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环境设计论文(热门17篇)

环境设计论文(热门17篇)

时间:2023-12-07 09:44:14 作者:字海

范文范本是在学习、写作等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文本类型。在阅读以下范文时,请思考一下其中的亮点和特色,看看能否应用到您自己的写作中。

社区情境式养老环境设计论文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本身对生活的基础期望值、基本要求降低,更加容易满足,却也更加需要无微不至的关怀。情境的构建在于其创造了生活的瞬间,[5]通过改变日常事物来影响人的情绪,迎合人的情感。任何人活着都离不开身边的事物,每一种建构的情境能自主引发新的行为。根据国内养老环境现状模式单一、行为被动等问题,结合老年群体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我们希望从老年参与者的角度为他们创造不一样的情境,渗透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从而实现主动养老的目的。

3.2概念阐释。

建立“新型社区情境式”养老模式,通过微缩版城市情境、街巷情境、农业情境的设计,实现体验、归属、价值实现三大不同层次的主题目标,涉及老年人饮食、消费、休闲、学习、娱乐、休憩、交流,行走、劳作等多方面的需求。通过设计的微缩版城市情境,结合外界养老制度、养老机构的辅助,可以满足老年群体最为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有一定识别性的街巷情境有助于增强老年群体对于社区的归属感,沿街布置的休憩空间有助于帮助老年群体建立稳定的社交圈。而农业的情境再现则给老年群体提供了继续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回归社会角色,并且在其中得到认可。

3.3场地分析。

3.3.1场地现状杭州下沙江湾社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紧临钱塘江边沿江大道,由高层景观公寓、别墅(排屋)、星级酒店及高尚商业等组成,周边配有住宅区、幼儿园、小学、中学,商业街,临近地铁和公交总站。区域内环境相对安静,风景优美、空气清新,适宜养生。

3.3.2面临问题社区缺少养老宜老的区块;单调乏味,缺少对老年人的关怀设计;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少垃圾桶、休息座椅、斑马线设置不合理;下沙新城缺少历史文化积淀,人员构成以新杭州人居多。

3.3.3设计要求要深入开展对设计基地的勘察、调研等活动,分析与归纳基址与学习案例的关联性以及可操性等问题。要求创意构思要体现前沿的设计理念,明确的市场定位,能做到和市场产业、社会发展背景紧密结合。能对研究城乡结合部养老环境设计具有示范性作用。

3.4设计实施。

3.4.1城市情境——体验尽管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事物的好奇心并未减弱,老年群体仍然需要体验大千世界,参与购物、娱乐休闲,甚至学习新知识等各种活动。基于老年人对参与劳动促进消费、传授经验交流学习、放松身心休闲娱乐需求的分析得出:要在社区中营造一个以城市景观为主的情境来满足老年人对消费、学习、娱乐需求的愿望。在城市情境中设计了情境发生的三种场所,即夕阳集市,老年学堂与养乐园。分别构建了老年人体验集市买卖、参与商业活动的日常交流情景;老年学堂中老年群体体验、学习、思考的情景和养乐中体验养乐健身、休闲生活的情景。

3.4.2街巷情境——归属情感需求对老年群体来说尤为重要。随着生理的老化,老年人会有意地缩小他们的社会网络,但维持更亲密和更满意的社会关系。[6]所以他们需要更加稳定、精简的社交圈——即在社区范围内营造一种安全、安心的家园感的情境,增进交流沟通的可能性并保持一定的深度和持续性。而家园感的情境又要求老年人在社区里有强烈的安全感、归属感。街巷是城市最具特征的识别标志,布局合理的街巷更是能给人带来安全感。[7]这个原理同样可以运用到社区内的道路环境设计。基于老年人对体验自然养生休憩、多变空间愉快交流、放松身心舒适行走需求的分析得出:要在社区中营造一个以街道景观为主的情境来满足老年人对休憩、交流、行走需求的愿景。在街巷情境中同样主要设计了三种场所,生态,老体验馆、城市沙发与乐活步行街。分别体现了老年人在行走过程中休憩和交流的情景。让老年人通过短距离的行走便能找到这样一个放松身心远离喧嚣的场所进行体验休憩。同时,特色的、模式化的休憩场所与道路空间的可识别度增加了他们对于社区的归属感。

3.4.3农业情境——价值实现根据生命阶段理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断地转换自己的角色。进入老年阶段后,人们离开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从而逐渐脱离社会。motta,bennati,ferlito,malaguarnera和motta曾指出,仅仅维持身体和认知功能良好的百岁老人,不能作为“成功老龄化”的原型,因为他们没有维持任何社会或生产性活动。因此,老年群体需要若干种类情境,激发老年人的参与性,帮助老年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与青壮年不同的社会价值。基地位于城乡交界处,因此设计应突出自然生态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农业则是乡村特有的景观特点,农业景观便是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的最好表现形式,有利于城乡文化交流。在新型社区中设计了能够激发参与积极性的情境——农业景观。基于老年人对绿色生活健康饮食、回归田园参与劳作、享受自然体验休闲需求的分析得出:要在社区中营造一个以农业景观为主的情境来满足老年人对饮食、劳作、休闲需求的愿景。本设计案例中,农业景观情景主要由微型农场、绿色加工厂,沿江桃花源三大部分组成。

4结论。

当今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养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传统的养老环境单一枯燥,不具备发展价值,必将脱离社会需求。因此,从新的角度研究未来养老环境设计、整体的发展趋势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以杭州下沙江湾社区养老环境设计为契机,在传统的社区环境设计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情境主义国际等理论思潮,即从老年群体自身需求的角度出发,针对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社会价值需求,结合老年群体的行为习惯、身体尺度等特征进行景观(设施、小品等)设计。希望通过探究,促进新型社区养老环境设计模式的形成。这对于老年群体自身来说,他们可以得到一个超过生理、心理期望的养老家园,有助于社会和谐;而另一个层面上,这样有潜力的新型养老环境设计模式能够减轻社会的经济负担,全面改善养老环境,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带动了老年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社会发展。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思考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中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住宅小区。对于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已经成为一个城市靓丽的风景线,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众所周知,小区是一个需要容纳城市中一部份人群的聚居之所,需要满足小区人们的基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为他们提供舒适优美,健康和谐的居住环境。所以小区空间不止属于个人,而是属于居住在小区内部的所有居民,因此,对于小区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全体居民的共同需求,设计出令大家满意的空间环境。

引言: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们国家的各大城市也在不断进行改造,一时间高楼大厦平地而起,这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房屋建设的需求。但是,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升,对居住小区的环境也有了更多的要求,想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纵观我国当前住宅小区的发展环境,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很少有设计师能全方位的考虑到居民在精神方面儿的追求,更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小区空间构成与大环境适应的`层面上。这样的设计方案,致使很多居民产生不满的心理。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设计理念方式,坚持人本设计理念,在进行小区空间设计的时候不断彰显人性化的设计思路,在促进小区和谐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

1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原则。

1.1总体原则。

在居住区环境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将城市设计设计理论导入其中,同时还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这样一来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楼盘附加值,而且根据楼盘的整体情况来看,其景观与多方面因素都有紧密联系,比如说要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在对小区进行绿化面积、绿化植物种进行优化设计时,要对路面进行科学的布置与铺砌,保证居民的休闲活动所用场地。

1.2生长原则。

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时,要注重自然环境,尽可能的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好生态环境,做到既能够保证景观的独特性,又能够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这要求设计师们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并且能够根据居民需求的改变做出应对的措施,从而完成生长原则。

1.3共生原则。

共生原则,从客观角度出发,其是指将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二者统一在一个网络体系之中,使二者可以达到共生状态,无论是在多样化的秩序方面,还是在现象上都具备共融互生的特点。1.4地方性原则在设计居住区景观过程中,要根据地域进行设计,而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众多,而自然区与文化地域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在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整合,由此才能够全方位优化利用已有的各方面资源,借助各方面优势(地形、地貌等),从而确保所设计的景观能够更好地突出所在地自身带有的特色内容,构建出独特的景观空间。另外,在旧城区的改造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在设计时将时代元素与历史内容相结合,完成对文化的传承及发展。

社区情境式养老环境设计论文

选择了杭州爱康温馨家园和萧山紫荆园老年养生社区两个典型的实际案例进行实地调研。杭州爱康温馨家园杭州目前最大的民办养老机构,其主要服务对象为能够自理的老人和有特殊困难需要全面护理的老年人。外环境方面主要由一个回廊广场和一个健身场,几个树池和一些花坛绿化组成。健身设施、休息座椅、廊架等景观设施尺度不符合老年人的身体尺度,设施合理性不够。景观空间节点缺失,不能为老年人户外活动提供私密及半私密场所,不符合景观空间的多变性与私密性;紫荆园养老年养生社区是民营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的试点工程,也是省内在建的大型养老项目之一。该老年社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配备了养生餐厅、老年医院、活动中心等主要老年配套项目以及室内的无障碍设计方面,但从整个园区的路线设计和建筑形上来看,相比较普通小区没有大的突破,它的宜老化更多体现在管理制度上,开发商也仅是抓住老年养生的噱头大做文章,对其使用群体的研究在园区设计上体现的还不够完善。

2文献研究。

要深入研究和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支撑、科学的实证分析和有力的政策回应。本文分别选择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和《交往与空间》两部著述及情境主义的相关理论,作为本设计研究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参考。

2.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它的特征是对某一事业的忘我献身,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对于老年群体来说,社会保障以及福利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这便要求新型社区情境式养老环境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满足老年群体更深层次的需求。在养老环境中要注重老年人价值体现,在老年人晚年退休之后得失落心理,在养老环境中能够使老年人参与到环境中去,为老年人提供景观场所,满足老年人心理空虚的需求。

2.2《交往与空间》。

丹麦建筑理论家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研究和评价城市与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根据人的需求以及景观和人的关系去设计空间的节点,通过环境的设定,提供符合老年人的场所,创建趣味性、疗养性空间,能使老年人在赏玩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3情境主义。

情境主义是二十世纪中后期欧洲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其最初阐述了“建构情境”的概念:“由一个统一性的环境和事件的游戏的集体性组织所具体的精心建构的艺术性生活瞬间。”该理论启示了我们,从老年群体的感受出发反推到环境塑造本身。老年人社会参与是“参与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对各种角色的扮演和介入,在社会层面上实现资源共享,满足自身需要并因应社会期待”。

2.4结论。

新型社区养老环境的设计,不但能够解决老年人居住的问题,更能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更高、更深层次的需求。这种养老环境在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上得到重视,在养老环境以及养老模式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当今社会,将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提供安度晚年的场所。

社区情境式养老环境设计论文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理论可以有效地支持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其基本环节为: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其中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关键词]探究学习情境教学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学开展探究活动,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境式探究教学的一般步骤。

情境教学,也可称为“抛锚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提供对每个学生都是开放的、充满选择机会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按科学步骤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商讨论,逐步形成对客观事实的深入认识,并上升为科学概念和理论。利用这种学习模式,教师不重在讲解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和扶助学生通过考察实例和解决问题,自主地归纳和发现所学的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即问题亟待解决之时。因此,一个良好的探究方案,除必须具有探究价值外,还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帮助学生主动地去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智能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科学探究开始于外在事实与学生已有知识理论之间产生的矛盾,整个探究过程是原有理论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冲突和协调,直到新知识被同化,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问题才被解决。探究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要使探究式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问题环节是核心,它在整个探究式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二、情境探究教学的基本环节及其构建策略。

情境探究式学习的生态环境,来解释说明。在这个简单形象生态系统示意图中,在阳光和云朵的滋润下,播下的种子开始在土壤中萌芽,而后逐步生长,逐渐由树苗成长为大树。朵、种子、土壤、萌芽、树苗、大树,分别对应于探究学习的六个阶段:探究学习的外部条件――问题意识――探究学习的心理因素――问题出现――假设并解释――验证假设,迁移反思。

阳光云朵:是指由教师、学生及其已有知识经验等共同作用形成的适宜于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外部教学情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首先要精心设计一种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使学生感觉到必须有某项知识才能成功达到目的,从而产生探究该知识的需求。在化学、生物、物理等实验特点突出的学科中,实验是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重要手段。

种子:由于已知的'知识经验与当前对事实或实验现象的感性认识相矛盾,在这一矛盾的推动下产生好奇心并开始质疑,形成问题意识。好奇是学生认识和发现世界的本能欲望,是推动他们探寻问题答案,发现新问题的原动力。问题往往是产生于具体情境,不寻常的现象、新鲜的内容、奇异的事物、引起矛盾的说法等等都会引入思考,发生认知冲突。

土壤:影响学生进行探究的心理因素,包括个性认知风格、已有知识水平、元认知水平等等。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识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它是根本因素,起着决定作用。许多调查表明,学生课堂上不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因,一是缺乏心理安全(害怕),二是缺少心理自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给学生造成提问、思考、发表意见的心理压力。如果教师能够创设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与思想上的共振;而学生也可以把学习心理和学习效率提高到最佳水平,这样,在和谐的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创新的潜能被激活了,求知的欲望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萌芽:在各种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学生产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明晰,形成问题。在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是,种子数目不一定等同于萌芽数目,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虽然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并不一定都适合探究。首先,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只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转换和组合,然后将问题解决的结果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这样的问题无法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没有探究的必要。其次,探究主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即通过探究学生能有一定的收获,确实是能促进其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学习中的问题应该是结构不良的、开放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确定探究问题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置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也就是说,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又具有适当的难度,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树苗:确定了探究问题之后,学生要带着已被激活的知识经验,积极主动地去搜集、查找资料,提出假设,并试图解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供符合教学要求的多种资料和信息,架设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让学生作有意义的选择。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文字、文献资料、化学实验,也可以是网络资源等。在一个开放性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自觉搜集事实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尤为重要。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信息分析比较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和切入点。以化学为例,化学实验是收集和处理资料的重要途径。观察法是自然科学探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科学方法;学生在观察的同时除了做好记录,还要进一步思考,将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此外,合作交流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想法的契机,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探究的结论,积极参与辩论,理智地坚持己见,尊重客观事实,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形成气氛活跃、开放、民主的师――生、生――生之间多向知识信息传递和交换的“立体式”“交互式”的教学格局。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同时使问题的解决更加完善,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大树:在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最终学生得到对问题的正确结论,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除了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还可以采用辩论会、研讨会、展板、墙报等进行交流;同时要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探究过程的合理性进行及时反思,并对自己在活动中的策略、态度及结果进行评价。

首先,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通过阅读资料和实验观察,对所获得的事实进行选择、判断、解释,使其系统化、概念化,这是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与思维水平提高的表现,也是学生对知识完成建构的关键。

其次,学习者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整合迁移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通过与教师或同伴的协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而完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整合知识,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变换问题角度,将知识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合,以达到完全的意义建构。

最后,学生要总结性地反思和评价整个探究过程及其所达到的效果。这是与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紧密相关的。通过这种反思调节,一方面可以理性地分析问题解决的特点、过程,从中获得整合性的问题解决经验,有利于学习迁移;另一方面可以判断还需要了解哪些知识,有哪些启示可以应用到下次探究中。

整个探究过程至此结束,问题自始至终贯穿在其中。情境探究学习是建立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问题就不能引起探究。在探究过程中,问题成为新知识获得的根源和起点。

通过探究式学习,激活了学生各学科的知识储存,在综合运用中提高知识的价值;学习和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发现、解决问题;激发了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学会分享合作。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方面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情境探究活动中的几个问题。

首先,探究学习的几个环节是符合生态学观点的。种子的生长萌芽需要一定条件,即问题的出现需要适宜的情境,包括探究的外部环境、学生的心理因素等等。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探究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资源的挖掘者,除了要对活动内容做出指导和选择之外,还要在探究过程中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充分尊重学生,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使教师和学生的生命都得到发展。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研究,不能由于过度强调科学概念、方法的获得和科学态度的培养而背弃了探究学习的内涵,而漠视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

其次,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并不是相互对立的。相对于接受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就一个人的发展而言,这两种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双重统一,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双重统一,人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在新课程中强调探究性学习,并非完全排斥接受式学习,而是由于过去过度依赖接受式学习,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极端处理,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消蚀;转变学习方式,强调探究式学习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中的发现、探究等活动凸显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并不完全表现在多说多做,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防止放任自流的学习。

最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其知识获得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但探究式学习的功能不仅止于此。探究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质疑精神,亲自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引发学习方式的变革。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思考论文

[摘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形象建设逐渐深入人心,我国正式进入到城市改造和建设的高峰期。公共空间环境是城市形象的具体表现,其中标识导向系统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不但具备信息传播重要作用,且能够创建良好的环境秩序。为此,从公共空间环境概念入手,阐述其与标志导向系统之间的关系,并立足于当前我国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现状,深入分析和研究基于标识导向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要素。

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城市公共环境也得到了相应的优化,标识导向系统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城市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不仅要具备信息传达功能,且应结合公共空间环境特点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设计,将其与空间环境、人类生产和生活有机整合,最终创建和谐的城市环境。因此加强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概念及其与标识导向系统之间的关系。

1.1概念。

所谓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主要是指为人们提供享受自然和社会活动的聚集场所,是展示城市景观特色与真实生活场景的具体表现。其对于改进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新时代的到来,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正面对着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巨大挑战,其设计目标及理念已经由单一满足生活功能朝着提高城市整体品质方向发展。

1.2关系。

就传统角度而言,城市的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等。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愈发重视。而城市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作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能够代表城市发展水平。一般情况下,该系统主要从物质与精神两个角度影响城市形象。一方面该系统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一部分,通过文字等多样化形式,能够美化城市环境。另一方面该系统设计过程中,涉及人们情感因素,与地域环境相结合,得到了居民的认同[1]。由此可见,城市导向系统设计应侧重对城市特色的展现,而非简单的箭头、符号。

目前,很多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导向系统设计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创新性。且削弱了该城市特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系统局部混乱。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其中的建筑物层出不穷,促使信息量日渐增多,对导向系统需求越来越明显。但是很多导向系统设计忽视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及心理需求,如城市十字路口指示牌并未因为新建道路而调整,难以准确反映相关信息,与其设计初衷相悖。第二,缺少系统性规划。很多城市公共环境中,标识导向系统并未进行系统性规划,具有较为明显的随意性,且与周围景观等空间环境十分不和谐,缺少人文关怀。如城市街道而言,随意凌乱树立的标识导向牌,难以与花坛等设施形成统一性,对城市整体形象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三,缺乏对特殊群体的考虑。现代社会发展更加强调人性化。当前城市中的标识系统主要服务普通人群,本质上属于视觉信息传递。然而社会中的特殊人群难以接收到该类服务,严重缺少人性化。为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标识导向系统的优化设计。

现代城市改造规模日渐扩大,公共建筑空间愈发复杂,因此准确快速地传达正确的空间方位信息成为环境设计的首要目标,促使标识系统能够成为整个城市与环境的外延,并更好地彰显城市独特的地域特色及人文精神。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1转变传统观念,坚持合理设计原则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盲目进行,应坚持合理原则。如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建设越来越快,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导向系统也随之更新,在设计中应保持二者和谐统一[2]。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选择耐久性材质,并加强对导向系统的后期维护,以烘托城市人文气息,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人性化原则。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能够创建良好的条件,让人在其中具有愉悦的心理感受。近年来,国外为残障人士提供的无障碍通道等,无处不在人性化,能够增强城市居民认同感。因此城市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坚持人性化原则,通过标识导向系统的完善,营造和谐的城市氛围。通用性原则。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在具体设计中,应面向全体大众,而非一小部分人群,特别是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应采取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箭头、符号表示,配合合理的图形,真正发挥其信息传达的作用。

3.2合理布局城市公共空间,优化标识导向系统。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应结合具体人口分布情况进行设计,避免对空间资源的浪费。如针对标志性的公共广场,但由于其居民区较远,其公共效应不够明显;而一些超市附近小广场人流较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场所,但由于其面积较小、且过于分散,难以满足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3]。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结合超市等人气较高的场所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提高对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针对标识导向系统的图形符号的设计,应强调功能性与美观性,注重采取国际通用性图形和符号,并充分与当地特色有机整合,不断优化导向系统设计,为人们提供导向服务,促使人们能够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准确找到方向。

3.3整合公共空间环境与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实现统一规划。

在具体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立足于整体设计框架,着眼于各个导向标识的形态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强化其在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功能,促使公共空间环境呈现一定秩序化,以便营造结构分明的空间环境,实现统一规划,同时保持环境标识导向系统与整个城市的协调性,树立良好的城市环境[4]。如就城市公园环境的设计,在指示牌设计时,可以采取木质材料,中英文对照,采用绿色字体,呈现自然本色,给人们在喧嚣城市生活一片静谧之地。科学、合理的导向系统设计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增强环境层次感,好像浑然天成的一张壁纸。此外,在建筑空间设计中,人们也可以将楼层导向信息进行系统分类,突破传统沉闷的空间形态,丰富公共空间语言。

3.4展现空间个性特点,突出人文性。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且受到历史、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将城市的自然等因素作为设计源泉,充分挖掘本土化资源,将本土特色融入到空间构成当中,形成鲜明的主题,充分体现人文性[5]。如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采取意大利传统坚持的符号构成新景象,与人们内心产生共鸣,为人们创建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4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其中标志导向系统在其中具有信息传达等积极作用。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切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将空间环境设计与标志导向系统有机整合,为人们构建和谐的生活氛围,从而推动城市化建设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思考论文

全球化趋势一方面使我们了解和学到发达国家先进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从而提高我们城市地下空间设计、施工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和本土城市地下空间有极大冲击,使一些地方的城市地下空间失掉民族和地域特色。但全球化的浪潮是不可能使它们完全消失的。特别是中国本土城市地下空间有许多具有很高科技和艺术价值的东西。

(2)大型化和多元化。

随着人地矛盾加剧、土地资源稀缺;社会生产、生活对大型城市地下空间的需求;加之城市地下空间科技的进步,人们建造出体量巨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设备齐全的城市地下空间来。这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城市地下空间形式、风格、艺术倾向也日益多元化。这对改变我国城市不良形象有重大作用。

(3)工业化和自动化。

我国当前城市地下空间业的总的技术状况,是处在工业化过程中。与此同时,前工业社会的手工作业、粗放经营与信息社会的少数高新技术应用同时并存。

(4)高强化和优质化。

新材料的品种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上世纪末我国建材发展很快,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很落后。由于实现下一步战略目标的需要,我国建设仍将大规模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材料也将会因此继续得到发展。

(5)生态化和节能化。

“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地下空间”或“绿色城市地下空间”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它们是中国城市地下空间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关系到城市地下空间业转变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模式,涉及到城市地下空间业可持续发展,由城市地下空间业来影响到整个国家,就是说绿色城市地下空间甚至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是每一个企业、行业不可回避的大问题。

(6)智能化。

由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向城市地下空间领域迅速渗透和扩散。智能化大厦群、智能街区、智能化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陆续出现。我们认为智能城市地下空间迅速崛起,标志城市地下空间跨入一个新时代,城市地下空间智能化在时间上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空间上应分为不同层次,不应只是一个模式;智能城市地下空间也必然是一个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地下空间或绿色城市地下空间。城市地下空间智能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通过上述对当前和以后城市地下空间行业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城市地下空间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城市地下空间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城市地下空间行业以后还会有持续发展的势头,就目前来看,城市地下空间行业最缺的就是城市地下空间方面的人才,所以城市地下空间行业是一个前景非常好的行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创新,城市地下空间对于人们来说也将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城市地下空间行业也会不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利用当前的政策形势,经济实力和技术强度来完成更高的技术方面的适合当前发展的城市地下空间物。

三、大学期间的计划。

发奋努力的学习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做一个大学生的分内之事。

一年级为试探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具体活动可包括多和师哥师姐们进行交流,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大一学习任务不重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学习计算机知识,争取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自己的学习。为可能的转系、获得双学位、留学计划做好资料收集及课程准备,多利用学生手册,了解相关规定。

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

三年级为冲刺期: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并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上。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哥师姐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参与留学系列活动,准备toefl、gre、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

四年级为分化期: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出国的出国,不能再犹豫不决,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这时,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

四、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计划:

1.每天花一个小时学习英语。

2.努力学习专业不能放松,这是以后生存的根本。

3.多看课外的书籍,充实自己的知识量。

4.争取有实践的机会,为以后积累经验。

5.每周去一次图书馆了解最新动态。

6.英语过四级。

以上只是目前的一部分计划,以后会逐年的添加!

五、结语。

老实说要写这样的一篇论文的确要小下一番功夫,可是当论文接近尾声,快大公告成的时候,满足感油然而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了这次经历,让自己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接下来目标和方向。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路应该怎样去走,怎样朝自己的目标去努力。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思考论文

【内容摘要】与城市地上空间环境设计不同,地下环境空间设计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显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从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内涵出发,对其组成要素进行诠释,并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理念进行探索,以期为城市实践活动提出些许建议。

城市地下空间为人们缓解了出行、用地不足等问题,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作为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载体,在为人们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种集交通、购物、商业、娱乐等城市功能为一体的设计理念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涉及众多方面的内容。地下环境空间设计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显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不仅仅属于视觉审美效果系统的范畴,它既包括环境规划、整体布局、管理保护和恢复在内的整体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也是融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应用科学等众多学科在内的系统性工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内涵的多元化特征,导致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心理层面、情感层面、艺术层面、历史层面等。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具备恒定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在抗灾防灾、节约能源层面具有众多优点。但也有通风不佳、采光不足等劣势。在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将多种要素相互结合,进行综合性考虑。

(一)植物视觉要素。

植物是环境空间的载体,具备限定空间、引导指示以及丰富空间的意义。五颜六色的植物能够有效缓解地下空间环境的压抑和冰冷,缓解人们内心的`消极感受。在植物要素选择种类时需要注意:一是针对地下空间环境的具体特点,应选取耐阴、耐酸、耐碱性植物;二是以观赏价值较高的常绿植物为主,并辅之以城市特色季节性花卉;三是选择容易成活的植物,便于栽培管理。

(二)山水视觉要素。

在设计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中意义深重的山水景观引入到地下空间,能够直接仿制出户外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山水景观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要素之一,能够制造宜人的环境氛围,供民众休憩娱乐。山水景观包含形式多样,与植物视觉要素形成整体性配合,能够形成山水园林景观。

(三)公共艺术要素。

公共艺术景观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要素的核心部分,更是展现城市文化、体现城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公共艺术要素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地面装修情况。城市地下空间地面装修应考虑到安全、材质、肌理、图案等方面的需求。艺术性较为强烈的地面装修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整体效果。其次,立面装修情况。除了考虑地面装修基本要素之外,立面装修还应与地面保持相互和谐。墙面处理最好简洁明了、色彩轻快,满足吸声防潮等实际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立面处理都会考虑采取竖向线条,形成独特效果,减少人们内心的压抑感。最后,天棚设计应考虑到抗震减声、防火防潮。在天棚处理过程中,设计者最好能够营造出错落有致、变化丰富的地下空间,并结合灯光照明,引导地下空间方向。

(一)满足身心愉悦基本需求。

首先,良好的空气品质是满足身心愉悦需求的基本前提。城市地下空间封闭性使得空气品质尤为重要。在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采用多种通风系统、洁净空气设备,确保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空气品质,满足人们身心愉悦的基本需求。其次,良好的光照条件同样能够使得人们身心愉悦。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应该综合考虑自然光线和人工照明,克服地下空间昏暗、封闭的感觉,尤其注意出入口光线照明度反差大的现实需求,确保城市地下环境照明度均匀、舒适。最后,提供辨明方向的准确环境信息。科学表明,方位感已经成为地下空间环境中最重要的评价要素,直接影响着人们舒适感和安全感的形成。一般而言,可以通过标识系统、建筑装饰、地面信息、立面秩序等建立完整的地下空间信息体系。

(二)满足安全疏散现实需求。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封闭性,对安全防火和应急疏散功能要求非常高。首先,在安全防火层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该立足于“防消结合、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从材料选择、杜绝火源等层面努力。以材料选择为例,立面装修应选择阻燃材料,天棚材料选择易熔材料。前者阻止火源扩大,后者则便于浓烟排出。其次,在应急疏散功能层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该布局清晰明了,避免过多曲折。安全通道应结合自然光进行疏散,并设置完整警报系统,提供明确标识体系。

(三)满足传承文化历史需求。

城市文化特色是历史积淀的重要表现。相对于物质环境建设,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更加侧重于文化氛围营造,以体现出特定区域内城市的文化特色,满足文化发展多样性。首先,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应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处理,创造城市地下特色空间。其次,由于历史传统、地域景观不同,城市文化特色也不同,这是城市景观设计、整体布局的重要依据。在当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坚持民族性和地域性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能够直接增强空间文化性,突出城市个性化色彩。

四、结语。

总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发展为城市的繁荣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在地下空间中得以实现。但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发展在我国尚不成熟,设计者应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经济实力,并参考国外成功的建设案例,合理地发展地下空间环境,创造符合社会与人的需求的地下空间环境,丰富和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吉迪恩s格兰尼.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刘莉.浅谈城市地下空间中的景观营造[j].福建建筑,(5).。

[5]李潇茵.自然光与地下建筑[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院,.

生态环境设计的分析与思考论文

【内容摘要】与城市地上空间环境设计不同,地下环境空间设计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显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从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内涵出发,对其组成要素进行诠释,并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理念进行探索,以期为城市实践活动提出些许建议。

城市地下空间为人们缓解了出行、用地不足等问题,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作为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载体,在为人们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种集交通、购物、商业、娱乐等城市功能为一体的设计理念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概念。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涉及众多方面的内容。地下环境空间设计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显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不仅仅属于视觉审美效果系统的范畴,它既包括环境规划、整体布局、管理保护和恢复在内的整体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也是融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应用科学等众多学科在内的系统性工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内涵的多元化特征,导致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心理层面、情感层面、艺术层面、历史层面等。

二、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要素。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具备恒定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在抗灾防灾、节约能源层面具有众多优点。但也有通风不佳、采光不足等劣势。在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将多种要素相互结合,进行综合性考虑。

(一)植物视觉要素。

植物是环境空间的载体,具备限定空间、引导指示以及丰富空间的意义。五颜六色的植物能够有效缓解地下空间环境的压抑和冰冷,缓解人们内心的`消极感受。在植物要素选择种类时需要注意:一是针对地下空间环境的具体特点,应选取耐阴、耐酸、耐碱性植物;二是以观赏价值较高的常绿植物为主,并辅之以城市特色季节性花卉;三是选择容易成活的植物,便于栽培管理。

(二)山水视觉要素。

在设计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中意义深重的山水景观引入到地下空间,能够直接仿制出户外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山水景观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要素之一,能够制造宜人的环境氛围,供民众休憩娱乐。山水景观包含形式多样,与植物视觉要素形成整体性配合,能够形成山水园林景观。

(三)公共艺术要素。

公共艺术景观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要素的核心部分,更是展现城市文化、体现城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公共艺术要素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地面装修情况。城市地下空间地面装修应考虑到安全、材质、肌理、图案等方面的需求。艺术性较为强烈的地面装修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整体效果。其次,立面装修情况。除了考虑地面装修基本要素之外,立面装修还应与地面保持相互和谐。墙面处理最好简洁明了、色彩轻快,满足吸声防潮等实际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立面处理都会考虑采取竖向线条,形成独特效果,减少人们内心的压抑感。最后,天棚设计应考虑到抗震减声、防火防潮。在天棚处理过程中,设计者最好能够营造出错落有致、变化丰富的地下空间,并结合灯光照明,引导地下空间方向。

三、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理念。

(一)满足身心愉悦基本需求。

首先,良好的空气品质是满足身心愉悦需求的基本前提。城市地下空间封闭性使得空气品质尤为重要。在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采用多种通风系统、洁净空气设备,确保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空气品质,满足人们身心愉悦的基本需求。其次,良好的光照条件同样能够使得人们身心愉悦。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应该综合考虑自然光线和人工照明,克服地下空间昏暗、封闭的感觉,尤其注意出入口光线照明度反差大的现实需求,确保城市地下环境照明度均匀、舒适。最后,提供辨明方向的准确环境信息。科学表明,方位感已经成为地下空间环境中最重要的评价要素,直接影响着人们舒适感和安全感的形成。一般而言,可以通过标识系统、建筑装饰、地面信息、立面秩序等建立完整的地下空间信息体系。

(二)满足安全疏散现实需求。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封闭性,对安全防火和应急疏散功能要求非常高。首先,在安全防火层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该立足于“防消结合、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从材料选择、杜绝火源等层面努力。以材料选择为例,立面装修应选择阻燃材料,天棚材料选择易熔材料。前者阻止火源扩大,后者则便于浓烟排出。其次,在应急疏散功能层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该布局清晰明了,避免过多曲折。安全通道应结合自然光进行疏散,并设置完整警报系统,提供明确标识体系。

(三)满足传承文化历史需求。

城市文化特色是历史积淀的重要表现。相对于物质环境建设,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更加侧重于文化氛围营造,以体现出特定区域内城市的文化特色,满足文化发展多样性。首先,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应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处理,创造城市地下特色空间。其次,由于历史传统、地域景观不同,城市文化特色也不同,这是城市景观设计、整体布局的重要依据。在当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坚持民族性和地域性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能够直接增强空间文化性,突出城市个性化色彩。

四、结语。

总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发展为城市的繁荣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在地下空间中得以实现。但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发展在我国尚不成熟,设计者应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经济实力,并参考国外成功的建设案例,合理地发展地下空间环境,创造符合社会与人的需求的地下空间环境,丰富和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吉迪恩s格兰尼.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刘莉.浅谈城市地下空间中的景观营造[j].福建建筑,(5).。

[4]杨艳红.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1).

[5]李潇茵.自然光与地下建筑[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院,.

现代办公楼配电光环境设计论文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建筑行业公共照明系统存在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明确指出了目前建筑行业的照明系统有待完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建筑行业照明系统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并指出了光伏配电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最终得到了光伏配电将会在建筑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的结论。

关键词。

光伏配电;建筑行业;照明系统;节能应用。

1前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兴起,建筑设施的不断增多,造成建筑公共照明的用电量不断加大,对供电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另外对建筑行业的照明系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导致地产开发商只注重销售数量,而忽略对物业的管理,另一方面用户追求美观和经济实用性,这就导致住户和地产开发商很难形成统一战线,这就容易造成在许多高档建筑中的照明系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2建筑行业照明系统的现状分析。

2.1许多建筑缺乏节能措施。

国家在2004年颁布的《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和之前的相关政策相比,做出了较大的变动。明确指出了对建筑的照明系统亮度的要求,但是提高公共照明系统的亮度就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电量。除此之外,建筑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大,对用电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导致建筑照明系统的耗电量增加,对供电造成了一定的负担,目前针对耗电量增长过快的问题,主要是采用提高用户超额使用的电量费和降低建筑行业照明系统的质量这两种方法,但是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用电量大等问题,不仅降低了照明系统的亮度,同时也会影响到建筑的使用。随着建筑楼层的不断增加,设施在不断的增多,人均使用面积扩大,照明系统亮度要求的提高以及地产开发商重视销售卖点都对建筑照明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存在公共照明系统造价、照明系统的运行的费用也在不断地增长的问题,就导致开发商出现降低管理成本、简化照明系统设计的现象出现,同时还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的现象。这都为建筑公共照明系统造成了安全隐患。对于建筑照明系统的耗电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建筑行业缺乏节能措施。首先若是管理不当,容易造成照明系统变成长明灯。长明灯不仅耗电量大,而且容易产生安全事故,对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同时也增加了维修费用。因此,建筑行业缺乏节能措施,容易造成照明系统质量低下、存在安全隐患、增加维修费用,从而加大了管理成本。

2.2新技术得不到广泛推广。

在建筑节能中应用光伏配电能够很好地改善建筑照明系统用电量大的问题。光伏配电是一项新兴技术,但是目前光伏配电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主要是因为光伏配电光伏电力能源价格比较贵,成本高,另外建筑用电与屋顶资源发电的差距较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建筑节能中光伏配电得不到广泛的应用。

3根据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相应解决措施。

3.1在建筑公共照明中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

(1)需要重视的是长明灯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管理控制技术,都无法实现对建筑照明所使用的灯具系统进行管理。在20世纪出现的各种控制开关曾经被认为是建筑行业照明系统的重要节能措施,但是这种观点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这种控制开关,不论是声控还是光控,从一开始在技术上就存在一些缺点,最终所产生的结果是不仅不省电,同时是非常耗电的,另外还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

(2)对灯具的分析。目前建筑公共照明所采用的灯具主要是低效的白炽灯和三基色图层的荧光灯具这两种。但是这两种灯都不适合用开关控制进行断续点亮,在频繁的开灯和关灯中更容易受到损坏。另外荧光灯也不能满足照明系统节能的需要。然后是对控制开关的分析。控制开关的控制电路都是直流供电,通常情况下电压为5v,电路功耗约为0.1w,而当这电路从220v的交流电上经过串联和整流获得电力,所要消耗的电力是平时的四十倍。要想使得建筑照明系统实现节能,并不是采取一般的节电方法就能解决。目前有许多节能减耗的方法,但都存在这样或是那样的缺点,反而容易造成更多的安全隐患,从而增加管理和维修成本。在建筑中安装照明系统是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因此,首先是要提高用户的节能省电的意识,其实是在设计建筑照明系统的过程中,注重对灯具、控制开关等一些设备的改善,减少电力的消耗。

3.2广泛推广光伏配电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要想实现建筑照明系统的节能,最重要的是应用光伏配电的节能照明系统。那么应当如何实现光伏配电在照明系统的节能呢?目前呢大多数人认为在白天避开用电高峰期能够减轻城市中心的供电负荷。但是大功率并网时必须改变供电线路,不能放在原有的线路上,使电线超负荷运载。光伏配电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不仅实现了建筑公共照明系统的节能的要求,同时也具有实用性。光伏非逆变配电系统作为一个高效率的配电系统,比以前任何的配电系统都具有高效性和实用性,目前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已经初步实现了光伏配电在建筑照明系统中节省电力又使用的目标。目前在市场上出现的新型直流led灯在建筑行业的照明系统中具有一定的优点,为公共照明增添了亮点,虽然价格稍微贵一些,但目前已经慢慢地被市场所接受。除此之外要声明一点,光伏配电技术在建筑节能的应用经过了多次实验,对该技术的开发和改造产生了巨大的成本,开发单位有权享有自主知识产权。

4光伏配电在建筑节能中应用的展望。

能够实现建筑公共照明系统的节能和实用性,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项目。在控制开关、光伏路灯、光伏电站、消防应急和led灯具在光伏配电中应用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大多都与高压交流配电有关。交流配电在输变电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但是对于光伏配电系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但是目前现代电子技术都是建立在直流发电的基础上的。如果光伏配电采用的是直流供电,照明系统所需要的各种灯具都不用做任何的改进,不仅如此,还能够为整天电路节省10%的电力。直流供电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够保证电路的安全运行,同时直流供电能够减少逆变损耗,为led等灯具的应用创造条件,另外也能够减少控制开关的能源消耗。由此可见,直流供电制度对建筑照明系统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直流供电系统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光伏配电中加入直流光伏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在点路上出现的问题,为其解决提供了技术性支持。光伏电力在建筑节能中应用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障碍,分别为经济问题、并网问题和孤岛效应。同时呢非逆变比逆变的并网的造价低,效率高,能够明显的提高在建筑照明系统的经济性。因为现有的电路所采用的是交流配电制度,而对光伏配电的应用造成一定的电力损耗,就必须对电路进行调整。不进行并网就减少了与城市用电的矛盾,那么也不会产生孤岛效应。

因此要想实现光伏电力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直流应用。在光伏配电中增加直流供电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三元供电、二元负载的系统,光伏配电本身所采用的就是直流供电,增加直流供电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能源的.消耗,降低用电量。同时直流供电系统的应用能够降低城市用电装置的功率,减少电路负荷。在经济上也具有实用性,不会对电网造成污染,能够降低电网的电力负荷,同时在应急照明系统中不会产生孤岛效应。

除此之外,非逆变光伏配电与led等直流灯具所构成的建筑公共照明系统,经过不断地技术改造和实践证明,目前已经趋于成熟。光伏配电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最大的难点在于配电比例的动态调控和蓄电池的效率调控等方面。不仅实现该系统的高效运行,同时还保证了该系统的经济性和实用性。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公共照明系统的安装也有了相应的标准和国家政策,同时高层建筑对照明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城市的发展,不论各式各样各种性质的建筑,都应设有一套安全高效节能的照明系统。而光伏配电在建筑照明系统的应用,既能减少照明系统对电力的能源消耗,不仅具有经济性,同时在性能上也具有相对的优越性。而且目前光伏配电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产生了可观的效果,由此可见,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得到广泛推广。

5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光伏发电已经成为人类开发电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建筑行业中传统的照明系统在很大程度上电力的消耗,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不仅没有实现建筑行业照明系统的亮度和质量,相反的却加大了对电力的消耗。而光伏配电在建筑照明系统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点。光伏发电不仅有效解决了消耗大的问题,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也能够提高光伏配电在照明系统中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满足了建筑行业节能的要求,有效地降低了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同时也能够提高照明系统的亮度和建筑物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姜涛,郭帅,田兆鹏,刘贞,隋世伟,肖璜,王凯平,金玉.光伏发电技术在建筑供配电中的应用研究[j].玻璃,2016,43(02):16~24.

[2]周民康.光伏配电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建筑节能,2010,38(07):38~41.

民办高校环境设计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成为了高校在校生的必修课,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就业,然而就民办高校而言,由于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薄弱、授课内容的设计欠科学、指导的目标欠明确等原因,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文章在分析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力度,各高校基本上都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开展就业相关教育。客观上来讲,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增强了应届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薄弱、授课内容的设计欠科学、指导的目标欠明确等原因,导致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因此改善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势在必行。

1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从事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薄弱。

在民办高校,基本上没有专职从事就业指导研究和授课的教师,普遍认为这是一门边缘化课程,往往安排学工教师(辅导员)承担或者抽调行政人员应急,殊不知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既需要较高的专业理论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就业指导授课教师不单单要了解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还应该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就业指导的内容设计欠科学。

当前,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大多仍停留在讲讲就业政策、传授择业技巧等层面,内容的设计也不具有针对性,不同专业学生的授课内容和指导方式完全相同,指导往往停留在理论上,缺乏有效的就业实践指导服务,这显然是不合适、不全面的。除此之外,大多数就业指导往往强调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鼓励同学们适当降低择业标准,先就业再择业等等,而忽略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3就业指导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在多数人眼中,就业指导就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完成上级部门要求的就业率,殊不知他们忽略了对就业指导目标的深层次思考,从而出现了“轻教育、重服务”的现象,就业指导课程就演化为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宣传,更多的是传授应聘过程中的技巧,而忽略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思想教育和择业观教育等,导致了大学生的择业观存在各种误区,面对激烈的岗位竞争,他们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容易产生心理误区,或急功近利,或脱离实际,就业目标长期不能明确。

1.4就业指导的方式落后。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授课形式往往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模式,以简单的理论灌输方式开展教学,授课缺乏针对性,缺少实践、讨论等环节,师生缺乏互动,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这样传统的授课方式无法实现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初衷,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2提高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水平的对策。

2.1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当前提高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水平的当务之急,也是在一定限度内提高就业质量的必由之路。首先要把好就业指导教师的入口关,而不能沿用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任何人都能上的理念,就业指导教师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服务;其次要聘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或资深人力资源管理者授课,他们能够站在企业用人的角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能够让毕业生对企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岗位技能的要求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实践性;再次要抓好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工作,通过培养培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理念,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最后要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评价机制,对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就业指导业绩进行全面考核,实行优胜劣汰,以充分调动授课教师自主学习、不断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改善教学方法,才能够全面掌握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高校应该育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才能在现有条件下对毕业生就业提供精准指导等。

2.2科学设计就业指导的内容。

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在设计就业指导的内容时,都要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作为就业指导的出发点,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过程中紧密联系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考虑到就业指导与其他层面的相关联系,把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是一门学科来建设。一是加强就业指导中思想的引领,就业指导过程也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再树立和再塑造的过程,受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往往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这就需要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引领,要帮助毕业生能够客观、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价,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择业,从而调整好就业期望值。二是要注重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求职意味着大学生活的终结,也意味着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将要面临环境和角色的变化,这就需要大学生以积极、冷静的心态去适应,要求他们必须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点往往也是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三是强化就业指导中专业素养的提升,就一般用人单位而言,除了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也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就业指导课程,都有必要侧重专业岗位人才的培养和锻炼,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在不影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应重视校内外活动的开展,利用第二课堂等形式多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校园活动,利用学院社团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很多的机会去表现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

2.3明确就业指导的目标。

面对当前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高校不能只管招生不顾就业,做好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明确就业指导的目标和任务。一是要明确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能够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工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对民办高校尤其重要,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战略性和日常性的工作来抓。二是要加强领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要使其持续而有效地开展下去,民办高校应该转变管理观念,明确就业指导的领导并且完善其相关的组织机构,健全专职教师队伍,改善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提高就业指导的技术手段,创新工作的形式,拓展指导的对象以及开拓就业实训基地,构建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2.4改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尽可能多的实践教学替代理论教学,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实践能力。一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发动学生利用节假日积极走出校园到企业、社区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让学生们在校期间充分了解和接触社会,鼓励学生们寒暑假到企业定岗实习,通过“工作”增强学生们对岗位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理想。二是积极开展校园模拟招聘活动,为接触社会少、阅历浅薄、缺乏应聘经验的大学生提供全真的模拟情景,缓解大学生应聘时紧张、盲目的状况,加强大学生应聘技能、技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05).

[2]卢晓中.对高等教育分层定位问题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3]张再堡.本科生导师制: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儿童就医环境设计论文

构成课主要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该课程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后,特别是以美院为代表的“构成”课程,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其经验也在各高校逐步推广。而在国内现今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大学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就“构成”课程教学而言,其教学体系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早期的教学模式,尚存在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相对滞后、课程设置时段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脱节,教学方法以“灌输式”居多、师生“互动性”不强,实训课题与专业方向的联系不够紧密等诸多不足之处。

一、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及教学工具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更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构成课程应该打破只对传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制作技能上,而应与本专业设计结合起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构成教学观念应顺应时代潮流,融合设计教育的崭新理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成课作为专业课的前奏课,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充满了好奇感,而我们的构成课还是停留在常规的基础概念和练习上。所以在授课之初,就应该站在专业方向的角度来确定课程大纲。发现并感受到构成与专业的碰撞。如构成课的练习一方面要注重造型训练,渗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从审美的因素来考虑画面效果,构成教学强调以造型训练为核心,先抛开一切实际因素的限制,简单地从纯形式的角度探讨各要素的特点及规律。将抽象形式练习与空间设计进行密切的联系。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提倡去生活中发现一些美的构成法则,在立体构成的学习中可以从构成的基本要素入手,将点、线、面的形态要素与组合关系置入具体的空间环境中。如选择现代主义著名建筑名作进行解析,主要训练对几何体构成与有机造型的空间的推理猜想与复制。也可以利用“九宫格”的练习方法,以此网格为参照线,利用一定的材料如卡纸来围合,限定或分隔出各种基本空间组织关系,成功的将点,线,面与空间的梁,柱,墙等具体建筑要素结合一起,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另外强化对二维形态、色彩、立体造型、空间、媒材等“构成”元素展开综合研究方面的内容。如: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对视觉语言的整体组织和把握能力;将媒材与立体构成有机结合,以训练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和细节表现能力;将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相融合,以培养学生对建筑形体、空间、比例、结构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在色彩教学中,引入电脑。程序被简化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落到了色彩本身上,在数字媒介的带动下,增添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上推陈出新,这种以思维训练和创造为研究主体的互动的教学新秩序,可以使构成与技术得到完美地融合。

二、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手法,增强学生兴趣。

一方面,教学中采用“纵横双向结合”的方式,将环境设计专业社会实践中的“软装”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意识。综合性的训练时,创作应围绕专业去选题,如以展示空间为中心展开,要求学生分组到株洲市区的商场里去调研,将构成与橱窗、陈设设计等相联系,要求考虑点,线,面在空间中的应用法则;或以景观设计为中心展开,同样的`要求学生分组到炎帝广场等室外空间去调研,将构成与场地设计、地面铺装、景观小品等相联系。在景观的地面铺装与构成组合关系联系起来,如广场地面铺装一般都以发射或同心圆的构成居多。那么我设计点元素的构成时,就可以从实际的空间中去提取。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形象生动地找到环境艺术设计与构成的契合点。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直观地体会构成与室内外空间的关系。同时辅以照片和徒手绘制的形式记录,分析其构成的特点。而在构成的作业中,材料的选择上纸材、金属材料和废品的再利用和生活用品的再设计等多样化选择与处理。通过此类教学让学生快速愉快的认识到构成与本专业密不切联系。构成课的教学,应该着重于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让思维模式达到要么具有一定的广度,要么具有一定的深度,为日后的环境艺术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训练中,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性,鼓励学生的作业做有特色的创造表现,避免出现过于单一的概念化的作业。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鼓励学生作业打破传统模式,,教学成功的评价标准应该是格调清新、趣味盎然的设计作品。

三、结语。

构成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设计方法和思维训练的课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实际运用性,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在本次教学中我们会更加注重从环境专业本身的设计特点出发,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去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效。同时也希望构成作为基础课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后续专业课程能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里的精神[m].吕澎,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苏)马卡连柯.教育诗[m].温哲仙,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5]张赛娟环境艺术专业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总第354期6月(下).

[6]马跃峰,张庆顺.构成辅助设计启蒙――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构成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建筑学报》,.

[7]陆津“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实践研究——以实战性学科竞赛为例.《艺术教育》,.

儿童就医环境设计论文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逐渐加快,高校肩负着培养具备较高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在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制中,普遍存在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应用实践的问题。为了提升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使高校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助力,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

一、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在目前的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中,环境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专业方向。环境设计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其依托原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逐渐发展起来,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重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各高校开始研究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校开始扩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诸多高校先后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到了21世纪,各大高校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陆续开始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构建起较为系统的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环境设计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城市建设离不开环境设计,人类共享生活环境。现在由于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环境设计人才需求与日俱增,高校作为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地位不容忽视。目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校进一步分化,教育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创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素质教育对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设计是一门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性学科,其能引导环境不断向着最优化的目标发展。人与环境本身都在时刻变化,书本上的知识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学校只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设计师的身份,处变不惊。环境设计师的角色是不断分化的,其知识面要非常广泛。学生个体具有多样化特征,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不同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因材施教。

三、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取向。

当前,中国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应当确立向大众化阶段推进的发展战略,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多样化、特色化为方向,整合、优化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同时,以人和环境发展为主题,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培养高素质的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学校应综合考虑专业方向设置、理论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等环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新时期的设计师要一专多能,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要爱岗敬业,在校学习期间要多实践、实习,要深入社会、深入基层,要有切合实际的就业取向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学生只有具有出众的岗位适应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求职竞争中取得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培养模式要注意与地方文化融合,培养出的人才应为地方发展服务。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各不相同,而环境设计本身就是解决自然与环境等问题,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熟悉当地的文化特点、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多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语。

多元化的社会正在剧烈变革,高新科技日新月异,新时期的环境设计呈现出扩大化、综合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与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优化知识结构,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深入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的论文

我国人口众多,医院的人流量巨大,儿童医院更是如此,据南京儿童医院近期统计,在2014年11月的一天中,医院接诊约7500名患儿,平均每个儿童由3.5个家长陪护,住院儿童则由2名家长陪护,密集的人群活动使医院环境嘈杂、凌乱,易导致家属产生焦躁情绪,这一负面情绪也会直接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据哈尔滨日报报道,2011年哈尔滨市儿科医患比例约为1:1500,据合肥晚报统计显示,合肥市这一数据甚至为1:4000。如此不协调的数据充分体现了儿科医护人员巨大的工作压力,焦虑的情绪或许致使医护人员在会诊的过程中运用不当的谈话内容或语气。上述内容都会成为儿童产生不良就医经历的原因。虽然儿童可以进行自我情绪调节,但若要排除就医不良情绪仍需依靠一些客观环境经行调节。不良的就医体验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就医过程的重复,坏情绪也在一次次循环,儿童就医的心理特点也在循环中逐步形成,导致孩子听到“医院”二字时就会想起医院的具体形态特点,且其在这一过程中的经历和所产生的情绪也会随之出现。不良的情绪则会使主体排斥再次经历相同或者相似的过程。在对天津市西青区一家儿童培训机构的5—17岁的50名随机的孩子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有83%的孩子不喜欢医院,将近85%的孩子都对医院有不良情绪(其中有的孩子在“是否喜欢医院”这一题目中选择“喜欢医院”),原因基本为“害怕”。通过上述调查可见,不良的就医情绪致使儿童对于医院产生心理上的抗拒。如今,随着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艺术设计受重视的程度也在日益加深,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使用者出现或者缓解其不良情绪。对于性质独特而功能性又极强的儿童医院来说,运用室内外设计缓解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负面情绪,已成为医院在建设时必须考虑的内容之一。

二、改善儿童就医环境方法。

了解患儿以及家属的就医心理是缓解就医不良情绪的前提。在我国,大多数人就医时均会产生一种或者几种不良的情绪。这些情绪内容都是导致患者以及家属对医院产生不良印象的主要原因。要打破这一不良印象,则应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预期。改善预期的情绪既是改变人脑长时记忆中的内容,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刺激。这一刺激必须要超出人们的感觉阙限才会被人们查觉到,但并不意味刺激强度越大效果越好,人们只有在刺激强度适中时才会感到舒适,刺激过大或者过小都会使人们感到不适。实验心理学中韦伯定律认为: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如,同样一滴墨水滴在白纸上要比滴在黑纸上明显得多。当人们已经适应某些刺激后,只有出现新的,超出差别阙限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对于儿童医院的.环境来说“刺激”就是使人们忘记就医,病痛的烦恼。儿童医院的设计师要运用设计这一手段使患儿和家属体会到在以往就医经历中没有体会到的就医情绪,达到刺激患者的目的,进而改变医院在人们心目中的原型。患者在某个单独的医疗环境中产生新的使用经历后,很有可能会针对此环境产生一个新的印象。好的医疗环境设计要使患者感到舒适。如果患儿和家属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经历了一系列治疗和繁杂,冗长的等待过程后,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放松其紧张,烦躁情绪的空间,那么病患在就医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情绪就会慢慢缓解,而由于放松紧张情绪所产生的快乐感就被放大了,随着这一良好情绪的增强,在孩子们记忆中的医院的印象里就不会只有痛苦和恐惧,还会包括不良情绪之后的快乐感。例如,一个光照充足的休息室,运用颜色印象空间中适宜的配色基调(如“柔和—静态区间”),大面积的玻璃窗可以看到窗外的自然景色,最好还能有淡淡的可以改善心情的柠檬气味或者缓解紧张情绪的薰衣草香气,再配以强度适宜的音乐或者白噪音,这些一系列综合设计都可以起到放松情绪的作用。

三、儿童就医环境前景展望。

合理运用设计使患儿以及家属获得快乐,这一体验将进入人们的记忆中,并成为改变人们心目中医院印象的开始。若其他儿童医院在设计时也能充分体会到人们的就医心理,并通过设计来放大患儿的快乐感受,那么个别的好印象很有可能会替代原有的儿童医院坏的印象,成为新的儿童医院好的印象。2007年国家已允许中外合资建设医院,2014年卫生部又继续深化医疗改革,国外独资医院已经可以在北京,天津等7个试点城市建立,国外优秀的医疗环境设计理念也已与中国医院设计融合,与此同时,国内的设计行业也日益成熟,不断加强对于人们精神,心理层面的重视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儿童医院室内设计水平会大大提高,并且,其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原型会产生实质的改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科高校环境设计教育论文

会计学在高校中一直是以就业稳定而著称的专业,根据麦可斯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基本达到了96%。但事实上这么大量会计人才的培养其实远未达到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因此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应该如何培养会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成为了十分重要的问题。

2010年初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以下简称ifac)整合发布的《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旨在为各国制定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和教学大纲提供了一套国际标准。我国的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借鉴该国际标准,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1《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1.1《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简介。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iaesb)是ifac三个重要的独立理事会中的一个,其主要工作是负责制定国际教育准则(ies),并推进ies的国际趋同,目的是要提高会计师的胜任能力。iaesb发布三种与会计教育相关的文件,首先是国际教育准则(ies);其次是国际教育实务公告(ieps),用以支持国际教育准则;再次iaesb还发布国际教育论文(iep),iep主要是对促进影响会计行业的教育和发展问题的讨论和辩论。

以上三个文件构成了《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该框架确立了基于《国际教育准则》(iess)的教育概念,到2009年12月31日为止iaesb共发布了八个教育准则:。

第一部分:ies1-ies6为针对注册前的教育的准则。

第二部分:ies7为针对后续教育的准则。

《ies7:职业持续发展》,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发展”是所有会计师所做出的承诺。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7个准则形成对会计师的基本要求,让职业会计师在职业生涯的任何发展阶段都有胜任能力。

第三部分:ies8为针对审计人员准则。

ies8《审计职业人员胜任能力要求》,这是专门对审计人员提出的能力要求。

1.2《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下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

1.2.1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研究基础之一:专业能力,其强调从培训和教育过程为形成胜任能力而培养的能力。它从投入的角度分析成为胜任的职业会计师所必须的、潜在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价值观。

第一,专业知识包括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和it知识。其通常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

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是与会计师在未来的职业生涯所接触的核心实务密切相关的。ifac(2003)建议,与职业会计师相关的核心实务领域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与报告、审计、管理和成本会计、税务、财务管理。

组织和企业知识是与职业会计师运用核心知识的环境有关的知识,例如金融市场、法律、经济、营销和战略管理等等。

it知识是指职业会计师运用其达到预定目标的工具知识,例如会计信息系统等等。

第二,专业技能包括智力技能、技术和功能技能、个人技能、交流和交际技能、组织和商业管理技能,通常是通过教育与执业经验相结合所获得的。

第三,专业价值观包括承诺保持公正、客观、独立,遵照职业准则,关注公众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终身学习等等,要满足良好的声誉、职业精神、服务质量和保守秘密四项基本要求。

1.2.2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研究基础之二:胜任能力,其指会计人员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既定的标准,合理运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价值观履行工作。它从结果的角度出发观察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履行的职责和完成的任务的情况。

从《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的大纲中可以看出,当今能力成为衡量是否是合格会计人才的最终标准,自然也应该成为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导向。

2.1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模糊。

大学本科会计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研究型还是应用型?由于近几年来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导致大学本科的会计教育朝大学专科靠拢,而研究生层次的会计教育朝大学本科靠拢,从而使得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整体培养目标十分模糊。

2.2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手段落后。

我国传统的培养手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的课堂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培养手段缺乏师生教学平等、互动的教学平台,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却没有再学习的能力,没有应用知识的能力。

2.3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学的内容仍然狭隘,存在重会计专业知识,重国内会计知识,重理论教育的问题。现在许多企业、会计事务所的工作性质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如说会计实现电算化后,会计的原始工作、基本职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的通才以及“跳水会计”,才是未来最急需的会计人才。

3改进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途径。

大学本科教育应区分潜在研究型教育和大众型教育两个层次。能够被本科录取的大学生大部分都能自己的未来有着更现实的设想。在大学期间他们往往能够确定是继续深造,还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根据这些学生的不同选择和他们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划分成两类,对于前者可以作为潜在的研究型人才,此时大学本科教育应该为未来继续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而对于后者就可以培养成应用型人才,而他们在企业应该是从事管理工作的。

3.2改进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手段。

改变原本的填鸭式培养手段,尽可能多的采用启发式的教学,除了教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以外,多引导他们对知识进行延伸性的思考。知识是暂时的并且还会过时,但学习的能力可以使一个人受益终生,应该要引导学生培养再学习的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

3.3拓展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内容。

借鉴以上《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将原本重会计专业知识拓展至相关领域的其他知识,加大对非会计知识的教育,特别是信息技术知识和有关企业的知识,视角应从单纯的中国国内拓展至全球范围,并且特别需要重视会计专业学生正确专业价值观的建立。

参考文献。

[1]胡世强.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2009,(1).

[2]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3]郭永清.论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8,(10).

[4]吴中春.能力导向的大学本科会计教育问题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0).

[5]iaesb.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ies1-8).

环境设计设计思维的培养论文

近年来,环境设计课程改革已成为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普遍关注的焦点,其中“项目课程改革”已成为主流。这种以实际项目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项目教学模式,被很多院校所接受。本文结合环境设计课程在“项目教学”模式下与“设计思维”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专业知识与“设计思维”

环境设计它是根据设计的目的,选择特定的语言和形式,而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是设计的思维主导着设计的整个过程,即所谓的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认识指导实践。设计思维不仅要求设计师有较高的审美敏感度和扎实的形象表达技能,心手协调,而且要求设计师能对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做出思考和研究,通晓与设计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不断地激发直觉和创造力,提高设计的文化品味。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逐渐认识了设计对象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各种联系,逐渐熟悉设计规律,从而形成一定的设计思维形式,艺术设计的最大价值也正体现在设计思维于艺术的运用。因此,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思维的培养和运用对于艺术设计中的水平和层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设计思维就成了影响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设计思维能力来源于设计者专业知识。因此,当下“项目教学”的思考视角不应仅停留在对设计实践的形态描述和经验的层次上,更不能仅仅将设计当作某一现实利益的实现手段。在“项目教学”设计中由于项目条件的影响,学生反而更易受到工艺、风格、技术和成本等现实因素的制约,难以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因而很难形成具有典型创意思维精髓特征的设计作品。为完成项目,教师有时需要把教学体系的学科知识打乱,从中挑出与设计任务相关的知识进行讲授,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对一些理论知识的讲授很难让学生把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极易产生混乱(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其结果,相当部分学生在项目设计时不能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理性分析,通常讲不清楚为什么。这种情况反映了“是什么”和“怎样做”的基本命题,“是什么”解决一个好的设计具备的专业因素;“怎样做”解决了这些专业因素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被体现和完成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好这个基本命题才是“项目教学”的终极目标。设计思维是一门以设计思维的本质特征、基本形态、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探讨和研究设计思维的方法以及设计思维潜力开发等问题的科学。无论是建筑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工业造型设计师等设计思维的本质特征共通性,只是专业知识不同而已,他们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项目教学”模式下“设计思维”的培养与拓展在此意义层面上显得更为重要。

二、项目任务与“设计思维”

从理论上讲,设计概念构思的产生应该不受任何限制,受限制的设计构思往往达不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虽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环境条件和使用功能限定的现实。但设计概念构思在此时是核心的东西。我们知道,理性思维是一种线形空间模型的思路推导过程,一个概念通过立论可以成立,经过收集不同信息反馈于该点,通过客观的外部研究过程得出阶段性结论,然后进入下一点,如此循序渐进直至最后的'结果。感性思维则是一种树形空间模型的形象类比过程,一个题目产生若干概念(三个以上甚至更多),三种概念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形态,每一种都有发展的希望,在其中选取符合需要的一种,再发展出三个以上新的概念,如此举一反三地逐渐深化,直至最后产生满意的结果。设计思维中这两条重要线索“推理”与“想象”。它们分别代表着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推理,是一种具有强烈目的性的思维方式,它的目标直指最后的结论。它与诸如“逻辑”“问题———解决”、“概念”形成等心理学概念相联系。与之相对“,想象”则更具有一种发散的、充满个人色彩、无单一确定目标的特征。在设计中“,推理”模式的思维过程明显地需要更关注外在条件的影响,而“想象”模式的思维过程则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内心活动,甚至可以暂时不与客观世界相联系。所以,概念的创意中,创意是主要矛盾,限定是次要矛盾。在设计过程的这个阶段,首先应该考虑的主要是概念的发展。在概念确立的前提下,再来看限定的制约条件,这样的思维过程比较符合环境空间限定的规律。如果一开始就拘泥于“设计项目”限定的条件,可能永远也创造不出有新意的作品。但种种“概念”都不能完全决定设计的最终效果与成败,因为决定设计的优劣效果,除了功能等内容之外,主要表现为视觉因素,而视觉形式的创造是“图解思考”模式的思维过程。

三“、设计思维”与“图解思考”

图解思考是“我用来表示速写草图以帮助思考的一术语”。(保罗拉修)简言之,图解思考即是“用图形帮助思考”,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图式思维,这类思考通常与设计构思阶段紧密联系。图解思考是一种应用视觉产物的思考方法,这种思考方法在于:观看、想象和作画。在设计的范畴,视觉的第三产品是图画或者速写草图。当思考转化成为图形时,视觉思维就转化为图形思维,视觉的感受转换为图形的感受,作为一种视觉感知的图形解释而成为图解思考。这种依赖于人脑对于可视形象或图形的空间想象,对形象敏锐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是进行设计思维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种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设计者本身建立科学的图形分析思维方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这种思考与设计构思互相联系,应用草图来帮助思考是设计师普遍采用的方法。设计的作品虽然只展示最后的方案,但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以草图的方式记录下设计的灵感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对于触动灵感的思考和诱发构思而言,它比最后的方案更宝贵。在“项目教学”中常常直接将设计者的思维带向预设的目标,学生更希望用电脑技术表达设计的最终效果,而不愿在设计草图上花时间,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省去了“图解思考”的思维模式。往往轻率地认定一项自认为正确的目标,将思维无形地简化。这种违背了创作思维的正常规律,从而导致大量问题出现。例如,大多数人为了设计而设计,设计出的东西没有说服力,设计作品的风格大同小异,不能体现出一个设计师应有的个性色彩与个人魅力,再加上电脑制图的死板、僵硬,其设计作品更加缺乏人性化。以电脑代替人脑,这种创作思维一旦形成便只会让设计师失去设计的灵魂。安藤忠雄在其著作《安藤忠雄论建筑》中曾指出:“cad绘制的图纸乍一看表现力很强,甚至看似有很充实的内容。cad绘制的图纸表达不出制图者的思维、犹豫,往往存在本来没有处理好的细部也会被掩盖过去,使人看上去还觉得做得很好似的问题。”这样的设计在形式上非常夺目,但是它经不起推敲,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失去了人性化。图式思维作为一种设计的形式语言,其本质是一种设计思维的方法。目前,计算机运用在设计领域已经非常普及,但它只是一种绘图的工具,不能代替成为思考的手段。掌握图形的思维方法与表达方式,就等于掌握了设计方法的主体。因此,我们研究和探讨设计的图式思维与表达,对设计方法的形成与应用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的论文

摘要:博览建筑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的标志,向世人传播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现代科学技术等信息,并通过所传达的信息来增强民族意识,宣扬政治主张,提高民众审美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培养民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提高人类文化素质、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重要文化基地。作为设计师必须要研究博览建筑的内在特色和文化内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来把握其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主动性。

关键词:博览建筑;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内在特色;文化内涵。

博览建筑是对自然、历史、文化、学术、科学技术的实物与标本进行搜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的公共建筑,根据博览建筑其展品的不同性质及向人类所传达的不同信息可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美术馆、艺术中心等。这类建筑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除了有相同之处,还有各自的文化内涵、主题思想。与其他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不同,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的标志,向世人传播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现代科学技术等信息,并通过所传达的信息来增强民族意识,宣扬政治主张,提高民众审美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培养民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一、准确反映博览建筑的内在特色。

博览建筑收藏与展出的物品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以博览建筑收藏展览的内容、传达的信息与主题作为其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构思与创意手段,能使它的内在特色更加鲜明,更能使观众与博览建筑的室内空间环境融为一体,把观众带入到博览建筑所要营造的情景和气氛当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澳大利亚的巨虫博物馆,主要展示的是巨形吉普丝蚯蚓。这座博物馆的外观设计与蚯蚓的体形相似,建筑内空间环境设计模拟了蚯蚓的腹部,让观众在其间穿行体验,这种对博览建筑外观与内环境的设计手法,会使观众感受到其内容与主题的真实性。

(二)准确体现博览建筑自身的功能特色。

博览建筑的功能设计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博览建筑主要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观众多以动态的方式观看展品,因此,需要合理的组织室内空间和观众参观的'路线。二是空间类型的多样性,博览建筑一般都有多个展厅及多种的功能空间组成。这样的两个特点,使得博览建筑展厅与展厅、展厅与其它空间之间产生了序列的变化,空间与空间的大小穿插,空间变化的丰富多彩,使建筑外形及内空间环境呈现了多样性以及韵律感,体现着博览建筑独特的功能特色,这是其他建筑所不能比拟的。20世纪50年代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在中厅形成了一条螺旋上升的参观路线,将水平交通路线与垂直交通路线结合起来,因此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螺旋状的空间序列形式,而美术馆的外观也展现出强烈的动感。

(三)准确体现博览建筑的性格特点。

博览建筑的室内设计,它既不像剧院建筑那样追求典雅气派;又不同于医院建筑的亲切洁净;也不同于学校建筑的活泼又有秩序,它有自身的性格特点,除了要满足功能外,在造型设计上还要有深刻的意义,使人在这类建筑室内空间中穿行的时候,在思想上引起某些联想与回忆,激发人们的情感,以达到某种教化作用,和精神上的震撼。中国南京的侵华的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其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两个展厅,通过独特的空间设计方法,以及灯箱、沙盘、泥塑、油画、复原景观、多媒体触摸屏、电影电视等现代展示设计手段,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暴行。这样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有效的引起了人们对沉痛历史的回忆,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准确体现博览建筑的文化内涵。

(一)博览建筑室内空间艺术设计要准确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在地域文化特色展览体系中,决非只是把文物作简单的排列与拼凑,而是应依照地域文化特色展览的内容设计方案,对文物进行有机的组合,让每件文物都有准确的定位,并精辟地反映地域文化特色展览体系的某个侧面;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还要求务必抓住不同时代地域文化体系的主线,让各种艺术手段都成为整个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河套平原中部,北靠阴山,南临黄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风民俗,是著名的“葵花之乡”。五原博物馆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就是以五原的地域文化为设计主题,其核心空间前厅的设计主要以五原地区历史发展的脉络:开田、辟地、繁衍、生息、发展为概念,利用五个柱子及柱子上的浮雕来表现这五个历史时期,五个柱子的背景以五原老城墙的造型为立面设计的出发点,进行提炼概括,加上米黄色洞石的运用充分体现了黄河文化孕育着五原地区的文明与进步,其设计也像一幅打开的历史画卷。

(二)博览建筑室内空间艺术设计要准确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博览建筑及其室内设计应准确体现民族文化特色,风格各异的民族建筑是建筑本土化的重要反映。很多有特色的建筑设计来自一些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色彩绚烂的民族艺术。从建筑外观造型到建筑内部装饰无不彰显出一个民族内在的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蒙元文化苑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整个建筑仿照成吉思汗时代古列延式的军阵布局打造而成,远远望去非常壮观,彰显着蒙古族特有的文化特色。蒙元文化博物馆位于蒙元文化苑的南侧是蒙元文化苑的核心建筑,其内部空间造型设计如同一个巨大的蒙古包,馆内陈列了涵盖蒙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等诸多领域的文物及展品,通过室内空间设计及陈列设计将这些文物及展品准确定位,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技术手段准确体现了蒙古民族淳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草原文明的辉煌成就。

(三)博览建筑室内空间艺术设计要准确体现时代文化特色。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的产物,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博览建筑室内空间艺术设计也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时代的实质,揭示这个时代的科技观、价值观、审美观,同时融合优秀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这样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成为社会第二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余卓群.博览建筑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王路,邹瑚莹,祁斌.博物馆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王晓辉.当代室内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向[a].设计与教育:2007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年会论文集[c].2007.

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1)空间整体性设计原则。

居住区空间环境是为居民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专门设置的。不同的空间环境可以为居民提供不同的活动氛围。这些空间环境在为居民提供相互交往场所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然也存在相互联系的关系。这就是说,居住区空间环境在平面上看来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但实际上又存在着融会贯通的关联,它们通过不同角度相互交织在一起,与整个居住区融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能够让空间环境与居住区的整体规划保持最大程度的统一性。这是因为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居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往情况。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自然、社会以及人为因素,精心布局空间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与交往空间。

(2)领域归属感原则。

居住区空间环境会给居民一种空间方面的领域性心理感受,让他们体会到这个空间就是他们的领地,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事实上,这是居民对居住空间环境给出的积极反应。人们所处的空间环境归属感越强,他们针对这个居住区的关心程度就越高,参与到这个居住区空间中去进行活动与交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们在活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他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也会不断增加。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人们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和睦健康的邻里关系。反之,如果居住区空间环境经常被闲置在那里,就有可能导致环境恶化,无法为人们的交往与活动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一般来说,设计师的设计应该让空间界限清晰,比如说可以分为实体边界和象征性边界。其中,实体边界可以让居民直接获得一个较为明确的.空间范围,象征性边界则可以让居民获得某种心理上的空间感。此外,设计师还应该注意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要做到功能定位明确,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让人们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满足,为居民营造一个多方位和多类型的交往空间。相反,如果居住区空间功能定位模糊不清,就会让身处其中的居民无法领略到领域性和娱乐性。

(1)植物方面的设计。

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师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小区内的植物来与周围空间环境进行科学配置,让居民的空间环境更具层次感,并通过对植物的色彩与形体等进行布局来让植物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让居住区空间环境能够在植物的衬托下变得丰富多彩。具体来说,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首先要具有实用性。这就是说,设计师在进行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居住需求,不仅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更要在外部通过植物创造一个绿色空间,让居民可以在舒适的空间环境里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因此,居住区空间环境中的植物设计不仅要具有绿化的装饰性作用,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可达性。这就是说,居住区中的绿地应该设置在居民可以到达的地方,让居民散步和休息,还可以供儿童进行玩乐。当然,这里的植物布置应以不遮挡人们的视线与道路为基本标准,这样,才可以让居民与居住区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其次,设计师应该对空间领域进行合理划分。比如说,设计师可以通过植物的不同高度和种类来区分空间的界限,这种植物构成的平面和空间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居民可以在这些植物的合围中体会到空间存在感与归属感,并进一步促进他们交往活动的开展。此外,植物的设计还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美化功能,让居住区空间环境更具人性化特征,居民可以在宜人的空间环境中进行自由活动与交往。

(2)水体方面的设计。

任何一个居住空间中都不应该离开水。这是因为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因此,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到水这个永恒的设计主题。水具有灵气,它可以让居住区空间变得活泼跳跃,减少建筑物的生硬呆板,让毫无生气的建筑物在水的映衬下开始变得有亲切感。事实上,人们生来就具有亲水性,小区中被人们使用最为频繁的场所就是有水的景观。人们乐意在水边开展户外活动。在此,水对于小区居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意义。这些水体的设计如果合理的话,可以大大提升居民的居住外部环境,让居民得到生态化的居住环境。水体旁边的植物种植、堤岸设计以及小品配置等,都会对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产生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首先,在居住区中,空间环境设计师应该让水体具有一定的可亲近性。设计师可以在水上木道上、小桥上建设一些亲水平台或漫步道,这样,居民就可以在这样的水体设计中亲近大自然。当然,设计师还应该根据水体的功能来进行深度方面的设计,如果是供儿童玩耍嬉戏的,就应该让水体的深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还可以在水底绘制一些丰富多彩的图案,让整个水体对儿童来说更具吸引力。其次,居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中还应该让水体促进交往空间的形成,比如说可以设置一个小喷泉,居民就可以在欣赏小喷泉的同时自觉形成一个交往圈子,设计师还可以在周围提供一些座椅等适合休闲娱乐的工具。

(3)小品设施方面的设计。

在居住区空间环境中,设施小品是整个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们说,它没有那些居住区中的主体建筑物来的重要,但是,它依然有着重要的点缀作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师应该巧妙运用一些小巧精美的设施小品,让它们为小区空间环境装饰起到点睛的作用。设计师可以在对整个小区居住环境进行布局的时候,把一些实体桌椅或者雕塑等作为一种特殊的装饰物,或者把小区地面就设计成颇具特色的图形等,也可以把小区里的标牌、垃圾箱等设施设计成空间环境的一部分,让它们融入环境中,从而为小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氛围。具体来说,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时的设施小品应该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但是,设计师又不可以让这些设施小品只是具有简单的使用功能,更应该对其进行艺术化处理,让其在小区空间环境里成为一件艺术品,让居民在使用它们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心灵层面的愉悦感。同时,小区的设施小品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不仅可以增强居民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以让居民获得一种交往的趣味性。事实上,这些居住区里的设施小品可以通过造型、色彩以及功能来体现出不同的乐趣,不仅可以深深吸引居民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为良好的邻里交往奠定一定的基础。此外,设施小品在小区里的放置位置也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活动需求,比如说座椅尽可能地放置在游乐场旁边,雕塑则应该放置在居民活动时较为显眼的地方等。这些设施小品在小区内的位置还应该不要影响到居住区的居民出行。

相关范文推荐
  • 12-07 校园营销活动策划书集锦(精选19篇)
    活动策划需要与相关部门或组织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活动策划实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取得成功的。20xx年是集团转型变革,
  • 12-07 小学生舞蹈队教学工作总结(优秀16篇)
    教学工作总结不仅关注教学成果,还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改进和优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很多小学音乐课堂上都会设置舞蹈课程,这不仅
  • 12-07 六一表彰大会开幕式讲话(优质17篇)
    演讲稿范文是演讲者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演讲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演讲稿范文是演讲者传递思想和观点的重要工具,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供
  • 12-07 保洁年度的工作计划(实用16篇)
    在年末的时刻,我们需要写下一封年度总结信,总结一年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悟。以下是一些感人至深的年度总结范文,让我们从中汲取动力和勇气,迎接新的挑战。一、对各门店菜
  • 12-07 幻想大王奇遇记的读后感(汇总18篇)
    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思想和情感,并将其与自己的经历相结合。以下是一些经典读后感的摘录,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你做过梦吗?你有过幻想吗?今天,我
  • 12-07 二年级未来汽车(汇总16篇)
    从汽车的出现到现在,它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交通工具的范畴,成为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是一些购买二手车的建议,帮您买到性价比更高的车辆。
  • 12-07 护士节三分钟演讲稿(优秀20篇)
    在三分钟里,我们可以完成一项简单的任务或者进行一次交流。最后,希望大家能在三分钟内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式。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一个很普通的小护士,求
  • 12-07 高考指导的写作思路范文(14篇)
    作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而优秀作文则需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和卓越的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中有所启发和帮助。议论文是高中生
  • 12-07 小班防疫开学第一课教案(专业18篇)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活动的有机衔接和开展的基础。以下是一些小班教案示例,可以帮助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故事中的对话。
  • 12-07 村三八妇女节演讲稿(通用16篇)
    通过阅读演讲稿范文,演讲者可以学习到不同主题、不同风格、不同目的的演讲技巧和表达方式。最后,我们共同欣赏以下这些杰出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