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故乡的老屋(优秀14篇)

故乡的老屋(优秀14篇)

时间:2023-11-28 09:20:53 作者:字海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独特的观点,还需要有充分的论据和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指导。

故乡的老屋散文诗

那天边飘过的白云是你么?那呼呼的秋风是你么?行遍天涯路,最难忘的是故乡泥泞的山路。

呵,故乡。我又看见柏树林下泥泞的往事.重温你.不是蒙蒙细雨中牧童牛背上吹奏的柳笛,也不是渔舟唱晚幽雅的情调。

诞生在那个苦难的年代.注定我一生与小草为伍,一线岩缝就是一线生机。父亲在那个狂风暴雨的晚上含恨的走了,带着老水牛深深的叹息。带着山村厚重的苍凉。母亲被时代的风暴定格在历史的`屏风镜上,摇摆成村口那棵古老的楝子树。我就是树旁那棵弱不禁风的小柏树。

孤独的小木屋伴着母亲和我辛苦的日子。一盏煤油灯半碗玉米粥的日子很满足,母亲把饥饿换成希望填补我成长,长成一双结实的大脚,任凭风浪吹打也坚定有力,要知道我今天的倔强是从前的生活提炼出来的。我再也不是那棵弱不禁风的小柏树。

我是一只凌空翱翔的孤雁,在无边的大海上傲视汹涌的风暴。在现实与冥想之间我用坚毅装饰脆弱的翅膀,我苦渡。为父亲临终的遗嘱,在命运之峰尖艰难地跋涉。如今,你老了,你身边的那棵小柏树已长大成才离你而去。带着你失去的青春,失去的爱情省下的半碗玉米粥的亲情.........

哦,我是你的逆子么?抛下你.我是怕我风雨飘摇的帆压伤你沉重的背脊,我是怕贫脊给你太多太重的负荷。我去山那边,背负着对你长久的思念,种相思树于对岸,我欲哭无声,一首《故乡的云》涩痛我苦涩的喉咙,装点着我每一个异乡梦。

故乡那座老屋作文

我家老屋旁边有一座大闸。大闸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大兴水利时修建的一座水闸,条石砌成,水泥沟缝,双闸室,全长50多米,高耸的闸头,八字形胸墙,有棱有角,厚实壮观。人们把水闸叫做大闸,响亮、气派而亲切。久而久之,大闸不仅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处远近闻名的地理标志。

童年的记忆中,大闸给我无穷无尽的乐趣。

春天,闸板拦得很高,大闸像一位温柔可亲的母亲,把碧水盈盈的小河拥入怀抱。阳光和煦,微风轻拂,河面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村庄、屋舍;细雨霏霏,烟雾迷茫,河畔绿树披拂,翠竹掩映,又是一片朦胧景象。我和小伙伴们,在闸墩上或坐或站,一边欣赏着这诗情画意的风景,一边手执鱼竿垂钓,一个个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梅雨季节如期而至,大雨滂沱,连日不晴,圩里的积水一齐拥到小河里,像脱缰的野马一下子奔向大闸。这时大闸像一位指挥若定的将军,汹涌的河水在大闸前显得格外驯服,顺从地流进闸室泻入大沙河。有时山洪爆发,大沙河犹如怒吼的狮子咆哮起来,水位猛涨,波涛翻滚,大闸像一位忠于职守的卫士,紧紧地关闭闸门,不让洪水倒流进小河。遇到特大洪水,大沙河和小河的水位都超过警戒线,对大闸形成两面夹击之势,退水的时候,大闸处于危急状态,而每次大闸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保证圩堤安然无恙。在发水的日子里,大人们聚集到大闸,揪心地关注着洪水与大闸的'变化。孩子们也跑到大闸来凑热闹,吵吵嚷嚷,蹦蹦跳跳,大胆的还提着鱼网蹲在闸胸上捕鱼,无忧无虑,不亦乐乎。

日月如流,转眼我也风风火火地进入了而立之期。那年,政府对大闸进行改建,废除原来的松木闸板,安装新的启闭器。巧的是我家刚盖好新房,修建大闸的水泥、钢筋等材料正好借我家的房子保管,利用我家院子进行一些部件的加工。由此,我对大闸多了一份关注,也多了一层了解。我从管理和施工人员那儿得知,过去我们这个地区,水系紊乱,易旱易涝,十年就有九年闹灾荒。自从修建了大闸,除了极特殊的年份,三个村的五个圩口二万余亩良田都能保证丰收,近万人口从中受益。我第一次认识到,这静卧在我们身边的熟视无睹的大闸,是多么的了不起。改建后的大闸提高了安全性能,更好地发挥蓄水与泄洪的作用。每每看到家乡五谷丰登、美丽富饶的景象,我就联想到功不可没的大闸,对其油然而生敬意。

故乡的老屋

每当看到旧式建筑,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总想把这些渐渐消失的旧式建筑装进记忆珍藏起来,留点对逝去岁月的念想。

至今还在,是间依林傍水的普通农舍,砖墙青瓦,杉木门窗。这栋三十几年的老房子,已有二十多年没人居住了。风化了的红砖,表面覆盖着一层细细的粉末。嵌砖缝的沙浆一条一条的脱落。砖缝间的泥灰,被野蜂钻出了一个个小洞,成为其栖居的窝巢。屋角的青瓦不知何时被风吹落了几片,露出了防雨的油毡和几截黑黑的椽头。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如同一个迟暮的老人。即便如此,每次走近老屋,都会勾起我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老屋虽粗陋,却有着满满一屋的温暖和幸福。记得堂屋正中挂一幅书画中堂,古色古香,小时候,我常常望着画面发呆,画里的故事让我想象了很多年。中堂下面放一张漆黑发亮的八仙桌,对门而立。这也是那时家中最好的家具了。平时随和的父亲,一坐到太师椅上就有种说不出的威严。我和姐姐也趴在八仙桌上写作业,晚上停电时,中间一支蜡烛,母亲织着毛衣陪着我和姐姐。微弱的烛光映照着三张幸福的脸庞。院子里有一株高大的梧桐树,一到春天开满了漂亮的紫色梧桐花,映衬的天空都有了颜色。还有几株粗壮的杨树,夏日里满院浓荫。放学回来,我们姐弟俩在院子里追逐打闹,笑声在树梢上回荡……随着父亲工作的调迁,我们搬到了新的住所。唯一带不走的,便是这栋老屋。如今,风雨侵蚀,剥落的墙壁爬满了岁月的痕迹。狭窄的窗户,长满青苔和杂草的灰瓦屋顶见证了多少快乐而美好的时光!

似乎是一股春风过后,二层“小洋楼”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于整个湾子。唯有叶婆,仍住在村子里为数不多的青砖土坯老房子里。儿女几番让他们搬新房子去,叶婆说住了一辈子的老屋,舍不得。院子里一株老槐树是叶婆结婚那年栽下的,粗壮高大,浓荫如盖,记录着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鸡鸣犬吠显衬的老屋更加古朴、安详又静谧。走进院子,满是二十几年前的乡村气息,农家味道。我知道,我也深深眷恋着那些年乡村的记忆。人,总是喜欢怀旧的,并且这种思绪越是浓烈越如陈年的酒,时间愈久愈是浓香四溢,而老屋就是盛酒的泥瓦罐子。当这些泥瓦罐子渐渐打碎消失后,我们没有了怀旧的物什,就再也嗅不到酒的醇香了。

前些天路过黄鹤楼,忍不住走进去观瞻。一幢标志性“汉.唐风”的老建筑,隐逸在一片葱郁的树林间。伫立楼前,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17个世纪。四周的高楼大厦,繁华喧嚣都渐渐隐去,唯有树枝上鸟鸣啾啾亦如1700多年前一样清晰悦耳。黄鹤楼承载着武汉的历史,留存着武汉的底蕴和记忆。

诚然,不是黄鹤楼,没有承载历史之厚重,迟早会湮灭在时光里。于是,又一次回老家时,我便存下心思带着相机站在前院,郑重其事的给老屋照了个相。或许,当我老时再坐在夕阳里拿出照片看看,便可品读一番岁月的流走、慢慢与时间一起变老的滋味。

故乡的老屋散文诗

老屋是用土坯建成的,冬暖夏凉,总给人温馨宜人的感觉。老屋前的院子很小,小得似乎只能容下两棵果树。

我的童年有了这支歌谣,快乐无比。夏天的夜晚,大人们从田地里归来,总爱围坐在我家的果树下拉家常、打扑克。而我总喜欢和隔壁的爷爷一起,端着饭碗盘腿坐在屋顶上,身边点着防蚊虫叮咬用的火绳,大口大口地吃面条,发出很响的吸溜声。耳边吹过凉爽的风,看着满天繁星,爷爷跷起二郎腿就哼唱了起来:“山里的娃子不害羞哟……”晚上,爷爷就睡在屋顶上,他说凉凉爽爽,很舒服。我很羡慕他,但我却不能,因为母亲说山上有狼专挑在屋顶睡觉的小孩吃。冬天更有趣,一下雪,母亲就把雪扫到树根处,我和小伙伴们并不关心雪扫到哪儿,关键是扫成一堆便于我们堆雪人。看,大家的小手儿、鼻子、脸蛋儿都冻得通红,却个个笑得那么开心,把老屋都笑颤了。

前段日子,我告诉母亲,想回老屋看看,母亲欣然同意了。

老屋更老了,院落里杂草丛生,苔藓遍地,一只家雀落在屋檐上,果树上还挂着零星几颗果子。我推开吱吱呀呀的屋门,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走进屋里,周围安静得让我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我随手拉开一个抽屉,里面躺着一张我小时候的照片,照片已泛黄了,照片上的我调皮地撅着嘴,瞪着眼。我一下子笑了,这一笑似乎惊醒了正在沉睡的老屋,它眉开眼笑地欢迎我,一切又熟悉了起来,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声音。突然听见有人喊:“妮子,你回来了!”是隔壁的爷爷!爷爷更老了,花白的胡子愈加稀疏了。“爷爷,你怎么不跟你女儿到城里享福啊?”“家里没人了,这老屋可怜,可怜哪,你不知道这老屋啊……”

听着爷爷讲老屋的故事,看着斑驳的树影,呼吸着温暖的气息,时光仿佛一下子倒流了。我又看到了那儿时的星空,听到了爷爷那洪亮亲切的歌声:“山里的孩子不害羞哟……”

故乡的老屋散文诗

我家老屋位于村北,屋顶红瓦,石头加黑砖建成,共五间,房屋前有四扇厚重结实的木格窗,窗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是固定的,上面的部分向外推开后用一根同样结实的木方顶在下窗的上端,窗户上裱着一层薄薄的白纸,晚上,月光穿透薄薄的纸,为室内的窗台,火炕,以及简单的家具镀上一层淡淡的银光,柔和而又恬静,缥缈而又多情。正屋的东墙上,挂着一个黑色的广播,晚饭后,广播下,聚精会神地收听刘兰芳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杨家将》,民族英雄跌宕起伏的感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高亢嘹亮的音质,让我如醉如痴,每次总是在戛然而止的“且听下回”分解中意犹未尽地离开,可眼前依然不断地幻化成鼓角争鸣、刀光剑影的动感画面,辗转难以入眠。

房门同样是厚重的木门,门的顶端是一长一短的两根铁链,搭在高高门框上端的铁鼻梁上,一把铁将军牢牢地锁住大门。门前左边是菜园,几畦绿油油的菠菜,油菜,茼蒿,香菜,菜园的围墙是散石一块块摞成的,里边扎着篱笆园围,就像鲁迅先生所描述的百草园一样,每到夏天,各种鸣叫的草虫,或者是知了、蝉的身影,都是我们最大的乐趣。往往会为了一只蟋蟀,或者螳螂,拆开散石,全力追捕,也因此毁坏了菜苗,免不了会受到母亲一顿批评。院墙外是一颗高大的槐树,枝繁叶茂,春天,树枝上开满了密密麻麻洁白的槐树花,一串串,一簇簇,拥挤着,悬垂着,乐坏了勤劳的小蜜蜂们,来来往往采花酿蜜,嗡嗡营营,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一树花开,满树清喜。傍晚,清凉的晚风习习,淡淡槐花清香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清气爽,诱惑着村里的孩子们呼朋引伴,欢聚在大树下,开始了各种快乐的游戏。

右边是鸡窝猪窝,养着四只鸡一头猪,猪窝上面是一张平滑的正方形大青石,每当放学后,我常常会拿着作业本,坐在上面写作业,写完作业后找出乒乓球和五个杏核,玩抓子的'游戏,或者玩橡皮筋,变幻各种图案。等到母亲做饭炊烟袅袅升起时,天色也暗下来了,我便回屋,或者帮忙烧火,尤其的冬天,红红的火苗迎着脸颊,感到浑身都是那样惬意舒坦。

那时候我们家家户户做饭用的都是一口大铁锅,锅灶内加木柴,一会的功夫饭菜就做好了。母亲盛好后端上桌,然后招呼父亲和我们姊妹吃饭,一家人坐在热炕头上,饭菜虽然简单,但是我们都吃地饱饱的。尤其是过年过节,母亲总是早早准备鱼肉,煎炸卤炖,香味随风飘散,因此小时候总是热切地盼着过大年,穿新衣,吃好饭,尽情玩。以至于今天,每当想吃什么饭时,脑海里第一个想法总是回家,家里母亲的饭永远是香甜的,菜永远都是鲜美的。现在,家乡人都用液化气灶炒菜,可我总感觉缺少大锅炒菜那种味道。同事说,高压锅无论是炖鸡还是排骨,都没有老家大铁锅做的味道好。仔细想想,高压锅炖菜大概缺少的是全家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浓浓亲情与乡情吧。

屋后是两颗高大的白杨树,粗壮圆润笔直的树干箭一般直指蓝天。父亲说那是当年伯父小时候栽的,旁边还有五六棵健壮的槐树,香椿树,几棵翠竹。那俩棵高高大大的杨树早被一种大鸟相中,在高高的树顶枝丫间建立了两个稳稳的巢穴。冬天,西北风肆意横行,那巢穴会不会有危险?很长时间,我一直纠结也不断地观察,可最终发现自己不过是杞人忧天,那两个温暖的巢穴伴着大鸟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每天清晨,两只鸟总是在高高的枝头一问一答似的准时高歌。后来村里派人锯掉了那两棵大杨树,鸟也从此搬走再无音讯。

村东的那条小河,永远清澈见底。“游鱼细石,俱视无碍。”年轻的小媳妇,婶子大妈都喜欢在河水里洗衣服,边洗边拉家常,哗哗的水声阵阵欢笑声,惊动了河畔岸边树上的小鸟,展开翅膀扑棱棱地飞走了。小河的上游,有一个水质甘甜的天然小井湾,井湾整体为完整的巨石,井水从中间隙缝中汩汩而出,小湾只有洗脸盆那么大,精巧无比,泉水永远都是满满的。像高脚杯中盛满的琼浆玉液,澄清光亮,令人心醉。泉水注满后从容地向外溢出,山泉水清冽爽口,周围的百姓农田干活口渴了,都会来到这里,直接趴下身来痛痛快快地大口大口喝,酣畅淋漓,喝完水后向下走几步,撩起一把水洗脸洗手,顿时感觉全身清爽无比,小井湾滋润着庄户人的心田,后来村里一户养牛的人家为了饮牛方便,将小湾扩大。湾底由原来的石质变为泥土,再后来村里拓宽道路,那条沟被填平成了道路,于是,那条清凉的山泉变成了永恒的美好回忆。

老屋让我感触更多的是那扇与屋外只有一纸之隔的木窗。

人在屋内,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可以清晰的听见风起时泥沙尘土落地的声音,春花悄悄开放的声音,雨水轻叩泥土的声音,秋虫此起彼伏诗意地演唱,冬天的时候可以细听屋檐下长长的冰凌融化的滴水声,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而降飘落的簌簌声,细小的树枝被积雪压断的清脆声……那声音近耳畔,清晰明朗,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广袤的雪野中,与灵动轻盈的雪花融为一体,倾听雪花悄悄地对话,体会雪花飞舞时曼妙旋转的翩翩舞姿。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乡的房屋越盖越宽敞明亮,现代时尚,行走在平整的水泥路上,房屋一排排一幢幢,整齐划一。可是我还是无比怀念小时候的石墙,山泉,木窗,怀念童年欢乐的时光,更怀念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

故乡的老屋

月亮从薄如轻纱的云后缓缓飘出,挂在墨蓝墨蓝的天空中,随着闪烁的群星一起散发金色的光芒。月亮的光辉散落在老屋的瓦片屋顶上,杉木门窗上。略显老旧的门窗随一阵风“吱呀吱呀”地响起,却也勾起我对这座老屋的滋味和无尽的爱。

实际上,这座老屋并不引人注目,它不如北京的四合院那般,见证过历史,亦不似苏州园林那样温婉小巧。不过是由砖块瓦片,连带着祖先对后代的爱意堆砌而成的。每每回到老屋,我总能闻见扑面而来的潮气,家乡小吃的香气,还有长辈留下的烟火气……这些滋味,都见证着我对老屋深入骨髓的爱。

每当我回到这座老屋,总会看见长辈们早早的起床,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到了午饭时间,我就会看见桌子正中间摆着一大锅的食物——擂茶。擂茶是客家人的一种特色食物,在浓郁的茶水中加入芝麻、虾仁等各种各样的佐料,每当那大锅的盖子一掀起,老辈们的思绪就都随着那香气飘远了。据说,制作擂茶是有讲究的,加入的佐料都要严格的按照比例。即便如此,每家制作的擂茶仍有各自不同的味道。热情的长辈们总是为我盛好一碗又一碗的擂茶,并总要我在他们的注视下喝完。擂茶独特的滋味,一直伴随在我对老屋的爱中。

老屋中百家糖的滋味也是我所爱的,家乡有个习俗,哪家有了喜事就一定要送去糖果来表达祝福。小时候偶尔回去,说起了在钢琴比赛上得了奖,这个消息一下子如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整个街道。各家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送来一颗颗糖果,而我也一颗颗的吃下。说实话,那些糖并不是很好吃,但那份邻里间的情谊在用钢筋水泥筑造起的城市中,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种特殊的情谊,随着百家糖的滋味,深深存在于我对故乡老屋的爱里。

老屋只是一座再平凡不过的老房子,它深居于街道中,屋里的滋味却随风飘散,让我在城市中都能闻见。我爱,爱老屋中混杂的滋味,还有,那见证了岁月,不停发出“吱呀”响声的杉木门窗。

故乡老屋记忆散文随笔

故乡老屋,是在我出嫁后的第二年给拆了的。

那时,村里按要求规划了居民点,就在老屋所在的村庄前面。村里人按要求陆陆续续在居民点盖房并搬走,村子里老屋越来越少,后来父亲不得不多方筹钱也在规划点盖了房,我们家很不情愿的从父母居住了大半辈子的村子搬了出来,不久老屋便因无人居住倒了,父亲就把老屋彻底拆除了,随着老屋的拆除,那个给了我整个童年记忆的村子也随着消失不见了。

现在的新家,通达多了,沿着村村通的水泥路,再走一小段砂石路,路边栋栋平房或两层小楼一间紧挨着一间,新家就挤在这些房子中间,有时要不是母亲早早站在门前遥望等待,真不知哪间才是自己的家,新家也是两层楼房,有个院子,出门就是路,相比原来的老屋新家空间局促多了。

老屋拆除后被父母复垦用来种粮食了,稻子、麦子、偶尔也种花生和红薯,母亲还圈了一小片地种上了蔬菜。

那次回家,陪着母亲去老屋摘辣椒,站在小时候曾经玩耍过的地上,放眼四周,那个伴我成长的村庄,已是一片庄稼地,目光能及的地方都是稻田,在泛黄的稻穗里,我努力找寻着老屋那曾经的点点滴滴。

记忆里的老屋很简陋,三间低矮的土房,门前有两棵大大的杨树,树比妹妹和我都大,粗粗的树干抱也抱不过来,老屋前前后后都是树,而最多的则是果树,桃树、梨树、柿树、枣树还有桑树,每到春天,老屋就会被掩藏在花海里。

那时一到果树开花季节,燕子就会如约而至,每天忙忙碌碌的在房梁上筑巢,接着便会孵蛋,大概不到一个月小燕子就会孵出,老燕一天多次出出入入觅食喂食,所以那个时节,老屋的门是一直敞着的,生怕哪一天燕子回来就进不了家门了。

那时,白天大人们都到田里干活去了,还没上学的我只得呆在家里看妹妹,一上一下卖力的摇晃着摇篮,就盼着她快快入睡,自己好和小伙伴去尽情玩耍。此时,老屋很安静,妹妹也渐渐进入梦乡,最可恨的是,屋外刚下过蛋的那只母鸡,伸长了脖子炫耀似的一声接一声的叫着,“咯咯哒、咯咯哒”的叫声打破了老屋的沉寂,也惊醒了半梦中的妹妹,玩耍也泡汤了,于是便拿着扫帚转着圈追赶着母鸡。

母鸡赶跑了,妹妹也彻底醒了,只得抱着她坐在老屋门前,等着父母回来做饭,一直等到邻居厨房里飘出了菜香,才盼到他们归家,而每次母亲总能带回满满一瓢的荸荠,有时顾不上等母亲把荸荠煮熟,生的就能吃上一大把,在那个贫困的年代,荸荠和瓜果梨枣一样是我们这些孩子们顶爱的零食,不管是生的还是熟的,都是最美的味道。

小时候,最喜欢看母亲在夏日太阳最厉害的三伏天“盘伏”,那天母亲会在老屋前用长条凳搭起竹笆子,把家里老老少少冬天的棉衣一股脑放在上面暴晒杀菌,同时母亲还会晾晒她陪嫁的.木箱子。那时家境贫穷,箱子里没一点值钱东西,都是些针头线脑碎布丝线什么的,我最喜欢玩母亲那捆丝线了,听她说那还是她当姑娘时在娘家自己养的蚕吐的丝,那些蚕丝被母亲用四种颜料做基色染成了各种各样的彩线,特别好看。还记得母亲曾用丝线给我做了一双绣花鞋,鞋面上是两颗漂亮的桃,到现在还清晰的记得那桃的样子,水红色的、绿绿的叶,美极了。

箱子里鞋样子是最多的,大人的、孩子的、窄口的、宽口的,那时村里小媳妇大姑娘做鞋前都会来找母亲给他们剪鞋样。

箱子里还有一捆不同颜色的布,母亲能清楚地说出,那块蓝布是她年轻时穿的衣服料子,那个碎花布是我小时候的包被,那块红花布是给我做棉袄用的,那块绿花布则是做棉裤用的,而系布用的红头绳则是她买来扎曾经的那两把粗粗的麻花辫剩下的,因为农忙没时间打理,母亲一狠心把年轻时留的长辫子给剪了。

每年只要母亲一盘伏我就会趴箱沿上翻检母亲的那些零碎小东西,箱子被烈日暴晒后散发出干燥燥的木屑清香,和着樟脑丸的独特味道,真是好闻。

箱子在我看来简陋并有趣,而对于母亲,箱子应该是她在过往尘烟里锁着的一份情怀,一个女子生命里曾经有过的一段一段的旖旎美丽,透过油盐酱醋的罅隙在阳光下散发着幽香。

老屋的记忆里,一直飘散着母亲箱子的淡淡味道。

老屋山墙上总会挂着父亲的网。父亲喜欢在农闲时出去撒网捕鱼,一网打下去,捞上来的,不光有鱼虾,还有树枝、枯叶、瓶瓶、罐罐啥的,经常出门时背着的鱼篓,回来时就会满满的,那时母亲嫌鱼腥不喜欢烧鱼,父亲就会把打回来的鱼分给邻居们,当然他们做好后总会盛一碗送来,不打鱼了父亲就把网挂在山墙上晒,并仔细地在渔网上找着破洞小心的补上。

老屋里的火盆是冬天最温暖的回忆,冬的夜,一家人围坐在火盆四周边烤火边聊着家常,偶尔火盆里会有一粒稻子炸成花,经常和妹妹一起抢食,也会抓一把豆子埋在盆里,不一会儿便熟了,烧熟的豆子香喷喷的,越嚼越有味,老屋为我们阻隔了冬所有的寒冷。

老屋也庇护了我整个童年、少年、青少年时代。

现在,老屋是早已不在了的,那无处安放的童年记忆,也越来越模糊,但仍然愿意相信我们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都还藏着一座这样的老屋,他们斑驳而又温馨。

老屋门前的那条小河,河边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过的那片青草地,年少时每天上学走过的羊肠小道,还有,屋后园子里盛开的,那一朵朵不知名的野花,他们都随着老屋在心底顽固的生根发芽,想起,恍如昨日,亲切又温暖,带着点感伤。

故乡的老屋散文诗

冬季的风则有点冷。

这里的风时大时小,

有时从山中来,

有时从海上来,

它不时地吹,

吹来了雨水,

唤醒了散落在泥土中的`一些种子,

让它们生根发芽。

它还吹高了一株株小草,

吹红了一朵朵鲜花,

吹绿了一片片树叶,

吹皱了一池池春水,

吹红了一颗颗杨梅,

吹黄了一粒粒枇杷。

它一阵阵地吹,

一天天地吹,

一年年地吹,

把年少的我和小伙伴们都吹成了青年人。

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

故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渐渐变得丰饶起来。

那一年,当我满怀希望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时,

故乡的秋风正猛烈地刮着,

发出呼呼的吼声,

似乎在为我加油鼓劲。

那一年,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而意志消沉时,

故乡的风嗖嗖地吹在我身上,

吹走了笼罩在我脸上的愁云,

吹走了长久萦绕在我脑海里的烦恼和苦闷,

让我如释重负,

从而更加顽强地投入到工作中。

这样的风真得很不错。

它不但能让万物茁壮成长,

还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

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迎接各种挑战。

就让它吹得更常一些吧。

故乡的老屋作文

在我心中,故乡的老屋是一段三天三夜也唱不完的歌谣。

老屋是用石头砌成的,冬暖夏凉。石头砌得很密,冬天,外面的冷气一丝都吹不进来,里面温暖如春;夏天,石屋内外隔绝,里面非常凉快。这栋石屋也成了奶奶的最爱。可是,老屋的院子很小,小得只能装下一棵新奇士果树。

老屋有三层,第一层是客厅,第二层是房间,第三层是阳台,还附带一个很小的顶层花园。奶奶很喜欢坐在阳台的摇摇椅上晒太阳,奶奶说舒服又不是很热。我也想像奶奶那样晒太阳,妈妈不给,原因是我太黑,再晒就成非洲人了。所以无事可做的我就爱用美味的新奇士橙做各种东西:橙汁、橙汁果冻、新奇士冰沙……我还喜欢现吃现摘,甘甜又大个的橙子,让我合不拢嘴,吃完一个还想吃第二个。

夏天的时候,我经常带哥哥在阳台上吃橙子,喝橙汁,吃果冻。村子上面的天空都是零零星星的亮点,有可能是萤火虫,也有可能是星星。再配上橙子,天空一下子美的不得了。冬天的时候,每张床上都有一张大棉被,我总喜欢裹着被子在床上滚来滚去。窗外大雪纷飞时,我不敢出去玩,我怕冷,我怕冻僵在雪地里回不了家。我喜欢趴在窗上看雪景,有时竟能一趴就是一上午,一动不动。

后来,我要去南方上学,就飞到广州这里。在这里,总觉得这里的新奇士远远没有在老屋院子里种的好吃,橙汁是酸的,果冻也不好吃。我觉得这一切都比不上我家那栋复古豪华的老屋。遗憾的是,五年来我一次也没有回去。这个暑假,我跟妈妈说,我想回去看老屋。妈妈说,想回就回去吧,我们也想你奶奶了,不知她在北方过得怎样了。今夏七月,我又飞回久违的老屋的怀抱。

故乡的老屋作文

故乡的老屋,记载着我太多的回忆。虽说现已住在城市,但是在这里,却有属于我的童年。

——题记。

故乡的老屋不在麓山脚下,也不在湘江之畔,它在益阳泥江口镇一个小山村里。

老屋没有什么稀世珍宝,它就像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四代人养育长大,给自己留下一个破败不堪的身躯。但我并非这样想,因为老屋留给我记忆中的东西是最珍贵的宝藏。

我最喜欢的,是院子里那清凉的竹席。小时候,每逢佳节,爸爸妈妈总会带我上老屋那儿住上几宿。或许是因为我太想念那竹床吧,我至今在夏天还睡着那竹席。那时候,外婆还年轻,经常坐在竹床上,边摇着那古朴的旧蒲扇,边哄着我入睡,我多想定格在那一瞬间。

我住过只有两层的小屋,吃过外婆种的竹笋,踩过泥泞的小路,摸过山上的云杉,看过金黄的麦穗,钓过溪里的小鱼,这些都成为我记忆深处的美好。

现在的老屋,已经疲倦了。可能受不住我的拥抱了,但老屋依然还是和以前一样美丽,只是多增加了几分古色古香罢了。

当清凉的晚风吹进窗口,飘进我的梦里时,连空气中都带着一丝微甜。我笑了,笑花开得多灿烂,笑我又长了一岁。但,也叹老屋又多了几道深深的皱纹,那皱纹烙印在我的心里,久久不能抹去。

也许并不是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而是那一刻才能更加冷静的审视自己内心对故乡的情感。

故乡的老屋作文

“湖光山色,洞天福地”所说的正是我的故乡--光福。哪里有闻名江南的香雪海梅花,有司徒庙历劫不磨的“青、奇、古、怪”四棵古柏,更有让人闲适恬静的老街老屋。

走过一顶独特的斜石砌拱桥,找一条窄窄的弄堂走进去。弄堂很窄,当两个人交错时,都得略微欠些身子才行。弄堂两边的墙很古老。听老人说,以前为了让墙更牢固,在砌墙的灰沙里打进蒸收的糯米和生蛋清。这些东西因风化而形成了一圈圈透着历史味儿的图案。青灰色粗糙的墙面上斑斑驳驳长了些青苔,拉长出丝丝缕缕的黯淡的水迹。脚底下密密麻麻,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如同鲫鱼背似的石头,高低起伏,像鱼群不断向两边涌去,却总也散不开。

仔细看石缝与石缝间是厚厚的青苔。昨夜的雨让今晨的阳光变成了灰色的晕黄,空气里的水饱的好像要滴出来了。在弄堂多的墙面上嵌着一扇门,门头上刻着“紫气东来”几个的大字。走进里面,便看到一口井。太有看到的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天空。

这是一幢两层的江南建筑,白墙黛瓦,但没有马头墙,与这条弄堂两旁的建筑也没多大区别,但我喜欢这个小天井。我醉心于阳光沿着看不清的路线,投射在天井离得那种感觉。好像阳光钻进了一个小洞,在莫名的隧道尽头突然放出一支光柱,但在老屋幽深的影子中,它没有呈现出绚丽的光圈,却筛成了一股脑的黄灰色。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回到乡下的老屋去时,院子里也有这样一口小井,六角形的井沿。它躲在了葡萄架下,太公常在傍晚时躺在井边的藤椅里乘凉,井沿上还放了一把紫砂壶。他总是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和我讲那个一尘不变的孙悟空的故事,我便在微风扇来的茶香中慢慢长大。

我愿长久伫立在老屋前,等到太阳偏西,房顶上飘出闲适恬静的炊烟。

故乡的老屋

是一间低矮的平屋记忆里总是蒙着一层暮烟黛瓦与屋脊像匍匐的老人的背影。

老屋的结构是简易的川东民居,片石垒基,四角是木柱、中间的墙体是楠竹柱头、墙壁是竹笆夹泥,斑驳的泥墙里夹杂着一些谷草,棕榈和人畜的毛发。屋面,里屋靠山的一面,称为阴面,盖的是小青瓦;阳面,门庭向西的一面,盖的是洋瓦,颜色都是陈旧的烟蓝色。还有一间偏屋,生火煮饭的地方,是砖砌的厨房。接近屋瓴的瓦槽里安装着两片亮瓦,是透明的玻璃瓦。用来采光,是老屋的天窗,也是一家人生活的天窗。它通往着,或者是连结着一家人心里的希望。

小时候,我顽起皮来,妈妈常笑话我,说我是垮房子垮来我们家的野孩子。笑意里流露出拿我无可奈何的原由:“穷人家的孩子野一点好,野孩子骨头硬,少受人的欺负。”妈妈说。

事实上,我家的老屋年生太久了,是我爷爷在世时兴建的,加上我出生那天恰好遇上了狂风暴雨,我的第一声啼哭接上了最响亮的一声响雷,震垮了半边屋。重新建的半边屋便盖上了洋瓦,变成了现在的屋。

临近春节,家里要打扫扬尘,我们会把平时收集起来的旧报纸用来糊墙壁。报纸上有一段文字我记忆得特别清楚。

在《妈妈的藤条箱》里,我写过病中的妈妈躺在床上,常常用手指在我的手板心上教我写字,验证我学习的效果,除了念书给妈妈听,就是读墙上的报纸。

我是长江边的孩子,印象里河流的样子都像眼前的长江。我问妈妈这是真的吗?

妈妈躺在床上笑了,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庄子的人,他有一条鱼,名字为鲲,它之大,不知有几千里;化成鸟,名字为鹏,鹏飞起来呀,垂翼若云,把地球都包起来啦,一振翅便能鹏程万里。”声音转着弯,神情好得意,接着喊我:“来,到妈妈这儿来,妈妈教你鹏程万里的写法。”

遇上漏雨,小青瓦叫捡漏,就是爬上屋面摞一摞瓦,把盖得密集的瓦片摞到破损的地方来。我家屋上的小青瓦,爷爷造屋时盖得密,几乎是一匹叠着一匹,用我爸的话来说,捡一辈子的漏也捡不完我家屋面的瓦。

现在体会到爸爸对爷爷的感激。

洋瓦麻烦些,洋瓦是一匹瓦扣着另一匹瓦,屋面上没有多余。屋漏了,只好用塑料薄膜、油布、油毛毡代替瓦,盖在漏雨的地方。为了防风,要弄一些砖头、石块来压住。否则,风要吹跑。这样的屋面看起来,像衣服上补的补丁,样子难看。

我是雨水里出生的孩子,一生牵连着雨水的情结,直到如今我常常故意忘记带上雨伞,行走在雨中,任凭雨水淋在我的头上、脸上、以及三十七度的体温上。

仰望着雨水飘飞的天空,任由清冷的、温暖的、苦涩的、甜蜜的雨水落进我的眼里。

多么幸运啊,我这个经历过雨水淋湿浸润的孩子,生长到现在,生长到成为人之父亲的年龄,眼里还会流出雨水一样的泪水,内心里依然抱有着一份雨水一样柔软的情意,一副人性柔软的心肠。

此刻屋外下着雨,下着深秋苦寒的雨。我准备朝雨中走去,走回到童年记忆里最为深刻的一场夜雨里,那是一场疼痛与饥饿的夜雨,苦难的夜雨。

就向那里走去吧,向童年的内心走去,童年的内心有人性最柔软的东西。

支撑人生的并不是其它什么理想与信念,而是人的内心里本来就固有的人性的闪光。

如果人生非要有一种理想与信念,我愿意把它作为我的理想与信念。

记事不久,妈妈第一次生病,吃饭的时侯,突然昏倒在地上,家里一遍慌乱,无论父亲和我怎样呼唤母亲,她都人事不省,脸色发青。邻里的陈伯伯赶来见状,他一边叮嘱一边向医院跑去:“按住仁中,我去叫救护车!”

凄狞的笛声在雨夜里嘶鸣,我尾随着追赶,跌下又爬起,直到救护车的影子和嘶鸣的笛声消逝在茫茫的夜雨里,消逝在黑洞一样的夜雨里,我才蹒跚着童年的身子回到家中。空荡荡的老屋里剩下了一个末满三岁的孩子,他坐在床沿上,坐在白炽灯昏黄的光线里,双脚吊在床沿与地面的空中摇晃,双手拍打着床沿上的木栏,一遍又一遍地哭泣,盹一会,醒来,又开始哭泣,哭到他的气息发不出声音,依然还在哭泣。

婆婆把我抱在她的怀里,她要把我抱回她的家中去。

是啊!这温暖来自婆婆的心灵,是婆婆心灵里的爱。

原来泪水是心灵的爱。

人类所有的爱都来自于母性的心灵。

婆婆给我洗了脸,洗了泥泞的泪脸;婆婆给我洗了身子,洗了血淋淋的身子。用药棉签细心地给我清洗了摔伤的伤口,抹上了药水,把我光溜溜的身子放入到还留有她体温的被窝里,“等倒婆婆,婆婆给你下碗面来。”

婆婆下来的是一碗“阳春面。”加了一只煎鸡蛋。

真香啊……碗里冒出袅袅的香烟。

“春”是“葱”吗?“葱”太俗了吧。婆婆的的声音我没有听清,心里铭刻下了“阳春面”这个美好的名字。

春,曙为最。春阳是万物复苏的能量,童年是生命朝阳般初升的时代。

食物的美味并不取决于食材、厨艺,它取决于饥饿、肠胃的需要、人间的温暖!

接下来的日子,妈妈住进了医院。我要邻里的小萍姐姐带我去找妈妈,医院的门卫不让小孩子进入病房,我们绕到后面去,从病房的窗子里去找妈妈。住着妈妈的病房靠近着围墙的边沿。那扇窗户沐浴着耀眼的天光。小萍姐姐抱起我,让我趴在窗台上,妈妈躺在洁白的病床上。“妈妈!”我喊出了声音,小萍姐姐连忙用手来捂我的嘴巴,说:“小声些,你妈妈在睡觉哩,带你玩一会再来看你妈妈?”我不愿意,继续趴在窗台上,阳光照在我的背上,影子溜进了妈妈的病房,我耸了耸头,让影子朝妈妈的床边靠近。

啊,那是一段多么遥远的距离呀。

影子的距离是那样的遥远。我趴在窗台上让时间在童年的守望里消失,让童年的心灵种上守望的种子,——是爱的种子吧,等到时间的春天回到了原野上,回到人间的原野上,原野会长满爱的小草、爱的鲜花。童年和她的妈妈会像鸟儿一样飞翔在绿草葳蕤,鲜花盛开的原野上,天空里。

妈妈好像听见了声音,妈妈的眼睛看见了窗户射进来的阳光,看见了一张孩子的脸,一双孩子的眼睛。妈妈,我的妈妈以为自己还在梦里哩,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的眼睛。她挪动着虚弱的身子,把她的头,整个上半个身子挪出了白色的被盖,让自己朝着窗外倾斜,朝着窗外的那个孩子。待她确定那个孩子是一直依偎在她梦里的孩子的时候,她决定要从病床上站立起来,来到窗边,来到她的孩子面前。

妈妈在病床上开始侧身,她的双脚己经从病床上滑落到了地上,她的双手撑着病床的床沿,妈妈站起来了,她扶着床栏、扶着墙壁来到了窗边,伸出双手,那双白皙柔弱的双手抚在透明的玻璃上,抚在我的脸上,她顶上头来,用她的额头顶着隔着玻璃的我的额头,那一刻的温暖刹那间传递遍了母亲和儿子的身体。妈妈流泪了,她转过了头颅与她泪流的脸面,用双手紧紧地捂住双眼,把泪水捂进心里。

妈妈呀,人类的每一个母亲都是柔弱的,唯有她们的爱是执着与坚韧的;人类的每一个母亲在她们心里都蓄满了泪水,泪水是母亲井里的水,母亲井里的水永远不会涸竭!

妈妈向小萍姐姐招了招手,从荷包里摸出了两张钱,“来,一人一毛。”妈妈要让我们去买糖果吃。

来到糖果店的柜台前,我买了一角钱的糖衣花生仁。糖果店的阿姨用谷草颜色的包装纸给我包好,糖包的形状像一只粽子,打开封口像举起来的小喇叭——“啦啦向啦西啦,向啦西啦索法索啦,多索啦,来咪来多西啦索啦,啦——啦——向啦西啦……”我唱着童年的歌谣回到了妈妈的窗前,踮起脚敲响了窗子,妈妈伸出头来,我拈起一粒糖衣包裹的花生仁喂进了妈妈的嘴里,妈妈含着花生仁露出了白色的牙齿,嘻嘻地笑着,她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也从糖包里拈出一粒喂进了我的嘴里,“甜吗?妈妈不在家的这些天,你不要乱跑,就在村子里玩,饿了呢,就到小萍姐姐家去,或者到坎下的婆婆那儿去,爸爸下班回来好找你。”

……。

妈妈这次生病后落下了病根,隔三差五会犯昏病。记忆里,妈妈常常被单位的同事用门板抬回家来,也有在大街上犯病的经历,那时的人们普遍都有纯朴善良的情感,会把妈妈送进医院,或者帮忙把妈妈送回到家里来。只有一次例外,妈妈自己苏醒过来,发现衣兜里的五斤粮票不异而飞了,妈妈坐在大街上痛哭了好一阵子。要知道在荒年里,五斤粮票换回的大米能够维持三口之家个余月基本的生存。当然这样的粮食不能拿来当白米饭吃,米粒要掺进草根菜叶熬成稀粥,绿隐隐的粥面能映出因饥饿而菜青色的人影。

妈妈告诉我,能够度过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全得多亏你爸爸,那时他在乡下给农民修房砌猪圈用辛苦的劳动挣回一背一背的菜蔬或杂粮,维持了家里的温饱,让我们没有被饿死,同时还接济了一些困难的乡邻,以及我们家的一些亲戚。

妈妈的病伴随着我的童年,我的学生时代,直到我高中毕业,妈妈的昏病才没有犯过,而今我的妈妈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了,虽然她的头发找不出一根黑发,但是即使在暗夜,只要有一丝光亮,妈妈的白发也会反射出来把暗夜照亮,尤如山后的落日返照出来的天空比白天还要绚烂。年轻时身体健康的父亲、把我妈背上背下的父亲,一身都是臭毛病,反而要我妈伺候他了。

曾经喜欢阅读小说的妈妈,现在常常阅读爸爸的病历,爸爸的病历有厚厚的五卷,每卷有三百多页。妈妈数落着:“嗯,这是下井挖煤落下的、这是爬屋顶不小心摔伤落下的、这是打石头、抬石头用力过猛落下的、这是与人打赌出蛮力落下的、这是急着赶路蹚冰凉的河水落下的、这是担忧家里的困难落下的……”

听妈妈数落爸爸的病历,如同聆听一个人生命的历史,生活的历史。

小时候我也是一个馋嘴的小孩,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哪个孩子又不馋嘴呢?我家老屋的墙壁上,是在里墙,有三根楠竹柱头,栗色里泛着釉光,每根在竹节的`上方都开着小碗般大小的孔洞,靠在左手边的开得高些,几乎接近了屋樑,里面放的是:铜钱、板扣、洋钉、备用的钥匙,一些陈旧的什物。妈妈有时会掏出一两枚铜钱,做毽子,给我们玩。中间一根开在顺手的高度,坐在床上伸手就可以拿放,里面放的是:针头、线脑、布头、纽扣等日常用物。最里面一根,孔洞开得高些,我要站在床上,用叠着的铺盖垫着伸手才能够着,里面放的是零钱,是金属的硬币。趁家里没有人的时候,我会“偷”出几枚来,用来买糖果,买冰糕解我的嘴馋。每次当“小偷”的时候,心里慌慌的,生怕着被妈妈发现,拿了钱后,手指总要在里面薅几下,听见还有硬币与竹节碰撞发出叮、叮、叮的响声,才收回手来。奇怪的是竹孔里的零钱总是没有被我“偷”完过,而且不时还会多出几枚来,竹孔里的钱自己会生出钱来?我当“小偷”的劣迹也从未被妈妈发现。都说小孩粗心,没想到大人比孩子粗心多了,自己存放了多少钱,一点也记不住,真是太好笑了。妈妈也笑过我,她丢钱到竹孔里时回过脸来笑我,我转过脸跑出去玩了。屋里传来妈妈“咯、咯、咯……”的笑声。

老屋拆除有十余年了,前些年,陪年迈的父母回去看望过老屋的遗址。整条河街、周围的邻舍、以及老屋后山上的一所村学,都被围在了围墙里,成为了一片废墟。江上的清风吹动着废墟上腐朽的气息。

父母的眼里流出了泪水,一双阅尽了苦难岁月的双眼留下泪斑,留下了时间的印痕。

门庭向西的老屋,沐浴着余晖与晚霞的老屋,每年春天,落满尘泥的瓦脊上都会生出亭亭的寸草,茵茵的草尖上开一些白花、红花、蓝花、黄花,在日影里、月影里、江上清明的风里摇曳,摇曳着我梦里的乡情。

前些天,打听到老屋的旧址开始动工了,要兴建滨江生活小区。我要为父母购置一套住所,陪他们回到老屋的故园去生活。

让我的父母站在故园复兴的高楼上:眺望日出、眺望大江东流、眺望天边的帆影——他们年轻时困难又欢乐的生活。

父母才是心灵的家园。

无论你在什么地方漂流,只要父母在,只要父母在你的心灵,家园就永远不会消失。

原来心灵是父母的家园,父母的爱,乡愁的爱。

故乡的老屋作文

我已经有很多年没回故乡的老屋了,但老屋的样子却时常浮现在我脑海里:那是一个用砖砌成的房子,上面不规则的盖着瓦片,门前有一个小院子,院子虽小,但里面装的牲畜可不少,狗,鸡,鹅,猫。

第一次回山东,走进老屋,眼前的一切都好像那么新鲜,一进门一张面黄肌瘦的卷轴挂在了一面已经老得掉了皮的墙上,正当我疑惑之时,爸爸向我解释道,这就是我们家族的族谱,他指着我的名字说:“看,这就是你,是我们家族的第十八代传人。”进了内厅,一张非常陈旧的灰色“豆腐”吸引住了我,我忙问爸爸,这是什么呀?爸爸耐心的给我解答,这就是炕,是用来睡觉的,在冬天的时候,炕底下还可以生火呢。我看着这些新鲜的东西,既好奇又崇拜。

到了半夜,爸爸和大伯总要去庭院里放鞭炮,第二天早上,我不解的问爸爸:“你们晚上放完鞭炮为什么还要去烧香?”爸爸告诉我:“在我们家乡关于烧香,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每年的大年三十,灶王爷就会领着自己家的老祖先回来看望后人。三十的晚上,家里的男人要去老屋看族谱,并且在族谱面前手握三根香,向族谱面前拜三拜,表示对祖先的欢迎,这个叫迎神。然后要在院子里放鞭炮,一直放到午夜十二点。就可以回屋睡觉了。这个习俗已经在我们这里延续了七百多年了。而且在这几天里面,我们一定要好好表现,不然祖先们会不放心,留下来陪我们的!”说完爸爸严肃的一笑,却把我吓了一跳。

第二天吃完晚饭,爸爸走到我面前说:“我们该去送祖先们回去了。”在路上,爸爸告诉我:“一会你要和我一起做一件事,就是送神。记住,在鞠躬的时候心里要许下自己对这一年的期望。”说完就来到了老屋的族谱前。爸爸点燃了三根香,然后把它递给我,我学着爸爸鞠躬的样子,慢慢的把香插进了族谱前的香炉里,然后我们就去放了鞭炮。

后来我又陆陆续续回去了几次,虽然我也知道了,这是一种迷信的做法。但每次回去都会和爸爸一起去迎神,送神。

故乡的老屋作文

记忆中,那间房子一直都完好无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母亲便总喜欢称它为老屋。或许是不在那儿的缘故,或许是城里很少再见到这样的房子。老屋,成了故乡的称呼,也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中。

老屋很大,远不像现在城市里的住房,虽然是单位建的平房,但由于前后都没有房子,父亲便把它改造成前有院子后有菜地的四合院。中间是几间住人的房间,另有一间厨房,还有父亲建的一个卫生间,里面砌了一个水池。无论是什么季节,都可以放水进去洗澡,像一个天然的小游泳池。

每到春天的时候,院子里便开满了各色的花。远远望去,像是一个大花园。人在花中,花中有人,美不胜收。好多人都说,这花开得鲜亮,一看,就知道这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火。每听到这些话,母亲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日子过得飞快,我的童年也在时光的流逝中随之走远。离开老屋的那天,母亲还为院子里的花浇了一次水。她说:这一走,便不可能再回了,也不知,今后这房子分给了谁。

母亲舍不得离开,而我又何尝不是呢?可是父亲的一纸调令,容不得我们停留。我们走后,那间房便分给了父亲的一个同事。有几次,都想回去看看,可是母亲却说:回去看了又怎样,估计早已是另一副模样了,还不如不去看,至少记忆里,它还是咱们的家。

几年后,还在故乡的姨妈说,那间房子前后都建了房。院子推平了,菜地也没有了。我无法想象,没有院子和菜地的老屋,将会是怎样的情形。我也无法想象,将院子和菜地推平时,那家的主人,将会是怎样的心情。

而我也相信,人是有根的,在那里,住了几十年,从我出生直至中学毕业。那里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以至于,每当它出现在我的梦中时,我便仿佛再度回到了它的怀抱。

如今,老屋依旧还在那里。只不过,又换了一家人居住。来来往往,它给予人们一个家,可最终,却无法留住曾经的主人。再后来,姨妈打电话过来说,那栋平房明年就要拆了。我无语,只能深深地怀念着。

相关范文推荐
  • 11-28 居家办公个人工作总结范文(18篇)
    一个月的工作总结是一个开始,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接下来的工作和挑战。下面是一些成功的月工作总结例子,大家可以看看其中的亮点和特点。20xx年11月7日,我到局
  • 11-28 技能岗位晋升申请书(模板16篇)
    申请书是向特定机构或个人提出请求、申请或询问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展示了申请者的意愿和能力。每一份范文都有其独特的亮点和创新之处,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 11-28 泉州西湖公园三年级写景(汇总19篇)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阅读优秀的作文,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感觉,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你想去湿地公园玩吗?”“想呀!”“好,那今
  • 11-28 革命先烈的故事读后感(精选21篇)
    在读后感中,我们可以对作者的观点、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这里有一些读者提供的读后感,通过分享和交流,我们可以发现作品的多样性和读者的个人魅
  • 11-28 江湖三女侠读后感(精选20篇)
    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和逻辑,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以下这些读后感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作品,同时也可以激发我们写
  • 11-28 一场全民战疫(专业19篇)
    优秀作文是逻辑清晰且结构严谨的写作,能够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作文实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当2020年真正来
  • 11-28 宣讲活动实施方案(专业21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的可能性,以应对突发状况。通过学习活动方案范文,您可以了解到一些常见的活动失败原因和应对策略,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 11-28 窗外写景初三(优质13篇)
    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展示才华的重要方式,优秀的作文可以给人以启发和共鸣。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在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值得一读。月是窗外明。当你独自呆在房
  • 11-28 幼儿园党员教师事迹材料大全(18篇)
    事迹材料是一种客观描述个人或团体经历、成就和奋斗历程的重要材料。接下来是一些鼓舞人心的事迹材料,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政治生日:2008年07月。职务
  • 11-28 坚强的小鱼(汇总22篇)
    优秀作文是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造,是写作者的才华和情感的展示。如果你正在准备写一篇优秀作文,不妨先来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选取的优秀作文范文。在人生旅途的漫漫长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