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自我鉴定>自然资源教学分享(专业19篇)

自然资源教学分享(专业19篇)

时间:2024-01-26 20:36:01 作者:碧墨

范本是优秀作品的典型代表,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在这里,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精彩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助益。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反思

2.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举例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5.学会以水土资源为例归纳我国的资源国情特征,提高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媒体。

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讲解】我们根据家庭小调查总结出了我县森林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不仅仅适用于我县的森林资源,它也同样适用于我国全国各地的很多种资源状况可见我国自然资源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板书】。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和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讲授新课】。

请大家看书中一组数据,你能否根据数据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提问】中国林木资源的应用是否也有如此问题?

【讲解】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利用不尽合理的问题,如有些资源利用不当或管理不善,还有些资源遭到了破坏和浪费,这样就更加重了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板书】利用不尽合理。

【提问】你身边有哪些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

【提问】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呢,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可根据学生们的讨论、倡议成立“小小环保队”,进行检查校内水龙头,回收废旧电池,垃圾分类回收等活动,也可带领学生确定环保队队员、标志和活动时间等。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分析讨论,大家可以得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但是这节课我们更重要的收获是我们确定了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去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

矿产资源(一课时)。

1.阅读有关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并初步学会评价其优劣。

2.使学生知道我国主要煤炭、石油、金属矿产地的分布。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初步学会就其问题寻求对策。

4.使学生认识到要合理开发,节约、综合有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

1.我国主要矿产的分布。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要合理开发,节约、综合有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媒体。

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分布挂图,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分布投影片,中国政区底图(学生每人一份)。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导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那么工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

【板书】二、矿产资源。

【板书】一、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指导读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三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看出:煤矿、油气田、铁矿、有色金属矿分布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南方居多。

【学生概括】我国矿产资源分布既广泛而又相对集中。

【板书】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同时,造成了不同地区间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运输负担。

【板书】二、我国的能源矿产。

1.主要大型煤矿的分布。

2.主要油田的分布。

【讲述】我国能源矿产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国煤储产量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石油产量居世界第四位。

【指导学习】请结合生活实际,说明煤、石油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指导读图】读我国主要煤矿、油田的分布图。

【指导作业】把我国主要煤矿、油田填绘在中国政区底图上。

【讲述】我国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煤、石油、电力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使学生形成紧迫感、责任感)。

【提问】如何解决能源不足问题。

学生讨论。

【归纳小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寻找新能源。

我国金属矿产情况如何?

【板书】三、金属矿产。

【讲述】金属分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通常指铁(有时也包括铬和锰)和铁基合金。有色金属是除黑色金属外的其它金属。铁矿是钢铁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因此,铁矿资源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大家说说我们生活中的钢铁工业产品有什么?)。

【板书】1.铁矿的分布。

【讲述】我国铁矿资源丰富,居世界第三位,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河北、辽宁、四川三省的储量占我国的一半。

【指导读图】读我国主要铁矿分布图,掌握主要铁矿的分布。

【学生作业】把主要铁矿分布填绘在中国政区底图上。

【板书】2.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讲述】我国是世界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不仅储量丰,而且品种全。有色金属为我国发展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如炼钢时,若加入少量熔点高的钨、熔点低的锂、比重轻的钛,有磁性的钴等有色金属就能分别制成各种各样的特殊钢。用于宇航、国防及尖端科学技术等领域。

【提问】我国哪些有色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

【回答】稀土、钛、锂、钨、锡、锑。

【指导读图】读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图,适当介绍著名矿产地的特点。

【学生作业〕把主要有色金属矿填绘在中国政区底图上。

【出示投影〕看我国主要矿产的分布图,要求同学们掌握的矿产名称、符号、位置。展示学生填图作业并给予表扬。

【教师启发】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广泛,有些很丰富,我们应如何利用?请大家讨论。

【结论】要合理开发、利用,还要研究、利用新材料,代替非可再生的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

四、太阳辐射量在我国各地区的差异。

板书设计。

【二】矿产资源。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

二、我国的能源矿产。

1.主要大型煤矿的分布。

2.主要油田的分布。

三、金属矿产。

1.铁矿的分布。

2.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四、太阳能。

【课堂练习】(略)。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反思

2.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现状、特点及其分布。

3.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针对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

难点: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其分布。

三、复习内容(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第二节土地资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自然资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自然资源的总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5.根据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耕地、林地、草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非农业用地。

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

8.草地主要分布在地区,这里集中了。

未利用的土地分布较广。在的农业生产中居于主要地位。

9.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是、、等。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四、课堂反馈。

1、自然资源分为()和()两类。

3、我国土地利用面积最大的是:()。

a、耕地b、林地c、草地d、建设用地。

4、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很大b、山地少,平地多。

c、后备耕地充足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5、下列主要以耕地为主的是:()。

a、内蒙古高原b、青藏高原c、塔里木盆地d、四川盆地。

6、下列地区中,严重缺水的是:()。

a、三江平原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d、东南丘陵。

1、读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回答:

(1)将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填写出来:

a;b;

c;d。

(2)从干湿地区来说,耕地主要分布在和地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地区。

(3)从地形来看,耕地主要分在,林地主要分布在。

(4)位于东部季风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和,位于西部非季风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5)我国土地资源的现实状况是:、比重小,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因此,国家制定的一项土地基本国策是: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挖掘学生自身体验,通过讨论和成立资环小组等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树立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的资源观。

二、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会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

2、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难点:

2、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闪电。思考闪电是不是自然资源?

(二)探究新课。

[自学探究]p60第一自然段,思考什么是自然资源。

生: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等我们把它称为自然资源。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提取出自然资源的第一个特征: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或者人工的培育;第二:对我们有利用价值。

师:我再看看闪电有没有符合这两个条件?它是不是自然资源?找一同学发表看法。

生:我认为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自然灾害。

师:回答不错。闪电虽然符合天然存在的特点,但目前它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灾害。但如果某天我们能把闪电利用起来,它必将也是一种自然资源。

[活动]请判断以下哪些不是资源是自然资源。

土地、水稻、太阳能、钢铁、石油、野生动物。

[你说我说]请结合自身观察说一说我们身边的物品与哪些自然资源有关?(利用现场教学——教室,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师:例如我们上课用的课本,它离不开哪种自然资源?

生:森林。

师追问:身边还有哪些自然资源?

师: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水、土地、阳光、森林等是我们最常见的自然资源。

[过渡]在刚才提到的自然资源中,石油和森林资源哪种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新、再生?

生:森林。

师:石油更新再生时间要多长?

生:几十年;一亿年……。

师:石油的更新、在生至少需要几百万年甚至上亿年,我们在座任何一位同学都不可能看到它更新、再生,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非可再生资源,而能在短时间内更新再生的我们就把它称为可再生资源。

[活动]请判断以下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a、铁矿b、生物c、石油d、煤炭e、土地f、天然气。

[转折]对于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会少一点,我们应该怎么办?

[小结]强调可再生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我们该如何对待可再生资源呢?

4、然资源的基本国情。

[出示表一]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面积矿产资源耕地面积。

我国各类资源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36634。

[出示表二]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面积矿产资源耕地面积。

我国各类资源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36634。

我国人均量是世界人均量的1/31/41/51/21/3。

[师]强调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并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资源矛盾越演越烈的原因。

[调查活动]调查一: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调查二:一次性饭盒的使用。

调查三: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转折]我们人类在破坏资源的同时,我们也在破坏我们的环境;在破坏环境的同时,其实我们就在伤害我们人类自己。

[视频]《人类灾难,大自然的惩罚》。

[过渡]保护和节约资源,我们究竟能够做些什么?

活动:成立小小资源保护队。

过程一:明确要求:1、设计一句具有号召性的环保口号;2、针对身边资源。

(水、森林、土地、矿产等)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提出建议。

过程二: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做指导。

过程三:分享交流。

(三)课堂小结:略。

(四)板书设计。

天然性。

中特征。

国有价值。

自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保护。

然分类。

资非可再生资源珍惜、节约。

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反思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特征: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自然资源由于受大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不均匀的。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新疆、内蒙古等地由于深处内陆,水气少,云雾少,光照强,太阳辐射总量较多,而青藏高原除上述原因外,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二者共同作用,使之成为太阳辐射量最大的地区。年太阳辐射量最小的地区是四川盆地,该地区处在东南及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地区,年降水量多,云雾量大,造成该地区太阳总辐射量少。

6月25日世界土地日,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我国草地面积广达、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

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

拓展资料:

提高地理成绩的方法抓“概念”重“消化”

想要学好地理,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地理的概念掌握好,地理当中会有很多的题混淆概念,只有我们掌握好相应的概念,我们才能把他们分出来,知道他们之间的差异。

基础知识。

无论你学习什么学科,都必须掌握好基础知识,这样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提高成绩。学习地理最如果你基础知识不好,是没有办法答题的,地理不仅需要我们背,还需要我们计算,这些都是要用到基础知识的。

怎么才能快速提高地理成绩。

学会“用图”“看图”“画图”

地理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地图,有很多的同学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都不会读图,地理试卷中大部分的题都是和地图相关的,可想而知地图的重要性。有很多的同学说,看到地图会有害怕的感觉,因为根本背不下来,其实我们在背地图的时候,不用死记硬背,我们可以根据一些题,去看地图,把地图放在自己的桌子上,没有事的时候可以看一眼,也可以自己画一下,这样我们的记忆会非常的深刻。

总结知识。

我们在学习地理的时候,还要学会总结,知道地理的各个部分是讲的什么内容,每隔一段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遇到题的时候,知道应该怎么思考,这样我们在学习答地理试卷的时候,才能更好的掌握各种题型思路。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

1.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举例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5.学会以水土资源为例归纳我国的资源国情特征,提高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特点。

讨论法。

教学媒体

挂图

一课时。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环境教学课题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课题: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年级:初中三年级目的:1.使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2.使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水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3.使学生初步了解水污染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意义。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热爱水、珍惜水的情感。5.以本节课为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节水与环保意识。课时:1课时准备:1.编写并印发学生用的“阅读提纲”,学生调查并准备发言。2.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环境图片、漫画、小论文展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1.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2.观看录像《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3.课堂讨论及展示4.角色扮演活动(见学生页)5.课堂小结(表扬学生的参与精神、科学态度、方法等)6.布置作业指导举办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自然资源的学习教学教案

1、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定义的分类,能够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了解我国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存在的问题。

3、知道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理解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教学重点】。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常见的可再生资源有:土地,水,阳光,空气,生物等。

常见的非可再生资源有:矿产。

结合煤和石油的分布图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空间分布不均衡。

2、土地资源。

结合课本插图找出土地资源的四种利用类型,总结其利用特点: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列表总结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情况。

项目季风区地形干湿地区。

耕地。

林地。

草地。

对于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要结合一些漫画掌握。

3、水资源。

我们日常生活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水和部分地下水,而最多的水资源是冰川水。

水资源短缺的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也非常严重,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时间和标志。

(讨论)生活和生产中的节水措施。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应对措施:时间:夏秋多,冬春少,措施:修水库。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措施:跨流域调水。

(强调)要特别注意跨流域调水中的南水北调线路和意义。这是一个学习的重点。

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特点,重要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多分析一些关于环境的漫画,做相关题目练习。

【作业设计】。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和解决措施。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

这学期,我担任长铺中心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任务,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和业务学习,下面我想浅谈一点我的教学经验,那就是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文本。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不乏有这样的现象:学生还没有充分感悟文本的内容,教师就采用录像、动画、投影等多种手段,让画面来诠释语言文字;还没有读懂课文,就急于组织学生讨论,就去推荐课外文本,这样就失去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淡化了语文学习过程。我们在强调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还应认识到: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给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都留有广阔的空间,是最宝贵的第一教学资源,应该首先充分利用。我是这样做的:

1、让文中的插图动起来。许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把握图意,透过画面在头脑中出现广阔的空间,动态的情境,诱发他们对现实情境的“再造”,帮助学生理解教科书。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我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会画些什么,补充了课文的内容,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再如:《从现在开始》一课,针对猫头鹰、袋鼠和小猴子分别做大王时的不同情形,配有三幅插图。根据插图可以想象猫头鹰下令后,大家的议论纷纷,可以再现袋鼠上任后大家练习跳跃的辛苦,可以分享小猴子做大王后的快乐。这样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插图,再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了文字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角色的情感体验,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生动、活跃起来。

2、让文中的空白亮起来。有些课文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填补亮丽的色彩。《雪孩子》一课,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没有直接表达,留有空白,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自己去吧》写到“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那在学习过程中,小鸭和小鹰会遇到哪些困难文中没有描述,我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3、让故事的情节丰富起来。延伸情节,就是依据原有情节的发展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出以后的“故事”。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教科书的优势,进行延伸式训练,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泉水》一文写到:泉水流进水池,泉水流过平地,泉水流到果园,几段内容结构相同,主题一致。结尾“丁冬,丁冬„„”意味深长。我就抓住最后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泉水还会流到哪里呢?”延伸文本的情节,练习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再如:《画风》一课,三位小朋友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画出了大自然中不同形式的风。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形式的风?你也能拿起手中的画笔画一画吗?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4、让课后练习活起来。课后练习,是编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为落实教学目标对文本内容重点、难点的提炼,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任务。许多具有弹性的练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让练习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例如:《花钟》课后有这样的泡泡“我也想去观察一下周围的花”,如果只是让学生观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习并运用文中的不同表达方法练习语言表达,把观察活动与学习语文有效地结合起来。再如:第二课《古诗两首》课后泡泡“我还能背诵其它描写春天的古诗词”不要只让学生把任务带回去,搜集、背诵,还要开展一个小小的古诗词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把语文学习落到实处。

当然,在教科书的利用中还应该注意教科书的拓展、延伸也不能过滥。教科书的利用与开发无一不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如果漫无目的任意拓展将会使得语文课不伦不类。在实际教学中有这样的课例:有教师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一堆一堆的大小石子,大小不同的瓶瓶罐罐,还有足够的清水„„上课后,读过一遍课文,花去大量的时间分小组一遍一遍地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把一节语文课变成科学实验课;还有教师在讲《风娃娃》时让学生搜集有关风的知识,对于学生搜集的信息,教师没有经过筛选,任学生汇报。有的说风力、风向,有的说风的灾害风的作用,还有的说风是怎样形成的,风的分类„„;讲到《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就延伸到地震,地震的形成,地震的灾害,地壳的运动„„;讲到《雨点儿》就要唱“春雨,春雨,沙沙„„”;讲到相互关爱主题的就要播放韦唯的《爱的奉献》„„诸如此类,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这样的开发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意义。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才能使学生学习语文落到实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反思

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凭教师的语言讲解或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说明,那只不过是将学生从一个框框跳到另一个框框而已,难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求知欲和兴趣。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教学相长、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教学时,可设计让学生动脑和动手参与的课堂问题或者优化提问方式,创设情景,以吸引学生融入课堂。通过分析和判断,把问题逐一解决。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析,得出与课本上相同的结构或结论时,便会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这便是我在上《水资源》一课时获得的启发。另外,这一节竞赛课的成功应归功于本人对课堂提问设计的一些心得与体会。我认为课堂提问应做到“三要”。下面仅以《水资源》一课为例,试分析课堂教学应如何优化提问设计。

有人说,上课是一门艺术,但我觉得课堂提问更是开拓艺术发展,使课堂顺利进行和完成的一枚钥匙。因此,我们在问题设计的时候,应做到提问“三要”。那就是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所谓启发性,就是要把问题设计成对课堂教学具有承上启下或者铺垫作用,能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比如说:我在讲述《水资源》一课导入时,便设计了这样一幅画面:刚刚打完网球,汗流浃背的.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喝水的画面,竟成了新加坡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这一问题的提出,便引起了同学们的高度关注,同样也引发学生深思“新生水”背后的意义,成功为水资源有限埋下伏笔。

所谓针对性,主要指在问题设计的时候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因原有认知基本相同,所以思想基本是在同一层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题讨论的过程中,要想发挥主导作用,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就需要我们教师提出较深层面的问题,作为讨论的铺垫。又如:当讲到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时,我就投影了学生已学的我国年降水量图和四大城市降水年变化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继而进一步设疑:这样的时空分布特点给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强化地理知识的连贯性和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点,又成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强化知识的运用。

所谓层次性,即在提问时,应循序渐进,分设目标,带领学生寻求思路。面对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应该分化瓦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去探讨。如向学生讲述跨流域调水时,设问:你知道哪些路线?(如引黄入晋、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再提问:南水北调指的是南方哪条河流的水往北调?最后引发学生深思: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有没有增加我国水资源总量?能不能提高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如果一边兴修水利一边污染浪费,工程措施还有意义吗?这样的分步设问由浅入深,让学生深刻明白节水、保水比调水、找水、蓄水更重要。

最后,我们还要及时了解、掌握和纠正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疑惑区,引导学生走出争论误区。这一系列的过程,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了,手法是多样的、动员面是很大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成分是很多的,因此是很有吸引力,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优化课堂提问设计,成功改变了过去由教师满堂灌的单一氛围,转变成为全体动的主动学习的局面。这些仅是本人课后教学反思,所得出的一些体会与感受。一节成功的课堂,有赖于各个环节的精心布局,和各方面的完美配合,其中如何优化问题设计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正视课堂问题的设计和应用。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反思

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等,都是(自然资源)。

3、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类。

4、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多种土地利用类型.

5、我国的各类土地资源中,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

(东部季风)区,从地形上看,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的(西部内陆)地区。

6、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7、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夏季)多,(冬春)少,调节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有效途径是(兴建水库).

8、我国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南丰北缺),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解决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有效途径是(跨流域调水).

9、(c)下列土地资源中,我国人均最少的是。

a、草地b、林地c、耕地d、难以利用的土地。

10、(b)我国土地日定为每年的。

a、3月22日b、6月25日c、3月8日d、4月5日。

11、(d)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

a、东部平原地区b、东南丘陵地区c、西南山区d、西部的半干旱地区。

12、(d)地球给予了我们宝贵的自然资源,以下事物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砖和土地b阳光和高楼c森林和水库d石油和煤炭。

13、(d)以下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煤和金矿b水和石油c铁和土地d动物和水能。

14、(d)下列地区中,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的是。

a内蒙古高原b青藏高原c塔里木盆地d四川盆地。

15、(c)有专家预言,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资源问题是。

a石油枯竭b大量动物灭绝c水资源短缺d臭氧层出现空洞。

16、(c)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有效方法是。

a节约用水b水价上涨c跨流域调水d兴修水库。

17、(b)淡水资源中,储存水量最多的是。

a地下水b冰川水c河水d湖泊水。

a煤和石油b水和水能c森林和铁矿d土地和天然气。

19、(a)下列做法,不利于节水的是。

a自流灌溉b喷灌c滴灌d生活用水,一水多用。

20、(c)我们学习用的书、本、吃的米饭、蔬菜等分别来源于下列资源中的。

a土地资源、水资源b水资源、森林资源。

c森林资源、土地资源d矿产资源、水资源。

21、(d)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应该做到。

a保护起来不利用b精细培养,促进更新。

c随便开采使用d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a土地b阳光c森林d矿产。

23、(b)主要分布在山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耕地b林地c草地d建设用的。

24、(b)我国的大小兴安岭和横断山脉等山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耕地b林地c草地d建设用的。

25、(d)我国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

a华北和东北b东北和西北c西北和西南d华北和西北。

26、(b)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我国地势西高东低b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c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d各地民俗不同。

27、(c)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

a第一位b第三位c第四位d第六位。

自然资源的学习教学教案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与重要性。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究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和积极地参与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行列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教学难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作文中经常用到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那么如何的“地大”,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都已经学到了。如何的“物博”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去认识我们物产丰富的伟大祖国。(板书课题)。

一、自主探究。

阅读学习“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找出以下问题:。

3.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归纳提升:

1.从衣、食、住、行和学习等方面,举例说明哪些是自然资源?

2.小组讨论:在我国东南沿海,小河中的水为什么总也流不完?

(提示:水资源是一次性资源吗?从而引出自然资源的分类。)。

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如煤炭、石油、铁矿等。

3.过渡:引入教材3.1可循环使用的土地资源和3.2用一点就少一点的煤炭资源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和速度的不同,明确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要区别对待)。

对于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探究一:认识和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适时点拨提升,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不加以正确使用,可再生资源也可能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二、认识现状。

出示我国自然资源现状表,让学生对“地大物博”有清醒的认识。

使学生意识到: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

小组讨论:。

我国资源总量丰富,却人均不足的原因?

探究三:。

1.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你认为未来资源需求量会如何变化?

总结: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还将大幅度增加,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人均不足且仍在下降的状况更加突出。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障资源供给呢?

3.你还有哪些保护资源的好办法呢?

分组讨论:(成立小小环保队、进行检查校内水龙头、回收废旧电池、垃圾分类等活动)。

总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善待地球也就是善待了人类自己,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实际行动中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作一名小环保主义者。

课后小结。

学生整理,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地理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教学设计

3.能正确评价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过程与方法。

1.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我们在生产、生活中都用到哪些自然资源;

2.讨论以上提到的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类;

3.结合课本图文资料,谈谈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4.通过课本资料的数字,明确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

5.讨论我国自然资源特点形成的原因:

6.讨论,为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能辩证的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本节重点。

本节难点树立保护资源的意识,在生活中自觉保护资源。

教法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一幅生活资料图片,让学生追本溯源,明确这些生活资料最终来自自然界。

讲授新课。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段,完成下面问题。

1.自然资源的概念(注意概念中的关键词: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

请同学们举例说出你知道的自然资源:

3.判断下列资源哪些是自然资源;水、阳光、草地、动物、森林、小麦、雷电、玉米、核桃。

二、请同学们阅读图3.1,回答问题。

2.我们可以把自然资源分为哪两类?(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等,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

3.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三、读图3.2和3.3,回答问题。

1.可再生资源具有什么特性?

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据图说出你的理由;

3.根据上述内容你认为应该怎样利用和保护资源?

四、出示我国陆地、矿产、耕地、河流年径流量、森林等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比值资料,据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

2.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形成的原因。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评价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国情。

反思:采用的课件播放较好,教学直观性强,很好地突出了难点重点,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自然资源,教学效果好。

谈“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概念教学

(韩国元浙江绍兴马山中学)。

如何讲清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资源”和“能源”两个概念及其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自然资源”和“能源”两章教学的基点。我们通过剖析、举例、比较、图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此理解深刻,概念牢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剖析和举例: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这句话中“自然资源是物质和能量”是句子的主要成份。但这种物质和能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二是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只要有一个条件不符合,就不能算是自然资源。因此,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特点。我们来看下面的例题:

例1: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资源范畴的是()。a、棉花b、阳光c、雷电d、东海带鱼。

该题正确的答案是b、d。因为棉花不符合第一个条件,它是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农产品;雷电不符合第二个条件,到目前为止,它还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而阳光和东海带鱼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因而都是自然资源。

“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这个概念表述的是:能源是物质或物质的运动。而这种物质或物质的运动必须提供某种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生物能等等。

例2、下列物质属于能源的是()。a、阳光b、耕地c、铁矿石d、煤气。

该题正确的答案是a、d。因为它们都能提供某种形式的能量。而耕地、铁矿石则不能直接提供能量。

2、比较和图解:自然资源不全是能源,因为有的自然资源能够提供能量,而有的自然资源不能提供能量。如:阳光是自然资源,也是能源,而耕地、铁矿石是自然资源却不能直接提供能量,因而不是能源。

从能源获得的途径分类。能源有的是一次能源,有的是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因而属于自然资源,而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而来,因而不属于自然资源。如:阳光是能源又是自然能源。而煤气是能源却不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因而不是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图中a表示自然资源、b表示能源,交叉的阴影部分就是它们重叠的部分,表示既是自然资源,又是能源。

(附图{图})。

教学分析总结

本学期担任20xx级生物技术及应用班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工作,对学生经过近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现作出总结,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每一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结合课本内容和专业对口岗位,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收集每课的知识要点,及时整改。

由于该班二分之一的学生都是文科生,对于高中化学不熟悉,这就需要把教材内容讲解得通俗化、生动化、幽默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我还将比较简单的'章节让学生自学,自己做ppt并给大家讲,加强学生互动能力,让他们能够说出来。认真关注课堂,使课堂教学紧张有序地进行下去。解决学生提出的棘手问题时要灵活多样。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老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均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为了让学生尽快准确地记忆各章节的知识点,我每章节都做一次小结,明确告诉学生哪个知识点是教学重点,哪个是需要务必记住的,哪个是掌握了解就可以的,做到层析分明,让学习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掌握全部知识点,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点。对于考试不能达到理想分数的学生,要求学生写出试卷分析,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改进学习方法,迎头赶上。

以上是近一学期的工作经验积累,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的成绩还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还不端正,学习劲头还不足,部分容易小富即安,不求上进,自我满足。这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谈“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概念教学

(湖北枝城市教研室陈光全)。

道德概念是构成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最基本因素,是道德主体实施思维操作的元件,是建构道德观念的骨架。学生只有理解、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思想品德素养。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谈谈道德概念教学。

一、道德概念分年段教学水平。

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概念教学水平,是以年级为纵轴螺旋上升的。这种渐趋推进的轨迹,是与学生的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日趋丰富,知识的增多和思维水平的发展相统一、相吻合的。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道德概念教学不能不带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征。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掌握的道德概念,大多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概念,反映或代表了确定的行为模式,只要凭借形象思维的作用就能把握。如教学什么是“不娇气”,通过感知摔倒了不哭,爬起来,掸去土;天气冷,照常到户外跑步做操……等直观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就是“不娇气”的表现。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不高,这个年段还不可能进行严格意义的道德概念教学。

到了中年段,学生的思维有了较大发展,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有人把它叫做形象――抽象思维阶段。一方面,他们借助形象的东西作支撑,通过概括和抽象,能够把握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他们概括、抽象的能力还不太高,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还有不太深刻、不太全面的地方,教学时切莫求全求深。

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实践活动的日益增多,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一些实验表明,高年级儿童已经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形象,而抽象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据此,高年级有可能对道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得更准确、更全面。

以上谈了思想品德课低、中、高三个年段道德概念教学的不同水平,下面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如“勇敢”这个概念,按照《大纲》精神和教学要求,明显区分为三个等级。低年段是结合儿童亲身经历和自己身边的事,侧重让他们理解勇敢就要不胆小。中年段是提供两类鲜明的形象,引导学生划清“勇敢”与“蛮干”的界限,在此基础上说明:为了完成一件有益的事情,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就是勇敢行为;如果仅仅为了显示自己,行为后果对人对己都有害无益,就不是勇敢行为,而是逞强蛮干。高年段教学这个概念,是在透析榜样人物的心灵以及学生深深受到榜样人物高尚情怀的感染后,再从范式中抽象出真正的勇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表现为人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和捍卫真理,而不怕艰难和危险,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例子再次表明,思想品德课道德概念教学,是由初级水平逐步发展、上升到较高水平的。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分年段,认真把握每一道德概念教学所应达到的“度”。中、高年级要防止起点过低,低年级要避免拔高教学要求。

二、道德概念教学的基本程序。

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构道德概念,其教学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道德概念引出,道德概念形成和道德概念巩固等三个环节。

(一)道德概念引出一般借助“什么是××”加以表述。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有时借助故事引出道德概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道德概念形成这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步,一般采取较为细腻的教学步骤,包括:

1.感知教材中的故事或事例,并适当扩充事实,给学生以刺激。

2.感性概括。这是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即从列举的具体事例中找出共同点。

3.理性抽象。在感性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是让学生抽取、领悟和把握道德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道德概念巩固主要是运用道德概念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实际上是道德概念具体化的过程。随着道德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促使对它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总之,道德概念的建构,要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三、道德概念教学方法。

对于道德概念教学,应当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下面择要介绍几种方法。

(一)响鼓重锤法。

道德概念是由词语组成的。它的本质特征,有的就凝结在关键性词语中,如在“做事要有始有终”这个概念中,关键词是一个“终”字。它点明了做一件事情不要半途而废,要做完做好。采用“响鼓重锤法”,就是抓住这个“终”字,加大力度进行剖析,让学生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领略该概念的内涵。

(二)情理协同法。

道德概念由外而内移入学生头脑,既是主体道德思维的成果,也是学生情感选择的结果。表达道德概念的词,一般带有赞扬、喜爱或贬斥、憎恨的感情色彩,既然评价性因素渗入到了道德概念中,学生在感受、理解和接纳它时,就必须有相应的情感投入。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协同作用。如教学“管得住自己”的概念,除了要启动认知因素,让学生获得“该做的,即使自己不愿意做,也要坚持做;不该做的,即使自己很愿意做,也要控制自己不去做”的认识外,还要调动情感因素,使学生从正负方向上得到管得住自己,就能做好事情、获得愉悦的体验;管不住自己,就会出现过失、心情沮丧的体验。像这样借助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协同作用,学生才乐意接纳并掌握这个概念。

(三)讨论辨析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道德概念,可围绕设定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既“辨”又“析”,教师则伺机点拨,以追索出道德概念的内涵。例如,“助人为乐”概念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引言)今天,老师先和同学们讨论一位老大爷三次过马路的事。

2.学生按照具体情况对教师设定的问题讨论辨析:

(1)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一次要过马路,李丽同学站在老大爷身旁,正与一个人讲话。老大爷说:“请说话的这位小朋友,扶我过马路,好吗?”李丽同学满口答应,并迅速将老大爷搀扶过了马路。老大爷向李丽道谢。李丽说:“不用谢,我应该主动地帮您。”

(2)学生发言(略)。

(4)学生发言(略)。

(5)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三次过马路,冯星同学站在老大爷身旁。他赶忙上前搀扶大爷过了马路。老大爷向冯星道谢,冯星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他在作文中写道:“我伴盲人老大爷安全过了马路,心里感到舒服和快乐。”

请同学们讲讲:冯星为什么要帮助老大爷,他帮助别人后有什么感受?

(6)学生发言(略)。

3.(教师借助反馈信息,对同学的讨论进行小结)魏铭是为了图表扬才帮助人,这不好。李丽是应别人请求,才帮助人的,不是主动的。冯星是主动助人,当别人因获得帮助而克服了困难,他感到快乐。

4.(抽象)通过这次讨论辨析,我们明确了帮助别人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得到报答和求助对方,也不是为受到表扬和奖励,而是为了解决别人的困难。只要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就是最大的安慰和快乐,这是非常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要从这个高度领会“助人为乐”的含义。

这个案例借助情境系列题,让学生讨论辨析,通过一层层“剥皮”,一层层“过渡”后,学生就能把握道德概念的本质特征。

四、道德概念教学要强化运用。

注重实践性,是道德概念教学的又一特点。俗话说:经常用的钥匙才是光闪闪的。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巩固、迁移和活化。

怎样增强道德概念运用的密度和力度呢?主要靠训练。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类型一般有三种:其一是“变式”练习,即环绕某一道德概念,向学生呈现形式上有变化、而本质属性不变的问题。借助这类练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其二是“反例”练习。即环绕某一道德概念,向学生呈现形式相似而本质属性有别的问题,借助这类“似是而非”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把握道德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三是对概念间易混点的辨析,如对于“刻苦学习”与“主动学习”这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学生容易产生混淆。为了区分两者的内涵,教师精心编制了一个选择题:

请你从题后的几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正确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读书、做作业不用别人督促,落下的功课自己补上。这是具有________精神的表现。

(a.刻苦学习b.主动学习)。

2.夏天的蚊虫很多,努努同学把脚放在装满水的脚盆里,目的是防虫蚊,为的是多读一会儿书。这是具有________精神的表现。

(a.刻苦学习b.主动学习)。

通过练习,显化区别,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明确“刻苦学习”的侧重点是刻苦认真,而主动学习的内涵则是强调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以上谈了道德概念的分年段教学水平,概念教学的基本程序、教学方法以及道德概念的运用等问题。加强道德概念教学,是落实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发展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需要,同时又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论中需要突破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应加大研究力度,为继续探索、寻觅道德概念教学的客观规律而努力。

教学分析总结

上周校区对我们六年级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测,语文试卷内容有一定的覆盖面,重点突出,试卷难易适度,有一定的层次性,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题型和评价形式多样灵活,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本次测试,共有455名学生参加,平均分是85.54分,其中最高分98分,最低分28分,优秀人数296人,优秀率达65%,及格人数448人,及格率达98%。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卷面不够整洁,书写不够端正、不够规范,句末标点符号不写,有些同学书写潦草,涂改的地方比较多,甚至还有学生用蓝色墨水笔书写,用修正液修改,整体看上去不整洁。

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从看拼音写词语、画出正确的读音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些题目上可以看出来。

3.学生的审题能力、判断是非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主要表现在选择题上。这次十个选择题难度不怎么大,错得最多的是第一个和第十个,原因是学生积累少、语感差,没有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4.非连续文本这一大题失分非常严重,好多同学看不懂图意,答题时瞎蒙,没有把握性,为海报设计副标题好多同学漏做了。

5.课外阅读仍然是学生测试的难点,这次测试的短文是《最动听的声音》,失分也比较多。有许多学生没有读懂原文的意思,阅读肤浅,停留于文字表面,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不能感悟人物品质。答题时“蜻蜓点水”,不能抓住重点来回答,因而失分厉害。

6.作文是《爱在细微处》,有许多同学不能正确把握习作的要求,事例不够新颖,语句不够通顺,没有真情实感。还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作文没有达到规定的字数。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六年级语文组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反思,为了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目前的课改精神,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1.加强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狠抓学生的学习态度,从字迹、审题,认真程度上抓起,我们在试卷中发现不少学生书写不认真,涂改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没有认真答题的意识。我们老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规范书写和答题态度,长抓不懈。

2.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扎实有效的技能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仍然要重视字词教学,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夯实语文基础,如本次考试中学生出现了许多错字,错词,就体现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字词句的训练。

(1)多种形式,强化运用。教学中对课文出现的形近字,同音字,教师在课堂上要加以提醒,并通过组词、填空、选择的形式让学生运用,从中体会字词的用意,巩固基础。

(2)加强听、读训练。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有针对性地抓好重点文段的阅读,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做到熟读成诵,从而加强对文本内容的记忆。

(3)积累要与运用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或运用。积累的词语平时要多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4)加强品词品句的`训练,采取读-说-写-用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常用字、词、句、段的掌握程度,抓细抓实基础知识的过关,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3.培养阅读能力,要立足于课堂,拓展于课外。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精读课文,老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有意识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从“精读课文”中,学习阅读方法。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概括文段内容),二是体会重点词句含义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三是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遣词造句,修辞表达),四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的能力(解题答题)。阅读能力的培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阅读方法拓展到课外,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扩大学生阅读面,读名篇名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使学生做到“厚积薄发”。

4.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的检查与指导。

5.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材中出现过的训练形式,要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在反复练习掌握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拓展练习。要重在教规律,教方法,而不是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练习。

6.读写结合加强作文训练。目前学生的作文问题也很突出。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要打开学生练笔的各个渠道。增加生活体验,丰富语言储备,提高写作能力。

7.教者要多读教学和教育名著,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不断反思和改进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向40分钟要效益。

8.加强对学困生关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学困生是班级学习的“弱势群体”,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更多关注他们,教学设计体现分层教学,让他们有发展空间,课上多提问,课后多辅导,平时多关心,促使他们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的提高。

9.多与家长沟通、交流,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谈“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概念教学

摘要:初中化学是化学科学的启蒙阶段,“启蒙”的特性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加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识。为了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也要为学生指明在运用概念时的注意点。

关键词:启蒙;概念;理解。

初中化学作为化学科学的启蒙阶段,如果学生开始没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那么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深化,势必造成学生对概念的印象越来越模糊,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化学概念课的教学。新教材看似有些乱,基本概念分布在各个章节版块中,实则有内在的线索。那么如何具体高效地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把握一个“准”字。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准确的,死记硬背化学概念,就不会灵活运用。为了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为学生指明在运用概念时有几个必需的.选项要求点。

二、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重点在于一个“细”字。

要指导学生全面地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应用范畴,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如,剖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时,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分层理解:(1)定义的对象是固体物质。(2)定义的前提条件是:温度一定;溶剂为100克;溶液是饱和状态(注: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3)定义中规定的单位是克。(4)影响固体溶解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三、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同时理解新概念,推陈出新。

如,理解物理变化时,从学生已有知识中水结冰、水沸腾变蒸汽、木棒折断等联系起来,学生就容易找到新旧概念的联结点,最终了解物理变化只是形状或状态的改变,概括为形态变化。再如,理解还原反应时,教师就要同氧化反应的概念联系起来,还原剂得到氧,氧化剂失去氧,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四、从实验过程中引出概念直观易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样重视实验都不过分的,化学概念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认识。而且,通过实验进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气氛生动、活跃。

五、从正反两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正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词。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仔细分析概念,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北营中学)。

谈“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概念教学

一、环境的一般概念。

任何一个客观存在的带我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和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人们在一般意义上使用“环境”这一词汇时,通常是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带我的“环境”。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有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具体事物,同时又有围绕着这些不同事物的各种“环境”。各种中心事物不相同,其环境的范围、含义也不相同。由此可见,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一个相对的、可变的概念,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和范围。我们在研究某一具体的“环境”概念时,必须先弄清它的中收事物是什么,是佛的哪一个中心事物的“环境”,这样才能把握某一特定的“环境”概念。

二、人类环境的概念。

“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人类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人类环境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需要区别人类环境与生态学中的环境。生态学所讲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为“生境”或者“栖息地”。作为主体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当然也包括人类在内。因而,人类环境是生态学中的环境的一种,生态学中的环境包含了人类环境。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关于环境的定义和范围。

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这样的表述就是依据环境科学关于“环境”的定义。但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定的环境的范围同环境科学中环境的范围并不完全相同。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环境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看待的,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和具体,不能用环境科学中水圈、生物圈之类抽象、概括的概念,而必须把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因素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尽可能具体、明确地作出列举规定。

2、从环境科学的理论看,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成分、状态都是人类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但是,整个自然界和无限的宇宙空间不可能都成为法律保护的客体。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除了必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影响以外,还必须是人类的行为和活动(包括利用经济和科学技术手段)所能影响、调节和支配的那些环境要素,否则法律的保护便没有实际意义。

3、人类环境的结构具有相关性。各种杭锅股份亲互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系,这就是地球表面的人类征集维持系统。把人类环境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保护生命维持系统的功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换句话说,就是保护环境的质的状态。而对于某种伯为环境要素的自然物,人类是以其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维护环境功能中的作用,而决定对其取舍的,并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条件地、绝对地加以保护。

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壤、阳光、水、空气、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矿藏等。

人类对自然资源和利用程度取决于当时的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受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有些自然资源还难以利用;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未被利用的无用物质,会不断成为有用资源。人们把已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称为“资源”,把将来可能被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潜在资源”。

按照自然资源的分布量和被人类利用的时间的长短,自然资源可分为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两大类。有限资源又包括两类:一类是可更新资源,即可以被利用的,如土壤、淡水、动物、植物等;人类利用可更新资源的数量和速度,不能超过资源本身的更新速度,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枯竭而不能永续利用。()另一类是不可更新资源,是指限又不可再生,终究会被用尽的资源,如煤、石油、各种金属与非金属矿藏等;人类对不可更新资源必须十分珍惜,尽可能合理综合利用,减少耗损尽便永远不能再获得。

无限资源是指用之不竭的资源,如大阳能、风能、潮汐能、海水等。除海洋外,目前还没有把它们作为自然资源立法的保护对象。但是人类活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它们,同时也影响人类对它们的有效利用。

很多自然资源如土壤、阳光、水、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等具有两重性:它们既是自然资源,又是自然环境要素。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是密不可分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就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环境保护要求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同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密切结合起来。

实际上,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学科研究和阅示体系中,都不能排除自然资源法有关自然资源保护部分的内容。而作为经济法分支的自然资源法,其内容除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开发利用等问题外,也不能排除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教学分析总结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初一历史课本前11课。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命题依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两个班最高分86分,最低分6分,分数差距较大。

取得成绩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任务。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高。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

存在问题:

1、审题不认真。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有对材料内容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择题的第2、4,5,6、7、8、小题,材料解析题等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

3、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能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特别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涂卡问题。由于选择题答案是通过答题卡进行提交,学生对涂卡方法掌握不熟,失误较多,甚至出现大面积同学选择题0分的情况,严重影响班级平均分。

1、在加强基础知识、史实掌握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历史观念。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此次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但是只要从中找出问题,吸取教训,并积极总结反思,相信我们会在下一次取得进步!

相关范文推荐
  • 01-26 合作的方案合作方案要点范文(18篇)
    在合作中,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技能和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合作是人们在共同目标下互相协调、共同努力的一种行为。合作可以激发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事业的不断发展。那
  • 01-26 中小学疫情防控应急预案报告(通用16篇)
    应急预案的制定需要全员参与,确保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应急职责和行动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应急预案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1.学生放假时间:1
  • 01-26 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专业18篇)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的一次综合考核,对学生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毕业论文范文是学院评选的优秀作品,对我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有很好的
  • 01-26 酒店经理的管理技巧(汇总20篇)
    好的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优秀作品的标准,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创意。
  • 01-26 物业管理心得报告(热门19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写作的参考资料,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层次和水平的作品,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
  • 01-26 大学生职业规划计划书(模板21篇)
    职业规划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提升职业竞争力。接下来将介绍一些职业规划的成功案例,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职业发展的思考和行动。自己的优点盘点:。我是一
  • 01-26 党员教师典型事迹材料(汇总18篇)
    通过事迹材料,人们可以了解到个人或团体在某一特定领域所取得的突出表现。感谢以下这些事迹材料的主人公,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人类的伟大和无限可能。杨xx,中共党员,
  • 01-26 乡镇元旦节前安全生产简报(热门19篇)
    生产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之一。2.以下是一些生产优化的实践案例,可以作为参考来改善企业的生产过程。根据市商务局转发《甘肃省
  • 01-26 研究所人员的辞职报告(专业19篇)
    辞职报告是向公司及相关部门说明自己离职计划的重要文件。以下是一些辞职报告的写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院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由小变大,业务从几十万到
  • 01-26 五年级美术皮影教案(专业19篇)
    9.五年级教案是教学效果的体现,它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五年级教案,希望能够给大家的教学带来一些启发。工艺美术在市场上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