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语言变化的论文(优质5篇)

最新语言变化的论文(优质5篇)

时间:2023-09-29 13:06:34 作者:梦幻泡 最新语言变化的论文(优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语言变化的论文篇一

昨天,记者在杭城几所高中的高三调查,了解了一下当前高考生的“真实心态”:

西湖高级中学:现在的高考比起以前,有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等新花样。虽然是复杂了,但对学生来说,选择性更大了,是一件好事。学生主要冲的高考目标集中在二三类本科,填志愿时大多会选择杭州的高校。

夏衍中学:今年报“三位一体”的学生,增加了不少。绝大多数学生心里,都想拼一拼高考的。

学校也在搞特色专业的培养,走艺考这条路,每年有60人攻播音主持和编导方向,也有学美术、摄影、体育,因文化课要求会低一点,这样高考就有希望,出路广一些。

在杭城的几所重点高中里,一些优秀生开始看淡高考,将目标转向海外高校。

杭二中一位高三老师说,今年90多人要出去,占了15%左右,比起3年前多了30多个。

杭州高级中学的出国人数也逐年增加,今年有七八十人左右。

杭十四中今年高三有约40人出国。

杭师大附中今年有10人出国留学。本报记者 梁建伟

作者:梁建伟

语言变化的论文篇二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言与言语 语言教学

论文摘要:目前的语文教育备受关注与指责,批评的焦点大多集中在语言的运用上。笔者认为,语言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其他科目凭借言语形式传递信息,而语文教材里的言语形式就是教学的内容。只有加强语言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大纲所规定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基础教育的各学科中,从来没有哪一科像语文这样饱受非议,也从来没有哪一科像语文这样被寄予如厚望。虽然经历了如此长久的实践、摸索和改革,可是,语文教学还是不尽如人意,甚至饱受批评。指责与批评从小学一直延续到大学,其中,最为人不满的就是学生的写作。谋篇布局尚且不论,最令人伤心、失望的竟然是词语的表达,许多大学生不能准确流利地使用汉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说实话,这实在是语文教育的耻辱。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目标集中起来就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才是语文学科的实质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课要教什么却是个往往被人忽视而不成为问题的问题。首先是形式和内容的问题。在眼下,许多地方、许多老师在新课程的旗帜下抡开大斧锐意改革,在教学形式上花样翻新、自以为是。这和新课改的大环境有关,在地方上,从上至下课改成果成了教育系统,甚至是行政系统的卓越政绩与荣光。人们所关心的是取得的成果,造成的影响。对行政者来说,有了成果和影响就是实际的工作取得了成绩,并不关心这个成果是什么,以及这个成果对语文教育是否起到了积极作用。新课改注重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具体表现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这是教师对新观念的普遍态度,并没有具体到某一学科的实际教学。于是,在新课改这面大旗下,大家进行了一系列名目繁多的课程改革,改革的过程中融进去了新的观念,但遗憾的是,这些变化更多地体现在教学形式上的变化,以至于有哗众取宠、作秀的嫌疑。在作秀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情感、价值观、合作、交流等等外在的东西,却丢掉了许多传统语文中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这是得不偿失的。形式与内容从来都是有机的统一,相互依存才会有意义。形式的改进必然是为了更好地传授内容,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内容制约决定着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必将导致两条腿发生倾斜,不能使语文教育健康地走下去。

其次,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上大多数老师是迷茫的。更多的人教了多年的语文却从来没有想过语文课到底要教的是什么,习惯的做法往往是按照教参按部就班的讲来,按照试卷兢兢业业的讲来,那么,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对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议颇多,也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有的认为要教文学常识,有的认为要教思想内容,还有的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但我们必须注意,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尽管课文涉及科学、历史、地理,但语文课并不是科学和历史。教材是教学用的材料,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尽管其他学科也是用汉语言编写的教材,但其他学科学的是语言所承载的具体内容,而对于语文来讲,语言所承载的诸如科学、历史、文学内容倒在其次,语言本身才是语文学科设计的初衷。“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依靠的是对这些语言文学的鉴赏和学习。而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了。

二、为何要加强语言教学

首先,语言教学的内涵是什么?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将语言与言语做了区分。语言是社会成员在实践活动中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交际和交流的工具,由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组成,并受表达习惯的限制和约束。而言语则指具体的语言使用,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前者即为“言语行为”,后者则为“言语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各科教材都是言语作品。语言与言语二者相互依存。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具体的言语作品来把握和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本文并无意仔细区分语言和言语,所以为方便起见,笼统的称之为语言教学。

其次,语文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教学的重点在于言语形式。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就在于,其他学科可以“得意而忘形”,学习言语所承载的知识,但语文的言语内容倒在其次,编写者的目的还是意欲通过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言语作品来让学生懂得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言语的内容不能脱离言语形式,二者是统一的,言语内容是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是抽象的,需要依靠言语形式而存在。言语形式是具体的,可以直接诉诸于人们的听觉和视觉。内容借助形式表达言语者的情感和意愿。正如论者指出的那样,“所谓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言语形式,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言语形式的能力。”所以,“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所教所学的是教材的言语内容,而语文学科则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

再次,语文课被负载了过多的内容,甚至于“喧宾夺主”。语言教学本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就像历史课要让学生们了解历史,数学课让学生们学会数学一样,语文课需要让学生们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汉语言文字。但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语文课被教师充分运用,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语文教学内容越是丰富,对言语形式也就距离越遥远。吕叔湘先生一再呼吁语文教学要轻装前进,这是颇有远虑的。

三、加强语言教学的意义

语言学习都有一个由放任到约束的过程,就像小孩子牙牙学语,第一步是学着说,第二步才是家长不断地约束和规范。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小学阶段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学习语言,写作文可以天马行空,可以在初中开始约束和规范了。加强语言教学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借此领略祖国文化的魅力。

加强语言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注意到语言的正确使用和生动使用,才能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最终实现理解和使用汉语言的目的。另外需要补充的是,本文所说的语言教学,不仅包括文本的言语,还包括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语言变化的论文篇三

在语文课中强化语言教学,充分挖掘课文中丰富的语言素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如果语文课堂中只注重讲述,以分析课文内容、情节为主,把语文课变成故事课,对好词佳句的分析就不够全面细致,往往是笼统的指导理解。长此下去,学生即使读了几年书,学了几百篇文章,语言收获也不多,写作文时依旧词语贫乏,文句不通,表达平淡。如果语文课中固守刻板的串讲、串问,则有可能把一篇篇精美动人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如何强化语言教学?笔者认为应落实好以下几点:

一、精选

要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爱学、乐学,离不开精选内容的教学。在一篇课文中精选部分语句加深教学,不搞面面俱到。精选的语句原则上是重点、难点和有特点的,抓住这些语句,依文品味,体会语言运用的特色。朱自清的《背影》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里的“探”、“攀”、“缩”、“倾”等生动的词及语言,把父亲的穿着、体态、步履、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的栩栩如生,使我们不仅看到了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至爱,而且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字写出了湖的丰厚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了湖的滋养和哺育,“撼”字衬托出湖水的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一“蒸”一“撼”动感十足,写出了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可见教师抓住文本中运用精妙的语言,就可使学生有形象的认识,深刻的理解。

二、思考

让学生思考有价值的语言。真正理解语言,才能进而掌握和运用语言,产生收获的喜悦。

首先,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思考。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中对眼前青海湖的描绘,“那蓝锦缎似的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若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思考为什么要用“水灵灵”、“蓝晶晶”、“像玻璃浆液”、“又像眸子”等词及生动形象的比喻,学生定能品出词语运用的独特之处,是为了体现湖水的“蓝”,体现它的“梦幻”。“蓝晶晶”,指蓝得发亮,恰当地表现出湖水的色彩。“水灵灵”,富有动感,活灵活现,也正符合波动的情景。句子使用这两个词语,使湖水显得更加娇美可爱。作者采用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给人们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其次,是在语言的对比中思考。

如《鹤群》中写鹤群越战越勇、越战越强的选段,用的词语“飞转”、“飞舞”,可另找近义词“飞翔”、“飞旋”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体会语言的精妙,丰富学生的词汇。再者,启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思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是想象中的雪景,生动具体描绘出雪后红日当空交相映的壮丽景色,是对美好未来的展望。教师只有不断引导、启发学生结合文句斟酌品味,思考赏析,才能获得美感,才能学有所获。

三、阅读

要学习语言,主要靠学生自己去感受,所以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读”,应当是由自读到品读,逐步加深印象的过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探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作品所描绘的画面中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相互映衬。“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的美感。

《再别康桥》这首诗的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但字句稍有变化,第一节是“轻轻的”,最后一节是“悄悄的”,第一节的“作别西天的云彩”则换成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样就在原来轻柔缠绵的情感里抹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的色彩。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两节进行对比阅读,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诗歌语言的美。通过以上教学,就可让学生感受语言形象、生动、简洁、概括的特点。

四、运用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学生通过教师的精讲,自身的读与思考获得知识后,还要通过写作训练,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这样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在课堂语言教学中,教师训练的设计应力求题型的变化灵活并富有启发性。可以是创造性的运用,抓住课文中的典型词句或表达方式,安排一些由仿到创的练习。

《白杨礼赞》中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尤其象征……”这一长句,先果后因,“尤其”比“不但”更进一层,突出我赞美白杨的原因。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也可以在修改补充中运用,如设计一些有待修改、补充的句子、段落,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词语、句式,使之更具个性、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牢固地积累词汇,把握语言,提高语文表达能力,达到由知识向能力迁移的目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以上“精选”、“思考”、“阅读”、“运用”的教学原则,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实现使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言的目的。

语言变化的论文篇四

(一)深刻理解音乐和语言的内在关系

声乐是指由人发出的含有语言的音乐,在歌曲演奏中语言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声乐的基础,而音乐是声乐演奏里不可或缺的情感元素,是声乐语言的关键部分。有关语言和音乐的关系,在我国古典论著里就有介绍,历朝历代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有些着重于语言,有的偏向于音乐。沈括在自己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明确介绍了语言和音乐的辨证关系,阐述了演唱者在表演时必须寻求到语言和音乐的平衡,并将它们紧密的结合。在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在演奏时会经常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只注重语言表达而过分咬字,忽略了对音乐旋律的体现,这种情况会让人们感觉是在说歌,缺乏优美的旋律情感。其二,过分强调音乐旋律,忽略了对语言的表达,这样会形成吐字不清的情况,让听众听不懂歌词。这两种情况充分说明了语言和音乐结合的重要性,若一味的强调语言咬字,忽视音乐旋律的运用,就成了有词无声的笑柄,失去了唱歌的目的和意义。相反的,若忽视语言咬字,只追求对音乐旋律的完美应用,将会使欣赏者听不懂辞意,产生抵触情绪。例如,在淮海学院音乐专业的表演课上就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欣赏学生的歌唱表演时,只听到了音乐的旋律声,不知道在表达什么,听不出任何涵义。另外一些学生在表演时,让我们觉得,他们是来背课文的,没有任何情感的表达。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勾起了欣赏者的反感情绪。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音乐是本质,语言是基础。歌唱者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歌唱时合理应用声乐语言,努力做到音乐和语言的紧密结合,在音乐中体现着语言、在语言中夹杂着音乐。

(二)合理应用声乐语言来达到字正腔圆

“字正腔圆”是演唱的高级境界,它既是听众对演奏的审美要求,又是理论界对声乐发展的总结和表述。但是,演唱者即使知道了“字正腔圆”的整体意义,也不可能都能达到理想的标准,想要完美的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进行更多的训练。字正和腔圆拥有着两种不同的涵义,他们的完美结合才是声乐语言的追求目标。演奏者在演唱中必须产生歌唱的发声、呼吸、共鸣,具体是指腔体在呼吸的支持下进行调整,再产生进胸腔、头腔和口腔的共鸣,以此发出立体化声音,达到腔圆的效果。而字正就是指把语言咬字做到位,在歌唱中把歌词唱清、唱准。声乐就是指声音、音乐和语言的综合体现,所以,在歌唱中把语言唱到位,首先就要掌握好汉字的发音和结构。

二、声乐教学中声乐语言的运用

声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而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它是具体和实践的结合。声乐老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按照科学的规律训练,最终达到字正腔圆的高级境界。一些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声乐语言的正确掌握,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指导规律。当音乐专业的学生遇到全新的、不熟悉的声乐作品时,老师应该用以下方法来引导他们去训练。

(一)朗诵歌词,理解词意

朗诵歌词,一是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歌词的深刻含义,让他们在唱歌表演时能更好的表现歌曲内涵和自身情感。其二是让学生的气息自控力得到加强,气息的合理调节、正确运用是声乐表演的关键,对学生气息的强化训练还可以让气与声得到完美的统一;其三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全面的朗诵歌词,来提高学生对歌词中咬字和发音的准确度。来达到字正腔圆的境界。

(二)指引着学生带着韵进行高音朗诵

带着韵高音朗诵是指,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要把握住词的正确韵脚,让韵脚的发声得到加强。在歌唱表演中,语言的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歌词的咬字、吐字方面,而对于歌词的归韵和收音确是语言表现中至关重要的技巧,这样可以使演奏中的语势得到强化。不管是欣赏者还是演奏者,字正腔圆都是他们的追求目标,作品中的每个词都有它特别的韵脚。对于声乐作品而言,体现词中长音的最精彩部分就是母音,因此,学生应熟练掌握歌词中的字韵,牢记归韵的特点。从而演奏出更好的声乐作品。

(三)引导学生跟着旋律朗诵歌词

构成汉语语言的三要素是专用调、声母和韵母,而构成旋律的要素则是节奏和音高。旋律来源于语言音调。所以,唱歌音调和语言音调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吟诵音调受语言音调感染着,而歌唱音调又受吟诵音调感染着。语言的出现早于旋律,是含有节奏的语音,是最早的自然歌唱。它的旋律和歌唱音调较为接近,因此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上述我们不难看出,掌握好语言音调和旋律之间的相似点,有韵律对歌词进行大声朗诵,可以解决演奏中的发音不清问题。这是因为影响着旋律的是吟诵音调,在声乐的练习中越是大声朗诵,越能发出标准的发音,因此学生练习的越认真越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语言在声乐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声乐老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音乐和语言的本质关系,使其全面了解声乐语言并能科学的运用声乐演奏中它。

作者:胡俊贤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音乐系

语言变化的论文篇五

我也在变

爸爸说我变了,妈妈也说我变了,的确,我在变,如魔术般神奇,几年前那个习惯好的我好象已经从人间蒸发。现在我已经是一名上五年级的中学生了。

我在变化着,我的脾气也跟着我在变化。一二三年级的时候,我是一个温柔斯文比绵羊还温顺的小女孩,在这两三年中,我脾气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凶猛如豹子一般,只要没有依照我,我总还会发一场大脾气。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为了一点儿小事吵架了,我真是被气得火冒三丈,一气丢下饭碗向房间走去,“啪”地一声,门关上了,我把书桌子上的书全部推移到地板上,“哇哇――哇”地号啕大哭起来,奶奶紧随我后,左劝右劝也阻止不了我那满脸伤心的泪水。后来还是妹妹那可爱的模样把我劝通了,虽然我们姐妹刚才吵了一番,但她还是向我认错了。

脾气倔强的我,要是谁得罪了我,我就用最猛烈的.泪雨来抗议,就是连爸爸妈妈也安慰不了我。所以,你们得注意喽!

脾气不仅倔的我,而且我的学习态度也不怎么端正。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我的学习方式很好,做作业的正确率高,不仅受到爸爸妈妈的称赞,还受到老师的表扬。现在,老师和爸爸妈妈都这样评价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粗心大意,没有考虑,字写得没笔锋,速度慢等一些不良行为。记得那是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单元测试,我这个“马大哈”就是不认真审题。难道我和100就没有缘分了吗?不会的。那是一道计算题,我这个带着四只眼睛的“多眼怪”竟然没看仔细题目,闯祸了。我把“1”看成了“7”,这不,白白的一分又被雨水给冲走了吗?就是这样,我只得了个99分。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一分一秒,默默地走过。时间过得真快,我也在不经意之间变化着。细心、温顺的我变成了一个脾气倔强,粗心大意的小女孩。但是,我在后面的读书中,我会回到以前的我。

指导老师:周水华

城南小学五(6)班 姜璐?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