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4年专业视角下的高质量发展论文(模板17篇)

2024年专业视角下的高质量发展论文(模板17篇)

时间:2024-02-21 04:27:03 作者:BW笔侠

在质量月期间,公司将组织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以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能。小编整理了几篇质量月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撰写质量月总结有所帮助。

专业建设与高等学校的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数字设备化、社会信息化、通信网络化的信息社会。人、物、机构已经被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网络等联系在一起,无处不在的信息引发了各种信息安全问题。因此,网络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安全学科专业已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专业。文章主要从网络安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机制出发,对学科专业体系和结构优化等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网络安全;学科;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网络安全学科人才的培养,国务院学位办于6月11日正式批准网络空间安全成为一级学科,促进了我国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但是,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人才数量与我国网民数量的巨大悬殊,各种网络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对我国网络安全人才体系的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如何构建网络安全学科的建设机制,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和结构,成为我国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

1网络安全学科存在的问题。

我国网络安全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发展已进入崭新阶段。据相关统计显示(见图1),我国网络信息产业数据近年呈现逐年显著增长态势。同时网络安全相关事件频发(见表1),给我国的网络安全造成一定困扰。其根本原因在于针对网络安全控制的后续人才补给存在一定问题。,教育部正式批准开办信息安全专业,至今我国已经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信息安全相关专业。然而,我国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仍处于刚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长期的探索。

(1)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据20网络安全公司发布的《全球网络安全会场报告》显示,截至,信息安全领域的并购资金已经突破了28亿美元,而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交易量达到269件,预计到全球网络安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50亿美元,到,亚太地区在关键基础设施上的安全支出将达到20亿美元[1]。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网络安全相关专业每年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总共8000余人,而我国网民的数量近7亿人。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曾经与互联网实验室共同做过一份关于我国信息安全从业人员队伍状况的调查,调查显示该行业的从业人员以本科毕业生为主,占到60.9%,研究生学历的人员仅占到24.1%[2]。因此,网络安全学科的人才缺口非常大,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2)网络安全学科师资队伍落后虽然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但往往出现重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而忽视了网络安全学科专业的建设。所以,师资力量的结构配置十分不合理,而且与网络安全专业完全对口的教师本来就相对较少,很多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是由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教师兼任的,这就偏离了确立网络安全课程的最初目标和培养计划,使得学生甚至社会产生了网络安全学科是边缘学科的误解。

(3)学科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严重多数学校的网络安全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往往理论课较多,实践课较少,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只会“纸上谈兵”,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真正应对实际问题时,却无从下手。

专业建设与高等学校的发展论文

(1)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体系网络安全学科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数学、物理等多门学科都有联系。网络安全学科包括网络安全基础理论、网络安全、物理安全、数据与信息安全、系统安全等。网络安全基础理论包括从事网络安全研究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电子学、信息论、密码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门学科。网络安全包括计算机网络安全、通信网络安全、物联网安全、网络安全协议、网络安全管理等学科;物理安全主要有电磁辐射安全、物理层通信安全、芯片安全防护、电子对抗;数据与信息安全有内容安全、大数据分析、信息隐藏、隐私保护等学科;系统安全中的学科有软件安全、虚拟化安全、操作系统安全等[3]。

(2)网络安全学科的培养目标网络安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程教育学科,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都将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视为当下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这种理念对于培养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人才也同样适用。根据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理念,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确定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安排课程、组织实践环节等。网络安全学科人才的培养应以适应网络强国建设为总目标,培养出既有学术创新能力又有国际视野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从事网络安全行业的人才应该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专业技术方面,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人才应扎实地掌握网络安全学科基本理论,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密码学等方向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在网络安全方面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网络安全学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网络安全学科的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的知识和能力: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数学方面的知识;光学、热学、力学、电磁学等物理方面的知识;高级程序语言的编程能力;电子路线的设计、调试能力;使用外语获取信息、写作、口语交流的能力;解决复杂网络安全工程问题的能力等[4]。使得网络安全学科人才符合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要求:图2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4)模块化的培养方案由于网络安全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本身就具有跨多门学科的特点,所以,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该采用模块化结构。对于网络安全学科研究生的招生,可以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数学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信息安全类专业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给学生安排必要的网络安全基础课程后,应该根据方向来安排不同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

3网络安全学科人才的培养建议。

(1)创新网络安全学科的培养模式网络安全学科人才较为注重实践能力,因此,可以对本科生采用3+1模式,即3年校内理论知识学习,1年校外实习;对研究生可以采用1+x模式,即1年在校内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在实际工作岗位完成论文工作[5]。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并聘请行业资深专家或工程师担任一部分教学工作,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建立开放的网络安全技能实训平台学校的教师聘用方式应该更灵活,不只看教师的学历和学位,还可以聘用有特长的人员作为学校的专职教师,也可以请一些国内外、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教授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给学生们讲授最前沿的技术。教师的晋升不应该只注重论文,对于那些解决了国家重点工程问题、对网络安全技术转化研究有重要成果的教师,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3)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与企业进行合作,政府可以资助高校与企业合作平台的建立,让企业中有实战经验、技术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到学校任职,为学校培养高技术、高素质人才。企业也应为在校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4结语。

网络安全学科设立为一级学科,体现了国家对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人才的重视与迫切需求,为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然而,我国的网络安全学科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在如何快速有效地培养国家网络安全人才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索和讨论的地方。本文从培养模式、技能实训平台、校企合作三个方面,为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对国家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专业建设与高等学校的发展论文

专业建设对于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专业建设其自身的发展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建设与高等学校的发展应该不断地满足以下几点。

高等学校是由各种学科专业组建的,高等学校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搞好专业建设、传播文化、教育学生、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这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师团队还需要很多的辅助条件,例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图书资料的建设、实验设备的保障等等。因此为了以后的发展必须合理地进行专业建设。只有把专业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高校的发展才是可持续性的。规划好了专业,招聘和培养相关的师资,再从各方面提供条件保障,经过长期的持续的建设,专业的水平就会稳步提升。

专业是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单元,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基地、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等等都是以学科和专业为中心组建起来的,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围绕学科和专业来考虑的。专业作为高校的根本和核心,其实力是衡量高校办学层次和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我们从近几年的各类大学排名榜可以看出,一所大学的排名也就是其学科和专业等方面的排名的综合。这些学科的研究水平基本能反映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在学科前沿的影响力,某所大学只要有几个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其办学就是有特色的。所以,学科和专业建设一定要扶优做特、办出特色,这可以为学校今后长远发展目标和自身定位奠定基础。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该校从“九五”时期就开始提出办学目标的改变,也就是从“国内一流的师范院校”向“综合型、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学校的师范生的招生比例逐年降低,只占总招生人数的20%左右,为了突显师范教育的特色,该校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将全校的各专业的师范生集中到一个学院,加强培养力度,逐步形成教师教育特色。

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一种特有的、具有领先发展水平和巨大发展潜能的竞争力,也可以看成是学科和专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例如,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情况、国家级奖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国家精品课程、承担重大项目情况、论文他引情况等等,都是关键性指标,也是高校发展的抓手。

学科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中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的内涵丰富,包括了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实验室和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等。为了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高等学校要树立学科和专业建设作为治校根本,从战略的高度规划学科和专业建设,建立适合其发展的管理机制和体制,切实推动高校的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也应不断的发展,使其真正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同时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技能,提高他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能受益终生,学校本身也应该合理地进行专业建设,不要盲目地追求大而全,要以传统优势的专业为主其他相关专业为辅的建设模式,根据社会的需求合理地规划专业建设,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盛大申.当前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与专门人才培养探讨.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王大中.大学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和体会.中国大学教学,.

[3]王二宝,刘全菊.高校学科建设要体现优势和特色.理工高教研究,.

专业建设与高等学校的发展论文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因此各高等学校开始关注自身的专业建设及未来的发展,努力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本文从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如何进行专业建设及高等学校的发展方面进行了分析。

“十二五”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仍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人们把希望都投入到祖国的未来莘莘学子的身上,而大学的教育是他们步入社会的踏脚石,因此大学的教学及学校的专业建设得到了人们的足够重视,但是在进行专业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综合地考虑,不要因为思考的偏差导致建设的误区。

1、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现状。

现在的社会人才需求量很多,涉及的专业也是多方面的,现在的学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以后希望做什么工作。因此学生在步入高等学校之前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再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来挑选心仪的学校。我国的高等学校一般分为教学型、研究型及教学研究并重型的综合性学校这三类,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但是当今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的开始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盲目追求大而全,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往往都要涉及,有的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差,只能勉强把基本的课程授完,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标准相差甚远。

2、如何进行专业建设及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为了不断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招收生源的范围,学校开始转变专业建设的思路,不断地开设新的专业并招收本专业的第一批生源,使学校真正成为综合性的大学。但是学校在追求专业数量扩张的同时,也要重视质量,加强内涵建设,学生进入到大学,高校有义务把专业的所有精华都无私教给学生,使其能够应用到未来的工作当中。

2.1如何进行专业建设。

为了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应该如何进行专业建设呢?怎么才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步入社会后能够很好地发展?这些问题都是如何进行专业建设的关键。

(1)学校应以传统的优势学科专业为主导。一个学校再多的专业也不如一个好的学科专业能够吸引学生,因为知名的`被社会认可的专业能够吸引企业的目光,因为这些优势的专业就是学校的名片,是高校多年办学的积淀,有些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了。因此学校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和保留学校的重要资源也就是优势专业,而且要做强做精。例如建筑大学,其擅长的专业是土木与建筑专业等,并且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繁荣,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因此每年有大量的学生报考这个专业,进入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根本不愁找工作,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大。也就是这样,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土木、建筑专业的重要性,认识到建筑专业并开始关注建筑大学。因此好的专业是学校宣传的资本,是学校发展的希望。高等学校必须首先要扶持自身的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在做好主导专业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其他相关专业。

(2)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进行专业建设。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当然是要培养其能力和素养,但是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因此社会的人才需求也就是学校专业建设的导向标,高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专业和招生结构。例如前几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受欢迎,因为那个时期正是计算机大力发展的时期,各个企业都需要计算机专业人才,因此计算机专业一下子就成为了热门专业。简单看,好像高校的专业建设跟着社会需求走,但是反过来看,高校自身也得到了发展,高校就融入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了,而这些转型快的高校,能紧跟国家经济社会的建设,迎来可持续性的发展。

(3)不要盲目跟进,要合理的进行专业建设。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社会的热点转化相当快,相应地,高校的专业热门也在变化,可能今天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明天就是汽车制造了,高等学校要避免盲目的跟风,要根据社会的现有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找出稳定发展的专业,并且始终以自己的优势专业为主,其他的相关专业共同发展的模式合理进行专业建设。

(4)在建立新专业的同时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重视专业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尤其是新专业的建立,学生对于新专业的教师团队都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在新专业方面能不能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因此学校在建设新专业的同时要使学生们了解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及科研水平,使学生对与新专业持有希望并憧憬着。例如一些重点大学,他们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他们有优秀的教师,例如浙江大学的知名教授郑强、复旦大学的知名教授李良荣等等,他们就是这个学校最好的财富。因此高等学校应该不断地培养与招聘优秀教师,切实加强和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

2.2合理进行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高校,都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其专业进行合理地建设。因为只有合理适度的专业建设才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知名度,使学校得到社会的认可。

(1)避免学校专业的单一发展。有的学校只是注重文科或是理科的发展,慢慢地就忽视了某些专业甚至是取消某些专业。学校不能够只靠几个专业去支撑学校的发展,这样只能导致学校发展的单一,招收的学生也单一。而合理地进行专业建设就是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使学校了解到什么样的专业建设才是最符合本校的发展,避免专业的单一性、学校的单一发展。

(2)起到学生就业导向的作用。合理地进行专业建设使学生了解到未来的就业方向是很大的,可以有很多的专业供选择,也就是说有很多的工作岗位可以选择。学生还可以了解到现在的社会什么专业受欢迎,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更重要的是可以告诉学生们学校都有什么专业,这些专业以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不用在报考学校的时候发愁,不知道选择什么专业。

专业建设对于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专业建设其自身的发展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建设与高等学校的发展应该不断地满足以下几点。

高等学校是由各种学科专业组建的,高等学校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搞好专业建设、传播文化、教育学生、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这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师团队还需要很多的辅助条件,例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图书资料的建设、实验设备的保障等等。因此为了以后的发展必须合理地进行专业建设。只有把专业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高校的发展才是可持续性的。规划好了专业,招聘和培养相关的师资,再从各方面提供条件保障,经过长期的持续的建设,专业的水平就会稳步提升。

专业是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单元,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基地、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等等都是以学科和专业为中心组建起来的,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围绕学科和专业来考虑的。专业作为高校的根本和核心,其实力是衡量高校办学层次和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我们从近几年的各类大学排名榜可以看出,一所大学的排名也就是其学科和专业等方面的排名的综合。这些学科的研究水平基本能反映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在学科前沿的影响力,某所大学只要有几个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其办学就是有特色的。所以,学科和专业建设一定要扶优做特、办出特色,这可以为学校今后长远发展目标和自身定位奠定基础。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该校从“九五”时期就开始提出办学目标的改变,也就是从“国内一流的师范院校”向“综合型、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学校的师范生的招生比例逐年降低,只占总招生人数的20%左右,为了突显师范教育的特色,该校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将全校的各专业的师范生集中到一个学院,加强培养力度,逐步形成教师教育特色。

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一种特有的、具有领先发展水平和巨大发展潜能的竞争力,也可以看成是学科和专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例如,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情况、国家级奖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国家精品课程、承担重大项目情况、论文他引情况等等,都是关键性指标,也是高校发展的抓手。

学科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中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的内涵丰富,包括了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实验室和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等。为了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高等学校要树立学科和专业建设作为治校根本,从战略的高度规划学科和专业建设,建立适合其发展的管理机制和体制,切实推动高校的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也应不断的发展,使其真正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同时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技能,提高他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能受益终生,学校本身也应该合理地进行专业建设,不要盲目地追求大而全,要以传统优势的专业为主其他相关专业为辅的建设模式,根据社会的需求合理地规划专业建设,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盛大申.当前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与专门人才培养探讨.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王大中.大学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和体会.中国大学教学,.

[3]王二宝,刘全菊.高校学科建设要体现优势和特色.理工高教研究,.

个人知识理论视角下教师教学专业知识的发展论文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人,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是教师提高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具备反思意识,它要求教师要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改进教学实践行为,增长教学智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学专业上不断发展,并应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终身自我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仅表现为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量的累积,还表现为教师对自身和其所从职业的认知的成熟和深化,能够逐步建立起一种由专业自我、主观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所组成的个性化的素质体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将不断更新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水准,从而获得持续发展。

(一)教学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指由教师所教学科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所组成的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一般称之为教学专业化。其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对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教师来说,在高校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只是书本上的教学理论知识,还未用于教学实践,其仅是前人的教学经验而已,还未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学以致用,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升华;另外,时代在飞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经验在不停升华,任何教师都必须不断地更新已有的教学知识,充实已有的教学实践。

然而,从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来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是更注重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即从教学专业化转化为教师专业化。其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它更依赖于在教学过程长期跌打滚翻积累的教学经验,体现了教师劳动中的创造性成分;教师的专业品质比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更抽象,但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常常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发展基本态度。这一转变,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同时也将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从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转化为提倡教师个人专业能力及品质的提高,当然,两者是互相联系、共同促进的。教学专业化是基础和前提,教师专业化是对前者的升华和提高,良好的学科专业知识能使教师更有精力来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累经验;过硬的专业能力和优秀的专业品质则能更好地促使教师掌握更多有价值的专业知识。

(二)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期间经历着职前与职后教育两个阶段。按照有效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的培养过程对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机构中,高师院校承担了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任务,而教育学院系统则将重点放在对教师职后的培训。这样一方面使教师职前教育远离教育现场,而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难以在大学中进行有效传递;另一方面使教师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范大学投人较多,培训机构获得的资源偏少,教学水平相对低下。因此,导致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严重分离的现象,极大地阻碍和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都应该在教师专业生涯的所有阶段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教师培养的连贯性和互补性。职前教师教育应能够使未来教师具备他们今后整个专业生涯中完成许多教学专业任务所必须的大多数或全部的能力,以获得持久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所有知识结构和态度。职后教师教育要着重于提高教师学历;着重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培养骨干教师;着重于学习新理论、研究新问题,培养教育教学专家。巨‘口真正实现教育思想,教学管理、内容和方法上的一体化。

从有效教学的内涵来看,它是一套极具实践性的教学理论,主要强调教师的职后发展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发展。由此可见,在研究有效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必须看到两者的相互交融性,它们是相伴而行,相随而生的。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影响教学有效与否、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必要条件,它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被验证、被激活,从而转化为有效教学的现实因素。另外,教学的双边性、反馈性决定了教学的进步既是学生的发展,又是教师的成长和提高,可谓“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是其教学日益“有效”的过程,教学的“有效”程度则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最全面、最客观、最精确的权衡尺度。围绕有效教学,本文从教师个人和学校两个层面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一)教师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是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1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终身学习的概念里,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能为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提供全程的教育支撑。教师的职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职业,教师应树立这种思想,以应对时代发展的要求,求得专业水平的提高。有效教学理论的提出为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观念指明了方向,在此理念下,教师要树立新“三观”。一是新师生观,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潜能的发现和开发者,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是与学生平等相处、共同发展的伙伴。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二是新教学观,即教师要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工作要回归生活、联系生活,注重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化发展趋势;三是新评价观,即实行发展性评价,基本特征是多元化,包括标准的多元性、主体的多样性、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等等。

2教师要增强对日常教育实践的反思。

当前,我国理论色彩较浓的教育教学研究并不适合作为专业发展主体的一线教师,教师要树立起“专家”形象,必须重视自身的成长过程及其身处其中的日常教育实践,充分挖掘日常教育生活中所蕴藏的丰富的研究素材,并形成自身的教学理论,达到掌握策略,改进行为,增长智慧的目的。一是培养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养成研究的学术自觉。中小学教师研究日常实践工作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从教育事件中提炼主题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对当下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会变得十分迟钝和冷漠,更难以具备对教育教学事件加以诊释的能力。教师养成发现自身所处的教育环境中的问题的敏锐性,并逐渐养成一种研究问题的自觉,对于中小学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研究能力,有重要意义。川二是善于把自己带人实践研究的情境,省思教学效果。情境决定行为,有效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而情境则与镶嵌在其中的知识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的实践经验与真实的教育情境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教师必须融人研究情境,从中获取“原生态”的现场资料,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问题,探寻教学工作对学生发展的意义。通过对教学资料、素材的整理、分析、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把握教育教学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三是注重整理研究成果,促进成果系统化。中小学教师应努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文字,对自己教育教学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并从中锻炼和提高发现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创新思维、文字表达等能力,从而养成专家型教师的素质。这要求中小学教师及时地把自己对“教学感悟”的感情、体验、认识、见解、遗憾写下来,由片断到长篇,由零散到系统。这样的文字也许不会阐述得很严密、全面、深刻,但由于基于事实,是来自于教育实践中活生生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它往往是形象逼真、简明易懂的。四是积极做好成果转化,提升专业水平。中小学教师从事日常实践研究,其研究成果能使教师在深层的文化结构上提升自己的专业视野,使其由客体成为主体,能理性地、富有创意地对待自身的教育活动,并改造以往不恰当的教学习惯与行为。在此过程中,教师从教学研究的边缘逐渐走向了中心,提升了专业水平。

3教师要注重开展反思性教学。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把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等作为认识或意识的对象,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判,并考虑、选择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和科学性对策的过程。它是教师为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意识努力的过程,同时它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的反思包括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和对“有效性”教学的质疑,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既包括教学行为计划进行反思,也包括对教学行为进行现场反思,还包括对行为结果进行反思,从而增加有效的教学行为,进而促进有效教学成为现实。反思通过将研究纳人教学活动中,经验不断上升为实践智慧,将“他人的理论”与“自我的理论”相链接,构筑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成为教师成长之源。

(二)学校倡导有效教学的良好环境氛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和保障。

教师任职的学校是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本人成长发展尤其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中人们往往过多地注重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教育,忽略了教师任职的学校,从而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要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必须充分发挥教师任职学校的助推作用。

1学校要确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同步推进的办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了正的理念,才会有成功的实践。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影响有效教学的直接因素。由此可见,有效教学、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三者是互为因果,紧密联系的。因此,学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同样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场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除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应该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有一效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

2学校要明确课堂教学是教师发展的主战场。

过去人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通过送出去进修学习的方式进行,但这种学习培训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因为通过培训学到的知识,与个体当前的、现实的工作、生活情境与需要关联较少,缺乏个体特定场景中特定心理体验的融人和个体内心深处精神的渗透,因此它没有真正转化为个体内在心智模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造就了现实中口是“行”非的教师群体,其实践中的表现就是,教师“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的分裂。相反,校内课堂教学内容是鲜活的,富有特定的情景变化,教师可以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为自己积累足够的教学经验,并可将理论下放到实际情境中,产生出自身的特色教学,发挥出教学水平。由此可见,学校必须充分重视课堂这一师生共同成长的主战场。它对于教师而言,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它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的成长。

3深入开展校本研训,加快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校本研训是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与培训,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教学实践为目的的培训。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教学实践,而有效的校本研训对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促进教师合作与交流,创造性地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以“教学效益至上”的有效教学理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校本研训的途径,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增长教师的教学智慧,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同步发展。

根据有效教学的理论内涵,学校在推进校本研训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应构建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机制,组织好引导好全体教师对日常教学问题的研究工作,让教师的研究放在校内,放在自己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二是处理好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学校既要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师个人反思制度,又要探索教师之间、教师与校内教研组之间的互助互动式反思途径。同时在寻求专家帮助时,要把立足点放在专家指导上,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而不是强调主体作用,只有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才能激发教育创新的活力。三是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校本研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学校一定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来推进校本研训的工作,使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有利于教学效益。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在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自主探索、不断反思、渐进提高的过程,有其客观规律性。在新课改背景下,广大教师要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和教学效率,就必须自觉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和学生共同成长。

文档为doc格式。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论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自提出以来,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发挥出巨大优势。但是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兴事物,在其初期发展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很多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有头无尾的现象,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来困难。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都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起步阶段,难以深入人心,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合作社的规模小。目前全国现存的合作社的注册资金大都不超过100万,资金投入不够,合作社的发展受资金限制,整体实力较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其次,合作社在发展初期,相关法律法规侧重点在与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社,合作社具体流程的法律制度缺失,合作社管理人员职责不明,即使法人外逃,也难以纠责。最后,合作社形同虚设。合作社是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的经济组织形式,但是在基层政府执行过程中,更多的将其视为形象工程。大量合作社犹如雨后春笋,真正发挥作用的合作社不超过三分之二。

二、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监督。

加强监督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全心投入,开展监督工作。首先,在合作社成立初期,对农民进行培训宣传,增加农民对合作社的了解,确保每个入社农民都是在自愿的情况下入社。其次,加强对基层领导者的培训,全面提高基层领导者的素质,增强法律知识,杜绝基层领导者将合作社视为其形象工程而开展工作。再次,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政府设定专门的监督小组,全程跟进监督合作社的发展,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促进农民合作社的透明、公开,实现合作社健康良好发展。

2.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存主要法律,该法在合作社发展初期确实大大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但是随着合作社进程的推展,《合作社法》已然不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例如,《合作社法》中对合作社注册设定限度较低,对成员的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等等。现存法律制度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实行农产品的市场化经营,但是,由于农民知识水平以及市场意识的淡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独立成型。因此,需要政府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需求,加大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并且指派专人负责,对于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将难以理解的信息内容用简单的叙述方式表示出来,方面农民查阅。不断对农民进行高科技手段的普及,提高农民使用网络查找所需资料的能力以及在实际中使用信息的能力。

现阶段,随着农村经济与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更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以下几种发展模式进行介绍,探索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1.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

由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预测,通过合同与合作社约定本年度生产的数量、品种及主要品质和技术指标。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家提供统一的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产品成熟之后,由合作社验收,收购、包装、储藏或初加工,然后由龙头企业集中并作最终加工和销售。模式优势:通过有效的合作方式把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即可提高农户经营的规模效益,降低中间交易成本和违约机会,增强了农户与工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

农民合作社依照本地特色建立良种、生产和加工基地,“以名特优新”为发展方向。通过为社员统一提供生产技术服务,统一防病虫害,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公平,公正互利互惠的销售,统一进行产品质量认证,树立特色品牌、发展特色农业。模式优势: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可以极大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3.合作社+农业科教单位。

农业科教单位或科技人员可以科技入股形式参与合作社的发展,成为合作社变不定期、不定量指导的松散连接变为紧密的利益连接。农业科教单位利用人才、技术及设备优势,为合作社科技发展提供原动力,合作社不仅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成果转化的基地,而且可以根据其对合作社及农户的贡献给与一定的股份分红。模式优势:农业科技人员成为合作社的一份子,必将设身处地为合作社及农户着想,为他们提供及时,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有利于产学研一体化。四、结语在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我国农村发展现状,从实际出发,积极提供政策制度保证,在不同的地区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迈向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林业产业整体结构单一,如果林产工业要想得到一个长足的发展,必须完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立足于生态视角来看,对当前的林业工业经济模式进行深入的讨论,希望能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

关键词: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浅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林业发展与工业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矛盾,造成林业产业发展资源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对于林业工业的整体发展模式需要根据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及时转变,从生态视角来观察产业经济发展,以促进林业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化的进程。为有效保证地球资源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林业资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1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具体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还处于不容乐观的阶段,其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出衰退的迹象,社会效益功能也出现下降的趋势。在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系统中林业资源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国家节能减排工作中,林业工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林业需求不断扩大,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林业经济模式,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以求得平衡,才能真正实现环境生态与林业经济发展的双赢。由此可见,保护生态环境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发展的现状分析。

2.1缺少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了解。

近几年以来,虽然我国加大了林业机构的发展和建设的力度,投入了许多的人力和物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制约了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整体构建,阻碍了林业生态经济的后期发展。国内的许多企业都没有真正重视林业生态的作用,对于林业生态缺少一定的了解,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出现许多乱砍乱伐的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林业的发展。加上在经济全面發展的背景之下,由于过于重视眼前的经济发展,忽略了林业生态经济的长远发展,影响了林业生态经济建设的工作落实。

2.2林业生态建设管理水平不高。

在进行林业生态经济建设时,许多环节没有结合当前的发展需求进行合理管理,发展结果不甚理想,具体表现分以下2种:一是在林业发展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自然灾害、病虫害等非人为的因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林业部门做好相关的应对策略,但这些自然现象是非人力能控制的,如果发生了业务分离的现象,必然会导致内部管理重复的现象。面对这些自然问题,如果没有及时优化和改进,必然引发业务功能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进而影响林业生态建设的平稳性。二是在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环境中,一定程度上对林业发展带来影响。我们国家土地辽阔,在各大领域中有的地质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现代化技术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和推广,给林业生态建设增加不少的难度。

2.3林业內部之间缺少一定程度沟通和交流。

我国在进行林业经济建设中,各部门之间没有明显的互动和交流,有关建设数据更新不及时,没有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共享,部门之间也没有及时沟通,使得林业生态建设中缺少合理和规范的数据,给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带来巨大的考验,影响了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开展。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工作素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上层管理人员,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专业和技术知识或者是其在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时出现滞后的情况,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3.1加大林业生态环保的建设强度和力度。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为了能有效推动林业发展,必须加大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建设原则,将林业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发展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化持续发展。

3.2建立健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虽然我们国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受到破坏,其中还伴随着自然灾害,给民众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必须重视林业资源保护,健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加大执法的过程监督和力度,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开发,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好当前的林业经济发展。

3.3大力发展混农经济的基本模式。

混农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结合当地的一些自然经济条件以及当地的文化背景,根据当前的林业部门管理下的土地和生态资源进行综合性的运用,在确保当前林业资源被保护的前提之下,栽培多种经济作物,从而形成一定物质之间的循环利用,最终实现经济的稳定、多能量的流动和多级别的现代化林农复合型的生态系统。不断提高林业资源的发展质量,以及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持续地促进林业资源的发展。

3.4在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森林生态旅游的项目。

在林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中,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长久的,越来越受到大众的热爱,其不仅能促进当代的生态旅游的全面发展,还能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建设生态化的大自然和保护区,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宣传,还能为当地的林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在基于林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之下,结合当地的林业资源的特点,可以提前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5注重发挥林业资源的多功能性的特点。

在针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过程中,合理利用林业资源是当今大势所趋,在发挥林业生态资源的过程中,要加大林业经济功能的建设,将林业中的生态功能发挥到最优化的状态,为林业经济的后期发展做好铺垫。所以,在进行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要求相关管理人员熟读国家有关林业资源开发的法律和法规,遵循林业资源的基本生长规律,确保林业资源进行合理化的运用,在当下的林业资源生态功能过程中,确保林业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4结语。

总之,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中,林业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这不仅是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迈向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论文

摘要: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位于该州中部,是江西历史文化名城。自信丰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县政府紧紧围绕上级党委、政府、县委的正确指导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拉动经济增长、项目建设持续发力,开创了全县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近些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府的监督支持下,信丰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凝心聚力、狠抓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使得整个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综合实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截至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70.69亿元,与2016年相比,同比增长比例为10%;工业增加值为57.01亿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比例为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44亿元,与2016年相比,同比增长为9.7%;实际利用外资为9843万美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比例为10.4%;出口总额为11875万美元,同比增长比例为10.7%;财政总收入为16.38亿元,同口径增长为11.75%。在2017年赣州市“六大攻坚战”流动现场会综合评比中,信丰县获得了全市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这些成绩令人欣慰,与所有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1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现代服务。

在近几年的发展改革中。信丰县通过招大引优,加快了振兴发展的步伐。单2017年,就争取到355个项目,到位资金45.38亿元。同时,招商引资成果也非常丰硕,信丰县已引进强达电路、五洋洲电子等电子信息企业。整体项目建设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目前已加速推进了大广高速北互通等多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近130亿元。此外,赣深客专信丰段还在建设中,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项目诸如桃江湿地公园、农夫山泉等已经投入使用或投产。县文化艺术中心、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南大道、南山公园、信雄公路改造也得到了充分落实,这些发展都让信丰县改旧貌、换新颜,以更具活力的气势带动全县人民奔小康。

2提高工业水平、加快产业发展。

2012年到2017年,信丰县新增企业近70家,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比例为34%,有14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主攻工业、集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至2017年,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并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工业投入大幅增长并全面推进工业,至今,开工建设了领创电路、骏达电路等多个项目,竣工或投产了瑞信新能源、文峰电子等多个项目。不断壮大首位产业并出台了相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同时不断完善园区平台,大力开展降成本、优环境的专项活动,出台近100条的惠企政策。此外,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开了全省电子器件产业的基地框架,并启动了脐橙产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有将近140家企业投产园区建设,在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70亿元,工业园也成为赣州市第一批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信丰县迎来了很多荣誉,息烽县先后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先进县等,并且还荣获了江西工业三年翻番奖。

3促进城乡面貌、完善配套设施。

新丰县实行规划先行、建管并重,促进城乡面貌换新颜。目前,县城人口达31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3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54.8%,这些都是三城两区扩容提质的成果。发展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要迈着前进的走向辉煌,短短的几年时间,新丰县不断找寻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的完善,努力使自己迈向新的台阶。如今已完成了社会停车场、农贸市场、垃圾中转站等6个专项规划选址,还编制了花园大桥、三馆两中心等设计方案,同时还实施了体育中心周边的控规编制。针对过去的脏、乱、差现象进行持续整治,充分发挥大群团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开展洁美家庭评比活动,引导群众转变生活陋习,改善群众的人居环境。经过一系列的规划完善后,不断提升了其城市品位,市容市貌也明显有了较大的改观。漫步在新建的桃江湿地公园,可感受到古木参天、优雅秀丽的环境,还可体味到鸟鸣啁啾、盎然生机的活力,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已成为市民在闲暇时游玩娱乐的好去处,既愉悦了心灵又陶冶了情操。此外,还加大了城乡“两违”的整治力度,对出现的违法问题进行了有效遏制。并且,不断提升城区绿化、美化水平,新增32.7公顷绿地,打造新丰新绿城。

4日益彰显活力、改革重点领域。

新丰县如今还全面完成了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绩效工资制以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等改革,共同稳步推进了国企改革和国有非公企业的改革。在行政方面,已投入使用来行政服务中心大楼并开设了行政服务绿色通道,全面提升行政服务。在改革的同时,当然不忘加快重点领域的全面改革。比如,在交通方面,启动“决战三年、畅通信丰”的工程,顺利完成了s317坪石至安西公路、g105石井至西牛段公路的全面通车,还改造升级了县道并加快推进了乡道双车道拓宽改造等项目;电力方面,完成新建35千伏崇仙变、农网改造增补工程建设以及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实施了对中低压配电网的改造;水利方面,狠抓小农水项目、除险加固了7座小型病险水库、全面完工了小河、安西等防洪工程;通讯设施方面,新建基站200多个,4g通信网络覆盖率达92%。在优美环境的吸引下,吸引了众多商业投资,新丰县被评为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同时,由于显著提升了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我县还承接了产业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效。短短几年时间,引进外资2.73亿美元、引进内资92.12亿元,光超亿元项目就有几十个。

5改善民生力度、促进和谐稳定。

新丰县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民生工程先进县,民生支出累计达28.4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多,农民人均纯收入日益渐丰,如今实现了城镇就业率在96%以上。在满足技术需求的情况下,有力推进地区合作并有效扶持本地企业,积极与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协调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还为农民提供农业、产业升级报告和技术保障,农业、经济学等专业的教授、博导根据新丰县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并给予指导,这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就业率还让他们真正明白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此外,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全覆盖,进一步扩大了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让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被征地农民全面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为他们的养老提供了重要保障。并且还开展了新型保险试点,实现对城乡低保公民的应保尽保。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新丰县加大住房面积的扩建工作,确保县城人均住房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对人均月收入在708元以下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进行应保尽保。在医疗方面,不断加大对医疗救助的力度,还对8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高龄补贴,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盼,真正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福利。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不断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矿产资源的开发秩序进行全面整顿,使其顺利通过国务院驗收组的验收。

6重视社会事业、共创繁荣景象。

新丰县如今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青山绿水、养人眼目,森林覆盖面广,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花香阵阵、沁人心脾,先后被评为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在绿化环境时新丰县最好更加重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近几年,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改造并扩建新校舍9.4万平方米,通过了省政府教育的督导评估。而且,高考成绩也愈加优异,每年送进211和985大学的人数逐年增多。人口计生工作实现了一升三降目标,还被评为全省优质服务先进县和综合治理出生人口讯别比工作先进些。快速发展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并成功,承办了全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理论研讨会,新建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犁狮、古陂蓆狮等入选了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断加强社会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维持和谐安定。重视科学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全面促进政府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全面整顿工作作风,让人民生活安心、工作顺心、有更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昂扬的斗志。

参考文献。

[3]李俊,方鹏骞,陈王涛等.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医疗费用上涨对我国医保基金支出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7,(1):27-29.

迈向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分享经济逐渐渗透我们的生活,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使用权分享”的本质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浪费和污染。文章定义了分享经济的概念,多角度分析了分享经济的特征,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挖掘了分享经济蕴含的价值。并提出了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构建和完善参与者权益保障机制、建立与分享经济相匹配的统计体系等对策措施,目的是为解决现实分享经济实践中的问题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共享经济;价值;策略。

1.网络效应下用户与平台互促发展。

分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基于互联网信息平台。供给方和需求方为平台用户。以色列经济学家奥兹·夏伊在《网络产业经济学》中提出,“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的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在这种情况下,分享经济所依靠的互联网信息平台中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加,用户从平台中获得和体验的产品和服务也更加优质,而平台运行的边际成本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降低。

2.交易对象不断拓展。

分享经济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人们最初参与分享经济的目的是消耗过剩产能、减少浪费,主要交易社会闲置物品。随着分享经济的发展,协同消费理念的提出者rachelbotsman在2010年出版的《what’smineisyours》一书中将协同消费模式划分成三个类型,分别为产品服务系统、再分配市场以及协同式生活方式。其中,协同式生活方式是指有相同兴趣的群体之间对时间、空间、技能、资金等虚拟资产的分享。根据划分标准及分享经济实际发展情况,除闲置物品外,碎片时间、盈余资金、知识技能、经验、数据等无形商品也纳入到了分享经济的交易范畴内。

3.全新的消费理念。

传统模式下的消费主义认为人们消费产品存在“购买产品、使用产品、淘汰旧产品、购买新产品”的过程。分享经济中,消费者对“使用”概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无需占有,仅享受产品及服务价值”的这种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深受现代人的喜爱。在这种消费理念的[导下,消费者们的消费行为更加理智、环保、健康。

4.多种技术支持。

分享经济对网络有较高的依赖性,因此不可避免的融合了多种技术,包括手机支付、lbs、大数据分析等。这些技术的成熟为分享经济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其中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50185万人,网民使用率为69.4%。由此可见,我国的手机第三方支付手段基本已经成熟,这为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lbs基于位置的服务、云数据等技术的出现和进步也不断的推进了分享经济的发展。

1.转变商业模式。

传统经济以单一重资产模式为主要运营模式,即供应商持有大量固定资产。相比而言,分享经济有轻、重资产两种运营模式。在轻资产模式下,分享经济交易存在三种身份,分别是供给者、需求者以及平台。平台是连接供需双方的纽带和桥,如airbnb连接了个人房东和住客,网约车连接了私家车和乘客。平台是分享经济的核心,但其本身不拥有大量的固定资产。此外,平台无需承担固定资产的维修和保养费用,所有费用均由供应方承担。这种类型的平台投入较小,不占有物品和服务的所有权,有较高的附加值,属于轻资产的运营模式。

在重资产模式下,平台拥有双重身份,在原有基础上同时扮演了商品的供给方。如ofo小黄车和摩拜单车自建平台,并自行生产大量的自行车投放到市场中。在这种情况下,平台自身拥有了大量的固定资产,并需承担固定资产的维护和保养费用,属于重资产模式。

2.创新盈利模式。

在分享经济中,对于供给者来说,出租产品使用权而获得的租金是其主要利润来源。而对于平台来说,其利润获取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向供需双方收取服务费,双方在平台上完成的每一单交易都需向平台交纳一定的服务费用。如airbnb中的每笔预订会向房东收取3%的服务费,向房客收取6%~12%的服务费。二是在向在平台上投放广告的广告商收取推广费。平台产生的流量是巨大的,这将吸引广告商来此投放广告。二是利用平台资源延伸服务价值。巨大的用户群将会产生巨量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平台可找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及习惯,挖掘出数据背后更有价值的信息,并由此來延伸服务范围,拓宽服务边界。

3.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交易对象成本之外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交易成本可分为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监督交易进行的成本等。在分享经济中,互联网为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了极大可能,交易对象、产品服务及相关信息等更容易被获取,信息相对及时、透明、对称。如网约车的出现则可以使司机与乘客实现实时精准匹配,极大的降低了空车行驶的概率,减少了乘客的等待时间。此外,双方可以更加清晰准确的了解对方的信息,降低了在交易过程中的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促进交易的发生,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4.提供社交机会。

1.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我国专门的征信政策法律还相对较少,在很多具体的方面尚未形成规定。因此要抓紧围绕《征信业管理条例》等现有政策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同时加快民间个人征信机构的发展进程,推进数据共享,促进征信标准、信用评级统。此外,还要对征信机构进行必要的监管。还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快建设社会征信体系。如英国政府建立了面向消费者的个人身份验证系统—验证。消费者在提交个人信息之后,政府将通过移动电话运营商、信用机构:护照办公室、交通管理局等多个机构来核实消费者身份。

2.建立健全监管体制。

对于政府而言,应首先建立健全监管法律,明确各经济体的权责问题。同时针对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障、隐私安全、税收征管方面出现的问题,建立相关的保障性制度规范,给予正常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地位,明确不合法性行为,使得经济活动能有序的进行。同时,应不断调整法律,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分享经济。

对于企业而言,要配合政府的监管活动,同时在平台制定详细的规则,用以规范平台用户的行为,为分享经济中的具体的交易行为保驾护航;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可建立行业自律协会,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相监督,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对于用户而言,要积极配合政府的监管活动,积极监督和举报有关不正当行为。

3.建立与分享经济相匹配的统计体系。

经济统计对于界定和衡量分享经济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对宏观经济社会的实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制定统计标准上,要明确行业分类标准和地区标准,以统一标准为原则,兼顾行业、地区之间的差别。同时要适时调整,对于新产生的分享实践要及时的纳入到統计之中;在调查方法上,要充分利用普查手段,全面掌握分享经济发展现状,同时应选择重要领域和地区进行详细调查。分享经济的调查对象应同时兼顾大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使调查数据更加准确、全面在改进核算方法上,应寻求合适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核算,使数据能够更加准确、实际的反映分享经济的发展情况。对于难以在技术上进行统计的分享行为,可用广告收益等来衡量其价值。

参考文献:

[1]frenken,k.,j,gthesharing-。

economyintoperspective[j].environmentalinnovationandsocietaltransitions,2017(23).

[2]丁那.英国发展分享经济的独特视角[j].电子政务发展前沿,2016(02).

[3]李怀勇,张贵鹏.基n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7(01).

[4]解轶鹏,石玉.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j].国家治理,2017(17).

迈向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论文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为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变化,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就要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尤其是在疫情在常态化后,我国还是应该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疫情以来,实体经济的回报率下降,许多企业、实体商铺等经营遇到一些困难,期间主要依靠网上消费,扩展线上经济为主要生存手段。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需要防止“脱实向虚”的倾向。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社会的资本大量逃离实体经济,那么资金就没有进入生产领域,就没有创造社会财富,而是在虚拟经济中空转套利,这不仅会推高资产价格泡沫,更会积累金融风险。这几年,防控金融风险力度加大,更让社会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中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提振实体经济需要把金融工作作为服务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在互联网发展和国内疫情新形势下,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实体经济循环不畅。为了解决实体经济在经营中的困难,中央有明确的认识,而且在陆续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央行已经连续4次降准,目的正是为了优化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并且银行方面也突出重点,服务民营小微,积极为企业提供信贷及预授信。创新产品,丰富融资。面向小微企业和小微商户的便捷金融产品,支持中小微企业“增量、降价、提质、扩面”,让金融的“活水”流入实体经济。

发达的实体经济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可靠保证。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创新驱动器,在维持经济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中坚作用。振兴实体经济,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点,也是经济政策制定的基点,实体经济从业者和企业家应该充满信心。

立体标志视角下的现代平面设计发展论文

摘要:多维化平面设计已成为平面设计在当今时代下的主流发展趋势之一。研究和探讨多维化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对更好地推动多维化平面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对多维化平面设计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对多维化平面设计的多种价值进行分析,进而在对多维化平面设计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平面设计的多维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思考。

伴随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提升,传统的平面设计逐步体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过去的纸媒市场愈来愈狭窄,也愈来愈受到诸多新媒体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平面设计便要独辟蹊径探索一条属于自我的发展道路了。新时代下平面设计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第一,平面设计逐渐朝着交叉的媒体的方向迈进;第二,基于科学技术的对互动媒介的设计,其注重的是客户切实体验。

多维化平面设计是一门涉及诸多内容的设计艺术,其把个体的活动、个体的感官、时空等要素杂糅到平面设计过程中,逐步构成了多维化的设计思维。设计人员依托设计语言,经过对设计对象的用心安排,让平面设计打破二维空间的制约,多角度、多层面表达作品内涵。在实践中,主要运用到现代新艺术、导视设计、室外广告设计等诸多领域中。伴随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媒体的类型与规模快速增多,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影响,此为平面设计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机遇,其不再拘泥于二维空间,多维化平面设计逐步呈现出盎然生机。

2多维化平面设计的多重价值分析。

具体而言,多维化平面设计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2.1商业价值。

平面设计的商业价值表现在关注度的吸引方面。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信息传输、共享的效率有了很大提升,平常数量诸多的内容让人头脑中的“图形处理器”反应度下降,此导致网络中大部分质量一般的平面广告难以发挥有效的宣传功能。多维化平面广告的诞生有效缓解了此种问题,为浏览者带来了难以在网络上领略到的全新体验。多维化的设计观念强调打破维度的制约,整体运用多种空间,添加诸多的'二维空间之外的多样化元素,让平面广告的视觉语言由“二维、静态、单方向传输”向“多维、动态、双方向传输”转化,为平面设计增添全新动力,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2.2社会价值。

当前时代,经济稳健增长,社会竞争日益升级,导致个体之间的问题逐步显著。多种文化的冲突交流,致使人们形成了多样化的道德理念与价值理念。公益广告侧重人们的公共品德,用一种愉悦、轻快的宣传方式,传输含有内在意蕴的道德内容,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全面利用文化的融合功能。多维化平面设计的社会价值表现在更高效的工艺理念的宣传上,打破传统媒体方式,改变受众对公益广告的认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不单单是公益性广告,商业广告也逐渐利用社会价值的实践作用,展现其特殊的设计观念和视野。多维化要素引起了受众对于看到的事物内在意义的考量,联系广告情境使人不自觉地想象到环境污染的危害,进而完成公益理念的传达。公益广告不应当是枯燥的教条主义,而应当是侵染、是影响,是和受众达成某种心理上的共鸣,很明显,多维化的设计方式在此方面有很大优势。

2.3艺术价值。

在各种维度,艺术的表现不存在优劣、高低之分。传统平面设计在表现形式上更积极、更浓烈,设计人员依托图像、语言、色调在二维空间全力展现,旨在把受众的注意力由一个可以切实体会到的多维世界招引过来。多维化平面广告的表现形式更内敛,更迂回,其并非把受众的注意力吸引在某个维度或者某个媒体上,而是把设计融进现实生活,全方位激发受众的感官,让受众的心灵受到触动,思想产生变化。

2.4生活价值。

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伴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条件更优越,在基本的生存需求被满足以后,人们逐渐考量自我存在的意义,这有利于深化人们对美的认知。多维化设计的产生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发展在生活方面的体现,运用实践所可以提供的所有科技举措与媒体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乃至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诉求。实际上,多维化平面广告的目的是和受众的生活有效融合在一起。

3多维化平面设计的应用现状分析。

目前,多维化平面设计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集中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3.1多维化在图形方面的运用。

图形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元素,没有图形的平面设计作品是乏味的。图形的多维化重点表现在对摄影图片的进一步修理与设计。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摄影图片打破了时空制约,摄影人员能够依据平面设计作品的需求对摄影图片加以美化,来提升摄影图片的体现力。“图”指的是二维作品,“形”指的是三维作品,两者的有效融合是达成平面设计视觉体现多维化的重要举措,同时是平面设计朝着多维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渠道。

3.2多维化在文字方面的运用。

文字是社会向前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平面设计中增添有关的文字是作品传输信号、指引消费的重要举措。在多维化平面设计中文字可和图形加以融合,也可作为独立个体加以处理。文字和图形加以融合时,设计人员一般会运用文字嵌入的形式,把文字与图形视为一个总体进行设计,此种形式会给受众的感官带来较大冲击,进而实现传输信号的目标。而将文字视为单独个体加以处理,是运用文字尺寸、色调的设计,让其体现出某种韵味,让受众较易且愿意接受。总之,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维化平面设计已逐渐成为平面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在进行多维化平面设计中,要求设计人员必须灵活运用各类元素,例如感官元素、行为元素等,通过各种元素的灵活搭配和组合,从感性和理性等多个维度增强平面设计的展现效果,实现平面设计内容的有效传达,从而最终实现平面设计所要达到的效果。而伴随设计理念、设计元素等的不断更新,多维化平面设计也必将进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下文将对多维化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展望。

谈激励相容视角下的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摘要:循环经济是发展中的人类反思发展模式的思想,能够克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从而能够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降低经济发展代价的途径。将激励搞对,实现利益相容是推进循环经济进程中应当把握的原则。

关键词:循环经济;激励相容;利益共生。

引言。

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是集约化的增长模式,能够克服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所导致的诸多问题,比如,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垃圾废弃物的排放等。近些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人类逐步意识到要改变以往的增长模式,应该将经济活动纳入到循环经济模式下。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固然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为了取得发展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对资源和环境的沉重压力,激化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能带来灾难[1]。高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逐渐增加,从1995年的355亿元增加到的1363亿元257;同时新的污染在旧的污染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就迅速增加,如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有机合成材料的生产和广泛应用中产生的硫酸盐、硝酸盐等污染物261。经济快速增长进程中的生态危机,唤醒了我们的危机与警觉,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克服人对自然界的破坏性,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历史的统一,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无疑是必要的,唯有此才有可能践行“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尽管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都纷纷强调循环经济模式所能够带来的好处,比如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但是不难发现,循环经济在中国的推进仍然不尽如人意,法律法规规定的生态型经济行为仍然难以有效落实、监督机制不健全,统一的基本法律《循环经济法》仍尚未出台,地方政府继续热衷于gdp。循环经济在中国之所以距离成熟期尚远,是因为没有有效地解决激励相容问题。

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模式的演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若要实现因制度变迁所设定的绩效,就应当发挥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利益实现的可能性。否则,冲突式的过程会影响绩效的可获得性。途径与方式的选择影响到问题的解决,能否实现把激励搞对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症结。循环经济作为时代中的人类对发展模式反思的思想,其推进应当遵循利益激励相容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地构建循环型社会。

(一)解决好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为了降低经济发展的代价,以低代价谋得高的经济效益,当然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循环经济模式固然是解决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方式,但是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发展,环境保护必须能够较传统的增长方式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否则就缺乏足够的动力促使各主体去践行循环经济模式。中国长期以来在分权体制下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就是gdp,如果让地方政府因为实践循环经济模式而看不到发展绩效的可获得性,就会让地方官员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所以,应当改变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走出物质gdp,步入绿色gdp;改变经济发展的单一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以协调方式促进利益的相容性,激励地方政府主动地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建设性而非破坏性。

(二)处理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要么是成本既定下的产量最大化,要么是产量既定下的成本最小化。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不可避免地涉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成本与收益的冲突,能够阻碍循环经济的践行。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模式使企业的成本显着增加,使得企业在有限的经营周期内减少了利润空间。如何创造出成本与利益的共生,是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特别是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新建企业(增量企业)因为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而选择“管端预防”,门槛的抬高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而原有企业(存量企业)虽然因污染和废弃物处置的设立而选择“末端治理”,但是新建企业更高的运行成本,容易造成新旧企业利益分割的不平等,导致在完全利润导向的机制下,产生逆向选择,淘汰新企业。这种劣币驱逐良币式的竞争显然是不利于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因此,必须权衡处理好经营成本和社会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借助有效的财政制度来实现成本与利益的协调。

(三)协调好微观、中观和宏观主体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微观层面的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模式,消费者遵循绿色消费模式;中观层面的中间组织采取社会投资推进循环经济;宏观层面的政府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监管体制。目前虽然我们以战略性的角度强调了循环经济模式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但是企业寻找不到循环经济模式对利润空间提升的贡献。不同层面主体的利益无法实现协调,利益的冲突必然成为了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限制因素。因此,实现利益的共生,让企业、居民、中间组织和政府形成共同的利益链条,可以减缓循环经济模式的限制因素而增加促进因素。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时候,更加关注企业的即期利益与远期利益,居民的绿色消费与幸福指数,营造出类似于日本的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社会氛围。

(四)有效解决不同区域间的合作关系。

选择循环经济模式能够以显着的正外部性影响到不同的区域。选择循环经济模式的地区固然享受到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益处,但是该地区不得不付出更高的选择成本。而循环型社会的益处也能够被其他区域所享受到,利益和成本的不均衡性有可能影响到区域间的合作。所以,应该从制度设计方面权衡处理好跨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尽管循环经济说到底是发展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发展的公平性问题。不能因为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剥夺了发展的平等性,目前看来,生态补偿机制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涉及与发达国家就循环经济问题谈判的时候,必须从全球性发展的义务承担角度,促使发达国家承担起节能减排的义务,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排污权交易制度。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才能促使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国家间的合作,进而推进循环经济的实施。

二、结束语。

人类能够做的并非是应当做的。人类应当从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客观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寻求实践过程中的人化自然,正确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将社会本身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毕竟“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也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循环经济模式就是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把激励搞对,实现利益相容就是推进循环经济应当把握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51。

刘本炬。论实践生态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83。

刘学敏,中国推进循环经济的深层障碍[j],经济纵横,,(7):15—17。

邱耕田。低代价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2。

迈向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论文

大量企业偏离实体经济方向,必然对一个地方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实践证明,缺乏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是危机四伏的经济;虚拟经济离实体经济越远,泡沫越大,泡沫破灭后的灾难也越大。任何一个国家和地方,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实体经济,都难以保持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平、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迈向基本现代化乃至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实体经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其它经济形态无法替代的。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切实坚定勤劳创业的决心、创新引领的雄心、脚踏实地的耐心和实业致富的决心,努力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实体经济的品质、档次和国际竞争力。

实体经济涵盖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中的绝大部分产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坚持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实服务业这个大方向,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一)做优农业。

农业是天然的实体经济,也是基础性的实体经济。农业的基础性不仅体现为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源泉,是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同时体现为农业的现代化是工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基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不断下降,发达国家目前只占1—2%。因此,如何防止农业发展偏离实体经济方向,切实做优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做优农业,防止农业偏离实体经济方向。

(二)做强工业。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其产品技术含量、品质及其加工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乃至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从发展规律看,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后,工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大部分发达国家目前普遍在20%上下。做强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若干领域赢得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在重大科技突破基础之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形成若干个新兴支柱产业,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形成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持续动力。

(三)做实服务业。

服务业总体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些是经典的物质生产部门,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有些虽然不完全属于实体经济范畴,但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金融业。强调做实服务业,是因为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服务业必然要成为经济的主体。同时,不少服务业在发展中常常容易形成泡沫。因此,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防止服务业偏离实体经济方向,对未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至关重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推进金融改革发展势在必行,同时必须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基本方向。要紧紧抓住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着力在民间融资规范、地方金融创新、信用体系建设、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等方面先行先试,带动金融改革和发展。

(四)扩大有效投资。

投资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直接手段,也是推进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扩大有效投资对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以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为切入点,推动大平台加快构筑、大产业加快形成、大企业加快发展。围绕改善民生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抓好教育、卫生等领域的项目建设,以及城镇保障房建設、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建设。

(五)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发展实体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当前,最重要的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出口。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优化出口主体结构、商品结构、市场结构和贸易结构,大力推进境外贸易促进平台、出口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积极做好各类境内外展会参展工作,不断完善对外贸易预警机制,促进出口平稳增长、进口为我所需,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同时,要积极扩大国内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营销网络,支持专业市场在外设立分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不断提高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

(六)力推进科技创新。

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切实增强科技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专利申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人才强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结语。

强对企业的服务。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切实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要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主业,进步深化改革、放宽准入、完善政策、加强服务,不断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良好氛围,使人才和资金等要素更多流向实体经济,政策措施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优势。

参考文献:

[1]郑建红,徐少华.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金融与经济,2016.

[2]焦继军.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2015.

迈向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论文

[提要]县域经济对于城乡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调和作用,是我国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本文在对甘肃省静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作出简单介绍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其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完善策略分别进行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甘肃省静宁县;县域经济;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4月28日

“郡县治,天下行”县域经济是我国最基本的经济组成单元,同时也是我国各项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最终落实单元,具有完整的经济发展功能,拥有特色化且独立的经济发展形势。并且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县域经济更是起到了关键性的纽带作用,是实现我国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可以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归结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顺利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同时更是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脱贫攻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县域经济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静宁县隶属甘肃省平凉市,在地里位置上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区,全县总面积达2,1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万亩,山旱地占92%。基于静宁县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其植物、动物、矿藏等自然资源丰富,全县拥有70多种林木,其中苹果、花椒、桃、杏、梨等为其主要的经济林木;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涉及到铁、锌、铅、石灰等十余种矿产,拥有仁大乡老虎湾铁锰矿、高家湾铁矿、李店镇杜家大湾铁矿、威戎镇受家峡铅锌矿等。2017年全年生产总值达51.09亿元,相比往年增长2.4%。其中,以农业、畜牧业等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增幅8.9%,增加值21.0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09亿元,其中包括工业2.64亿元,建筑业7.4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96亿元,涉及到了固定资产投资、贸易、旅游、财政、金融、保险等各个行业。在全县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作用下,静宁县先后被评选为全国教育、科技、文化、水土保持、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并获得了“果业发展百强优质示范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苹果20强县”、“中国苹果之乡”、“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等荣誉称号。

在农牧业发展方面,静宁县依托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产业,制定了“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的新型发展目标,并建立了19个万亩苹果种植示范带、35个千亩示范点;在工业经济方面,静宁县在对当地经济发展要素进行集中统筹的基础上,制定了特色化工业发展目标,积极建立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了以纸箱包装业、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以建材生产工业等为代表的工业发展格局;在商贸金融方面,静宁县将发展目标对准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城乡商贸市场建设,形成了以灵芝、李店、威戎等为代表的一批农资商贸市场。并依托“互联网+”制定了“三园两平台一中心”的建设目标,积极完善当地电子商务基础保障设施建设,鼓励当地各个行业加入到电子商务的大潮中去,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电子商务新业态的形成。同时,依托当地丰富的生态、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当地旅游资源潜力,建成了以伏羲部落生态文化产业园、曹务张屲民俗文化园、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等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旅游项目的建设工作,实现了集生态旅游、苹果采摘、农业观光等为一体的旅游发展模式。

近年来,静宁县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在经济建设、生态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但基于推进静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考量,我们在为这些傲人的成绩可喜的同时,也必须清楚的意识到,面对社会主义新时期新的经济建设目标以及全新的环境,静宁县在经济发展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对其予以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具体而言,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静宁县地方财政实力较弱,且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以2015年为例,当年地方财政收支分别为2.14亿元和27.5亿元,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而当年全县人均gdp仅为10,625元,约占全国人均水平的1/5。二是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以果业为代表的农业目前仍处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的转变阶段,产业发展链条较短。而工业则依然大多为劳动密集型,整体发展水平较低,难以获得大企业的支持。以餐饮、运输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仍为当地第三产业支撑行业,以家政养老、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三是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道路交通存在脏乱差、断头路多等情况,县乡道路则存在建设标准较低、质量欠佳等情况。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一)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一方面在农业方面,要继续秉承资源发展优势,大力发展以苹果、旱作农业、草食畜牧等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挥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集中建设农业示范基地,在产业聚集的作用下延伸农业产业化发展链条,实现地方农业品牌化发展。并制定“互联网+农业”发展目标,推动当地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同时,还要针对当地农户开展相关科技知识、技术技能培训工作,赋予农民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思维,由此来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实现当地农村人口的增收,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在工业发展方面,要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引入先进科技,促進当地工业产业结构优化、规模扩张、效益提升。壮大地方工业发展实力水平。在原有包装产业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产业的精细化、多元化、品牌化发展,对现有包装生产线进行技术、设备升级改造,将产业多样、纸塑并进、档次分明、设备先进作为当地包装产业集群建设的总体目标。在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的同时,结合市场分析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对原有建筑建材、地毯加工、民爆器材等传统工业,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全面调整产品生产规划,主导节能型经济发展,在产业聚群的基础上延伸传统产业链条。

(二)完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城乡统筹发展,以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为契机,全面推进当地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美丽静宁”宜居宜业宜游新静宁建设目标,大力改善當地破败、落后的社会生活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公路改建工程,统筹布局优化设计,建设高质量、系统化的交通运输通道,集中解决当地一些地区交通破败的现实问题,实现乡村道路全面硬化、城乡公路联网贯通的建设目标。同时更要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加快静宁老城区改造工程,将城市道路、休闲娱乐、生态景观等作为市政工程建设主抓内容,将静宁县打造为一个商贸繁荣、人文宜居、生态和谐的中小型城市。以此来夯实静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增强当地经济发展后劲。

(三)着重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政府强大的财政支持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静宁县地方财政实力较弱的现实窘况。当地政府要着重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强大的外资注入来增强当地经济活力,激发当地市场潜力。为此,作为县域政府而言,要加大政策支持,在生产要素、发展条件等方面对外资企业予以资源侧供给,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那些在县域经济体系中极具经济发展模式、就业支持等带动作用的私营个体企业,县域政府更是要将其列为重点支持企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励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向国有企业进行拓展,使其以并购、参股、托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国有企业的运营及发展中来,促进混合经济体制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甘肃静宁县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产业协调发展、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但受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使得静宁县域经济发展中也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如经济总量小、贫困程度深、产业层次低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存在是多方面原因所导致的,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在未来的工作中,对于静宁县而言,要积极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精准扶贫政策等的支持下,增强自身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不畏挑战、主动出击、趋利避害,通过对静宁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的全面整合分析,集中力量推动新兴产业、集约型产业发展。由此来促进静宁县域经济在新时期实现又稳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雪瑶,张子龙,陈兴鹏,王月菊.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的地理探测——以甘肃省为例[j].地理研究,2019.38(4).

[2]王璠.对甘肃省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的思考[j].新西部,2019(10).

[3]张亚凡,刘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9.35(1).

谈激励相容视角下的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一些以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为主的经济发展理念逐渐应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新生产工艺和经营模式。化学工艺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中的重要科目,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科学分析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本文以循环经济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对当前化学工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情况进行研究,提出化工教学改革的措施。

自进入20世纪以来,化学工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作为未来化工主要的发展方向以及蓬勃发展的基础,绿色、循环经济已经越发受到世界各国政府部门、化工企业以及教育界相关人员的重视。就目前来看,随着化学工业经济发展规模的增大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不断提升,要想推动该行业更好地发展,化工行业的管理者首先要改变传统“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观念,推动经济循环发展。作为为化工行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国高等院校应该改变化工教学方式,使培养出的人才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一化工教学进行实践改革的必要性。

化工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作为以高效的资源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为核心发展模式的新型经济类型,循环经济主要是以减量化、提升资源的再利用率为发展原则,以较低的能源消耗和废弃排放量为主要特点的经济模式。这一经济模式的提出和广泛应用,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还能够推动可持续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就目前来看,化工行业主要存在以下两种经济发展方式:一种是以传统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这种单向的直线经营模式,这一模式的存在,使企业获得的经济利润同资源的消耗、废弃物产生的量以及对环境破坏等成正比;另一种以循环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这种反馈式的经济循环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可以起到高效的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作用,还可以尽量以较小的环境成本和能源消耗来获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便能够使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得到循环利用。此外,就传统化工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来看,其生产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大量的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一情况的存在,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治理环境污染,从而导致企业经营成本极大地增加,市场竞争力降低。如果化工企业采用循环经济经营模式,不仅可以延伸经营产业链,还能够综合利用生产废物,进而降低企业经营生产的成本。

二当前高等院校化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化工企业已经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高等院校的化工教学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无法满足企业当前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从具体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和教师对于现代化的化工企业实行的循环经济模式中新的生产工艺以及经营模式并不了解,教学的知识和观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第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化工课程实际的教学内容与化工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没有同化工企业建立起十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途径,这使得化工教师依旧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引用的教学案例是传统经营模式下的案例,学生学习到的是已经被淘汰的工艺和模式。第三,高等院校化学工艺专业的教材改革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就目前来看,高等院校的教材受到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比较陈旧,一些反映新工艺、新科技和新材料发展情况的内容教材中未能体现。第四,化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定缺乏合理性,当前化工专业实行的依旧是“老三段”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学习一些没有多少实用性的理论知识,致使实际的专业工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造成教学内容同化工产业实际需要相脱节。第五,化工专业实验和实训课程的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大部分学校实训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较低,导致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三化工教学具体的实践改革措施。

1.课程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需要。

在制定化工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以循环经济形势下企业发展产生的新工艺和新模式为依据来确定该专业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建立起由化工行业的能人巧匠和专业人员组成的改革队伍,通过该专业和职业特点的详细分析,确定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流程,从而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循环经济中提出的新工艺的本质是:一个由各种类型的产品生产工艺和庞大的化工岗位群体组成的产业链。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新工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中相对独立的内容编制成一个个的教学模块,通过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新工艺。此外,教师应该采用产业链式的课程配置形式,降低课程教学的难度,以企业岗位需求为标准,使模块化教学更加多样化、综合化和小型化。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加强对教师关于新工艺和新模式的教学培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从而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化工企业的需要,提升化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首先,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循环经济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循环经济的意识。其次,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课堂教学流程时,教师要重点突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替代和节约资源技术、延长和链接相关产业链技术、利用能量梯级技术、处理和回收技术、替代有毒害的原材料技术以及绿色的再制造技术的教学,使学生对新技术有充分的了解。最后,学校的管理者要积极地支持循环经济信息数据和技术服务于咨询系统的建设,及时向社会各界传播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技术、管理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增加学生了解循环经济有关信息的'渠道。

3.建立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体系。

首先,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老三段”教学模式,建立起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和方向、实验实训以及专业拓展等模块组成的、以培养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课程教学体系。其次,教师应该以化工企业的经营需求、学生的就业需要以及化工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等为依据,对这些模块信息进行更新和整合,使每一个模块的教学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最后,对于化工教学中不同专业教学需求不同的特点,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保证各个专业的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并拥有一定的专业拓展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就业范围得到拓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4.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

教师应该构建起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的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高等院校建立专业的教学指导组织,邀请工作在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专家来校讲课,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需要掌握的就业能力;第二,建设实训基地,学校与运行循环经济的企业合作,定期派遣一部分学生和教师进入企业中学习实训,提升学生的专业工作技能与岗位适应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改革速度的提升,我国高等院校化工专业的教学也应该紧跟当前企业施行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当前化工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化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利用化工企业创新成果来充实和丰富化学工艺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培养出符合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在音乐教师专业技术发展学习中,本人严格按照学校的专业发展计划,制定了本人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真心对待这一学习,一步步扎扎实实在发展自我,使自己在学习中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历经艰辛之后收获着成功的喜悦。现将本人一年来的学习情况及思想观念和教育行为上的变化做如下总结:

一、力求做到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准绳,提升音乐新课程教学理念为基准的思想,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在培训活动中提升了自身能力,并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促进了自身素质的不断更新;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吸取精华,积极参与教科研课题,使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更有了相应的提高;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大胆尝试,使自己的教材开发及处理能力再上了一个台阶,同时,利用音乐网络资源,在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并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在教学中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能力和理念。

二、在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育教研活动,主动学习,积极讨论交流,更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以探求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模式。

三、自我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和材料。反思如同前行路上的驿站,休整再出发才能精神百倍,方向正确。积极撰写音乐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录和积累教学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每教完一节课后,我都记下本课的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本学年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结束了,但仍需要继续更进一步的提高,我现在初步计划在下一学年里更加继续深入学习,使自己的自身音乐素质和能力得以不断完善。对于上级组织的各类音乐培训,我将不遗余力地积极参加,并且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培训。同时珍惜每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在培训中务实、求真,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从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角度出发,弥补自身不足,更进一步提高自身具有的能力和音乐素养,为教育事业发挥一名教师应有的作用。总之,在本学年的教学工作里,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时间不等人,不能只在原处守望,必须更明确地树立终身学习观,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前进,练就自己更坚实过硬的专业等知识技能,更应该把自己的本质工作做好。

立体标志视角下的现代平面设计发展论文

多维化平面设计是平面设计领域的一个新的设计去趋向,其重要的特征在于突破了传统地设计理念和空间限制,尝试下采用多种材料、媒介来有效地增强平面设计的效果。结合当前多维化平面设计现状,本文认为多维化平面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呈现如下特征。

4.1注重立体空间的延伸,提高信息的传递强度。

多维化平面设计中,立体空间的设计将会给受众代理全新的观看方式,也表现出了设计者的立体化的思考空间。注重立体空间的创造和延伸,是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构成内容。以现代书籍设计为例,立足立体空间延伸的设计理念,则可以给读着一种参与体验和立体形态,可以有效地增强读着的阅读体验和兴趣。同时,在平面设计中,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技术和工艺来营造立体化的空间,即利用多种多样现代材料,结合设计者的敲打、冲压、刻刮、压印、镀金银等改变其表面性质,创造出各种立体效果,达到多维效果。

4.2注重动态空间层面的延伸,建立视觉传达空间。

多维化平面设计是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下的平面设计领域一次数字革命。随着多媒体技术与新媒介的结合,形成了极富冲击力的效果。随着平面设计与科学学科的交叉,运用各类专业软件实现的图文收集、编辑以及高速传送。同时,技术发展下,人机互动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形式,打破了人们固有的心理空间。一些光学技术与影视技术在平面设计领域的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能够获得一定一种造型空间以及视觉层面的心理体验,有效拓展了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层面的动态空间。

4.3时间与空间的对接,创造平面设计的动态空间。

伴随着多维形态意识的不断深入,多维平面设计会更多地考虑到时间因素,以时间元素作为设计场景的供给元素,以空间上点线面作为场所因素,通过时间与空间二者之间有机结合,创造出动态空间的形式。在平面设计中,融入意识与精神的多维度,并实现时间元素与空间元素之间的对接,充分地表现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符合受众的关注点,形成与受众之间的思想互动。

4.4注重互动体验,强化信息传播有效性。

随着互动设计理念的提出,人们对于互动要求越来越多,并促进了互动设计理念在各个设计领域的运用于延伸。当今时代下,互动代表着人们对于世界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而在设计领域中运用这一理念,可以建构出一种全新的认知和体验环境。其有别于传统地设计,更加注重了受众的体验以及信息的传播。因此,注重互动的多维平面设计将成为未来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具备互动性的平面设计中,受众与作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明显地持续。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因而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平面设计与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而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将会不断地融入到平面设计领域,推动多维平面设计的快速发展,从而不断地满足受众日渐个性化、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进而促进平面设计所蕴含地信息的更为有效地传达。

5结语。

多维时代下的平面设计拥有了更多活力,面对科技的提升,社会的前进,平面设计等有关工作也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推动平面设计享有更光明的发展前景。在视觉文化与图形时代的大环境下,受多种实际要素的影响,人们看待图形的观念和形式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单一的平面二维设计已无法满足时代需求,平面设计正想着多维化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2]李奇青.浅析多维化平面设计中的触觉设计[j].青春岁月,(2).

相关范文推荐
  • 02-21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21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组织、安排和控制教学活动的基础,对于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至关重要。这些教学计划范文是经过反复修改和实践检验的,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参考价值。
  • 02-21 生活中需要合作欣赏(专业22篇)
    合作需要团队成员明确分工,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协同效果最大化。接下来是一些团队合作成功的要素和策略,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
  • 02-21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全(19篇)
    职业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行动计划。以下是一些关于职业规划的专家观点和心得,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和方法。(一)个人基本
  • 02-21 高中安全广播稿范文(22篇)
    广播稿是一种通过广播媒体传递信息的文本形式,具有直观、即时的特点。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些经典的广播稿范文,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技巧。b:给你的世界奏一曲
  • 02-21 庆祝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周年讲话(汇总18篇)
    通过撰写演讲稿范文,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演讲内容,确保其准确性和质量。下面是一篇关于社会问题的演讲稿范文,通过这篇范文可以了解演讲如何用言辞唤起社会的关注和思
  • 02-21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综述(热门22篇)
    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需要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接下来是一些我们找到的有关毕业论文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和指导。摘要:从理论上讲
  • 02-21 移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9篇)
    写培训心得体会时,要注意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简练,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不同培训的心得体会可能各有差别,但以下范文能够给你提供一个总体的写作样式和结构。
  • 02-21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新房子周围(通用21篇)
    在编写大班教案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具。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整理的大班教案范文,希望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1、帮助小猴设
  • 02-21 最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计划报告(通用19篇)
    通过安全工作计划的实施,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安全工作计划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如何制定有效的计划。1、对班级硬件进
  • 02-21 教案圆明园的毁灭(汇总22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依据,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中的关键问题,希望对大家制定计划时能够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