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信息化战争课程论文大全(20篇)

信息化战争课程论文大全(20篇)

时间:2023-11-17 08:11:25 作者:雁落霞 信息化战争课程论文大全(20篇)

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有一些优秀的范本和一些常见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信息化战争论文字

摘要:信息化是未来战争的主要特点之一,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保障。对军事技术自主创新进行了内涵分析,阐述了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意义,并提出了加强军事技术的基础研究以及加强科技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等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内部措施。

关键词:军事技术;自主创新;信息化战争。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地受到这些高新科技的影响。在当今世界,如何在日渐激烈的科技竞争中获得自身的优势,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速度以及安全的`关键所在。实践表明,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占领高新技术制高点,是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战略思想,这是对自主创新在国家战略和发展道路层面的释义。此外,自主创新从微观层面来看,其指的是一种科技创新的方式,一般来说,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和内容:一是指原始创新,也就是从基础的原理、理论出发,通过创新而获得的新的科学发现以及发明成果;二是指整合创新,也就是通过对现有的各种技术进行统一整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技术成果;三是吸收创新,也就是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形成新的科技成果的一种创新方式。这三个方面的含义和内容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首先,原始创新是提高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源动力,大多数科学技术质的飞跃均是来自于原始创新。而整合创新是基于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通过将新老技术、国内外技术的有机融合,以一些有着较强的技术关联性的重大产品或者项目为实施对象,实现对关键技术难题的突破或者技术的变革。最后,吸收创新则是对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进行吸收消化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以迅速地提高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其是原始创新和整合创新的延伸和发展。

作为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里的应用,军事技术的概念涵盖军事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全部武器装备,以及这些武器装备的研制、设计、操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军事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实力的提高,最终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军事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能在科技竞争中获得有利的战略地位,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完整和国家的安危。军事技术自主创新,就是通过向世界范围的先进技术进行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军事技术的原始创新、整合创新和吸收创新的综合创新能力,在军事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突破,进而能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事技术和军事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的军事技术创新要求在独立掌控创新目标的前提下,致力于在相关军事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不断提高军事技术相关设备的技术水平,形成先进、尖端的军事技术设施,不断优化和完善军事技术装备体系,进而提高军事技术装备对军队的保障能力,最终提升我军的战斗力,并且形成军事技术持续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第一,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的良好体现。马克思提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被应用于军事目的,那么这些技术将会不受指挥官意志的控制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技术决定战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观点的提出,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发展的内在规律。我国也提出要围绕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提升。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现代战争观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工业的现代化为军事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而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完全依靠国外技术的引进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依靠自主创新来促成我国现代化工业的转型并解决军队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把握良好的发展机遇,有效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形成一条中国特色的工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第三,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世界竞争格局中,科学技术的直接引进面临着较大的限制和困难,工业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的引进难度日益加大,军事技术的核心技术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当前我国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必须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投入经费对相关的核心技术进行突破,并且探索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互动,掌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主动权。

3.1加强军事技术的基础研究,增强科技竞争实力。

军事技术的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取得实质性进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开展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源动力。推进军事技术自主创新,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军事技术的基础研究,对军事技术相关的新思想、新原理、新概念、新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为军事技术的不断变革、提高军事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保障。现阶段,经过我国军事科技人员的长期努力,我国的军事技术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整体的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下一步,要再加大对军事技术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国家高新技术研究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3.2加强科技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

在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实践中,科技型人才是实现军队现代化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新知识的创造和新技术的发明,研制出代表先进科技的武器装备,形成武器装备不断升级换代的良性循环体系。同时,将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有机融合,将国防科研与社会科技、资本相结合,实现军事技术相关资源的有效配置,进一步完善军队科技体制,以便军事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国防和军队事业,更好地满足未来信息化战争对军事科技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阵.现代军事技术异化解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2]王璐,曾华锋.从战争工具到战略符号的军事技术[j].湖南社会科学,2012,(06).

[3]曾华锋,姚弘芹.军事技术转型特点[j].国防科技,2002,(04).

信息化战争论文

摘要:工业时代或工业社会的典型军队形态是机械化军队,信息时代或信息社会的典型军队形态是信息化军队。21世纪伊始,美国国防部开始推进“军事转型”,明确提出要把工业时代的军队形态转变为信息时代的军队形态。在美国的带动下,英、法、德、日、印等国也纷纷效仿,加快其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使机械化军队迅速向信息化军队转变,将新军事革命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信息化;军队管理;理论创新。

未来信息条件下的作战将是陆、海、空、天多维一体化的综合较量,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机械化战争逐渐向信息化战争转变,是当前战争形态发展的大趋势。网络中心战是信息时代的军事表现,是信息时代的战争样式,代表着军事形态的发展方向。信息化战争尽管是机械化战争之后出现的全新战争形态,但仍属于热兵器战争,是其发展的最高阶段。与机械化战争相比,信息化战争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信息化“有机功能”取代机械化“专业能力”的主导地位。

从蒙昧时代到工业时代,战争演变的轨迹是不断提升武器的杀伤力,一部战争发展史也可以解读为一部武器杀伤力不断增长的纪录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机械化战争在日臻完善的同时,发展潜力也在日渐枯竭,各类武器装备性能的关键参数已经接近或达到了极限。随着核武器的出现与使用,机械化武器装备主要性能的极限化,这意味着依靠提升武器的机动性能和杀伤力来增加作战效能的方式已经走向了一条死胡同。

机械化战争主要展现的是武器在动能方面的独立性,即武器平台机动力与火力的专业化延伸;信息化战争主要展现的是武器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武器与目标的相互作用力,即整体的结构力与信息力的有机化聚合。

(二)信息力与结构力成为战场博弈的焦点。

在未来信息化作战中,信息力和结构力是战场博弈的焦点。其本质区别在于:适于打机械化战争的机械化军队的核心战斗力是火力和机动力,而适于打信息化战争的信息化军队的核心战斗力则是信息力和结构力。这表明作战方式和杀伤机理发生了质的变化。

1、信息力。信息力是指信息在战争实践中与信息使用主体产生的相互作用力。一方面是信息承载着战场各要素的属性,与使用主体相互作用产生战场感知;另一方面是信息功能与使用主体相互作用,为信息战提供作战能量。

2、结构力。结构力是军队各子系统之间通过有机联系所形成的组织合力。军队因大量采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建成全军性综合军事信息网络系统后,而使其武器装备、军事人员、体制编制和军事理论实现科学合理的整合,使系统产生有机的协同性,战斗力从机械化战争的加法式叠加,转变为各要素乘法式的相互作用,这一转变产生了质的飞跃。

3、未来信息作战以控制信息力和结构力为中心,即控制作战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在未来的信息作战中,信息力与结构力既是战斗力发挥的源头,又是整个作战体系的致命弱点。从近期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军队信息力和结构力的巨大作用。信息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战场信息优势和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一方面,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技术使战场透明度不断提高,整体协同性明显增强;另一方面,信息化战争也将日益增加对电子系统和系统整体协同性的依赖。依赖程度越高,潜在的危害就越大。

4、谋求最大的整体结构合力。许多国家都在进行军队的组织体制改革,以求实现作战力量功能上优势互补,以追求最大的整体结构合力。首先是军政军民一体化,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外交斗争相结合;其次是主要作战力量一体化,军兵种界限被逐步打破,将根据需要重组作战力量,合理编成联合部队,构建深度联合的一体化作战力量结构体系;再次是各种作战行动的一体化,将战略、战役、战术作战行动,非接触、非线式、非对称作战行动,信息战、网络战、心理战行动融为一体。同时,将“硬杀伤”与“软杀伤”相结合,火力打击和特种作战相结合,全纵深立体作战与精确打击相结合,构成多元一体的作战行动体系结构。

(三)“有形”空间延伸至“无形”空间。

1、信息化战场空间全维嬗变。信息化作战的战场空间包括“有形”和“无形”两大部分,在机械化依赖的陆、海、空三维有形空间基础上,增加了电磁、网络、意识等无形空间。战场空间由传统定义的三维空间向陆、海、空、天四维空间延伸,进而拓展到电磁、网络、意识等非传统定义的空间领域。“无形”空间的战略思想在对抗战争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

2、信息化战场空间有机性增强。信息化作战各维度战场空间之间的关联性大大增强,原本分散孤立的战场被有机统一的战场所取代。一是有形物理空间尺度相对缩小,战场态势变化加快。在信息化作战中,信息以光速传播,精确制导武器能以数倍声速打击万里之遥的目标,军队能在数十小时内部署到全球任何地点,定向能武器系统能以光速击毁战场上的目标;二是战场空间封闭性变小,作战范围增大。陆、海、空、天等物理空间范围都有其“硬界限”,而电磁、意识领域等虚拟空间则表现出其“软界限”的特征。作战行动既要在物理战场展开,又要在虚拟战场进行,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四)政治与战争的相互作用力明显增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术行动、战役指挥、战略决策,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一个鲜明特征。对战争目的进行有效限制,并将战争行动严格控制在政治目的许可的范围内,是局部战争的普遍规律。一方面,信息化战争增加了政治对战争的可控性;另一方面,信息化战争增加了政治对战争控制的有限性。

当今世界新的军事变革是以信息为“基因”,以提高信息能力为根本目标,以“系统集成”为主要手段,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事形态改造成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事形态的过程,其核心是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建设成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队,其最终结果是使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转化为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是一种全新的作战理念与样式,它给军队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挑战。总的来说,信息化战争使军队管理面临的挑战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战争形态转变迫使军队管理思维模式改变。工业时代背景下的机械化战争是以“分解还原原理”为指导的机械思维模式,把战争看作是一台没有生命力的机器,可以通过分解还原的思维方式,把战争细分成若干个阶段步骤,若干个细小区域,通过子系统完成任务的叠加,还原战争任务的结果。然而系统的功能是整体的属性,不是部分的属性,也不是要素的属性。系统的功能由整体的结构决定,功能与结构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工业时代的“分解还原”思维模式是一种相对初级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完全胜任对信息化战争的指导,当然也更不能用“分解还原”的思维模式指导信息化战争的军队管理。由于战争形态的转变,迫使军队的管理思维模式转变,由“分解还原”的机械思维模式,向“有机协同”的系统思维模式转变,以适应新型的信息化战争需要。

第二,战争空间维度的拓展促进军队管理维度延伸。在机械化战争时代,受“分解还原”思维模式的影响,军队管理从有形的视角出发,把管理系统机械的分为主体与客体两个维度。在实际管理活动中,把人物质化,管理者以组织绝对的权威性控制被管理者的行为。同时,把战争从时间、空间、任务等方面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配备一定的兵力,主要以追求数量、规模优势,着眼于通过消灭对方有生力量赢得战争胜利。在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的过程中,战争空间维度也发生了根本性嬗变,从“有形”向“无形”拓展,由原来的“陆、海、空”三维发展为“陆、海、空、天、电磁、网络、认知”等多维战场空间。随着战场空间的嬗变,决定信息化战争的因素也发生了改变,由机械化作战依赖机动力与火力转变为信息化作战依靠信息力与结构力。信息化战争的取胜方式也转变为主要追求质量、效能优势,着眼于瘫痪对方作战体系和战争潜力,摧毁对方战争意志赢得胜利。信息化战争促使战场空间的嬗变,也迫使军队管理的维度必须拓展与延伸。

第三,作战要素整体化要求军队管理有机化。工业时代机械化战争模式下,军队管理注重有形实体管理,把管理对象分解为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形式,把管理要素分解为孤立静止的机械部分,管理的实质目的是通过把这些机械的部分从无序状态规范调节成有序状态的,以便于管理主体的指挥控制。信息时代,在信息力的作用下,各作战单元被链接成无缝隙的有机整体,信息力与结构力成了影响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同时由于信息战争带来的空间拓展,有形的管理对象其形式更是千变万化,管理跨度成倍增加。因而信息化战争中作战单元的整体化要求军队管理对象需要有机化,从管理孤立静止的实体向管理动态的有机联系转变,从管理单一个体的能量资源向管理能量的相互作用延伸。

第一,军队管理思维模式转变的需求。工业时代军队管理一直沿用“分解还原”思维模式,它属于典型的西方线性思维。从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来看,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工业时代的线性思维模式显然不够用,它迫切要求军队管理的思维模式转变,从线性抽象思维向非线性系统思维转变。无论是具体管理者,还是作为整体的军队管理体系,都不应该把思维停留在线性思维的阶段。线性思维在实际认识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大的局限性,军队的管理需要在认识上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用动态有机系统的角度审视信息时代的特征与军队管理的联系,运用非线性的动态系统思维模式来指导管理活动实践,构建一个与信息时代同步的有机管理体系。

第二,军队管理维度延伸的需求。传统的管理概念认为:管理是领导者和管理者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依据有关的理论原则、法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手段,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所进行的有效的组织计划和协调控制活动。从而可以看出,工业时代的军队管理是平面的二维管理模式,即管理主体(人或组织)与管理客体(对象)。在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的过程中,战争空间维度从根本上发生了嬗变,从“有形”向“无形”拓展,从“三维”到“多维”。各作战要素通过网络平台的链接,增强了军队整体系统的结构力,使一名普通的战士可以和最高指挥员相互联系。因此,军队高度的组织性和信息时代的有机系统化,迫使我们用动态系统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军队管理系统的结构,从促进事物动态变化的角度思考军队管理的维度划分。

第三,军队管理目标向系统化转变的需求。强制性是军队管理的必要特点之一,但也正由于这种强制性使传统军队管理趋向命令式的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重管理目标、轻管理全程。科学发展观要求军队管理在关注管理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过程和初始的管理;要求军队的管理不能再是过去那种只管结果,不管过程的盲目行为。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作战样式和打击目标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过去的毁灭性打击转变为系统性的瘫痪式损伤,由消灭实体到摧毁联系。由于作战样式与打击目标的变化,促使与之相应的战斗力转变,由火力与机动力向火力、机动力、信息力和结构力形成的合力转变。这种变化也迫使军队管理的目标发生变化,使军队管理目标向系统化转变,以管理促进组织系统的战斗合力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保存.外国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解放军出版社,2008.

2、王立强.信息化条件下外军数据链应用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4、王安.军事管理革命[m].长江出版社,2005.

5、吴友富.现代西方管理学的危机[j].招商周刊,2006(25).

信息化战争论文【】

在以信息为第一核心的现代战争形态下,制信息权越来越成为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因素。为了争夺信息资源、取得信息优势,各国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研发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高技术武器装备,这些高技术武器装备在信息侦收、信息对抗、精确打击、反侦察反摧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论述信息化战争中的制信息权角逐。关键词:制信息权;高技术武器装备;侦察;电子对抗;精确打击;反侦察反摧毁与机械化战争等以往的战争形态相比,信息化战争对于信息资源的重视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可以说,信息是现代战争的生命线:失之信息,则失之一切。为了争夺制信息权、达到“形人而我无形”的目的,各国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武器装备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促进了作战理念、作战形式的高速更新。

卫星。侦察卫星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了,它们通过光学成像、红外成像等监视敌方阵地的军事设施,通过截获敌方预警、防空和反导雷达的信号来判断敌军的动态。在伊拉克战争中,伊军曾向美军基地发射6枚“飞毛腿”导弹,发射后仅12秒钟,美军的导弹预警卫星就发现目标,很快有关信息就被处理成有效拦截参数,最终全部拦截成功。卫星工作稳定、覆盖面广,但它也绝不是万能的,而是往往需要其他侦察手段,比如侦察机、战场前端传感器,来确定信息的真伪。例如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40多天的空袭,主要针对侦察卫星拍到的“坦克”、“装甲车”,但空袭结束后,南联盟损失的坦克不到10辆,原来,南联盟设置了很多坦克模型,还在里面放了火炉,这些假目标成功吸引了北约的火力。

侦察机。侦察机离地面的距离比卫星要近得多,凭借飞行速度和高度来躲避敌人防空火力,高空飞行对飞行员的考验很大,而无人侦察机兴起以后,其可靠性和续航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今年的珠海航展上,我国就展出了“翼龙”、“彩虹”等无人机系列,这表明我军在侦察能力的竞争中正在迎头赶上。

此外,海基陆基雷达、声呐、战场前端传感器等都是重要的信息侦收设备,它们为指挥官的“知彼”提供保障,进而转化成有效的战场决策。

信息化使武器装备的有效战斗力得到提升,但它同时也意味着对信息的依赖。孙子兵法指出“无粮食则亡”,而现代战场则是“无信息则亡”。因此,以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反干扰为代表的信息对抗就成为了交战双方争斗的焦点。

反侦察。反侦察是为了防止敌方侦收到有价值的信息,针对各种侦察采取相对应的反制措施。比如利用地形、天气条件等实现对军事设施的隐蔽,利用伪装、欺骗等手段迷惑地方的侦察,再如信号加密、进行无线电伪装等等。

干扰与反干扰。干扰的目的是破坏敌方的正常通讯、使之难以形成有效的指挥与决策,比如在敌方通信的波段发射大功率干扰信号,使敌方通信系统瘫痪,成为“聋子”、“瞎子”,再如利用“计算机武器”入侵敌方通信中枢、发布假信息甚至假命令。在这方面,伊朗就曾声称自己通过向无人机发布假命令,捕获了美国的一架无人侦察机。有干扰,自然就有反干扰,比如进行假的信息传输,吸引敌方的干扰设备,使之饱和而无法过多干扰我方的正常通信;再如对雷达实施“跳频”,使敌方对固定频率的强信号干扰失效。在未来,信息对抗还会有可能延伸到太空,主要可能包括反卫星作战、天基武器对地攻击等等,在这方面,美国、中国已有击落卫星的记录。

信息对抗通常是无形的,但在现代战场上,其效能却可以胜过实实在在的子弹。比如伊拉克战争中,伊军的军队数量、坦克数量绝不输给美英联军,但由于后者在信息对抗方面的压倒性优势,伊军的有效抵抗力就显得十分微弱了。

在机械化战争中,火力优势非常关键,两军大规模正面对抗时,谁能向对方阵地投射更多子弹,谁就更有机会取胜,而这种“面打击”在信息化战场上会被“点打击”所逐渐代替。相关的武器装备有精确制导炸弹、激光武器等。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的2枚导弹就创造过重叠命中同一点的记录:第一枚导弹命中发电厂防护墙,炸开一个洞,第二枚穿洞而过击毁电站设备。再如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阿根廷以一枚“飞鱼”式制导炸弹击沉了英军价值2亿美元的“谢菲尔德”号巡洋舰。此外,如果信息采集到位的话,还有条件发动更致命的精确打击:斩首行动。比如俄罗斯侦收到的卫星电话信号后,用战机超视距空射制导炸弹,消灭了“头号危险人物”。而美国击毙拉登则是在做了大量的情报信息搜集工作后,用特种部队进行“斩首”。

以前投放海量子弹才能摧毁的目标,现在只需要一颗精确制导炸弹;以前投入大量兵力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量身定制一次精确打击就能奏效。精确打击是对信息的高度利用,也更依赖于信息的准确、及时。

总而言之,“形人而我无形”是信息化战争的主要目标,如何尽可能多的掌握敌方的动态、揣测敌方的心思,同时又使自己的信息不被敌方掌握,是众多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重要出发点;依赖信息是信息化战争的最显著特征,抓住这一点对敌方进行攻击,在信息资源的争夺中占取上风、使敌军处于“信息凝固”“信息饥饿”状态,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内容。夺取胜利,就要夺取制信息权,而夺取制信息权,就要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虽然武器装备不是战争胜负的唯一决定因素,但一定水平的武器装备,的确是打赢信息化战争所必需的。

军事理论论文信息化战争

摘要:生活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监控、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作战的战争形势。

关键字:信息化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人才。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控制、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威慑作战。

信息化是新时期军事变革的核心和发展方向,现代战争形态正在由机械化战争转变为信息化战争。与传统机械化战争制胜理念相比,信息化战争以实施精确打击为首要选择,更强调控制敌人、瘫痪敌人,通过摧毁敌人的作战体系,达到巧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信息化战争就是要综合集成,技术融合,一体化作战,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信息化战争不是孤立于冷兵器、热兵器之外的,它主要是讲究综合集成和技术融合。我们说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就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新军事变革的本质是综合集成和技术融合,实现新军事变革的方法和措施,就是进行精确控制。什么是精确控制,精确控制就是像水龙头那样,一开哗哗的水流不断,一关就滴水不漏了。什么是综合集成呢?坦克、飞机、航空母舰、卫星、导弹这些都是相互分离的武器装备,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现在的新军事变革,就是要把互不关联的武器装备联成系统,只有形成系统才能综合集成,综合集成的目的就是集成为强大的战斗力。

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带给我们的挑战首先是观念上的影响与冲击。因此,我们首先要顺应信息化战争的历史潮流,适应这种不可抗拒的变化,树立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观念,强化信息制胜意识,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先进的建设理念和指导方法,为打赢信息化战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家战略能力成为信息化战争的制胜基础。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依靠由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等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战略能力。国家战略能力,是一个国家在需要进行战争或应对突发事件时所能调动的各种力量的综合,包括由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等构成的综合国力。国家战略能力是军队实施信息化战争的重要基础。因此,提高国家战略能力,对于打赢信息化战争具有决定性作用。

经济实力是国家战略能力和国防建设的基础。信息时代是经济全化的时代,信息时代造就了信息化战争。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广泛采取经济手段,国防经济活动、经济战、经济制裁等是夺取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手段。经济实力也是一国加强国防建设、发展各种高精尖武器、建立现代化军队的基础。因此,在和平时代,我们应该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壮大经济实力,并以经济实力为依托,加强国防建设,为打赢信息化战争奠定坚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政治手段作为国防手段之一,与战争成败有着密切联系。政治对国防有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国家的政治指导思想和路线,决定国防的方向、方针和原则。因此,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政治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宣传等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在战时凝聚全体国民的凝聚力、向心力,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打赢信息化战争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

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监控、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作战的战争形势。

加强心理战,什么心理战,太空战,机动战,电子战乃至虚拟世界的网络战,一开始就全方位的面临,没什么充裕的准备时间.而且要打,就贯穿整个战争的始终.非接触作战和接触作战同等重要.所以一场这样的信息化战争是极度考验一个国家的战争意志的.和未来信息化战中的需要。

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打造一支适应信息战争的精锐之师是我们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必经之路。我军在加强军队机械化建设的同时,必须趁国家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之势,实现军队信息化建设跨越式。

一、军队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吸纳和利用国民经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积极主动地谋求新发展。

二、坚持以清晰的思路统筹军队建设信息化转型。

三、大力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要在信息化作战平台、专用信息武器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

四、努力提高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效应。

五、必须保持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正确处理好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七、大力加强数字化建设和数字化战场的建设。

综上所述,为了在信息化时代打赢信息化战争,我们在加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同时,必须秉承人才强国兴军的理念,大力发展军事科技,实现我军由机械化军队向数字化和信息化军队转型,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和理论改革,使我军朝着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通信1102柯一凡2013.6.16。

信息化战争论文

摘要: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监控、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作战的战争形势。

前言。

21世纪的战争形式将会是什么样的呢?数字化部队,数字化战场,非线性作战,全维作战,立体空间作战,信息战争,机器人战士,智能战争......新论颇多。冷静观察,这场军事革命狂飙的重心是信息战,实质是推动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信息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军事专家们预言:21世纪的战争将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信息战。

信息战,也叫指挥控制战,决策控制战。旨在以信息为主要武器,打击敌方的认识系统和信息系统,影响制止或改变敌方决策者的决心,以及由此引发的敌对行为。单就军事意义讲,信息战是指战争双方都企图通过控制信息和情报的流动来把握战场主动权,在情报的支援下,综合运用军事欺骗、作战保密、心理战、电子战和对敌方信息系统的实体摧毁、阻断敌方的信息流,并制造虚假的信息,影响和削弱敌指挥控制能力。同时,确保自己的指挥控制系统免遭敌人类似的破坏。

信息武器主要具有破坏信息系统和影响人的心理两特点。a、破坏信息系统。一种是指通过间谍和侦察手段窃取重要的机密信息;另一种是负面信息。输入负面信息有两条途径,即借助通信线路扩散计算机病毒,使它浸入到民用电话局、军用通信节点和指挥控制部门的计算机系统,并使其出现故障;也可以采用“逻辑炸弹”式的计算机病毒,通过预先把病毒植入信息控制中心的由程序组成的智能机构中,这些病毒依据给定的信号或在预先设定的时间里发作,来破坏计算机中的资源使其无法工作。b、影响人的心理。信息武器最重要的威力还在于对人的心理影响和随之对其行为的控制。据称,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国防部依据阿拉伯世界普遍信奉伊斯兰教的特点,特别拟定的空中展现真主受难的全息摄影,以便使目击者遵从“天上来的旨意“劝说自己的教友停止抵抗。据说另有一种666号病毒在荧光屏上反复产生特殊的色彩图案,使电脑操作人员昏昏欲睡,萌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潜意识,从而引起心血管系统运行状态的急剧变化,直至造成大脑血管梗塞。

信息战将极大地促进情报收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目前,西方国家已经拥有间谍飞机和携带照相机的无人侦察机用来侦察地面的敌人。在未来战场上,成千上万的微型传感大将被大量空投或秘密地置于地面。美国正在制作一种雪茄烟盒大小的无人空中飞行器,它可以“嗅出”作战对象所处的位置;可以秘密向敌军部队喷洒烟雾剂;可以秘密地在敌军的食物供应中投入化学剂;飞过敌军头上的生物传感器将根据敌人的呼吸和汗味跟踪敌军的行动位置,确定攻击目标。

利用信息战亦可弥补常规武装力量的不足。信息战能够先于武装冲突进行,从而避免流血战争,能够加强对一场兵刃相见的战争的控制能力。比如可将计算机病毒植入敌方可能会使用的武装系统中,武器的所有方面似乎是正常的,但弹头将不会爆炸;还可以在敌方的计算机网络中植入按预定时间启动的逻辑炸弹,并保持在休眠状态,等到了预定时间,这些逻辑炸弹将复活并吞噬计算机收据,专门破坏指挥自动化系统,摧毁那些控制铁路和军用护航线的电路,并将火车引到错误路线,造成交通堵塞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不战而驱人之兵的目标。有人预言,“未来战争可能是一场没有痛苦的、计算机操纵的电子游戏”。

未来信息战将对非军事目标产生更大的威胁。未来战争可用计算机兵不血刃、干净利索地破坏敌方的空中交通管制、通讯系统和金融系统,给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混乱。信息战虽然凭借它的奇异技术或许能够避免流血或死亡,但信息战的打击面将是综合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可以在敌国民众中引起普遍的恐慌,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信息战同其他形式的战争一样可怕。

信息战作为未来战场上一种新的作战方式,还将对各国军队编成结构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微处理器的运用,武装系统小型化,用电子控制的“无人机”将追踪和故军目标,航空母舰和有人驾驶的轰炸机可能过时。指挥员和战斗员之间负责处理命令的参谋人员的层次将大大减少。随着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来操纵的战场装备,他们与士兵之间的区别将变得模糊。

1991年的海湾战争虽称不上是一场真正意义的信息战,但信息战武器在其中功勋卓著。多国部队取得了绝对意义上的“制信息权”,通过计算机病毒武器攻击伊拉克的指挥控制网络系统,使其完全失效,整个伊军就像一盘散沙,只能任人宰割。

时隔8年,1999年北约部队对南联盟发动空袭的同时,也利用信息战技术破坏无线电传输、电话设施、雷达传输系统等,以瓦解塞族的电信基础设施。幸亏南联盟政府不具备太多的因特网基础,其军事信息似乎也并不利用互联网进行传输,从而其军事力量未遭受空前的削弱。

伊拉克战争也一样,但应用的范围更广,对战争产生的影响更大。美英联军通过一系列特殊形式的信息攻势,达到了造“势”、造“假”、造“谣”和煽“情”的目的,淡化了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鼓舞了己方士气,以确定和不确定的“新闻”施以强烈的刺激和影响,造成敌军心理哗变的态势,将战役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己方手里,给伊军造成强烈的心理震慑。

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军事专家们预言:21世纪的战争将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信息战。为此,我们应当努力发展科技,做好打好一场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还望老师指正。谢谢!

参考文献:

信息化战争论文

摘要: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信息社会以后的必然产物。农业时代的战争,有信息但谈不上信息技术,信息的传递靠自然信道和人体信道,军队的指挥靠旗,鼓,锣,角和人的传信。工业时代的战争,出现了电报,电话,雷达等信息技术,可以用电磁波传递信息,为大空间,远距离作战开辟了道路。但这是机械化战争,并不是信息化战争。当战争中使用导弹这种信息化武器时,信息化战争就萌芽了;当导弹战与电子战结合运用的时候,信息化战争的威力已震慑世界军事领域;当战场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完成。

前言。

进入21世纪,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方式的演变,促进了军事理论的创新和编制体制的变革,由此引发新的军事革命。在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催动下,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新的战争形态开始登上人类战争的舞台。信息化战争最终将取代机械化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

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监控、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作战的战争形势。信息化战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信息时代经济、技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在战争领域的客观反映。

(2)战争工具决定战争形态,有什么样的战争工具,就会有什么样的战争形态,这是战争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信息时代战争工具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综合化,信息武器装备体系的形成,必然导致信息化战争的出现。

(3)信息化战争首选的并直接打击的目标是信息获取、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系统及其基础设施,剥夺敌方信息控制权、使用权和对己方信息系统的威胁,同时建立己方的信息优势,进而实现己方意志。

(4)信息化战争的核心资源是信息和知识。因此,信息化战争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力量的战争。在信息化战争中,掌握信息和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战争形态是指由主战兵器,军队编成,作战思想,作战方式等战争诸要素构成的战争整体。其中,主战兵器,军队编成,作战思想,作战方式等战争诸要素的变化决定了不同战争形态的特性。主战兵器决定着军队的编成,作战思想和作战方式的变化,并由此产生了不尽相同的战争形态。主战兵器是战争形态最显著和最重要的标志。按照这个定义,我们认为,可分为四种战争形态,即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

纵观人类社会至今出现的战争形态可以看出,战争形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其嬗变的速度越来越快,生成周期越来越短。

战争的时代特征决定于战争存在和发生的社会历史环境,战争的特点规律,是战争时代特征的具体表现。尤其是当战争处在时代转换的过渡时期,只有抓住战争的时代特征,才能把握住认识战争特点规律总的方向。对信息化战争特点的研究一直是世界各国军事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此将信息化战争归纳为六大特点:。

1、战争工具——信息主导。

战争工具决定着战争形态,有什么样的战争工具,就会有什么样的战争形态。信息时代的战争工具主要是信息化武器装备,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主要特征是实现了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一体化。

2、战争力量——整体凝聚。

来看,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主导性要素,传统的机械化作战平台地位下降。力量的凝聚,必须是在掌握制权优势。

3、战争时空——多维一体。

信息化战争仍然需要分别制权,各军兵种仍可继续主宰各自传统的作战空间,所不同的是在时间,空间和力量诸要素之间,必须统一标准,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体系。这样一个横向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建立起来之后,陆海空天电等相互分离的作战空间将成为一个全维一体的作战空间,在这个全维空间内,战场是流动的,信息是实时的,时间,空间和力量等诸要素是融合的,力量的运用将非常灵活而且可调,可控。

精确作战从量变到质变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跨越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从近距厮杀到火力毁伤。第二,从面杀伤到点摧毁。第三,从精确摧毁到实时打击。

5、战争保障。

信息化战争中,侧重于智力,知识,信息,网络的综合保障,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保障要素的融合与控制、保障。传统战争中,战场建设和战争动员是战争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战争保障的情况下,战场建设将更具备军民两用特征,而且平时和战时必须实现快速转换。随着战争持续时间急剧缩短。

6、战争制胜——人机融合。

信息化战争中,人的智能与武器的性能融为一体,赋予武器以智慧和灵性。信息化武器不再是傻大黑粗的机器组件,而是具有人工智能,会思考,能判断,可以自动发现,识别和打击目标的机器人。

我们将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概括为"一个中心,八个特征",即夺取制信息权为中心,一体化,网络化,精确化,实时化,多维化,有限化,社会化,无人化等特征。

所谓制信息权,是指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战场认识系统,通信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火力打击系统等来夺取战场信息的获取权,使用权和控制权。

制信息权主导着制空权,制陆权,制海权,制天权等主动权的争夺。没有制信息权,也就没有战争的控制权和主动权,只能被动挨打。所以,信息进攻和防护的斗争将贯穿于战争的始终,是交战双方争夺的中心。因为信息化战场已经打破了机械化战争那种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等单一战场格局,使作战成为作战体系间的较量。在这种体系与体系的整体较量中,任何一个作战领域的主动权都不能左右整个战场局势,无论是陆战场,空战场还是海战场都必须依靠作战体系这个大系统进行整体协调和运作战争。而制信息权作为主导和沟通陆,海,空战场上一层位的战场主动权,显然会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焦点。只要能把正确的信息,用正确的形式,传递给处在正确位置上的正确的人和武器系统,谁穿哪个军种的服装已经不重要了。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还望老师指正。谢谢!

信息化战争论文字

摘要:军事理论课是高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德育功能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本文从高校军事理论课对大学生德育意义出发,为提升大学军事理论课程的有效性提出相关策略,更多军事论文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军事论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一所大学,一个好的军事教员,往往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军事理论课的整体印象和感受。军事理论课是大学生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入学第一门要掌握的公共课;学习军事理论课,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想学生的国防意识,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军队优良的传统。

在高等院校开设军事理论课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明确自身理想信念和前进方向,为保卫祖国贡献力量。学习军事理论课,培养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同时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第一时间将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关键时刻可以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将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出来。在当下,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使个人的利益得到保障,从而可以调动全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摒弃集体主义。我国一直坚持和维护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以及它在我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也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奉献社会,回报祖国,保卫国家,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的正确价值取向。

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而不能随意为之。具体而言,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时代性原则。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军事理论课需要根据社会军事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更新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不断改进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军事理论课在教学中,务必紧跟时代,找准学生希望了解的知识点,对于当下新闻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授课课堂的质量。

2.2针对性原则。

当今社会信息量大,网络得到普及,这使得大学生了解知识更便捷、更快速,同时也使得他们的理解力更强,接受能力更强,对待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热点更加有浓厚的求知欲和感受力。因此,军事理论课教学要有新思路,要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接轨,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军事理论教学,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用新的知识理念解释新的热点新的故事,用新的知识引导学生的思考。由于军事理论课包含较多的交叉学科,而每一个专业的学生又有自己的学科背景和知识储备,兴趣点不尽相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的关注点有所不同。文科生对于军事理论课的古今军事思想比较感兴趣,而工科理科生则可能对高科技军事和信息化军事感兴趣。因此,军事理论课教员必须要根据所带学生的专业背景,有的放矢,合理分配内容。要抓住学生最关心,最想知道的信息,有重点的抓住学生关注的热会热点,将最前沿的知识问题带到课堂的教学中去。

2.3时效性原则。

军事理论课在教学当中确实存在时过境迁、时效性不强的问题。面对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军事科学技术,中国军事信息化不断加强,军事理论课也因此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走在军事理论、军事思想的前沿,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将最新最热点的军事理论,国际形势、军事技术讲给学生,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因此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遵循时效性原则,为学生传递最新的国际战略形势、国际热点、最新式的武器装备、最新式的战法战略等等,紧扣时代特征。

2.4启发性原则。

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必须以启发性的原则作为改革指导原则,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的分析问题,使国防教育观念真正的深入人心。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选择那些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国家民族到达危难的时候的危险性和紧迫性,感受到国家必须要发展才能有出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使他们产生发愤图强,不断进取的心态。

3.1第一节课引人入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叫:万事开头难;好的事情,一般都有一个好的开始,实际上在教学中也是如此。一节新课的开始,我们往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者以一个小故事展开课程,或者讲一个实际案例,或是以一个小视频导入,让学生有情感上的共鸣。例如讲古代军事思想,一般开头比较枯燥,尤其是军事思想的萌芽时期是在夏商周时期,一般教员会一带而过,学生一般也听得了然无趣。实际上我们可以以当时一场战役如:鸣条之战、牧野之战等等典故或者神话故事开场,引起学生兴趣,这样就使得学生带着(下转第156页)(上接第153页)期待的心理进入到课程钟来。

一般在第一节课程当中,教员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能够让大学生打开渴求知识的心理大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引入要讲授的知识,顺利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当然,我们在讲解过程中也可以找寻合理的切入点,在学生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时候,适时采用悬念式,视频开启式等方法,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3.2教学内容精挑细选,吸引学生注意力。

现在很多高校的军事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都是以军事思想,中国周边环境,中国国防,军事高技术,军事信息化等内容,无论教材如何改动,但是大方向是基本没有改动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课本的内容掌握好其中知识的深浅,精选教学内容。例如军事高技术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抓住军事高技术的几大特点,进行讲授,从而也可以引出其在军事上的应用,一举两得。教员根据课本上的不同内容,讲清重点问题,讲透难点问题。再如军事思想这一章,中国古代现代军事思想,国外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军事思想等内容很多,在一节课中讲完,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从其中一个点下手,从军事思想的延续方面进行扩展,以古代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延续为核心进行主要讲述,分析出我国军事思想的核心,并交待出其他军事思想的特点,这样以点带面,就可以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3.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起学生共鸣。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过程的规律,引导学生自主、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员不再是把现有的军事理论知识填鸭式的塞给学生,而是通过设问,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这就可以使得学生可以从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理论中提炼出新的理论和感悟。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员在不停的说,学生在听,我们可以采用这个方法。例如讲到孙子兵法这个部分的时候,在讲授之前我们可以提问:我国由一位军事家是站在二战最前线,指挥了一场成功的大战,请问他是谁?之后我们可以回答,这个人是孙武,他的所著的孙子兵法中的计谋被二十多个国家沿用至今等等。

在授课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学生课堂的表现,出现兴致不高,或者没有理解讲授的内容时候,要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发学生的思考,不要急于给出结论。课堂提问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把讲台交给学生,军事的魅力在于交流和探秘,交流中能通过灵活的语言形式更能让人接受,而好奇心能在揭秘军事事件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不论是研究过往的军事战役,还是交流现在的全球军事形式,对学生都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z].2007.

[2]艾跃进.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的目标化教学及方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4(10).

[3]辛维刚.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j].国防,2006(10).

[4]罗朝晖.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深讨[j].科技咨询,2007(11).

信息化战争论文

姓名:学号:院系:专业:

摘要:信息化战争以信息化为其基本特征,以信息能释放为主要释放方式,以“三大系统”为主要作战目标,以确制导武器等信息化弹药和信息化作战平台为信息化武器,与机械化战争有着明显的不同。

前言:信息化战争作为—种新型的战争形态已经登上了战争舞台,其基本特征就是信息化.如同江泽民指出的那样:“人类战争在经过徒手作战、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几个阶段之后,正在进人信息化战争阶段”,“信息化可能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特征“。因此研究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以便在未来战争中把握先机很有必要。

信息能成为信息化战争战场能量释放的主要方式: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这种力量的竞赛不仅表现在武器装备的质量水平和数量水平的较量上,更主要的是还表现在战场能量释放方式的较量上。机械化战争战场释放的主要是机械能.即机械运动产生的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增加了机械化战场的机动速度、战场打击的精度和战场防护的隐蔽度,使战争呈现出高度机械化特征。

信息化战争作为机械化战争的高级发展阶段.其战场能量释放方式则不仅是机械能,更主要的是深刻体现人的智能活动的信息能,即各种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战场探测预警、情报侦察、精确制导、火力打击、作战指挥与控制、通信联络等能力。据资料统计,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参战的大型主战兵器只有1万多件,而参战的“附属保障兵器——计算机却达到4—5万台。参战的“附属保障兵器”超过主战兵器的4.5倍。这充分表明,信息能的战场释放已经成为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因此,有人把海湾战争的胜利比作信息化兵器的“硅片武器”对机械化兵器的“钢片武器”的胜利,其中就深刻反映出信息能在信息化战争中的重要制胜作用。

打击而决定战局的。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是在后期才进行大规模的“人员歼灭战”,即地面作战.而且是属于巩固和发展对“三大系统”打击效果的一种保证性作战。而科索沃战争干脆就没有进行“人员歼灭战”就达成了战争目的。这两次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的信息化战争,都是依靠信息战对“三大系统”进行重点打击来决定战局的;不仅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信息化战争的基本规律,而且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信息化战争的本质特征。

从近期发生的战争实践看,特别是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和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战争正在以全新的面貌主导着现代战争舞台,以“信息化”为主旨的各种本质特点日益显现,已经与机械化战争有着质的变化。归纳起来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战争在战场较量方式上,改变了机械化战争的那种陆海空单元战场、单一军兵种、单一作战领域的单元式战场较量方式,而是以信息化战场为依托,以战场认知系统、信息系统、指挥控制系统、战场打击系统(包括兵力、火力)、支援保障系统等五大分系统构成的作战体系间的整体较量。

二是信息化战争在作战目标上,改变了机械化战争那种以兵力会战、火力交战为主的歼灭战方式,歼灭敌人战场有生力量和重兵集团,从而夺取战场空间占领权和兵力数量优势权.而是以破坏、瘫痪敌方的战场认知系统、信息系统、指挥控制系统为主要作战目标,着眼破坏敌方的信息化战场支撑设施及运作基础,削弱和瘫痪敌方信息战能力,从而夺取战场信息获取、处理与利用的控制权。

三是信息化战争在作战目的上,改变了机械化战争以分别夺取战场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的战场主动权争夺方式,从而取得各个战场空间的兵力、火力数量优势的作战目的,而是以统一夺取制信息权,以信息权影响、制约其他战场主动权,从而掌握战场信息优势,即掌控战场实时感知的控制权、兵力火力的有效运用权、战场服务网络的通畅运作权。

四是信息化战争在作战形式上,改变了机械化战争以宽正面、大纵深的阵地攻防战、立体攻防运动战为主的作战形式,以联合作战、信息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组织和运作作战行动。

五是信息化战争在基本作战方式上,改变以往机械化战争那种在广阔的战线直接接触,以合同战役、战斗进行阵地攻防争夺的作战方式,而是以地空天一体化的信息攻击、远程精确制导“点穴”打击、大规模战略空袭等构成的非接触作战方式。信息化战争的这些新型本质特征,对机械化战争的战场较量方式、作战目标、作战目的、作战形式等方面的冲击与挑战是革命性的,充分反映了战争形态在发生着深刻的质变,标志着战争已经进入信息化战争的成熟阶段。

看一个战争形态的基本特征,首先要看其主导战场的武器装备水平。武器装备作为军事科学技术的物化成果利主要标志,反映着整个战争形态的基本作战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坦克、飞机、大炮之类的机械化兵器,代表着机械化战争的主要作战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因而成为机械化战争的战场主导兵器。而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新型战争形态,反映其作战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的必然是信息化兵器。

导、打击等功能,形成自动化、精确化和一体化水平的各种武器装备系统。主要包括太空中的各种侦察、预警、通信卫星,空战场上的第三代以上的战斗机、各种预警机等,海战场上的各种高技术战舰等.地面战场上各种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坦克、装甲战车等,它们都是信息化作战平台。从信息化战争实践情况看,信息化兵器已经成为信息化战场的“主力军”,在战场上发挥着机械化兵器不能替代的主导作用。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信息化作战平台是战场上的主导打击力量,信息化弹药也起了主导作用。信息化弹药在其总弹药量中虽然只占7%—8%,但却摧毁了80%—90%的战略战役目标。科索沃战争中,信息化弹药在总弹药量中的比例达到98%.机械化弹药只占2%。可以看出,信息化兵器主导着战场打击,成为决定战场效能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王辉《信息化战争基础知识思考与解读》军事科学出版社。

信息化战争论文【】

摘要:信息化是未来战争的主要特点之一,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保障。对军事技术自主创新进行了内涵分析,阐述了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意义,并提出了加强军事技术的基础研究以及加强科技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等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内部措施。

关键词:军事技术;自主创新;信息化战争。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地受到这些高新科技的影响。在当今世界,如何在日渐激烈的科技竞争中获得自身的优势,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速度以及安全的`关键所在。实践表明,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占领高新技术制高点,是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1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内涵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战略思想,这是对自主创新在国家战略和发展道路层面的释义。此外,自主创新从微观层面来看,其指的是一种科技创新的方式,一般来说,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和内容:一是指原始创新,也就是从基础的原理、理论出发,通过创新而获得的新的科学发现以及发明成果;二是指整合创新,也就是通过对现有的各种技术进行统一整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技术成果;三是吸收创新,也就是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形成新的科技成果的一种创新方式。这三个方面的含义和内容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首先,原始创新是提高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源动力,大多数科学技术质的飞跃均是来自于原始创新。而整合创新是基于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通过将新老技术、国内外技术的有机融合,以一些有着较强的技术关联性的重大产品或者项目为实施对象,实现对关键技术难题的突破或者技术的变革。最后,吸收创新则是对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进行吸收消化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以迅速地提高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其是原始创新和整合创新的延伸和发展。

作为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里的应用,军事技术的概念涵盖军事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全部武器装备,以及这些武器装备的研制、设计、操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军事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实力的提高,最终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军事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能在科技竞争中获得有利的战略地位,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完整和国家的安危。军事技术自主创新,就是通过向世界范围的先进技术进行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军事技术的原始创新、整合创新和吸收创新的综合创新能力,在军事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突破,进而能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事技术和军事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的军事技术创新要求在独立掌控创新目标的前提下,致力于在相关军事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不断提高军事技术相关设备的技术水平,形成先进、尖端的军事技术设施,不断优化和完善军事技术装备体系,进而提高军事技术装备对军队的保障能力,最终提升我军的战斗力,并且形成军事技术持续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2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意义。

第一,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的良好体现。马克思提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被应用于军事目的,那么这些技术将会不受指挥官意志的控制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技术决定战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观点的提出,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发展的内在规律。我国也提出要围绕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提升。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现代战争观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工业的现代化为军事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而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完全依靠国外技术的引进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依靠自主创新来促成我国现代化工业的转型并解决军队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把握良好的发展机遇,有效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形成一条中国特色的工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第三,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世界竞争格局中,科学技术的直接引进面临着较大的限制和困难,工业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的引进难度日益加大,军事技术的核心技术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当前我国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必须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投入经费对相关的核心技术进行突破,并且探索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互动,掌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主动权。

3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内部措施。

3.1加强军事技术的基础研究,增强科技竞争实力。

军事技术的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取得实质性进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开展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源动力。推进军事技术自主创新,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军事技术的基础研究,对军事技术相关的新思想、新原理、新概念、新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为军事技术的不断变革、提高军事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保障。现阶段,经过我国军事科技人员的长期努力,我国的军事技术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整体的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下一步,要再加大对军事技术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国家高新技术研究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3.2加强科技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

在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实践中,科技型人才是实现军队现代化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新知识的创造和新技术的发明,研制出代表先进科技的武器装备,形成武器装备不断升级换代的良性循环体系。同时,将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有机融合,将国防科研与社会科技、资本相结合,实现军事技术相关资源的有效配置,进一步完善军队科技体制,以便军事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国防和军队事业,更好地满足未来信息化战争对军事科技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阵。现代军事技术异化解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2]王璐,曾华锋。从战争工具到战略符号的军事技术[j]。湖南社会科学,2012,(06)。

[3]曾华锋,姚弘芹。军事技术转型特点[j]。国防科技,2002,(04)。

军事理论论文信息化战争

摘要: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监控、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作战的战争形势。

(一)定义与内涵。

进入21世纪,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方式的演变,促进了军事理论的创新和编制体制的变革,由此引发新的军事革命。信息化战争最终将取代机械化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战争工具的战争。信息化战争不会改变战争的本质,但战争指导者必须考虑到战争的结局和后果,在战略指导上首先追求如何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那种以大规模物理性破坏为代价的传统战争必将受到极大的约束和限制。

信息化战争中的信息是指一切与敌我双方军队、武器和作战有关的事实、过程、状态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被特定系统所接收和理解的内容。就对信息(数量和质量)的依赖程度而言,过去的任何战争都不及信息化战争。在传统战争中,双方更注重在物质力量基础上的综合信息化战争较量。

信息化战争作为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力量,以信息化作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其定义具有以下科学内涵:一是信息传递处理网络化,武器装备智能化,火力打击精确化;二是对抗活动在多维战场主要是太空、电磁、网络空间和认识领域进行;三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四是对抗形式表现为体系与体系间的整体对抗。

1、信息成为战争的主导因素:不同的战争形态,战争体系中的制胜要素的不同的。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化”是核心,是关键,是信息时代战争的根本标志和主要特征。首先,信息已成为武器系统可军队作战效能的“倍增器”。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左右着武器装备战斗力的的释放效能。其次,信息优势成为信息化战争制胜的根本条件。信息优势对战争进程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全面准确实时的情报信息将成为战争制胜的核心和基础;二是获取和保持信息优势将成为制胜的关键行动;三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高效运用时制胜的根本保证。再次,军事信息系统成为战争指挥与控制活动的基础,2、战争行动在多维化战场空间同时展开:20世纪之前的战争基本是在陆地和海洋进行,战场是平面的、一维的,一次大战后期开辟了天空战场,后来电磁空间又成为独立的战争争夺空间。至今,六维战场空间形成了,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空间形态由以陆、海、空、天、电磁等为主体的实体空间,向以网络,人的认知领域等为主体的虚拟空间。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的安全,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有能力夺取“虚拟领土”,是否有能力管辖好属于自己的“虚拟领土”。

3、信息化战争的体系与体系的一体化对抗:作战力量一体化,作战行动一体化,作战指挥一体化,综合保障一体化。总之,信息化战争中必须坚持一体化对抗的原则,搞好各个领域、各种作战力量、作战空间、作战行动和作战手段的协调配合,使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攻防手段、战场空间、信息情报都实现一体化,以整体力量制胜敌人。

作为一种崭新的战争形态,信息化战争尚在发展之中,但传统的战争内涵被打破,呈现扩大化的趋势,即信息化战争使传统的战争目的、战争行动、战争层次、战争主体都发生了变化。从战争形态自身发展的规律和信息化军事变革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战场空间透明化。

2、作战行动实时化。

3、打击目标精准化。

4、力量运用高效化。

5、作战手段智能化。

6、制胜机理发生变革。

7、网络战将成为战略级战争样式。

军队组织将高度小型化、一体化、智能化:小型化一是体现在全球武装力量的总体规模越来越精干化。二是体现在各国军队的指挥体制日益扁平化。三是军队的内部比例科学化。一体化主要是指信息化战争中作战部队编成将打破军兵种界限,遵循“系统集成,合成一体”的原则,按任务需求进行诸军兵种合成的一体化编组。高度智能化一是指未来军队的指挥控制手段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二是指大量的智能化武器系统和平台将装备军队并投入作战。

二、正确对待信息化战争加强国防建设。

信息化战争登上人类战争的历史舞台,不但改变了人类进行战争的方式与理念,也必然要求世界各国将自身的国防建设推向新发展。只有正确认识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的国防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使我们增强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树立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心。

(一)必须树立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国防概念。

1、要牢固树立信息化国防观念。信息化战争的胜利,仅有战争的正义性和民众及军队的抵抗精神是不够的,必须以强大的国防实力作支撑,才可能打赢信息化战争。

2、要牢固树立信息化人民战争观念。在信息化战争时代,人民战争依然是我们的根本优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信息化人民战争观念,坚持以人民战争思想作指导,探索信息化战争的制胜之道,坚持以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发展和创新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3、要牢固树立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观念。我们在加强国防建设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观念,在加强国防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加强国家信息安全领导机构建设,建立和健全国家信息安全法规与制度,探索各种技术手段和行政措施,确保国家信息安全。

(二)必须将国防信息化建设融入国家的信息化建设之中。

所谓信息安全,实质是要保护信息系统或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干扰和破坏,即保证信息的安全性。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关键内容。因此,公民应当自觉树立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观念,增强信息安全意识,遵守国家信息安全法规和制度,为保护国家信息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三)必须加强国家战略能力建设。

国防动员具有增强和改变战争力量的特有功能,动员的成效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日益成为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虽然拥有庞大的常备军,但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有明显的差距。因此,只有实施广泛深入的国防动员,才能有效地组织和动员群众,把人民群众的伟力转化为战斗实力,夺取信息化战争的胜利。

(四)必须加快信息化军队建设的步伐。

信息化本质上是国家战略能力的较量,而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我国当今的经济能力和信息能力还和世界强国存在巨大差距,为此,我国要加快国家战略能力建设,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信息能力,并把国家的战略能力和军事打击能力相结合,才能赢得信息化战争的胜利。

(五)必须创新信息化战争理论体系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不能沿用过去的东西,也不能照搬外军的理论,必须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战争理论体系。唯此,才能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纵观我国历史,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浮。我们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百年的沦落史,从1949年建国之后到2050年我们又将经历百年建设史。未来的五十年,我们要实现强国梦。我们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当前的世界眼光就是新军事变革,战略思维就是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运用。把信息化应用到国家的建设,进行电子政务,进行广播电视的网络化,通讯的网络化,对军队来讲就是打赢信息化战争,把信息用在战争准备上。

信息化军事变革中的国防信息化是依托国家信息产业的强大支撑作为其发展动力的,并植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科技基础之中。我国信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积累了雄厚的自主创新和生产能力,这为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军民一体化的加速实施,中国的国防实力将更上一层楼。

我们当代大学生更要以国家安全为己任,不要认为国防安全离自己很远,要时刻谨记身上的重担,自觉维护我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做出更多贡献。

五年制高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在行政法教学模式改革中,案例教学法是各法学院关注度最高、探讨最多的一种改革方法,在实践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但到目前为止,行政法学界对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及实践问题仍缺乏系统的认识,存在着诸多的分歧。基于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行政法案例教学进行客观、全面、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行政法案例教学。

一、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客观必然性。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又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method),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于1870年前后首创。它主要是针对当时非常流行的传统演讲式教学法以及教科书式教学法,为了摆脱纯理论的课堂讲授方法而创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行政法案例教学是在行政法的教学过程中将行政案例作为教学基本单位或辅助单位的一种行政法教学。与传统的仅将案例作为课堂教学以外的辅助功能不同,行政法案例教学是对行政法教学方法格局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1.行政法案例教学是由行政法学作为应用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

在法学研究中,学者们通常将法学研究归于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这两个范畴之下,学者们普遍将行政法作为理论学科。但是,随着对行政法制度研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学者开始从应用法学的角度研究行政法学问题。应用学科的最大特点是能够解决发生于这个学科背后的具体事实。行政法学作为应用学科,面对的就是发生在行政法适用过程中的具体案件。据此,行政法案例就成为支撑行政法学科的基点。

2.行政法案例教学是由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决定的。

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部将行政法课程列入法学教学计划。相比较其他法学,我国行政法学教学的起步要晚一些,但这并不影响行政法学教学是法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学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演绎式,二是归纳式。行政法学教学方式也不例外,演绎式行政法教學是由教师以单方讲授的方式从行政法律规范的基本理论出发,从一般到个别,演绎具体的行政执法过程及各种不同的行政法现象。归纳式行政法教学则是指从社会实践中的典型案件出发,通过对个别案件的分析、评议与总结推论出行政法的规范、规则并形成基本的行政法理论。

二、行政法案例教学的要素。

行政法案例教学包括三个要素:行政法、案例、教学。

1.行政法要素。

行政法作为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重要的法律部门之一,在不同国家的定义、内容和范围是不同的。英美法系国家将行政法定义为控权法,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行政法起步阶段受苏联行政法影响,将行政法理解为行政管理法,90年代中期以罗豪才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将行政法表述为平衡法。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选择和准备是不同的。

2.案例要素。

行政法案例最好以真实案例为选择。行政法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内容角度,繁杂性和过程均不同,因此案件的类型也不同。如有行政执法领域的案件、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等等。

3.教学要素。

行政法教学是指行政法课程中的教与学活动。教学要素就是围绕行政法的内容而实施的教学活动。

行政法案例教学的三个要素中,教学要素是关键。行政法和行政法案例是普遍存在的,其如果不与教学联系在一起,行政法案例教学就失去其实质意义。因此,我们应当把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研究重点放在教学上,即行政法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活动,无论是行政法还是案例,都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存在的,行政法案例教学是对行政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要真正实现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进行方法论上的更新。

三、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根据行政法教学的.需要,行政法案例教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1.行政法教学案例的选择。

行政法教学案例的选择非常关键,案例选择成功与否关系到教学预期目的能否实现。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做好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选择适合的案例。一个适合的案例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1)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所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指通过案例达到教学目的。每个案例的选择都是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服务的,选择的案例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能够反映教学内容并达到教学目的的案例。

(2)必须具有典型性。行政法案例成千上万,在案例的筛选上一定要注意选择那些经典案例,如田永起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孙志刚案件,105次违章,张先著案等等。学生对案件事实或情节的分析、讨论,对案例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或法律关系的争论、辩论,对行政案例处理结果的理由和依据的考察和评判,最后通过归纳和总结从研究分析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运用行政法案例教学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有许多的优势,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1)选择合理授课方式。

案例设疑式。案例设疑式,是指在授课前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案例,预先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学生对相关行政法律问题的预习和思考。在授课过程中,师生对预留案例的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行政法理论知识。案例设疑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接受知识有很好的效果。该教学模式可用于教学初始阶段,也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案例讨论式。案例讨论式,是指由教师针对行政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合适的案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获得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案例讨论式教学会使行政法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学生经过讨论后记忆会比较深刻,对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后遇到类似事件他们也知道如何解决。

(2)建立、完善案例数据库:案例教学需要大量且丰富的案例。教师搜集、选择案例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参考书、行政法学专业刊物(如《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中国行政审判案例》)、网络等,对其内容、难易度进行适当修改,重新设计、整理和编排。

(3)尽量进行小班授课,适合高年级学生教学: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效果取决于学生的积极配合,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学生人数过多,必然会影响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更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锻炼。因此,应尽量控制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班级人数,开展小班教学。案例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行政法律基础知识、自学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更适合较高年级的学生开展教学。

基于成果为本的金融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论文

摘要:高职高专市场营梢专业是以鲜明的职业特色与较强的动手能力为专业定位的,为工商企业在市场营梢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竟争的日益激烈,工商企业对市场营梢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日趋朝着科学化、专业化、技能化方向发展,给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特别是课程设置提出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是摆在广大相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研究高职高专院校当面衬工商企业衬市场营梢人才需求呈现的新变化而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时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就业导向课程设置职业特色。

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高职高专教育一直强调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紧紧围绕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开设专业课程。显然,高职高专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开设相关课程,积极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直接影响就业市场的基本结构,影响各学校就业水平的高低。高校连年扩招在很大程度上给就业造成压力。摆脱这种局面的途径之一就是各高校要有发展的眼光、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

因此,从就业市场与职业发展的角度进行课程设置必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尤其是全国上下如此重视就业率的今天,更需要在充分枯计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后,再作出专业课程设置的决定。这样会有助于学校与地区经济同步发展,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学校发展打下一个较好的社会基础。不过,在设置新专业与开设新课程方面,必须注意两种观念:第一,“社会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马上设置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课程”的观念。紧贴市场办专业与开设课程本无可非议,但如果一味强调“与时俱进”,紧贴市场,一哄而上办专业,就有可能造成部分专业的毕业生无处就业的被动局面,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二,职业教育必须针对具体某个岗位对个体进行训练,使个体接受职业教育后能够立即承担岗位任务的观念。这种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办学理念。事实上,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无论哪种专业仅靠承担岗位任务的知识、技能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是不够的。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需求,相关的岗位技能也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岗位工作的技术要求,因而强化岗位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就成为课程设置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有一种共同的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做支撑。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以各产业生产技术为主要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生所掌握的生产技术是否符合市场与企业的需求。是检验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技术能力的获得,成为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课程体系的构建正是体现了高职高专以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以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为重点。因此,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需要时,必须及时转变办学观念,不再原地踏步。要紧紧把握市场脉搏,并能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手段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不仅要做好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而且还要根据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课程的调整,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做,及时开发新的实践课程,要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真正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以尽快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能力。

市场营销是综合性、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和领域。同时,市场营销也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与挑战性很强的职业,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要求。不论是生产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不论是政府还是职能部门,都存在营销或类似于营销的问题,因而具有较广的普遍性,从而使市场营销作为职业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目前,在我国工商企业中从事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工作或职业占相当的比例。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及工商企业对市场营销类人才的需求不仅在量上,更重要的是在质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社会对市场营销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尽管当今社会中仍然有部分人将市场营销误认为“推销”,从事市场营销的人员等同于“业务员”,但是,有更多的有识之士站在关乎企业生死的角度,以更为科学、专业的角度及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职业。可以这样说,在未来的职场上,那些具有专业技能、开拓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管理型、复合型市场营销人员将成为工商企业竞相争聘的主要对象。

事实上,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所面对的问题必须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在专业设置时要根据生产一线跨学科的特点,将生产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设置复合型专业。随着现代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综合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技术岗位的职能内涵不断丰富,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这就为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加快培养既具有一定职业素质又具有现代营销观念、掌握先进营销策略、有较强的营销管理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因此,在进行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时,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对专业课以突出专业应用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实用性”的特点。“市场营销学”是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运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实行案例教学法,取代传统的理论结构教学法,更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亲身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与热情,增强参与感与成熟感。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市场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加大案例分析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突出“实用性”之后,通过推销实训,检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在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对课程内容予以调整。与此同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实际效果,力求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成绩的统一,并坚持教考分开的原则,以往在课程考核方法中,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学生只要死记硬背有关理论条文,就可以收到相应的高分,但却缺少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所以,在理论与实践考核中都加大案例分析的比重,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运用实际操作的能力,特别是在商品推销与营销策划的环节中,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工作成效,并以此为基础评定学生的成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与实际效果相脱节的矛盾。

第二,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际动手能力,保证实践教学水平。市场营销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岗位,加大与现场解决技术问题能力及必要的相关技能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授课时数很有必要。同时,还应看到专业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基础,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也同样起着最直接的作用。所以,课程发展也应该注意课程设置能够引导、塑造、重组或改造学生的个性品质,能够启发学生认识自我,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体系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在进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时,只遵循“必须、够用”的基本原则还不够,还必须坚持在具有一定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以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商品推销、营销策划、市场开发与调研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专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为此,要有目的地缩小部分理论课时,减少陈述性课程教学时数,增加过程性课程教学时数,将《推销理论与实务》、《营销策划》、《商务谈判》等课程部分或全部改为实践课程,强化《销售管理》类课程,充分考虑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要加强独立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利用多种形式,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专项营销(市场调查、短期促销)参与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缩短与社会的距离。从而,不仅为学生提供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还要为学生实现职业转换创造条件。

第三,在扩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淡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相结合,或构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两段式结构;或构成横有基础理论知识,纵有专业技能的纵横交错立体结构。无论哪种结构都强调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不断强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有针对性地扩大选修课程范围,特别是要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把人文社科课程、部分文化基础课程及部分工科基础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适时开设《物流管理》、《超市与连锁经营》、《客户关系管理》、《会展营销》、《服务营销》、《房地产营销》、《汽车产品营销》、《机电产品营销》等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课程,从而使整个课程设置形成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基本课程与前沿课程相结合的模式,使学生打下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专业课程的学习,将所需基础课程溶入专业课程、前沿课程的学习中。此种模式拓宽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较为扎实的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专业技术的学习又反过来巩固和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实现营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市场营销专业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

总之,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为核心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研究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是摆在从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与实践才能加以解决。

本文系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试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理念论文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呼唤教师群体智慧的凝结,而传统的教研组管理与建设出现了工作形式、竞争机制、反馈机制及校本研究等方面的一些缺陷和不足,无法满足广大教师尤其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教研方式,实施有效管理,推进有效教学,构建和谐的教育教学平台。

关键词:新课程;教研组管理;对策。

在新课程如火如荼发展的背景下,教研组的管理与建设需要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积极促进自身各方面的转变,统筹兼顾,从而才能发挥教研组的管理与建设的整体优势与作用。与此同时,在教研的过程中,探索一条发挥教研组与教师凝聚力的发展之路,有助于提升当前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教研组及教研组长的概念及功能定位。

一般而言,教研组是指以本校教师为基础形成的学科教学研究组织,它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具有教学、科研、培训等基本职能,是有效地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校本培训、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所谓教研组长主要是指学科组或年级学科组的负责人,组织本组教师进行学科和教学研究以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教研组长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组特点,制定教研计划,采取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并负责检查落实情况;组织好本组的教学活动;引导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法规和文件,钻研学科新课标、新教材,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开展好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说课等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背景下,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教研组必须承担起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因此,优秀的教研组长除了要完成教研组所赋予的传统职责之外,还要处理好组内常规教学和教育科研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校教学科研良性循环的推动者。

二、教研组管理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研组管理与建设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各种配套制度管理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土壤,尤其在一些具体环节还存在严重的缺陷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研组工作形式化、单一化。长期以来,中小学教研组工作流于形式的状况较为严重。通常学期初,学校要求教研组长拟订一份学期教研计划,上交到教导处,至于计划是否可行,不得而知。集体教研活动也往往是由学校统一指定,多数教师只是随便聊聊,或是就某一问题谈谈看法。到学期末,每人写一篇教研心得和听课笔记一起上交,一学期的教研活动就此划上了句号。

2、教研组工作竞争机制不合理。由于学校引入了较强的竞争机制,制定了名目繁多的考核规则,其中对同学科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份额相对较大,又牵涉到奖金的分配和教师的声誉,因此造成同事间的不良竞争,甚至相互嫉妒、猜疑,不利于教师的真诚对话和交流。在开展教研活动中,教师投入的精力不够,难以协调配合,或是怕得罪人而口是心非,这些都不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更不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使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机会白白流失,使本来该生动活泼的教研活动变得死气沉沉,流于形式。

3、教研组工作反馈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教研组工作普遍存在只检查不反馈的现象,或者只向上级汇报总结而没有把工作信息反馈基层教师。教研组给没有丝毫的独立决策权,只有人微言轻的建议权,常常导致费力不讨好的结果。由此可见,教研组工作权力没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加上在实施工作中存在反馈结果的模糊性和笼统性,教研组工作反馈机制迟迟不能落实到实处。

4、教研组工作缺失校本关照。在这些年的实践调查中,不难发现中小学教研组工作一直存在着千篇一律、按部就班的缺陷,他们在实际的调查、总结报告中反映的往往是些过时的教学问题和矛盾,并没有保持新课程改革的高度热情,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激发教师的“示范”作用,挖掘出自身所在学校、学区的校本资源,转化为实际的'校本课题研究,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发展。此外,有些学校的教研组机构形同虚设,几年下来都没有真正开展过教研活动,更不用说组织学校教师进行校本研究。总之,如果缺失新课程的校本理念支持,那么学校教研组就失去了普遍意义。

三、教研组管理与建设的实施对策。

1、学习是教研组建设的首要途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研组要形成一种浓厚的重视学习、热爱学习的风气,要努力创设各种各样的有利条件,便于教师开展学习活动。

同时还要不断地通过处理问题、解决困境的过程来激发教师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自觉地做学习型教师,通过学习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来强化教研组功能,努力建设学习型的教研组。

为推动教研组工作,可具体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1)提出一些可行性指标,督促教师完成。如要求每位教师在一学年中,研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或业务书籍,写出一篇好的教研论文,听一次或几次学术讲座报告,参加一次教学观摩交流活动,参与一项科研课题研究,等等。

(2)在教研组内介绍一些好的图书杂志书目、好的网站文章,动员教师去购买或借阅学习;通过校园网建立教研组的网上图书馆,方便教师的学习和查阅,使学习资料的使用更具便捷性、时效性。

(3)创设适宜的工作环境,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学习、交流。如组织教师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参加学校课改实验的研究,参加校际公开课等等。

(4)对教师的学习心得体会、学习研究成果提供一些交流展示机会。如每期轮流请一位学有所得或学有所长的老师在组内作学习研究专题讲座,一方面可促进讲座的老师在准备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使其产生一种被认同感,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并形成示范效应。

2、科研是教研组建设的基本动力。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所教的每一节课都会遇到一些新的情境,产生一些新的困惑。因此教师必须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理念,“在研究的状态中进行教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科研。教师要努力形成一种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来从事教学的工作状态,从而在教学活动中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新,以更好地顺应当前课改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教研组责无旁贷的任务,是教研组建设、发展的基本动力。在教研组中开展科研活动,应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科学选题原则。选题要注意实用性、可行性和参与的广泛性。实用性是指教研组选择科研课题的目的要十分明确,必须是直接与学生发展、与教学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必须是教学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或新出现的问题。可行性是指要具有一定的实施条件,具有可操作性。教研组做课题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决不可贪大求全、好高骛远。参与的广泛性是指所选的课题必须是大部分老师感兴趣的、关注度很高的问题,必须是大部分老师愿意参加的,具有参与热情、参与积极性和参与能力的课题。

二是研究方法可行性原则。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必须要立足于解决教学问题这一研究目的来确定研究的手段方法,找出、找准问题是教学科研的突破口,解决问题是教学科研的基本内容。

校本是教研组建设的关键环节教研组建设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学校校本教研水平和质量那么,教研组应该如何做到实施有效的校本教研首先,教研组有必要通过举办各种课型的讲评活动,调动教师的教研积极性,活跃学校的教研气氛在此基础上,教研组还要有更深层次的课题驱动力对于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有一些教师自己可以解决,或在他人的协助下解决,但有些问题却要教师长期追踪,集体研究,这样的问题就应当把它提取出来,作为课题,组织教师有计划分步骤有策略地去研究去解决其次,教研组作为学校教科研的基础机构,应当承担起打造师资队伍的重任既要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及注重新教师的培养,又要关注教师队伍的学习和科研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因此,教研组要经常组织教师们学习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等。

教研组在校本教研工作要有新思路。加大对校本研修工作的重视力度,制定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校本教研制度,实施课题带动策略,专业引领学科化、聚焦课堂,掌握与运用校本教研的方法,优化校本教研形式,丰富校本教研内容。特别是教研组应该以课题为动力,深化校本教研。课题研究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立项课题研究”,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各级立项课题研究;二是“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人人都参与,人人有课题”,走“小课题,大研修”之路,引导教师开展以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主的行动研究,以解决教师教育内涵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牟映雪.教研组协作文化构建与教师专业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9).

[3]刘泽平.教研组工作的组织与管理[j].教学与管理,,(1).

[4]朱宁波,张萍.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j].教育科学,,(5).

[5]张云洁.以合作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市d小学教研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6]徐丽华,吴文胜.教师的专业成长组织: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于基于信息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论文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医药卫生管理专门人才为目标。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在课程教育设置中很多都是不合理的,在教学内容中很多都是重复的,学时相对也较多,需要结合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还要对一些相关性管理学科的重复内容进行整合学习,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科学合理。

教学课程的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也直接关系到大学专业人才的质量和能力培养的效果。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各个学科的知识不断的增加,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课程越来越多,在对课程教学之间又缺少相互联系,导致学生的负担十分沉重,因此需要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让课程更加合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要让课程教学体系整体化和科学化,以适应社会对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推进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的顺利发展。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对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等知识进行培训,能在文教、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学生主要就是学习现代管理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接受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好的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能够更好的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和决策的能力。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能力;(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必须定量分析技能;(3)还要对质量管理和数据收集处理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进行掌握;(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制度;(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

1.1医学课程设置所占比重过大。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在医学院校开办的过程中,为了突出医学的优势,因此在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课程体系中,认为医学课程设置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区别于其他类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的特色,长期形成了“医+管”的课程设置模式,导致医学教育课程多,课时总量大的问题。加之过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招收的是文科学生,学生学习医学课程的难度大,学习负担沉重。

1.2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由于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很多课程设置上面十分不合理,对于医学院校采用的“医+管”的模式,在专业课程上有很多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忽视各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的知识体系混乱;课程分类不准确,课程教学功能不明朗;对于教学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在对社会上存在的实际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

2.1医学课程的整合。

在对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要针对学生能力进行设计,很多学生从事卫生管理、卫生监督、预防保健、计划生育、疾病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要求学生更好的掌握自身学习的专业知识,对于以前学习的十多门课程,内容相对较多,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把握深度,导致学生学习中不够重视,教学效果较差。为了让学生在不违背医学教育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对医学课程进行了整合,采取与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分离,设置独立的适合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的医学课程,即把医学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两门医学课程,学时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作为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就应该以学生能力、素质作为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基础,应具备卫生事业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经济分析和预测。因此必须要具有扎实、广泛的人文基础和管理学知识,必须掌握和了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实际的学习中,需要制定符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还要明确管理的理论知识,要以医学为基础的课程建设思想。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管理专业课程门数及学时数,增设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关课程,如卫生政策研究、健康教育学、卫生管理统计等课程。对一些内容陈旧的课程则直接砍掉,如初级卫生保健。这样在总学时相对不变的基础上,精减了近268学时的空间来发展管理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教育。

3、课程整合的实施保障。

在对课程整合中并不是简单的将几门课程柔和起来,这是需要我们对整个课程进行科学调查和分析,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有相应的机构和师资作为教学保障。具体说需要以下保障:

3.1需要有组织保障。学校应设置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临床医学概论教研室等相关机构。

3.2要有专职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在教学中有统一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要对教学内容全盘把握,使相关学科的教学恰当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复、脱节,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3在课程整合中,要采取专家、教师、学生意见,及时了解课程整合教学反馈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之更好的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3.4还要对渠道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例如,教学的经验和外出的进修等。在课程整合中对师资的要求高,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整合的研究。

要对教材不合理的地方做出调节,对卫生改革的新思路、新理论、新做法,提出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前沿讨论课题,弥补教材滞后的不足。

4、结束语。

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构想,其特征是突出科学、技术,新医改政策下,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从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中医药高等院校肩负着卫生管理队伍建设的任务。

基于成果为本的金融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论文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区别与普通学历教育的教育类型,其课程的设置既要具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又要满足职业教育的具体要求。本文从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出发,论述了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操作程序和方法,进一步说明该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特点,为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预期学习成果;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等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类型…,它不仅具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还具明显的职业性、功利性、综合性和适应性特征],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和方法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近年来,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推进和高职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改革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和以培养目标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等等,但其共同的缺点是并未改变教师为教学的主体思想,勿视了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基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很理想。而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在企业需求调研和学生基础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预期学习成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构建模式,既能够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又能密切联系学生的专业基础状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是高职专业课程构建较为理想的模式之一。

1预期学习成果及其内涵。

预期学习成果是指学生完成学习后将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它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性成果指学生修完本专业课程后将获得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成果指学生修完本专业课程后将具备的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职业态度性成果指学生修完本专业课程后将获得的工作态度、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

预期学习成果根据学习的阶段、内容可划分为不同的级次。如专业预期学习成果、课程预期学习成果、单元预期学习成果和课堂预期学习成果等。

高职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论文

论文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各级各类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职业学校在信息化环境基本建成的前提下,应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建设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要注意突出重点,投入资金,循序渐进,有效激励,从而促进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建设亦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得到高度重视,并以此推动了办学理念的变革。

教育部在发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这给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在完成信息环境的基本建设基础上,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解决“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问题。

教学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建设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刻不容缓的目标,摆上议事日程。

1.1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

1.2题库/试卷库。

1.3课件。

1.4精品课程:包含培养方案、参考文献、教案、学习指南、习题库、课件、实验、教学录像等。

1.5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的解答。

1.6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等等。

个人以为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可以而且必须建设的教学资源。有了资源库,教师备课时就有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素材,同课程老师不需人人都去分别查找与教学有关的相同资料,可以节省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资深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教案、备课笔记等优质资源共享出来,一方面可将这些老师的智慧结晶永久保留下来,成为学校不可多得的独有的宝贵资源,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也为新教师的学习成长提供最佳途径和平台,且不必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丰富的资源,更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复习、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供良好平台。

2.1购买优质资源库采取购买部分适用于专业教学的优质资源供师生选用。

2.2自建教学资源库。

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筛选、收集相关专业学科的免费资源(形式多样);二是激励老师将长期积累的大量宝贵资源共享出来三是通过发布平台将购买的教学软件、dvd、随书光盘等进行转换和网络发布。

3.1突出重点,保质保量。

对于学校而言,需建资源库内容很多,我们不能盲目求全求多,要因需制宜,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科发展优势,认真研究、论证,择重择要有序的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做实做好,做优做精,避免泛泛而建,建而无效。对于某一个类型资源库能收集到的信息素材更是海量,在对这些信息素材收集后,要进行甄别、筛选、整理、组合,精选符合学科教学实际需要的、内容科学与准确的信息,进行充分、有效、合理的整合,摒除“拿来主义”,避免只重量而忽视质,最终导致“资源库是个杂物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

3.2发挥优势,分工协作。

资源库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按照学科教学过程和教学要求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组织,这确定立了教研室、教师在资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广大教师既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者,又是教学资源库的利用者,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这是建设资源库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中心应当做好资源库平台建设、资源库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成立资源库建设专家组,负责资源库建设的项目论证、评价。成立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组,负责某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各环节参与成员职责明确,分工负责,互相协作,确保每个环节不掉链子,共同搞好资源库建设。

3.3加大投入,推动建设。

必要的投入是资源库建设的保证。资源库建设将更进一步促进信息化环境的完善。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存储系统、数据库备份、容灾系统,搭建安全、快速的网络平台,建设先进的管理系统,确保资源库数据安全,支持资源库的大容量存储和大规模应用;二是建立课件制作环境,建设同时可供5人以上同时进行课件开发的开发中心,配置高性能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课件制作工具,摄、录设备,音、视频处理工具等,为资源库建设提供较好的环境和平台;三是建设网络多媒体教室,为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堂辅助教学提供环境和保障。

3.4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规模庞大的工程,费时费力费神,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一方面要承担学校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另一方面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各有差异以及参与的热情高低不同。而作为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力量的专业型信息技术人员缺乏。都将影响资源库建设质量和进程。因此有必要对资源库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依据学科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分时、分段进行,并逐渐完善。

3.5有效激励,促进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教师方便用、学生乐于学,优质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进展和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调动广大老师参与建设积极性。学校应制定切实有效的、完善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学科资源库建设项目申报和建设实施的项目组,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对于建设成果经专家评审合格,应将成果纳入参与者业绩评估或工作考核中,并给予物质奖励;对积极参加知识共享的教师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足够的奖励(智慧结晶,具有知识产权)。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促进学科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校教师的知识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

4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教学资源库作为各种教学资源的汇集,绝不是教学素材、资料的简单堆积。它直接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以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教师方便用,学生易于自主学习为目的。因此资源库建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4.2标准化:遵循标准是保障资源库广泛共享的基础。建设科学的资源规范体系,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库著录的标准化、检索的规范化、检索途径便捷化。

4.3结构化:合理的结构可以确保资源库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

4.4动态化:长期稳定的不断更新与维护是资源库具有生命力的保障。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资源库的功能和内容应该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就学校当前条件而言,建设资源库尚存在某些瓶颈,但不能因此而迟疑。资源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切实将其列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专家组、项目组,充分论证,认真规划,扎实实施,制度激励,切切实实将资源库建设好,以此推动办学理念的变革,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科研创新、合作交流等的持续发展,为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最好的信息环境,并最终建成数字化、现代化校园。

参考文献:

五年制高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

作为建设的主体,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必须贴近德育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师思想观念,自愿接受并采用这种新型的、挑战性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加强对德育教师的教学空间建设的培训,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寻求资源,如校本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研室沙龙等。校本培训可以请专家或相关的计算机教师,让德育教师集中时间,全身心地学习系统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或有效利用教师的空闲时间,根据德育教师的实际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答疑。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通过走出去学习,由他们去完成点的'任务,再带动面的发展,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德育课程教学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如何在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德育的育人效果是德育课程要重点思考的。根据德育大纲的要求,德育课程教学要符合三贴近原则。因此,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需要贴近德育专业,融汇各方资源如网络、现实,打造有德育专业特色的教学空间信息化。德育专业要实际,多点积极的能量,要符合学生生活,符合成长规律,健康引导,不能误导。因此需要德育教师对资源要有所筛选和设计,做到真正三贴近,同时要善于发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保证资源融汇的有效性。

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从理论和实际上协调各部门,积极为德育专业集聚资源。学校在政策上要支持和保障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同时积极开展德育专业空间建设的研讨,提升学校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学校信息化整体发展。

4结语。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信息化教学在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使用论文

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的指导思想――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结合,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宽口径培养目标的要求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偏基础课程。在该课程中几乎涵盖了有关电气工作的所有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与电气工程的各个方面均息息相关。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以此提高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效率。

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特点为:其一,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课程内容包括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每一章都是一个崭新的内容,并涵盖大量的理论知识点,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其二,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过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工程实训环节。

由于电气工程基础课程具备以上两个特点,所以对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由于课程设置的教学学时数有限,即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无法全面讲授知识点以及与电气工程实践相联系,所以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以消化和理解较为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其次,课程教学没有把握住重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加之教师缺乏对学生必要的课后复习指导,从而造成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效率偏低;再次,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没有将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导致教学效果完成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

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上,使其具备较强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开放课程资源,使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入教学资源系统,可以随时进行课程学习。同时,在教学资源系统中存储了大量的仿真实验、演示实验、虚拟实验等实验教学信息,可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缺失,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其次,信息化教学方式是一个开放的课程建设平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字化资源,还可以有效促进产、学、研三者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网络信息化教学资源系统能够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研究专题,让学生进行课外研究,使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学生在研究专题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信息化教学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使教学场地和教学时间不受任何限制。由于网络信息实现了高度共享,所以学生可以学习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满足学生差别化的学习需求,从而使信息化教学更具可持续发展性。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电气工程基础教学的内容不再只局限于教材当中,而是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教学。在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对教学进行辅助时,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的是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其通过各式各样、图文并貌的动画、音乐、图形和图像等,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中声音和图像可以使原本较为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能够将一些原本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进而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最强大的地方就在于其能够进行一些模拟操作,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由于多媒体的使用完全是教师在控制。为此,在软件的选取和课件的设计上应尽量贴近教学内容,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可将发电机调速器的动作过程、凝气式火力发电厂的生产过程、一次设备及二次设备的.调频过程、继电器保护器的分合闸过程、电气控制回路的动作过程、倒闸操作过程等等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种课件不但能够重复播放、反复操作,而且还能够出现不同的界面,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这种教学形式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应用,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课程的内容随之加深,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变得更加容易。

(二)构建实践教学资源系统。

实践教学资源系统的构建应以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支撑,以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开发为核心。同时实验内容的设置应尽量以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为依托,以此来体现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先进办学理念。该资源系统由以下四个模块构成:。

1、管理模块。在整个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实验教师既是教学的指导者,也是信息网络平台的管理者和各种实验项目的开发者。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并将这部分经验有效地融入到信息网络教学当中,以此来监控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并从旁引导学生,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2、实验与实践模块。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和具体实验时间,这样有利于开放实验室运行模式的顺利实施。教师可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设计必选和可选两类实验项目。学生则可借助信息网络平台,结合自己对各类实验的兴趣,合理选择所需的实验项目。当学生选好实验项目以后,教师按照实验项目的数目和具体参加人数,来编排实验时间表。对于一些教学以外的设计性实验,学生可自行组织成创新协作小组,然后进行提前预约,在获得相关负责人批准后,按照预先申请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完成相关实验。信息网络平台除了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外,还能够按照相关的行业特点设置标准化的测试题库,这样便于学生在网上进行专业技能竞赛,进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协作交流模块。信息网络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以实时交互的形式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不仅可以利用信息网路平台中的bbs及讯息等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也可以通过聊天室及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在线讨论,彼此间交流意见、答疑解惑。

(三)建设数字虚拟实验室。

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基础课程中原有的纯物理实验现已无法适应现代化电力系统的需要,这部分实验已经很难满足电力系统实验教学的要求。为此,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采用数字虚拟试验则可以有效地克服实验仪器方面数量和质量的不足,以及教学经费和实验场地等相关因素的限制。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对电力系统的各种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并且还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遥视、遥控、遥测和遥调,由于计算机的自动化程度较高,所以实验效率也较之以往有了极大程度地提升。原有的纯物理实验因为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要求,致使实验难以达到设计性和开放性的目的,而数字虚拟实验却能够真正实现实验的设计性和开放性,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职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教育和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建设先进性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使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好地为各项工作服务,必须加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高职;档案管理;信息;措施。

高职院校档案是指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建设先进性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学校发展历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是高职院校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档案信息化是以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档案资源为对象,以档案工作为依托,以档案管理学最新理论为指导,按照信息社会和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开展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开发和利用的现代化管理过程。

一、高职院校档案的重要性。

1.高职院校档案凝结了高职院校的良好校风,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模范读本。这些档案所反映的内容是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是大家共同遵守、自我约束、自觉追求的准则。各个高职院校的档案无论是教学档案、科研档案还是管理类档案无不渗透着表现出各个学校的良好校风。

2.高职院校档案汇集了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是师生学习知识的鲜活教材。高职院校是知识传播地,是教学和科研的主要阵地。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在实践中产生的教学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每年随时进入高职院校档案之中,成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门类。

3.高职院校档案是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重要资源。档案的服务功能是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整的'档案资料在教学科研、党政管理、文化建设及基本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学校档案的查找和利用,可以清楚地看到学校的历史发展情况,看到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同时,也可以从中发现不足,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做好工作。

二、加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及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明确管理责任、建立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领导体制。高职院校领导首先应该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力度,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的计划中来,促进档案工作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协调发展,根据档案工作的主要特点建立科学管理的层次体系和档案工作网络体系。完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依法治档。高职院校应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建立与学校办学规模相对应的、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统一、集中管理学校的各类档案。

2.实现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电子化和文档一体化。文档一体化是实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办公自动化对档案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计算机电子技术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硬件保障。现在已经到了计算机普及的时代,高职院校都已开始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还没有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高职院校,要创造条件,逐步到位,使档案信息化工作与办公自动化同步发展,以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

3.编制出适合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档案编研资料,以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要建设数字化档案室,首先要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档案室中存储的档案包括纸制档案、照片底片档案、录音、录像(视频)档案等各种载体的档案和现行文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

二是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充分运用计算机电子技术,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提高档案检索利用服务质量。

三是积极推进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

对各种类型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积极建设相关的全文数字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尽快实现档案全文信息查询,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四是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档案室要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加强对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的监督、指导,保证各部门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研究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制订电子档案管理办法。实现档案信息处理电子化,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采集实时化,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

参考文献:。

[1]李琳.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3).

[2]秦东.高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j].上海档案,,(3).

[3]吕静.高校改革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新思路[j].四川档案,,(4).

基于成果为本的金融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论文

摘要:高职高专市场营梢专业是以鲜明的职业特色与较强的动手能力为专业定位的,为工商企业在市场营梢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竟争的日益激烈,工商企业对市场营梢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日趋朝着科学化、专业化、技能化方向发展,给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特别是课程设置提出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是摆在广大相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研究高职高专院校当面衬工商企业衬市场营梢人才需求呈现的新变化而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时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就业导向课程设置职业特色。

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高职高专教育一直强调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紧紧围绕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开设专业课程。显然,高职高专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开设相关课程,积极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直接影响就业市场的基本结构,影响各学校就业水平的高低。高校连年扩招在很大程度上给就业造成压力。摆脱这种局面的途径之一就是各高校要有发展的眼光、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

因此,从就业市场与职业发展的角度进行课程设置必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尤其是全国上下如此重视就业率的今天,更需要在充分枯计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后,再作出专业课程设置的决定。这样会有助于学校与地区经济同步发展,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学校发展打下一个较好的社会基础。不过,在设置新专业与开设新课程方面,必须注意两种观念:第一,“社会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马上设置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课程”的观念。紧贴市场办专业与开设课程本无可非议,但如果一味强调“与时俱进”,紧贴市场,一哄而上办专业,就有可能造成部分专业的毕业生无处就业的被动局面,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二,职业教育必须针对具体某个岗位对个体进行训练,使个体接受职业教育后能够立即承担岗位任务的观念。这种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办学理念。事实上,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无论哪种专业仅靠承担岗位任务的知识、技能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是不够的。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需求,相关的岗位技能也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岗位工作的技术要求,因而强化岗位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就成为课程设置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有一种共同的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做支撑。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以各产业生产技术为主要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生所掌握的生产技术是否符合市场与企业的需求。是检验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技术能力的获得,成为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课程体系的构建正是体现了高职高专以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以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为重点。因此,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需要时,必须及时转变办学观念,不再原地踏步。要紧紧把握市场脉搏,并能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手段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不仅要做好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而且还要根据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课程的调整,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做,及时开发新的实践课程,要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真正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以尽快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能力。

市场营销是综合性、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和领域。同时,市场营销也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与挑战性很强的职业,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要求。不论是生产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不论是政府还是职能部门,都存在营销或类似于营销的问题,因而具有较广的普遍性,从而使市场营销作为职业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目前,在我国工商企业中从事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工作或职业占相当的比例。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及工商企业对市场营销类人才的需求不仅在量上,更重要的是在质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社会对市场营销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尽管当今社会中仍然有部分人将市场营销误认为“推销”,从事市场营销的人员等同于“业务员”,但是,有更多的有识之士站在关乎企业生死的角度,以更为科学、专业的角度及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职业。可以这样说,在未来的职场上,那些具有专业技能、开拓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管理型、复合型市场营销人员将成为工商企业竞相争聘的主要对象。

事实上,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所面对的问题必须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在专业设置时要根据生产一线跨学科的特点,将生产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设置复合型专业。随着现代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综合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技术岗位的职能内涵不断丰富,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这就为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加快培养既具有一定职业素质又具有现代营销观念、掌握先进营销策略、有较强的营销管理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因此,在进行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时,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对专业课以突出专业应用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实用性”的特点。“市场营销学”是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运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实行案例教学法,取代传统的理论结构教学法,更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亲身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与热情,增强参与感与成熟感。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市场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加大案例分析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突出“实用性”之后,通过推销实训,检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在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对课程内容予以调整。与此同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实际效果,力求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成绩的统一,并坚持教考分开的原则,以往在课程考核方法中,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学生只要死记硬背有关理论条文,就可以收到相应的高分,但却缺少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所以,在理论与实践考核中都加大案例分析的比重,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运用实际操作的能力,特别是在商品推销与营销策划的环节中,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工作成效,并以此为基础评定学生的成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与实际效果相脱节的矛盾。

第二,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际动手能力,保证实践教学水平。市场营销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岗位,加大与现场解决技术问题能力及必要的相关技能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授课时数很有必要。同时,还应看到专业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基础,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也同样起着最直接的作用。所以,课程发展也应该注意课程设置能够引导、塑造、重组或改造学生的个性品质,能够启发学生认识自我,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体系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在进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时,只遵循“必须、够用”的基本原则还不够,还必须坚持在具有一定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以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商品推销、营销策划、市场开发与调研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专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为此,要有目的地缩小部分理论课时,减少陈述性课程教学时数,增加过程性课程教学时数,将《推销理论与实务》、《营销策划》、《商务谈判》等课程部分或全部改为实践课程,强化《销售管理》类课程,充分考虑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要加强独立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利用多种形式,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专项营销(市场调查、短期促销)参与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缩短与社会的距离。从而,不仅为学生提供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还要为学生实现职业转换创造条件。

第三,在扩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淡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相结合,或构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两段式结构;或构成横有基础理论知识,纵有专业技能的纵横交错立体结构。无论哪种结构都强调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不断强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有针对性地扩大选修课程范围,特别是要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把人文社科课程、部分文化基础课程及部分工科基础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适时开设《物流管理》、《超市与连锁经营》、《客户关系管理》、《会展营销》、《服务营销》、《房地产营销》、《汽车产品营销》、《机电产品营销》等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课程,从而使整个课程设置形成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基本课程与前沿课程相结合的模式,使学生打下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专业课程的学习,将所需基础课程溶入专业课程、前沿课程的学习中。此种模式拓宽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较为扎实的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专业技术的学习又反过来巩固和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实现营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市场营销专业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

总之,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为核心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研究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是摆在从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与实践才能加以解决。

本文系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相关范文推荐
  • 11-17 小班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16篇)
    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教学反思范文中展示了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入思考和全面总结的能力。活动目标:1、愿意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 11-17 辞职报告简略版(汇总22篇)
    辞职报告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的一种书面材料。阅读下面的辞职报告范文,你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写作方式和思路,为你的写作提供灵感和参考。尊敬的领导:你
  • 11-17 行业竞业限制协议(精选22篇)
    竞业协议对员工未来的职业发展和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和约束。大家可以通过阅读下文中的竞业协议范文,了解不同行业对竞业限制的具体要求。合同编号:合同签订地:甲方
  • 11-17 辅差工作计划表范文(18篇)
    工作计划范文还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确保工作进展顺利。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教育应“以人为本
  • 11-17 防寒防冻工作总结(实用18篇)
    写月工作总结,让我们更好地认知和思考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了解别人的工作总结也是一种学习和进步的方式,下面是一些他人的优秀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 11-17 服装导购的销售总结(实用16篇)
    服装是人们展示个性和品味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总结一下自己的穿衣风格和形象塑造。范文为我们梳理了服装总结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更加明确在总结写作中应该关注和考虑的核
  • 11-17 车站年度工作总结(实用19篇)
    月工作总结不仅仅是对自身工作的检视,也是对团队合作和整体工作进展的反思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月工作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_年,我们运输公司在
  • 11-17 长跑运动会致辞(通用18篇)
    运动会是学校重要的教育活动,通过运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运动会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值此
  • 11-17 帐篷租赁协议(汇总14篇)
    租赁市场的价格波动较大,租房者需要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以获得更好的租房条件。在租赁物品选择上,我们可以参考一些租赁评测和用户评价,选择口碑好的租赁服务商。
  • 11-17 工程管理部工作总结及计划(模板18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果你还在为写月工作总结而纠结,不妨参考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2008年上半年工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