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最新学问和智慧教案设计(大全8篇)

最新学问和智慧教案设计(大全8篇)

时间:2023-10-16 11:36:58 作者:紫薇儿 最新学问和智慧教案设计(大全8篇)

小学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希望大家能够从以下的小班教案中受益,为你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学问和智慧教案设计篇一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的观点。

2、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以自学为主,老师只是引导和点拔。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么却大败呢?(学生答)大家说的便是学问和智慧的关系。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1、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学问和智慧的联系是什么?

4、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老师归纳:(1)内容: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方式:引证、比喻论证

(3)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小组结合,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3、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正如作者罗家伦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学问和智慧教案设计篇二

1.理解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关系。

2.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理解文中观点。

:语言的精练。

:讨论法

: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二、 默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问曾都来有智慧。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三、 理清文章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3一6段):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四、 默读课文1一2段,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和“智慧”。

讨论并归纳:

学问:是一种人生必备的工具,是根据人的兴趣日积月累而成的。

智慧:是一种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五、 第四段“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并归纳。

讨论并归纳:

主要区别是一个能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另一个不能得到启示,浪费时间。

六、 第3段中心论点是什么?举了哪些例子加以论证?

讨论并归纳:

中心论点是“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举了孟德研究豆子的,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的例子。

举了达文从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中发现优胜劣汰的天演公例的例子。

举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的例子。

以上都是人类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别人司空见惯之处看见了人之所未见之处,以证明智慧是不可缺少的,有了智慧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七、 课堂小结

本文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慧”的辩证关系,作者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个观点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理念十分吻合,对我们很有启发。

八、 布置作业:

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九、 板书设计:

学问和智慧

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

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学问和智慧教案设计篇三

这篇教案我只写了上课的大致流程,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建意。

教学目标: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的观点。

2、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设想:本文以自学为主,老师只是引导和点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么却大败呢?(学生答)大家说的便是学问和智慧的关系。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三、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学问和智慧的联系是什么?

4、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四、论证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老师归纳:(1)内容: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方式:引证、比喻论证

(3)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小组结合,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五、讨论题:

3、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学问和智慧教案设计篇四

1、

(1)识记有关字词

(2)什么是“学问”和什么是“智慧”,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初步分析作者所论述的学习观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达到有条理地说理和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2、

(1)通过阅读、讨论和交流的方式来理清文章的思路,探讨说理的层次。

(2)分组讨论“我们不但需要学习,而且需要智慧”这一观点与现代的教育观念是否一致;之后师生交流来明确观点,统一思想认识;最后开展男女辩论加以拓展。

3、

作者强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快快乐乐读书效果好。

(1)指出课文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其好处。

(2)学习本文表述作者观点的方法,训练说理的条理性。

在明确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的同时,弄清课文的中心论点。

3课时

以下是第一课时的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1、给带点的字注音。(投影)

陶冶( ) 创获( ) 烛照( ) 笨伯( )

譬如( ) 犀锐( ) 斧凿( ) 晦塞( )

探骊得珠( ) 鞭辟入里( ) 寸积铢累( ) 读书得间( )

2、回答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结合注释并放在语境理解)

烛照 晦塞 笨伯 晦塞 犀锐

探骊得珠 鞭辟入里 读书得间 寸积铢累

(1)文章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如何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

(1)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结构层次

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了学问和智慧的区别。

这两段的大意是:第一段论述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第二段论述有学问的人不一定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都有学问。

第二部分(3—6):论述了学问和智慧的联系。

这四段的大意是:第三段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第四段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乏智慧的书;第五段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第六段论述学问和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1)学生点读相关章节

(2)师生互动交流明确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揭示两者的区别:“学问的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学问好比是铁……是人生的工具”;“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提问后教师小结:“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而“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智慧的主体是人的思想。学问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的知识,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是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

“透视”在这里的意思是对事物的深刻的认识;“反想”是指全面、多角度的思考和品味;“远瞻”则是指对事物的发展的预见。

(1)第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考虑文章这样写的好处。

(3)思考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的开头是否与本文相似。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议论文中运用贴切的比喻,其主要目的是使得论证更形象,使我们对学问和智慧的内涵了解得更加清楚。也可以借此初步感知学问和智慧的不同。

(3)《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的开头与本文相同,开头都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这也是议论文常用的方法之一。

用投影出示词典中对“学问”、“智慧”的解说,请同学们比较与课文表达的异同。并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

学问:系统的知识。

智慧:a、从实践中得来的聪明才干。b、同“智力”(指人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文中为了把学问和智慧这种抽象的概念说明白,作者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果换成词典中的解释,虽然更科学、更严密,但是可读性不强。(言之有理就行)

如果有人说:“有知识的人就一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你赞同他的说法吗?

首先断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其次从课文中找这类词语。第三就是举一些例子。

应该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深入探究,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作者采取比喻引入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进行对比;把有智慧的人与无智慧的书呆子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学问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关系。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教育家和思想家。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县。作品有《新人生观》、《新民族观》。

1928年9月18日,罗家伦就任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发表了题为“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的就职演说。他对清华的设计是,“我们的发展,应该以文理为中心,再把文理的成就,滋长其他的部门。”

学问和智慧教案设计篇五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的观点。

2、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以自学为主,老师只是引导和点拔。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么却大败呢?(学生答)大家说的便是学问和智慧的关系。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1、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学问和智慧的联系是什么?

4、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老师归纳:

(1)内容: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方式:引证、比喻论证

(3)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小组结合,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3、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学问和智慧教案设计篇六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的观点。

2、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设想:本文以自学为主,老师只是引导和点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么却大败呢?(学生答)大家说的便是学问和智慧的关系。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三、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学问和智慧的联系是什么?

4、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四、论证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老师归纳:(1)内容: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方式:引证、比喻论证

(3)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小组结合,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五、讨论题:

3、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六、结语: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正如作者罗家伦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学问和智慧教案设计篇七

《姥姥的剪纸》一文主要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从题目看,似乎课文主要就是写剪纸,实际上作者是通过剪纸写姥姥,写姥姥对“我”的爱和“我”对姥姥的思念。剪纸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祖孙情感的载体,扣住姥姥的剪纸这条线索,就可以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我”的内心情感世界,发现剪纸传导出来的浓郁的情感信息。整篇课文文气贯通,情感饱满,特别是乡土味很浓的生活化语言的运用与剪纸这一民间艺术以及姥姥这一有着剪纸绝活的农村老奶奶的形象高度融合,呈现出独特、质朴、和谐的乡土美感。所以,从人文性方面看,本篇课文所蕴含的最大的教育价值是感受和感恩亲情;从工具性方面看,是感悟并学习乡土语言的趣味,体悟表现人物特点和抒发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在内容理解方面,能够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知道文章所描述的人物特点,但对于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采用何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来描述人物特点,抒发内心情感等则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提升。特别是文中民俗语言的运用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和体悟;而祖孙情感这条线索,相对而言,姥姥对“我”的爱更明晰一些,而“我”对姥姥的思念隐蔽一些,教学中将通过把剪纸还原成生活,用剪纸链接到生活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帮助。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体会祖孙情深。

3.初步感受文章民俗语言的特点;领悟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写话本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揭题。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完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二)研读课文,体会剪纸技艺之“神”.

1.提出自读要求:

圈画1~6自然段中能体现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的语句,简短地写下自己的体会和发现。

2.学生默读静思,圈画批注。

3.交流收获,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主要从以下几句话着力(教学时随机安排先后顺序):

(1)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引导学生抓住“普普通通”、“无所不能”等关键词语理解句子,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

指导朗读。

(2)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迁移仿写,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3)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学生谈理解,说体会。

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标点,体会作者情感。

指导朗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体会和感受。

4.根据学生发言,随机进行比较对照,提炼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5.欣赏剪纸作品。

(三)品读课本,体味祖孙情深。

1.品读“拴”字,体会剪纸的神奇力量。

(1)出示句子: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联系上下文理解“拴”字。

2.品读“缠”字,体会姥姥和“我”的深厚感情。

(1)找到牢牢“拴”住“我”的三幅剪纸。

(2)小组合作给这几幅剪纸取小标题。

(3)全班交流。

(4)感受文章最后两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出示句子,配乐读:

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5)写“我”梦中的剪纸。进一步体会“我”对姥姥、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问和智慧教案设计篇八

十一学问和智慧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关系。

2.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观点。

教学难点:语言的精练。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二、默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问曾都来有智慧。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三、理清文章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3一6段):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四、默读课文1一2段,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和“智慧”。

讨论并归纳:

学问:是一种人生必备的工具,是根据人的兴趣日积月累而成的。

智慧:是一种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五、第四段“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并归纳。

讨论并归纳:

主要区别是一个能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另一个不能得到启示,浪费时间。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