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湖心亭看雪八年级语文教案(汇总15篇)

湖心亭看雪八年级语文教案(汇总15篇)

时间:2023-12-14 06:19:05 作者:GZ才子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的文件。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湖心亭看雪鲁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张岱及其书。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品读赏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合作交流,意译文句。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15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一”在此应理解为“全”。

学生齐读该段文字,闭目、想象画面。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

教师提示:这段文字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那么,何谓“白描”?

明确: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出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渲染烘托的手法。

教师提示:白描这种描写方法不仅局限于写景,也常用来写人。

教师可提示:你们可曾听过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中的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汝”就是白描;“浓抹”就是渲染烘托,二者是两种相对的描写技法。

4.多媒体显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画面。

明确:浓抹(渲染烘托)。

快速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妆”,哪些是“浓抹”。

(1)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2)那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6)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

(7)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8)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酒旗风。

5.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句子,作品的语言特色: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

设计意图: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山水小品的代表作,课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写景上采用白描手法,可谓简洁凝练,别有情趣。

如何将这篇美文通过最优化的教学让学生品出其中独特的滋味来呢?很显然,用传统的逐句落实的文言文串讲方式肯定难以实现这个目标。新课标倡导要让学生“自主体验”,像这样的美文,更应如此。通过细心品析,我发现这篇文章可用一个字“奇”来串领全篇。通过“奇”这个字可以将相应的课文中的人、景、情等像串珠子一样串连起来,然后一线牵拽出来,这样应该可以带来生动活泼、紧凑高效的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学过程。

一、 以欣赏西湖美景,背诵诗句导入新课。

二、 走近张岱。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四、品读课文。

1、抛出主问题:老师读完《湖心亭看雪》,感觉这篇文章真奇特,明明有舟子同行,作者却说自己是“独往”,文中还有很多奇特的地方,请大家帮忙找一找。

2、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说说“奇”在哪里。

3、教师归纳:“奇”表现在:看雪的时间奇、看到的雪景奇、描写雪景的手法奇、看雪的人物奇、赏雪的情趣奇等几个方面。

4、课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

1、把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小节内容改写成一段生动描写西湖雪景的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抓住“奇”的特点来描写。

板书设计:

张岱。

时间奇   大雪三日 更定时分。

雪景奇   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手法奇   白描手法。

量词奇   (堤)痕、(亭)点、(舟)芥、(人)粒。

奇     人物奇   痴迷雪景 行异于众。

情趣奇    高雅  脱俗。

……           ……。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写作方法及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课文,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2.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体会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课文在叙事、写景中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杭州西湖的诗文及对联,多媒体出示教师搜集到的诗文。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诗人笔下的春天的西湖,那么冬天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欣赏《湖心亭看雪》。(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雪景)。

二、小组竞赛。

1.诵读比赛,分男女生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章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

1.解词比赛。

采用卡片,抽签形式进行比赛,共同完成词语解析和文章语句的解读。

2.精彩竟背。

分男女生组进行个背、分背、点背、续背。

三、合作探究。

分为整体探究和局部探究。

1.标题探究。

师:从标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地点--湖心亭。

事--看景景物--雪。

2.内容探究(多媒体出示问题,课堂展开讨论)。

(1)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有何意味?

讨论,明确:

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雪景给诗人情感以寄托、以解放、以宣泄:它静幽,胜过官场的喧嚣;它清静,胜过官场的污浊;它旷远博大,胜过官场的局促压抑;它个性自由,胜过官场的人性束缚。所以作者才选择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的环境里,选择在子夜初更时分,驾小舟去往湖心亭,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情趣。

(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讨论,明确: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表现了他独特的感受,高度抽象地传达出了景物的形与神,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讨论明确:不矛盾。突出了作者独有的孤高冷寂之感,虽有人同行,却无人同心,反衬出作者的孤独与寂寞。

(4)舟子用“痴”子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讨论明确:指一般“俗人”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四、品读文章。

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

一读品词语。学生以“我认为_________词用得好,写出了_________”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个“与”字用得好,生动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二读品美点。学生以“我认为_________句美,写出了__________”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雾凇沆砀”一句美,写出了湖上雪光水气弥漫的景象。

三读品情感。学生以“我从文中__________处,理解了作者____________的心情”为话题发言。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的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五、创新活动。

1.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副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如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赏雪景寄情山水。

(品诗人感悟意境)。

独驾小舟赏雪景。

(偶逢知己饮亭中)。

赏雪景深夜驾小舟。

(逢知音亭中饮大白)。

2.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则板书。

3.尝试用白描手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段散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一段赏析本文的文字。

本文虽不过160余字,却创造出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是描写西湖雪景的绝唱。本节课的“活动板块型”框架,打破了以往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沉闷。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交流,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学生在互动研讨中发展了思维能力,增强了协作意识。

但教学从来都是遗憾的艺术。上完本课之后,我总感到本节课还有些缺憾。比如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时,对学生所提出来的开放性极强的问题未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学习,出现一些“远离文本过度发挥”的局面。从而影响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导致学生对有些问题的解决过于仓促。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生活中突然发生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计划,设计多种应急方案,恰如其分地把握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问题,灵活驾驭课堂,让“生成”的课堂最大可能地发展学生的情商和智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健康人格。

程丽。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生1:是知音,从文末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中得知。

生:从‘痴”中看出他们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生2:不是知音,从‘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看出,张岱是一个比较孤傲的人。

思考一:

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这位老师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张岱的'性情特点,设计了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张岱与亭上两人是知音吗?当然,学生也很聪明,很快就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理解。当学生回答:“不是知音,从‘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看出,张岱是一个比较孤傲的人。”老师若能再追问“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他孤傲的特点吗?”引导学生从明明有舟子陪同,‘与余舟两三粒而已’,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中读出他是个孤高自许的人就更好了。但不管怎样,这个问题还是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所以,我认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应该体现在课堂提问的启发性上。

思考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本色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训练。上述三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两位老师都很注重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品析景物特点,这些过程都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他们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有效的。《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片段与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创设情境:

学生吟诵关于西湖的诗句,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教师补充介绍其著作。

多媒体摘要显示湖心亭介绍: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听: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字音及停顿,师提醒学生注意录音中的错误读音。

2、读:学生给生难字注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译:学生齐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句,并就疑难文句向他组质疑。

4、比:结合给定译文比较自己的差距,学习文言文翻译之法。

四、细读品悟探究课文。

1.一读课文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提问,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用原文作答。

教师示范:“看雪”的时间是。地点是。

2.二读课文质疑问难(说景)搜寻文中写描写雪景的文字加以品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体会全景和特写景物各自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关注在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并举例讲解: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惊喜到伤感,喜极而悲。

师点拨: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2.品味舟子的话,解读“痴”的内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点拨: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五、教师寄语:小结并引导学生关注古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情趣之所为,

六、延伸练习。

请学生欣赏几组图片谈谈图中景物的特点并赋予自己独特的情感。

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

九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文章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引出。

脉络乐。

归结“醉能同其乐”(主旨)。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

有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一直以她的秀丽风光吸引着人们,文人墨客为他梦萦魂牵,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这些分别是描写西湖的春夏之景,西湖的雪景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领略西湖雪景感受作者情怀。

走进作者。

1、首先请大家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大家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屏幕上的字词。

3.2生朗读课文,字义理解。

4、对照课文注释,同学间相互帮助,用现代文翻译全文,有难点的地方做好记号。

5、订正难点。

6、抽点翻译。

既然看雪,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1、这种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读出苍芒静寂之感,似乎作者此时的心境也犹如此景}。

2、如果换成:一道一座一艘三个,有什么不同?

3、这段景物写法上有何特点。(用绘画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景物特征,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园,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苍茫静寂的情味。)。

4、理解白描,并辨别例句。

5、背诵。

1、痴在何处?请出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痴在行为,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法特点(听觉)。

痴在情感【独】(清高孤傲超凡脱俗)(有舟子随同前往,为何还说是独往湖心亭)。

2、作者已够痴了,更有痴似相公者。两位痴人相见会是何种情形呢?

根据课文最后自然段加上自己的想象生模拟表演。

师小结:从你们的表演中我看到了他乡遇故知的喜悦,看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和别曾相识的坦荡,志趣相投以酒代情的豪放。也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

注重的心灵的交流,注重的眼前的景,心中情,而不是身外俗事。这也是他们不同常人,“痴”的性情的表现。

4、不知有一点我们同学们注意没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是清朝,而开头时间依然以明朝的崇祯年号记录时间。有何深意?(文章弥漫一种淡淡愁绪,对故国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清淡雅致西湖雪景,了解了苍劲大气白描手法,也感受了作者情感脱俗情怀。可谓“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让景物含情。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张岱及其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2、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

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痴”与雅趣。

教学方法:质疑法赏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手段。

一、导入新课。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确定学习重点。

从课文提示中寻找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游湖人的雅趣。

三、品画卷。

1、请同学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出来、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张岱眼中的景是怎样的呢?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3关于第一句,教师用质疑法进行讲解。

“大雪三日”体现景色的什么特点。

“俱绝”是从哪个感官入手的?

如果替换成下列文字,效果有什么改变吗“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4、总结质疑的方法。

可用替换法替换文中的词语,进行对比,得出写景的妙处。

5、后两句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作简单的分析。

6、王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景色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品痴情。

1、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对张岱作一个恰当的评价,你会选用哪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是夜更定”,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

“大雪三日”时去的。

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

4、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5、张岱为什么要追求这样的一种人生呢?(结合课下注释对张岱的介绍理解)。

五、总结本课收获。

1通过质疑法,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情感。

2借助张岱的生平经历,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六、比较阅读。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进行比较,思考下列问题,运用表达式,以第一人称发表自己的看法。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分析景物的特点及所抒发的情感。

2借助苏轼的生平经历,理解思想内涵。

七、知识拓展。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天人合一”

总结: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

八作业。

阅读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体会作品内涵。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师:(吟诵柳宗元的《江雪》)如果说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是寄情于山水的话,那么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则是痴情于山水。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整体把握】。

师:合上课本,请看大屏幕——。

课件:课题、作者、(不加标点的)课文(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师:现在听老师读课文。要听准字音,听清句读。(生听读)。

(翻译课文,背诵课文。具体过程略。)。

师:自由朗读,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章结尾作者借舟子的话点出了一个“痴”字。

师:(板书:痴)“痴”字是一篇之骨。我们先来看看痴人眼中之痴景。

【咬文嚼字赏痴景】。

师:张岱乘一叶小舟夜访西湖,映入作者眼界的是怎样的一派景观?

(生读写景句。)。

师: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好奇怪哦,如果我来写,我会这样写:

课件: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师:比较一下,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前一句,对比读一读,推敲推敲。

生:加上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生: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更能衬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

生:原句浑然天成,衔接更自然,语气更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如果去掉这三个“与”字,读起来一顿一顿的,语气显得生硬,不如原句读起来顺畅。

师:看来这三个“与”字并不多余啊。来,我们把这种音韵之美读出来。

(生拖长音调,读出了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

师:有人这样标点这句话:(板书: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你同意吗?

生:“天云山水”是浑然一体的,若加顿号,则成了四幅分开的画面,破坏了水天一色苍茫迷朦的整体画面,表现不出磅礴浩渺宏阔的气势。

师:我们再来看看后句话,(得意地)我把文中的量词一改,就很符合汉语用字的习惯了。

生:不好。味道不一样了。

师:什么味道?

生:好像……好像……原句那种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进苍茫天地的味道没有了。

生:改了不好。“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生:在“更定”时分“雾凇沆砀”的“湖上影子”自然是模糊的,而改句景物过于清楚,画面过于清晰,不符合西湖夜雪的实际情景。而且意境散乱,了无新意,读来平淡无味。

师:我可以这样改:(板书: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与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而已。)。

生:原句镜头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老师把顺序这样一改,镜头就变成了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了。

师: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生: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师:你的感受很细腻。来,大家读一读,把那个“而已”的滋味读出来。

(读出了一种深沉的感慨。)。

师:这样标点行不行啊?(板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生:把顿号改成逗号,好像拉大了长堤、湖心亭、舟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用顿号则有一种浑然一体混沌难辨的意味。

生:逗号使得景物给人一种孤立感平面感,它改变了上下一白天山共色的立体画面,破坏了若有若无依稀恍惚如梦如幻的境界。

师:从句法上看,全句为单句,“而已”起总束作用,句中并列成分不应用逗号。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作者用字实在是奇妙,我们丝毫撼动不得。可是,这样的语言华丽吗?(生:不华丽。)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不事雕琢,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知人论世悟痴心】。

师:张岱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我们来触摸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

课件: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师:都说这篇短文里有一个看似前后矛盾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生: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事实上还有舟子相随,并不是“独”往。

师:明明有舟子,为什么说是“独往”呢?这是不是矛盾?

生:“独”是指张岱内心很孤独,而不是独自一个人的意思。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古代文人如张岱者更是独来独往孤傲清高,那些仆人佣人是不能与达官贵人们相提并论的`。

生:“独往湖心亭看雪”是就情感而言,是说除了我张岱之外,没有有心赏雪的人或者说没有一个理解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一个“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同时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生: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心,舟子进不了作者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作者眼中无人,视舟子而不见,并无轻视之意,不过是文人雅士的孤傲罢了。

生: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当然会有人撑船,所以“舟中人两三粒”。然而,兴尽须归之时,将离开仙境之地,步入凡尘,所以又用舟子的一句话作结,回到现实世界。

生:作者写作本文的时候虽然是在明亡后,但他去湖心亭看雪的时间却是在“崇祯五年十二月”,这是作者对如梦如烟的往事的追忆。

生: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以示不忘故国。作者借用这一时间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同时也用于警醒自己。

生:作者心系故国,字里行间传达着自己对明朝的无限哀思和对往事的无限怀恋。提及“崇祯”,心中不免隐隐作痛,作者不甘承认明亡,还不能从这一情感中走出。

师: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表现了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里?

生:“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作者为什么只写“是金陵人”,而不写是别的什么地方的人?我忽然想到,金陵曾是明朝的国都,作者一直背负着对故国的难解之思啊。

师:作者心中有波澜啊。“崇祯”是明朝的年号,开篇就敷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金陵”是故国之都,引发了他幽幽的故国之思:故国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

明亡后张岱立誓不仕,只愿入山著书以终。故国在张岱的生命意识里,是永远的痛。《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他梦故国,梦故园,梦故人,梦故事,痴情说梦,成了经挤压扭曲的未亡人精神上最终的皈依。

生:同饮的这个场景也最令我难忘,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生:我觉得作者心中的愁绪并未得到化解,作者的心中寒冰一片,举杯销愁愁更愁啊。

生:从“拉”字就可以看出,作者饮酒并没有欢欣愉悦之意,只是碍于情面才勉强而饮。

师:是啊,他乡遇知音,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是易代之际前朝血性文人被主流社会与自我意识抛向边缘时心底的悲凉。茫茫世界,知己难逢,人生如梦,聚散无常,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岂不令人怆神!张岱深夜独往,悄怆幽邃,不知能将这凄神寒骨的冰雪西湖消解成几般滋味。去湖心亭看雪,张岱的心醉了。

师:张岱看雪,可是大异于常人啊,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交流过程略)。

师:是啊,作者看雪有太多的不寻常: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不寻常的际遇。那么,“痴”字的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张岱呢?他痴迷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议议张岱的“痴”。

生:这些不寻常正是张岱遗世独立高洁傲岸不随波逐流的精神体现,不寻常的行为塑造了一个不寻常的张岱。“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这一不寻常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生:张岱这种奇异的行为实际上是由于他当时的“悠闲”,他见证了明朝的灭亡,也由此引发了许多感慨,此时的他已毫无牵挂,心如止水。作者冒寒深夜赏雪是对自己情怀的一种释放,释放自己于自然之中,使自己的感情找到寄托,以此来掩埋一切的悲哀。

师:张岱为什么选择在晚上看雪呢?

生:作者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他不想见人,也不希望被人看到,我大明未亡人誓与清朝不共戴天!这其中包含了作者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这是不被世俗凡人所理解的高雅情调和对故国的一颗痴心,一颗赤心。

师:透过痴行痴景,我们触摸到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现在,请用一句话来评点张岱其人。

生:张岱活在自己过去的世界中。

师:说得真好!来,把它写到黑板上去。

【披文入情鉴痴文】。

师:痴人笔下必有痴文。与张岱同时代的名家祁彪佳这样评价张岱的文章:

师:你发现这篇文章的艺术之美了吗?也请你来评说评说——可以就全篇,也可以就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点勾画,独立思考,然后畅所欲言。

生:“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漂泊无根的孤独、茫然无奈的伤感和孤芳自赏的情怀,暗示了作者的“痴”。此字似画龙点睛般,一个字点出了一个人的个性节操,一个字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情怀。

生:“而已”一词用得好。美丽的西湖仅几个痴人而已,足见当时看雪的环境、时间是多么的不寻常,同时也和前文“独”相照应,把作者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高洁傲岸和对西湖美景的“痴”充分展示了出来。

生:此种场景似有若无,依稀恍惚,将人带到一个梦幻世界。缩小夸张,以细小反衬阔大,使两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举目皆白宏阔雄浑的气势,同时也使人体会到简单语言背后的震撼力。

生:作者先是站在天地无我的角度,极写上下一白恢弘壮阔的全景,然后以我的视野来看远处的长堤和湖心亭,又寄眼身外以天地的视野来看“我”,来看舟看舟上的人。这是作者观察大自然后从心里出来的大自然。

生:作者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天与云与山与水,湖与堤与亭与舟,共同构成了一幅恬淡的山水画卷,给我们以清新雅致之感,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

生:“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便戛然而止,简练之极,却又意蕴隽永,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生:相公的痴在舟子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更有人早煮酒赏雪于湖心亭上,这在舟子看来,更是“痴”。“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只此一句,就令张岱和金陵客的痴态跃然纸上。“喃喃”两字,把舟子和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孤高冷寂的性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师:作者以恬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得意处、感慨处相互交融,文情荡漾,余味无穷,颇有诸多可赏玩之处。老师发现文章的题目就很美。标题为什么是“看雪”而不是“赏雪”呢?作者做此篇的目的为的是往昔的梦,故国的梦,寄寓对故国的一种幽深的眷恋,同时抒发隐逸与感伤的情怀。“赏”好像有备而来,显得自命清高似的,而“看”则显得更随意,也就更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

师:谁思考好了,为这位同学解答。

生:“独往湖心亭看雪”,却没想到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声惊叹虽发之于客人之口,其实这也正是作者的心声。用感叹号有一种知音难觅的感慨,表现了他们相互之间的赏识,用问号则显得有些鄙夷,体现不出作者见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那种惊喜之情。

师:还有,结尾“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什么要用感叹号而不用句号呢?

生:用句号就好像舟子对相公之痴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似的,文中显无此意;而用感叹号,则包含了舟子对相公痴行的惊异和感慨,显露出他们心灵的距离。

师:想不到小小标点竟能咀嚼出这般滋味。来,咱们对比读一读,细细体会一下。

(生品读体味)。

是日更定(矣),余挐(拿)一小舟(船),……。

生:“船”给人一种很庞大很笨重的感觉,而“舟”小巧玲珑,给人轻松、悠闲和洒脱的感觉,正可以衬托出张岱深夜泛舟西湖的闲情逸致。

生:用“船”多别扭啊,在语音上就没有美感,而且“船”还给人一种很热闹的感觉,与文意也不谐调。

生:如果乘船去看雪,那还是失意的张岱吗?而“舟”更有一种象征意义,茫茫天地间一叶扁舟正是作者孤寂的心。

师:“舟”这个字眼在中国文学中有独特的内涵,它给人的感觉有点风雨飘摇的味道,和作者当时的孤独寂寞正相称,而“船”则没有这样的审美感觉。

生:舟怎么“拿”得动呢?“拿”字看似不通,然而细加品味,却又有说不尽的妙处。一个“拿”字,流露出作者去看雪的迫不及待如痴如醉的急切心情。

生:“拿”字好。“拿”给人一种随意的自然而然的感觉,张岱去湖心亭看雪没有刻意准备,是突然涌现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情不自禁的冲动。如果我是编者,我就用“拿”字。

生:“是日更定矣”,“矣”字多余,因为不用“矣”字,句子干净利落,意思也一样表达得很清楚。

生:读“是日更定矣”给我的感觉好像比“是日更定”夜更深了似的,并且“矣”字还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尾声】。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师:(吟诵柳宗元的《江雪》)如果说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是寄情于山水的话,那么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则是痴情于山水。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整体把握】。

师:合上课本,请看大屏幕——。

课件:课题、作者、(不加标点的)课文(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师:现在听老师读课文。要听准字音,听清句读。(生听读)。

(翻译课文,背诵课文。具体过程略。)。

师:自由朗读,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章结尾作者借舟子的话点出了一个“痴”字。

师:(板书:痴)“痴”字是一篇之骨。我们先来看看痴人眼中之痴景。

【咬文嚼字赏痴景】。

师:张岱乘一叶小舟夜访西湖,映入作者眼界的是怎样的一派景观?

(生读写景句。)。

师: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好奇怪哦,如果我来写,我会这样写:

课件: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师:比较一下,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前一句,对比读一读,推敲推敲。

生:加上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生: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更能衬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

生:原句浑然天成,衔接更自然,语气更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如果去掉这三个“与”字,读起来一顿一顿的,语气显得生硬,不如原句读起来顺畅。

师:看来这三个“与”字并不多余啊。来,我们把这种音韵之美读出来。

(生拖长音调,读出了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

师:有人这样标点这句话:(板书: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你同意吗?

生:“天云山水”是浑然一体的,若加顿号,则成了四幅分开的画面,破坏了水天一色苍茫迷朦的整体画面,表现不出磅礴浩渺宏阔的气势。

师:我们再来看看后句话,(得意地)我把文中的量词一改,就很符合汉语用字的习惯了。

生:不好。味道不一样了。

师:什么味道?

生:好像……好像……原句那种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进苍茫天地的味道没有了。

生:改了不好。“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生:在“更定”时分“雾凇沆砀”的“湖上影子”自然是模糊的,而改句景物过于清楚,画面过于清晰,不符合西湖夜雪的实际情景。而且意境散乱,了无新意,读来平淡无味。

师:我可以这样改:(板书: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与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而已。)。

生:原句镜头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老师把顺序这样一改,镜头就变成了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了。

师: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生: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师:你的感受很细腻。来,大家读一读,把那个“而已”的滋味读出来。

(读出了一种深沉的感慨。)。

师:这一句除了描写景致的矇眬之美外,也似另有意义,以“一痕”“一点”“一芥”突出西湖乃至天地之大,进而又以西湖乃至天地之大来衬托“堤”“亭”“舟”的“小而孤”“孤而独”,这样“独”的意境又表现出来,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这一句的句序是调不得的。

师:这样标点行不行啊?(板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生:把顿号改成逗号,好像拉大了长堤、湖心亭、舟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用顿号则有一种浑然一体混沌难辨的意味。

生:逗号使得景物给人一种孤立感平面感,它改变了上下一白天山共色的立体画面,破坏了若有若无依稀恍惚如梦如幻的境界。

师:从句法上看,全句为单句,“而已”起总束作用,句中并列成分不应用逗号。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作者用字实在是奇妙,我们丝毫撼动不得。可是,这样的语言华丽吗?(生:不华丽。)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不事雕琢,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知人论世悟痴心】。

师:张岱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我们来触摸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

课件: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师:都说这篇短文里有一个看似前后矛盾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生: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事实上还有舟子相随,并不是“独”往。

师:明明有舟子,为什么说是“独往”呢?这是不是矛盾?

生:“独”是指张岱内心很孤独,而不是独自一个人的意思。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古代文人如张岱者更是独来独往孤傲清高,那些仆人佣人是不能与达官贵人们相提并论的。

生:“独往湖心亭看雪”是就情感而言,是说除了我张岱之外,没有有心赏雪的人或者说没有一个理解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一个“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同时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生: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心,舟子进不了作者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作者眼中无人,视舟子而不见,并无轻视之意,不过是文人雅士的孤傲罢了。

生: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当然会有人撑船,所以“舟中人两三粒”。然而,兴尽须归之时,将离开仙境之地,步入凡尘,所以又用舟子的一句话作结,回到现实世界。

生:作者写作本文的时候虽然是在明亡后,但他去湖心亭看雪的时间却是在“崇祯五年十二月”,这是作者对如梦如烟的往事的追忆。

生: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以示不忘故国。作者借用这一时间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同时也用于警醒自己。

生:作者心系故国,字里行间传达着自己对明朝的无限哀思和对往事的无限怀恋。提及“崇祯”,心中不免隐隐作痛,作者不甘承认明亡,还不能从这一情感中走出。

师: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表现了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里?

生:“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作者为什么只写“是金陵人”,而不写是别的什么地方的人?我忽然想到,金陵曾是明朝的国都,作者一直背负着对故国的难解之思啊。

师:作者心中有波澜啊。“崇祯”是明朝的年号,开篇就敷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金陵”是故国之都,引发了他幽幽的故国之思:故国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

明亡后张岱立誓不仕,只愿入山著书以终。故国在张岱的生命意识里,是永远的痛。《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他梦故国,梦故园,梦故人,梦故事,痴情说梦,成了经挤压扭曲的未亡人精神上最终的皈依。

生:同饮的这个场景也最令我难忘,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生:我觉得作者心中的愁绪并未得到化解,作者的心中寒冰一片,举杯销愁愁更愁啊。

生:作者饮酒并没有多少欢欣愉悦之意,这从“拉”字就可以看出,是情非所愿,身不由己,只是碍于情面才勉强而饮。

师:是啊,他乡遇知音,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是易代之际前朝血性文人被主流社会与自我意识抛向边缘时心底的悲凉。茫茫世界,知己难逢,人生如梦,聚散无常,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岂不令人怆神!张岱深夜独往,悄怆幽邃,不知能将这凄神寒骨的冰雪西湖消解成几般滋味。去湖心亭看雪,张岱的心醉了。

师:张岱看雪,可是大异于常人啊,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交流过程略)。

师:是啊,作者看雪有太多的不寻常: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不寻常的际遇。那么,“痴”字的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张岱呢?他痴迷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议议张岱的“痴”。

生:这些不寻常正是张岱遗世独立高洁傲岸不随波逐流的精神体现,不寻常的行为塑造了一个不寻常的'张岱。“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这一不寻常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生:张岱这种奇异的行为实际上是由于他当时的“悠闲”,他见证了明朝的灭亡,也由此引发了许多感慨,此时的他已毫无牵挂,心如止水。作者冒寒深夜赏雪是对自己情怀的一种释放,释放自己于自然之中,使自己的感情找到寄托,以此来掩埋一切的悲哀。

师:张岱为什么选择在晚上看雪呢?

生:作者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他不想见人,也不希望被人看到,我大明未亡人誓与清朝不共戴天!这其中包含了作者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这是不被世俗凡人所理解的高雅情调和对故国的一颗痴心,一颗赤心。

师:透过痴行痴景,我们触摸到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现在,请用一句话来评点张岱其人。

生:张岱活在自己过去的世界中。

师:说得真好!来,把它写到黑板上去。

【披文入情鉴痴文】。

师:痴人笔下必有痴文。与张岱同时代的名家祁彪佳这样评价张岱的文章:

师:你发现这篇文章的艺术之美了吗?也请你来评说评说——可以就全篇,也可以就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点勾画,独立思考,然后畅所欲言。

生:“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漂泊无根的孤独、茫然无奈的伤感和孤芳自赏的情怀,暗示了作者的“痴”。此字似画龙点睛般,一个字点出了一个人的个性节操,一个字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情怀。

生:“而已”一词用得好。美丽的西湖仅几个痴人而已,足见当时看雪的环境、时间是多么的不寻常,同时也和前文“独”相照应,把作者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高洁傲岸和对西湖美景的“痴”充分展示了出来。

生:此种场景似有若无,依稀恍惚,将人带到一个梦幻世界。缩小夸张,以细小反衬阔大,使两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举目皆白宏阔雄浑的气势,同时也使人体会到简单语言背后的震撼力。

生:作者先是站在天地无我的角度,极写上下一白恢弘壮阔的全景,然后以我的视野来看远处的长堤和湖心亭,又寄眼身外以天地的视野来看“我”,来看舟看舟上的人。这是作者观察大自然后从心里出来的大自然。

生:作者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天与云与山与水,湖与堤与亭与舟,共同构成了一幅恬淡的山水画卷,给我们以清新雅致之感,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

生:“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便戛然而止,简练之极,却又意蕴隽永,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生:相公的痴在舟子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更有人早煮酒赏雪于湖心亭上,这在舟子看来,更是“痴”。“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只此一句,就令张岱和金陵客的痴态跃然纸上。“喃喃”两字,把舟子和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孤高冷寂的性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师:作者以恬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得意处、感慨处相互交融,文情荡漾,余味无穷,颇有诸多可赏玩之处。老师发现文章的题目就很美。标题为什么是“看雪”而不是“赏雪”呢?作者做此篇的目的为的是往昔的梦,故国的梦,寄寓对故国的一种幽深的眷恋,同时抒发隐逸与感伤的情怀。“赏”好像有备而来,显得自命清高似的,而“看”则显得更随意,也就更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

师:谁思考好了,为这位同学解答。

生:“独往湖心亭看雪”,却没想到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声惊叹虽发之于客人之口,其实这也正是作者的心声。用感叹号有一种知音难觅的感慨,表现了他们相互之间的赏识,用问号则显得有些鄙夷,体现不出作者见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那种惊喜之情。

师:还有,结尾“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什么要用感叹号而不用句号呢?

生:用句号就好像舟子对相公之痴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似的,文中显无此意;而用感叹号,则包含了舟子对相公痴行的惊异和感慨,显露出他们心灵的距离。

师:想不到小小标点竟能咀嚼出这般滋味。来,咱们对比读一读,细细体会一下。

(生品读体味)。

课件:旧版: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新版: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

生:“船”给人一种很庞大很笨重的感觉,而“舟”小巧玲珑,给人轻松、悠闲和洒脱的感觉,正可以衬托出张岱深夜泛舟西湖的闲情逸致。

生:用“船”多别扭啊,在语音上就没有美感,而且“船”还给人一种很热闹的感觉,与文意也不谐调。

生:如果乘船去看雪,那还是失意的张岱吗?而“舟”更有一种象征意义,茫茫天地间一叶扁舟正是作者孤寂的心。

师:这里“舟”的意象更多融入作者的漂泊之感,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舟”这个字眼在中国文学中有独特的内涵,它给人的感觉有点风雨飘摇的味道,和作者当时的孤独寂寞正相称,而“船”则没有这样的审美感觉。

生:舟怎么“拿”得动呢?“拿”字看似不通,然而细加品味,却又有说不尽的妙处。一个“拿”字,流露出作者去看雪的迫不及待如痴如醉的急切心情。

生:“拿”字好。“拿”给人一种随意的自然而然的感觉,张岱去湖心亭看雪没有刻意准备,是突然涌现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情不自禁的冲动。

生:“是日更定矣”,“矣”字多余,因为不用“矣”字,句子干净利落,意思也一样表达得很清楚。

生:读“是日更定矣”给我的感觉好像比“是日更定”夜更深了似的,并且“矣”字还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尾声】。

(在《高山流水》的音乐声中动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程。)。

【结束语情致深长,静静地听,就让痴人的身世况味和人格风骨在学生的心湖荡漾吧。】。

【穷极一字,悟透全篇。“痴”字乃一篇之骨,痴人张岱,把一个“痴”字写透,学习这篇短文,就要抓住“痴”字做文章,以一字立骨,掘出一口深井。本课提携“痴”这一文眼,寻着痴景——痴人——痴文的预设思路组织教学,课的结构形式简约严谨,层次清晰。穿越文字,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探险与跋涉;入情入境,让学生经历了一段生命的旅程与情感的攀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作者的错杂感受也在学生的体悟与品味中更加真切,更加明朗。

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的滋味。本课咬定语言不放松,在咬文嚼字上下足了功夫,可以说上得细腻,上得精致,学生也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简练而凝重的语言,常规的品味方式往往并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意味。通过增、删、移、换等手段先颠覆语言,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开掘它所蕴涵的意义和价值,使语言内在的韵味充分凸现出来,从而使朴实的语言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丰满语言形象,学生才能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经典文本在用语用词上不可替换的道理。

不足之处是设计的痕迹太重,来自学生的问题少,师问生答式的单向交流多,还没能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对话,所以这一课上真正生成的东西还不多。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举例: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宏观、整体地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共赏雪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与”“一”“惟”“而已”等重点词语)。

举例: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再次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读出雪景的特点。

4.与其他文章,如《观潮》对比,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图。(引导学生强化写作手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当中。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享受审美。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五)揣摩情感。

1.从文章中提炼出“痴”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

2.讨论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游览欣赏西湖雪景外,还“痴”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偶遇雅士饮酒”中所含蕴的作者情感)。

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梳理。(给予学生提示:联系前后文,从“写景”“叙事”两个角度,抓住文本依据进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张岱大喜,作者“反客为主”。

“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张岱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角度二:话不投机半句多。

“拉”标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饮,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许用“邀”“请”更为恰切。

“炉正沸”破坏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傲,虽然“舟中人两三粒”,但作者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独往的游赏,更向往空旷的雪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这一环节,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六)拓展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写法探究。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设计意图】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自读张岱《龙山雪》,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龙山雪》同样为张岱描写雪景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湖心亭看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写景、叙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案

2、积累文言词汇。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雪后奇景的赏析。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多媒体。

1课时。

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你看,这些雪后西湖图片(出示ppt),雪后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让我们随张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赏别有情趣的雪景。

1.推荐读(读准字音)。

2.听录音跟读(读出节奏)。

3.自由朗读。(读懂文意)。

请概述作者看雪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

问:“痴”为何意?

“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痴”。

1.“痴”于行。

是日更定。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穿插是、更、焉等词教学)。

追问:从张岱的'这些痴举中,你觉得张岱有着怎样的情趣?

张岱痴于行(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过渡:前往湖心亭时,张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痴”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齐读,疏通,再齐读(穿插一、白、芥、粒等词的理解)。

(小组合作交流)明确:

(朦胧、寂静、空旷、辽远、阔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远等感觉;

读出作者孤独落寞之感。)。

比较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体验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堂背诵写景句,并抽查落实。

小结: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张岱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学生再朗读体味)。

张岱痴于景(孤寂落寞思考人生)。

经过这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白、一、更、是等一词多义)。

(俱绝惟长堤一痕一芥大喜及下船客此等)。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29。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张岱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学习重点】。

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治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2、题目解说。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毳衣()。

雾凇沆砀()()()一芥()。

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

(3)更定()(4)余一小舟()。

(5)拥毳衣炉火()(6)雾凇沆砀()。

(7)上下一白()(8)焉得更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10)莫说相公痴()。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李新。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疏通文字。

(一)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三)再读: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a、妙在扣景之特征。b、妙在用朴素之语。(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c、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

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五、结篇:复读巩固。

六、作业: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相关范文推荐
  • 12-14 公司财务经理年终工作总结与计划范文(18篇)
    财务工作总结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工作的规划和决策的依据。通过阅读财务工作总结范文,可以加深我们对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 12-14 二年级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大全(15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使用的规范化文档,它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下是一些来自于经验丰富的教师的优秀教案模板,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启发。
  • 12-14 观看唐山大地震读后感(实用18篇)
    读后感是对自己在阅读中的体验和感受进行总结和表达的一种方式。这些读后感范文带给我们不同的阅读启示和思考方向,让我们对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唐山大地震》这本书主
  • 12-14 钱的魔力小学(模板20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作文范本,希望可以对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硬币会藏在哪呢?”教室里传
  • 12-14 一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手输公开课版(优秀22篇)
    教学步骤是按一定次序和时间安排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过程。-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一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俺们到拼音王国中认
  • 12-14 会计岗位实习报告大全(21篇)
    实习报告是对自己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总结,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成长提供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习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
  • 12-14 风娃娃二年级大全(18篇)
    一篇优秀作文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个性化的思考角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相信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灵感和启发。芭比娃娃,台湾组合,是由纯纯和
  • 12-14 我爱星沙小学(汇总17篇)
    优秀的作文不仅需要有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还需要用生动的语言和精准的表达来展示出来。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作文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
  • 12-14 各行业试用期的工作总结(通用17篇)
    时光荏苒,又到了一个月的尾声,是时候来一份月工作总结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文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灵感,帮助大家写
  • 12-14 英语五年级下学期的教学计划(专业18篇)
    在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之际,我们应该制定一个学期计划,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和学习任务。8.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学期计划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本班共有学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