包括软件云、平台云、设施云、数据云、硬件云等。因此需要企业对自身业务流程进行变更以适应云会计服务需求。

(九)软硬件维护与升级。

云会计服务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器系统、数据存储系统、信息决策系统和业务处理系统等。因此相关的软硬件设施需要定期维护与升级,涉及人员、费用、周期等,而且软硬件维护与升级时期不能有效满足用户的云会计服务需求。

(十)数据存储与备份。

云经济时代用户数据存储量日益庞杂且呈爆炸式增长,云端的海量云会计信息面临数据存储、容灾与备份,需要庞大的数据存储系统以满足每时每刻的数据存储与备份压力。因此数据备份、灾难恢复和存储等成为影响云会计发展的瓶颈。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内容分析法剖析了云会计的相关内涵,分析了云会计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云笼罩之下,用户与相关责任者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云会计模式还不十分成熟,尚存在不少问题函待解决。第一,云会计服务必须做到产品丰富、服务功能齐全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第二,必须建立一套质量评价标准来衡量云会计服务;第三,必须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不受任何第三者侵犯;第四,必须培养用户云会计的使用习惯与观念;第五,必须提升网络与宽带技术缓解云会计海量信息传输压力;第六,必须建立云会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制度;第七,必须处理好云会计数据的延时与应用问题;第八,必须调整企业业务流程以适应云会计发展;第九,必须解决云会计系统的软硬件维护与升级问题;第十,必须建立庞大的数据系统以满足云会计信息备份、灾难恢复和存储。

最后强调的是,对云会计的诸多研究目前学者们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一是研究数据难以查找,二是大多研究仍然以定性分析与描述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的数据分析,例如云会计的综合管理等许多研究仍是空白。未来进一步研究将会从这几方面展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学地理论文]地理课外活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中学地理论文

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教学大纲和调整后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都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话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地理课外活动是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大纲范围以内的,学生自愿参加,旨在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内各外种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活动。

在地理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系统中,地理课外活动是与课内教学相互渗透,各有侧重的子系统。从信息时代对人才需要,从当前教改的高度看,特别是从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向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转轨的`过程中地理课外活动就有其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理论依据。

1.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四有”人才。

党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针和培养目标,不但要通过课堂去贯彻,而且还要通过课外活动去贯彻。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贯彻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针和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课外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同时发挥作用同时进展的过程。因此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针和培养目标起着明显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人,培养一代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在活动中把德智体美劳统一起来,才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对推进教改和发现培养热爱科学的人才幼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教学过程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是课堂小天地,具有偏重理性(书本),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基础。而后者是社会自然大天地,具有偏重感性(实践),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深化。前者对学生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关注这种课外活动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课堂打基础,课外出人才”。

我县气象台和水利局的几位专业人员都在中学时代参加过地理课外活动小组,都喜欢地理课。可见,地理课外活动对学生今后专业方向的选择起着巨大作用。

3.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1][2][3][4]。

浅谈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构建问题的探讨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现金平衡原则、收益风险原则以及利益协调原则。

1、系统性原则是指财务管理是集团各成员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本身又由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分配管理等诸多子系统构成。

在财务管理中坚持系统性原则,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它具体要求做到三点。

第一点是整体优化,只有整体最优的系统才是最优系统。

第二点是结构优化,任何系统都是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层级系统,在企业资源配置方面,应注意结构比例优化,从而保证整体优化,如进行资金结构、资产结构、分配结构优化。

第三点是环境适应能力强,财务管理系统必须保持适当的弹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现金平衡原则是指在财务管理中,贯彻的是收付实现制,而非权责发生制,客观上要求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做到现金收入(流入)与现金支出(流出)在数量上、时间上达到动态平衡,即现金流转平衡。保持现金收支平衡的基本方法是现金预算控制。现金预算可以说是筹资计划、投资计划、分配计划的综合平衡,因而现金预算是进行现金流转控制的有效工具。

3、收益风险原则是指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获取收益,总得付出成本,而且面临风险,因此成本、收益、风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成本、收益、风险三位一体的观念,以指导各项具体财务管理活动。

4、利益协调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离不开处理与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内容各部门、债务人、被投资企业、国家(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财务管理过程,也是一个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过程。利益关系协调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国家法律法规、企业契约(合同)、企业章程及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均是企业处理财务关系的规范。

内容分析法学科基本理论问题探讨论文

笔者认为,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同时是一级政府和预算收支活动说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一级政府,其主要原因是:财政机关在编制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时,是站在一级政府的立场上编制的,而不是站在财政机关的立场上编制的,即财政机关编制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是财政机关代表一级政府编制的会计报表,而不是财政机关本身作为一个行政单位编制的其自身的会计报表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一级政府是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是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说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又是预算收支活动,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政1府预算采用复式预算的方法编制,即整个政府预算由两个以上的性质不同的预算收支活动组成按照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在中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存在着四个性质不同的预算收支活动,它们是一般预算?基金预算专用基金和财政周转金这四个性质不同的预算收支活动分别运行,各自平衡即对这四个预算收支活动来说,“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分别成立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预算收支活动也是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是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

笔者认为,预算收支活动也是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现代会计理论中有关会计主体的理论在预算会计中的特殊表现之一另外,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也是一级政府,但财政总预算会计报告并没有全面完整地反映一级政府的全部经济信息,例如一级政府占有或者使用的实物资产并没有得到反映(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等中反映)等,这是现代会计理论中有关会计主体的理论在预算会计中的又一特殊表现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的主体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现在比较简单笔者认为,它们就是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我国从1月1日起,对于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开始实行统筹运行、综合平衡的管理和核算办法因此,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分别运行、各自平衡的做法现在已经没有了。

另外,我国也不比西方有些国家,它们在非盈利组织中设置若干个基金(如普通基金、特种目的的基金、固定资产基金等)作为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我国将整个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组织会计核算在我国,整个预算会计的主体是什么?是一级政庥预算收支活动或其他什么?笔者认为都不是主要原因是: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并不联合编制一套会计报告,而且事实上即使编制了也没有意义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收支与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收支是拨款与接受拨款的关系,两者放在一起并不能说明一级政府的收支,也不能说明是预算活动的收支,它们不能抵销,也不能相力口。

二、预算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也称记帐基础,是指会计事项的记帐基准从根本上说,会计基础主要解决收入和费用(支出)会计要素应以什么标准、在什么时候及如何记录和在会计报表中报告的问题当然,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会计要素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但它们通常被认为是收入和费用(支出会计要素确认连带产生的结果。下面我们主要讨论会计基础在预算会计中的选用问题讨论时,笔者将分别就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并主要针对其收入和支出会计要素展开阐述先讨论财政总预算和行政单位会计基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规范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均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5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政府预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为切实贯彻预算会计主要为加强预算管理服务的指导思想,财政总预算会计基础就需要与政府预算基础保持一致行政单位预算收支大部分纳入政府的财政决算报告,因此,其会计基础也应当与财政总预算会计一样在这里,笔者认为,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作为政府预算收入的一个最主要的来源即政府的税收收入,按照现行有关税法的规定,在预算年度结束也即每年年底时,通常不能全部进入国库按照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财政总预算会计也不能对其作出记录然而,这些税收收入应当是政府在当年预算年度内的收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年预算年度内政府预算收入的正确性如果有可能的话,笔者认为,在会计基础方面,应当适当考虑税法、预算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协调如果实际上较难协调的话,在会计上可以提供一些按照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基础计算出来的政府预算收入的数据,以作为按收付实现制基础计算出来的收入数据的补充。再讨论事业单位会计基础事业单位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组织,它们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但又没有政府的行政权力。

三、预算会计要素。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设置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其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会计要素构筑资产负债表收入和支出两个会计要素构筑收入支出表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先讨论构筑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在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会计要素中,资产和负债可以说是所有组织共有的两个会计要素,但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在预算会计中,资产和负债这两个会计要素依然有其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是:第一,财政总预算会计中的资产仅由货币资金(如国库存款、其他财政存款等)和债权(如暂付款、预拨经费等)两部分组成,没有实物资产如固定资产或存货这样的资产类别;行政单位中的资产具有取得的无偿性(行政单位中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通常由政府预算直接保证供给,而不需要行政单位依靠其业务收入去购买)和使用的非经营性的特点,另外,在行政单位中没有无形资产这一资产类别,行政单位中的资产通常也不使用“控制”这一企业常用的确认标准来确认资产,而使用“占有或者使用”这一标准来确认资产;事业单位的资产具有使用的非盈利性的特点,另外,在事业单位中,通常没有递延资产这一资产类别第二,财政总预算会计中的负债具有主要表现为高信用度的国债以及因财政周转金的融通而形成的借入财政周转金和因体制结算等而形成的与上级往来的特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中的负债主要表现为高流动性即绝大部分负债均为流动负债的特点,因为国家规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都不可以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长期资金,银行借款一般也只可以取得短期借款而不可以取得长期借款净资产是预算会计中特有的一个会计要素,其主要特点是:它是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这个差额不存在明确的所有者权益这一特点主要是由向政府及事业单位提供资金的有关方面具有无需出资回报的特点所决定的。

再讨论构筑收入支出表的会计要素。笔者认为,预算会计中的收入会计要素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目的性财政总预算会计取得收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国防、治安、行政、外交、教育等都需要有资金作为保证;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取得收入的目的是为了开展各自的业务活动。第二,合法性财政总预算会计取得的收入应以预算法和税法等作为主要的法律依据;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取得的收入应以《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作为主要的法规依据。第三,非偿还性。即财政总预算会计取得的税收和收费等收入,行政单位取得的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等收入,以及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收入等收入,都是不需要偿还的。预算会计中的支出会计要素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支出事实上是一级政府为实现其职能而对财政资金所作的再分配,这笔财政资金的`正式消耗是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关政府需要对其进行补助的单位。第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支出数以资金拨出数为标准确认,一般不考虑实际耗用资金单位的实际使用数,政府支出决算数也主要以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支出数为标准第三,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支出事实上包含了按照预算关系向其所属单位转拨资金的拨出经费数。

四、预算会计报告与预算。

会计目标相适应,我国预算会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两张主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和附表等其他有关会计报告。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先讨论资产负债表在预算会计中,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某一时日财务状况的一张会计报表在我国,预算会计中的资产负债表事实上分别由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行政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和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组成,这三张资产负债表不进行合并显然,预算会计中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全面完整地反映一级政府的财务状况笔者认为,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国是否可以考虑编制一张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一级政府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在这张资产负债表中,为一级政府占有或者使用的所有资产需要由一级政府承担的所有负债以及归一级政府所有的净资产全部纳入其中。当然,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要编制这样一张资产负债表也确非易事,它需要根据有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国有独资企业应当全部纳入,非国有独资企业中的国有成份也应当纳入)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对其采用适当的编制程序如合并或抵销程序才能编制而成但尽管如此,笔者认为,编制这样一张资产负债表依然很有必要,因为它可以全面完整地反映一级政府的财务状况,从而对于一级政府全面了解本级政府的财务状况、进一步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再讨论收入支出表在预算会计中,收入支出表是反映政府和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内收入和支出以及结余情况的一张会计报表犹如资产负债表,在我国,预算会计中的收入支出表事实上也分别由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收入支出表、行政单位的收入支出表和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表组成,政府的财政决算以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收入支出表为主要依据。

以财政部19发布自19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以及《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为标志,中国的政1府预算已分别由一般收支预算基金收支预算以及债务收支预算三部分组成,政府预算支出一般实行以拨作支,即以财政拨款数作为财政支出数。笔者认为,政府预算采用复式预算并在预算会计规范中规定相应的做法以及政府预算支出确认方法的改革等在我国都非常有必要,但在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情况的收入支出表方面,仍有以下三点可以进一步展开讨论:。

第一,目前反映政府一般预算收支情况的收入支出表称为“政府的财政收支决算总表”,该表的名称似乎改称为“政府一般预算收支决算表”为好,因为该表的收支内容并不包括基金预算收支目前,在国家统计局的有关统计资料中,财政总收入和财政总支出的数据事实上并不包括基金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支出的内容,但基金预算收支的数据在我国已有一定的数量,如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1066.09亿元,占中央财政总收入的22%。第二,财政支出采用以拨作支的确认方法尽管与财政部门将财政资金分配出去之后即不再能重新安排这笔财政资金的理论相一致,而且,这样的确认方法也确实比较简单,便于及时编制出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收入支出表,但财政部门对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以及这些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结余数额依然不可忽视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编制这样一张收入支出表,即在这张收入支出表中,反映有关方面(如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等)实际取得的财政资金数和实际使用的财政资金数以及相应的财政资金结余数第三,现行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表都需要分别提供预算内收支和预算外收支的数据,这对于加强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确实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由于《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都要求预算内、外资金统筹运行、综合平衡,因此,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表中,预算内、外收入的数据可以做到分别反映,但预算内、外支出的数据事实上就只能采用统计的方法填列,为此,应当加强对统计方法的规范和解释另外,财政总预算会计目前还没有与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相配套的预算外资金核算办法,应当加紧规范最后讨论其他会计报告。

预算会计报告除了上述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外,还有诸如会计报表附注和附表等其他有关会计报告会计报表附注主要是为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如采用的主要会计方法、预算执行情况的说明等。附表是以表格的形式对有关重要的内容所作的补充性报表在预算会计中,比较特殊而且也比较重要的一张附表是基本数字表基本数字表是反映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情况、设备情况和工作成果等的一张报表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数字表,其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不亚于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这可能与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业绩评价指标中非经济指标占一定比重直接相关为此,笔者认为,应当充分重视并认真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数字表。

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从开展对标活动,创新管理激励机制,挖掘自身潜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学校间教学质量的均衡;推行教育革命,引进优秀教师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解决贫困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师生“薄弱意识”、人才严重“缺失”等问题,以期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论文关键词]贫困县农村教师教师发展。

贫困县是一个相对意义的概念,主要是指人均年收入在千元以下,以老少边穷为核心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社会成员生活水平低下、发展机会匮乏、发展能力不足。这些地区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大困难,集中表现为发达县级市与贫困县之间义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就是师资质量的欠缺,所以,本文仅就贫困县教师的发展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1.师生“薄弱意识”的困扰。贫困县的一些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其在各方面相对薄弱,如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差、学生生源差,使学校的所有主体在社会处境和学业成绩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累积形成的薄弱意识,在不断比较中而逐渐成为内化的意识,成为学校师生自我意识消沉的根源,也成为学校现实中、心理上的沉重包袱。因薄弱学校而带来的自我贬低,使得薄弱学校的师生看不到出路和希望,侵蚀了他们的自信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念,把希望寄托于外部世界,寄托于外在力量的介入。

2.人才的严重“缺失”。我国农村教育最可悲的是将其功能定位“游离”于农村社会发展之外。个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对现有乡村生活进行改造和建设,而是自我抽离出“乡土社会”,完成“由乡野到庙堂”的空间转换,通过“学而优则‘仕’”或“学而优则‘市’”而成为“城里人”。大量农村学生精英“弃乡入市”,造成农村社会“人才和资源的空洞化”。这是造成教师队伍人才短缺的重要现实因素之一。“没有梧桐树,引不得金凤凰”,目前校长和教师队伍力量相对薄弱,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待遇差;职称岗位有限,没有升职机会;没有住房,或买不起房,年轻教师找对象都困难;工作任务太重,高负荷运转,致使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宁可留在城市打工,学非所用,也不愿意到贫困县当老师。另外,由于县级财政有限,缺编现象严重,中小学代课老师偏多,工资少,转正没有希望,现有人才留不住,更枉谈人才的`引进。这是造成教师队伍人才短缺的重要现实因素之一。

3.职业发展的前景“黯淡”。贫困县学校教师编制过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颈椎病、心脏病、妇科病、脂肪肝、癌症发病率较高,缺编的事实也比较普遍;教师学历相对较低,代课现象严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过大,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音体美老师缺乏,教非所学的现象极其突出;没有或很少有学习和进修的时间和机会,无法进行教育教学思路的拓展和科研;教育领导者办学理念陈旧、管理能力有限。

二、应采取的对策。

1.采取综合措施以消除薄弱意识,激发学校自身潜力。要想消除薄弱学校的薄弱意识,除了需要提高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等外源带动之外,最重要的是学校师生要有“革命”精神,挖掘自身潜力,燃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奋斗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内涵性发展。具体方法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对标行动,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工作水平。所谓“对标行动”,就是选择先进典型作为学习和追赶目标,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工作的飞跃。贫困地区的学校通过对标活动有利于学校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拓宽工作思路,少走弯路。贫困学校开展对标活动,选准学赶目标是关键,最好选择客观条件基本相同或不如自己,但主观努力、工作业绩却超过自己的学校作为学赶目标,这样才能学得服气,赶得有劲,不断取得新成果。

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或教研活动,营造积极的工作学习氛围。引导教师深化对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逐步培养教师的事业倾向。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座谈、演讲等形式,认识到自己工作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挖掘自身的潜力,激发师生的成就动机,为学校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及各种教研活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强化师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信念、意志、能力与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校风,使学校通过苦练内功,形成教育内部均衡发展的良性循环。

2.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促进学校间教学质量的均衡。调查发现,真正困扰学校的是缺乏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在教师队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义务教育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学校差别。因此,改革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政策推动。全市财政新增教育事业发展经费优先用于农村;组织教师培训时,增加农村教师参训人数,培训内容是学员“点菜”,教师“下厨”,新聘任教师首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评聘专业技术职称、评优评先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第二,城市带动。建立城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教育的长效机制,每年选派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建立农村学校教师到主城区学校挂职学习、跟岗培训制度和省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巡回送教下乡制度。第三,县域联动。将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较高的县(市、区)与相对薄弱的贫困县结成“盟县”,县域之间、校际之间实行对口帮扶,联动发展。第四,信息化促动。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通过“校讯通”“同步课堂”“远程协同教学”“网络协同教研”等形式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第五,校长轮岗。从优质校选调校长到薄弱学校当校长。设置以行政部门投入为主的城乡义务教育校长交流专项基金,以确保城乡校长持续顺利交流,完善校长交流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交流质量与效益。

3.推行教育革命,引进优秀教师,提高教师质量。一方面,坚持并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挖掘并留住特岗生中优秀人才。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在特岗教师踏入教师岗位之前,首先要接受为期六周的集中岗前培训,使他们巩固所学的教学论知识,培养专业实践精神,增强管理学生的才能。为保证特岗教师能够获得一流的专业培训和支持,可挑选大学教育学院作为合作培训机构,采取在校集中模块式学习和课外作业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方式。第二,在特岗教师分配到实习学校之后,学校指派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提供课堂指导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帮助其尽快适应学校环境、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配备专家型教师进行诊断性指导,每两周左右对特岗教师进行督导,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确保其保持愉快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得到各方面的有力支持。第三,为排除特岗教师的后顾之忧,可使表现优秀的教师提前进入正式教师编制;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如通过盖教师公寓楼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等,使他们在完成三年的教学任务后继续留教。鼓励特岗教师建立志愿教师的校友网络,通过网络的联系凝聚更多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共同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设法吸引免费师范生到贫困县从教。我国在全国十所重点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这是一场教育革命,需要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出台,以保证优秀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如按照地理位置远近、教学条件的好坏实行反向分配制度,即越是条件艰苦地区的教师待遇越好。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保证偏远地区和条件差的学校教师收入的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抑制优秀教师流入名牌学校,吸引优秀教师流入。

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

管理会计主要是根据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并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业绩的分析,行为的决策所发展起来的会计分支。鉴于管理会计理论发展对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地解决策略。这样不仅利于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能有效提升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

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它和企业的财务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管理会计主要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根据财务会计部门提供的一系列财务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企业规划和控制,而且专门辅助企业高层做出科学决策的会计分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还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吸收财务会计的部分理论,这样最终才能形成管理会计理论。

管理会计又被称为“内部报告会计”,它在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企业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再加上当下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瞬息万变,以致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早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了。随之出现的也就是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及时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管理并为此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缺乏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一个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工作只有足够的重视,才会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然而直到现在,我国依旧没有为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会计相关体系。主要表现在相关会计人员的分工不够明确,工资保险等制度也不完善......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企业管理会计相关工作的无法实施,而且很难将有效的信息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去。

任何一种理论付诸于实践都需要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作为支撑。企业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理论,只有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之中。然而纵观我国企业的会计部门,很多关于管理会计的理论都只是一些基础的分析,完全缺少实际应用的经验。作为国家,在相关管理上也没有颁布明确的规范性文件,从而使得企业在机制运行中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此同时,作为企业,对于内部的管理会计根本没有明确的定论,从而使得相关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都是盲目行事。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参考标准,长远看来这是不利于企业自身良好发展的。

整体看来,管理会计在我国还属于比较新兴的发展内容,虽然目前管理会计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我国众多企业在发展中却忽略了一个问题: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还比较低,主要表现为知识层次低,工作专业性不够......。由于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的知识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它对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相对更高。而会计人员作为管理会计的直接操作者,因此他们的个人素质将会对管理会计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多数企业的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还有待提升,加上他们没有受到过系统且专门的训练,所以在工作中难免还会遇到诸多的问题。

(四)互联网技术的利用效率低。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在企业的管理会计中,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程度是非常低的。任何一个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每个季度和阶段都会进行相关的`财务核算。但是很多企业很多时候还是采用人工操作的手段进行管理会计的核算。表面上看虽然是节约了成本,但是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计算问题,人工手段往往容易出错,然而管理会计是一门要求准确高效的学科,如果出现错误,就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在逐渐的冲击着企业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了。

(一)改变企业管理会计工作落后的经营理念。

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的个人素质对企业财务决策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改变企业管理会计人员落后的工作理念。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意识。并在企业管理层中建立一定的管理会计相关机制,以此提升他们的管理会计意识。特别是在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运用实践过程中,相关领导者要加大对员工的督促力度。这样才能为企业做出更加适合市场需要的管理会计决策。

(二)完善企业管理会计的相关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也逐步实现了国际化。然而一个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能否正常进行,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管理理论体系。因此为了充分有效的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在制定管理理论体系的时候应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将其完美的融入到企业的整个运营模式中。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实现。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工作方面还需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这样才能使建立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更加科学。

一个企业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不是只单纯的依靠领导层的决定,还要依靠相关部门员工能力的提升。因此为了企业能够实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会计管理部门作为坚强的后盾,而会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非常关键。作为企业,除了尽可能的减少开支成本外,还要懂得必要的投入。所以高层领导可以定期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对会计员工进行培训指导,让他们通过系统的学习,更加深入了解企业的专业管理会计知识。只有将管理会计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工作之中,才能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除此之外,在选拔相关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时候,他们的专业性程度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核标准。

(四)用法律手段约束会计人员的言行。

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直接和企业的经济命脉相联系,在金钱的诱惑下难免会使得一些意志力不强的人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比较常见的就是:制造假账、违规操作、制造虚假财务报表等。所以为了避免这样行为的出现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就需要加大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在会计内部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的意义则在于能激发员工们依法从业的重要性。如果能够结合现实中所出现的违法案例进行讲述,以此告诫员工其结果的严重性,那么就能让他们更深刻的觉悟到依法办事的必要性。

(五)提高企业会计管理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支撑力,不仅提高了管理会计工作的效率,还能保证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过程中,通过分析计算机处理得出的数据信息,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有更加客观准确的判断,进而提高整个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因此企业在管理会计中,除了不断地向员工普及相应地网络思想意识外,尤其还要考虑到老员工工作的实际情况,由于他们对新时代的信息技术运用还比较陌生,熟练程度也不够,而针对这一现象除了大力进行科普外,最好还是要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催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由此可见,提升企业的网络信息化水平,既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现代化的管理,还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管理会计的理论发展主要是从企业本身的管理需要出发,并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正确的管理决策提供相应地依据,由此可见,它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对此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地解决对策,也是希望能为今后的一些中小企业在管理会计发展方面提供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孙茂竹阎达五管理会计的理论思考与架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5。

[2]孟焰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m]东南财经大学出版社.05。

[3]葛家澍会计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1。

相关范文推荐
  • 02-28 单位请假条表格(热门19篇)
    单位是指组织、机构或企业,在特定领域内进行工作和活动的集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单位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________公司:我因与男友定于__
  • 02-28 家庭工作的工作总结(通用20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制定下一个月更好的计划。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月工作总结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自
  • 02-28 高中生的暑假(优秀18篇)
    一篇优秀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思路、连贯的结构和生动的描写。优秀的作文是通过充分思考、深入研究而写出的文学作品,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优秀作文了吧。
  • 02-28 敬老院的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模板16篇)
    社会实践是学以致用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实践体验,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下是一些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的分享,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20xx年x月
  • 02-28 我的学校初一写景(专业13篇)
    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总结,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校生活的点滴,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学校的大门是一个大铁门组成的
  • 02-28 五四精神诗歌朗诵主持稿范文(22篇)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担任今天的主持人,希望我们有一个愉快而有效的会议。接下来,将为大家展示一些独具特色的主持词范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合:老师、同学
  • 02-28 爸爸的爱五年级(优秀16篇)
    优秀作文通过生动的细节和形象的描绘让读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爸爸谁都有一个,可是世界上没有一个爸爸是不好
  • 02-28 军训记叙高一(优质23篇)
    作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力,促进自我成长和品德的培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这些作品无论从语言表达还是内容深
  • 02-28 公园的写景(精选19篇)
    优秀作文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和解决困惑。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看看别人是如何写作的。北海公园可真热闹呀!一
  • 02-28 清明的思念初中大全(21篇)
    优秀作文是一篇经过反复推敲和打磨的佳作,它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并产生深刻的思考。使用随机抽取的结果为:第一部分的第6句,第二部分的第2句,第三部分的第1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