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天和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优质19篇)

天和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优质19篇)

时间:2024-01-15 07:13:08 作者:琴心月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小编为大家汇总了一些精选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长征五号发射成功观后感心得体会

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于2天后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牵手”太空,景海鹏和陈冬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太空驻留。对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获益良多。

时光回溯到1956年,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之时,一批热爱祖国的科学家,克服了重重险阻从海外回归祖国的怀抱;一批志存高远的青年人,满怀着忠心赤胆从全国各地加入到航天队伍。他们白手起家、从头干起,一步步创建起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几百年走完的发展道路。

作为举全国之力的重大工程,航天人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研制生产中。

“我们站承担着卫星轨道计算和运载火箭弹道计算的艰巨任务。当时,站里使用的计算机容量小、速度慢、稳定性差,算一条弹道要凑合着算三次,需两三个小时。为按时保质完成计算任务,我们差不多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有时一天吃一顿饭。”原航天部二院计算站、现航天科工二院706所老科技工作者宋庆元这样回忆,她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受到毛主席、周亲切接见,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此后,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第一颗气象卫星……返回制动火箭固体发动机连续24次参与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辉煌成就,中国道路充满希望、中国精神充满力量,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异常坚定。青年一代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艰苦奋斗、敢于创新,走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国梦、航天梦、青春梦努力拼搏!

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

回望历史,毛主席提出的“上可摘星揽月,下可五洋捉鳖”,在前人眼里看似梦幻的目标,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一步一步实现。近些年来中国航天科技在这种航天精神指导下获得巨大突破的不仅仅是在载人航天上的突破,在太空登月、北斗导航上中国也获得了跨时代的突破。

这一项项成绩都标志着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端最顶尖的科技前沿。航天梦完成了,但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梦还没有完结,但是我相信中国人民自古就是顽强坚毅且拼搏的人民,在我们的神话里天塌下来了就去补、山阻碍了人民就移了山、海伤害了人就去填了海,中国人民用自己双手创造出的一个个奇迹让我坚信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只是时间问题。

老一辈的航天精神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展望未来,中国正在一个又一个领域迈向,我相信我们将是历史的见证者,前路漫漫且危机四伏,但我们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中华民族的崛起不可阻挡!

长征5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

“5、4、3、2、1,点火!”随着一声巨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标志着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迈上新的高度,更为我国未来载人登月用的重型火箭研制奠定良好的基础。话不多说,火速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高冷范儿”十足的亚洲第一重型火箭吧!

没错!虽然出生晚,但在长征火箭家族中,“胖五”是目前个头最大、重量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成员。它箭身长56.97m,立起来足足有20层楼那么高,它的起飞重量为869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

衡量载人火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运载能力了,也就是说,它能把多重的东西带上太空。要带更多东西飞天,大体格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前,我国火箭芯级直径都是3.35米,助推器直径为2.25米,而长征五号的芯级直径达5米,并捆绑有4个直径为3.35米的助推器,这么胖,难怪大家叫它“胖五”。

体格大,空间就大,这不仅使长征五号能容纳更多的推进剂,产生更大的推力,还可以减少火箭的分离次数,大大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和控制能力。据说,长征五号低轨道运载能力可以达到25吨级,高轨道运载能力能够达到14吨级,比我国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是个当之无愧的大力士!

长征五号的“高”可不仅仅体现在个头高、块头大上,更体现在它的高精度上。

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百丈广室星火可灭。对于航天产品来说,任何细小的纰漏都有可能导致任务的失败。对于块头更大,重量更大的“胖五”来说,对精度的把握和要求更加严格,很多部位的检测精度达到百万分之一米,比一根头发的直径还要小。

给这么一个大家伙做如此精细的检测,难度可想而知。由于“胖五”的部分工装体积大且复杂,传统的检测手段难以满足测量要求。科研人员经多次调研,将激光跟踪仪应用于型架的安装和测量上,逐步形成了大型零部组件的几何尺寸检测和非接触测量能力,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更减少了检测带来的累积误差,大大提高了型架的安装精度。

火箭箱体直径由3.35米加粗到5米,工艺技术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长征五号采用了固相焊接的搅拌摩擦焊这一新工艺,新工艺具有组织细化、焊接缺陷少,接头强度系数高、焊件变形小等优点,但也带来新的问题:焊接工艺存在根部弱连接的缺陷。为了适应长征五号火箭的检测需求,检测人员查阅了大量的国外文献,引进了超声相控阵检测系统,检测到的最小缺陷为0.016毫米孔洞缺陷。

高精度体现在长征五号研制、设计、制造、转运各个环节,为它的完美升空,保驾护航!

长征5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

月17日07时30分31秒,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着长征二号fy11火箭在酒泉发射场成功发射,入轨后完成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将在组合体中工作30天。中国空间站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今天,中国最大重型火箭长征五号整装待发!而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先后成功发射新的长征六号、十一号、七号等新一代火箭,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特意撰文,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这个问题,看看吧!

航空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综成的体系,如阿波罗计划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技项目之一。参加阿波罗计划的有2万余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多个研究所,总人数超过40万。

阿波罗计划的实施,促进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巨型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等一大批高技术领域的发展。阿波罗计划产生了3000多种新技术,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繁荣,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航空航天活动推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诞生、成长、推广和应用,催生了一大批新学科的形成、创新、开拓和发展。

航空航天活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航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交通运输的结构,还广泛应用于空中摄影、大地测绘、地质勘察、资源调查、播种施肥、除草灭虫、森林防火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航天技术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卫星通信、卫星广播与电视、卫星气象预报、卫星导航、卫星资源勘查、灾害预报和环境监测等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种科学探测卫星、天文观测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的应用,拓展了人类的视野,获得了大量的新发现,更新了人类对地球空间、太阳系和整个宇宙的认识,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兴学科。

航天器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具有众多特殊环境的实验平台,开展在高真空、微重力、超低温、强辐射太空环境中新材料、生物制品和新工艺的综合研究。

深空探测的开展能带动一系列先进新兴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

它带动了人类对生命的起源、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的研究,使比较行星学兴起与成长,还推进了太阳活动与小行星撞击对地球的灾害性影响、对地外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月球与火星基地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等领域的进展。深空探测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并保护地球。

航空航天活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航空航天活动始终不渝地追求和平开发利用空间,造福全人类的崇高目标,是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中成就辉煌而又最令人激动鼓舞的领域;航空航天活动展示出人类最新科技成就的综合、集成、交汇与创新的完美融合,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不畏风险、献身科学、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因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弘扬航空航天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激励青少年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都会发挥重大作用。

长征5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

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重要一步。

跨越1.65米,成年人只需一两步就能走完。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将芯级直径从3.35米变为5米,却用了整整。无论是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的神舟五号,还是的嫦娥一号,都由火箭送入太空。这也就是说,火箭有多大推力,就能把多重多大的物件从地面送上太空轨道。

而昨晚成功发射的“长征五号”,也被航天人们称为“胖五”,一举将我国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8吨级提升至25吨级。

昨天晚上8点34分,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大厅里,灯火通明,警戒线内,专家们很多都不在贴有自己名签的座位上,而是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指着有各种密密麻麻数据的led大显示屏低声交谈,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的盯着前方。

天和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

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习近平总书记致贺电,向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并参加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的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小编为您整理了《天和号神舟十二号十三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习近平总书记致贺电,向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并参加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的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指出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天和”号核心舱位于整个空间站中端,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航天器,也是21世纪以来最重的航天器,其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航天开启空间站新时代,“结伴星辰”不再是遥远的梦想,站在探索未知宇宙的新起点上,与梦想同行的航天人,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气,乘空间科技东风展翼飞翔,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载人航天新篇章。

逐梦星空,点燃核心技术引擎,运载火箭使命必达。伴着隆隆巨响,长征火箭托举着天和核心舱拔地而起,这是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次应用性发射,也是2020年5月5日成功首飞后的第二次飞行。“胖五”是专门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而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这次成功发射的背后更有着一级半直接入轨、超大整流罩、“零窗口”发射、大直径舱箭分离、大推力直接入轨“5大绝技”支撑,集中体现了我国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成果。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北斗”“探月”“探火”,中国航天的奋斗历程深刻启示我们,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要靠自己拼搏。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定不移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航天报国初心、牢记航天强国使命,心无旁骛啃硬骨,十年磨剑破卡点,不断加强新型推进技术、深空探测技术、人工智能控制技术、新型航天材料等方面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实现一个又一个“从0到1”的突破,在逐梦奋斗中再创航天事业新的辉煌,抢占世界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筑梦星空,适应空间操作环境,航天英雄无畏冲锋。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目前已圆满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实现11名航天员共14人次太空飞行和安全返回,为第三步空间站建造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空间站阶段,对航天员和航天乘组的要求会更高,需要在队伍选配、能力训练、人才储备等方面及时做好调整应对。天和核心舱将先后迎接天舟货运飞船和神舟载人飞船的访问,关键技术验证后与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实施交会对接,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在轨组装,对于航天员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强化针对性训练,引导航天员熟练掌握空间站技术、机械臂技术、医疗健康等基础知识,培养提升常态化出舱活动、空间站在轨组装、舱外维修维护、故障果断处置、科学应用载荷操作等能力,确保全面适应长期在轨驻留的太空环境。根据空间站运营需要,我国第三批航天队伍转变单一从空军飞行员里选拔的思路,丰富了航天员乘组类型,增加了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类航天员。要强化航天后备人才培养,为青少年播下热爱科学的种子,拓宽航天员选拔视野,引导更多“喜欢看星星”的孩子成长为“触摸星空”的优秀人才,为航天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圆梦星空,创建科学研究平台,太空母港未来可期。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飞行器成功完成了航天员的短期驻扎任务并且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2016年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航天员中期驻扎任务并掌握空间补给技术,“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则开启了航天员长期驻扎开展空间科学技术研究的序幕。空间站是长期在轨运行的“太空母港”,天然的高真空、微重力、超洁净环境为开展各类科学技术研究创造了地球上无法提供的优越条件,先后已有17个国家正式确认参加中国空间站的科学实验,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生动诠释了多边主义,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是推动构建外空命运共同体的鲜活写照。外空有巨大的潜力也需要规范的秩序,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和平、共赢的外空国际合作理念,将中国空间站打造成全人类在外空共同的家,诚挚发出“携手翱翔太空,谋求共同利益”的邀请,聚焦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航天医学、空间物理、应用新技术等前沿科学领域,规范开展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们能够探索更加辽远的星空,携手作出有益于全人类的丰硕科学成果,在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中奔向未知的星辰大海。

4月29日11时23分,随着一声发射令响,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空间站工程首个航天器天和核心舱腾空而起并顺利升空。在建党百年即将来临之际,中国航天科技人员给…小编为您整理了《天和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4月29日11时23分,随着一声发射令响,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空间站工程首个航天器天和核心舱腾空而起并顺利升空。在建党百年即将来临之际,中国航天科技人员给我党“百岁生日”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这份礼物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工程在轨建造大幕正式开启,见证了中国航天科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生动实践,诠释了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斗争”、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深刻意义。

北斗组网、嫦娥探月、载人航天、“天和”建“宫”……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全球瞩目,这些成就无不激励着组工干部奋斗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展现新气象。

心正气“和”,把牢思想政治“定盘星”。书法讲究“收视返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只有平心静气、全神贯注,才能在宣纸上写出好的作品。同书法一样,组工干部也需要时刻“心正”在线,时刻拧紧思想政治“总开关”,坚持对党忠诚守初心。“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组工干部更要带头坚信马列、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牢思想政治定力,带头坚守党的宗旨,全身心“精雕细琢”党建工作,要时刻培养厚德载物、光明磊落、正气凛然的道德情操,时刻涵养自己的“精神家园”。眼下正值党史学习教育火热开展之际,组工干部从党史中进一步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船、红军、长征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加强党性修养,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焕发光芒。

“和”衷共济,用好干事创业“助推器”。“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所有国人万众一心,同心同德,风雨无阻,和衷共济。新时代担当新使命、新时期展现新作为,两会上围绕科技、经济、民生等领域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发展措施和聚焦重点,是让中国在腾飞的征途中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作为组工干部,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对标最新要求,胸怀“两个大局”,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块儿使,实现“独行快,众行远”,携手奋进,做到“一子落而满盘活”,助推中国发展的列车行稳致远。

“和”而不同,守好为民服务“责任田”。《论语》提到: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和而不同,即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和彼此尊重。“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纵览我国“十三五”规划和抗疫成果可知,唯有因地制宜,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才能夺得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双胜利,以优异成绩向党和人民交出新时代合格答卷。因此,为实现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地生根,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甜蜜果实,组工干部要学会内化党中央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准确把握各地各层次党建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掌握科学方法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将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真,做到“一镇街一品牌”,党建品牌“遍地开花”,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月29日,我国首个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发射成功。

它的升空入轨,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拉开大幕,代表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已经进入新时代。

中国自始至终坚持独立自主的航天路线,建设可以容纳3人以上在轨长期生活的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最终目标。

为实现这个目标,中国航天人为之奋斗了整整三十一年!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首飞,后来22年时间里,中国航天人先后发射了11艘“神舟”飞船(7艘为载人飞船)、1艘“天舟”货运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总计14个大型航天器。

2019年7月19日21时06分,完成历史使命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受控再入大气层销毁,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进入最后阶段。

历时31年建造的空间站,到底有何意义?为什么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中国人从没参与过!

1869年,在《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科幻文章《用砖搭建的月球》中提到一个小片段,就是关于国际空间站的雏形,让更多的科学家对人类在太空的研究产生兴趣。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载人登上月球,苏联开始将目光转向空间站的研发,1971年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成功升空,但由于当时的技术问题,空间站虽成功发射,但3名宇航员却因意外不幸殉国,之后,美国成功发射空间站,至此,空间站走上航天舞台。

国际空间站是迄今为止最,最大的国际间太空合作项目,于2010年全面建成,整个空间站长110米,宽88米,重达400多吨,由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欧洲航天局等16个国家发起并完成。

国际空间站建立以来,科学家和宇航员们,累计完成超过3000次的科学试验,取得了数以千计的研究成果。但这其中并没有中国参与。

回想起当时航天领域对中国的封锁,中国航天人早已坚韧地选择独立自主路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他们不懈探索、敢于超越,终于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人的卓越能力。

开启国际新模式,中国势必走向宇宙!

“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入轨,使我国首次成为拥有真正空间站的国家,地球外太空进入了“双空间站时代”,既有国际空间站,也有我国主导的空间站(名称未确定)。

“天和号”核心舱的轨道是可以自行变动的,作出调整的,这是国际空间站不具有的功能,单核心舱就可为三名航天员提供长达6个月的在轨驻留条件。

后续我国还将发射问天号和梦天号实验舱段,组成我国空间站的三舱基本结构,预估将于2022年底建成,在这一期间,我国还将分别发射4次载人飞船任务和4次货运飞船任务,总计发射11次,所以在今明两年中,我国载人航天任务将进入密集发射阶段。

空间站的建设代表着我国拥有了丰富的微重力资源和宇宙环境,很多太空科研项目都可以开展了。

中国,将掌握未来太空话语权!

“天河号”是构筑整个太空站系统的最基础舱段,是我国空间站的“核心舱,它长度16.6米,直径4.2米,内部加压空间约50立方米,重量超过22吨,比现有的国际空间站任何舱段都要大。

未来我国还将配备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两个实验舱,与核心舱组成“t”字形,基本规模可达到66吨,大概是国际空间站的1/6。

随着“天河号”核心舱的部署,中国在未来几年将有一系列重大航天任务执行,来实现天和号空间站的正常运作。

试想,如果2024年世界首个商业性空间站公理号发射成功,在我们上空,全世界也只有3座空间站运行。

中国,势必牢牢掌握未来太空话语权!

长征五号发射成功观后感心得体会

一批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制和试验基地脱颖而出,一项项国际宇航界的技术难题相继被攻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从神五到神七,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三次飞天、三大跨越。我国航天事业在改革中腾飞,在创新中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生动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我国先后研制了14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截至20xx年10月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进行了111次发射。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发射了106次,发射了109颗卫星和7艘飞船。自1996年以来,长征火箭已连续69次发射成功,成功率居世界前列。

载人航天工程先后攻克了飞船总体技术,制导、导航控制技术,飞船推进、返回和再入技术,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运载火箭技术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2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xx年9月28日,随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的平安返回,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实践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目前,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类应用卫星,直接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预报、国土普查、海洋观测、导航定位、防灾减灾、远程教育、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大批航天技术转移到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领域,促进了有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牵引下研制的,有近20xx项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期间,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显示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航天科技更成为我国高科技“走出去”的一面旗帜。199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自此,中国航天人成功敲开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大门。20xx年,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尼日利亚成功发射通讯卫星一号并在轨交付,中国航天实现了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第二颗整星出口卫星委内瑞拉通讯卫星于10月30日发射,第三颗出口卫星巴基斯坦卫星项目也已正式签约。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7种型号的长征火箭用于国际商业发射,为1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卫星发射和搭载服务,进行了29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35颗商业卫星。

长征五号发射成功观后感心得体会

昨晚8点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由远征二号上面级和实践十七号卫星组成的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

“长征火箭家族”的诞生要从1958年说起。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66年5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定名为东方红一号,运载火箭定名为长征一号。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和探索,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中国首颗自主研制的东方红一号科学试验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中国由此成为继苏、美、法、日后,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返回式卫星一举成功,3天后卫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的国家。

长征二号先后有长征二号c、长征二号d、长征二号e、长征二号f等改进型。其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我国第一个载人运载火箭,1999年首飞成功,20xx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五号飞船送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在长二基础上于1984年研制成功的,增加了第三级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为了适应通信卫星容量和重量不断增大和变化的要求,此后我国相继研制出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三种运载火箭,被称为“长三甲”系列,不仅拓展了我国火箭使用范围,也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

20xx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送入预定轨道。20xx年12月2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之后,嫦娥三号探测器圆满实现月面软着陆,玉兔号月球车实现月面巡视勘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实现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20xx年6月25日,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0次飞行。作为我国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无毒、无污染的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3.5吨,比大家熟悉的长征二号f提高了近60%。长七首飞,是中国以建设空间站为目标的空间实验室任务第一次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顺利开启。

神舟11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天宫二号目前已做好交会对接准备,将在393公里近圆轨道与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这次任务的主要目的:一是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二是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进行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三是开展有人参与的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当第一枚火箭直射云霄的时候,人们看到乳白色的运载火箭弹体上写着两个火红的大字——长征。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作为民族奋进的精神火炬,长征精神激励着人们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的新征程。

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航天人巨大的付出。从长征路到飞天路,折射的是薪火相传的精神。不同的长征,同样的精神。

我国的航天之路,面对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长期封锁,开始长征般的艰难跋涉。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中国航天人,用汗水和心血,书写了一部我国实现技术自主创新的辉煌历史。

中国将于17日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它将与9月15日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近400公里高的轨道交会对接,两名航天员将进入“天宫二号”,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的太空驻留。

首次30天驻留飞行任务对航天员的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均带来更大挑战。从身体上讲,航天员心血管系统受到更大影响,肌肉萎缩,骨丢失,免疫功能下降程度更为明显,出现疾病的概率增大。从心理上讲,驻留时间延长对乘组两位航天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心理相容性要求更高。

从生活上讲,作息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对航天员工作效率的影响增加,食谱食品感官接受性要求更高,卫生清洁尤其是运动后清洁问题突显,导致航天员驻留保障难度进一步加大,需要在失重防护、食谱食品、卫生清洁、作息制度和飞行程序安排等方面加强设计,提高航天员的在轨生活品质。

航天员的作息制度设计上向空间站任务长期飞行进行过渡,所以采用日计划和周计划相结合的方式,天地同步作息模式。航天员在30天飞行中,任务相当重。每工作6天有一天休整,这一天航天员也要做很多事情,但是航天员自主空间大一些,可以自己来安排。

神舟十一号发射了,它带走的是全国人民13亿颗紧张的心,带回来的却是13亿滴喜悦的泪水!就让我们一起期待,期待神十一回归的那一天。

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景海鹏、陈冬2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6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改进型神舟载人飞船和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第2次应用性飞行。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先进行约2天的独立飞行,然后与天宫二号进行自动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完成为期30天的驻留,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飞船撤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独立飞行1天后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至独立运行轨道,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试验,并等待参加天舟一号飞行任务。

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心得体会

7月29日,中国发射了神舟十二号飞船,成功将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这次发射的成功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里程碑,也彰显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实力和技术水平。本文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来分享此次发射成功所带来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探讨神舟十二号成功背后的科技支持和中国航天的进步。

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背后有着强大的科技支持。中国航天在过去几十年里,为实现航天梦不断探究和发展着。随着技术不断提升,中国已经可以实现很多不可思议的工程,比如长续航天、太空试验、宇宙站建设等。国家的强大科技和政策支持,不仅为航天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注入了不可忽视的动力。

第三段:分享神舟十二号首次载人飞行所带来的启示。

三名宇航员完成了在太空的任务,回到地球后面容肯定是充满愉悦和收获的。在太空生活的这段时间,他们不仅是代表中华民族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而且还深刻体验到了人类在太空环境下的生存限制和不易。这将在未来的人类探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它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地球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保护好我们生活的地球。

第四段:从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中找到自己的启示。

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航天的成就和实力,同时也引领我们从个人层面上思考自己的处境。我从中找到了很多启示,比如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要学以致用珍惜每一个机会以及与人类未来探索同行等,这些启示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第五段:总结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所带来的体会以及对中国航天的祝福。

本文从个人角度出发,来分享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成功所带来的心得体会。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人类未来探索的角度,它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始终跟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期待着中国在太空领域中更广阔、更深入的发展。祝福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好,为人类的未来探索做出更加璀璨的贡献!

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正是如此,没有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对各种难关的探索与攻克,没有他们对航天事业的坚持不懈、不离不弃,怎么会有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如此蓬勃的发展,我们又怎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他们特别能战斗,要知道载人航天事业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太多太多,而且需要经过多次的.试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航天员更是要经过高强度的训练才能够更好地走入“战场“。他们特别能吃苦,早期的中国异常落后,只能依靠自己,环境也极其恶劣。

但是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苦难给吓倒,始终迎难而上。他们特别能攻关,要知道我们的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他们特别能奉献,多少航天人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多少航天人即使知道这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却还是毅然决然地争先踏入太空。

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是这些航天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紧紧抓住,以此激励着我们前行,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上笃定前行。

神舟十一发射成功心得体会

2019年10月17日07时30分28秒,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正式点火发射!随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任务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下面是整理的关于2019神舟十一发射成功。

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中国将于17日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它将与9月15日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近400公里高的轨道交会对接,两名航天员将进入“天宫二号”,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的太空驻留。

首次30天驻留飞行任务对航天员的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均带来更大挑战。从身体上讲,航天员心血管系统受到更大影响,肌肉萎缩,骨丢失,免疫功能下降程度更为明显,出现疾病的概率增大。从心理上讲,驻留时间延长对乘组两位航天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心理相容性要求更高。

从生活上讲,作息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对航天员工作效率的影响增加,食谱食品感官接受性要求更高,卫生清洁尤其是运动后清洁问题突显,导致航天员驻留保障难度进一步加大,需要在失重防护、食谱食品、卫生清洁、作息制度和飞行程序安排等方面加强设计,提高航天员的在轨生活品质。

航天员的作息制度设计上向空间站任务长期飞行进行过渡,所以采用日计划和周计划相结合的方式,天地同步作息模式。航天员在30天飞行中,任务相当重。每工作6天有一天休整,这一天航天员也要做很多事情,但是航天员自主空间大一些,可以自己来安排。

神舟十一号发射了,它带走的是全国人民13亿颗紧张的心,带回来的却是13亿滴喜悦的泪水!就让我们一起期待,期待神十一回归的那一天。

2019年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向载人航天事业迈向了新的高度。

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这次是第三次赴太空,并成为上天年龄最大航天员。而航天员陈冬则是首次参加载人飞行。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出征的两位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的生肖属相恰巧都是马,两人的33天太空之旅正好是“天马行空”。

这将是中国航天又一里程碑性事件!这是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航天,太空中,“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这两个比子弹速度还要快8倍的空中飞行器如何安全、无误差实现对接?太空中如何种庄稼,如何养蚕,可以实现未来航天员长期驻留时“有菜吃”“有饭吃”,无需全部从地面补给?全球第一台冷原子钟,如何将航天器自主守时精度提高两个数量级……一系列“中国奇迹”等你一起见证。

航天员往往承担着巨大的职业风险,甚至经历生与死的考验。杨利伟就曾在《天地九重》一书中披露,在第一次载人航天火箭升空后突发低频共振,当时觉得“自己不行了”。书中这样描述:“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实际上,他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心理准备。

“神州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每一个炎黄子孙无不感到兴奋与自豪,人们的心情简直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神舟十一号”成功飞天,意义尤为重大,它代表着我国在太空中中长期驻留实验的成功;它代表着中国的航天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代表着外国人从此将会对中国刮目相看;它代表着中国从此将会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精心做好后续各项工作,确保实现既定任务目标,不断开创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新局面,使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航天员们郑重表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沉着冷静,精心操作,圆满完成任务,请祖国和人民放心。在送行人群的鼓掌欢呼声中航天员们乘车前往发射场,进入飞船作发射前的准备。

发射场上,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巍然矗立、整装待发。

7时20分许,、等来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

7时30分,随着一声“点火”口令,承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火箭,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冲天而起,飞向茫茫太空。

7时49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里一片欢腾。

身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不但肩负学习重任,同时也背负着建设祖国的光辉任务;我们不但要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且要继承"三个代表"的伟大理论思想;我们不但要学会读书,品书,分析书,更要学会读自然,品自然,分析自然。因为我们要发展,就先要发现;要自强,就要自信自己;要富裕,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

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景海鹏、陈冬2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6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改进型神舟载人飞船和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第2次应用性飞行。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先进行约2天的独立飞行,然后与天宫二号进行自动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完成为期30天的驻留,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飞船撤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独立飞行1天后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至独立运行轨道,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试验,并等待参加天舟一号飞行任务。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天宫二号目前已做好交会对接准备,将在393公里近圆轨道与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这次任务的主要目的:一是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二是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进行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三是开展有人参与的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当第一枚火箭直射云霄的时候,人们看到乳白色的运载火箭弹体上写着两个火红的大字——长征。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作为民族奋进的精神火炬,长征精神激励着人们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的新征程。

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航天人巨大的付出。从长征路到飞天路,折射的是薪火相传的精神。不同的长征,同样的精神。

我国的航天之路,面对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长期封锁,开始长征般的艰难跋涉。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中国航天人,用汗水和心血,书写了一部我国实现技术自主创新的辉煌历史。

党员神舟十一发射成功心得体会

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今日7时30分在酒泉发射。两位航天员将展开为期33天的太空之旅,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航天飞行,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党员观看神舟十一号发射。

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天宫二号目前已做好交会对接准备,将在393公里近圆轨道与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这次任务的主要目的:一是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二是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进行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三是开展有人参与的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当第一枚火箭直射云霄的时候,人们看到乳白色的运载火箭弹体上写着两个火红的大字——长征。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作为民族奋进的精神火炬,长征精神激励着人们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的新征程。

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航天人巨大的付出。从长征路到飞天路,折射的是薪火相传的精神。不同的长征,同样的精神。

我国的航天之路,面对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长期封锁,开始长征般的艰难跋涉。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中国航天人,用汗水和心血,书写了一部我国实现技术自主创新的辉煌历史。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精心做好后续各项工作,确保实现既定任务目标,不断开创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新局面,使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17日凌晨4时15分许,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举行。范长龙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代表,亲切看望了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航天员们郑重表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沉着冷静,精心操作,圆满完成任务,请祖国和人民放心。在送行人群的鼓掌欢呼声中航天员们乘车前往发射场,进入飞船作发射前的准备。

发射场上,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巍然矗立、整装待发。

7时20分许,、等来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

7时30分,随着一声“点火”口令,承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火箭,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冲天而起,飞向茫茫太空。

7时49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里一片欢腾。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的还有马凯、许其亮、杨晶、常万全等。

按照计划,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2名航天员将进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目前,在轨运行30多天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进入高度约393千米的近圆对接轨道,等待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对接。

身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不但肩负学习重任,同时也背负着建设祖国的光辉任务;我们不但要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且要继承"三个代表"的伟大理论思想;我们不但要学会读书,品书,分析书,更要学会读自然,品自然,分析自然。因为我们要发展,就先要发现;要自强,就要自信自己;要富裕,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

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神舟十三号载人发射成功心得体会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就充满着遐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渐渐将探索的脚步迈向太空。但质疑的声音也逐渐传来:探索外太空是否是劳民伤财呢?

时至今日,由于地球资源有限,世界上的航天强国纷纷将探索的脚步迈向外太空,而太空广阔无垠,拥有丰富的空间资源,如高真空、太阳能、月球、微小行星等。

此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gps导航系统便离不开航空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航天技术在开发航天器高位置和高速度资源以获取、传输和转发信息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例如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的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随着军用航天器的迅速发展,各种军用卫星、载人航天器、弹道导弹与反弹道导弹等空间新式武器形成了一体化的太空战场军事系统,并将在联合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众所周知,没有稳固的国防,我们的幸福生活就难以保障。

不仅是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北斗导航等无不捷报频传。中国航天起步晚,起点低,为何还发展快、本领高?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宝”。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飞行试验的成功、艰巨任务的完成,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决策和关怀,凝聚着党组织和广大航天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是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决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建设航天强国”写入十九大报告,中国航天事业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说,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建造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是实现新时代航天梦的必经之路。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离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40多公里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开辟揽天征途。

条件或许没那么苦了,航天精神却是一脉相承。有人曾问两度飞天的聂海胜和三度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鹏面对中外记者给了这样一个“答案”:

“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神舟十三发射成功心得体会

2021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十三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搭载着宇航员景海鹏、刘文浩。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里程碑,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神舟十三发射成功,虽然远在太空,但这一新闻依然深深地触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弦。我们应该以此为鼓舞,继续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要实现科学技术的突破,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神舟十三发射成功,是中国科技人员和工程师团结协作的结果。他们在飞船制造、科研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确保了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这次成功是建立在科研人员、制造工人、通信工程师等多个领域专业人员的合作之上。在航天领域,凝聚人心、同心协力是一个常态。而我们更需要这个精神去实现国家的繁荣。

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创造了多项第一。这一成果的背后,离不开我国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从飞船建造到起飞,再到在轨作业,每一环节都需要精密的技术支撑。科技创新推动了神舟十三号飞船的制造,这也为中国科技进步提供了基础支撑。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站在今天的角度,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无疑也成为了科技创新的见证。

青年人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是科学技术创新的成果,也是青年人才的助推力量。在这个航天中,年轻科技人员占据了极大的比例和重要的位置。他们付出了很多辛勤的劳动和贡献,也不断地接受挑战和锤炼。这些年轻人,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是未来改革创新的指引者。展望未来,让我们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从事科技领域的工作,继续为我们的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神舟十三号飞船成功发射,继续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发扬光大。对于中国航天,这是一个新的时代。这是我们人类对宇宙深入研究与探索的一次新的里程碑。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是探索太空的一次胜利,也为未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蓝图定下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我们更需要以这种信心和自信去拥抱未来的挑战和机遇,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空间站发射成功心得体会

空间站的发射成功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直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发并投入巨资建设空间站,其中中国空间站的发射成功也将为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地位注入新的能量。此次空间站的发射成功,将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和未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第二段:回忆研制过程中的艰辛和经验。

在研制空间站的过程中,无数的工作人员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上千次试验、无数技术细节的调试和改进,都为空间站发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对于这项技术,我国航天科研人员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代价,从研究阶段到完成生产,从结构的设计到实现细节的完美,都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因此,成功发射空间站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的广阔前景和人类勇气探索世界的壮观历程。

空间站发射成功不仅体现了国家、社会、科技团队和创新人才等多方面的背景,更意味着未来的航空科技和人类社会的长足发展。以空间站为基础开展科学实验和人类探险,将开辟探险和发展领域的广大空间。同时,提供众多技术创新方案,不断推进和完善航空技术的发展和飞行安全。

空间站发射成功向我们呈现出一种人类发展空间的未来图景和发展方向。我们要高度重视和深入了解这种新型态发展的科技与路向,充分认识其潜在的发展优势和长远的经济价值所在。同时,要始终牢记科技发展是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计算和发动创造,需要促进学术与产业的合作模式,结合历史见证、当代追求和未来映像,建立人类科技发展的完整纪录。

第五段:总结与未来展望。

空间站发射成功是人类可持续的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建立了航空的主要章节,对世界科技的发展与未来的影响也将是不可估量的。而这也给我们从当下的人类社会,到未来的人类社会中,都留下了一个长期的机遇和充满希望的前景。因此我们应继续巩固、积累和推动各种相关科技力量,倡导全球人类科技辐射,全面突破各种关键技术瓶颈和飞行危险因素,同时加强政策的研究支持,促进各方面共同发展,为未来的空间战略提供有力支持。

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范文

航空航天活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下面,本站小编来为你介绍长征五号发射成功。

范文。

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于2天后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牵手”太空,景海鹏和陈冬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太空驻留。对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获益良多。

时光回溯到1956年,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之时,一批热爱祖国的科学家,克服了重重险阻从海外回归祖国的怀抱;一批志存高远的青年人,满怀着忠心赤胆从全国各地加入到航天队伍。他们白手起家、从头干起,一步步创建起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几百年走完的发展道路。

作为举全国之力的重大工程,航天人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研制生产中。

“我们站承担着卫星轨道计算和运载火箭弹道计算的艰巨任务。当时,站里使用的计算机容量小、速度慢、稳定性差,算一条弹道要凑合着算三次,需两三个小时。为按时保质完成计算任务,我们差不多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有时一天吃一顿饭。”原航天部二院计算站、现航天科工二院706所老科技工作者宋庆元这样回忆,她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受到毛主席、周亲切接见,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此后,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第一颗气象卫星……返回制动火箭固体发动机连续24次参与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辉煌成就,中国道路充满希望、中国精神充满力量,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异常坚定。青年一代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艰苦奋斗、敢于创新,走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国梦、航天梦、青春梦努力拼搏!

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于2天后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牵手”太空,景海鹏和陈冬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太空驻留。对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获益良多。

时光回溯到1956年,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之时,一批热爱祖国的科学家,克服了重重险阻从海外回归祖国的怀抱;一批志存高远的青年人,满怀着忠心赤胆从全国各地加入到航天队伍。他们白手起家、从头干起,一步步创建起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几百年走完的发展道路。

作为举全国之力的重大工程,航天人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研制生产中。

“我们站承担着卫星轨道计算和运载火箭弹道计算的艰巨任务。当时,站里使用的计算机容量小、速度慢、稳定性差,算一条弹道要凑合着算三次,需两三个小时。为按时保质完成计算任务,我们差不多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有时一天吃一顿饭。”原航天部二院计算站、现航天科工二院706所老科技工作者宋庆元这样回忆,她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受到毛主席、周亲切接见,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此后,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第一颗气象卫星……返回制动火箭固体发动机连续24次参与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辉煌成就,中国道路充满希望、中国精神充满力量,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异常坚定。青年一代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艰苦奋斗、敢于创新,走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国梦、航天梦、青春梦努力拼搏!

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今天早晨7点30分28秒从大漠深处发射,7时49分,神舟十一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2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继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之后,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将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开启了我国时间最长的载人太空飞行旅程。

在贺电中指出:“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这一空间技术领域的重大进展,不但是科学上实质性的进步,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科技实力提升的体现。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号飞船,从“东方红”到“嫦娥”飞天,从无人飞行到太空驻留……这一切,都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在不断腾飞和跨越。

在今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1999年“神舟一号”绕地球14圈并安全重返地球,20xx年间航天人不懈奋斗、开拓创新,20xx年神舟十一号将2名航天员成功送上太空,中国航天史上立起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航天精神代代传承,航天梦想越来越近,国人为之欢欣鼓舞。

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

直播观看现场,随着倒计时十秒的时候,同学们的眼睛一眨不眨的,唯恐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此刻的心情是紧张的'、是兴奋的。“点火”口令响起,屏幕出现一团橘红色的火焰,一阵浓白的烟雾,“轰”的一声神舟十三号飞船冲天而起,飞出地球,飞向茫茫的天空,整个过程同学们时不时发出欢呼声和热烈掌声。

相关范文推荐
  • 01-15 快乐的六一为题(模板16篇)
    优秀作文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批判性,能够反映作者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见解。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写作大赛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今天是六一儿童节,
  • 01-15 初一我的偶像李白(汇总22篇)
    优秀作文具备逻辑性强、观点明确、立意新颖、表达流畅等特点,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以下是一些经过筛选的优秀作文,它们能够展现出写作者的才情和思想境界。她,现在是老师
  • 01-15 水产养殖技术论文(模板16篇)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指导我们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8.范文范本的选择应该与所学知识和感兴趣的领域相关,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借鉴。
  • 01-15 统计专员个人简历表格(专业22篇)
    个人简历的更新和完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个人经历和能力的增长,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和修改。以下是一些精选的个人简历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 01-15 面对大自然初中(通用22篇)
    优秀作文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文所表达的情感。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些优秀作文欣赏,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 01-15 偶像的力量演讲稿范文(16篇)
    演讲稿范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演讲内容的一种文体,非常适合激发观众的兴趣。掌握了一些演讲稿范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后,相信大家能够写出更加出色的演讲稿。我的偶像不是那些
  • 01-15 汛期防洪应急措施预案实施(优秀13篇)
    应急预案必须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灵活性和针对性是其重要特点。下面是一些应急预案的样本,包括了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案。为了有效处置突发防汛事件,将汛期突发水灾
  • 01-15 绿色环保阅读心得(专业18篇)
    环保的意义不仅在于当前的生活质量,更是影响着子孙后代的未来。阅读一些优秀的环保总结范文,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推动环保工作的发展。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
  • 01-15 实习生个人的实习总结(热门13篇)
    个人总结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xx年的日历已悄然翻过,伴
  • 01-15 六一节我最喜欢的玩具范文(13篇)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文字的组织,更是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度理解和思考。希望这些优秀作文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热情,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是手工飞机。它的名字叫秃鹰。我喜欢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