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详案(模板20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详案(模板20篇)

时间:2024-01-11 21:33:02 作者:HT书生

高中教案是教师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准备和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材料。高中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

计算公式:n=m×n/m.

估算的方法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目录

艾超9012108007教学思想: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方向上,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具体则为帮助学生较深入的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的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化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的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

第三: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和生物绘图等技能,且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章:走进细胞: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区别和联系,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的过程。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介绍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质i,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本部分内容中,糖类和蛋白质和核酸是重点,教学中应该重点讲解。同时应该注意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规范的实验操作。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教学媒体,提高直观性,更有利于教学。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是具有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结构和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要介绍降低反应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质,与特性;细胞的能量atp,来源,和光合作用的联系。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主要介绍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细胞的增殖是重点,尤其是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由于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过程可以借教学媒体,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细胞的分裂分化等既是前面细胞知识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为必修二的学习做好了基础,需要加强基本知识的理解。教学方式:本学期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应该借用教学媒体,加大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章:走进细胞(5课时):科学家访谈:(1课时);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9课时):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课时);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8课时)。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2课时,1课时为实验课)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分工合作(3课时,)课时为实验课)。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2课时,分组学习,让学生自己制作细胞核模型)。

期中复习:(1课时)。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5课时)。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2课时。1课时为实验课)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课时)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10课时)。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4课时,2课时为实验课)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1课时)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2课时)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2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6课时)第1节细胞的增殖(3课时)第2节细胞的分化(1课时)。

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1课时)第4节细胞癌变(1课时)期末复习(2课时)。

教学评价:主要根据学生本学期的课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时的情况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与优秀课堂学习,进一步提高。

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必修一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

教材分析:

本小节主要讲述了dna分子的结构,关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而且教材在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后,安排了一个“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d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的化学组成。

2.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对dna分子直观结构模型的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dna的结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教学难点: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难点突破方案:

1.用直观模型进行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结构组成的动态过程。

3.总结典型碱基计算规律,配合习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

分子的直观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

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对dna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那么我们今天就首先来学习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dna的相关内容。

1.名称:dna又叫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具有双链结构。

2.组成元素:c、h、o、n、p。

3.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如下图)。

组成脱氧核苷酸的含n碱基:a、t、g、c,碱基不同则脱氧核苷酸的种类不同。

二、dna分子的结构(该部分主要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介绍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简介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这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分子的结构。

提出者: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

结构: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苷酸组成dna分子的过程。

具体过程用ppt展示。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a与t、g与c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三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1.多样性:由于碱基排列顺序不同,所以dna分子有多样性,由n对碱基组成的dna分子中,dna分子的种类为4n.

2.特异性:不同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碱基顺序。

3.稳定性: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后用氢键连接两条链,所以具有稳定性。

教学总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总结、概况!

课下作业。

完成学案上相应习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教案

这篇课文可讲的东西实在是太多,而时间只有一节课,如果面面俱到,什么都讲,那么最终的结果只可能是浮光掠影,面面俱不到。所以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把切入点放在本文体现的自由、平等观念及为自由而进行和平抗争的呼唤上,从背景入手,逐层点拨,最终突出教学的重点。

2.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关,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次开课,听课的老师很多,学生难免有些紧张,所以一开始我播放了学生所熟悉的一首英文歌曲ihaveadream,缓和气氛,活跃课堂,并自然而然地导入到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探究学习中。

3.把教师的“给”变成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是今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这堂课,我虽然设计了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归纳方法,但教师“给”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追求永远在路上,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一定会越来越成熟的。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目录

(共七章19节,课堂实验2个,课后实验2个,探究实验2个,模型建构2个)。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课堂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建构:制作dna双螺旋模型)第3节dna的复制。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探究实验: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染色体变异(课后实验:低温诱导植物体细胞数目的变化)第3节人类遗传病(课后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探究实验: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目录

(共六章21节,实验8个,探究实验4个,模型建构1个)。

第一章:走进细胞。

1、从生物圈到细胞。

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5、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3、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模型建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探究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探究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的呼吸(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4、能量之源——光与光和作用(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探究实验: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1、细胞的增殖(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2、细胞的分化。

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4、细胞的癌变。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2.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h2co3h++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小结〕略。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2.b。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简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设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接着,ppt展示两组图片:(1)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它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2)荧光水母的图片,荧光水母因为它体内的“荧光蛋白”,使得它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蛋白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它又有哪些功能呢?(引出课题)。

(过渡)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二)资料分析,探究氨基酸的通式。

ppt上展示拥有4种氨基酸,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四种氨基酸都由哪些元素组成?有什么共同特点?区别是什么?

(2)如果将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字母r表示(—r),尝试归纳氨基酸的通式。

提示:每种氨基酸都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共同点);r基不同(不同点)。

教师邀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并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三)动手操作,演示蛋白质的形成。

用角色扮演法让一组学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尝试怎样才能连接起来。学生会很容易想到“手拉手”。

提问:

(1)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2)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3)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4)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5)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用表格的形式)。

创设情景:观看蛋白质形成的flash动画。

课件展示:胰岛素的空间结构。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四)合作探究,深度理解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活动:将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同学相互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种类不同;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变化多端;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五)巩固新知,归纳总结概念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概念图。

(六)作业拓展。

课后调查资料:科学上第一个人工蛋白质的诞生和“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研究进展及成就。

四、板书设计。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和结构通式。

二、蛋白质结构的形成。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知识与技能:

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减数的概念;能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模拟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通过观察图片、动画,提高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重点:

1.减数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设疑: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23对),由学生尝试把图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情况标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生物体是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即通过减数而非有丝。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生成为例)。

问题:减数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即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之后继续设疑:精原细胞在减数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根据有丝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猜想。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察分析减数次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了解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变化情况。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次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3.动画演示:减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学生总结归纳表述。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学生预测减数第二次。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因此减数无细胞周期。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全过程,加深对减数过程的理解。

之后提问:什么是减数?学生分析进行减数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的概念。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减数)的过程与特点。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二、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三、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高中生物必修教案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

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会区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不同方式。

3.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4.认识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变的动态关系。

6.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训练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分析、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1、围绕细胞不同于非生物的生命特点进行学习和讨论。

2、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为第二章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

4、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为第五章学习奠定基础。

1、细胞的体积与相对表面积对于细胞的意义。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理解膜的流动性。

3、叶绿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器间的关系。

4、染色质与染色体间互相转换的动态关系。

小结:从物质基础方面考虑,病毒成分简单不足以完成复杂的新陈代谢;从结构基础上看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新陈代谢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的细胞生物中才能体现生命现象。

课件演示几种植物细胞、几种人体细胞、原核细胞。

小结:讨论结果。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1、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ch—coo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2、催化作用:如酶;。

3、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4、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5、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2、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3、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5、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二、糖类的比较: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二、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三、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四、总结。

在生物体中,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每时每刻进行着。以人为例:据估计人体细胞内每分钟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能在人体中顺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在医院常用双氧水作为身体出现小伤口的消毒用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吗?试解释该现象。

能看到伤口有气泡产生。原因是人体细胞中产生的酶将双氧水分解成了水和氧气。

课后小结。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提示:(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高中生物必修教案

1.能用稳态与平衡观,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

2.通过分析体液免疫的动画,运用总结与归纳的方法,得出体液免疫的过程。

3.根据体液免疫的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通过本节学习,感受人体的奥秘。

重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提问: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被病原体所包围,但是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未感到不适,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复习人体的三道防线,由第三道防线引出体液免疫,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体液免疫的三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体液免疫过程flash动画,提问:体液免疫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自主思考。

(体液免疫划分成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2.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描述这三个阶段的具体过程吗?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同桌交流。

教师就三个阶段依次提问学生,教师补充强调。

(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另外,少数抗原会直接刺激b细胞。这一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应阶段。b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抗体,这就是反应阶段。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生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处理消化,这就是效应阶段。)。

3.认识二次免疫。

教师提出问题:生过天花或麻疹的人为什么一般终生不会再次患上这种病呢?与哪种细胞有关?学生自主思考,教师补充讲解。

(记忆细胞,它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对抗原的记忆可达数月甚至终生。当遇到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生出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大量的抗体,从而快速消灭抗原。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二次免疫。它比初次免疫反应更迅速也更强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较为完整的体液免疫的概念。

(体液免疫,就是发生在体液中,靠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的免疫方式。)。

(三)巩固提高。

布置任务:画体液免疫的概念图。先独立构建概念图,完成后组内互相修改完善,之后选优秀作品展示,并让学生归纳体液免疫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请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天花病毒从空气侵入人体并被抗体消灭的整个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1.教材内容分析。

《遗传与进化》一书是以人们对基因的发现、研究和应用历程,即遗传学发展史为主线编写的。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隶属于“基因的发现”部分;“基因的研究”部分有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基因的应用”部分包括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此可见,教材的编排不仅符合课标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现象、本质、现象”的认知规律。

1.1本章概述。

1.1.1本章地位。

结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和教科书内容编排的顺序,本文确定出本章的地位有:

(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隶属于人教第2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

(3)本章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与《分子与细胞》。

第六章有关细胞增殖、有丝分裂的内容有联系;

(4)是本模块“基因研究”部分的首章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

1.1.2本章作用。

与上同理,本文确定出本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生物通过生殖和遗传。

实现生命延续和种族的繁衍,通过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和适应性,实现生命的发展。在本章中,选取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内容,目的在于揭示生命延续的细胞学基础;学生再次体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思想方法,领略科学家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假设、富于想像的创新思维品质。

1.1.3本章知识体系。

本章是针对“基因在细胞中有没有物质基础?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究竟是不是物质实体?如果是,有存在于细胞的什么位置?”等问题,按照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的顺序编写,正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因此,本章知识体系为(图1):

图1。

1.2各节内容分析《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体系。

1.2.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本节包括“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两小节,由于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因而,第1节的“问题探讨”部分是从比较“果蝇配子和体细胞的染色体差异”开始的。结合教材的内容及布局,本节知识有以下特点:

减数分裂:

思考题”帮助学生对精子形成过程的理解,其中在“图2、2”的中央罗列出了“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分裂的主要特征”。有了精子的形成过程作基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就可以介绍得比较简略,教科书也借“图2、4”介绍了卵细胞形成的部位,随后用比较法叙述了卵细胞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并配以图解(图2、5),最后用“图2、6”对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除此,本小节还用黑体字将重要知识标出,以示重要,如减数分裂、联会的概念,四分体,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的时期等,用图2、3帮助学生理解“交叉互换”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帮助学生对本小节知识的巩固。

受精作用:

本小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通过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另一个是受精作用的过程、实质和意义,教材中在借助文字详细阐述的同时,还用“图2、7”展示了受精过程的开始,用黑体字标示了受精作用的实质,最后教材用“技能训练”部分加强学生对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理解,同时注重对学生识图和作图能力的培养。

1.2.2基因在染色体上。

科书采取问题串的形式,并结合相关实验图解,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同时,还用小号楷体字介绍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进展,并配以彩色图片,这一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只是为了拓展学生视野。最后,教科书用黑体字标注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同时,由于dna与染色体也是存在着明显的平性关系,因而教材在“技能训练”部分,采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对dna与染色体的关系,这样便于今后对“dna和染色体关系”的讲解与学习。教材不仅给出了一定的练习题,还在“科学家的故事”栏中对摩尔根进行了简单介绍。

1.2.3伴性遗传。

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学生比较熟知、比较感兴趣的两大伴性遗传病,因此,该教材在“问题探讨”部分,从这两种遗传病的病症入手,让学生讨论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由此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并且概念用黑体字标识。教材在“伴性遗传的特点”的讲解中,教科书详细介绍和分析了“人类红绿色盲症”。首先,教材用小号楷体介绍了红绿色盲发现的故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随后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学生学会识别并分析家系图,教材随后用“表2、1”展示了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且由此得出“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主要的几种情况。遗传方式总共有6种情况,由于女性和男性都正常,或都患病,其子代变现型是与他们一致的,所以教科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只介绍了其余4种遗传方式,并重视学生对遗传分析的能力,用“图2、14和图2、15”进行展出,随后,用文字对“交叉遗传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在“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的呈现中,由于教材已对“人类红绿色盲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所以教材仅用文字进行了阐释,并且教材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尾,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多了解有关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他应用。本章最后还设有“本章小结”和“自我检测”,使得教材在总结本章内容的同时,也使学生们得以整体的检测,除此,教材还向学生提供了几个有关的学习网站,便于学生“继续学习”。

2.目标体系。

本章的总目标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三方面目标。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举例说明受精过程,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概述伴性遗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认同基因是物质实体,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能力目标方面,要求学生“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尝试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重难点。

通过上述对。

第一文库网。

各节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将本章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第一节的教学重点是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和受精作用的过程;教学难点是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第二节的教学重点是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教学难点是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第三节的教学重点是伴性遗传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4.教学建议。

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的编排、本章目标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了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本章课可采用以下教学思路: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学思路采用:

(3)本节教学建议用3课时完成,其中减数分裂部分的教学用2。

课时。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思路采用:本节教材内容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一部分,教学难点较多,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围绕“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过程,精心设计学生参与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究。同时,本节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

第三节《伴性遗传》的教学思路采用:伴性遗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又能够解释一些常见的遗传病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并练习绘制遗传图解,真正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学习伴性遗传的意义和应用。同时,本节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

5.教学活动设计。

根据上述对各节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认知水平,同时结合教学重难点,本章各节可采用如下活动体系。具体如下:

5.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的现象,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重点概念、精子形成过程的特点的理解与记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比较”部分,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根据“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解,采用比较法,与精子形成过程的特点进行比较,并自主归纳出卵细胞形成过程的特点。“巩固总结”部分,根据教材中“图2、6减数分裂图解”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引导学生加深对“减数分裂”的概念、特点的理解。

“受精作用”的活动体系为:提问设疑、探讨配子的多样性、归纳原因、阅读教材,理解受精作用的实质与意义、技能训练与练习。具体到各个环节有:展示“人的染色体组型图”通过提问如“人的体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人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从人的精子、卵细胞到人的体细胞之间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人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探讨配子多样性”部分,又有两个小部分,即“展示配子多样性的现象”和“分析多样性来源”。在第一小部分中,教师叙述教材中“父亲的所有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并无差别,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也是如此。可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同样的精(卵)原细胞会产生不同的配子吗?”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精子或卵细胞形成过程和思考配子中染色体组成多样的原因。第二小部分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照片及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与配子中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有什么关系?随后,继续“模型建构”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及讨论”,并让学生尝试计算可能出现的配子类型数目,进而归纳出配子多样性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受精作用”部分的教材内容,理解受精作用的实质与意义,通过“技能训练与练习”对本节知识加以巩固。

5.2基因在染色体上。

学生思考“摩尔根为什么把果蝇作为为实验材料?”和分析“果蝇红白眼杂交过程”,随后借助教材中“图2、10”,让学生尝试推演果蝇杂交;“尝试用研究结果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部分,首先借助教材第28页中“思考与讨论”部分,促进学生解释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并让学生尝试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最后“技能训练”部分,教师借助书中第28页,讲述“类比推理”,随后让学生尝试采用此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同时,安排课后任务,即练习和阅读科学家故事。

5.3伴性遗传。

法是采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法进行表示。除此,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教材分析时,尽可能地在ppt中展现教材中的内容,如图片、材料分析等信息可用超级链接进行展现,这样助于教材分析的完整和直观。为此,衷心感谢李玉玲老师和同学的细心的点评和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16、17.

[2]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5、40.

[3]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2、67.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1.施莱登与施旺的称谓的区别。在讲细胞学说时,学生常将植物学家施莱登与动物学家施旺的称谓混淆。我就告诉学生施莱登的“莱”字上有一草头,“草”乃植物也,故其为植物学家。这样学生就马上把两者的称谓记住了。

2.支原体无细胞壁,衣原体有细胞壁。常见的原核生物中只有支原体没有细胞壁,但学生常将支原体和衣原体混淆,搞不清两者谁有谁无细胞壁。我就对他们说,“衣”原体就像穿了一层衣服,因此衣原体有细胞壁,支原体也就无细胞壁了。

3.常见的七种微量元素。可采用谐音记忆法,“甜梦童心盆沐浴”即“fe、mn、cu、zn、b、mo、cl”七种微量元素。

4.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采用联想记忆法,“苏赖甲、本色亮、洁异亮”,想象出意义:苏赖(人名)的指甲,本来颜色就亮,清洁之后异常亮了。即“苏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八种氨基酸。

5.细胞有丝分裂五期的变化特征,多而零碎,直接记忆难度很大。可以把各期的变化归纳为一句口诀,借助口诀记忆。间期:“复制合成暗准备”,意为在间期细胞表面没有变化,但实质上在进行染色质复制,包括了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为分裂期作物质上的准备。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意为在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形成纺锤体及染色质变成染色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意为到中期,染色体不再缩短变粗,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并整齐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意为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裂成两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实现平均分配。

末期:“两消三现生二子”,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回染色质,核膜、核仁重现,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把一个细胞分隔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中归纳为“两消两现生二子”,因为不会出现细胞板了)。

6.滤纸条上四色素带记忆。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色素时,滤纸条上会出现4条色带,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可用概括记忆法,概括为“胡黄ab”四个字记住。

7.神经纤维静息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学生很易跟“内正外负”混淆。可采用联想记忆法,联想“内含丰富(负)、外树正气”这句话,从而记住“内负外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答: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答: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答: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答: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答: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答: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答: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答: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答: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答: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答: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答: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教案

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熟悉;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研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二.主体设计。

通项公式反映了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求).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求.”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

1.方程思想的运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则-397是该数列的第______项.

(2)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则公差。

(3)已知等差数列中,公差,则首项。

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2)已知等差数列中,,求.

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的,由和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条件(等式)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和,和称作基本量.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和的二元方程,这是一个和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已知等差数列中,…。

由条件可得即,可知,这是比较显然的,与之相关的还能有什么结论?若学生答不出可提示,一定得某一项的值么?能否与两项有关?多项有关?由学生发现规律,完善问题(3)已知等差数列中,求;;;;….

类似的还有。

(4)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以上属于对数列的项进行定量的研究,有无定性的判定?引出。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考察随项数的变化规律.着重考虑的情况.此时是的一次函数其单调性取决于的符号由学生叙述结果.这个结果与考察相邻两项的差所得结果是一致的.

4.研究项的符号。

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所做的预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

(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问数列从第几项开始小于0?

(2)等差数列从第________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数.

三.小结。

1.用方程思想熟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2.用函数思想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四.板书设计。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1.方程思想的运用。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4.研究项的符号。

相关范文推荐
  • 01-11 小班教学总结语言领域范文(22篇)
    写总结范文是一种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找到进步的方向。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
  • 01-11 师范毕业生自我介绍(模板18篇)
    自我介绍是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术背景的好机会。如果你正在苦于如何写一篇出色的自我介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01-11 零星工程合同(专业21篇)
    在商业交易中,合同协议可以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保护,维护交易的公平与合法性。在下面是一些合同协议的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对你编写合同提供一些思路。甲方:乙方:甲方愿将
  • 01-11 实用大学生的自我鉴定范文(18篇)
    自我鉴定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请大家看看以下一些成功人士的大学生自我鉴定范文,或许能为你在自我鉴定时提供一些启示。
  • 01-11 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报告(精选16篇)
    社会实践报告可以促使我们思考社会问题,激发我们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社会实践报告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报告的写作要点。
  • 01-11 服装市场调查报告格式大全(12篇)
    调查报告的写作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避免使用模糊和歧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下面是关于社会问题的调查报告,我们调查了社会对该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希望能够为相关
  • 01-11 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完整教案范文(17篇)
    编写教案可以促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以下是一些小学教案的示范文本,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翻新教学的思路。
  • 01-11 高中爱国读书心得体会(模板22篇)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取得的成绩,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通过学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
  • 01-11 房产过户个人委托书(模板19篇)
    范文范本是各类文章的写作样板,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指导和帮助。委托人:性别:
  • 01-11 销售部经理辞职报告(实用22篇)
    辞职报告是对离职决定的正式书面表达,对个人与职场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辞职报告范例,它们涵盖了不同行业和职位的离职情况,适合不同人群的参考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