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最新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交流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通用8篇)

最新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交流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通用8篇)

时间:2023-10-13 04:21:48 作者:文锋 最新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交流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通用8篇)

通过环保宣传,我们可以启发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怎样评估环保宣传的效果与影响力?接下来是一些环保宣传语的推荐,希望能够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激发行动。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交流篇一

商水一高吕俊亮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开卷有益,打开书时,就被吸引了,我边读边思考自己的教学,读到感动之处就写下读书心得。当我读完时,真是收获颇多。本书记录了于永正老师自己实实在在的教育经验,为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指明了教育方向,传授了实践方法。

我总结了几点:

一、一生做好一件事。做一件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就做一件事。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好课,把课上的有意思,是我毕生的追求。”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一辈子,真是了不起。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就做好这一件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教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想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课堂中,我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后要更多的关爱、关注学生。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对这个老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相信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定有所发展。

二、课堂需要智慧。“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学的开心,老师教的也轻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快乐的成长并有所收获。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大概就是如此吧。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三、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告诉我:“娃娃,做人一定要善良”,当老师之后我觉得做老师更要善良,自己快乐也要让孩子快乐。在教师这个职业当中,可以说没有比高中教师更难做的`了,难就难在高考压力大,而学生心理还不太成熟,抗压能力较差。所以要给予他们最大的正面、积极地影响。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群压抑而又爱幻想的孩子,他们的小脑袋里有大人没有的烦恼。“每一个班,总有我不喜欢的学生。但我会尊重他,不会冷落他,漠视他。”于永正老师这句话说得十分实在,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关注,用真诚换得真诚。因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孩子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努力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对待差生要更加关注,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做人做好人,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做好人,就是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我一定践行着名师的步伐,用爱心成就孩子,用智慧驾驭课堂,在启迪中书写着我的教育之路。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交流篇二

这节课学的是王鲁彦的名篇《我爱故乡的杨梅》。课文写得清丽细腻,小荣读得活脱传神。其他同学一边看书一边听,人人神情专注,个个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果实。杨梅的形状、颜色和滋味,都非常惹人喜爱……没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有韵有味的语言,从小荣那清亮甜美的.嗓子里发出。同学们仿佛被带进了静谧的果园。

“小建最投入。”小荣读完了,我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一字一顿、一本正经地说,“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地咽过两次口水。”

学生们先是一怔,但很快就回过味来,发出一阵咯咯的笑声。

“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杨梅果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着,于是才不由地流出了‘哈拉子’……”

一阵更响的笑声过后,我郑重其事地接着说:“如果读文章能像小建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淌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

学生们又笑。

下课,听课的老师说我很幽默。并说,我把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情节,即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通过风趣的语言讲出来了,学生不但理解了,而且肯定终生不忘是。

我以为,这不是溢美之词。

读师范时,教我们数学的程老师就善于把深奥的道理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

记得刚学函数时,程老师说:“函数呀,其实连三岁的娃娃都懂。你们注意没有?三岁的小孩过马路时都知道向左右看看。当他发现左方来了一辆汽车,他对不会作出这样的判断:什么时候我和汽车正好在马路当中相碰,什么时候我才迈开双脚。――这就是一个函数问题。三岁的小孩都明白的问题,对于十七八岁的你们来说,就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了。”

一阵轻松的笑声过后,函数的学习的确人人感到容易。

一次,一位上中学的学生向我讨教如何写

[1][2]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交流篇三

阅读后的感觉是指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和一首音乐,然后将这种感觉和启示写进一篇文章,称为阅读后的感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第一篇: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近期,我拜读了于老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于永正老师是我国小学教育界泰斗级的人物。他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他的“五重教学法”,抓住了语文教法的关键,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语文教学天地,下面我就“五重”教学法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重教学法”指的是: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反复品读“五重教学法”,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于老师心灵的独白,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书中所讲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是那样的贴近,所以读起来感受颇多。

“重情趣”是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中的第一部分,也是于老师语文教学的最大特色,更是能引发我产生共鸣的地方。每每读起这一章,我的心灵总会生出不同的感慨。这里的“情”一方面是指对学生有情,另一方面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于老师提出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所以,于永正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我们避免不了会有偏爱个别优生,厌恶个别差生的念头。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理所当然,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高尚”。于老师不是圣人,但他关爱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个孩子都准备了不同的尺子,将自己深厚的爱温暖每一位学生。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所谓“差生”,只不过在学习上比别人逊色一些,在其他领域里,“差生”不一定就差,许多“差生”在成人后变得很有出息,而且对老师也很有感情。我们班就有一个姓梁的孩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但这个男孩特别地乐于助人,看见老师抱着一摞本子走出办公室,他会主动上前迎接;看见班上女同学抬不动课桌,他会主动去帮忙。每每看到这些,我心里都会感动不已。因此,我们做老师的也要像于老师那样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才能彻底改变对“差生”的看法,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跟着我们学习都能感到快乐,都能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先生总是找准文章的感情基调,一遍又一遍地练读,不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我们外出听课或看录象,于老师每次范读总是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会陶醉其间,流连忘我。于老师认为,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因此,在他的课堂上,我们总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生把自己的责任定位于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播、是鼓舞、是激励,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

书中所讲到的“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体会,领悟其义,悟其情,悟其法。于老师在这一部分的讲述中着重讲解了他在教学中是怎样体现一个“读”字的。于老师备课先备读,拿到一篇课文他总是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一直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

没有读到“五重教学法”之前,我以为学生积累的内容无非是课内与课外的语言积累,而于老师所说的“重积累”,不仅指的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主要靠读和背,生活和感受的积累则需要引导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亲密接触,搞好实践活动。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于老师特别重视课外阅读,他想方设法地对学生进行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引导学生看课外书,要求读过的书要留有痕迹,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除此之外,于老师十分重视作文训练,他先从模仿开始,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题等等。这不正是一种由读到写的迁移吗?所以,我非常赞同于老师“重迁移”的说法。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

读到这一章节,不禁使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

于老师所谈的习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最大的成功。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而运用语言的习惯则要靠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于老师还特别重视“身教”,他常把自己买的书带到学校里读,故意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落在讲台上让学生看。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才可让他们受用一生。

读完书后,我对于老师的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的态度,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识以及深入浅出地剖析语文教学的种种现象等,钦佩不已。合书深思,为什么于老师会对语文教学能够如此高瞻远瞩?归根结底,我想还是缘于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吧!因此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像于老师一样胸怀大爱,爱自己的教学,爱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爱辐射到周围每个人,这样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

第二篇: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这段时间在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时至今日,已经读完,在这本书的开篇,于老师所说的"人生要留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看到了他对写作的执着,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怀有"作家梦",就如于老师一样。用他的话来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己写教学随笔,写教学反思,写"下水文",指导学生写作,并且随时随地他都能发现写作的素材,并且很好的利用,引导学生写作。他经常开玩地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睁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看到他对读书的执着,他教的每一篇课文,在课堂上,除了让每一个孩子读好每一篇文章外,还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做读书摘录。他自己也大量阅读,坚持阅读,读出人物的年龄,说话的语气,此时的心情,甚至读好标点符号。

他留给我的还有他对教育的执著。他始终秉持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他的课上得很有意思,他的课堂就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堂。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他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于老师自己说道:"和孩子共处时间长了自己便成了孩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他时时告诫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

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显然于老师是成功的,他对教育的种种执著都源于一个字"爱":他爱教育事业,爱语文,爱孩子!他给我们留下了的这个大大的"爱"字,时刻激励着无数的语文人。

读于老师的这本《我怎样教语文》,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让我明白了怎样让人生留痕。

于老师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都说实践出真知,读于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要脚踏实地做,不得有半点马虎。面对那几十个嗷嗷待哺的学生,我们要认真教学,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为"一日难再晨",她们拥有着人生最美的年华,理应接受实实在在的知识,对于课堂,我们不能有半点虚假,要让孩子明亮的眼眸里看到真善美。对于备课,不能有经验主义,经历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知识积累的不同,对相同的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深层次的理解。

看于老师的课堂,简单到俩字"读写",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把文章内容揉碎了教给学生,学生能深入把握文本内容。我们平时总想着自己的课堂上有"亮点",于是大谈与文本相关的写作背景等等,却忽视了文本本身内容。就如北大教授漆永祥所说的,教师就一节课所讲内容应该重点突出,将关注点放在文本内容上,而不是其他。

于老师所说的简单教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就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看来缺少了"读",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学生读的情况更多在于老师的指导,很多时候,很多老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当然包括我自己。因为迫于教学成绩的压力,过多的研究做题策略,反而忽视了语文最基础的东西,总是觉得光"读"怎能出彩?殊不知,"读"是需要真功夫的,是需要充足时间的,是需要真正"以生为本"的。

于老师说,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不正是语文所应该教和学的内容吗?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呀!所以亮点就是基本保底的部分。

写到这里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之前对于一篇文章的开头总是用过多时间放在背景和作者介绍上,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内容,仔细想来,这样难免会哗众取宠,容易误导学生,将他们的注意力迁到文本之外,以后要将更多讲解放到文本本身上,更适应学生所需,教学目标也容易实现。

于老师说:"我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写反思。多则长写,少则短写,不可不写。"反思的过程是又一次对自己教学的梳理,是对自己课堂得失的总结,是对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提升。但是我们在上完课后,很多时候有思没写,或者是上过不思。希望以后自己也能用笔记录下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轻轻合上这本书,于老师的话又在耳边回荡"人生留痕".也希望自己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有更大的收获,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第三篇: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从教五十多年来对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们从各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了解语文教学的规律,进入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之门。读完此书,我颇有启发和感触。

让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的第二辑《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老师在文章开头写到:“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如果说在过去,当看到这样的观点时,我会毫不迟疑地反对。语文千头万绪,知识繁琐,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哪一方面不得顾及?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需下很大功夫,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都得推敲琢磨,教语文怎么可能很简单?这几年,不断地接受新的课改理念,参与语文课题研讨,尝试语文课堂的改革,也确实在自己的思想上产生了巨大转变,更是认同了这样的观点。

永正老师认为,教语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多读多写;教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只要抓住“读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可以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读什么?就是读书,大量阅读课外书,从孩子识字起就开始阅读,并在阅读中识字,读经典、诵美文、背诗文、储备语言。学会多种阅读方式,默读、朗读、精读、泛读、跳读等。写什么?就是写字、写作文,写一手漂亮的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宏扬传统文化。写作文训练从一年级就可以开始进行了,低年级写话,中高年级写段、写篇。而且要做到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就是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课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抓住“读写”两线不放松,就能把语文教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提高。

读书跟做任何事情一样,良好的习惯是基础。而好习惯的养成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实现的,教师在这当中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好监督和检查。要求学生在上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要做到读懂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并提出问题。如果教师的指导和督促到位,持之以恒,学生定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应变“教课文”为“教语文”,要以课本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引导学生读更多的文章,而不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现在我们程永丽名师工作室正开展“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讨,正迎合了这一思想,也正是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一理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了兴趣,再大的诱惑也起不了作用。”因此,我们平时要重视对学生读书的引导,注意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在孩子们成长的黄金时期,一定要让他们多背诵、多积累。“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孙双金老师总结说:“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定的语文。”这给我很大启迪,我们借专家的研究,实践自己的教学,简简单单教语文。用活动吸引学生就是个好办法,我们除了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外,还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感受最多的还是那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语文教学最大的成功,应该在这里。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交流篇四

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教学时,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写字就如同做人一样重要。字如其人就是这么来的。强调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这种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

语文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要把校内外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用于阅读和写作。认识到了这一点,为时未晚。接下来的日子里,从“少做题,多读书”为出发点,缩减抄写生字、词语等机械性作业,把多出来的时间用于阅读。过去的教学中,我在课堂里讲得太多,以致学生学语文不是那么地道。重全部学生,留时间给学生。

文中还讲述了非常出名的五重教学法,我对其中的重情趣一节感触比较深。从文中真正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受到了对待差生应当持怎样的态度。

文中讲到:情是什么?是情感。它包括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我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在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我表面上“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地感受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以前总是把差生,好学生分的很清楚,现在逐步克服了头脑中的偏见,走向成熟。教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还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孩子的淘气、好动、好玩。才能体会出为什么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没有理解和宽容,也谈不上爱学生。

于老师崇尚“微笑教学”,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境界。正是那灿烂的笑容,还能在古稀之年成为“孩子王”。面对学生的犯错,拉下脸,提高嗓门,还是以批评为主,笑容早已埋藏在乌云中。学生耷拉着脑袋,心灵之门早已关闭,再多的言语也是徒然。教师的微笑需要什么做支撑?于老师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诙谐的谈吐。一直以来我也试图用微笑解决问题,师生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孩子每天都能看到充满阳光的老师。

语文教学大有群雄逐鹿中原的气魄,关注点不同,内容有区别。我们初学者取其可以用的,采集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哪怕一点,扎扎实实,实践下去,学生和教师都会有收获。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交流篇五

1

阅读,贯穿课堂始终

读,贯穿课堂始终,读的方式很多,读的面很大,读的要求又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寓意、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2

读写结合,丰满文本

于老师认真抓好读书这一环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方法和能力;在读写结合,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创新思维,培养想象能力,增强语言字的感受和运用能力,获得情感、文化和审美的体验,把读与写、读与说、写与说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本质内涵。

3

润物细无声的课堂评价艺术

4

质朴,在语文中扎根

阅读于老师的教学实录,无论是阅读课还是习作课亦或是口语交际,于老师的课堂没有太多的花拳绣腿,质朴而生动,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能读能写、能听能说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于老师的课堂能做到此,所花的精力无需言语,他研究学情,充分考虑到了孩子们的“解读先结构”,所以总能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妙趣横生。我不禁反思:为了一节课,我们又花费了多长的时间?我们的设计有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生活经验等?频频更换ppt,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学习,还是早已打乱了孩子们思考的节奏?于老师的实录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面对语言文字就该让孩子们扎扎实实地读、安安静静地思、认认真真地辩。

5

智慧,在课堂中生成

这,就是返璞归真;这,就是大道至简;这,就是大师的风范!正如于老师谈到的教学的三种境界:第一,教过了;第二,教对了;第三,教会了。我们不要满足于教过了,也不要满足于教对了,要经常问问自己,教会了没有。教会,说到底,就是培养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呢?不是课文内容,更不是详细的分析。我们的课堂,最终要看学生会不会,得到没得到。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这不正是我们追寻的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吗?

轻轻合上于老师的实录集,再次看着封面上这位春风满面,和善可亲的长者,除了崇敬还有怀念!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交流篇六

生活是个大舞台,于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教40余年,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音乐、书法、绘画、戏剧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很简单,无外乎是让学生多读多写。

(一)写好字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于老师抓住这个基础,扎扎实实地教小学生识字和写字。当然,要想学生把字写好,教师必须自己练字,给学生做好正确的示范,同时再进行细致的写字指导,效果会更好。写好字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这学期,我承担着三年级硬笔书法教学,他们正处于从使用铅笔向使用钢笔过渡的关键阶段,教学中,我时刻以于老师为榜样,注重加强对学生书写的指导和要求,现在,同学们对书法练习的热情和自我要求越来越高,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同学们的书写一定会越来越好。

(二)写好文

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本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于老师巧妙地把练笔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实现了读写的正向迁移。在写作训练中,于老师也极具艺术性,他以课文为载体,采取续写、补写、补段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既是想象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现在的我,刚刚走上教师岗位,却也深切地体会到研读文本的重要,三年级的学生处于由写段向写一篇完整作文的过渡。除了园地和书后的小练笔,我们完全可以从文本入手,捕捉学生可以写、有的写的东西加以训练。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差,就像米主任在教研中说的,可以把每篇教材当做阅读题,教师有意识地加以训练,相信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中,看到阅读题就不会再畏惧。

(三)读好书

于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他说:“一切讲解在朗读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在朗读中,文本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是信息的载体,是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凭借它入情入理,接受熏陶;另一方面,朗读时,学生还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在朗读教学中,于老师是这样做的,拿到一篇课文先备朗读,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对话要读谁像谁,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学生读得好的地方,他会给予很高的评价,如果读得不到位,他会亲自领读、范读,课文读得声情并茂了,很多道理就会从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这是自发的,而不是教师长篇累牍地灌输和外在强加。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理,课堂则会充满情趣和灵性。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交流篇七

近期,我拜读了于老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于永正老师是我国小学教育界泰斗级的人物。他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他的“五重教学法”,抓住了语文教法的关键,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语文教学天地,下面我就“五重”教学法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重教学法”指的是: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反复品读“五重教学法”,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于老师心灵的独白,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书中所讲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是那样的贴近,所以读起来感受颇多。

“重情趣”是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中的第一部分,也是于老师语文教学的最大特色,更是能引发我产生共鸣的地方。每每读起这一章,我的心灵总会生出不同的感慨。这里的“情”一方面是指对学生有情,另一方面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于老师提出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所以,于永正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我们避免不了会有偏爱个别优生,厌恶个别差生的念头。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理所当然,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高尚”。于老师不是圣人,但他关爱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个孩子都准备了不同的尺子,将自己深厚的爱温暖每一位学生。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所谓“差生”,只不过在学习上比别人逊色一些,在其他领域里,“差生”不一定就差,许多“差生”在成人后变得很有出息,而且对老师也很有感情。我们班就有一个姓梁的孩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但这个男孩特别地乐于助人,看见老师抱着一摞本子走出办公室,他会主动上前迎接;看见班上女同学抬不动课桌,他会主动去帮忙。每每看到这些,我心里都会感动不已。因此,我们做老师的也要像于老师那样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才能彻底改变对“差生”的看法,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跟着我们学习都能感到快乐,都能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先生总是找准文章的感情基调,一遍又一遍地练读,不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我们外出听课或看录象,于老师每次范读总是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会陶醉其间,流连忘我。于老师认为,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因此,在他的课堂上,我们总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生把自己的责任定位于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播、是鼓舞、是激励,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

书中所讲到的“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体会,领悟其义,悟其情,悟其法。于老师在这一部分的讲述中着重讲解了他在教学中是怎样体现一个“读”字的。于老师备课先备读,拿到一篇课文他总是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一直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

没有读到“五重教学法”之前,我以为学生积累的内容无非是课内与课外的语言积累,而于老师所说的“重积累”,不仅指的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主要靠读和背,生活和感受的积累则需要引导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亲密接触,搞好实践活动。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于老师特别重视课外阅读,他想方设法地对学生进行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引导学生看课外书,要求读过的书要留有痕迹,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除此之外,于老师十分重视作文训练,他先从模仿开始,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题等等。这不正是一种由读到写的迁移吗?所以,我非常赞同于老师“重迁移”的说法。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

读到这一章节,不禁使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

于老师所谈的习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最大的成功。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而运用语言的习惯则要靠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于老师还特别重视“身教”,他常把自己买的书带到学校里读,故意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落在讲台上让学生看。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才可让他们受用一生。

读完书后,我对于老师的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的态度,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识以及深入浅出地剖析语文教学的种种现象等,钦佩不已。合书深思,为什么于老师会对语文教学能够如此高瞻远瞩?归根结底,我想还是缘于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吧!因此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像于老师一样胸怀大爱,爱自己的教学,爱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爱辐射到周围每个人,这样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交流篇八

这段时间在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时至今日,已经读完,在这本书的开篇,于老师所说的"人生要留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看到了他对写作的执着,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怀有"作家梦",就如于老师一样。用他的话来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己写教学随笔,写教学反思,写"下水文",指导学生写作,并且随时随地他都能发现写作的素材,并且很好的利用,引导学生写作。他经常开玩地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睁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看到他对读书的执着,他教的每一篇课文,在课堂上,除了让每一个孩子读好每一篇文章外,还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做读书摘录。他自己也大量阅读,坚持阅读,读出人物的年龄,说话的语气,此时的心情,甚至读好标点符号。

他留给我的还有他对教育的执著。他始终秉持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他的课上得很有意思,他的课堂就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堂。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他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于老师自己说道:"和孩子共处时间长了自己便成了孩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他时时告诫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

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显然于老师是成功的,他对教育的种种执著都源于一个字"爱":他爱教育事业,爱语文,爱孩子!他给我们留下了的这个大大的"爱"字,时刻激励着无数的语文人。

读于老师的这本《我怎样教语文》,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让我明白了怎样让人生留痕。

于老师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都说实践出真知,读于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要脚踏实地做,不得有半点马虎。面对那几十个嗷嗷待哺的学生,我们要认真教学,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为"一日难再晨",她们拥有着人生最美的年华,理应接受实实在在的知识,对于课堂,我们不能有半点虚假,要让孩子明亮的眼眸里看到真善美。对于备课,不能有经验主义,经历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知识积累的不同,对相同的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深层次的理解。

看于老师的课堂,简单到俩字"读写",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把文章内容揉碎了教给学生,学生能深入把握文本内容。我们平时总想着自己的课堂上有"亮点",于是大谈与文本相关的写作背景等等,却忽视了文本本身内容。就如北大教授漆永祥所说的,教师就一节课所讲内容应该重点突出,将关注点放在文本内容上,而不是其他。

于老师所说的简单教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就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看来缺少了"读",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学生读的情况更多在于老师的指导,很多时候,很多老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当然包括我自己。因为迫于教学成绩的压力,过多的研究做题策略,反而忽视了语文最基础的东西,总是觉得光"读"怎能出彩?殊不知,"读"是需要真功夫的,是需要充足时间的,是需要真正"以生为本"的。

于老师说,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不正是语文所应该教和学的内容吗?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呀!所以亮点就是基本保底的部分。

写到这里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之前对于一篇文章的开头总是用过多时间放在背景和作者介绍上,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内容,仔细想来,这样难免会哗众取宠,容易误导学生,将他们的注意力迁到文本之外,以后要将更多讲解放到文本本身上,更适应学生所需,教学目标也容易实现。

于老师说:"我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写反思。多则长写,少则短写,不可不写。"反思的过程是又一次对自己教学的梳理,是对自己课堂得失的总结,是对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提升。但是我们在上完课后,很多时候有思没写,或者是上过不思。希望以后自己也能用笔记录下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轻轻合上这本书,于老师的话又在耳边回荡"人生留痕".也希望自己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有更大的收获,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