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2023年理想国读后感(汇总14篇)

2023年理想国读后感(汇总14篇)

时间:2023-10-15 21:32:29 作者:雅蕊 2023年理想国读后感(汇总14篇)

民族团结是推动国家繁荣的重要动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民族团结工作要注重发挥党的群众路线在民族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形成充分的合力。通过以下这些实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推动方式。

理想国读后感篇一

柏拉图在讨论正义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的桑德尔也在研究关于正义的问题。据说,桑德尔教授在公正课,是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说明很多青年才俊也对正义充满疑惑。这就更让柏拉图想不通了,至少在他看来,《理想国》里,关于正义的问题已经一劳永逸的解决。

从什么是正义的讨论,到如何建立一个正义的城邦,让所有公民各司其责的生活在理想的国度中,柏拉图差不多给了世人一份理想国建设指南,在这份指南里,他几乎讨论了自己能想到的一切细节,从不同公民的位置,到领导人的培养,从妇女的地位,到孩子的教育……简而言之,后世的一切政治意识形态,都能在他这里找到源头,匪夷所思的是,他还把这一切建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贯穿于整个关于正义的讨论中。

完美吗?很完美。柏拉图对自己的这套理论自信吗?不见得。因为所有的讨论完成后,他不得不讲一个灵魂转世的故事,威逼利诱,劝人做正义的事。

那么,什么是正义的行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显然不会完全同意柏拉图的答案。这个被一代又一代思想家,反复思考的大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至于该怎么做,就更是见仁见智了。

好在,人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只用谋生就够了。

理想国读后感篇二

在理想国里一直有个叫色拉叙的人是对不正义推崇的。可能我为了简述结论,所以写的只有那么简要。关于色这个的想法,bella当时的说法是此人很像尼采。说色这个人有最早的尼采的思想,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色拉叙提出的是不正义的人总是会获得较多的利益。苏格拉底反驳,有了著名的牧羊人例子,牧羊人如果只想着吃羊肉而不好好牧羊,那么其实不会是真正的获得利益,同理统治者亦是。然后色拉叙提出,比如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遵守约定的正义之人所得到的利益并不如不遵守约定的利益正义者。

这段其实也是我很喜欢的,正义的人获得利益总是从不正义之人寻求,而不正义之人是去找任何人寻求利益。可以说,正义之人需胜过异类,而不正义之人需要胜过世界。因此,不正义之人需要的聪明和好,却比正义之人仍然要多很多。可是聪明又好得人,并不是总是渴求着超越他人,而是希望差不多即可,比如医生并不会要求自己在厨艺超过厨师,如果能和医生。而只有蠢人,才会想超越聪明人和蠢人,因为不自知。那么这样的结论就是,正义反而是有益的。

虽然不正义的城邦会一开始靠不正义来征服,但是最后却需要的是正义来维稳。同理盗贼团虽然会不正义的方式抢夺,但是他们在分配财务的时候却是最正义的,否则也无法维稳。因此不正义,与个人会使人结下仇怨,与团体,会彼此为敌。

苏格拉底是真心诚意的认为正义是比不正义本身要好的,然而一个格劳的人想反驳苏格拉底,色拉叙已经失败。他问苏格拉底是否承认,有一种善,只是要它本身,而不是要它的后果。比如快乐本身,我们要的就是快乐的`欢愉。而第二种善,是为了本身和后果,比如明白事理。但是仍然存在第三种善,那就是赚钱之类。虽然赚钱中会获得痛苦,比如有劳作的痛苦等等,可是我们并不是为了赚钱本身,而是为了报酬带来的利益。

于是格认为,正义是没有人想要的,他们想要的是追求正义中获得的名和利,可是并不是想要获得正义本身,是尽量回避的。格对合同契约其实有其他的看法,他认为自古以来人们会遇到不正义之事后想要规避,遇到正义的甜头后想要继续,因此人们才想要签订合约,才需要守法。正义并不是最好,当然不是最坏,正义是折中的,。因为它本身不为善,而只是防止做恶,但其实这个条约本身是对不作恶的人的束缚,因为真正会作恶的人不会和任何人签订条约。做正义的事情的人只是因为被限制所以不去做罢了。如果没有条约,任何人都会做不正义之事,为了从正义之人拿取更多利益。

之后格一直不断重复不正义的必要,最后苏格拉底觉得没有必要争执个人的正义,转而争执城邦的正义,想以大见小。我每次读的时候都觉得很有意思,就是从正义可以了解到最初的三权分治思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理想国读后感篇三

在《理想国》这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卷,即关于节制贫富善德。《理想国》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对话的形式阐述观点,提问作答,其中不乏通俗易懂的比喻,将一个真善美的国家展现出来。在第四卷中,对话主体是阿得曼托斯和苏格拉底,通过智者间的交流,我看到了文章中蕴含的能量:

“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认为在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在一个建立得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义。”唯有正义,可以让每个人的需要最真实地体现出来,才能构建最稳定的社会秩序,正义永远最具有魅力,也是自有人类社会来,人们一直追求和渴望缔造的美好社会标准。以正义之尺,量你我心声。

其指出解决贫富差距给国家造成问题的方法是: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派给他什么任务,以便大家各就各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整个城邦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即社会各角色之间应当做到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不让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社会纷扰。贫富差距向来是一个社会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难消灭,难弱化,现阶段的中国亦饱受其扰,故借理想国之言,望社会贫富差距减小,以期一个公正国家的长期存在和稳定发展。

原文中提到:只要当政者注意一件大家常说的所谓大事就行了。其中这里的“大事”就是指教育和培养。作者认为原因在于“如果人们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那么他们就很容易明白,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有我此刻没有谈及的别的一些事情”,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良好的培养和教育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的进步”以及“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结合我们这一门课的内容,我的感想是:柏拉图在书中借对话方式所描绘的公正的理想国,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乌托邦式的国家。即使是这样,他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大的方面来说,由古至今,教育始终是一国之本,一国之领导人应当重视教育,建设好教育事业,才能为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实现一国强盛之可能。从小的方面来看,良好的教育能完善一个人所需要的能力和品格,一方面可以传播生活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教育可以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并融入个体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中,不可分割,成为个体的一部分,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实现人的进步,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所谓理想,往往承载着人们对最美好事物的向往。《理想国》以直白的语言告诉了我们正义与公平、美德与智慧在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中的重要力量。虽然已经过千年的沉淀,这本书仍在用它最具感染力的言语诉说着一个美好国家的样貌和形态。无论在千年以前,亦或是今时今日,我们每个公民都在为这一目标而努力着,奋斗着,朝向心中的理想国进发。而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也应当停一停快速向前的脚步,听一听所有人的心声,公平之称是否依旧平衡,是否依旧在丈量着我们前进的'每一步,我们的国家是否充满正义之声,是否被美德围绕,为礼仪之邦?我想,理想国的力量永远在指引着我们朝向更美好的未来。

理想国读后感篇四

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是本质相同,大小不同的东西。

所以只要证明城邦的正义是好的,就可以推出个人的正义是好的

那么什么样的城邦是好的`呢?由城邦的各种要素推出,一个好的城邦应是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

假设审理案件是为了正义,那么正义就是为了让每个人不拿别人的东西也不让别人占有自己的东西,所以城邦的正义就是让每个人各司其职,拥有自己的东西,做自己的事。

如果城邦内三类人物护国者,商人,辅助者相互干涉,交换地位,便将使得国家步向毁灭。反之三者各做各的,即正义,才可以使得国家繁荣发展。

此说明城邦的正义是好的

而个人的正义同样是指个人内部的理智,激情和欲望在自身内各司其职,理智起谋略,领导作用,激情协助和服从理智,帮助理智管理欲望,只有这三者按此分饰不同角色和职能,个人的内在才能和谐井然有序反之,如果各部分相互干涉,激情或欲望想起领导作用,则容易引发各种邪恶问题,如纵欲,怯懦,愚昧。

所以个人的正义比不正义更好。

理想国读后感篇五

《理想国》,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深远的著作。它是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作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理想国读后感篇六

读了一书,细心品味作者的教育理念,是我对未来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文章中作者从我心中的理想学校开始,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理想的事业,它是指向未来的。教育借助于理想才能使人类对教育的至高无上的追求变为现实,才能使教育由“此岸世界”跃升至“彼岸世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把握处于未来社会中心的教育走向,洞悉未来教育发展的特点,才能使教育得以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的教育改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

通读全书,我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掩卷沉思,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

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是新教育人”!

理想国读后感篇七

这是我第二次读朱永新教授的著作。同样收获丰富。书中说到: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教师。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位理想的教师,应该充满理想和激情。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和家长拥护的老师。正如书中所讲的,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教师必须放开架子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关心和呵护他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我明白了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爱是相互的。在我数学课上,我会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让他们身心都健康发展,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即品行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体会老师对他们关的心和爱护,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这就是理想和尊重,这就是师爱无暇!

书中有一段文字我记忆深刻: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特别是面对后进生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他的劣面,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爱在细节,德在悟人处。爱学生,就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把每一次教育看作是一个互相交往的、心灵相通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都是好孩子。特别是班上的后进生,我们老师更要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给予孩子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不要讽刺挖苦这些孩子,要抓住时机多表扬鼓励。

从书中我还体会到,做师德高尚的老师要会付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一个好教师也要有好的师德,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师德与关怀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帮助孩子整理红领巾,整理孩子们的帽子等等,给孩子们欣赏和鼓励的眼神,口头上的激励和表扬……这些细节,往往渗透真爱,也最容易感染童心。同样,真正的“德”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要体现在里里外外,尤其是细节之处、无微不至之时,在领导看不见,同事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感受到教育之乐、教育之美。奉献也会带来收获。如果斤斤计较于眼前得失,恐怕就会失去长远利益。

我是一位数学教师,数学课没有语文英语课堂那么有趣生动形象。我会认真钻研教材,争取学习机会,多学习同年级同科目老师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模式,课后及时反思与改进,并且还要给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教育管理好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理想国读后感篇八

是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公元前399)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曾三次去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活动,企图实现理想的奴隶主贵族政治,但以失败告终。而后由于恢复了民主制度,导致了他的老师和朋友苏格拉底被。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这样的一个学说可以从属于伦理学、政治学和神学。柏拉图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使自然规律服从于神圣原理的权威。

柏拉图还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他也认为宇宙开头是一片混沌,但他又认为是一个超自然的神通过一个理性方案,来实现对混沌的开辟,而使宇宙变得井然有序。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观。他认为,数学并不是研究自然界的工具,而是使灵魂从暂存过渡到永恒的捷径,是人进入“理念世界”的“跳板”。

在数学的刺激下,人的知识可以远离“虚幻的”感性世界,走向真理的理性世界。他继承和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宇宙和谐的思想,为地心说打下了基础。柏拉图认为,在所有动物中,人最先出现。因为头是灵魂的器官,而且非常接近球形。别的动物都是人退化而成的,是人的灵魂投入低等身体的形状。

四足动物是对哲学一窍不通的人变的。柏拉图假定有一个恶的世界精神,这个魔鬼代表的就是他的最大敌手原子论者的见解。柏拉图的教育观点是,教育应当由国家来组织,其目的主要是培养统治者。柏拉图非常重视数学,他自己阐明了负数的概念,可以称为一个数学家。在柏拉图学园的门口上就有“不懂数学者免进”的警句。

都说要了解一部作品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必须了解它的作者的生平及他的思想观念。同样的,在通过对柏拉图的了解和阅读《理想国》后,我再一次深深感叹这句话的正确性----《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的宗旨就是要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他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国家,如同人的灵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一样,最理想的国家也应由相应的三个等级组成。柏拉图把分工看作国家的构成原则,他在《理想国》中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用于欺骗城邦中的所有人,那就是神创造三种人的说法:第一个等级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这些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具有智慧的品德,通晓“善”的理念及治国的哲学,是国家当然的统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他们是神用银子做成的,具有勇敢的品德,是国家的保卫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这些人是神用铜铁做成的,具有节制的品德。前两个等级拥有权力但不可拥有私产,第三等级有私产但不可有权力。

孩子们通常都属于他们父母的那一级别,有天赋的才能。即通常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虽然他也认为有时孩子不属于父母的级别可升降级别,但这显然是一种伪装矫饰过的唯心主义的天赋论。这三个等级具有不同的德行,在国家中执行不同的职责。至于奴隶,在柏拉图看来,根本就不算人,在《理想国》中毫无地位可言。

他认为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就达到了正义,就犹如在一首完美的乐曲中达到了高度和谐,只有这样,整个国家才算是取得“和谐一致”,实现了正义的原则,否则就违反了“正义”的原则,国家就要灭亡。

处于大规模怀旧时期之中的伯拉图,企图描述出重新连接起分裂城邦的思想纽带,他选择物体的哲学本质为切入点——寻找所有同类物体中本质的唯一性,这唯一性就是物体的本质——是概念而非形象:比如说我们所看见的苹果只是苹果这个概念中一个实体呈现。他追求的是所有物体的理性归纳,纯粹的理性,天呐,这跟康德如此相似:发现物体中唯一的本质,意味着找到了所有物体的一致性,并将这种一致性应用到政治之中,应用到社会生活中。

但是我个人认为,要实现这个应用,无疑是一件巨大得可怕的工程:要消除人们头脑中对于日常生活中物体的所有感性感受,告诉他们;所看到的联想的感受的,都是唯一概念——本质下的.表象;告诉他们所有的差别都是表象,告诉他们在北京被砍一刀,和在纽约被砍一刀,都感受到同样的疼痛,无差别的。使人们完全生活于理性之中,生活于哲学的极致追求中,然后人类就统一而毫无差别了,就仁慈和善了,大同世界。而这个过程永远无法完成。

这就是《理想国》,令人难以忍受的拒绝生活的常态,拒绝物体呈现的多样性,把人性丑恶的一面视为人类这个概念的表象,所以宽容这黑暗的一面,一个完美的世界。因此,“理想国”的基础建立于哲学空想上,并且由此推理出了疯狂的城邦制度——哲学家统治的世界,哲学家的公民,哲学家的一切。

另外,读《理想国》,我还产生了几个感慨,既然是写读后感,今天就把它们也说出来:

第一,苏格拉底真是好辩才。他的那套主导式的提问辩论法,加上他神速的反应与通俗的比喻,让所有的对手都无意间落入了他的圈套,稀里糊涂地就被他打败了。用他的一个对手阿德曼托斯的话说就是:“由于你巧用了以你为主导问与答的技巧,他们在辩论中刚接触到关键问题时就被你引进歧途,这些歧途尽管都是小的,但积少成多,直到最后辩论结束时,他们才发现自己原来的观点在不知不觉中被颠倒了。”不过话说回来,当苏格拉底不再饶弯子,真正去下定义时,那可是言简意赅、明白易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人十分信服。哪怕是他批判和鄙视艺术家时,也是有依有据,理直气壮。若不是读过尼采反驳的言语,真要偏信于他了。

第二,柏拉图真是好尊师。始终以苏格拉底与其他人的对话录的形式著文,让我读到最后都有些分不清楚到底是柏拉图还是苏格拉底构建了这本理想国了。柏拉图把自己的荣耀都归功于老师,而他的高徒亚里士多德却没有学习这种把金子贴到老师脸上的优良传统,柏拉图估计也怪郁闷的。那我也只能感叹每个人的思想行事总是有所差异的!

第三,理想国真是好超前。从最基本的国家构建开始,提出了大量“前卫”的理念,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两点:一是妇女和儿童共有化,在国家的调控下最优化生育与教育,比如说,允许勇敢的卫国者可以多找几个妻子,好多为国家留一些优秀的后代,连近代最先进的共产主义理论都做不到如此无私;二是按照男女各自的特性来分配合适的工作,给女性受教育和训练的机会,使她们有能力为国效力,甚至参军,近代以来妇女争取解放了那么多个世纪,才践行了2300多年前理想国里提出的男女教育与就业机会的相对平等。

《理想国》的语言可以说再好懂不过了。但其思维方式却是精妙的不可言说。而且,由于它所属的古希腊哲学是所谓西方思想和文明的源头,正如《老子》、孔孟哲学对中国文化的意义一样,都是精髓中的精髓,因此,能够好好读一读,收获不可谓不大。

以上的这些种种,就是我个人首次阅读《理想国》以后的感想。各人关注和研究的点不同,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我以为,以后再定时重读《理想国》,随着年月的过去,人生经历的丰富,必定会另有一番感想。

理想国读后感篇九

在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对话引出:理想国是由卫国者、士兵、普通公民组成的;三类人各司其职,为了城邦的利益而努力。这句话还可以说得更加通俗:每个人的价值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国家、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做贡献。
这真的是一种伟大的思想!但是,或许是这句话太过宏大,或许是我的思想境界不够,也或许是在这个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时代里人们已经很难从自己的职业中找到满足,我总是感到自己无法像柏拉图说的那样,一直怀有这样高尚的信念,不动摇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也总是感到困惑,感到痛苦,总是在想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意义。
柏拉图说,为城邦正义而活;霍布斯说,为金钱享乐而活;释迦牟尼说,为普度众生而活;曹雪芹说,为人间真情而活……城邦正义,普度众生让人望而生畏,难以操作坚持,我无法把我们每天的工作和城邦、和正义联系在一起,我也不知道什么可以让社会和人类变得更好;而金钱享乐只能给我们生存上的满足,在生存之后又是无尽的困惑;真情看似是一个切实的可操作的意义,实质上却是他人身上的对自我的投射,是一种转移了的顾影自怜。这些答案都无法让人满足。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了很多意义,长大后我们驳倒了这些意义,却也驳倒了自己,最后陷入无限的困惑之中。路漫漫兮,无处求索。


理想国读后感篇十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关于正义的讨论——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的最高理想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

《理想国》一书是从关于“正义”的讨论开始的,而且全书也贯穿着这个讨论。那什么是正义呢?诗人西蒙尼得说“正义是欠债还债”,那么他所说的“还债”是什么呢?“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一恰如其分的报答”,这就是西蒙尼得所说的“还债”。但正义能单理解成欠债还债吗?显然不能的。如果正义如西蒙尼得所说,那么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乍一看这似乎是对的,但是在人生病的时候是医生把善给予朋友(病人),把恶给予敌人(病魔)。当人们不生病的时候医生是没用的,当船不遇到风浪的时候舵手也是没用的。这么说所有的事物统统都是这样吗?——它们有用正义就无用,它们无用正义就有用了?这也就说当保管盾和琴的时候,正义是有用的,因为保管需要责任心,但是利用它们时,军人和琴师的技术就更有用了。如果正义仅仅对于无用的东西是有用的话,那么正义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无用”指的是不被利用,那么争议也不能实现其价值。

照西蒙尼得的意思“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是正义的”,苏格拉底对这个问题问道“那么伤害不正义的人,帮助正义的人能不能算正义?”,对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来说,伤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反而是正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的若干朋友是坏的,不正义的,若干敌人是好的,正义的。那么西蒙尼得的那套就站不住脚了。苏格拉底又交给了我们辨别朋友和敌人的方法,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说朋友不仅看起来可靠的人,而是真正可靠的人。看起来好,并不真正好的人只能当做表面上的朋友,不算做真朋友;对于敌人,理亦如此。这是对当前那些酒肉朋友的一个莫大讽刺,他们扭曲了正义,为酒肉朋友两肋插刀是糊涂的行为。

理想国读后感篇十一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

书的开篇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特别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己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

理想国与理想政治,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近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同,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解放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中国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应该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安邦定国开篇就是一句:对于一个欲求安定的国家而言,能有什么比团结更为善,比分裂更为恶呢?柏拉图认为:国家要存在和发展,必然欲求稳定,而稳定必须团结并结束核打击分裂。中国向来是: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基调,我们首先求得了稳定,所以我们才可以发展的很好,我们追求的是和谐的发展。总之,一个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是:有稳定才有存在和发展。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理想国读后感篇十二

断更了半个月,忙忙碌碌,不知道干了点什么。今天把前段时间读完的理想国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也算给自己读这本哲学著作一个简单的交代。

前言:这本书说他热门,没有几个人没听说过这本书;说他冷门,却又有很多很多人没有读完过这本书;对我自己来讲,小时候看着犯困的书,长大了依旧看着犯困,但不同的是,这次时间很充裕,终于慢慢的啃完了这本书。

这部作品针对当时的城邦奴隶制危机时期的现实政治与社会文化问题,柏拉图用他的哲学理念去打造一个他认为的理想国家的概念。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必须要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之上(开篇即围绕正义展开论述)因为他认为正义是一个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石。

《理想国》里关于教育的论述也十分有趣,对于个人的教育,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包含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

理性部分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用来学习的”,这是人心灵中最高贵的因素,正是这部分,把人与野兽区别开来;激情部分是人们“借以发怒的那个东西”,根据它“永远整个儿地是为了优越、胜利和名誉”,可以称之为“爱胜”部分;欲望部分是心灵的最低级部分,是“无理性部分”,它表现为感官的需要,如物欲、情欲等,根据欲望主要为了利益、而“金钱是满足这类欲望的主要手段”这一点,可以称它为“爱利”部分。

反省自己、观看旁人,不得不感慨大哲学家对于人性的洞察如此的高明,可谓看透人心、时刻提醒自己。

其他部分也很好,有时间继续更,现在要打游戏去了哈哈哈哈

理想国读后感篇十三

我想苏格拉底也不是一个傻子,不是色拉叙马霍斯所说的头脑简单看不到现实的人,而是认清了现实的黑暗之后仍心怀光明之心的智者。

1、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的争论仍在继续,面对苏格拉底的说法,色拉叙马霍斯给予了有力的反驳:

面对苏格拉底得出统治者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的结论,色拉叙马霍斯用现实中的真实情况予以了反驳,阐述了现实生活中不正义的事只要干的得大往往比正义更有力、更如意、更气派,而极端不正义的统治者就算肆无忌惮的巧取豪夺也会被认为有福气。

在一个缺乏正义或说在一个失序的社会中,色拉叙马霍斯所表达的观点是实实在在的大实话,反映着客观存在的现实。正如色拉叙马霍斯所说的,极端的不正义就是大窃国者的暴政,把别人的东西,无论是神圣的还是普通人的,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肆无忌惮巧取豪夺,而现实的国家这样的现象是遍地存在,特别是独裁专制国家。人性是自私的、丑恶的,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很难能克制住自己那颗贪婪之心,即使你一人可以,也会被其他人的不正义所淹没,在缺乏监督的政权中,不正义的人更是遍地开花。政权的不正义,制度的不正义,必然造就人的不正义和社会的失序。这样的社会必然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信号,不正义的事只要干得大,是比正义更有力、更如意、更气派,因为不正义的独裁集团就是最大获利者。

2、社会中处处无不验证着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近观身边朋友的一言一行即可得知,不正义比正义吃得开,且在不正义者的眼中,不正义更是值得自我炫耀而不是见不得人之事。比如,有背景的学生无需高考即可获得名校的学位,有学生明言自己在公检法中如何潇洒,面无愧疚之色,社会亦无谴责倾向,而是羡慕。走进底层社会,更让我感到不正义的人活着是很快乐、如意和气派,而正义者未必一定如色拉叙马霍斯所说的苦恼的人,但却也无法逃避残酷的现实,得面对一个失序社会给他们带来的一切压力和各种问题。底层的农民、工人、商人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忙于生产、交换,无法也不必要去担任行政上的事物,底层人民每天劳作以供养着上层统治集团,自己得到的却是十分微薄的收入。接下来如果统治集团能够给底层人民办好教育、治安、文化,这倒是能够得到一个很好良性循环,如此便也是正义的表现,而现实生活中离这种正义状态却遥不可及。普通人犯了错误,查出来以后,不但要受惩罚,而名誉扫地,被人家认为大逆不道,而上层的统治集团不仅掠夺人民的钱财,剥夺人民的身体和自由,这且不会得到人民的臭骂不会被赶下台,反而还被认为有福。这就是现实生活中最大最极端不正义的表现。这些不正义者就是把不正义之事做得足够大,才能成为“欺盗杀人不用吃官司”的人。所以从我所处的国家和现实来看,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一点都不为过,而且正好是对号入座了。

3、人人内心住着天使和魔鬼

《水浒传》中的高俅尚未官运腾达之际,拒绝与市井泼皮去做要吃官司之事,而一心成为一个欺盗杀人不吃官司的上层人物,如此才能放心去做歹事而不吃官司。诸多英雄好汉、诸多百姓无不对高俅恨之入骨,但又能如何呢?在一个独裁社会,上层说的算,读书笔记下层百姓也无可奈何,这也是滋生这些不正义的肥沃土壤。当一群统治集团掌握着一个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权力得不到实质的监督,统治集团里的成员又是一些有血有肉的会犯错误的人,而一旦做出不正义之事,就像从紫禁城向中华大地放出数以万计的蝗虫一般,危害人民。下层人民供养上层阶级,不但没有得到回报,反而陷入窘境,被不正义所包围,这是极端的不正义。一个不正义的统治集团假如借助高科技,那这种不正义作风就像坐上了飞机一样,高速度地扩散到国家的每一个角落,人人以不正义为光荣就此成为社会的风气。

4、然而,即使在一个被不正义所包围的社会,她到底还是存在着一些追求正义理想的人士。有些人你要说他一厢情愿也好,你要说他拥有一颗赤诚的心也好,他就是会用自己的行动或言行来宣扬正义,默默地与正义一起活着。

理想国读后感:我想苏格拉底也不是一个傻子,不是色拉叙马霍斯所说的头脑简单看不到现实的人,而是认清了现实的黑暗之后仍心怀光明之心的智者。

理想国读后感篇十四

《理想国》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的代表作,它孕于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记得导师曾经说过《理想国》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如其书名的政治着作,更是一部教育着作,拜读之后,倍感如此。其中本书阐述的对护卫者的培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想到当今现实,谨对此发表一点鄙薄之见。

在《理想国》构建的城邦里,作为守护这座城邦的人——守护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最多的知识和训练”来培养他们。培养这样的一个人需要怎样的教育呢?在此,我想用个别说明一般。

在本书中,要对护卫者进行教育。首先,要选择有天性基础的人,天性即天赋,有护卫者的质地,要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之后,才进行对后天的`培养。从教育的内容上看:第一,有选择性,要选择善的、真的、积极的故事,排除恶的、假的内容;第二,有序性,先进行教音乐后教体操,教音乐以使其心灵达到对美的爱,教体操已达到身体健康、锻炼他心灵的激情部分。从教育方法上看,运用讲故事的方法,鼓励孩子们要模仿就模仿与他们专业有关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节制、虔诚、自由的人物,不要模仿坏人和鄙夫。当然,前提是故事的内容需要经过精心选择的。此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监督,进行考察。

教育过程中,书中尤其强调早期教育,在此期间要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好的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要排除丑恶的假的故事,因为它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有些好的故事从小就应该讲给他们听。柏拉图提出“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反观我们现在,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年轻父母会用优美的音乐或动听的自然之声进行胎教以及父母为儿女的殷殷之心。然而一部分父母太过着急,从小就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比谁早会认字、数数,比谁背的诗词多,谁说的英语好。于是,重点班、辅导班泛滥成灾,孩子弱小的心灵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失去了童真与应有的童年,与孩子的称呼不相称了。还有一些父母,不注重早期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不清楚自己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面前情绪控制不好,一些不好的事件在孩子面前频频发生,给孩子心理留下抹不掉的阴影。

对于早期教育,我虽然不赞成柏拉图书中的教育决定论(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但其重要性也是很明显的。我信奉环境决定论,受教育者先天条件差别不是很大,而且很好满足。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在后天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早期的教育是后天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孩子心性的培养,我认为一些技能的培养可以放在孩子稍大一些培养也不迟。我们的孩子们,早期接受的不应该是一串串的数字、公式,不是一首首拗口晦涩难懂的诗词,而是让他们的心灵得到自然的洗礼,善良的浸润,艺术的熏陶,这样才能与后天的培养相得益彰,让他们自然、健康地成长、成才。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