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9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9篇)

时间:2023-11-12 11:34:41 作者:笔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9篇)

编写五年级教案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五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朋友,你们看他们是谁?(出示图片)。

师:这两个你们喜欢吗?那你们喜欢谁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师:这样吧,我们调查一下,如果你喜欢松鼠的就用水彩笔把你的姓名写在红色纸片上,如果你喜欢熊的,就把你的姓名写在绿色纸片上,如果你两个都喜欢,你可以在两张上都写上你的姓名。

师:写好了吗?

师:为了方便,我们调查一个组好不好,请第二组的同学把你写的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如果你两个都喜欢的话,可以把你的两个姓名分别贴到他们的下面。

2、学生上来贴图。

3、观察黑板上贴的情况,问: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

师:那么,喜欢zip和zoom的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说(可能有人说12人也可能有人说其他的数)。

二、探究:

1、四人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喜欢zip和喜欢zoom的人数。

师:那么,到底有多少人呢?(如果还有意见,就让一个学生站起来,给全班同学数数,看看到底有多少人?确定12人。)。

师:那么,实际是12人,可是计算出来是其他的呢?原因在哪里?

生回答。

师:哪些同学重复计算了,谁上来给大家找一找?

请学生上来找出重复的人数,(师:贴哪里?)学生贴。

师:重复的有6人,算了两次,而实际应该算一次,所以我把他重叠起来。(教师说着把这6人的纸片重叠起来)。

生能。

师:那这样吧,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合作之前给大家几点合作建议:

出示合作建议:

(1)四人小组讨论:说说打算用怎样的图或表来表示?

(2)四人小组动手在纸上画出方案。

2、展示并介绍方案。

(1)请学生上来展示成果,并介绍方案。

(2)重点介绍集合圈图。

3、看着集合圈计算总人数。

师:那么,现在你知道喜欢zip和zoom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吗?生报一遍。

三、巩固练习:

1、把下面的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呢?(让学生说几个)那他是怎样行动的呢?那么,这些动物是怎样行动的呢?(课件出示)请你按照他们的行动方式把他们的序号填在相应的集合圈里。

师:先请同学们说说怎样填,既快又不会错?

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2、计算三(1)班加语文和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人数。

师:刚刚我们了解了同学们喜欢动物的情况,下面,我们走进三一班去了解以下他们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请看这里。

(1)出示名单。

(2)根据表格画出集合图。

师:先请你根据这表格,画出集合图。

先让学生画出集合图。

教师边巡视边说:怎样画既快又对?

(3)展示集合图:

(4)放手让学生计算人数。

(5)汇报,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3、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师:其实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可以举例说一说吗?

(1)说说应该准备什么多一点。

(2)提高:计算我家到底来了几个客人。

四、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数学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最高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数学五年级人教版教案

五年级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年级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82×4052×6012×90。

18×3024×5019×70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快乐尝试,探索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回算,23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4)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2,得20,但这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是200,所以这个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来,得28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课程教案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课内练习一-----第1、2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相关作业。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第134页的例1及136页的1-3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介绍自己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

2.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全班汇报。老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秤来称)、用天平称(老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留出思考空间。)。

3.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老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祛码称出每瓶的质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1: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设法把它找出来。

2.让学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老师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5)老师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5.完成教材第136、137页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l)第1题,因总数为9筐,故可平均分成3份,只称2次就能保证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能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2)第2题,把15盒平均分成3份,至多3次就可能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数学

1.小组合作,完成课本第21页第8题。

(1)3个3的倍数的偶数________________。

(2)3个5的倍数的奇数________________。

讨论:你能说出3个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偶数或奇数吗?

2.自主完成第22页第10题,然后与同伴交流。

3.小组合作,完成第11题,然后组内代表汇报。

4.小组交流“生活中的数学”。

人教五年级数学教案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2、组织讨论,深化思维。

3、加强练习,发展思维。

1、欣赏p1的图片,你发现了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同桌互相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

3、仔细观察例1中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怎么画对称图形吗?

4、试着在例2的格子图片上画一画。

5、你能用预习到的知识用纸来折、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一、复习引入。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二、例题1。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三、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四、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2、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五、练习。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1)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3、课内练习一-----第1、2题。

5、《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

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学会且应用新知。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人教五年级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规律,认识规律,掌握找规律(“核心”是重复的)的基本方法;

4.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养成自主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体验“规律无处不在,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磁力学具。教学过程:

一、猜图导入,认识规律:

师:哦,这么快就被你们我画的这组图形的规律了。看来同学们还真是些善于思考的好孩子。师:像老师画的图形这样相同的部分重复出现多次(至少三次)以上,我们就很容易接着往下做动作或者画图形了,也就是我们找到了其中的规律了。生活当中这样有规律的排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一起《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究规律:

1.观察场景,寻找规律:

师出示情境图,教学例题1。

(1)发现规律:小彩旗的排列、花朵的排列、小灯笼的排列、小朋友的排列。

(2)分析推理,表述规律:

a.利用小彩旗的排列探究寻找“重复组”的方法。b..利用小花的规律,引导学生圈出一组重复出现的部分。

c.独立完成小灯笼和小朋友的规律寻找,并圈出重复的一组。d.师生共同探讨不同重复组的规律寻找方法。

2.操作学具,探寻规律:

a.同桌合作,摆一摆。(不同小组的学具,颜色、大小、多少都有所不同)师巡视指导,发现有价值的排列展示到黑板上。b.汇报交流,展示规律。

选出有代表性的4组战士并交流想法。

3.解答疑惑,抽象规律:

老师在安排学具的时候,特别安排一组大小、形状、颜色都相同的磁力贴,通过帮助本小组解决困难,抽象出数字规律,教学例题2,抽象出数字规律。

三、运用规律,内化提高。

1.找规律,填数字。

仔细观察,用心思考,集体解答。

2.接下去怎么摆?

给孩子留出思考时间,指明孩子说出接着怎样摆?

3.那两组的规律相同?

引导孩子通过对比规律,体会不同形式的排列中存在相同的数字规律。

4.做游戏,找规律。

先引导孩子观察图片中的规律,再模仿做一做。并布置孩子课下设计不同的动作玩一玩类似的游戏。

四、欣赏规律,总结感悟。

指名学生说发现。

2.欣赏老师收集的图片,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为了遵循孩子们的成长规律,现在该下课休息一会了,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按照一定的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越来越棒的!

请同学们排成两队,踏着音乐的节奏,有序的走出教室吧。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

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五年级数学教案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 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对乘数已经有比较熟练的理解,学习因数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一)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拼图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设计意图:拼图游戏学生很喜欢,创设拼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课件)

1.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2. 班内展示交流。(请学生演示自己摆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相互的探讨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

4.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12的因数有哪些呢? 请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和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关系,体会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的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5. 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

6. 找出9的全部因数

(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9的因数)

(2)交流找的方法。

板书:9的因数有:1、3、9

观察9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9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8.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练习深化。

1.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2.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

(四)当堂检测。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 32的全部因数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个( )个()个 ()个 ( )个 ( )个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思考。

五年级数学教案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整点: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

(一)直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请同学们把书p18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地毯图,看看它有什么特征。

2、小组讨论。

3、汇报:对称图形、边长为14米的正方形、图案由蓝色组成。

4、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汇报。

a)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b)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c)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d)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5、师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二题。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三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

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总结

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一个一个地数(数方格法)

平均分成4份,再乘4。(化整为零法)

总面积减去白色面积。(大减小法)

本节课从设计上讲,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在大胆猜测、积极尝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情况优化选择。

五年级数学教案

本单元教材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是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学到这一单元结束,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就基本学完。

组合图形的面积在义务教育的教材中是选学内容。本单元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学生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如下:

通过提出解决比较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面积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为让学生能自主地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教材除呈现了学生需要解决三角形面积的实际问题外,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如何把三角形进行转化的要求,这也是学生寻求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思路。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教材呈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目的是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之中。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利用学生前两个基本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活动,教材呈现了多种探索的方法,并说明了不同的探索过程。

教材先通过呈现生活中具体物品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以巩固对组合图形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所安排的例题及练习除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外,更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

这部分内容先把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用图示帮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习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沟通各种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再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已学的各种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提高应用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

1、知道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认识分数单位,理解分数是分数单位的累积。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经历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形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3、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对于分数的研究大致分为5个阶段:低年级的平均分和除法、倍的认识、三年级的分数初步认识、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分数的计算、六年级的比。从这些安排来看可以看出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是小学阶段一次系统的学习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的一次理论上的概括。它不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是对分数认识上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的重要前提。

重点:

知道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认识分数单位,理解分数是分数单位的累积。

难点: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经历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形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活动1【导入】。

一、沟通“1”、整数、分数的联系,度量中感受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师:同学们学习过整数吗?如果用这张红色的纸条表示1,那么你能想办法表示出2吗?3怎样表示呢?我们发现有几个这样的“1”就可以用几来表示。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张纸条(更长的纸条),你知道它表示几吗?(用1作为标准去量发现有不足1的)。

师:这段不足1的长度怎样表示呢?(用分数表示)。

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师:猜一猜,这段不足1的长度是这个标准的几分之几呢?

老师给每个组的同学都提供了一些学具,请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你们的猜想。

预设1:两张绿色纸条拼成一个红色纸条,绿色纸条是红色纸条的。

预设2:红色纸条对折,不足1的部分是红色纸条的。

预设3:两张桔色的纸条。一张桔色的纸条是红色纸条的,两个就是。

我们发现我们只要找到不足1的部分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分数表示了。

活动2【讲授】。

二、分物中体会单位“1”可以是多个物体。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生活中其他的地方有没有呢。

大米。

1000克。

拿出小片子,请你分别表示出它们的。

我们表示的都是,可是为什么对应的数量却都不相同呢?

回顾一下找的过程,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体会?

师小结: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找到分数,也可以把多个图形或多个物体看作整体通过平均分找到分数。大家平均分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活动3【讲授】。

三、分物中认识分数单位,深入体会分数的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准确的找到了这些糖的,下面同学们可以自由地利用这些糖来表示你喜欢的分数。

合作建议:

独立思考:想一想、画一画,用这些糖还能表示出哪些分数。

小组讨论: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找到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预设:

观察这两个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吗?

相同点:都是把6块糖平均分成6份。

不同点:取的份数不同。

联系:2个是。

师:你会表示吗?

师:我们发现有几个就是六分之几。

师:你会表示吗?

师:那么有几个就是三分之几。

像、这样的表示一份的分数就叫做分数单位。而像、、这样的分数,我们可以理解为它们都是由分数单位不断累积而成的。

师:有些同学还找到了一样的分数,对吗?

师:表示了这么多分数,谁能来说说分数的意义。

活动4【导入】。

四、巩固练习。

1、填一填。

2、猜一猜。

师:请你对自己今天课堂学习的表现和收获进行评价。这里有10颗星星,你认为你可以得到几颗呢?请在纸上进行涂色。

师:谁再来说说你自己评了几颗星,同学们想一想他获得了全部星星的几分之几?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给大家今天的学习情况评几颗星呢?

出示。

师:你知道这是几分之几吗?

有的同学在为没有得到全部的星星而感到遗憾,其实没有点亮的那半颗星才是我今天送给大家最宝贵的礼物,不满足是进步的首要条件,在陈老师心里你们每个人拥有着无限的潜能,我永远期待着你们更精彩的表现。

五年级数学教案

1、进一步熟练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解决粉刷墙壁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通过解决粉刷墙壁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结合生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灵活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利用我们所学知识来解决粉刷墙壁的生活问题。(板书课题:粉刷墙壁)

2、提供信息,明确问题:

(1)出示信息。

课前经过实际测量和调查,同学们搜集了以下信息:

五年级一班的教室长8米,宽6米,高3米(每间教室门窗的面积大约19.3 2)我校有20间这样的教室。

种 规

格 价

格 粉刷

面积使用

年限人工

费用

仿瓷

涂料 20l/桶30元/桶0.5l/25年1元/2

多乐士乳胶漆易洗:10l/桶300元/桶0.2l/212年4元/2

普通:20l/桶400元/桶0.2l/212年4元/2

(2)明确信息的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信息,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3)明确任务:选择哪种涂料呢?粉刷20间这样的教室至少准备多少钱?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在小组内一起讨论一下,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一共需要花多少钱,从哪几个方面思考。注意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班级交流:要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也就是算哪几个方面的费用?你们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明确也就是算人工费和涂料费,但都应该先算出粉刷墙壁的面,再算出人工费和涂料费,后计算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6、交流汇报,比较: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涂料,把计算的过程展示给大家。

根据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奥,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制定了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案!

经过我们粉刷墙壁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什么收获?

说来听听吧?

我相信大家,在生活的大舞台上,会有更多精彩的表现!

五年级数学教案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体验创建数对的过程,掌握数对的书写形式,会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观察者角度的理解,方格线上和方格中位置描述的异同理解。

4.1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探讨描述位置两要素。

师:今天,谢老师的好朋友带来一份神奇的礼物。有请x先生。

第一关:找地鼠。

师:请描述小地鼠的位置。

师:还能怎么说?

生:从右往左数第2个。

师:这只地鼠的位置呢?

生:从上往下数第3个,从下往上数第2个。

师:看来,描述一条线上的位置,我们只需要一个数。

师:(平面上的一个地鼠)现在还能用一个数字来描述位置吗?不能。为什么?

师:你来说,谁有不同的说法,还有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描述平面上某个位置需要两个数,这个发现很重要。

师:(面向猜的同学)听了这么多说法,能猜到位置吗?

师:你是怎样猜的?大家分析分析他为什么会猜错?(描述位置的方向不一样)怎样让你的描述更加准确些。(说清楚方向:从左往右数第2排,从下往上数第3个)(板书说法)。

师:经过不断完善,终于能消除误解,并赢取第一块拼图。听(x先生录音)。

二、从列和行引出数对确定位置。

师:在第一关,我们发现由于每人所定规则不同,导致描述方法不一致,甚至有可能会出错。这时,我们就需要统一规定。

师: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两个第一列!这个时候又需要规定,列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教室里的观察者就是(老师),那你们就是被观察者。站在我的角度从左往右请第一列同学起来,第二列,第三列,原来你们是第6列。请记住自己是第几列了。

师:竖排是列。像这样的横排,我们称作行(板书: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手势从前向后点),第一行同学在哪?第二行,第三行……同样,记住自己是第几行。

师:列和行的观察方向已经确定了,请用列和行表示自己的位置。写在草稿纸上。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都很准确。

师:教室中行是从前往后数,到了这幅图上就变成了从下往上数了。第一行在哪?第二行……张亮的位置是?还可以怎么说。

师:发现张亮的位置在从左往右第2列,从下往上数第3行的交点处。图上,还有两位同学的位置,谁来说。同意吗?看来,大家用列和行描述位置的已经比较熟练了。

师:把座位图变化一下,用图形代替了桌子,还能描述张亮的位置吗?(能)来个小考验把,能快速记下包括张亮在内的四个位置吗?拿出草稿纸,准备。怎么了?(太快了)想想有没有快速记录的方法,再来一次?准备。这次好些了。以张亮的位置为例,谁来说说你的好方法。(23)什么意思?(2表示第2列,3表示第3行)还可以怎么说(32)。这个想法很好,更加简洁了。

师:这些都是张亮位置的描述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1、列和行的方法,很具体但数学应该追求简洁明了,2、两个数字的方法,很简洁但容易误解。)都有道理,但是数学家还是选了其中的一种方法来描述位置。你觉得是那种?(手势上下移动)这种。

师:数学家也发现了漏洞,怎么办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了个规定:以后凡是用两个数表示位置时,都先说列(板书),再说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再用括号把他们括起来,最后给它取个名字,叫做数对,而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用数对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师:所以张亮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指板书对的)读作数对(2,3)。

师:剩下的三个位置也用数对表示吧。写在草稿纸上。

师:四个数对中有两个比较特别,谁来说?

师:归纳的真准确,(3,4)不能表示赵雪的位置(4,3)也不能能表示王艳的位置。我们说一个数对只能确定一个位置,也就是说数对和位置一一对应。以后,一看到这样表示的形式,就知道是数对,是用来确定位置的。这也是数学符号的独特性。

师:回到同学中间(指向同学)请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和张亮同一个位置的是谁?(课件强调张亮)。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其实,从图上到教室里,观察者角度转变了,同学们还能灵活的用数对来确定位置,非常棒。听。(x先生评价)。

三、点子图中的位置表示。

师:祝贺大家,回到大屏幕,座位图再次发生变化,变成了(用点)来表示位置,再把这些点用线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方格图,规范的方格图会多出这样一列和一行(课件强调),我们把它们叫做起始列和起始行,他们的交点我们用0来表示,称作起始点。从起始点开始,我们可以数出列数和行数。在这里你还能确定张亮的位置吗?数对(2,3)。

师:图上的四个场馆,能用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吗?第二题呢?翻开书第20页,直接写在图上。

师:老师也有感兴趣的场馆,先给个提示(,4)能确定是哪个场馆吗?为什么?)能确定的只是(在第4行上)。换个提示,这个场馆在(1,)上,可能是哪些场馆。老师感兴趣的场馆其实就是(大象馆)。也就是第4行和第1列的交点处。

师:再次请出x先生:第四关摆放花盆(课件出示第四关)确定花盆的位置需要知道什么?(确定行列)。

师:随意指两个位置提问。(单击课件)这四盆草围成一个长方形,能找出这四盆小草的位置吗?x表示几,y表示几。请拿出练习纸,用圆圈表示4盆小草的位置。

师:根据已知数对可以很快确定三个点的位置,根据长方形的特性找到第四个点的位置。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掌声送给自己。

四,数对的日常运用。

师:数对的运用的确广泛。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会用到数对呢?像同学们说到的电影票、围棋棋盘等等。

国际象棋棋盘上也有行和列,这是白王,它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g,2)。

这是南昌的经纬图,南昌位置可以用数对(116,25)来表示,在这里116表示的是?29表示的是?(经度和纬度)。

五、拓展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还差一块拼图了,听听x先生带来了什么问题:第五关:确定位置,需要几个数?)。

生:需要两个数。

师:什么情况下用两个数?(平面上的位置)(课件出图)一个数不行吗?(课件出示打地鼠图片)行。

师:什么情况下我们用一个数就能确定位置?(直线上的)。

师:直线上的点用一个数字确定位置,平面上的点用数对确定位置,那有没有用三个数确定位置的可能?(出现省略号)这个就留到以后学习了。

师:听听x先生对大家的最终评价吧。

师:其实,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神奇的礼物就是一句话?齐读。学好数学将会是一个让你终生受益的财富。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0~11页《找因数》 学情分析:

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解一些因数和积的概念。学习本单元的前三个课时后,学生已基本建立因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这些为学生能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作好前期准备。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课教材设计以“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在理解“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的前提下开始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并指导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表达清楚。学生在思考“有几种拼法”时,一般会用乘法进行思考:几乘几等于12,然后再一对一对地找出1与12、2与6、3与4等12的因数。这一安排是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排列特点,理解抽象地找因数的方法。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体会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后,在设计找因数的练习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反馈时注意学生能否有序思考。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具:投影、课件

学具: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

用你们课前准备好的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比一比,谁的拼法多?边摆边做好记录。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并汇报)

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引导学生说出能用3种方法表示,这三种方法是:1×12=12 2×6=12 3×4=12,并指明算式一样时选择其中一种说出来。

板书:12=1×12=2×6= 3×4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1、12 、2、6、3、4。)

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刚才的操作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汇报,可以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思路想,看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3、引导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12的因数。(学生汇报)

板书:12的所有因数有:1、2、3、4、、6、12。

基础练习

1、课本第9页试一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学生独立思考分别找出9和15的因数;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明按从小到大,一个一个有序地说,以免遗漏。

2、 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

(投影展示1、2、3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变式练习

1、16的因数有:( )

36的因数有:( )

一个数的最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 ),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17的因数是( ),一共有( )个。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 ),它( )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

拓展提高练习

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来解决装球问题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汇报:一共有几种装法呢?

思考:这种装球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后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第52页例1和“练一练”,第58页练习八的第1~4题。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表示出相应的分数,联系实际情境解释或说明分数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分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的来源与形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认识和理解单位“1”。

探究合作法、讲解分析法、练习法等。

ppt。

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拿12根小棒自已创造一个分数。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老师要表示6根小棒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第1题,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说说是怎样想的。

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第2题,观察直线上是把哪个部分看作“1”的?直线上表示是怎样想的?

引导:分数也可以在直线上表示。这里从0起到1是1个单位,同样地从1到2也是1个单位,这1个单位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就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让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第2题先读出每个分数,再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第3题让学生填,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填的。

第4题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 11-12 小学五年级年度工作计划(模板13篇)
    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年度总结,这对个人发展非常重要。阅读这些年度总结范文,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也可以提升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 11-12 三年级语文教学总结工作大全(16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教师自我反思和专业成长的关键环节,也是改进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教学工作总结的一些典型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 11-12 企业财务综合实训个人总结(专业17篇)
    个人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清自己的思路和目标,使自己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在这些总结范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对自己成果和失误的清晰总结和深入分析。
  • 11-12 新学期后勤工作计划书(热门18篇)
    学期工作计划是在每个学期开始之前,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计划安排进行全面总结和概括的一份文件。学期工作计划的成功与否,并不只取决于制定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执行的过程。
  • 11-12 研讨会心得体会物理(通用19篇)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并提炼出经验和智慧。假如你对心得体会还不太熟悉,下面为你推荐几篇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5月10日至13日,有幸在学
  • 11-12 大学生那助学金个人申请书(汇总16篇)
    通过助学金申请书,学生能够向学校或机构传达自己对学习的执着,以及希望通过资助实现自身的教育目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助学金申请书的写作要点,我们特意整理了一些
  • 11-12 端午节包粽子初一范文(18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独特的创意和个人观点,不能陷入平庸和俗套。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万水千山粽是情,糖馅肉馅
  • 11-12 线上租赁合同(实用15篇)
    租赁合同是保障租赁双方权益的法律文书,在租赁交易中起到重要作用。接下来是一些租赁合同的样例,供大家在签订合同前做更多了解。甲方(出租人):身份证号:乙方(承租人
  • 11-12 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总结报告(专业15篇)
    活动总结是对某一活动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活动总结范文,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活动总结供大家参考。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
  • 11-12 一句话幽默自我介绍(通用14篇)
    自我介绍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你还不确定怎么写自我介绍,不妨参考一下下面的范文。hello!大家好,我叫王x,现在在xx市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