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荣格自传读后感(专业15篇)

荣格自传读后感(专业15篇)

时间:2024-01-14 16:47:32 作者:温柔雨

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自身思考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系统地整理和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每个人的读后感都是独特的,也请大家多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荣格自传》读后感

我的个人阅读分为向外和向内,对于向内这一大类,荣格是当之无愧的王者。我很享受阅读荣格的过程,他有非常清晰的部分,也有让人疑惑遐想的部分,对弗洛伊德的体系感兴趣,但同时也知道,他的理论虽然迷人,甚至改变了很多艺术创作的理念,但在目前的心理学教材中已经被逐渐淡化,更不用提荣格,他甚至更像一个cult般的存在,加上他后期的一些理论趋于玄学,提出了很多惊世骇俗的观点,跟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但仍然有许多让人疑惑的作品和见解。

荣格有非常solid的理论框架,没有他后期那些语焉不详甚至半萨满式的魅力,甚至因此陷入到很多种族歧视的争论中。作为一个想要了解荣格的'人来说,当然是读得越多越好,越完整越好,这本书也是如此读下来的。

荣格虽能让其中读者直面自己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然而并不太能驱使人有所行动有所改变,意思是所谓获得实用性的那种受惠。

心理学相关作品是一个考验读者高低的试金石,而把一个人重新放进另一个框架里去自我审视、重新行动的确很困难,但至少你能够看到一种可能解决的方法:他不是鸡汤似的,他有效,他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论。

当然,作为一个荣格爱好者,我深知他的学说在国外受到多大的zz不正确的批评,但也深知其中有许多的亮光和天才般的洞见,哪怕是他最被诟病的人格地质学。

由于我对荣格一生的著作都要搜集阅读并不是希翼什么所谓成长,故也没有将荣格推荐给他人的欲望,暂时也不太想讨论。一切都归咎于我对自己的认识:

无论外界什么评价,我深知自己除了偶尔能靠着心血来潮时的那点动力加一把劲,多数时间都是一个逃避型的loser。假装在既定的铁轨上面运行,其实一圈一圈不停反转着地心引力的过山车。

不过或许也有那种觉得自己很lost的人,这本书值得一看。

《荣格自传》读后感

1、每件促使我们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2、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变你的「命运」。

3、一个人感觉合脚的鞋却会夹痛另一个人的脚。

4、适用于一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

5、人需要困扰,困扰是心理健康的必需之物。

6、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7、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要紧的感受。

8、适用于一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我们拒绝承认,一切更美好的东西都是以某种更大的代价而换来。

9、人的任务,就是意识到从潜意识中努力向上涌出的内容。

10、统一的规则和教育把人逼向孤独,他们才可以逃离群体无意的压迫。孤独却使人变得敌意、恶毒。要给人气度,让他独处,他才会自己找到群体并喜爱它。暴力对抗暴力,轻视应对轻视,爱回应爱。给人类气度,要相信,生命会找到更美好的路。

11、我当时没有考虑到,我的灵魂不可能是我的判断和知识的存有、更大程度上我的判断和知识才是我的灵魂的存有。因此深层精神逼我,要我将自己的灵魂视为独立存在的生命,呼唤它、与它对话。我必须明白,我已失去灵魂。

12、恐惧与可怖都隐藏在表层底下,在我们心灵的深处。你们碰到深层精神,就会感到那冷酷,并为那痛苦叫嚷。深层精神与钢铁、火焰结合去。你们害怕深层也是对的,因为他确实充满恐惧。

13、你的理由没集中在事物的善良之上,而是集中到了虚荣上。你不受人性所雇佣,而是受到你自身的利益所支配,你不为事情的完成而奋斗,而是去争取普遍认可和如何保存自己的优势。

14、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宛如暗夜行路,要了解自己,就需要他人的力量。

15、只有撇开对外物的追求,才能达到灵魂的所在。若他找不到灵魂,他将陷入空虚的恐惧,而这恐惧将挥舞长鞭,驱使他绝望盲目地追求空洞的世事。他将受无尽的渴求愚弄,在心灵之路上迷失自己,再也找不着灵魂。

16、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人进入一种不可能得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17、你在愤怒中消耗着自己,你用舌头讲话,却伸出一把冷剑,讨论你的.复仇之梦。

18、在生命中,最微不足道但有意义的事物,也比最伟大但无意义的事物更有价值。

19、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20、一个人也许会朝着完美奋斗,但必须在相反的那一面受足够了苦,才能使自己变得完整。

21、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22、世界上的风云大事,归根结底,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个人的生活,这才是伟大变革的所在。整个未来、世界的整个历史,最终都是对个人潜在能量的宏大总结。

23、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24、人类的所有成就都源于创造性幻想。那么我们没有权利轻视想象力。

25、如果没有悲伤与之平衡,“快乐”这个词将失去意义。

26、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即快乐的”,而非“外部原因使我快乐”,富裕者应当快乐,但他们经常是不快乐的,他们厌烦得要死。

27、人可以从不同的事物中汲取能量。外向的人可以从和他人的相处中得到能量,而内向的人可以从独自的思考得到能量。内外向的性格都有各自的优点,不必太刻意去改变什么。

28、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29、在这路上没有人追在我身后,而我也没有走在别人的路上。我孤独,但我用生命填满了孤独。我自己就已经足够,我是人,是声音、对话、安慰、帮助。我就这样漫步到远东去,我并不知道我这遥远的目标会是什么。

30、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31、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全然地接受自己。

32、渴求自己吧,这就是道路。

33、我的自我,你是个蛮人。我要与你同住,所以我会把你带进整个中世纪的地狱,直到你准备好。让生活可以忍受你。那试金石就是与自己独处。这就是道路。

34、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着一切,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

35、我倦了,我的灵魂流浪得太久,在自己以外找寻自己。不管你是谁,你掉下,我愿陪你掉下。一种是勇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另一种是笃定,就算掉落又有何妨。

36、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37、青春美酒并不总是随岁月流逝而日渐清彻,有时它会日渐混浊。

38、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39、确实,天才的天赋和他的人类品质有时会差异如此巨大,人们不得不怀疑天赋平庸点也许是件好事。

40、没有人能免于等待,而大多数人都不能承受这等待,他们带着贪婪,转而投向事、人和思维,成了它们的奴隶。因为这样就会证明,这人无力抵抗事、人和思维,它们成了他的主人,而他是受愚弄的傻瓜,因为他不能欠缺这些,不能等到灵魂成为果实累累之地的那一刻,那灵魂是座花园的人,也需要事、人和思维,但他是它们的朋友,不是它们的奴隶。

41、父母死气沉沉的生活对周围人特别是自己孩子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42、向外看的人是梦中人,向内看的人是清醒者。

43、潜意识如果没有进入意识,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你的命运。

44、我们的自由不在我们之外,而在我们之内。人会受外在的约束,因为他能打破内在的枷锁,他还是能感到自由。人也许能以猛烈的行为得到在外的自由,可是内在的自由只能得自符号。符号是从口中而出、不是由人说出的言语,而是从自我深层的力量和需要上升、不期然置于舌尖的言辞。

45、在这些日子里,你们看到了深层精神隐藏了什么。你们以前不相信,但如果求教过你们的恐惧,你们就会知道去。

47、没有痛苦,就没有意识的唤醒。

48、一个从未说出的字,一道从未照耀的光,一片无可比拟的乱,还有一条没有尽头的街道。

49、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

50、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得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51、梦无所遮蔽,我们只是不理解它的语言罢了。梦给我们展示的是未加修饰的自然的真理梦是无意识心灵自发的和没有扭曲的产物梦是启迪,是人潜意识在努力使整个心灵更趋于和谐、合理。大多数危机都有一个很长的潜伏期,只是意识觉察不到而已。梦能够泄露这一秘密。

52、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应对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53、在某种意义上,生活中的最重大和最重要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我们无法解决它们,只能在成长中超越它们。

54、你越是聪明,你的单纯就越愚笨。最聪明的也是在单纯处最愚笨的。想要拯救自身免于时代精神的聪明,我们不能靠增加自己的聪明,反而要接受那竭力反对这聪明智慧的,也就是单纯。但我们也不能沉溺于单纯,故意让自己变成傻子,而是要成为聪明的傻子。……聪明征服世界,单纯却征服灵魂。事情都是相对的,亦是有度的。

55、谁要是学会了跟他的无力并存,那人就获益良多。

56、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付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57、若你理解黑暗,它就会抓住你。它临到你头上,就像夜晚有蓝色的影子和闪烁的无数星星。当你开始理解黑暗,沉默与和平就会来到你头上。只有那不理解黑暗的人才会恐惧夜晚。通过理解你内在的黑暗、夜晚、玄秘,你会变得简单。你准备像其他人一样入睡千年。你睡进千年的怀抱里,你的墙壁回荡着古寺里的圣歌。因为这是简单的,这从来都是。当你在坟墓里做着那几千年的梦时,寂静和蓝色的夜晚正在你面前展开。

58、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59、由于具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得以迈出了动物界。

60、创造不是来自智力,而是来自源于内在需要的游戏本能。创造性头脑与它所钟爱的对象玩耍。

61、道路,或不管它是什么,人走的就是道路,正确的道路。将来没有已经铺好了的路径。我们说这是条路,它就会是。我们筑起了我们所走的街道。我们的生命就是我们寻找的真相。

《荣格自传》读后感

我在书店闲逛时发现了一本名为《荣格之道》的书映入眼帘。书名似乎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我。5分钟之后我毫不犹疑地掏钱把它买回了家。

戴维·罗森说:“当我第一次读《老子》的时候,我感觉他是在对我说话”。当年我读到这句话时,内心被深深震撼,这种感受至今仍记忆犹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地球另一端的异族学者,以及当时我个人的心灵,竟和谐而奇妙地产生了共鸣。

正如《荣格之道》一书的副标题——“整合之路”所暗示的,荣格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荣格心理学与道家思想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该书分为六章,每一章都“围绕着荣格生命和生活发展阶段的某一特殊危机展开”。在每一章中,对于所面临危机的解决,“都联系到了荣格心理学的发展和道家思想的原则”。第一章将荣格心理学中的自性概念与道之间进行了比较,并揭示了意识自我从自性与道中出现的过程;第二章对人格、面具、阴影以及与此有关的道家思想原则进行了讨论;第三章讨论了道家以及荣格理论中的宽容性原则;第四章讨论的是,当荣格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陷入了深度的抑郁以及集体无意识的深渊,他正式将道家的核心概念——对立双方的整合与和谐引入到自己的心理学之中,经历了真正自我的重生;第五章描述了荣格晚年整合自己心灵的更为谨慎的努力,将阿尼玛的概念与道家的“阴”,以及“自性”与“道”作了对比分析;第六章回顾了荣格回归整合的永恒之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荣格实践着道家的德性,他认识到惟有通过自然无为,放弃意识自我的固着,才能返归完全整合的自性,也即那伟大而永恒之路——“道”。

书中经常性地引用《老子》或《庄子》里的语句,比较荣格心理学概念的异同,从不同的侧面来加深对“道(自性)”的理解。有些初看起来晦涩难懂的荣格心理学名词,经过老子和庄子的另一种方式的解读之后,变得容易理解和平易近人起来。

“道不远人,远人者非道”。这种古今中外对人类心灵进行探索的伟大的先驱和研究者们,各自独立地基于自身的观察和实践,对于人类心灵的基本方面得出了极为类似的结论,无论其结论让外行看起来是觉得多么地诡异晦涩,这才是真正的基于观察和实践的科学,比把通过在实验室里得到的小鸡、老鼠和狗的心理行为反应推论到人类身上的方式来得更为科学,也比无视基本常识,拍脑袋凭空构建出某种理论模型,再依此人为设计出精巧繁复的实验以证明之的方式更加科学。实验室中构建出来的心理学只不过是人为搭建的纤细精巧的想象力玩具,与人类心灵的实相相距甚远。

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的伟大即在于此,中国文化的伟大也即在于此。中国文化是一个从起始时就与迷信绝缘的,根植于人性的伟大文化。中国人很早就用人心的体察代替了愚昧盲信的鬼神崇拜。道家思想中对心性整合的重视,与荣格不谋而合。(陈羿江)。

《荣格自传》读后感

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与气质,荣格自传读后感。

人生是一种令人怀疑的实验。它只有在数字上才是一种极大的现象,从个人来说,生命是如此地稍纵即逝,如此地不充裕,因此,它竟然能够存在和发展,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对于生活的各种问题及复杂性,要是从内心里得不到答案,那么它们最终只具有很小的意义。外在性的事根本无法代替内心体验。因此,我的一生在外在性事件方面是无独有偶地贫乏的。

我总是沉溺在自己的秘密中,总觉得应该探寻它的意义,但我却不知道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总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些什么--也许在大自然中--给我提供一些线索,使我弄清那秘密是什么,在哪里。

最早的回忆就像地下的单株根茎所生发出的芽,就像在一条潜意识发展的道路上的车站。

从一开始,我便有一种命中注定感,仿佛我的生命是命运赋予我的并必须加以接受。这使我内心有一种安全感,而且尽管我从来无法对自己证实它,它却向我证实了它自己。我没有拥有这种肯定性,它却拥有了我。

一种新思想,或甚至只是旧思想的一种异乎寻常的一个方面,只有依靠事实才能与别人沟通。

她仿佛完全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不可捉摸的幻想和拒绝消亡的各种往事的回忆的世界里--生活在一种正在消亡和一去不复返的往事的最后一息中。

人的精神对于潜意识地犯下的罪行所作出的反应的方式不断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读后感《荣格自传读后感》。

佛是出自理性的顿悟,而基督则是命里早已注定的牺牲者。

如果遵循个性化的道路,如果要过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承担错误;没有错误,生活就不完整。连一分钟都不能保证我们不犯错误,或者不跌入致命的危险。我们可以设想笔直的道路,但是,那只可能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死后就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了,至少正确的事不再会发生。任何想要走捷径的人,都与死人无异。

荣格自传读后感

荣格自传读后感,荣格是一位心理学家,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荣格自传读后感,欢迎阅读!

几年前读了《荣格自传》,整理一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这本书是当初在图书馆借回来的,心里一阵喜悦,他的传记里到底写的什么玄妙的东西让我久闻其大名,这些心理学大师的传记到底写些什么,我能从中有什么收获。

当初当我怀着无比急切向往好奇求知求助的心情打开这本书的,希望能有些收获。

可是看的时候,我的感觉有点崩溃,心里有点抓,他对内的探索程度让我惊呆了,这些都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有人会这样细致地去翻我们甚少愿意去留意的“思维碎片”,“梦境”,详细描绘出来,并兴致勃勃。

想不到这本书分析内部世界分析得如此深入,想不到内部世界可以这样被分析,想不到世界上有一门学科是这样的, 这门学科就叫做“心理学”吗,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内部历程。

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他的内省,思考,回忆和梦,而少是记录生活事件的。

他花了大部分篇幅来分析这些内省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值得他饶有兴致地花大篇幅来细致地记录?当时看得我着实有点不耐烦,不过还是克服了我的烦躁,把这本书粗略地看完了,不是太懂。

不过现在想起来有点回味无穷,这些就是我们的内在世界,原来这些东西是如此重要和富有魅力,并且很好玩。

我觉得读这本《荣格自传》,就像是一个急躁的人和一个超级耐心细心的人在对话,感觉他拼命地用很多文字,举很多例子,就是想把他的观念描述清楚,不过又总是描述不清楚的感觉,越说越复杂和纠结。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活像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老爷爷在向你诉说他的内省经历,太细致了点,连一些小细节也不放过,像是要把他所有思考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要记录下来。

我的直觉是,他的记忆力可真好,连一些梦的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包括一些景色的小细节,他也描绘得非常的详细。

我才明白,原来人对内部世界的专研可以这么深入,而我们是根本不会去在意这些内部历程的。

换作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分析自己再深入一点,或许就走火入魔了,而且也无法如此细微地分析梦境,只有他们这样权威的大师级的人物才能让自己从“精神疾病”里摆脱出来,并有所发现,钻研出东西,成为心理学权威,破解心理密码,并懂得使用这些密码来帮助人们治愈精神问题。

我感觉他对内部世界进得很深很深,就向是一个一头扎进潜意识深水中的探险家,对非理性的东西非但不害怕,反而充满了好奇心,兴致勃勃,愿在里面惬意地游泳,观赏里面神奇玄妙不可思议的景色,流连忘返。

书里充满了梦,幻想,神话,和神秘,就像是把我们带进了另一个世界里,一个由心灵,梦境,幻觉,神话,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构成的世界里。

从他对幼年时期的描述,描述他反复的思索教堂的塔尖那一节,我有一种感觉他得了强迫症,怎么看上去这么像强迫症呢?我还觉得他在其他很多精神问题里挣扎摆脱了出来,感觉他自己不停地进入各种精神病里亲身感受体验,挣扎,然后自己找到原因,研究出破解方法。

这些大师可以做到身在“病”中不被“病”所左右。

他说他的一生是潜意识引导的结果,这是什么意思呢。

荣格是一个内向的人,看了你会觉得,内向性格是如此地富有创造性,深刻,内省,这是“外向”所不及的。

原来内部世界有如此巨大的值得探索的东西,该书让我对原本没觉得有啥特别的内部世界重新产生一种耳目一新和好奇的感觉。

李子勋说:“很多人陷入社交的烦恼,害怕人际关系,胆怯,退缩,自认为是内向的。

其实他正好缺少内在的精神指向,内心根本就没有快乐,期待被别人喜欢,认同来快乐,这样的人恰好是外向的,也恰好缺乏内向的心理能力。

人的一生两种个性力量是同时存在的,不夸张地说内向的个性能力是获得外向个性能力的前提。

其实人的个性是复杂的,不可能像文化标定那样是单一的。

人只有发展好内向的力量,让心灵成为快乐的源泉,外向的个性才能慢慢有根基,既能沉静得下来,也能放得开去。

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你的灵魂会远离你,终身漂泊。

一个只关注外界从不自省内心的人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我们的文化对个性的描述一直存在着一种无意识的割裂,以为这两种个性是恰好相反的,二者只能择其一。

其实这可能是人类非此即彼的观念得出的最荒谬的偏见。

内向的力量是树根与树干,外向的力量是枝叶,花蕾与果实。

这两种心理力量恰好是并存相依的。”

看了荣格的自传,了解到他向内扎的根有多深,再去看李子勋的这些话,我便更加赞成。

这样看来,原来在某些点上,我恰恰是外向的,反而缺少内在的精神指向,我要多发掘自己的内在精神指向。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暂时与外界的喧嚣隔开,给我们打开一扇进入内部世界之门,让我们有机会能发觉内心尚未被发觉的领域,沉进去向内探索。

所有的冲突都是内在的,跟外在无关。

他让我们知道人格面具,自己的潜意识的深邃玄妙,让我们懂得从内部寻找问题,而不是从外部。

不过,此书很深,我有很多很多不懂的地方,对于什么原型,曼荼罗什么的,我就不太懂,不过我知道都是归于集体潜意识的东西。

书里描述的很多东西和概念让我觉得有点神秘,有点玄。

读这本书的最大收益:一是,学习荣格的一种细致思考分析问题,深入探索,寻找原因,不弃不舍,巨大的好奇心和耐心,刨根问底,静心定性的精神。

二是,让我对人类心灵心存敬畏,对非理性的东西心存敬畏,对神秘的东西心存敬畏,对自己心存敬畏。

除了我们的理性以外,原来还有这么多非理性的神秘的东西,直觉,幻想……种种种种,让我惊叹不已,觉得无比神奇,无从把握,而这些,我们不能对其藐视和忽视。

对于非理性的东西,我们不要害怕,我们要去接纳,去觉知,去观赏,去敬畏,因为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对其保持觉知但又不完全被其左右。

内外部世界各有一座宫殿,只是外部世界的更加整齐有章法,内部世界的更加奇幻无章法。

而外部世界不过是内部世界的反射,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世界呢?

而且这本自传是少有的着重分析当事人内心经历的自传,还是有很大的可读性,很有意思,特别是在浮躁喧嚣的当今世界,探索内心的事情总是被认为多余和费事,其实不然,我觉得此书值得再读几遍,不过得在我轻松闲暇不焦虑的时候。

在近代,教育的发展多次依赖人对自我、世界的探寻而被推进,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欧新教育运动,其中,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中,鼓励充分尊重儿童的意志,让孩子自由玩耍,托管员让孩子停止某项游戏成为禁忌。

加之,多次采访中,许多校长和老师都谈及自己阅读心理学书籍之后的专业成长,使我对心理学愈加好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哪本心理学书籍开始读起呢?我选择了一本可以从中**得方法去了解自己的书——《荣格自传》。

实证科学的不足

总体来讲,荣格的这本书让我看到西方实证科学的发展途径:由假想开始,然后是推论,并用一个个案例来论证,然后生出经验和数据,最后命名,形成流派。

这正是荣格发展出集体无意识的路数。

因为集体潜意识,荣格所画的曼荼罗的画里,有一次出现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金色城堡,后来,他收到理查德·威尔海姆寄来的信,有一篇论述道教炼丹术的文章。

荣格认为,这种同步性,也正是集体潜意识。

这种实证研究方法与研究者本人的导向有极大关系,荣格与弗洛伊德观点上的差异,多是源自两人知识体系以及经验积累的不同。

比如:荣格认为,“对于有教养的和智力高的病人来说,精神病学家要有比专业知识更广博的知识,除了所有的理论假设外,他还必须弄明白,促使病人发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不然的话,医生就只能引起病人的不必要的反感。说到底,重要的并不是一种理论是否得到了证实,而是病人是否领会到了自己是一个人。”而荣格在心理研究生涯前期视之为导师的弗洛伊德,将任何反映都归因于原始的本能。

但这个观点出自《荣格自传》一书中的一家之言,这里权当参看,接下来的观点亦然。

弗洛伊德声名显赫时,心理学刚发端,处于草莽英雄的阶段。

两人的分道扬镳,正是基于知识体系和经验的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从这里,可以看出实证科学的一些不足。

也有人曾作出“心理学是伪科学”的论断,不难理解他出此言时的立足点。

自我分析

荣格选择自己终身的事业时,有一个极为挣扎的心理过程。

少年时代在父亲的书橱里,他读过极为庞杂的书,对于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学都有过兴趣,但有一段时间始终寻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科。

最终,由于精神病学发展尚不完全,属于经验性的天地,与生物学和精神性的事实存在着共性,能探究大自然和人类精神的冲撞,他才选择了精神病学。

荣格自言,“我所有的著作,我一切的创造性活动,都是来自始于1912年即差不多五十年前的这些最初的幻觉和各种梦。”在多次给病人的谈话治疗中,他对自己的梦的分析,也是他**得更多治疗策略的途径。

比如:在对一个女病人的治疗中,荣格经由自己的梦境体验,第二天给予她一些认可、引导性的图景,女病人后被完全治愈。

对待另一个女病人,荣格则不顺着她的思路来,站在反对的立场,极为坚决地与之争吵,也被治愈。

这用的都是同一策略——弥补心理上的某种不足。

荣格的心理学著作,多来自于他自己的梦,以及联想性分析。

受自己梦境启发,获得思路的这个方式,让我联想到《神探夏洛克》中的场景,卷福饰演的夏洛克通过大量吸入毒品让自己产生幻觉,在梦中进行一些演绎,获得灵感,推进侦探。

孔子将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四个层次,这事儿只能发生在“生而知之”这类人身上,并非绝大多数平凡人所拥有的技能。

平凡人随便讨论催眠术等,都是极为狂妄的做法。

在黑泽明的电影《梦》里,有一些与荣格书中极为相近的场景描写。

比如:幼时,会对大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充满无力感,会质疑大人讲的传说,想一探究竟;幼时,有很深的触觉体验,会对树荫里漏下的阳光及阳光的温度有极为深刻的印象;长大之后,会恐惧环境的污染,恐惧人类的末日;对待战争,很难做出是否正义的评价,无法跳脱出时代,《梦》中那只狂吠的犬有极深的象征意义——内心的焦灼程度的外显,他的电影叙事技巧高明。

心理补偿

电影《师父》和《箭士柳白猿》的导演徐皓峰有个观点,“武侠电影是国力不足的心理补偿,类型片反应了人类的恐慌感,所以大多数类型片的背景都是末世情调,灾难片是生态崩坏、黑帮片是都市次序崩坏、侦探片是社会制度崩坏、爱情片是阶级对立或种族对立。”

心理补偿,是我们寻找文学艺术培**神空间的不自觉原则之一。

正如宫崎骏的电影系列,当一个人处于成熟与未成熟的灰色地带,正需要看他的电影,有一个温和的缓冲。

心理补偿,也是荣格进行谈话治疗时的重要策略之一。

生活中也极为常见,比如:恋爱中,互补的两个人更容易长久。

乾坤是一种稳定的相处状态,两个人各守乾德和坤德,有时会相互转化,没有性别上的定势。

就像我们的相声里,一个捧,一个逗。

散漫谈些一己之见,后续还在读荣格的《自我与自性》,并对荣格提到的叔本华等人产生兴趣,阅读真是个无底洞呀。

只能这样慢慢读下去了,后续再发一些读后感跟大家交流。

同事给我推荐了更多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书,我望了一眼,前面的路挺长。

没有手机没有网的这段时间,带着点戒断反应读《荣格自传》。

书非借不能读,这本书自然不是我的。

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下卷还放在那里没看。

看完《荣格自传》,我不知道这篇读后感是不是应该写上“第一次”三个字,很难说以后会不会读第二次,毕竟戒断反应中读得不细,况且理智告诉我,这样的书应该有重读一次的价值,恰如荣格读弗洛伊德的著作,也是隔了些年头又拿来翻看的。

也许是下笔者的缘故或翻译者的缘故,这本自传的风格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以及《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差别很大,当然我更希望是荣格本身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差别。

这本自传更散漫意识流,好多地方如同散文,一些描写又近如小说。

充满历史感的幼年环境,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构成,很早就关注到自己个性有别于他人的荣格敏感的体味着成长的变化。

这种敏感的觉察终其一生,构筑着他灵魂栖息的塔楼。

他将这座塔楼以曼荼罗为标志,如同隔离世外的独行宇宙,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但也预示着,塔楼之外无边无际的是他人的城堡与部落。

精神分析的构建是源于自省的,即便有着大量案例经验的积累,它仍然是以自省为核心的一种思考方法。

荣格的宗教特征,弗洛伊德的性欲特征,霍妮的女权特征,阿德勒的超越特征……没有一种精神分析的体系是脱离其创始者的内省。

我们意识的世界是心灵的,没有内化的经验是不被察觉的。

在此基础上面对疑问、阻碍、矛盾,精神分析流派的工作者们尝试解读世界,其实也就是在解读自己的心灵,直到他们的世界能够装盛在理论的大碗里,才有片刻满足于安宁。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时时刻刻的在解读这个世界与自我的关系呢?然而,外部世界无穷尽,内心世界怎么会“无新鲜事”?理论的大碗总是不够大。

荣格归之于神秘,承认神秘的存在,亦即承认了外部世界的存在。

承认掌控之外的事物,避免神经症的困扰。

幻觉、梦、预知,统统有了归处,接受了这分裂的两个世界也就接受了分裂的人格。

为什么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促进成长,而耗时甚长?精神分析不解决问题。

精神分析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所构建的世界,修葺自己的塔楼,同时引水入渠,添加灵动。

来访者的问题在这里能够被接受,重新被解读,原有的大碗可能重铸了,也可能在大碗之外有了可以失去理智与控制的归墟。

心灵有了稳固的塔楼,同时变得更加宽容,随时可以增添新的建筑,这大概就是《荣格自传》给我最浅显的触发。

《荣格自传》读后感

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与气质。

人生是一种令人怀疑的实验。它只有在数字上才是一种极大的现象,从个人来说,生命是如此地稍纵即逝,如此地不充裕,因此,它竟然能够存在和发展,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对于生活的各种问题及复杂性,要是从内心里得不到答案,那么它们最终只具有很小的意义。外在性的事根本无法代替内心体验。因此,我的一生在外在性事件方面是无独有偶地贫乏的。

我总是沉溺在自己的秘密中,总觉得应该探寻它的意义,但我却不知道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总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些什么--也许在大自然中--给我提供一些线索,使我弄清那秘密是什么,在哪里。

最早的回忆就像地下的单株根茎所生发出的芽,就像在一条潜意识发展的道路上的车站。

从一开始,我便有一种命中注定感,仿佛我的生命是命运赋予我的并必须加以接受。这使我内心有一种安全感,而且尽管我从来无法对自己证实它,它却向我证实了它自己。我没有拥有这种肯定性,它却拥有了我。

一种新思想,或甚至只是旧思想的一种异乎寻常的一个方面,只有依靠事实才能与别人沟通。

她仿佛完全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不可捉摸的幻想和拒绝消亡的各种往事的回忆的世界里--生活在一种正在消亡和一去不复返的往事的最后一息中。

人的精神对于潜意识地犯下的罪行所作出的反应的.方式不断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佛是出自理性的顿悟,而基督则是命里早已注定的牺牲者。

如果遵循个性化的道路,如果要过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承担错误;没有错误,生活就不完整。连一分钟都不能保证我们不犯错误,或者不跌入致命的危险。我们可以设想笔直的道路,但是,那只可能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死后就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了,至少正确的事不再会发生。任何想要走捷径的人,都与死人无异。

前记:

最近在读《荣格自传》,很久以前就已经接触到过这本书的书名,而且也已经找来放在文件夹里,可是一直没有打开来读,一则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走进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再则也是没有完整一些的时间。所以一直拖到现在。

正文1:

坐在凉爽的图书馆里,或者是稍有些闷热的办公室里,看着这本书,经常会忘了时间,真实情况是看得很辛苦,大脑时而会很累,甚至会出现很多幻觉--真担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自己,掌控这一切。

书,一直在读下去,有一些我自己也是有过经历的,例如,儿时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梦境,还有迷惑和好奇,夹杂着一些幻觉;有一些是令我惊奇的,例如,荣格对于自己梦境的解释和对一些精神病人的治疗方式;。最突出的印象是:我被这个心理学家的诚实而感动。他对自己、对一切都是那么的诚实,他说:我追求的不是权威,是真理。

所以,我一直认真地深入地读下去。

正文2:

对于一些神秘现象,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我似乎开始有一点点的思路了。

越来越晦涩,荣格象征意义手法的叙述,开始让我头疼,尤其是塔楼这一章。

炼丹术和心理学,荣格的这个课题,实在难以明白。

《荣格自传》读后感

感谢“书的旅行”活动让《荣格自传》传到了我的手中,总算将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这个长长的外国人名具象化在我得脑袋里,此前的确有所期待去了解这个被范丽斌班主任赞为最喜欢的心理学家,尤其是在看了范的曼陀罗手绘之后,惊叹不已!“书非借不能读也”!一周的时间要完成300多页的阅读对我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而在落笔之时我也的确没有能够读完整本书,明天就是归还日,我只完成了二分之一,我已然很满意自己这一周的表现,也确定地认为我已经获得了我需要的触动与精髓。

弗洛伊德为外界所不齿(“至少被认为是个怪物”)的时候荣格大胆追随了他,而当弗被当作心理学(精神学)界权威的时候他又敢于发布反对意见并不惜付出“众叛亲离”的代价。这一点,荣格是伟大的。而他的伟大究竟来自何方?我的理解,是因为他本就一无所有,也足够清高地不愿攀附权贵。书中82页道出了他俩的微小共性与本质区别:“他也像我一样,是个牧师的儿子。但不同的是,他出生在国土辽阔的德国,国土一直远伸至海边,而我却只不过是个瑞士人,出身自位于边境的小村子的一个安分守己的牧师家庭而已。他讲的是优雅的高地德语,懂拉丁文和希腊文,可能还懂法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而我有把握地运用自如的唯一语言只有瓦格斯—巴塞尔方言。他,拥有所有这些堪属可引以为荣的东西,即使被人当作是某种怪人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我却绝不能让人发现我再多大程度上也像他一样啊。”我想说的是,出生不是一个人命运的全部,但或多或少左右了命运的轨迹和成就或为此所作出的努力。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首次见面便“相见恨晚”,长谈13小时之久,虽然没有详细记载内容,我大胆臆想必然从梦开始,有人应该会就此认为他们算是琴瑟合鸣,路遇知音,没错,事实上他们的.确研究着同一个领域并各有建树,可是读《荣格自传》的字里行间,我还是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一种不对等,前辈对小辈,权威对学者,父对子,且不仅仅停留在第一次的会面。而这样的不平衡心理总算在他们朝夕相对的7个星期里得到充分地变现及爆发。书中第136页,美国之行期间,二人互相析梦,在一次帮弗洛伊德阐释梦的时候,当荣格要求弗提供有关他私人生活方面的一些补充性细节,弗的反应是:“古怪地瞧了我一眼——十分怀疑的一眼。然后,他便说道:‘这我可不想拿我的权威性来冒险!’这时刻,他便完全失掉其权威性了。”荣格认为“弗洛伊德已把权威性置于真理之上了。”我认为,这只是他的对于这段关系的结束冠冕堂皇的解释。事实上,这件事对荣格而言是种莫大的不信任感与自卑感的涌现。试想他怀着同心同德的热诚,得到的却是没把他真正当回事的回应,情何以堪?这种内心侮辱感驱使他最后凭借发奋图强而获得的独树一帜的观点分道扬镳。弗洛伊德麾下太子一席演变成了他的跳板。

由此衍生了一些我不得不讲的题外话:在读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时,我也饶有兴致地给身边的朋友解梦,获得了一些好评与惊叹。这件事本来计划是持续进行并搜集成册的,后来渐渐中辍与我一贯的虎头蛇尾作风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梦与隐私的关系。如果不探及隐私便无法解梦,而梦不尽然都是好的方面,它所反映的人的内心的阴暗面往往连本人都未必能想到。所以我的尝试无法深刻、准确和公开地进行下去了。我也不想过于知道的太多。毕竟,朋友不是我的来访者。我不能利用他们对我的信任无休止的探索其“背后的故事”。另外,我发现一点。我对朋友说要搜集他们的梦的时候,有些人会当时跟我说他不太做梦或者不太会记得自己的梦,而随后几日又跑过来跟我说“昨晚,我真的做梦了,我讲给你听哈。。。”当事人被我的意愿引导了,他开始刻意地记忆自己的梦,在我询问细节的时候,他试图阐述完整以提供我解梦的线索,这中间我很难界定是否属实而不是因为我的引导而添加了似是而非的假想细节,或者意识到怕我知道的秘密而有所隐瞒。我开始深刻地感悟到,心理咨询工作是多么的复杂与难以开展,即便是在较为正常人身上。说着说着便恰好说到我去读“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最终驱动力。

《荣格自传》读后感

霍金的全名是史蒂芬霍金,曾担任过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伟人,虽不幸的命运几乎使他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却没能击倒这位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巨人。

坚强的霍金从不畏惧身体上对自己造成的阻碍。虽然把他束缚在了轮椅上,可他的思想却飘出了房间,飘出了地球,飘向了宇宙,自由的翱翔着。

霍金仅靠两根手指头撰写的世界名著不计其数,如xx年仍出版《时间简史》,至今已出售了1000万册,成为了全球最早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

渺小的身躯里,却蕴藏着一名庞大的巨人,他的知名度仅次于牛顿,而对于他的绯闻却又接二连三的冒出来,可这又磨灭不了人们对他的赞赏。在我眼里,霍金就是一位光辉的伟人,他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不可磨灭。

这本书生动的反映了霍金一生的故事,让人不得不感叹到霍金的命运坎坷。他启发了我,使我明白了在任何时候都不向困难低头,遇到挫折不要放弃,向霍金学习,只要做到这一点,人人都是伟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荣格自传》读后感

没有手机没有网的这段时间,带着点戒断反应读《荣格自传》。书非借不能读,这本书自然不是我的。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下卷还放在那里没看。

看完《荣格自传》,我不知道这篇读后感是不是应该写上“第一次”三个字,很难说以后会不会读第二次,毕竟戒断反应中读得不细,况且理智告诉我,这样的书应该有重读一次的价值,恰如荣格读弗洛伊德的著作,也是隔了些年头又拿来翻看的。

也许是下笔者的缘故或翻译者的缘故,这本自传的风格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以及《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差别很大,当然我更希望是荣格本身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差别。这本自传更散漫意识流,好多地方如同散文,一些描写又近如小说。

充满历史感的幼年环境,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构成,很早就关注到自己个性有别于他人的荣格敏感的体味着成长的变化。这种敏感的觉察终其一生,构筑着他灵魂栖息的塔楼。他将这座塔楼以曼荼罗为标志,如同隔离世外的独行宇宙,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但也预示着,塔楼之外无边无际的是他人的城堡与部落。

精神分析的构建是源于自省的,即便有着大量案例经验的积累,它仍然是以自省为核心的一种思考方法。荣格的宗教特征,弗洛伊德的性欲特征,霍妮的女权特征,阿德勒的超越特征……没有一种精神分析的体系是脱离其创始者的内省。我们意识的世界是心灵的,没有内化的经验是不被察觉的。在此基础上面对疑问、阻碍、矛盾,精神分析流派的工作者们尝试解读世界,其实也就是在解读自己的心灵,直到他们的世界能够装盛在理论的大碗里,才有片刻满足于安宁。其实我们何尝不是时时刻刻的在解读这个世界与自我的关系呢?然而,外部世界无穷尽,内心世界怎么会“无新鲜事”?理论的大碗总是不够大。荣格归之于神秘,承认神秘的存在,亦即承认了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掌控之外的事物,避免神经症的困扰。幻觉、梦、预知,统统有了归处,接受了这分裂的两个世界也就接受了分裂的人格。为什么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促进成长,而耗时甚长?精神分析不解决问题。精神分析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所构建的世界,修葺自己的塔楼,同时引水入渠,添加灵动。来访者的问题在这里能够被接受,重新被解读,原有的大碗可能重铸了,也可能在大碗之外有了可以失去理智与控制的归墟。心灵有了稳固的塔楼,同时变得更加宽容,随时可以增添新的建筑,这大概就是《荣格自传》给我最浅显的触发。

自传的读后感

林语堂那种对人生的哲思与幽默态度,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造就了他那轻快、浮华、流丽的特有文风?在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林先生是这样评价童年和家庭生活对自己影响的--”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这一时期得到最深刻的感力“。林语堂是农家的儿子,与自然的密切的接触,令他的心思和嗜好十分简朴。令他建树一种立身处世的超然的观点--”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

由于他父亲是一个教的牧师,林语堂学生时代受到了许多教传教会的恩惠(中学教育是免费的,膳费也是免缴的),直至十七岁步入圣约翰大学--那时全中国最著名的英文大学。神学和西方文明对林语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廿岁之前我知道古犹太国约书亚将军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可是直至卅余岁才知孟姜女哭夫以至泪冲长城的传说“。后来直到他毕业,来到了清华,浸淫于故都的旧学空气中,才重新执毛笔,写汉字,读中文。甚至在莱比锡的中国图书馆,他也努力研究中国语言学,任清华教席之后,努力于中国文学--”今日之能用中文写文章者皆得力于此时之用功也“。1938年,林语堂经过五个月精心构思,用近一年的时间写成了七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生动描绘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战前后我国人民为保卫祖国而同仇敌忾的英勇斗争。该书是全美1939年的畅销书之一,还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抗战爆发后,林语堂在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刊物,揭露日本侵华罪恶,同时参加各种活动支持祖国的抗战工作,期间曾两次回国。对于英美所谓的”中立“政策进行毫不隐讳地指责。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自我反观,我相信我的头脑是西洋的产品,而我的心却是中国的"。多么令人敬佩的爱国精神!

自传的读后感

杰克·韦尔奇,通用电器的首席执行官。他在全球享有盛名,被誉为“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作为通用电气历史上最年轻的ceo和董事长,从1981年上任至2001年退休,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使通用电器的市值达到4500亿美元,增长30多倍,排名从世界第十位提升至第二位。杰克·韦尔奇是二十世纪商界的传奇人物。

《杰克·韦尔奇自传》是韦尔奇退休前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望与再现。他在书中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自己从童年到退休的主要经历,将其成长岁月、成功经历及经营理念娓娓道来。透过他朴实而又坦诚的语言,我为杰克和他母亲间的母子深情所感动,为杰克无处不在的自信、突破、激情和协作所感染,为一段段公司变革、愿景的提出与实施、新产品开发或者新观念的推广所激动。

要让母亲以他为荣。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在我的成长中也是严厉中透出无限的关爱。在物质上不算富足的年代,为了我的茁壮成长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从幼小时起,哪怕一次小小的跌倒,他们都总会严肃的对我说“永远不要为错误找理由”。我感激我的父母,他们为我成长倾注了无尽的心力。如今我已长大成人,应当担负起责任,回馈父母。父母所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孝敬,更需要精神上的关心与体贴,我是他们生命的延续,精神的寄托,如果有一天也能让他们以我为荣,那是对他们最好的回馈。

探索。正如那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突破就是永不满足,不断改进。要实现突破,我们在工作中就要多思考、多探索,积极寻求更具指导意义的新理念,更合理的工作程序,更先进的工作方法。我局目前经营发展情况较好,正是这样我们更需要寻求突破,建立远大的愿景,以此抓住市场机遇,更好的发挥已有优势,拓展更有前景的领域。

书中还提到许多商界的真实案例,主要讲述了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工作时候的一些关于公司的招聘,管理理念,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绩效考核等有关于管理的部分。

在杰克·韦尔奇的职业生涯中,他最引以为荣的是他独创的"无边界"理论。韦尔奇将“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升华为了“无边界”行为,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思想指导,真正实现了对官僚主义的终结,将自己的团队建成了一个学习型的团队,讲协作精神、好学精神,不仅能在公司内部推动先进思想的传播,更能推动企业向外部组织学习,进而实现了集体智慧与能力的最大化,使通用电气汇集了一群有激情有活力的精英,创造了一个世界级的企业。我局现在已经认识到了这种管理模式的重要,我们正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集思广益,全局上下共创愿景,我想这也算是无边界行为的一种雏形吧。

公司销售额从250亿美元攀升到1110亿美元。通用电器的案例告诉我们,愿景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它需要整个企业自上到下、每位员工都树立并长期坚持共同愿景。在完成共同愿景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是抛弃劣势项目或裁员,但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企业掌舵者对实现共同愿景的坚持。

通用电器为实现“数一数二”愿景的过程中,还进行了财务系统的变革,过去财务体系所处理的事情当中近90%都是单纯的财务记录,只有10%是一般性管理,改革后则能做到近一半的内容是放在管理和领导上面。并将审计人员变为了业务部门的支持者,而不再是公司里的警察。由此,将一个审计控制导向的财务系统转变成了一所培养管理精英的优秀学校。目前我局的财务工作基本上集中在财务记录的工作上,我认为我局应向通用学习,不仅发挥财务会计的作用,更要发掘管理会计的职能,利用有限资源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客观预测经济前景,能动参与经济决策。

杰克·韦尔奇是天才的,同样也是幸运的。他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亲密的家人和朋友也让他享受着生活的无尽乐趣。他的品质值得我学习,他的情感值得我感动,他的功绩值得我景仰!

自传的读后感

显然林先生要做自己的传记,并非是要介绍自己的生命历程,也不是评论自己思想和成就。我想林先生对做传记是有很多的想法的,其所作《苏东坡传》、《武则天传》该是过足了情感传记的戏瘾。或许要理解林先生的情感,理解他的品性,可以去看他的苏东坡,看东坡先生的林语堂的影子。在做自己的传记的时候,他只是提提自己对人生经历中的一些阶段的看法,或者是一些难闻的轶事。这便是林语堂风格吧。

如他所说,早期他的文章很是批判,后期含蓄了或者幽默了。从这个传记便透露了这些景象。批判的,或是含蓄的批判的,或是幽默的批判了,或是含蓄幽默地与你交心。“交心”,与读者交心,这是多好的想法。我想所谓“交心”,便是说读者最容易听的进去的话,最容易领悟的道理。要做到这一点似乎是不容易的,很不容易,所以林先生说他非常不喜欢那些所谓的“术语”,认为那是不会说话的人干的事情,不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思想的结果。那些就是不“交心”吧。林先生说他早年文笔太直,太锋利。那时候的他怕也是尚不能很好地用文字与读者交心。他说,那得怪罪北洋军阀,怪他们给知识分子的自由太多了的缘故。19胡适在其日记记着日本人芥川龙之介的话“中国著作家享受的自由,比日本人得的自由大得多,他很羡慕”。胡适得意:“其实中国的官吏并不是愿意给我们自由,只是他们一来不懂我们说什么,二来没有胆子与能力可干涉我们”。信也。言论自由太多了,便开门见山地讲话,便不知道用“文笔技巧”。恰是从这段牢骚,可体会他后期的“文笔技巧”了。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林先生哪里是在怪罪北洋军阀给的自由太多了呢?分明是在向我辈炫耀那个时代,那个自由的时代,那个属于知识分子的时代,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他们的时代里,他们的理想是“各人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说别人让你说的话”。可怜属于我辈这个时代,是连话怎么说都不知道,连自己说的话是不是自己的话都不知道,自己的嘴巴与脑子是不是自己的都不知道,的时代。当然这样的时代林先生也是经历过的,这也是他后期幽默文学、讽刺文学的由来。因为在那样的时代,自由的表达自己是不行的,是会有“牢狱之灾”的。聪明如林先生者,也会感到“人生太悲惨了”,于是他“不能不故事滑稽”。所谓的“讽刺”与“幽默”,他说只是“滑口善变”,而那又只是他“树立的自卫的机械作用”。吾辈对于其“这一路的滑口善变,其中含着眼泪与微笑的”,该是能有极好的体悟的。用林先生最推崇的东坡先生一句词说是“长恨此身非我有”。

学生阶段肯定是给林先生留下最美、最深回忆的事情。所谓学生阶段,也该就是其童年、青年时期。那时有父母、姐姐的关爱,有芝麻饼的诱惑,有闽南青山、绿水的怀抱,有美丽健康的乡土姑娘的恋爱,还有品学兼优的自信。林先生直到耄耋之年,回味起那些情景,依然那么的亲切、美妙。我们也读进了那些青山绿水,读进了那青山绿水中的姑娘,那充满生活气息的美丽的乡土姑娘。想离开去寻找站在大山中傻笑的赖柏英,或是坐在竹筏上渐渐忧郁的翠翠。林先生的爱情该是极天真的爱情,初恋虽然失败,但是给留下的该是最单纯的感情理想,于是在不能与c结婚的时候他还会“哭得瘫软下来,哭得好可怜”。(何曾几时,我们也会在梦中醒来,抹去脸颊的泪水,却还止不住心中踉跄的哽咽。)或许正是这种单纯,能够赢得单纯的爱情的吧。也许这便是为何到了晚年,林先生依然视林太太是“少女的芳心”,几十年过去那“少女的芳心”依然如当初回应“穷有什么关系”那般“坚定而得意”。其中一件轶事是尚未能明白的,何以林先生会“一个习惯玩母亲的奶,一直玩到十岁”,闽南风俗使然?既然林先生将其将出来,该是别有用意,尚不解。正是与母亲的这种亲密,使其在新婚前夜,与母亲同睡,那时“能与母亲同睡的最后一夜”。不知道那夜林先生有没有哭,林母又是否哭过。从此林先生不再属于她,而是另外一个女人。(据说盐井的藏族,男子在“出嫁”到女性家时,全家人如同汉人女子出嫁一般,要有震天的哭送。)。

回顾学校时光,并非总是好的。当我们能自己识别生活经历的时候,很多往昔不觉的事情开始变得充满遗憾。学校生活便是其中之一吧。林先生相信“课堂听课”是“人类虚耗时间之最大的发明”,“学校是致令学生看书喂非法行为的地方”。学校确实就是那样的地方!他自信自己的学习方法,说自己只读最经典或最下流的书。我辈是读了太多的无用的书,读了太多中流的书,还是草草地读过。我的流弊甚重,花了两小时阅读阅读此书,再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堆上这些文字。林先生说他读一本书的收获可当别人读十本的收获。或许与我比起来可当十三本吧。

另外再做些笔记,记几段我感兴趣的人物的描写,生动、锐利。

关于周作人,和他的文字笔调一样,声音迂缓,从容不迫,激动之下也不会把声音提高。

关于周树人,每逢攻击敌人的言辞锋利可喜之时,他会得意得哄然大笑。身材矮小,尖尖的胡子,两腮干瘪,永远穿中国衣裳,看来像个抽鸦片烟的。

关于刘半农,反对儒家一切思想,而且对一切都采取极端的看法这方面,我觉得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关于钱玄同,两眼近视,常常脸红。

关于刘半农与陈垣,刘半农在伦敦的时候向别人介绍陈垣说,他“也算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陈垣当时对此话甚为敏感,从此,始终存有芥蒂。

再加一条蒋介石吧,林先生说自己是中国出了蒋介石夫妇外工作最努力的人。

自传读后感

你们认识林丹吧!12年的国手生涯,林丹创造了属于他的不可撼动的王朝: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汤姆斯杯、苏迪曼杯、全英赛、亚锦赛、亚运会冠军集一身的“超级大满贯”,多达17项的世界冠军头衔,世界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卫冕奥运会男单羽毛球冠军的选手……这一切注定了他是一部传奇。

“不是你今天感觉不好,就可以随随便便输掉的。”这是林丹的自传《直到世界尽头》封面的一句话,也是他多年羽毛球生涯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书中,林丹讲述了他自己在传奇背后的历程,告诉我们他只是一个普通小伙子,种种的成功都和苦与痛密不可分。

林丹年轻时被解放军队选中,寒冷的冬天随军军训,二十四小时只有冷水,生活很艰苦,他能挺过来。初入国家队,队里高手云集,林丹常被别人看不起,特别是打比赛输给名不见经传的对手,还要被教练痛骂。林丹还因在训练时发脾气、耍个性、摔拍子等一系列事情被国家队开除。当他有机会搭上末班车再次回到国家队后,每天只管埋头苦练,甚至吃饭都不愿意花太多时间。他失败时自我反省,成功时懂得感恩,他说:“人生一辈子就是在跟自己不断地赛跑。做真正的强者,才能融合周围的一切,让周围的人心服口服。”

“就在我思考着与你们说这些话的时候,队医正在“蹂躏”我身上的每一块肌肉。每天训练后的放松时间几乎都在一小时以上,有时疼得我不得不停下来喘口气。这些年,最了解我的就是这副身板了,因为是‘超级丹’,所以它也被要求像外星人一样无坚不摧。”我非常喜欢书中的这段话,我觉得它道出了“超级丹”这名号下所背负的身体上的极大负担,同样地也折射出其精神上的压力非同一般。

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林丹又一次战胜老对手李宗伟,蝉联奥运金牌,让人不禁再一次感慨:既生李,何生林。

看完这本书,我更加能体会到当名人是很艰难的。成名的道路上到处都是弯弯曲曲的,想要成为名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要经受各种考验、不断的努力、流出数不尽的汗水,最后才能一步一个台阶,走上通往成功的路上。

林丹,代表了一个时代,代表了一种精神。他,无可替代!

荣格自传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荣格自传的背景和意义(200字)。

荣格(CarlGustavJung)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之一,其自传《回忆、梦与思考》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总结。这本自传被誉为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对于了解荣格的思想和贡献至关重要。荣格自传中记述了他从少年时期对于神秘的强烈兴趣,到与导师佛洛伊德的分道扬镳,再到独立研究精神的形成过程。这本自传不仅仅是阐述荣格的生平事迹,更是一本关于人类发展和精神成长的启示录。

第二段:荣格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探讨(300字)。

在自传中,荣格深入探讨了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他强调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其中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潜力。荣格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在于探索和融合潜意识中的阴暗面和光明面。他提出了"个体心理学"的概念,认为人类的心灵是由许多层次组成的,深层的潜意识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和思维具有重要影响。荣格的观点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心理和发展提供了指导。

第三段:荣格对于宗教与精神的思考(300字)。

荣格的自传中对于宗教与精神领域也有着深入的思考。他对于宗教的理解和解释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他认为宗教并不仅仅是对于超越自然的崇拜,更是一个人对于灵性的内在体验和自我实现的追求。荣格强调个体与神秘的连接,主张一个人对于自己内在的神性进行探索。他对于许多宗教和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中汲取养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观。

第四段:荣格的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200字)。

除了对于个体心理和宗教的思考,荣格自传也展示了他对于自身的实践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荣格坚信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寻找和追求自我认同的实现,并通过自我实现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他以自己的实践为例,倡导每个人都要敢于追随自己的内心声音,不受他人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同时,荣格也提出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关心他人,并以和平和包容的心态与他人共处。这种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的观点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五段:荣格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的意义(200字)。

荣格的自传展示了他对于个体心理和宗教哲学的独到见解,这种人性的探索和思考为现代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思路。荣格的心理学观点因其独特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而备受认同。他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仅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所应用,也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途径。荣格自传的阅读使我深刻体会到荣格的追求真实、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于心理学和个体发展的更深入的思考。

总结:通过荣格自传的阅读,我深刻理解到个体心理发展和宗教哲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荣格的思想和实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独到见解让我对于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荣格的自传不仅仅是对于自身一生的总结,更是对于人类心灵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启示。

《荣格之道》读后感字

2004年,我在书店闲逛时,发现了一本名为《荣格之道》的书映入眼帘。书名似乎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我。5分钟之后,我毫不犹疑地掏钱把它买回了家。

戴维·罗森说:“当我第一次读《老子》的时候,我感觉他是在对我说话”。当年我读到这句话时,内心被深深震撼,这种感受至今仍记忆犹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地球另一端的异族学者,以及当时我个人的心灵,竟和谐而奇妙地产生了共鸣。

正如《荣格之道》一书的副标题——“整合之路”所暗示的,荣格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荣格心理学与道家思想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该书分为六章,每一章都“围绕着荣格生命和生活发展阶段的某一特殊危机展开”。在每一章中,对于所面临危机的解决,“都联系到了荣格心理学的发展和道家思想的原则”。第一章将荣格心理学中的自性概念与道之间进行了比较,并揭示了意识自我从自性与道中出现的过程;第二章对人格、面具、阴影以及与此有关的道家思想原则进行了讨论;第三章讨论了道家以及荣格理论中的宽容性原则;第四章讨论的是,当荣格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陷入了深度的抑郁以及集体无意识的深渊,他正式将道家的核心概念——对立双方的整合与和谐引入到自己的心理学之中,经历了真正自我的重生;第五章描述了荣格晚年整合自己心灵的更为谨慎的努力,将阿尼玛的概念与道家的“阴”,以及“自性”与“道”作了对比分析;第六章回顾了荣格回归整合的永恒之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荣格实践着道家的德性,他认识到惟有通过自然无为,放弃意识自我的固着,才能返归完全整合的自性,也即那伟大而永恒之路——“道”。

书中经常性地引用《老子》或《庄子》里的语句,比较荣格心理学概念的异同,从不同的侧面来加深对“道(自性)”的理解。有些初看起来晦涩难懂的荣格心理学名词,经过老子和庄子的另一种方式的解读之后,变得容易理解和平易近人起来。

“道不远人,远人者非道”。这种古今中外对人类心灵进行探索的伟大的先驱和研究者们,各自独立地基于自身的观察和实践,对于人类心灵的基本方面得出了极为类似的结论,无论其结论让外行看起来是觉得多么地诡异晦涩,这才是真正的基于观察和实践的科学,比把通过在实验室里得到的小鸡、老鼠和狗的心理行为反应推论到人类身上的方式来得更为科学,也比无视基本常识,拍脑袋凭空构建出某种理论模型,再依此人为设计出精巧繁复的实验以证明之的方式更加科学。实验室中构建出来的心理学只不过是人为搭建的纤细精巧的想象力玩具,与人类心灵的实相相距甚远。

相关范文推荐
  • 01-14 文明如厕倡议书标准(热门20篇)
    范文范本不仅提供了写作思路和方法,还能帮助我们提升写作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每一篇都有其独特之处,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
  • 01-14 班主任寝室管理工作计划(优质15篇)
    通过班主任工作计划,班主任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小编希望这些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可以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和工作热情。为能形成“团结、活泼、严谨、求学”的班风
  • 01-14 开学自我介绍(热门18篇)
    通过自我介绍,我们可以让他人初步了解我们,并为之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些成功的自我介绍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 01-14 职业教育宣传周活动总结(汇总22篇)
    活动总结不仅是对过去活动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对未来活动的借鉴和指导。请大家看以下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时有所帮助和启发。按照国家、省、市“职业教育活动周
  • 01-14 饮食的方案(通用18篇)
    在编写计划书时,我们需要对目标进行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的设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多吃羊肉防寒。小寒之后就是三九,三九是冬季养生
  • 01-14 感恩教育演讲活动主持词范文(18篇)
    在开始正式的会议/活动之前,我们先来做个简单的介绍。接下来,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欣赏一些优秀主持人的开场白。2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3大家晚
  • 01-14 疫苗管理个人总结(汇总19篇)
    个人总结是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方式。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别人的总结,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自己的经历和思考。
  • 01-14 小学三年级家乡的元宵节(优秀12篇)
    元宵节是一个寓意美好和祈福的节日,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来表达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以下是一些对元宵节庆祝活动的评估和总结,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背景的人们的真实体验。
  • 01-14 普通话三分钟讲话稿例文(模板20篇)
    三分钟,对于一个专注于自我提升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时间段来阅读和学习新知识。三分钟,虽然短暂,却足以改变我们的一生。就像俗话说的,三分钟热度或许会转瞬即逝,但
  • 01-14 高中感恩父亲节演讲稿(热门20篇)
    感恩是一种对他人帮助的感激之情,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恩的例子,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首先是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