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最新归去来兮辞与归园田居其一的异同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6篇)

最新归去来兮辞与归园田居其一的异同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6篇)

时间:2023-09-29 11:53:43 作者:笔砚 最新归去来兮辞与归园田居其一的异同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归去来兮辞与归园田居其一的异同篇一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幻灯片

1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官场

自悔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

去自醒

来隐士情怀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官场

到家闲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归去来兮辞与归园田居其一的异同篇二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于时**未静

今义:风浪,多比喻纠纷或乱子古义:____________

2.策扶老以流憩今义:搀扶老人古义:____________

3.悦亲戚之情话

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古义:____________

4.问征夫以前路今义:出征的人古义:____________

5.既窈窕以寻壑

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引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引而不发()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2.将

田园将芜胡不归()

将信将疑()

出郭相扶将()

将功赎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绝

请息交以绝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不相干()

4.辞

归去来兮辞()

辞不赴命()

停数日,辞去()

动以朝廷为辞()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乐琴书以消忧()

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4.眄庭柯以怡颜()

5.悦亲戚之情话()

6.乐琴书以消忧()

7.倚南窗以寄傲()

8.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3.乐夫天命复奚疑!()

4.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5.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6.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参考答案

一、“衡”通“横”。

二、1.战乱;2.拐杖;3.知心话;4.行人;5.深远曲折的样子。

三、1.端起/开弓、拉弓/举起;2.将要/且,又/扶、持/拿,用/将领;3.断绝/横渡/全然、绝对;4.古代的一种文体/辞谢/告别/借口。

四、1.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2.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3.日,名词做状语,每天;

4.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5.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

6.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7.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8.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喜好、羡慕。

五、1.宾语前置句既然世俗与我相违背,我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2.宾语前置句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3.宾语前置句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4.状语后置句农人们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我,我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

5.被动句既然自认为内心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呢?

6.“门”前省略介词“于”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们守候在家门口。

归去来兮辞与归园田居其一的异同篇三

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二,说教材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归去来兮辞》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鉴赏课文。

2.点拨教学法。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3.探究拓展法。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探究未知的兴趣。

一、导语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总结: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板书文题)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1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2、3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4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应读得旷达、悠然。

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些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进行揣摩,以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志。

六、“辞”这种文体的介绍:

战国后期楚国的诗人开创的,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生活、山川风物有关,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辞仍然是诗,则重于抒情。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进行总结。

1.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可亲。(追求旷达疏放的时代有很大关系)

七、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陶渊明既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那为什么不正视现实,去扭转乾坤,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呢?有的学生认为正是有悲观思想的流露,才让我们觉得诗人的真实情怀,一味写田园生活的优美恬淡给人一种做作的虚假姿态,陶渊明依他的本性是不会做秀的。有的学生认为文中除了“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外,还有“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等句,表明诗人归隐田园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苦难的加剧,诗人始终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明确: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所以断不能说他意志消沉,消极处世。文中“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洒脱,多么富于诗意的生活啊。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诀别官场的宣言书。通过这节课的品读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世界极为丰富,乐忧互现,决绝与犹疑并存,但有一个信念却是不变的,那就是与官场彻底决裂。因为作者深深知道自己心怀天下,“大济苍生”的抱负在那黑暗的官场是无法实现的,因而他更乐于归隐田园,做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他的高洁与坚定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八、介绍作者,深化认识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

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了解陶渊明“金刚怒目”的一面。“壮士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咏荆轲》

联系苏轼、李白的豪放,达观背后的辛酸,正确认识归隐的思想。

结语:莲花出自污泥,涅而不缁;渊明生于乱世,磨而不磷

九课外阅读阅读《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板书设计:

一检查字词

二、理清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三、辞赋特点:

1.感情真挚,语言朴素,(追求旷达疏放的时代有很大关系)

2.引用典故

三:认识归隐的思想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四、结语:莲花出自污泥,涅而不缁;渊明生于乱世,磨而不磷

归去来兮辞与归园田居其一的异同篇四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杯具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进取用世为人生梦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梦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贴合实际的。(邓小军)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简便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一样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述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趣味。

最终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进取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一样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构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能够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归去来兮辞与归园田居其一的异同篇五

《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陶潜,字元亮,一字渊明,私谥靖节。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在传统道德梦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本文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一样流合污的精神情操,经过描述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梦想。

本文在文体上属于辞赋,但语言浅鲜,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

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简便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

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

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则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像,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

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像。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像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一样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述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趣味。

最终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进取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一样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

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构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归去来兮辞与归园田居其一的异同篇六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相关范文推荐
  • 09-29 党小组三会一课会议记录本 三会一课会议记录(汇总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 09-29 2023年研发工作心得体会 研发人员辞职信(模板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 09-29 最新苹果手表买蜂窝版还是GPS版使用心得 护肤品使用心得(通用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
  • 09-29 高中学生毕业评语 高中学生评语毕业鉴定(模板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
  • 09-29 2023年销售会计岗位实训心得体会(汇总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下
  • 09-29 工程项目标前合作协议合法吗(模板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工程项目标前合作协
  • 09-29 智慧矿山建设方案价格 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汇总5篇)
    当面临一个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方案来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仅供参考,欢
  • 09-29 最新租房合同避税合法吗(优质8篇)
    随着法治精神地不断发扬,人们愈发重视合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合同来调和民事关系,合同能够促使双方正确行使权力,严格履行义务。相信很多朋友都对拟合同感到非常苦恼吧。
  • 09-29 最新玉龙雪山导游词(优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
  • 09-29 最新小班两只小鸟教案设计意图反思(精选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