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优秀14篇)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14篇)

时间:2023-11-26 05:48:39 作者:JQ文豪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14篇)

教案的编写过程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精选的初中教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初中数学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由学生说出这几个方程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新授。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个未知数、最高次2次、等式两边都是整式)。

练习。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任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转化成一般形式,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3:讲解例子。

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讲解例子。

6:一般步骤。

练习。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由学生说出这几个方程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新授。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个未知数、最高次2次、等式两边都是整式)。

练习。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任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转化成一般形式,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3:讲解例子。

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讲解例子。

6:一般步骤。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学初中教案

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求两个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能正确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和检验的能力教学过程:

1、复习:果园里有梨树42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板演)。

3、出示线段图:梨树:

如果梨树的棵树用x表示桃树的棵数怎样表示。

4、出示条件: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

根据这个条件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公鸡的只数用x表示那么母鸡的只数可以怎样来表示。

7、导入:在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出示课题)。

(1)齐读。

(3)“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意思。

这道题要求的数量有两个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做比较简便。

(4)下面我们就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道题用方程来做学生讨论。

(5)交流。

(6)通过讨论和同学们的交流你们会解这道题了请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2、教学想一想。

集体订正提问:设未知数时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因此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4、小结。

1、练一练校对:你是根据个条件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

2、只列式不计算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2.2倍。

(1)已知天鹅和丹顶鹤一共有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2)已知天鹅的只数比丹顶鹤多3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3、选择正确的解法。

明明家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鸡和鸭一共56只鸡和鸭各有多少只。

(1)解:设鸡和鸭各有x只x+3x=56。

商店里苹果的重量是梨的3.6倍苹果比梨多26千克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1)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3.6xx=26。

(2)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3.6x+x=26。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感觉到今天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那你有些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

练习二十一/2—5。

初中数学教案

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长方形的周长、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据题意:(19—2x)(15—2x)=77。

整理后,得x2—17x+52=0,

解得x1=4,x2=13。

∴当x=13时,15—2x=—11(不合题意,舍去)。

答:截取的小正方形边长应为4cm,可制成符合要求的无盖盒子。

练习1章节前引例.。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练习2教材p。42中4。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注意:全面积=各部分面积之和。

剩余面积=原面积—截取面积。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据题意,6x(x+5)=750,

整理后,得x2+5x—125=0。

解这个方程x1=9。0,x2=—14。0(不合题意,舍去)。

当x=9。0时,x+17=26。0,x+12=21。0.。

答:可以选用宽为21cm,长为26cm的长方形铁皮。

教师引导,学生板书,笔答,评价。

3.进一步体会数字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p42中a3、6、7。

教材p41中3、4。

初中数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归纳一元次方程的概念。

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

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

问:你的年龄乘以2加3等于多少?

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1、方程的教学(投影演示)。

小彬和小明也在进行猜年龄游戏,我们来看一看。

找出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点?

2、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是)(2)x+3y=6(是)。

(3)3m-6(不是)(4)1+2=3(不是)。

(5)x+35(不是)(6)y-12=5(是)。

1、如果告诉我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家能够自己列出方程吗?(投影演示)。

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怎样列方程?由此题你们想到了些什么?

情景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__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

下面是刚才根据几道情景题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点?

2x–5=21。

40+15x=100。

x(1+153.94﹪)=3611。

2[x+(x+12)]=200。

2[y+(y–12)]=200。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生:分组讨论,回答列方程的步骤(1)找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3)列方程。

1、投影趣味习题,2、做一做。

下面有两道题,请选做一题。

(1)、请根据方程2x+3=21自己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方程。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分组布置。

初中数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归纳一元次方程的概念。

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一、情景导入:

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

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

问:你的年龄乘以2加3等于多少?

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知识探究:。

1、方程的教学(投影演示)。

小彬和小明也在进行猜年龄游戏,我们来看一看。

找出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点?

2、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是)(2)x+3y=6(是)。

(3)3m-6(不是)(4)1+2=3(不是)。

(5)x+35(不是)(6)y-12=5(是)。

三、合作交流。

1、如果告诉我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家能够自己列出方程吗?(投影演示)。

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怎样列方程?由此题你们想到了些什么?

情景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__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

下面是刚才根据几道情景题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点?

2x–5=21。

40+15x=100。

x(1+153.94﹪)=3611。

2[x+(x+12)]=200。

2[y+(y–12)]=200。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生:分组讨论,回答列方程的步骤(1)找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3)列方程。

四、随堂练习。

1、投影趣味习题,。

2、做一做。

下面有两道题,请选做一题。

(1)、请根据方程2x+3=21自己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方程。

五、课堂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六、作业:

分组布置。

初中数学教案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初中数学教案之公式的相关内容,以供大家阅读!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1课时

投影仪,自制胶片。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米),上底,高,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出示投影3)

例2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内圆半径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高的三角形面积

3.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千米/时,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________,周长_____________

(一)必做题课本第xx页x、x、x第xx页x组x

(二)选做题课本第xx页xx组x

初中数学教案

本次检查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检查内容完整、全面。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教案方面的特点与不足。

特点:

1、绝大多数教案设计完整,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设置得当,紧紧围绕新课标,例如:刘兴华、孙菊、江文李雅芳等能突出对学科素养的高度关注。教师撰写的课后反思能体现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新方法,能侧重对自己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指导,并且还能对自己不得法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进行深刻地解剖,能很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反思意识,反思深刻、务实、有针对性。

2、注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案能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不足:

1、教案后的教学反思不够认真、不够详细,没能对本堂课的得与失作出记录与小结,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们对课后反思还不够重视。

2、个别教师教案过于简单。

作业方面的特点与不足。

特点:

1、能按进度布置作业,作业设置量度适中,难易适中,上交率较高,且都能做到全批全改。

2、作业批改公平、公正,有一定的等级评定。教师批改要求严格、细致,能够反映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做法及纠正措施。

3、学生在书写方面有很大进步。从检查可以发现教师对学生作业的书写格式有明确的要求。

不足:

1、对于学生书写的工整性,还需加强教育。

2、教师在批阅作业时,要稍细心些,发现问题就让学生当时改正,学生也就会逐渐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初中数学教案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真实性:案例必须是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

——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情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

(1)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4)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

(5)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6)体现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和评价,以及怎样帮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等等。

初中数学教案

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却收获多多。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教九(4)班的数学,我总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将教学所得总结如下:

在上课前我总是查阅很多教参、教辅,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总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写教案,力争做到熟知知识要点,心中有数。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自主的去探究问题,发现知识。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人人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还是难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经验不足,不太敢放手,怕完成不了当趟课的教学任务。后来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下,才开始进一步尝试,并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经验。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1)、加强学习,学习新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思想。

2)、熟读初一到初三的数学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老教师对知识点的处理和对教材的把握,以及他们处理突发事件方法。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初中数学教案

1.经历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公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验证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每一部分知识并不是孤立的。

3.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方法与经验。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丰富有趣拼的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拼图验证公式的过程,使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公式。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你已知道的关于验证公式的拼图方法有哪些?(教师在此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回想前面拼图。)。

新课讲解:

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得出:c2=a2+b2他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他是这样分析的,如图所示:

教师接着在介绍教材第94页例题的拼法及相关公式。

提问:还能通过怎样拼图来解决以下问题。

(2)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b的二次三项式,如a2+4ab+3b2。

试用拼一个长方形的方法,把这个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

了解学生拼图的情况及利用自己的拼图验证的情况。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及让学生讲解验证公式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整理结论。

从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说的进行全面的总结。)。

学生回答。

a(b+c+d)=ab+ac+ad。

(a+b)(c+d)=ac+ad+bc+bd。

(a+b)2=a2+2ab+b2。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制作。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拼图、思考、交流经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

第95页第3题。

复习例1板演。

………………。

………………。

……例2……。

………………。

………………。

教学后记。

初中数学教案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而确定,即:七年级的学生对身边有趣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一些有规律的问题有探求的欲望,有很强的表现欲,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表达的能力。因此,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并熟练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数学特征,获得数学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简单推理,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有自信心,激发学生乐于合作交流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教学重、难点定位。

教学重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得出和应用。

教学难点是探索和归纳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七章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联系及应用。

本节课是以三角形的知识为基础,仿照三角形建立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因此。

多边形的边、内角、内角和等等都可以同三角形类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把复杂化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而多边形在工程技术和实用图案等方面有许多的实际应用,下一节平面镶嵌就要用到,让学生接触一些多边形的实例,可以加深对它的概念以及性质的理解。

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都已经掌握。让学生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一个定值,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也是一个定值,这是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地方。由几个特殊的四边形的内角和出发,譬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可知如果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是360°。要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这个结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来度量。让学生动手探索实践,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度量会有误差"。发现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联想对角线的作用,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就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让学生从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联想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并在思想上引导,学习将新问题化归为已有结论的思想方法,这里学生都容易理解。课堂教学设计中,在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和七边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动手实践,设置探究活动二,为了让学生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活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稍微有些难度,但学生可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来加以补充和完善。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根据小组选择的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首先,小组内各个成员对所选择的方法要了解,能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再者,小组内各个成员需要分工协作,才能够顺利的把任务完成;最后,学生还需要把自己的思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活动的开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我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探究活动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探究活动一设置目的让学生动手实践,并把新知识与学过的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探究活动二设置目的让学生拓宽思路,为放开书本的束缚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情推理的意识。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懂得数学内容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特点。练习活动的设计,目的一检查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目的二凸现小组合作的特点,并促进学生情感交流。

以上是我对《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设计说明。

初中数学教案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初中数学教案

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

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后总结概括:

(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

(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2第1、2(必做)练习册p(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数学教案

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虽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在小学学过,但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并不深刻,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以后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打下基础,所以教师不要忽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以后证明四边形问题的基础,也是学好全章的关键.尤其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推论,推论的应用有两个条件:

一个是夹在两条平行线间;

一个是平行线段,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得出一个结论平行线段相等,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结论都不成立,这也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教师要反复强调.

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灵活应用.为了能熟练的应用性质定理及其推论,要把性质定理和推论的条件和结论给学生讲清楚,哪几个条件,决定哪个结论,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即书写格式,都要在讲练中反复强化.

3.教法建议。

(1)教科书一开始就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感觉这样引入新课,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设计了一个动画,建议老师们用它作为本节的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2)在生产或生活中,平行四边形是常见图形之一,教师可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教师最后做总结.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要判断两点:首先是四边形,然后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3)对于教师来说讲课固然重要,但讲完课后有目的的强化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做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讲内容,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要反思回顾,总结深化.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1、2.。

3.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或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知道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处理,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推导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导、论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风.。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渗透几何方法美和几何语言美及图形内在美和结构美。

二、学法引导。

阅读、思考、讲解、分析、转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投影仪,投影胶片,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什么叫做四边形?什么叫四边形的一组对边?

2.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在位置上有几种可能?

(随着学生回答画出图1)。

图1。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表示:平行四边形用符号“。

”表示,如图1就是平行四边形。

记作“。

”.。

align=middle。

图1。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教具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凑的平行四边形演示,由此得到证明以上两个定理的方法.如图2)。

图2如图3。

所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由此得到。

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图3。

4.平行线间的距离。

我们把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平行线的距离.。

图5。

注意:(1)两相交直线无距离可言.。

例1已知:如图1,

相关范文推荐
  • 11-26 面试自我介绍的原则(模板20篇)
    自我介绍是一种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方式,在社交场合、面试或交流中经常用到。要想写一篇完美的自我介绍,不妨参考一些成功的案例,寻找灵感。面试自我介绍,对于刚踏出校门
  • 11-26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案(精选20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校的教学发展至关重要。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一首浅显的儿童诗。通
  • 11-26 中心学校教学教研计划范文(16篇)
    在学校里,我们不仅可以学习知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学校总结素材,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支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教育
  • 11-26 标准版车辆买卖合同(优秀14篇)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买卖更加便捷和高效。不同文化和地域的买卖方式和规则有所差异,需要注意文化差异的尊重和适应。合同编号:甲方(卖方):住所地:法定代
  • 11-26 小学英语组教研周计划表范文(24篇)
    教研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活动,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教研发现和成果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区教研室教育教学
  • 11-26 师徒结对教师传帮带工作总结(汇总16篇)
    通过教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通过学习他人
  • 11-26 爱护花草环保树木建议书(专业22篇)
    环保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环保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广大市民:只有美丽的梧桐才能招来金色的凤凰
  • 11-26 食品安全讲话稿集锦(实用16篇)
    通过撰写一份精心准备的讲话稿,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演讲节奏、层次和逻辑,使得自己的讲话更具有说服力和引导力。下面是一些成功演讲者的讲话稿实例,通过研究和借鉴,我们
  • 11-26 外训个人总结(汇总15篇)
    个人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维,汲取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随着周末的结束,话说开
  • 11-26 爱在夏韵初三(汇总17篇)
    通过撰写优秀作文,我们可以更好地回顾和总结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获奖作文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夏日的歌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