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旅夜书怀公开课课件 选修语文旅夜书怀教案(模板8篇)

旅夜书怀公开课课件 选修语文旅夜书怀教案(模板8篇)

时间:2023-10-16 04:48:58 作者:雅蕊 旅夜书怀公开课课件 选修语文旅夜书怀教案(模板8篇)

导游词的语言应优雅、动听,能够给游客带来愉悦的观光体验。导游词的编写要时刻关注游客的反馈,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著名景点的导游词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导游工作提供帮助。

旅夜书怀公开课课件篇一

夜,万籁俱寂。

月亮悄无声息地出来了。清凉的光辉洒向浩淼的江面,一帆孤舟在江心徘徊,薄薄的青雾沾湿了衣襟。忽而一阵风拂过,瑟瑟的风带着些许的凉意,身凉,心更凉。

广袤星空,月明星稀,在星空的陪衬下,平野顿时显得如此广阔无际。明星低垂,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波浪汹涌,明月随着波浪一起荡漾开去。

风吹过,无痕,无语。江岸边的绿草沾有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风吹拂绿草,未能吹干草片上的露珠。岸边的花儿已飘落于江水之中,随着流水飘向远方,流向莽莽苍苍的远方,是在追随风儿,还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风亦无情。

突然从远处传来了一只沙鸥的鸣叫声,它似乎在寻找它的同伴,但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是去是留,何处可去,何地可留?别有一番愁味在心头。

望着明月,陷入遐想,人生在世,名声岂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呢,官被罢退了难道不是因为年老多病吗?罢了,罢了,一切的愁绪就置之于天地之间吧,就让我在这伤感的旅途之夜给予自己一丝的安慰吧!

旅夜书怀公开课课件篇二

我驾着一只小船,带着摄影机,带着一份敬慕,只身一人到历史长河中去寻你,孤独瘦弱的背影。

微微的轻风起起伏伏荡漾在静静的春夜;岸上钻出泥土的水溶溶的小草推推,有如来自江中的波浪;而波浪则在柔软的月光中明晃晃的轻推着江岸……如此清新,静谧的景儿在这章历史卷中浮现出来。随着船儿的漂流,我的摄影机也录下这美景。

一切都在变化着。风儿在动,水儿在流,月光也随着周围的变化在江中不断的晃动。我在晃动中前行,不知前面还有多少美景等我摄取!

突然,小船的步伐加快,等我细一看,便是一幅辽阔的画面在镜头里:满满的江水载着满满的月光,映着碧澄澄的广阔的月光,平野无际般壮阔。没想到一次小晃动,我的视野便从下载的小天地换到了广阔的大宇宙!我想这张历史卷的.主人公也该出场了。

果然,在这广阔的背景中出现了一个渺小的画面:悠悠的小舟,载着你悠悠的心绪,漂泊在这悠悠动荡的江流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忽然,你大喊一声。渺小的画面中夹杂的颓唐与落寞都被你这声大吓吓退。你的小舟向我的小船驶来,镜画中你的背影更加厚重了。

“身世飘零又何妨,孤独落寞无处安身又何妨,只身一人无所依托又何妨。月涌大江流,自然都能如此广阔,难道我不觉得生命的伟大吗?难道我的胸襟不开阔吗?只是好友严无的逝去让我痛,只是时间飞逝而心中追求于大济天下苍生的抱负无法实现。眼前雄阔的气势为何不让生命‘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呢!”

镜像里,你的背影越来越大。我们船只相差很近,我想叫住你,可我又害怕打扰你的思绪。

看着你沧桑的背影,凝视着你蓬乱斑白的头发,我盯着你从我身边渐渐远去,远去,一个漂泊、广阔的背影-杜甫。

我摄下你的背影,是永不灭的博大胸襟的背影,把你珍藏在我的画册里,把你嵌砌在我每一个镜头的深处。

旅夜书怀公开课课件篇三

一、导入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用诗来记录历史,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示民生疾苦、官吏暴虐,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此类以“三吏”、“三别”为代表。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描写自然的诗歌,往往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也写了一些时代气氛不浓,感情比较淡泊的诗,在成都草堂,长期漂泊后得到暂时的安定,期间对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进行了细腻的观察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出示目标)

二、交流讨论

诵读《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和《望岳》,比较两诗在写景上有何不同特点。

要点提示:

1、《绝句》描写,《望岳》先写景后抒情。

2、《绝句》句句写景,一句一景。

3、《绝句》感情含蓄,《望岳》感情直白。

三、交流欣赏方法

面对写景诗我们如何去欣赏它呢?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归纳。

1、把握形象

把握诗歌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方能体味诗歌意境,进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练习:改写《旅夜抒怀》前四句。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正误例文,以便交流比较。

学生宣读例文:

(1)岸上细草微风,江上停泊着一只小船,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眨着眼,探下身来,仿佛来到人间;原野的广阔无边,给人以开阔之感,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静谧非凡,好一幅雄阔宁静的江边夜景图。

(2)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摇,江面上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一,竖着高高桅杆,静静地停泊在朦胧的夜色中,周围一片冷寂。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凄清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天地空旷无际,一叶小舟显得更加孤单、渺小,在凄清的江面上任由湍急的江流摆布,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深夜无眠的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象,孤独寂寞之感不由涌上心头。

面对同样的文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哪种理解更准确合理呢?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意境。

2、体味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写景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要准确把握意境,必须从诗歌形象的特点入手,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景物的意境。

引导学生关注表现形象特点的词语。

提示: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整个画面清冷沉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领会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尤其是先写景后抒情的诗作,只要注意诗中的直抒胸臆的诗句就能把握作者情感。

学生分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所含情感,也可从材料中找其他例句分析。

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并了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简介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学生分析后四句所抒之“怀”。

提示:“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学生齐读,揣摩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小诗,一般较难理解。了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特别是不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要对诗歌做出正确的解读,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写景的方法有很多,鉴赏时应注意写景的常用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节描写相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诗作是乐景写乐、哀景写哀。若是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必有直抒胸臆之句。

学生分析《绝句(迟日江山丽)》并与《旅夜抒怀》写景部分比较。

分类作业

a类:背诵本诗,有兴趣的可从材料中自由选背。

b类:jc,温习写景诗的欣赏方法。

预习布置预习《新城道中(其一)》

板书设计把握形象首联―近景―孤舟夜泊

颔联―远景―雄浑阔大―反衬

尾联―比喻―自伤漂泊、孤独寂寞

体味意境冷寂空旷

领会情感直抒胸臆―颈联―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分析技巧乐景写乐、哀景写哀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课后反思

旅夜书怀公开课课件篇四

《旅夜书怀》(苏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一.写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二.思考问题。

1.写出题目的含义。

旅途中的夜晚书写自己的情怀

景物: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

画面: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

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

漫的.长夜;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

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情感:首联之景衬托了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

颔联之景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1)“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2)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3)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4.尾联“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以天地间一只孤独的沙鸥喻己。

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更显孤独和凄凉之情。

张力

旅夜书怀公开课课件篇五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着”,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着,反因文章而显着,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

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旅夜书怀公开课课件篇六

《旅夜书怀》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第二首诗歌。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鉴赏诗歌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还要求通过阅读,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为了“丰富文化积累”,还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底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可见,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要求,在教学中 “涵泳诵读”是不可少的。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总标题已经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二是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办法,体会诗歌意境。该诗处于本单元“推荐作品”部分。

二 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两个教学目标,再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主要经历及本诗写作背景。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能背诵全诗,默写名句。

3.品析诗句,体悟意境,明确情与景的关系,掌握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4.比较赏析,进一步把握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5.发挥想象,改写诗句,理解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6.感受诗人在孤寂漂泊中对人生志趣的坚守。

三 学情分析

拟任教年级为高二,相对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已经阅读学习了不少的诗歌作品,学生对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有所了解,但还不能熟练运用。杜甫的诗作,中学课本上出现的约有8首,因而学生对作者并不陌生,相关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通过学习积累,诗人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贫穷多病、落魄愤懑、爱国忧民的印象,但对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学生可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了解一个诗人的风格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这将成为本诗学习的难点。

四 评价方式

1.通过简单提问,检测学生预习内容。

2.通过小组互查,抽查演板,检测学生背诵默写。

3.通过分组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学生互评,检测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情况,及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4. 通过设置检测题,检查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通过展示自己的改写文字,互评检查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对本诗沉郁顿挫特点的把握。

五 教材的使用

1.教学重点:通过反复的诵读,鉴赏品析,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重点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

2.教学难点:感悟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3.补充资料:鉴赏诗歌的一些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和角度等资料。

六 教学方法与辅助

检测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七 教学安排和过程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2.鉴赏:鉴赏诗句,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比较:补充诗作,感受沉郁顿挫的诗风。

4.背诵:背诵全诗,默写名句。

5.改写:改写诗句,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二)检查预习效果。

提问:思考一下杜甫晚年的生活状况如何?杜甫所处的时代经历了怎样的重大变革?杜甫在其晚期诗作中是怎样的形象?在其晚期的诗作中大致体现出怎样的情感?(要求学生用词语概括)

(三)了解写作背景,自由诵读诗歌。

感知诗中深沉悲凉的情感和宏阔苍凉的意境。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诵技巧。

(四)自主鉴赏,诵出感情。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深层次把握诗歌的情感,朗读是将诗歌情感的一种外化。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鉴赏,发现作品的底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过程:

1.引导学生梳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角度。

一般方法:分析诗题、结合注释来理解、知人论世、温故已学的相类似的诗歌、联系诗人的写作风格等。

鉴赏角度:语言、形象、表现技巧等。

2.引导学生分组,任选一个角度,运用恰当的方法赏析诗歌,体悟诗境,明确情景关系,掌握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的写法。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赏析内容,其他小组补充评点相关内容。

小结补充:提醒学生要关注诗题。题目是《旅夜书怀》,这就告诉我们它是一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诗。

过程:

1.提问:诗人在旅夜看到的景是什么样的景?抒发的又是什么样的情?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明确:阔大宏阔的景,深沉悲凉的情。

板书:雄浑阔大

深沉悲凉

2.提问:用宏阔的景来写这深沉悲凉的情,有没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手法?

明确:反衬。

3.提问:请回忆一下,已学的课文中有这种以乐衬哀的写法吗?

明确:《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天的那种生机勃勃春光无限的美景来反衬出展示出征时的悲壮心情。

4.提问:最后一联,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诗人有没有直接抒情?那他是怎么做的?

明确:诗人在上联的直抒胸臆后,转而选择了天地间的一只沙鸥这样一个形象来委婉含蓄的表达情感。

板书:曲折委婉

(五)补充诗作,感知沉郁顿挫的诗风。

通过鉴赏、改写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本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杜甫有很多诗都是用这种雄浑开阔的意境来表达深沉悲凉的情感,而且情感的表达低回曲折。针对这种写作风格,评论家们就用沉郁顿挫这个词语来形容。强化感知,完成《登岳阳楼》诗后的题目。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阅读《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1.请具体分析两首诗在写景和抒情方式上的相同点。

2.“亲朋无一字”和“天地一沙鸥”两句中的“一”字异曲同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身世处境,请分析其好处。

旅夜书怀公开课课件篇七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2、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3、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旅夜书怀公开课课件篇八

《旅夜书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推荐作品的第二首诗。本单元的鉴赏指导要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羁旅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而杜甫又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这一题材扩展和深化,写出了新的意味、创造了新的形象,因此,把握这些意象和语词就可以对羁旅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综上所述,构成本堂课的知识建构是:杜少陵漂泊西南天地间,曾写下许多羁旅诗,《旅夜书怀》是这些诗歌中的精品,情感深邃,语词尤工,特别是“飘飘”这一肺腑之语和“沙鸥”这一典型意象所抒发的强烈感情,更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羁旅”是少陵诗歌的重要题材,这其中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乱世飘零、生活窘困的人生上的漂泊,更有他政治的失意、壮志难酬的心灵的漂泊。本节课将对这些内容展开分析和探讨。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诗歌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能感受作品形象、品味诗歌语言、把握作者情感”确立了本课的知识目标1.漂泊情感的语词表达2.漂泊情感的意象表现3.漂泊情感的内容表述;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这一要求,结合单元指导与提示,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提升把握意象、品味语言的诗歌鉴赏能力2.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提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能力;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能够深刻理解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境遇。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再结合本校学生自身的特点,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把握意象、品味语言。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