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精选17篇)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精选17篇)

时间:2023-11-09 13:52:19 作者:念青松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精选17篇)

范文是一种学习的工具,通过模仿和学习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指导。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在小学音乐课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它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集中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作用的表现,并对实际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提出了看法。

一,音乐教育也应借助现代技术以提高自身教学质量。

再者,《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音乐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资源丰富的特点,为教学服务。要加强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善于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音乐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小学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更应该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以作榜样。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音乐教育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以前只利用书本和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把形式多样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音乐课堂中,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集听、说、看于一体,使知识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力差,课堂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如果不想方设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效果必定得不到保证。也正是因为他们年纪小,阅历浅,所以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之心,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帮助搜集世界各地的资料,如不同地域的音乐和民俗风情,各种不同乐器的图文和音效,这样可以极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注意力。

二、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音乐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形式。因为创造,音乐形式和风格具有多变性;因为创造,音乐本身具有个性,能体现创作者的独特经历和心境;因为创造,音乐变得更有内涵,更有魅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音乐的创造力更全面地体现出来,让学生深入体会,感悟创造,从而激发自身的创造力。

三、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音乐教育中,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要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自己得先熟悉和掌握相关技术。而且,在运用之前,教师不仅要精通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充分认识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好教学环境、课程内容,组织好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最优化效果。教师在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音乐教育中来,已经是时代的趋势。教师在努力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注意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技术和课程内容相匹配,不能为运用技术而运用技术,不顾课程内容是否适合而盲目去操作。比如在教《欢乐颂》的时候,教师其实自己可以利用学校钢琴弹奏来辅助教学并且效果比较好的时候,就不必通过电脑的音频播放这种方法了。还有在选择现代技术形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考虑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即可。2.要注意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教学内容为主,现代技术为辅在音乐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好运用现代技术的度,不能造成为了达到用多种技术教学的目的而最后搞得时间不够、课程内容讲不完的后果,或者出现学生一节课下来除了沉浸在多种技术形式带来的新鲜感和喜悦当中却完全不知道自己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这样本末倒置的反效果。要遵循教学内容为主,现代技术为辅的原则。3.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的时候,要注意与启发式教育相结合,突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为受到自己课前设计的内容所局限,很容易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比如利用课件上课的时候,教师就容易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简单地罗列在课件上,然后按照既定的流程演示,没有自己的思路,不能根据实际的授课情况随机应变,最后只能导致授课回归了教师“满堂灌”的模式。学生的思维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学生机械式地接受所看到的知识,缺少了一个主动思维和积极思考的过程,更没有可以自由发表不同看法的机会。这样,课堂的主体还是教师自己,就与教育改革的思想背道而驰了。总之,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促进小学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并运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美叶.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学习(综合),20xx(8):164.[2]刘丁.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程整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

高中音乐教育论文

在当今各类时尚元素均跃跃欲试涌动着的大潮中,音乐作为一个一直盛行着且不可被替代的因素也对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起着莫大的作用,音乐方面的教育也成为我国多面教育的重点。对于学习众多分支组成的整体音乐,主要是在对学生进行本土民族音乐学习的基础上,学习并尊重其他民族的音乐,这样在保证同学学习质量的基础上,更能渗透给学生更多方面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多元文化环境下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取各方之长,弃原本之短的更加适合当代音乐产业发展的教育理念。其主张在整个音乐教育的大范围之中,同时解除对其他民族音乐类型的抵制感,培养学生掌握多类型音乐的能力,使其真切感受到多元文化环境下面音乐时作为共体所存在着的,同时这样积极、开放的环境还可以使得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间看到并发展适合自身的音乐类型,更可以提高自身对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理解和掌握到其中优秀、积极的内容,并融入到自身的音乐理念当中。

好像在人们的固有印象当中,中学阶段音乐课就是教授同学们唱歌的课程,而老师们的授课方式也往往迎合着这样的想法。而仔细看来,当代背景下面的多元音乐是欣赏、创作与学习并存的,而教师应当在课程中间更加强调出来音乐整体赏析能力,引导学生对于音乐世界的全面了解。单纯的歌唱方式或者相关技能的单一传授会在一定范围当中制约同学们的理解与灵感激发,这样的教学环境也会使得音乐课堂缺少活跃的氛围。其中有关于民族方面的学习也应当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西洋乐是很符合当代音乐发展规律,但是很多音乐韵律及谱写思路均是来源于各民族最原本的音乐本质的。此外对于音乐乐器的学习也可使得同学们更快掌握音乐学习的套路,至于乐器的选择,大可以古代、近代、现代并重,毕竟多元音乐文化环境带给我们的是更多随性和个性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决定了在文化构成方面,我们是多元化发生并兼容着共同发展的。理所当然第一步便是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提高同学们对自身民族音乐文化的领悟力,这样的.意识可以在教学课堂以及教学实践当中逐渐培养。比如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个民族的乐器、流传下来的音乐圣典、独特演奏方式等都是我们自然感兴趣并且愿意理解甚至经过学习可以掌握的地方。形象与音质的演奏往往是最吸引同学们的所在,它们在不断变更着的历史的长流当中被存留下来成为我们都敬仰着的民族感非常强烈的珍贵之物,当然值得我们视若珍宝反复学习并在其中感受到多元文化发展对于音乐方面的影响。当然,蕴于其中的民族自豪感更是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除此之外,在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中学音乐教育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发进行音乐学习,以主观的角度学习音乐,最大视角发挥自身对于音乐的敏感性。

2、融合本土音乐因素的教学。

本土音乐的定义同本土人是一样的,指的是融合于当地居民日常与历史。在其中不断相互融合并发生发展起来的,独具当地风土人情气息的音乐,它融于人们的生活,也能诠释相关一起发展着的历史内容,是整个地区的精神表达。在教育教学当中,采用融合本土音乐因素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血神对本土音乐有一个更加倾向专业方面的认知,更是课堂、提高同学情商提升学生的本土意识的大好方式。

3、贯穿世界音乐范围的教学。

音乐的学习范围与内容是广泛并且宽度与深度并存的。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学习同样也是世界各地民族与当地各类型音乐的整合体。就目前我国中学音乐教学而言,教学内容主要是在对本民族音乐进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对西方音乐的鉴赏,其中缺乏的是世界更多其他民族音乐的类型也理论,在当代多元教育的体系当中应当上面应当加强对世界不同民族音乐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对世界不同民族音乐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刻的学习和理解,这样同学才能以自己的眼睛和对声音的判定真切感受到音乐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当然,应用于其中的方式方法我们大可运用越来越方便的网络技术,来引领同学们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到,这样不仅是帮助同学们拓宽对于音乐界面的了解,也包含着不同文化背景下面的一切风土人情。

对于国内而言,我国本身就是融合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本质;同样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着的同样是各类文化、音乐、生活场景并存着的状态,所以对于在多元音乐环境下面开展音乐教育是符合我们自身程度又能走上更高台阶的方式。在其中建立的同学们的有关于音乐的审美情趣也是不分国家与民族的。多元音乐文化建立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建立一种音乐上的开放视野,这将是让音乐永葆活力、长盛不衰的不竭动力。要真正建立多元音乐文化,打破常规的呆板教学模式是必经之途,在此会经历各种艰辛阻挠也是无可厚非的,所以,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来促使我国中学音乐在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四、总结在中学音乐教学之中,要融合国内外、各民族的有关于音乐方面的精彩所在,再多元化、多文化的音乐教育背景下面开阔眼界并且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音乐道路,进而有利于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的良性发展。

[4]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xx.

音乐教育学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多元化大融合,于是对音乐的欣赏和需求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美声唱法开始趋于流行性,而通俗唱法也开始追求艺术性,也就出现了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互补。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美声唱法;通俗唱法;融合互补。

在人们眼中,美声唱法是一种很遥远、很神秘的声乐艺术,其实美声唱法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只是被一些人进行了夸张的不准确宣传。美声唱法是伴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发展、变革都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进行的。

(一)美声唱法的历史。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它追求声音音色优美,声音连接平滑匀净而且富于变化;对声部区分要求严格,重视音区的高度统一;发声方法科学,气声一致,声音共鸣的可塑性很强。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而且是伴随着歌剧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像卡鲁索、帕瓦罗蒂、多明戈闻名世界的美声大师。

美声唱法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声唱法“入乡随俗”已经开始中国化,产生了一种新的“中国唱法”,“中国唱法”是传统美声唱法和中国语言结合的产物。各类音乐学院开设美声唱法专业、甚至是歌剧专业,使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投入到美声唱法的队伍中来,这也推动了美声唱法的繁荣发展,同时我国也培养出了戴玉强、廖昌永、殷秀梅等一批本土优秀的歌唱家,他们纷纷走出国门,在国际大赛上频频斩获大奖,也走向了更宽阔的国际舞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二)美声唱法的演唱要求。

美声唱法之所以给人一种距离感就是因为美声唱法对声乐学习者的要求有着与其他唱法更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有良好的嗓音条件、敏锐的听觉、良好的悟性、较高的音乐素养;其次要严格的声部区分,要求用混声唱法、声区统一、声音连贯、母音一致、吐字清晰;再次,美声唱法要求很强的气息控制能力,以气带声,演唱要声情并茂。

这些要求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必须严格遵守,而且是缺一不可的,否则很可能是不完全和不完美的美声唱法。

通俗唱法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就是张嘴就唱,人人都会,从通俗宽泛的意义上讲,通俗唱法是可以理解为人人都会唱,但是从专业的角度讲,通俗唱法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它也有它的特点和要求,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唱好它。

(一)通俗唱法的历史。

通俗唱法又称流行唱法,最早产生于美国的黑人音乐,20世纪30年代经中国港台传到大陆,从此以星火燎原之势,得到广泛的流传。通俗唱法声音自然,使用真声演唱,因不讲究共鸣,故音量较小,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业余的娱乐项目多样化,去ktv唱歌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唱歌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在追求通俗演唱艺术的路上,涌现出了很多向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席琳迪翁这样的国际巨星,也造就了张学友、梅艳芳、刘欢等中国知名歌手,他们的出现更加推动力通俗唱的发展。

(二)通俗唱法的演唱要求。

声乐演唱艺术是有共通发声规律的。通俗唱法有它独特的发声特点,首先通俗唱法追求声音的个性化,忽略发声的科学性;其次通俗唱法对嗓音条件的要求不那么苛刻,训练也缺乏系统的理论;再次通俗唱法与电子音乐结合紧密,表现形式也更多样化,独唱,对唱,齐唱,歌伴舞等。

由于通俗唱法加入了很多的现代表演元素,所以更具观赏性,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欢和热捧,所以各式各样的'声乐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掀起了一股热潮,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加入到通俗演唱的队伍中来。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融合是近几年才开始的,而且是潜移默化的慢慢融合,很多专家也开始着手研究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融合。唱法的融合为的是相互取长补短,使声乐演唱更科学,同时也能越来越受欢迎。

唱法融合首先是从“法”上开始的,美声唱法尤其非常科学系统的发声方法,但是因为受众太窄,群众基础比较薄弱,于是开始加入通俗唱法的元素,比如声音不那么洪亮,位置不那么高,咬字不那么夸张,从开始用声音征服人,转向用情感打动人;与此同时,通俗唱法也改变了以往追求个性,不讲发声方法的弊病,开始借鉴美声唱法的技巧为演唱通俗歌曲服务,这样既保留了通俗唱法的风格特点,也提高了演唱技巧,加强了演唱能力。

美声唱法的歌唱家也开始由阳春白雪的歌剧唱段艺术向喜闻乐见的通俗歌曲渗透,融合后的美声唱法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接受和认可,其实他们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推广美声唱法声乐艺术;通俗歌手也在不断地汲取美声唱法的精华为己所用,不但自己的选曲范围,因为发声方法的改进,也延长了嗓音的艺术寿命。

另外,很多词曲作家的创作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尝试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传统的旋律,现代的配器;传统的歌词,现代的编曲;传统的演唱,现代的灯光音响舞美设计,创意层出不穷,观众乐此不疲。

众所周知,美声唱法属于古典声乐演唱,通俗唱法属于现代声乐演唱,但是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也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在互相的“取其精华”高度融合之后,出现了新的“美通唱法”,这不仅丰富了声乐演唱表演形式,也推动者声乐艺术向一个新的高度发展。

高中音乐教育论文

长期以来,高中音乐教育一直被当作副科,不被重视。素质教育为音乐教师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开辟了空间。通过高中音乐教学实践,笔者以创作模块为例,谈谈对音乐教学的思考。

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造性教学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安排的作曲、编曲练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效果是以往传统音乐课无法达到的。

创作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使学生逐步养成多向思维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深化学生对已学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运用,强化进—步学习的欲望。例如,笔者在20xx年山东省新课程改革暑期培训观摩中看到,北京一些学校的教师通过课前的布置,要求学生收集一些空塑料桶、啤酒瓶、木板、桌凳甚至灭火器罐等带到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合作,师生其乐融融,让人耳目一新。只要开动脑筋,就地取材,就可以做出许多虽显粗糙但却能使用的简易乐器。学生通过敲敲打打,为歌曲伴奏,参与合奏练习,或者根据乐器特点进行简单创编,课堂上充满了音响,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音乐知识容易掌握。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促使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音乐,提高他们对音乐素养、对美的追求。

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学以欣赏为主,忽视了音乐创作的作用。其实每一位学生都具有音乐创作的潜能,学生为表达自己的感受而进行即兴创作或者作曲的学习过程之中,可以闪耀出耀眼的火花,他们的作品虽然不成熟,但也是一件“艺术品”。事实上,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很多学生都有创作方面的天赋,这需要教师细心发现,加以引导。笔者认为,学校和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给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去发挥、创作,抒发他们的心声,满足学生的'兴趣及发展需要多样化的选择。

高中音乐模块从本质上讲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聆听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必要的。一些优秀的经典歌曲,可以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感知和体验,再加上一定的理论指导,学生的创作灵感会得到有力的激发。以歌曲创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因为歌曲最接近学生的生活,有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对初学音乐创作的人来说也比较容易掌握。

教师除了鼓励学生进行单独创作之外,还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小组创作中学会相互聆听、相互激励。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也要帮助和引导他们去创作、体验,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路,进行润色。让学生在音乐创作模块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到音乐创作是一种乐趣和幸福。学生掌握了创作技巧,有了创作欲望的时候,作曲就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红五月”校园歌曲大奖赛,每到这个时候,学生的热情非常高,积极参与歌曲的创作,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参加比赛。这时,只需要教师进行简单的引导和修改,学生就能独立或者通过合作完成创作。每年都能评选出很多优秀的原创作品。这说明学生是有创作潜力的,也有能力创作出好的作品,教师要善于发现,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创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和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创作作品不可能很完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优劣和水平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依据,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比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动脑筋发挥,是否能够领略音乐的情感等。在音乐教学评价中,应注重过程。对学生的想法不要轻易扼杀,应该予以尊重。学生的思维一旦激活,就有延伸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不要轻易否决,鼓励学生大胆选择,及时发现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创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参与了,实践了,就离享受音乐更近了一步。尽管现在大多数学校都还没有开设音乐创作课程,但我们每一位高中音乐教师都应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结语音乐创作课程需要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音乐。虽然一些学校还没有开设或正准备开设这门课,对真正实施新课程还有距离,但笔者相信,音乐创作课程会很快全面实施。因为,音乐创作课程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1]朱则平,廖应文.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xx(21).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在现阶段,素质教育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同。音乐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必须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来提升音乐教学的实效性。然而从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因为现行教育体制的束缚,还有音乐教师的个人素养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的,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正在逐渐丧失。这样一来,学生的音乐素养就难以真正形成起来。所以说,当前音乐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在小学阶段,将音乐纳入到整个学科体系之中,就是要确保其能够承担起素质教育的职责,确保小学生能够对真善美有一定的了解。然而,不少的音乐教师对此并没有清晰的认知,还是在死守着理论教学不放,这就使得教学显得过于乏味,学生的学习意愿也就相对较低,本来较为浓厚的兴趣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消失。1.1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高,但是学习效果差、音乐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差小学音乐教学所关注的是学生整体,也就是要确保学生能够全部参与到学习之中,并且保持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然而小学生所具有的音乐知识并不是很多,个人的音乐素养也较为薄弱,导致其学习的难度较大,效果明显不足,尤其是在音乐实践方面的能力更加低下,这就使得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1.2教师的教学能力弱,对音乐教学情境的设计与管理能力无法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中心任务是获得一定的语数外知识,能够用于音乐教学的时间是相对较少的。而且在小学从事音乐教学的老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也是不多的,如此一来,教师对音乐教学的设计与管理就会出现缺陷,学生的需要难以切实满足。同时教师的音乐专业技能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音乐教学要求,同样也导致了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形式大于教学效果。1.3音乐教学基础设施差,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学器材,无法开展多样性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不少的小学对音乐教学的关注度是较低的,专用音乐教室根本没有,与教学相配套的器材配备不齐,如此一来,教师只能够选用灌输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音乐活动的组织相对较少,如此一来,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自然不会很高。

2.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方法选择。

2.1做好小学音乐教学管理,营造轻松互动的音乐教学氛围在组织小学音乐教学之时,教学管理是不能忽视的,同时还要在音乐氛围的营造上多加思考。让学生能够在贴近内在需要的情境中展开学习,其方可将个人的音乐才能真正展现出来,学习的状态才会更加积极,兴趣也才能逐渐生发出来。2.2优化音乐教学内容选择,增加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教学内容老师还需要主动优化音乐教学内容选择,既不能全面按照音乐课本来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同时也不能脱离音乐课本来组织音乐教学。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将一些适合的内容补充进来,并将学生最为喜欢的内容予以凸显,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完全集中在课堂之中,内在的兴趣也就能够逐渐得到增强。2.3开展多样化音乐教学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情境中来在展开音乐教学之时,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要保证活动的方式呈现出多样性。通过活动,可使得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音乐学习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够更为和谐。课堂中,教师可让学生来对同学的演唱进行适当的评价,也可将音乐大家的演出视频呈现给学生,还可提供一些乐器,让学生自己来演奏,这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是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的。2.4规定音乐学习任务,制定音乐学习目标,实现音乐教学奖励制度在展开音乐教学之时,教师要将学习任务予以明确,并据此来制定出具体的目标,这样可使得目标的针对性变得更强。而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还要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让那些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不会因为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而丧失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下,以更为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2.5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演唱、演奏、基础知识比拼比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动力在课堂中,要提供适当的机会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可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形式要多样,演唱、演奏以及知识等均要纳入其中,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切实的把握,后续的教学就会更具针对性。

3.结语。

由上可知,若想使得小学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切实提升,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确保学生的兴趣能够真正被激发出来。在教学中,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寻找到最为适宜的应对方法,并组织起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贴近内在需要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如此一来,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效果就会得到切实保证。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创新和改革,逐渐重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整体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在小学教学中,逐渐开展音乐、美术等教学课程,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全面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整体呈现出不重视的教学现象,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缺少优化和创新,甚至形成形式化的音乐教学课堂,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实现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融入,一方面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促进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的内涵,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扬。

一、民族音乐内容特点。

中国音乐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在民族音乐方面随着不断的创新和完善,逐渐形成完善的音乐体系。民族音乐主要分为通俗歌曲、通俗舞蹈乐理、通俗器乐、民族音乐和通俗戏曲乐理几大类,同时民族音乐受到各地民俗文化的影响,在音乐题材、形式、风格和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展现出不同的音乐特点和魅力,具体分为以下几大特点。第一,民族音乐内容丰富。中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广阔,存在形色各异的民族文化,形成内容独具一格的民族音乐。同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结合,进一步拓展了民族音乐内容的丰富性,促进民族音乐的创新与发展。第二,民族音乐的不确定性。民族音乐主要以不同种族的传统文化为中心,种族的发展方向无法预料,进而导致民族音乐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创新性和即兴性。第三,民族音乐通俗易懂。民族音乐来源于生活,是劳动人民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所创作出的通俗音乐,以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和传输自身的情感,整体呈现出通俗易懂的特性,彰显不同的民族音乐独特的民族色彩。同时,民族音乐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成为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一种艺术,具有实用性的特征。

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教师从本质上对民族音乐进行分析和探究,明确民族音乐教学的目标,进而具有针对性设计音乐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出民族音乐教学的优势,促进学生音乐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整体性地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第一,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民族音乐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其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教师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民族音乐所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简单的阐述,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和提高。第二,提高学生音乐专业技能。在音乐的学习中,并不仅仅是掌握音乐基础知识,还需要有敏锐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以及在原有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同时民族音乐的融入帮助学生打开自身的心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第三,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弘扬。如今,外来音乐文化的流入,人们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对民族音乐的关注程度,然而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的渗透,加强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认知程度,同时利用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人才基础,促进民族音乐的创新和改革。

在小学音乐传统教学中,教师将自身对音乐知识和内涵的讲解置于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被动地、理论性地对音乐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学生缺乏学习音乐的热情,没有积极性,效率不高。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进一步创新和优化民族音乐教学方式,促进小学音乐高效教学课堂的构建。首先,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开发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比如,从课堂的音乐欣赏开始,而不是一来就进行死板的音乐理论知识的灌输,增加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中的乐趣,全面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民族音乐体验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促进学生民族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然后,在民族音乐训练教学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分层教学。对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逐步逐层提高学生民族音乐训练的难度,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音乐能力,整体性地提升小学音乐课堂训练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对民族音乐进行拓展和欣赏,进一步积累自身对民族音乐的知识面,同时将自身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到其中,提升学生民族音乐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质量。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从生活的角度实现民族音乐的融入,通过当地民谣或者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进一步创新和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在亲身体验或者感受中对民族音乐进行学习和领会,充分发挥出民族音乐教学的作用,逐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促进学生音乐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高中音乐教育论文

茶文化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最早始于周,真正形成在两汉,到了唐宋时期这种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时至今日,茶文化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大雅文化,在阅读古典诗词时,我们往往会领略到有关饮茶的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其实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宋代词人曾丰的《侯月烹茶吹笛》、三苏之一苏轼的《行香子茶词》、黄庭坚《鹧鸪天汤词》和吴文英的《望江南茶》等诗词中,涉及到了很多古代乐器,如管弦、笙歌、古琴、清、笛、琵琶、瑟等。后来,众多的文人墨客在论及茶之所以能够受人宠爱,是因为茶宜净室,宜古曲。明朝时期的许次纾曾经做过《茶疏》一文,文中提到了二十多个适宜于饮茶的场景,如听歌拍板、鼓琴看画、茂林修竹、清幽寺观就是对饮茶环境的表述。茶艺茶道从其表现的形态来说,显然属于文化艺术的一个门类,体现在审美方面,茶艺茶道是一种以茶为载体的生活茶礼,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唐朝盛世时期,茶文化极其繁荣,很多文人雅士经常相邀欢聚,以茶为纽带,吟诗作画、弹琴放歌,这些都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茶戏,于是茶歌、采茶舞以及采茶戏逐渐流行并成为人们丰富生活情调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出采茶戏的国度。如果要列举我们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音乐与茶文化结合的例子,会有很多人如数家珍地说出熟悉的传世名曲和剧目,古老的茶歌茶调也自然会张口而出,尤其是流行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茶歌更是不胜枚举,如《采茶舞曲》、《酥油茶》、《请茶歌》等民间山歌,还有《挑担茶叶上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脍炙人口的现代茶歌,所有这些证明了音乐与茶文化的碰撞和融汇。在很多文人相聚的地方,或者是在具有民族文化氛围的交流中,茶艺表演必不可少。古琴高山流水是一首名曲,我们经常会看到伴随着滚烫的茶水从壶中倾泄而出,茶杯中翻腾的茶浪,满室飘散着淡淡的茶香,表演人优雅而又准确的动作,就是在一曲高山流水下,让单纯的茶艺表演多了诗情画意和文化的气息。

2.1音乐语言是信息传达方式,其共性就是没有国界的,音乐之所以能够为所有人群所接受,主要是因为它具备了下列条件。首先,声音是表达音乐的惟一载体,而这种声音既不要外力触发,也不受环境的限制。其次,音乐家们有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依据自己内心主观的生活和感受去理解作品,从而去诠释和演绎完成对音乐作品建构。同样作为茶文化自然也无需任何语言的注释和说明。在当今世界上,林林种种的茶品,风情万种的茶艺,伴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在世界各国成为文化的一种体现。那些泡茶用不同的器皿、茶具,不同色香的茶叶,时时刻刻都在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讲述着关于茶、关于音乐、关于民歌小调的故事。而实际上,无论何人在品茗和欣赏茶艺中,无法用任何语言来对茶香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那些品茶者们,只能用心灵去品尝、回味、感悟茶香的内涵。音乐和茶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同文化属性,在现实中触动着人的思想,引发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审视思维,这实际上就是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发挥的作用。

2.2音乐是具有流动性的艺术表现。这种流动只会体现在人的内心,是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环境中实现的。但这种流动并不是一种声音或者音响单一持续,它组合了音乐的各种要素,同时也影响着表演者、欣赏者内心情感,是外在形势与内在体会的一个融合。由于它的流动形态满足着人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是一种自然地伴随着音乐在时间中的流动,还会不断触动着人的心灵,搅动着内心世界的情绪,催生着人与音乐的同频共振。这种共振的唤起,不管是那一类型的艺术表演,都潜意识地存在起承转合的作用。这种起承转合离不开音乐主、副题的陈述、连接、展开和再现等一系列运动。同样茶艺表演中的艺术表现形态也始终贯穿着起承转合原则。我们都知道:体现在音乐的流动表述,自然会与时间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完成了一个周期性的起承转合,作为欣赏者才能进入到想象或者叫做幻想的情景中,人的思维、情绪和感触才会完全被触动,这就是人的意识和感受升华的过程。因为茶艺在表演过程中也同样依靠时间的周期来完成整体流动,人的心境同样要随着表演过程而跟踪流动。随着茶艺表演的时间推移,人的思想也会逐渐进入到另外一个思维的天空,去回味茶道的艺术内涵,体验仙境琼阁所给予的审美意义,这样就在另外的一种状态下,把茶艺表演中那些直接、间接地精髓传导到欣赏者的内心,让茶艺的内涵更加丰满,从而形成了更加完整、完美的形象。所以,对于时间艺术的音乐来说,只有欣赏者充分完成接受的全过程,就会将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这种内在韵律做出阐释,这样就使得茶艺变得更为形象化,更加有利于我们认知和解读茶艺表演的深度蕴含。

2.3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蕴含了音乐创作者丰富的.感情,尽管它属于一个载体,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从音乐本身去看到音乐家们内心深处所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内涵。在欣赏茶艺表演时我们同样会有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我们无法从表演过程来完全理解茶艺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茶艺表演内涵的深层面的理解,人们离不开去凭借想象,作为需要通过感受才能获得深层体味的音乐是一个超越时空的艺术,能够催生每一个欣赏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这个意义上看,音乐就是一个需要经过转换的手段。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音乐和茶艺这二者均具有精神层面上的共通性,正是这种特点,它有利于提高人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从而让茶艺表演走进内心,让欣赏者在欣赏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领悟茶艺内在的精髓,获得精神世界的丰富。

3.1音乐欣赏或鉴赏是音乐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属于三度创作的主体。音乐欣赏者们,在欣赏的同时首先解决了对音乐的感知,然后进入到认知状态,最后一个阶段才会是进入到精神世界的体验和领悟时期,这个阶段就是对音乐内化的深度提升。在古今中外大量的音乐作品中,西洋国度的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我国音乐中的民歌、民族乐器、戏曲都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教材。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音乐的充分学习和深化,无疑对提高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体会音乐的本质和内涵精神,让他们从茶艺表演的外在物质世界,深入到真正感悟中国茶文化真谛的精神世界。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习者先去欣赏作品,切忌不可以跨过音乐欣赏这个门槛,引导他们过早地走进理性知识之门。在没有感受到音乐的过程时,学习者的思维还处于盲目和懵懂的状态,只有感受到了音乐的形态,他们才能穿透音乐的形式,催生他们的想象力,继而畅游音乐的神秘殿堂,领略音乐的巨大魅力。在音乐教育中,首先要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接着才会具备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标准之外,我们还要结合讲解文化背景,融合人生阅历,引导和督促学生开展感觉联想,让他们的思想与音乐进行融合。这样下来就会使得学习者从各个层面去感悟自然,感受音乐与生命内在的交融互动,实现最终的审美体验。

3.2民歌与茶文化源自于人类现实的生活,经过艺术的加工却又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这种来自于生活的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很近,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受熟悉的由生活转化成的艺术,往往会很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和理解。欣赏者不需要有人给予过多的解读,就会听懂音乐中内含的喜怒哀乐,进而内化于心,让心灵得到洗礼,让精神为之一振。

3.3音乐实践是音乐教育中用的部分,完成了唱和听的学习过程,就是完成了音乐给欣赏者感官解决了感触的问题。当音乐与人的情感发生融合、产生同频共振时,人的心情就会发生改变,或愉悦、或痛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审美这个过程。音乐实践是一个过程,对音乐作品有创造意义的传达和再现,需要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这个过程中,才会达到思想拓展和精神升华的境界。茶文化和音乐的学习过程,就是两种艺术形态的交会和融合的过程,只要学习者能够合理应用形象思维去理解音乐、理解茶文化,才能完全体会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真谛。这也就会有助于我们在发展中国音乐,丰富中国茶文化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篇、识茶篇、泡茶篇[m].中华书局,20xx(7).

[2]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9).

[3]王小琴.说茶陆羽茶道[m].北京燕山出版社,20xx(10).

[4]小西宗和.茶汤入门[m].高桥书店,20xx(10).

[5]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5).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童声合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我国小学音乐基础教育中一直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至今依然是小学音乐教学经常选用的形式,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卓越的贡献。在我国,童声合唱出现过两次高速发展的阶段,分别是建国初期和文革之后。近年来,随着发展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提高,小学音乐课程得到了基本的保障,童声合唱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各地教育部门对小学音乐中的合唱教学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各种形式、各种级别的合唱比赛为童声合唱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大量的小学生校园合唱团涌现出来。无论是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还是小学生合唱的技术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暴露出来,表现为:

1.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和英美、奥地利、匈牙利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小学音乐合唱教育的水平依然不高,这些国家的小学音乐教育对合唱教学重视较早,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童声合唱教学理论和实践都极为成熟。反观我国,童声合唱发展较晚,尚未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硬件条件不够发达。受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集中授课的时间较少,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过多,难以保障授课质量。

2.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小学音乐教育中合唱教学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和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校级合唱团已经十分普及,大部分童声合唱团的小学生能够掌握多声部合唱甚至无伴奏合唱的技巧。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小学,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小学,音乐课的开设都存在困难,合唱教学更是难以开展。因此,我国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性。

3.合唱教学普及率不高。

当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合唱教学的普及率不高,很多小学开设合唱教学主要是为了参加各类艺术比赛和文艺活动,教学重点更多的向优等生、参赛生倾斜,对日常音乐课课堂教学重视不足,大部分小学生对于童声合同掌握较少。这种行为导致音乐课成为专业课,孩子们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阻碍了大部分小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4.优秀童声合唱曲目匮乏。

当前,我国适合童声合唱的曲目较少,很多歌曲定位不准,无法在孩子们心中引起共鸣,自然得不到孩子们的欢迎和喜爱。很多儿童合唱团迫于演出需要,只好对承认歌曲进行改编,这一类曲目感情理解、发音技巧往往对儿童都具有相当的难度,难以形成较好的合唱效果。

当前,我国各地小学有很多优秀而敬业的童声合唱教学人才,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童声合唱水平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数量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和巨大的需求相比缺口较大,需要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参与到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来。

1.选择合适的合唱曲目。

更好的开展小学合唱教学,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曲目。要充分考虑并全面衡量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音乐功底情况,确保能够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到课题教学中来。此外,小学高年级、低年级学生年龄不同、音乐基础各异,对合唱教学的审美感受也不同,因此,开展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时,教师要扬长避短,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情感体会,选择最为恰当的合唱曲目。

2.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对于激发小学生参与合唱的兴趣,多样化、多维度的教学手段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是基础训练要体现趣味性,可以尝试在基础训练中穿插游戏,让小学生轻松越快的掌握科学的、规范的发声概念,从而激发他们对合唱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二是练唱方式要体现多样化,让练唱的过程充满乐趣。传统的单一式的学唱方法难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既要进行齐唱,还要进行轮唱、重唱、听唱结合等练唱方式。

3.重视伴奏作用。

进行二声视唱的范唱时,两个声部的展示是首先任务,可以让学生形象的理解双生部和声的概念。因此要重视钢琴的伴奏作用,即可以同时弹奏双生部,也可以突出强调一个声部。小学生进行练唱时,如果遇到跟不上某声部的情况,伴奏能够起到帮助学生渡过难关,追求声音统一的效果。

4.适当开展合唱比赛。

比赛是一种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综合音乐素质,提高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方式。适当的开展班级之间的合唱比赛,教师可以对班级合唱水平有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也有益于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恰当的选择合唱曲目及教学方法等。开展合唱比赛还是一种加深师生对作品理解的有效途径。四、结束语面对当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合唱教学的成绩与不足,我们应当积极向国内外好的做法学习,取长补短,全面梳理教材选唱曲目,全面把握学生特点,把合唱教学作为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合理安排课程设置,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从而确保我国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这一状况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必须对音乐基础教育进行改革。

根据我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20xx年,我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试行了十年之后,在20xx年,我国教育部又制定并颁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稿),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践行的十多年过程中,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本论文主要针对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主导作用被弱化的现象,展开探讨。本论文认为,在中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的现象,主要是由于部分中小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误解,这对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正确地认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强化和完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此外还借用对比分析法等方法。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说明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及相关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及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提出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第三部分主要是探讨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主要是说明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后,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确出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弱化的现象。提出在我国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强教师主导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部分,主要从中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等三个方面论证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第五部分,主要是阐述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策略。提出了四项策略,分别是正确地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正确地理解和实施教师主导作用、不断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第六部分,是结语部分。在对全文进行。

总结。

后,最终提出了在音乐《新课标》颁布实施后,在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不应弱化,而是应当得到加强和完善的结论。

目录。

第一章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问题的提出。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意义、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及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一)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第三章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

(一)理论上的碰撞。

(二)实践中的影响。

1.音乐“双基”教学受到排斥。

2.学生自主性过度。

3.课堂秩序混乱不堪。

4.“重表扬、轻批评”的教学评价方式盛行。

第四章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中小学生的音乐教学离不开音乐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2.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第五章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对策。

(一)正确地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二)正确地理解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3.音乐教师是中小学生音乐实践创造力的激发者。

1.更新知识结构。

2.提高专业技能。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2.在音乐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3.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教师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论文

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从事小学音乐20年了,在自己的音乐实践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音乐教学经验。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歌唱教学属于一个初级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特别的少,对歌唱中要注意的关键是没什么概念存在,歌唱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情感状态,气息的把握,如何咬字如何吐字的要求基本上不懂,喝唱时候的技巧也是更不懂了,在这个素质教育的关键点上,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正确地方法去唱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如何培养又该如何提高,这是我们广大音乐教师需要积极去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一、在进行教学唱歌之前,我们要去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以及让让学生养成喝唱时候的技能和技巧。

我们究竟该如何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呢?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呼吸方法是一个关键点,要教会学生知道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去唱好歌,我们可以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歌唱呼吸功能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好基本歌唱呼吸练习的方法。

想要让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得到提高,我认为,首先要对学生的唱歌的基本技能开始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能提高学生对歌曲的表现能力。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按照音乐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千万不能拔苗组长,操之过急忙,否则就会很失败,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养成学生唱歌时候的良好习惯,作为一个专职的音乐教师,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养成歌唱的良好姿势。

在唱歌的时候,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呼吸,发声,正确的姿势是歌唱时候的必要条件,要让学生知道歌唱时候的要求是站立垂直,两脚稍微分开要站稳,头要正,目光要平视,两个肩膀要稍微向后移动一点,胸自然的挺起并且张开,腹部要稍微的收起一点,精神要饱满,要有感情的去唱歌曲。如果学生是坐着唱歌,我们要求学生身体垂直,千万不要弯腰唱,让学生用正确的姿势去歌唱,这样才会有利于身心发育,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的注意力和持久力得以但提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养成端正,持久的好习惯。

三、让学生做到适宜的发生练习。

如果想要获得最佳的声音,我们就必须从发生练习做起,在练习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唱出一些必要的练习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要唱得正确,熟练。如果学生唱错了,我们要及时纠正,还要详细讲解,在歌唱的时候,如果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发生器官,就能把歌曲唱得动听悦耳。

四、让学生注意歌唱时候的声音处理。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好多老师喜欢习惯性的放录音给学生听,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听唱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都有好处,但是歌曲中的有些声音需要处理的细节却没有好处,要想达到真正的演唱效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进行犯唱,这样学生的模仿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在犯唱的时候要带有感情的去唱歌曲,把学生容易唱错的地方要进行对比唱,提高学生听辨能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声音的处理有一个认识。

五、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歌曲需要用不同的情绪来表现。

让学生在一首新的歌曲前,用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歌曲表现是什么样的一种意境,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发表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进行集体的讨论,这样就更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例如在歌唱《我是一个小鼓手》的时候,可以将自己想象成是一名真正的鼓手,这样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就会充满激情的去唱这首歌曲,而且会很容易的掌握住歌曲的节奏,学生体会到了当中的意境,就更容易接受,理解并表现出来。教师本身要以真实的情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去,并用生动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用周围的生活环境等方式让学生好像身临其境,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歌曲情绪意境的理解。此外,在我们还要重视音乐欣赏和音乐表演的教学,这一环节也是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感受力和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文档为doc格式。

音乐教育论文

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又可以粗略的分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现代音乐(包括流行音乐)等。下面是大学音乐教育论文,请参考!

摘要:声乐作为一种以人的歌声来抒发、交流情感的艺术,是人类表达感情最自然、最直接的艺术方式,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和普及性在整个音乐教育环节中愈来愈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通过学习声乐,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素质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声乐艺术教育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声乐艺术;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启示。

1声乐艺术发展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具有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对于在普通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多,而致力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方向的专门研究则相对较少。通过对国内音乐学术期刊的查询,主要论文有《歌唱教学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灵活运用》,在文中作者分析了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和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主要不同点,提出普通高校的声乐教育要与音乐欣赏、艺术实践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的尝试》,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在理工科大学中开设声乐选修课的问题,提出以声乐演唱技巧为辅、注重声乐欣赏,着力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的观点。《浅谈普通高师声乐选修课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则根据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声乐技巧训练、声乐教材的选用及考核办法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上述论文多是从自身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阐述了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一些理论,并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集中探讨在普通高校开设声乐选修课的重要性,从性质与特征、功能与意义、目的与任务、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课内外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力求为广大高校一线声乐教师提供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理论指导和可行性的教学建议,为促进我国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的发展、推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作出一些理论性的探讨。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已具有庞大的规模,纳入教学计划的音乐类选修课程,是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主要渠道,音乐学科的细分是必然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也从单一的理论课扩展到理论、实践、欣赏多种类型并存的课程,有的学校还根据学生的水平分成了基础类与提高类课程。近年来,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大力提倡教育改革,音乐教育专业也融入了改革的大潮,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达到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的目的。音乐教育专业是当前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这一专业涉及面非常广。其中,声乐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教育改革为音乐教育打开了新的局面,所以当前的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声乐艺术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情感的音乐,它是音乐艺术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艺术是人的本能创造,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使人的情感得到自由而畅快的抒发。人声的歌唱是最真实自然、最完美、最动听、最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这也是任何乐器演奏出的音乐都无法比拟的。难怪我国自古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意思就是说人声的歌唱是音乐中最美的声音。中国汉代的音乐理论著述《乐记》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唱给人带来温馨、愉悦的精神享受,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和生活的信心,激励人们愉快地工作和生活。因此,声乐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声乐艺术的学习是一种审美活动过程,人们在对自身优美声音的追求中,在声乐艺术给人带来的温馨、愉悦的精神享受中,逐渐培养起自己健康的审美观、高雅的审美情趣、活泼的个性和审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声乐艺术的学习,可以使人直接感受和领悟到音乐艺术内在的美,使人的情感、心灵得到升华,塑造和培养一种超越实用功力的人生态度。从普通音乐教育的整体上看,声乐艺术是整个音乐教育中的自然基础,声乐艺术的教育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器乐、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的音乐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歌唱。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无须进行机械操作,技术负担最少,因而简便易行、易于收效。在学习歌唱的进程中同时指导学生音乐欣赏、锻炼听觉,运用乐谱,了解音乐知识,增进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正确的歌唱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得良好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技能训练中,包含音乐知识、歌唱技巧、识谱能力的综合运用。通过歌唱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觉、感受能力,各种不同表演形式的歌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歌唱本身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歌唱教学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集体形式的歌唱还可以培养学生和谐一致、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3声乐鉴赏发展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意义。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对学生审美体验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能力。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必须发挥声乐审美教育的作用,在专业课程中开设综合了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优越性的声乐作品鉴赏部分,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声乐文化传承能力,这是十分有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雷默把对音乐(包括声乐)的鉴赏和文化理解放到了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地位,指出:教授艺术的内容和过程不仅来自许多重要的学科,而且从教育学角度来讲,“理解、鉴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价值是等同的……从美学上讲,艺术作品体验与艺术作品创作同样有意义”。梅里亚姆在《艺术与人类学》(1964)中也讨论了艺术(包括声乐)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问题。他认为艺术包含四重组织模式:观念、观念导致的行为、行为的结果(声乐作品)、结果对观念的反馈。通常情况下,我们只对声乐作品这一结果做各种详细的研究,而忽视了作品源起的观念与对当代与未来社会的影响。然而,日常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人们认为西欧古典的音乐实践本质上是超过摇滚、流行音乐或先锋音乐的,是高雅的、经典的,而民间音乐的本质是自然的、简单的,说唱(rap)的本质是坏的。再如,把流行音乐做好和坏的简单区分等。事实上,每一种声乐文化都是对特定环境的一种特定适应,在声乐艺术的观念、社会组织、曲库、音乐物质文化等方面,各文化之间是不同的,而正确评价一种声乐艺术则要求具有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和社会的某些知识。只有当声乐艺术置于社会的和民族文化的语境中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时,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

4结语。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现各种问题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去解决这些问题。当前,多元的文化发展趋势要求我们的民族声乐教育也要以开放的姿态,在观念上和措施上都能够做到兼容并蓄,而不是故步自封。也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推动高校音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建民,赵世兰.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国高师音乐学院(系)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人民音乐,(6).

[2]郭建民,赵世兰.三个“链接”——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音乐教育,(6).

[3]曹广壮.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访学启示[j].中国音乐教育,2014(1).

音乐教育论文

1.学校办学目标不明确、选拔机制不合理。

近年来艺考成为一股浪潮,各大综合院校也相继开始设立音乐专业学科,招收艺术类学生,虽然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比较全面,有人文科学也有社会科学,但这些专业之间不免分的太过细致而极易导致专业的狭窄,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再者有些学校开设音乐专业的办学目标并不明确,专业设置比较盲目。因此,它与以培养高端的音乐人才为目的的专业音乐学院和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音乐院校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另外,音乐的艺考选拔对文化课的成绩要求并不高,导致部分学生或许对音乐专业并不感兴趣,迫于文化课成绩比较低,退而选择音乐这类的艺术专业,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高等院校中。这样一来,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就会面临种种问题,对毕业生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2.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

当前,各大综合类院校虽然开设了音乐专业,然而综合性大学涉及专业比较全面,不似音乐专业学院这种专业性很高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配套教学设施完备。近年来高校扩招行为屡见不鲜,生源数量比较庞大,但在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里,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不是那么高,高级职称师资力量不足,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也就无法实现。还有配套的教学设施包括乐器、音响、音像设备等都明显不足,造成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比较差,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很多不利的`影响,这是高校面临的又一大问题。总之,提高音乐系学生的质量是众多综合性大学改革音乐教育模式的最终目的,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就要从大学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入手,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推动教学体制改革。

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基本目标,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各大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蔚然成风。目前,各高等院校将学分制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学分制即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主体地位,学生在每学期的学习期间,可以跨专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进行双学位学习或者把它作为公共课来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综合性大学多专业、多学科的优势,更有利于应对学生未来的就业瓶颈。同时为了扩大选择的范围,许多高校还开创了相近专业互选的模式,例如音乐系音乐表演、作曲、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可以和舞蹈系开设的专业课可以互选,这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渠道。另外,学校规定选修课学分制,也成为督促学生对其他专业的基础性认知,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通史教育课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各大高校为适应教育体制改革,教学计划都作了相应调整。音乐专业教学计划将基础课程放在关键位置,并增开选修课,让学生不仅仅能把专业知识打好基础,更有机会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视唱练耳》、《基本乐理》作为音乐学的两门基础性学科,在音乐系学生的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课时分配上和学分制定上都会有所增加,如此一来,就能够有效的保证基础课的应有课时、节约教学资源,对学生来说,更能使音乐系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吸收,提高专业素养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在教学模式上为改善师资力量不足这一现状,将增加原先的“一对一”专业课教学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演奏、演唱的专业技能。

3.加强基础课程建设。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强化基础性课程的建设,而并非是简单的增加课程课时和学分。为实现音乐专业重点课程建设这一目标,首先要确定音乐专业的重点课程,即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把这两门重点课程作为音乐生学习的主体,并为每门课程投入专项经费进行立项建设。其次在重点课程教材的选择上也必须要求是国家统编的优秀音乐教材,这类音乐教材无疑是质量和教学效果最佳的,老师也可自己编纂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音乐教材,以帮助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学习。高职称的骨干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组织开办音乐专业教学研讨会,开创适应现代学生高效学习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4.丰富音乐专业内涵。

我国综合性大学虽然在培养音乐专业性人才的教育上不如专业性的音乐学院,但综合性大学的教育也是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的,比如说综合性大学的文化背景比较强大,多学科的开设也有利于音乐系学生的多方面选择与发展,这些优势若能够合理利用,那么高等音乐教育事业就会步入新的发展期。首先综合院校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推动音乐专业建设的同时及时解决现实问题,引进高水平的音乐教育人才,培训出一批专业的骨干级音乐教师,并对教师的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进一步深入。另外推广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进行使用和研发。艺术教育不仅仅要立足于艺术家,还有许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音乐方面也会有天赋,开设选修课也是为了扩大音乐在其他专业学生中的学习和发展,这两者是共同促进的,也是丰富音乐专业内涵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由上可见,为适应新时期的高等院校教学培养目标,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使得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具有长足的发展,希望上文我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简单探讨,能够给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音乐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毫无疑问音乐成为帮助人们舒缓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何让人们通过音乐得到更有效和舒缓的放松,可以在教育阶段,就将音乐教育生活化。音乐教育生活化就是指在上音乐课的过程中,音乐教师教会学生仔细聆听自然的声音或通过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的赏析,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为了使教师能够更好的开展音乐教育生活化,则需要音乐教师首先了解并掌握音乐教育中的三个层次,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音乐教育活动。

(一)打好音乐基本功。

音乐教师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音乐,那么就需要学会抛弃音乐中华而不实的地方,寻找其最根本的特点,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将音乐的基本功做扎实,为以后的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一首音乐作品的表达是节拍、旋律、歌词和演唱者对音乐本身理解的综合体现。我们将音乐中的旋律和音准作为音乐的本质表达,但是这往往被音乐教师所忽略。我们看到很多音乐演奏大师能够毫无压力的将音乐及其自身的思想完全的表达出来,这也依靠其本身扎实的基本功。所以音乐教师要想达到好的上课效果,就需要其练好音乐的基本功,做到上课游刃有余。

(二)了解音乐创作背景,掌握音乐思想。

每一首音乐都有其要表达的思想,其背后都存在着故事。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水平,让音乐成为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和世界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想要表达思想,首先要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的思想。如果音乐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对音乐要表达的思想都不能完全的掌握,怎么能做到有效引导学生思想的工作呢。所以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授课之前,应该对本节课要教授的音乐曲目提前有全面的了解,如提前掌握其创作背景和其要表达的思想,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对音乐曲目做到一个整体的把握和了解。音乐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音乐思想的表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即理解和表现。只有扎实的打好音乐基础,才能真正意义上展示音乐的意。能够在上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音乐的本来面目,才能够称的上是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师在一个合理且正确的角度,向学生做好音乐的展示和授课,是这一个层次的重点。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

理解音乐的最高层次,就是能够做好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那么音乐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想必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回答,一百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但是最主要的是,人们能够抛弃音乐的一些外界因素,展现出音乐的本质,从而引发来自于心底的共鸣。这也要求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授课时,能够抛除来自于外界对于音乐本身的干扰,展现出音乐最原本的声音,调动起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即使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但总会存在相同的情感。即使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但是对于父母的爱和对国家的爱一定都是相同的。音乐教师如果能够进行音乐授课的过程中,将学生内心最本质的情感激发出来,便可称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

(一)选择与生活有关的音乐。

好的音乐对于音乐的聆听者来说,是一场听觉盛宴。毫无疑问,在音乐教育生活化的背景下,为了达到让学生更加了解生活的目的,应该选取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作品。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各种声音的习惯,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指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倾听,让学生关注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自身的情感代入其中。生活中的聆听可以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来自于自然的声音,第二种声音就是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声音,第三种声音,就是真正音乐的声音。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活用学生中的各种资源,丰富学生对于声音的认知。

(二)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

在学生的不同阶段,要选择适应该阶段学生性格特点的`音乐教材,能够让他们更快更好的融入到音乐教学的情景当中,达到更好的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目的。例如,在幼儿园阶段,音乐教师就要尽量选择活泼有插图的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阶段,应该选择一些爱国或民族的歌曲,加强学生对国史和民族特色的理解。总而言之,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对于音乐教育生活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三)创造合适的精神世界。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当然也不例外。好的音乐有正确引导学生自身发展的作用,坏的音乐则有腐蚀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因为学生喜欢音乐,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音乐来培养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一方面满足学生放松精神的需要,另一方面,缓解他们因学习造成的精神压力。

三、结语。

音乐教育生活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其中主要有学生家长的不理解、学校的不重视和教师的不专业等因素。所以要顺利开展音乐教育的生活化,不仅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也应该注意培养专业的音乐老师,提高社会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哈罗德艾伯利斯.音乐教育原理[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2:120。

[3]张卫民,陈金平.刍议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35。

音乐教育论文

摘要:李岚清同志曾讲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教学综合素质民族文化。

一、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

我们说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的能力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其美感;这些是欣赏教学的首要前提。同时,欣赏教学还能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音乐是听的艺术。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倾听。在欣赏过程中缺乏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转瞬即逝的音乐就不会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在欣赏过程中,人们要记住音乐的旋律主题及其发展变化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是极其重要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们忘却时间的流逝而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过程。另外,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表现除需要有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能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表现音乐的技能。从学习音乐的先后顺序上来说,必须先吸收然后才能有所表现,通过欣赏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从广义上来讲,演唱,演奏和创作都必须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音乐欣赏教学是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

二、音乐欣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它具有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特点。所以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他的世界观,伦理观等紧密相连的。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当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憎恶并唾弃假恶丑的东西,在艺术领域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时,真假难分,善恶难析,美丑难辨。然而,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却要求人们必须能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到径谓分明,崇扬真善美的,摒弃假恶丑的,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发展其音乐审美能力。

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歌唱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是要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教师可通过分析旋律、歌词,引导受教育者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即节奏、速度、音高、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感中的作用,完整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受教育者体会、表现音乐,最终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音乐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音乐艺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有内容广泛的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有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总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的音乐流向和文化导向,扩大学生知识面。

在欣赏长调风味的歌曲《青藏高原》时,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向学生介绍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居住的地理环境等。在与学生共同分析歌词中渗透的深刻的人文性,以拟人手法直抒青藏高原的情怀。仔细体会那种悠长久远的意境,一种对天、地、佛深切的呼唤和期盼。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学与语言、历史、地理等课程以及民族学、宗教学知识结合起来,由此产生的多元效应,不仅巩固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也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完善。

四、音乐欣赏教育在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雨果说:“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字母,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有着与字母和数学同等的重要性。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需要记忆,观察,分析、判断,思维训练等。所以,音乐欣赏可以培养人的专注力、想象力、反应力、表现力、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1、音乐欣赏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的发展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球负责形象思维。欣赏音乐通过音响和音乐形象,唤起人们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等有关事物的联想,由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的协调活动来促进左右脑的兴奋,进而促进全脑的发展。所以音乐在给人以愉悦和享受的时候,也在不断开发着人们的联想、记忆、观察、反应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若一个人长期得到音乐的熏陶,养成创新和想象的习惯,势必能推动他的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使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2、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创造性思维并不单单体现在歌曲的即兴创作和简易乐器的制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五、音乐欣赏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1、欣赏民族音乐可以培养民族文化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纲要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突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地位。一个民族的艺术是历经数千年发展而保留下来的,它直接代表着那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艺术的民族性极强。将我国各族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因此,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

2、音乐欣赏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革命歌曲鼓舞了一大批进步学生和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许多爱国志士唱着这些革命歌曲奔赴抗日救国的战场。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扛起红缨枪,唱着《共产儿童团歌》、《谁说我们年纪小》也加入了战斗行列,打鬼子,捉汉奸,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以上足以证明,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之,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能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正基于此,我认为,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重视音乐欣赏已不单是学科发展的形式所迫,更是大众的呼声、时代的需要。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音乐欣赏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默赛尔.音乐欣赏的心理本质.中国音乐,1987(1).

2、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

3、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学校音乐教育论文

摘要:文章结合当前我国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作品选择的不足,提出强调发挥母语音乐文化优势的重要性,指出我国音乐教育应该针对我国自身特点,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音乐体系。

关键词:师范院校母语民族音乐。

师范院校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宗旨的,如何在学校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是当务之急。应当看到,目前统编教材无论是在调式旋法、和声复调以及视唱配器上仍然沿袭欧洲音乐教育体系,虽然黎英海先生早已出版了《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但是,在现在院校以键盘乐器为主的基础教学中,学生对民族音乐体系仍知之甚少。中国传统音乐往往是用宫、商、角、徵、羽来称谓调式音阶,以板腔体系来称谓节拍,学生对此是陌生的。特别是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往往采用“音腔”,演奏中往往采用即兴,这对于习惯于钢琴学习的学生来说不仅不适应,还错误地认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腔”不准。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中“紧打慢唱”以及“加花”演奏、“摇板”“滚板”“流水”的程式对学习键盘乐器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可思议。

一位科学家在取得了关于人脑与母语关系的新发现之后讲道:是母语将人们接受、处理、感觉和理解声音的方法和外界环境区分开来,母语与脑内情感功能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母语”这个概念的含义,母语是各种文化传统的根基,与当今全球化后殖民批评语境中各种文化传统争取独立自主的历史背景部分相似。

著名哲学家卡西尔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了我们所有的其他活动。我们的知觉、直观和概念都是我们母语的语词和言语形式结合在一起的。要解除语词与事物间的这种联结,是极为艰难的。然而,当我们开始学习一种新语言时,我们就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努力,把这两个因素分离开来。”一个民族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以及对环境作出的反应的各种体验都凝聚在自己的语言内,也包含在音乐语言里,并代代相传,维系着整个民族群体生命的延续。简单地说,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以中华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音乐风格内容所组成的,并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心理、行为、艺术、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及价值观念等深厚的文化哲学体系基础。当然,“母语音乐教育”并不是以简单的或按西方人的教学方式把中华民族音乐编成教材纳入课堂。从世界各地的各种文化母语语言的教学来看,任何完整的体系性的`语言教学,则必须包括听、说、读、写、译。然而,目前我们中国音乐教学的听、说、读、写、译基础是没有的,所进行的听、读(如视唱练耳)训练,说、写(演创概念、语法结构)概念和译(音乐音响的思维、文化哲学解读)都是西方音乐体系的。所接触到的中华民族音乐作品仅为音乐教学中的“佐料”或“装饰”。我们提倡的中华母语音乐的教学,其本质就是要将与西方音乐语法的不同规律分离开来,进行自身音乐语言智力结构、文化结构的探索,打破以西方音乐本体结构为标准的认识框架和课程体系及教学法等的制约,进行自己较独立的、系统的课程建构。例如,开设中国乐理课、音乐方言课与音乐语言听辨、音乐诗、词、曲和创作课、中国音乐风格课等。因此,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不同于“民族化教学”的本质在于:“母语”教学必须是体系性的,是独立完整的,而不是西方音乐体系的附属或补充。综上所述,本文意在说明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尽快列入教学日程、教学课程建设,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将现在通用的“民乐”概念修定为“国乐”,这个概念不仅仅是一字之差,而是在国民音乐教育中强化民族意识的举措。强化国乐的概念和教育,是提高学生爱我中华、弘扬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手段。

第二,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将音乐家们的科研成果编写成教材,推广到国民音乐教育中去。20世纪,我们对东方音乐传统文化认知与审美体验模式的现实性意义有所忽视,中国国民音乐教育中根本没有东方音乐的课程设置。这有一些是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残缺,但是有一大批国内的音乐家已发现了此问题,在这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母语音乐的教学在不同民族、地区、院校都具有不同层面的特点。例如,小学注重感性,中学注重知识与参与,大学注重较深理性层次的文化、美学修养方面的知识学习与积累。音乐母语体系的重建将与现今学校音乐教育的体系形成双语教学,形成一种新的平等的音乐文化关系。

第三,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就中国音乐教育民族化的建立进行广泛讨论,从而制定出今后的音乐教育大纲。目前的音乐课程结构没有摆脱以西方音乐语法或音乐形态学的理念来理解中国音乐,包括概念、听觉、审美体验模式,这不合乎语言学习本身所固有的系统性,而且音乐概念系统的互相混淆使我们不能够真正去相互沟通,而认识中西音乐语言结构及审美体验行为模式的差异,更不能够进入两种文化音乐语言各自所固有的“语境”,我们应使中国音乐与其他音乐文化系统获得一种共时性与现代性,制定出今后的音乐教育大纲。

第四,增加民族音乐的视听欣赏,特别是对一些少数民族音乐的欣赏。在音乐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连京剧都很少听,更不用说是“昆曲”等一些古老剧种的音乐,而56个少数民族音乐更难以在课堂中得到欣赏。这种现象正是音乐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端,不能不引起音乐家、教育家们的关注。

目前,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践,以及社会生活对艺术教育提出的要求,都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这个深远问题。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音乐教育体系需要一段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逐渐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从思维观念中转变,从教学内容上充实还是可行的。音乐教育家们应该尽快转变历史形成的教学模式,从全方位的角度审视以往的教材,开拓视野,为振兴中华、弘扬民族文化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管建华着《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于世华《在师范院校中应该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原载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第3期。

[3]卡西尔着,甘阳译《人伦》。上海译文出版社。版。

音乐教育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有关音乐教育的论文,请参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广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展开,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学科,也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声势进行着革新。作为浸染在这场改革中的一名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倍受鼓舞,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了这场音乐教改当中。通过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使我对这场音乐课程改革有了一个全方面的认识。

回顾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而且音乐教育的自身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法”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始终顽固地占有主导地位,尤其是高年级,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了音乐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僵化、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丧失等一系列不良的教学现实。本次音乐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和背景下展开的,和以往相比,新音乐课程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呈现了崭新的要求:

一、改变原课程过于注重音乐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态度。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音乐作为一门技艺课,目的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主要是发声练习、识读乐谱以及歌唱和器乐训练,教学方法多数为机械模仿和重复操练,教学评价则主要看学生学会了什么。这种专业化的教学倾向不但窄化了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淹没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情感、创造等重要功能,而且也违背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教学规律,违反了中小学生音乐心理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对音乐课渐生反感,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成为普遍。

针对现状,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音乐教学“革”什么、“兴”什么,音乐课程标准中不再把“使学生具有认识和独立视唱乐谱的能力”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在新教材内容的选择上都删去了原教材中“和弦”、“调式”等一些过难的、专业化的知识。相反,两个课程标准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性都做了重点的表述,都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态度作为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教材内容一改过去以音乐要素、知识体系为线索的编排方式,改为以人文为主线,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炼主题、组织教学内容。这种看似简单的调整,实质蕴涵着音乐教育观念的巨大转变——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成为音乐基础教育中的基础。

每门学科都有系统的知识与技能,音乐也不例外。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淡化知识并非不要知识,降低难度并不等于降低质量;相反,“淡化”和“降低”是为了使音乐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因此,音乐知识技能教学首先应该在学生产生浓厚音乐兴趣的条件下去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其次,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应该和音乐实践活动结合着进行,尽量避免孤立地教学。

二、改变原单纯的“灌输式、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倡导“自由、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参与、实践、体验。

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学科是最不可以教的一门课程,和其他学科相比,音乐学习更适合也更需要学生自主的参与和积极的探究。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去实施这种转变呢?首先,要研究新型学习方式的概念与特征。富有探究性特征的学习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设计教学,注重创设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重视学生的集体交流研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强调评价是为了激励等等。其次,要掌握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方法与策略。例如:在欣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收集音乐背景资料,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然后通过完整地欣赏音乐,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外在形式结构和内在的情感内容进行探究,最终自我建构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三、改变原师生关系中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强调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尊重为理念,追求教育的民主与公平是国际潮流。但在深受“师道尊严”影响的中国课堂上,这种理念始终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师生关系普遍是教师中心主义,一切都是老师说了算。“主仆”式的师生关系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了学生对老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任何新的理念都不会有用武之地,任何好的教学方法也变得苍白无力。所以,师生关系的重塑是这次课程标准改革的又一重要目标。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人的情感丰富起来,身心得以健全地发展;音乐又是审美的艺术,音乐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体现艺术性与审美性;音乐愉悦性的原则更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于愉悦的状态,去感受音乐的美感,去领略音乐的意趣盎然。从另一层意义去理解,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受和表达都是唯一的,因而对于音乐的理解必须予以尊重。由此可见,音乐课堂更迫切地呼唤这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理念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上,才有可能转化为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音乐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音乐的快乐。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两朵并蒂的莲花,科学教育注重理智训练,艺术教育擅长情感奔放,最好的科学教育加上最好的艺术教育就会使理智和情感求得和谐平衡,这样的教育才会使人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新音乐课程理念改变的不仅仅是学校的课堂,更是整个社会!

总结:音乐教育论文:浅谈学习课程标准展望音乐教改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音乐教育论文

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从事小学音乐了,在自己的音乐实践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音乐教学经验。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歌唱教学属于一个初级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特别的少,对歌唱中要注意的关键是没什么概念存在,歌唱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情感状态,气息的把握,如何咬字如何吐字的要求基本上不懂,喝唱时候的技巧也是更不懂了,在这个素质教育的关键点上,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正确地方法去唱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如何培养又该如何提高,这是我们广大音乐教师需要积极去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一、在进行教学唱歌之前,我们要去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以及让让学生养成喝唱时候的技能和技巧。

我们究竟该如何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呢?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呼吸方法是一个关键点,要教会学生知道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去唱好歌,我们可以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歌唱呼吸功能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好基本歌唱呼吸练习的方法。

想要让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得到提高,我认为,首先要对学生的唱歌的基本技能开始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能提高学生对歌曲的表现能力。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按照音乐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千万不能拔苗组长,操之过急忙,否则就会很失败,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养成学生唱歌时候的良好习惯,作为一个专职的音乐教师,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养成歌唱的良好姿势。

在唱歌的时候,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呼吸,发声,正确的姿势是歌唱时候的必要条件,要让学生知道歌唱时候的要求是站立垂直,两脚稍微分开要站稳,头要正,目光要平视,两个肩膀要稍微向后移动一点,胸自然的挺起并且张开,腹部要稍微的收起一点,精神要饱满,要有感情的去唱歌曲。如果学生是坐着唱歌,我们要求学生身体垂直,千万不要弯腰唱,让学生用正确的姿势去歌唱,这样才会有利于身心发育,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的注意力和持久力得以但提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养成端正,持久的好习惯。

三、让学生做到适宜的发生练习。

如果想要获得最佳的声音,我们就必须从发生练习做起,在练习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唱出一些必要的练习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要唱得正确,熟练。如果学生唱错了,我们要及时纠正,还要详细讲解,在歌唱的时候,如果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发生器官,就能把歌曲唱得动听悦耳。

四、让学生注意歌唱时候的声音处理。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好多老师喜欢习惯性的放录音给学生听,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听唱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都有好处,但是歌曲中的有些声音需要处理的细节却没有好处,要想达到真正的演唱效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进行犯唱,这样学生的模仿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在犯唱的时候要带有感情的去唱歌曲,把学生容易唱错的地方要进行对比唱,提高学生听辨能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声音的处理有一个认识。

五、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歌曲需要用不同的情绪来表现。

让学生在一首新的歌曲前,用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歌曲表现是什么样的一种意境,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发表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进行集体的讨论,这样就更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例如在歌唱《我是一个小鼓手》的时候,可以将自己想象成是一名真正的鼓手,这样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就会充满激情的去唱这首歌曲,而且会很容易的掌握住歌曲的节奏,学生体会到了当中的意境,就更容易接受,理解并表现出来。教师本身要以真实的情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去,并用生动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用周围的生活环境等方式让学生好像身临其境,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歌曲情绪意境的理解。此外,在我们还要重视音乐欣赏和音乐表演的教学,这一环节也是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感受力和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相关范文推荐
  • 11-09 药店转正工作总结大全(20篇)
    转正工作总结是在试用期结束后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转正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实习时间就这样匆匆结束
  • 11-09 阅读领航人培训心得(汇总18篇)
    培训心得是培训活动的回顾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下是一些参加过培训活动的朋友们总结出的一些有用的培训心得,分享给大家。第一段:引言(15
  • 11-09 蛋糕师研学心得体会总结(热门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反思和总结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通过阅读这
  • 11-09 个人暑期三下乡实践总结(模板20篇)
    个人总结是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们可以深入思考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在进行个人总结之前,可以先看一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了解一下个人总结的写
  • 11-09 创新创意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8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心得体会范文。
  • 11-09 安全教育心的体会(专业19篇)
    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心得,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在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时的不同角度和思考方法。通过这一次的安全教育,让
  • 11-09 劳务派遣公司管理制度(专业23篇)
    在劳务行业中,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在劳务总结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以下是一些精选范文供大家参考。2职责。___人力
  • 11-09 音乐教育哲学论文(专业18篇)
    范本的使用应该灵活和多样化,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和不同题材的范本进行学习和参考。范文范本10:下面是一篇关于人际关系的范文范本,通过对人际交往的思考和总结,给出
  • 11-09 支部委员述职述廉报告的要求(专业21篇)
    通过撰写述廉报告,可以发现廉政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述廉报告范文,从中学习和汲取经验。尊敬的各位领导,村
  • 11-09 税务局秋游活动方案(专业18篇)
    活动方案是为了全面考虑各种情况而制定的一系列活动的安排和步骤。这里有一些常见的活动方案问题和解决方案,可以防止我们在策划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采取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