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论民商法的演进性论文范文(13篇)

论民商法的演进性论文范文(13篇)

时间:2024-01-11 13:01:02 作者:文锋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它们是我们提升综合素质的有力工具。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民商法论文

婚姻状况:未婚民族:汉族。

培训认证:未参加身高:146cm。

诚信徽章:未申请体重:41kg。

人才测评: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中学教师:法务/专员,律师助理:物流助理,其它类:财务类。

工作年限:0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实习可到职日期:三个月以后

月薪要求:1500--希望工作地区:花都区,广州,东莞。

工作经历。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最高学历:本科获得学位:毕业日期:-06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所学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良好粤语水平:精通。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会用计算机一级的操作,学习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心强,能吃苦,适应能力强.

详细个人自传。

在上学期间有在做兼职,也有自己做小生意.性格开朗,喜欢看书,运动,野外活动团队合作精神强.个人认为只要努力,90%的工作都可以胜任的.大家都说法学的毕业生难找工作,我认为只要学习能力好,90%的工作都可以很快学会的,因此,我求职是不限于与法律有关的工作,不过要有发展的潜力.

民商法论文

民商法律制度是国家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和实现预定的利益而行使权利,指导、发展、规范民商活动,设立公平竞争轨道,鼓励进步向上的一种法律制度。具体包括民事主体制度、民事行为制度、民事权利制度、民事诉讼时效制度、合同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商事法律制度。民事主体制度。即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制度;民事行为制度,即关于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的制度;民事权利制度,即指关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财产或非财产权益的制度;民事责任制度,即指关于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的制度;民事诉讼时效制度,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之权利的制度;合同法律制度,是指关于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的制度;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商事法律制度,是调整市场经济中商事主体法律关系的法律制度,包括公司、证券、票据、保险等法律制度。

二、民商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1)现行民事法律制度体系散乱,内容不健全。由于我国仍然采用早期的民法典,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陆续发布了众多零散的司法解释、实施条例、细则、办法、意见等名目繁多的规定来弥补早期民法典的空白和不足,过多的司法解释使本身的法律失去了意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的不足,但更多的是造成了一个民商事法律关系有众多散乱且效力不等的条目来规范,并且这些条目之间还会出现相互冲突或者重复,使整个民商事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

(2)民事法律立法机制过于机械和原则化。由于我国的立法体制的.影响,法律的引导作用体现得不够充分,人们大多简单认为法律是经验的总结,加上之前的民商法空白太多,出现了先实践,后改革,再立法的模式,忽略了法律的本质属性。制定法律不够完善,考虑的方面不够多由于法律的预见性没有得到体现,反而是大量实践后得到的司法解释,整个法律制度显得过于笼统,随意性大,操作难,失去了法律制度应有的权威性。由于立法者特有的守成性格,不大重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急剧变化,甚至忽视我国市场经济的现实,致使相当部分的是商法律法规远远落后于社会实践和法学理论研究。

(3)民商法律制度过于行政化。每公布一个重要的民事立法,往往都要通过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做出更详细的规定,大部分民事立法都是由行政部门负责起草,导致许多民商法立法是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的,相应的土地法及房地法理方面的法律就是以行政法规形式出现的。民商事制度的执行大多是行政机关运用国家强制力,对民商事债务债权法律关系进行约束,司法机关的调解和协调力度体现的不够,法律的规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三、针对现有民商法制体系存在的不足所采取的措施。

(1)加快民商法立法、完善民商法律体系。我国民事立法的完善,应由经验性立法、滞后性立法变为超前性立法,尽可能地将法的内容规定得明确、具体、详细、周全,消除民事立法粗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加快立法的效率,改变立法进度周期过长,效率过低的现状;摈弃应急式的立法方式,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为目标,了解法律体系并不是各种法律法规的简单拼凑组合;在往后司法活动中,注重研究,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强民商法创新,以适应高科技电子民商市场经济的发展。

(2)完善民商法律制度运行机制。由于我国的民商法律体制行政化严重,导致法律运行体制独立性差,司法权力不受重视,行政权力滥用情形严重,法律的公正性受到挑战,公民正当权益难以保护。建立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是法治国家存续和发展的基础,要求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制定良好的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行政机关依法取得权力,依法行使职权不得越权;司法机关真正做到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扰,做到公正、公平,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能自觉守法,并敢于监督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依法办事,敢于对法律中的不公提出质疑。整个法律运行应该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宿东泽.有关我国民商法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4)。

民商法论文

2、网络交易中商标权侵权责任研究。

3、论我国不动产登记统一的路径研究。

4、论房屋租赁合同中装饰装修的处理。

5、论缔约过失责任中的纯经济损失。

6、离婚时保险财产分割问题研究。

7、我国典当业法律问题研究。

8、机动车车辆号牌(额度)的权属初探。

9、论侵权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

10、论利益平衡视角下我国商标价值的异化与回归。

11、专利法上停止侵害责任适用问题研究。

12、小产权房买卖合法化研究。

13、论民事维权过限行为的法律责任。

14、建设工程合同的效力研究。

15、小区车位、车库权属问题研究。

16、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17、网络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侵权研究。

18、反家庭暴力法的定位与构造。

19、论媒体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20、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21、名人隐私权的保护和限制。

22、我国知识产权诉前禁令的适用。

23、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24、论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的存废。

25、美国声音商标保护及我国的借鉴。

26、《面向复合出版的权治理法律程序论。

303、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问题研究。

304、基于合同备案作品权利转移链构建方法研究。

305、论医疗侵权的归责原则。

306、法律移植问题研究。

307、金融消费者诉讼制度研究。

308、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研究。

309、驰名商标认定标准司法适用的案例研究。

310、通谋虚伪表示研究。

311、论环境共同侵权中的因果关系。

312、论网络服务商的间接侵权责任。

313、大规模侵权的惩罚性赔偿研究。

314、论戏仿作品的著作权法保护。

315、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效力研究。

316、著作权视野下的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法律问题研究。

317、我国知识产权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318、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

319、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320、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321、摩塞理论下农村妇女权益保护研究。

322、商业银行应收账款质押法律问题研究。

323、医保契约法律制度研究。

324、互联网金融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对策研究。

325、著作权和所有权权利冲突研究。

326、从知识产权角度浅析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

327、我国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328、航空旅客人身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研究。

329、论缔约过失责任中的损害赔偿。

330、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制度研究。

331、网银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分析。

332、论高校学生隐私权的保护。

333、商事登记法律制度研究。

334、我国商标抢注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335、计算机字体及字库的法律保护若干问题研究。

336、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判断标准研究。

337、传统武术的商标权保护研究。

338、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民事立法保护研究。

339、展会标识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340、我国知识产权审判机制研究。

341、论高空抛物侵权责任主体。

342、国际展会知识产权侵权应对。

343、快递民事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

344、社会性别视角下我国当代女性参政权研究。

345、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制度研究。

346、我国矿业用地法律问题研究。

347、精神损害抚慰金在交强险内的赔偿问题研究。

348、西安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349、陕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350、我国社会转型期离婚案件中财产分割制度的法律思考。

351、生育保险中的男性权益研究。

352、采矿权准用益物权属性及其限制研究。

353、人格标识商品化问题研究。

354、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适用范围研究。

355、无权占有保护问题研究。

356、中小企业互助性信用担保法律问题研究。

357、民族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358、我国林权纠纷法律问题研究。

359、机动车交通事故中侵权人预付问题研究。

360、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中的价值衡平。

361、论我国消费者网购后悔权法律制度的完善。

362、试论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

363、我国生物技术专利池的构建。

364、抵押权顺位固定主义与升进主义比较分析。

365、论不作为侵权之补充责任。

366、转基因植物新品种的专利权限制保护研究。

367、论我国虚拟财产的继承。

368、论预约合同的效力及其违约责任。

369、二维码商业应用下的商标权保护研究。

370、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个人合理使用的法律问题研究。

371、论商标俗称保护的公众使用规则。

372、论侵犯环境相邻权的赔偿责任。

373、互联网时代著作权利益平衡机制研究。

374、深度链接行为的著作权法规制。

375、专利权质押融资问题研究。

376、论3d打印对版权法的影响及其应对。

377、山寨游戏的知识产权法律规制研究。

378、我国商标权出资法律问题研究。

379、我国专利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完善。

380、我国民事补偿一般规则的立法研究。

民商法论文

摘要:民商法是一种在历史中逐渐演变而成的秩序规则,它的形成是以约定俗成的惯例为基础的。民商法是随社会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在经济历史逐步产生的。在民商法的发展历程中,就整个民商法而言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演变而来的,政府立法者扮演了强制将民商法规完善建立的一个角色,其意志对民商法本身起了一定的作用,演变意味着它是人们之间一次次交往习俗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所以,民商法的制定和实施首先必须尊重习惯、习俗,以群体性利益为主要向导。

民商法的出现主要作用是以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并且阐述不断发展成为社会关系基本内容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理性人,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益的追求必然打破一个相互平等的关系。民商法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将这种相互之间的不平等地位趋向平等,在进入社会后的人们中不断角逐竞争,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漫长而逐步演变的,首先人们会产生相应习惯,再产生约定俗成的惯例,并最终在政府干预下形成具有正规明确带有强制力的法律。

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民商法不断完善,从低级制度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成为高级的制度形式。所以,它们之间并非是截然分开而界限分明的,“法律从习惯与习俗的形成慢慢演变成同属一个连续体,其间的互相转化是细微的,慢慢的,不轻易被觉察的”。法律发展史表明,法律是由人类约定俗成的习惯和习俗的基础上慢慢发展起来的。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说:“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商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在法律的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法律便发展成或多或少广泛的立法。”德国学者萨维尼也曾指出:“一切法律均缘于行为方式,在行为方式中,用习常使用但却并非十分准确的语言来说,习惯法渐次形成;就是说,法律首先产生于习俗和人民的信仰,其次乃假手于法学,职是之故,法律完全是由沉潜于内、悄无声息的力量,而非法律制定者的专断意志所决定的。”

民商法的主要作用是“民商法在于明确人的社会地位、财产状况、经济关系的形式和作用”。在约定俗成的习惯基础上产生的'法律主要是作为民商法中的私法,和其他的法律一样它不被任何情感因素左右,公平公正地审判。商品贸易是普通民众之间财产等价交换的过程,在社会中属于普遍的现象,是长期发展出来的习惯和习俗。当我们上街买东西时或同他人发生一般生活商品交易时,我们只要自然而然地去按习惯规则办事就可以了,不会感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在受到什么法律的约束。所以,民商法尽管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但它的法律强制性作用只在涉及违约或侵权时才表现出来。在发生了违约或侵权所的情况时,通常是按习惯或约定去处理,如果双方或其中一方不遵守惯例来履行约定时,法律则是最好的帮手。而当约定俗成的习俗发生变更时,相应民商法规则也会随后修订。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某些习俗在替代着民商法,应该说这是一种侵蚀,对约定双方利益是有破坏性的。在世界上少数国家或地区:“人们可以说某一法律规则未被实施或被废弃完全是习惯法所起的作用,因为无需通过必要的渠道去采取真正的法律程序,它就可结束某一法律规定,用另一条来代替。”一些法学专家将其现象解释为:“由习惯法引致的法律之废除。”

三、民商法在英美和大陆法系的不同。

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的地方,首先谈谈英美法系,它必须在丰富的法律实例基础上才能被建立,他们的民商法是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因为他们的法是由历史演化出来的结晶而形成的。美国法学研究专家家庞德说:“普通法的力量来自它对具体争议的解决,一旦普通法法官直接或间接的实施法律,他们总习惯于以过去的司法经验适用于眼前的案件,而不会将案件置于抽象的体系、准确的逻辑框架中。”大陆法系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其民商法主要以相应法典和立法为基础。大陆法系的民商法不是以立法者意志而产生,而是根据本国社会生活习惯、习俗和惯例作为产生根基,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人们在交易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各种惯例规则。德国民法典的一个重要渊源是日耳曼法,而日耳曼法则是存在于各个地区的不成文法律习惯。德国民法典是在古罗马大量民事习惯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民事习惯,特别是有关商品交易方面的习惯规则,大大适应和满足了刚刚统一的德国经济发展之需。而法国和德国民商法之间的不同是在于法国法通过比较精确的语言对这些规则作了逻辑上的演绎。

当我们说民商法是社会经济发展慢慢演变的产物时,主要是从其内容方面来说的。民商法发源自社会的习惯、习俗和惯例。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将全世界的商品经济发展带动起来的时候,在商品交易规则中,其主要内容是由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决定的。这些商品交换规则是商品(市场)经济自然演化的产物,不是立法机构刻意制造出来的。如果一个国家还有没成文的民法典,该国国民的商品交易仍是在习惯、习俗和惯例中不断地发展和运行。同样,一个国家制定了民法典,该国民的交易过程中除了有法律的制约外,还是离不开传统习惯、习俗和惯例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民商法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立法机关陆续制定并完善了大量的民商立法。作为民法重要组成部分的《合同法》、《物权法》和《侵权法》已经出台。但是,立法者在制定民商法律时,能否完全按照民众利益为主导的方向进行设计相应制度是值得探讨的。民商法也和其他法律法律一样不可轻易替换。

参考文献:

[1][5][德]马克斯韦伯著.李强译.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14,33.

[2][德]冯.萨维尼著.**译.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中国法制出版社,:11.

[3][4][法]亨利莱维布律尔著.许钧译.法律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0,41.

[7]李国强,聂长建.法律中的逻辑和经验作用探讨.法学杂志,2008,(1):130.

[8][英]卡尔皮尔逊著.李醒民译.科学的规范.华夏出版社,:91.

浅谈民商法硕士论文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只要是《海商法》没有明文规定的,便遵照民商法理论来审理海事争议案件。本文从海商法与民法的密切联系作为切入点,依次从海商法迟延交付、承运人留置权等多个货运法角度探讨民法和海商法之间的融合。

一、概述。

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每种法律制度都调整特定的对象,是划分法律部门的根本依据。民法是私法,它所调整的是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1],而对于海商法的定义,人们众说纷纭,可以说,《海商法》所调整的关系是纵横交错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一条:“为了调整海上运输关系、船舶关系、维护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海上运输和经济贸易的发展,制定本法。”从这条规定来看,海商法作为民法的分支,其所调整的领域主要包括海上运输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以及与船舶有关的社会关系,主要为财产关系,也包括人身关系。

海商法与民法相比,具有明显特点,海商法虽然以海上运输和以船舶有关的特定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但其内容却涉及民法当中的各项基本制度3。海商法中包括了与物权法相关的船舶自物权与他物权,与合同法相关的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与侵权行为法相关的船舶碰撞,特殊的时效问题以及一些涉外法律适用规定。这种包容性是其他部门法所不能做到的,这体现了海商法与民法的亲密关系,体现了二者的融合。

二、海商法与民法之间的融合。

(一)海商法与合同法承运人留置权的融合。

我国《海商法》第87条规定:“应当向承运人支付的运费、共同海损分摊、滞期费和承运人为货物垫付的必要费用以及应当向承运人支付的其他费用没有付清,又没有提供当担保的,承运人可以在合理的限度内留置其货物。”这条规定有一点颇具争议,就是对“其”的解释,到底是指债务人所有还是与债务人有牵连关系即可,在学界争议极大。

为此,我们引入《合同法》第315条的规定:“托运人或者收货人不支付运费、保管费以及其他运输费用的,承运人对相应的运输货物享有留置权,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里使用的是“相应的”一词,即该条款注重的是货物与债务人之间具有的牵连关系,而不一定必须为债务人所有。我认为,对于海商法承运人留置权问题应该融合入合同法的规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了法律规定承运人,留置权的目的,也符合利益衡量所要求的法律原则。更能满足实践的要求[2]。加之我国已经逐渐注意了善意留置权制度的合理性,《海商法》第25条所规定的船舶留置权也没有要求标的船舶必须为债务人所有。所以,在承运人留置权问题上,应当融入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二)海商法中对迟延交付的规定与民法中相关规定的融合。

我国《海商法》对于货物迟延交付的规定有着明显的漏洞,我国《海商法》第50条第1款规定:货物未能在明确约定的时间内,在约定的卸货港交付的,为迟延交付。何为“明确约定的时间内”?如果承托双方迟迟不能达成共识,并且承运人违反直航适航义务,进而迟延交付给货方造成损害,货方如何以法律为依据向船方索赔,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合同法》第290条第1款规定:”承运人应当在约定期间或者合理期间内将旅客、货物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可见。承运人在运输期间的适当履行,表现为其按照运输合同约定的期间履行其义务和在合理的期问履行运送义务两种情况。但对于《合同法》第290条和《海商法》第50条的关系,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海商法》与《民法通则》、《合同法》是普通法与一般法的关系,《海商法》对于迟延交付已有明确的规定,故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法律适用原则,《民法通则》、《合同法》的规定理应不予适用,《海商法》所规定的迟延交付的文字意义极其明确,不具有扩充解释的空间,对其进行司法解释无异于二次立法,不符合立法原则和程序”。[6]也有人认为,《合同法》第290条应该适用,因为《海商法》第50条并没有对迟延交付进行确切定义,所以,《合同法》的规定仍然可以补充适用[7]。

此外,从举证责任上来看,在货物迟延交付上,海商法的规定也不尽完善。

我国合同法采取严格责任原则,如果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则货方在此情况下,只需证明承运人的迟延交付、自身遭受损失以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可。

我国海商法未对货物迟延交付举证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海商法迟延交付的规则基础是过错责任制度,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主张迟延交付损害赔偿的货方,应该在以下范围内举证:承运人迟延交付货物、自身有损失、前述二者的因果关系、承运人具有不可免责的过错。我们知道,对于免责条款的举证,海商法第51条第二款规定:“承运人依照前款规定免除赔偿责任的,除第(二)项规定的原因外,应当负举证责任[5]。”但这种举证责任的分配并不适用于迟延交付,在迟延交付的举证问题上只能参照民法的规定,所以,在实务中,由于在运输途中,货物在承运人的掌控之下,让货方寻找证据,证明承运人的过错是非常困难或者成本极高的,这对于货方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这明显违反了民法中的公平原则[4]。

笔者认为,对于迟延交付问题,下个明确的定义是必要的,我国立法机关应当着力完善迟延交付制度的立法。如果基于目前的状况,我认为应当采取海商法合同法相融合的方法应对。

三、结语。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私法的基本法是民法,即《民法通则》。民法的原则性规定和各特别法的具体规定,共同构成了民法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合同法、担保法等。而海商法的以问题为中心的、非逻辑化的、灵活的、唯用性的法律思维不同于民法思维具有特殊性;海商法以效率优先、航运秩序的倾向性保护、对契约自由的限制为其独特价值取向:海商法有其所独有的各种特殊的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既要看到海商法与民法原理的冲突,又要看到海商法的特殊性;既不能盲目地排斥其他法律的适用,也不能用其他法律代替海商法的适用。

【参考文献】。

[1]王利明,等。民法学(第二版)[m]。法律出版社,2008.

[2]傅廷中。海商法论[m]。法律出版社,2007.

[3]司玉琢。海商法(第三版)[m]。法律出版社,2012.

[4]司玉琢,__文。中国海商法基本理论专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johnfgeofgoodsbysea(seventhedition)。

[6]周琦,林源民。从承运人迟延交付的几种常见情况看我国海商法相关规定的缺陷[a]。海商法研究(总第3辑)[c]。法律出版社,2000.

[7]张文广。我国海商法承运人迟延交付确定标准之不足[j]中国海商法年刊,2008(00)。

民商法论文

信用原则是民商法中一项主要原则,本文旨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民商法中信用原则的特征以及信用破坏的现状,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中的信用体系。

近几年来,我国频频出现由于缺乏社会信用而发生的各种问题,例如三鹿奶粉、注水猪肉、吊白块豆腐等等事件。

这些问题的根本是由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够健全而产生,完善民商法中信用体系的内容,对于我国经济的和谐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一、信用原则的基石意义。

就我国情况而言,信用大多数是被看作是一种道德规范,通过人们自律以达成。

而在西方国家,信用更多的是被当作法律内容来看待。

在西方的早期的一项法规中指出,信用原则是民商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如今,西方许多国家已经明确把信用原则作为民商活动的基本原则加以确立。

在我国的《民法通则》中也指出民事活动应该遵守诚实的原则。

在《合同法》里也明确规定当事人需要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信用原则是民商法的基石”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的。

(1)在民事活动过程中,参与者之间不能有任何欺诈行为,遵守诺言。

换而言之,民事活动中的出借人对另外一方借钱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货物的偿还能力和可信度进行判断,包括消费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等多方面的判断。

(2)信用原则也被理解为与其经济能力相对应的经济评价,这里所指的信用是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的,也被纳入当事人财产的一部分。

所以说,信用是民商法的基础,在民商法的制定、执行、修订的过程中都需要认真落实这一原则。

在信用原则的基础之上,其基本法律功能才得以展现。

二、信用原则破坏现状分析。

根据资料表明,我国每一年由于逃废债务而造成了近亿元的损失,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近55亿元,等等,信用缺失时间频频出现,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同时也对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例如“河南南阳毒韭菜”、“地沟油”、“双汇瘦肉精”等等事件。

不少黑心企业通过非法手段在短期内谋求暴利,此种信用缺失行为大大的扰乱了市场的正常发展。

此外,在司法工作中也有信用缺失的行为存在。

司法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信用原则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信任最终依赖于司法公正。

但是司法信用不足的现象却不时的呈现在大众的眼前。

例如某些司法需要为当地的地方经济“服务”,使得当地司法机关无视司法判断的独立性,以实现当地的经济收益。

在诉讼中也有信用缺失的情况存在,例如个别律师由于一己私利恶意提出诉讼,编造虚假事实等等,着实增加审判的难度。

还有一些企业设立子公司以进行资产的转移,以达到圈钱的目的。

通过子公司的运营在市场上获利后,把收益转移到母公司。

当子公司遇到财务问题无法偿还债务时,母公司却不承担偿还债务的责任。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群体利益,还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

三、信用体系的完善措施。

发展至今,我国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息息相关。

目前而言,我国信用体系的完善主要借助法律手段来达成。

公平、公正的法律法规让民事活动中的参与者提供了信任的基础,也对他们日后的民事活动形成了约束的力量。

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市场经济活动意义重大,所以信用体系的完善也显得迫在眉睫,如何完善信用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立法和司法与国际接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所颁布的民法通则已经不能与现实情况完全匹配。

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对于我国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参照国外立法中对信用原则的广泛运用,或以判例或以立法明确保障诉权正当的行使。

(二)强化信用原则的执行力度。

在我国民商法中关于信用法则的规定比较抽象,无法具体量化。

正因为这一特征使得执行力度远不能达到要求。

信用原则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细化,对于违反信用原则的行为做出详细、具体惩罚,使得信用原则得到具体的落实。

(三)深化市场主体的信用建设。

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整个信用建设行为中起到关键作用,制定有效防止公司信用缺失行为的规章制度。

同时市场主体从自身出发,意识到本身信用对于市场经济的意义,重视信用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自觉在企业文化中宣扬信用原则。

(四)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

政府部门作为一个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的运作要做好监督管理作用。

严格监督公司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机建立和完善。

使得个人信用信息和公司信用信息更加的公开化、透明化。

加强信用相关立法,明确信用主体,完善信用体系。

通过行政管理手段,让守法者获得应有的保障和权力,让违法者获得相应的惩罚,慢慢的形成一种人人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结束语。

信用是任何民事活动进行的基础,也是是市场能够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

重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运用法律手段保障信用在社会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

而市场主体应该加强自律,重视企业责任感,把信用原则加入企业文化中,为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保驾护航。

各方共同努力让市场经济发展的更为和谐、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明珠.关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05).

[2]周忠丽.经济体制改革动力机制中的开放因素――兼论中国模式的“世界性”[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2,(02).

[3]巴于茜,任先行.商业信用原则在我国商法中的缺失及补正[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4]周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商法与经济法[j].现代商业,,(11).

民商法的信用原则研究【2】。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原则成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原则。

由于信用原则能够保障市场经济有序的开展、稳定市场贸易交流。

因此,我国便将信用原则纳入民商法的范畴内。

而当前,社会对信用原则的维护和理解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民商法中的信用原则,其概念和内涵一直存在有争议。

本文就此对民商法的信用原则进行分析,阐述了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之内的体现,以及信用原则自身的缺陷,并提出了完善原则的相应措施。

信用原则,最早起源于罗马法中的恶意诉讼。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德国、法国等国家都将信用原则纳入合同履行准则之内。

瑞士是最早将信用原则纳入民法内的国家。

时代的发展,使得信用原则逐步的被世界各国的民商法所认可,成为了民商事的基本原则。

信用原则是民事活动主旨,也是市场经济灵魂。

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素质的提高,促进了信用原则的产生。

我国自古就注重信誉,君子讲求“一诺千金”。

但是,我国自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以来,诚信状况就不容乐观。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不能把握好信用原则的功能特点和法律本质。

因此,对民商法信用原则的内涵和概念进行详细的说明,让人们认识和了解信用原则,才能让信用原则真正的在民商法之中发挥作用。

一、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体现。

(一)债权法领域。

信用原则在债权法领域中,主要在四个方面对债权法产生作用。

即情事变更原则、合同义务扩张、合同的订立和解除和归责原则。

情事变更原则设立在债权法之中,能够消除履行合同时因为突发的情事变更而出现不公平的结果。

情事变更原则在英美法系中称之为合同落空原则。

它的真正含义是,合同生效以后,不归责当事人的'合同情事,出现了突发的变更。

如果再依照合同规定,则会出现不公平的效果。

法律为了保障每一个人的利益,避免合同的一方获得意外收益,而另一方受到不应承担的损失,则会特许解除或者变更合同。

并且将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免除。

合同义务扩张,是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而改变了合同的理念。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合同义务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展。

例如附随义务、缔约过失责任、从属义务、后合同义务等。

合同义务的扩张,能够达到信用原则的目标,即利益平衡。

目前,我国立法中采用的归责原则是三元并立,即公平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归责原则三元并立。

侵权法内,过错侵权最能体现出信用原则。

过错侵权实质上是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规范来价值判断。

该原则不仅可以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而且便于公正决定损失和责任分配。

(二)物权法领域。

民商法论文

从2003年开始读本科以来,我与法学的“恋爱”已将近7年了,我把生命最繁华的部分投入进去,可是我没有真正的了解她,我们依然不能形成应有的默契。我一直在努力去了解她,每当我觉得更加接近她的时候,就会欣喜若狂,但往往过不久,就会产生莫名的陌生。也许我从来不曾接近她,也许我从来就没有真正了解她,也许我终其一生也不能完全认识她。她就像一扇窗户,当你打开,无穷的美景让你惊喜万分,但你总是受到自己时域的限制,总是不能观看你想要每一个细节;她就像大海,充满了痛苦与欢乐,你必须从中感受其成长的历史,感受其在实践长河里的沧桑,感受其伟大的包容与公正;她就像明天,你可以预测,但不能肯定,总有一些神秘感。她有时给你希望,给你前进的动力,但有时候让你失望,让你感觉孤单无助;她有时候掀起历史的波澜,即使透过文字,你依然可以感受那种共鸣的震撼,她有时候很平凡,就像空气一样,你甚至不会注意她的存在;她有时候很高贵,万人瞩目,是至尊皇帝,但有时候又很尴尬,毫无尊严,被人当做工具。

我不敢奢望自己能达到学术水平的程度,但我却一直希望、并努力接近。记得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诗话》里谈做学问的三种境界,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蓦然回首”的阶段。我不可求自己,但求自己的努力能达至与作者的深度对话,找寻知识的巅峰,实现自我判断的成熟,若此,纵“望断天涯路”亦不后悔,即使“衣带渐宽”又何妨。

与法学结缘。

回想这些年的求学经历,发现自己与法学有着前世修来的缘分,不知道前世我们相遇了多少次,竟然让我这个高中理科生读法学,并且深深地爱上她。记得初三物理竞赛,我意外获奖,之所以意外,是因为我读的初中母校是很普通的农村初中,不仅人数少,而且师资力量有限。幸运地是,我后来读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周围高手如云,老师也更专业,我对于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自然科学的兴趣很浓,那时候最崇拜的人是爱因斯坦和冯.诺依曼,直到我拿到大学通知书,我才知道,我将与这个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专业接触,那时候对于法学的印象就像传统中国人民的思想一样——法即是刑,去法院打官司是不好的事情,道德高尚的人不应该去法院。那时对于法学的唯一记忆就是有一次在舅爷家看电视,电视上正在直播一个案件审理,时间好像是1997年,案件内容我记得非常清楚,是天津十大电影院侵权案,原告只有一家,被告很多,坐的很满,原告律师很牛,对于被告律师的吹毛求疵游刃有余,当时觉得律师很牛,但从我每个自己会从事这一行。2003年,经过艰难的高考,进入西北工业大学,由于我的分数距离我报考的工科专业差5分,被调剂到法学,就这样,我阴差阳错的读了法学,并且一读就是7年。

初识法学。

本科时,自己并不是很喜欢法学,原因很多:自己的兴趣、学校的氛围、老师、就业等。那时候,我最喜欢的法学课是法理学和公司法,喜欢法理学是因为我的思维习惯,喜欢公司法是因为老师的原因。本科时,整个图书馆的法学书少的可怜,贺卫方和强世功的两本随笔我们认为的最好的书,经常是看了一遍又一遍,这两本书经常不在图书馆,因为细心的同学总是查询书应该换回的日期,然后悄悄等待。那时候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张文显的《现代西方法理学》,这应该是张文显先生最初接触法理学所潜心研究的成果,书市80年代的版本,应该是出版,定价只要一毛多,书页发黄,字数也不多,但很耐读,就像康德的书一样,当然康德的书更难读。那时候还很喜欢朱苏力的书,他的文字很有理,很有美国法学家的风范,不愧为留美博士,不愧为北大法学院院长。本科毕业,我的民商法基础很差,对于法学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法理学形而上的观念里。尽管糊里糊涂的考上研究生,但是我知道自己基础很薄弱,特别是和那些从传统政法院校毕业的同学相比。记得研一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不知道什么是物权行为,不知道合同法分论的具体制度,没听过崔建远老师,没听王泽鉴先生,没听拉伦茨……我发现自己落后的太多,于是就慢慢努力。研一过后,自己开始慢慢加深理解民商法,加上考司法考试,又熟悉了一下民商法的具体规定,当时觉得自己离法学很近,非常高兴。但这种兴奋也只延续了不到一个月,因为考完司考后进去南山法院实习了,我发现实然的法律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很多无形的规定决定着案件的走向,甚至有些技术性手段也可以成为决定案件的关键因素。在南山法院的两个月里,我了解了案件的程序,特别是一些特别程序的案件,比如评估、鉴定、管辖权异议、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等,学习写作判决书,了解法院的内部流程与操作,学习如何接待当事人,学习如何处理同事关系。实习两个月后,我发现法学似乎正远离我,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研二下学期开始准备论文开题报告,发现自己很迷茫,明明对那个问题很有兴趣,也有自己的观点,有很多话想说,但就是无法逻辑清晰地表达,形成文字更是困难。此时,对于法学,我只是个门外汉,水平差的太多了。当时本想认真总结一下,由于接着去房地产研究中心实习,又实习了三个月,十一月初才回来。

民商法的信用原则论文

诚实信用原则几近民法学必作之论,其在现代民法理论殿堂中占有据基础性的显赫地位。从佟柔先生1990年主编的中国民法之发起,[1]经徐国栋教授1992年出版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之开创,梁慧星教授民法解释学之勃兴,及徐国栋教授诚实信用原则研究的深挖,迄今,已走过整整二十年的风雨历程,呈现出蔚然繁荣之景象。“君子,诚以待人,故人待之以诚”,诚实信用原则与生俱来的丰富的人文魅力,乃系民法精神及私法价值之所在,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构建,乃至建立国际民商新秩序具有重大意义。立意于此,本文在较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力求对我国民商法上诚实信用原则的研究进行恰如其分的综述。

(一)词源:从西去寻祖到本土发掘。

学界传统认为,诚实信用原则,源于拉丁文”bonafide”,法文”bonnafoi”,英文”goodfaith”,”德文“treundglauben”,以及日语中的”信义诚实”,中国仿效德国,采用”诚实信用”的术语。[2]从而为中国诚实信用原则的研究营造及铺设了”舶来品”的语境,大量介绍西方国家学说及理论的著作及论文汗牛充栋。近年来,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法制经济的推动,中国市场信用存在的诸多具体问题及诚信危机,迫切呼唤对诚信问题的中国化关怀,民法学发生了从西方传统到本土资源的理论视角的转换,正在构筑与中国传统诚信文化搭桥的学术逻辑路线。如赵万一教授主编的公序良俗问题的民法解读在比较诚实信用原则时,就论证其在中国古代典籍商君书及新唐书中早有出现,均指人际关系中诚实不欺。[3]这对形构中国化的诚实信用原则无疑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

(二)含义:游离于道德与法律、确定与开放间的价值化。

由于内涵道德之价值地域性及多元化,并受矫正正义下对成文法局限不同程度克服功能需求的影响,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一直是富于抽象概括的,以致于”到目前为止,对于诚信实际上意味着什么还没有一个说法”.[4]有学者甚至指出:”诚信原则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具有确定性,是未形成的法规。学者们大多认为,给诚实信用原则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有的学者直截了当地说:“在现代法学家看来,’诚实信用’这一概念与生惧来无法被定义。有些德国学者曾经告戒我们:不要指望找到一条清晰的规则。”[5]即便如此,我国民法学教材无一不对其进行厘定,但也因此百家争鸣,见仁见智。可归纳为如下三种努力的进路:

1、道德的定义与法律的定义。有些学者直接从诚实信用原则的道德准则的本源角度下定义,如刘凯湘教授主编的民法总论认为”诚实信用本为人们的基本道德准则,本意为诚以待人,善以待物,恪守诺言,讲求信誉,不诈不欺,后发展为商业领域的一般道德标准,要求人们在交易中公平买卖,童叟无欺,信守合同,严格履行。”[6]对此,尹田教授指出:“对于’诚实信用’一词,不能仅从其字义去理解,认为它仅指’恪守信用,不搞欺诈、胁迫”,主张从”法律术语”的层面放置在民法秩序中加以考量。[7]有些学者则下纯粹的法律定义,如”诚实信用原则是指从事民事活动的民事主体在行使和履行义务时必须诚实,善意行使,不侵害他人与社会利益,履行义务信守承诺和法律规定,最终达到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当事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则。”[8]赵万一教授则明确提出要区分道德的诚信与法律的诚信,认为道德的诚信只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合作关系的准则,而法律的诚信要求”保持各方利益平衡”,两者并非同一范畴,不可简单地混为一谈,两者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能互相替代,但是可以互补。[9]值得注意的是,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信用经济的建设,在实现诚实信用原则的中国化改造进程中,学界出现了大胆突破法律定义的框框条条,深度研究及发掘传统中国诚信文化价值的学术理路,因此,道德诚信的研究已成为当下及未来一定时期的潮流、时尚,或讲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2、确定的含义与开放的含义。这有法系传统的区别。与大陆法系国家的概念法学不同,英美法系学者并不采用上位概括的方式给予一般性定义,而直接采用具体列举的方式包容诚实信用原则,认为其包括:(1)说话算数;(2)不欺诈并公平行事;(3)承担默示义务。[10]这是确定含义的极端,以致可认为是反概念化的。我国有些学者也有类似英美式表述,如王卫国教授认为其包括:(1)诚实信用成为合同法的首要原则;(2)信赖保护;(3)禁止权利滥用。[11]确定含义的坚定代表则是李锡鹤教授,其认为:”诚实信用的内涵是确定的,就是’诚实’与’信用’。”[12]该流派的最新发展是’诚实’与’信用’的有机联系论,从两词相互联系互为区别的角度丰富并确定含义理论,其认为“诚实”侧重从主观方面来考察,“信用”侧重从客观方面来考察,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3]与之相反,多数学者认为“诚实信用”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都具有很大的伸缩性,称为“白地规定”.[14]上述列举的道德定义及法律定义都属于开放式含义,两类定义之区识在于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程度不同,确定的含义严格为法官确立了“诚实”与“信用”双标准,而开放含义则在“诚实”与“信用”补充更多的价值因素,确立多元标准。

(三)调整对象:面临必要性质疑的寂寞话题。

王全弟教授最先提出诚实信用原则的调整对象问题。其认为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民法中的又一基本原则,它牵涉两个利益关系:1、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2、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诚实信用原则的宗旨在实现这两个利益关系的平衡。[16]价值化定义普遍将该两类关系纳入到概念空间当中,但至今无人对调整对象作为一个诚实信用原则的理论问题给予回应或呼应。笔者认为,该理论问题的提出,可能与诚实信用作为“原则法”的思想有关,因为在马克思主义法律文化及传统当中,”法”与”调整对象”构成当然与实然的逻辑及制度语境。虽如此,”调整对象”作为部门法划分的既定功能指向,却让人们窦疑丛生:即便在不可预期的未来,诚实信用可形成一个规范群,其在诸如合同法情势变更、缔约过失等形成的具体规则还具有原则态吗?其难道可改变对作为基本部门法之民法的下位归属而变身为与民法比肩并列的部门法吗?因此,调整对象问题作为一个可成立的话题的现实基础及逻辑可能性就值得斟酌与思量,其很可能会构成一个伪命题。

(四)类型:缺乏繁星点缀的一枝独秀。

诚实信用原则因袭罗马法的传统一直有客观诚信与主观诚信的类别。前者指当事人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主要适用于合同领域,后者则指当事人相信自己未损害他人的一种内心状态,主要适用于物权关系,通常译作”善意”.[17]徐国栋教授20诚实信用原则研究对客观诚信与主观诚信作了深入的研究,迄今仍是代表诚实信用原则类型研究的颠峰之作。[18]新近,另有学者作了其他类别的零星研究。前述赵万一教授主张对法律诚信与道德诚信的区分,[19]有学者提出了平等主体间的诚信与公民法人对社会整体的诚信的类别。[20]但无论是法律诚信与道德诚信的区分,还是平等主体间的诚信与公民法人对社会整体的诚信的二别,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仍是十分不足的,尚缺乏专著式的有份量的成果。

民商法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3、公司僵局救济问题研究。

4、论国际服务领域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5、我国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立法研究。

6、专利间接侵权问题研究。

7、占有效力的比较研究。

8、论美容美发合同中的不正当影响行为。

9、论物业服务合同的性质与效力。

10、无因管理制度研究。

11、雇主责任制度研究。

12、论商业广告中形象代言的法律规制。

13、论效率违约理论。

14、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15、合同生效理论研究。

16、连带责任制度研究。

17、强制缔约适用的立法问题研究。

18、第三人过错所致旅行社违约责任研究。

19、中美婚姻登记制度比较研究。

20、物权确认请求权若干问题研究。

21、医药发明专利试验例外的法律问题研究。

22、瑕疵担保责任制度研究。

23、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问题研究。

24、美国无遗嘱继承制度研究。

25、票据涂销行为法律规制研究。

26、我国校方责任险的保险责任研究。

27、论股东投票代理权网上征集。

28、患者知情同意权侵权问题研究。

29、试析信息网络传播权。

30、论占有脱离物的善意取得。

31、刑事和解制度的本土化研究。

32、非独创性数据库的法律保护。

33、山寨文化的知识产权问题初探。

34、论国际商事仲裁实体问题的法律适用。

35、股东表决权排除法律制度研究。

36、论特别自首制度。

37、论挪用公款罪犯罪构成。

38、我国植物新品种权制度实施的法律问题研究。

39、论我国商法的法典化。

40、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问题研究。

41、英国信托财产独立性的引介性分析。

42、村官职务犯罪问题研究。

4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研究。

44、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45、论人格权商品化的法律保护。

46、搜索引擎信息控制权分配研究。

47、国企高管薪酬控制机制研究。

48、人类基因序列的专利保护。

49、台湾地区产学合作中知识产权管理。

50、侵权补充责任研究。

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研究论文

[摘要]“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被历史性地写入了宪法。但是,社会公众对私有财产保护的心理认同却相对滞后。这种社会心理的滞后性可以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法治现实等多方面得到解释。解决私有财产保护的社会心理滞后性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从完善刑事立法,加强法制宣传,校正执法、司法观念等多方面着手,尽快促进私有财产保护的社会心理成熟。

[关键词]私有财产,社会心理,滞后性。

“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第一次历史性地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上,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们所做的科研课题“小康社会私有财产刑法保护研究”正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开始启动的。

一、社会调查报告――用事实说话。

[1][2][3][4][5]。

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研究论文

[摘要]“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非经正当程序,国家不得剥夺私有财产”的表达方式是欧美国家宪法中常见的措词。我国在走过一些历史的弯路之后,终于意识到社会主义也必须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经过表决,以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建议将宪法部分条款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并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非经正当程序,国家不得剥夺私有财产”的表达方式是欧美国家宪法中常见的措词。我国在走过一些历史的弯路之后,终于意识到社会主义也必须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经过表决,以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建议将宪法部分条款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并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

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是要保护私有产权。所谓产权,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个人和组织的一组受保护的权利,它们使所有者能通过收购、使用、抵押和转让资产的方式持有或处置某些资产,并占有在这些资产的运用中所产生的收益。如果产权不明确、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在人们理性有限且会机会主义行事的前提下,“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将无法避免,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将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给社会带来悲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块公共的牧场,最佳的放牧量是100头羊,由于草地的产权是不明晰的(归谁所有、由谁负责、谁来受益等问题没有得到明确界定),那么在人人可以自由放牧的情形下,每个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都会尽力放牧更多的羊,这样做的结果也许会出现1000头羊,大大超过了牧场的承载能力,导致牧场遭到破坏。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公地灾难”,我国内蒙古大草原的沙化问题,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产权不仅能附着于有形资产,而且能够附着于可识别的知识上,这就是知识产权。现代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技术知识和组织知识,如果人们预期,通过付出努力和承担风险,会获得恰当的收益,那么新知识就会被生产出来。这意味着,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明确和保护知识产权,使知识的所有者从与人分享其知识中获取物质利益。正是伴随着产权的逐步明晰与保护(劳动所有权资本所有权知识产权),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和发展,人类社会逐渐由原始的蒙昧状态走向文明和进步。

对私有产权的明确和保护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本质上是利益和权利的互换,只有在所有权是明确且受到保护的情况下,人们才能自由的签订契约,达成交易。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而产权的明晰是契约得以签订、履行的基础,如果私有产权是模糊的,没有受到有效的保护,那么经济主体的权利就无法得到保证,也就不能履行相应的义务,交易成本就会极大的增加,在极端情形下就会导致市场的消失。一个基本的常识性问题是,人们不会花钱去购买归属不明的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要充分发展民营经济,就必须明确和保护私有产权:一方面,在法律层面予以明确;另一方面,在实践上必须放宽民营资本的准入领域,最终做到民营资本的平等进入。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进入和有效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真谛,是私有产权得到明确和保护的最终体现。

明确和保护私有产权,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相一致的。对私有产权的明确和保护,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私有产权的一个决定性的特征是排他性,即一项财产的所有者有权不让他人拥有和使用该项资产,并有权独自占有在使用该财产时所产生的收益,并承担相应的成本。正是由于排他性的存在,财产的所有者才会拥有自主权,受到激励,从而努力工作,在增进个人收益的同时,增加社会财富。在一个产权混乱,收益无法确保归自己所有的社会,人们是愿意选择偷懒、休闲,而不是积极工作。改革开放前的大锅饭现象(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极大的抑止了职工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大跃进时期的“一大二公”,使社会生产力遭受极大的破坏,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是否会导致分配不公,出现两极分化?保护私有产权,关注的是程序公正、起点平等,而非社会公正、终点平等。“人不患寡而患不均”、“汝嫉贫富不均,故吾为汝等均之”,正是追求社会公正、终点平等的表现,最终结果只能是“蛋糕”越做越小,导致共同的贫穷、落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保护私有产权,做大“蛋糕”的同时,实现的是程序公正、起点平等,却无法克服自然因素(天赋、出身等)所导致的不平等。对此,国家(政府)可以运用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调节,避免两极分化的出现,社会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正在于此。

孟子曾经说过:“有恒产者有恒心”。防止或消弭物质冲突,增进社会的平安与和谐,同样要求对私有产权的明确和保护。当人们没有财产可以丧失的时候,更易于投入对抗的、非建设性的冲突;对于一个有产者来说,在一个混乱的社会,所经受的风险要大的多。如果社会中私有财产得到明确界定和保护,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拥有财产,那么人们就会养成靠投资和学习增进其财产的习惯,社会就更加易于处于和平状态。

“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如果顺利入宪,必将对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经济时报,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李燕)。

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论文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商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对规范民商事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探讨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概念、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将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和商法领域中的差异作简略的比较,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一基本法律原则。

所谓诚实信用,就是要求按照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规则行事。在缔约时和缔约后诚信不欺,恪守诺言。不受限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诚实信用原则就是对自由的正当性限制。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即使法律条文规定的再全面,也不可能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一部法律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制度中总会表现出某种局限性。民商法规定该原则,使法院在司法活动中能行使自由裁量权,调解当事人利益冲突,使民商事法律关系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

民商法是市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法律,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基本原则中居于主导地位,是现代民商法基本精神的体现。

民商法基本原则是指对民商法内容有普遍约束力的原则,是指导民事立法、民事审判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民商事活动的根本属性。诚实信用原则是民商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市场经济对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下,这一原则不仅体现了立法者的主观意志和现代民法精神,还为法律的适用和法律漏洞的填补提供了一致性的依据。

尽管诚实信用原则与民商法其它基本原则有实质上的差异,但都体现了民商法共同的价值取向: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具有相同的价值内涵;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要求;公序良俗原则是诚实信用原则的补充。正因为诚实信用原则是民商法的最高指导原则,该原则也被称为民商法体系中的“帝王条款”。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立法、守法、司法这三个方面:首先,在立法上有立法准则的功能,诚实信用原则确定后,民事立法都应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其次,在守法上具有行为准则的功能,它要求民事主体的主观意图必须是诚实的、善良的;最后,在司法上具有裁判准则的功能,作为一个位阶高、不确定性强的原则,法官在司法活动中运用这一原则时,必须与其他原则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在适用该原则时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诚实信用原则是道德规范的法律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的基本高度。由于社会生活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仅靠法律条文无法应付不断产生的新问题,诚实信用原则的价值永远会存在,其被奉为现代民商法最高指导原则是当之无愧的。

我国“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的争论从未停止,各方观点不一但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一般认为,民法是基本法,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由此看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和商法中的表现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较之商法领域,我国学者对民法领域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研究较多。

(一)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调整对象不同。

不论民商法的关系存在多少争议,法学界对民法和商法调整范围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商法调整因商主体从事的经营性行为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由于调整范围的不同导致了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和商法领域中调整对象的不同。在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以物权法和债权法领域为代表,禁止权利滥用、相邻权、善意取得、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均为该原则的具体表现。在商法中,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最大诚信原则就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典型表现。

(二)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与商法中的状态不同。

民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更贴近市民的日常生活,是人们在常年累月的生活习惯中沉淀下来的经验总结,表现在诚实信用原则上也导致了该原则的相对稳定性。商法的迅速发展却正是因为要随着商事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虽不是朝令夕改,但为了适应商事活动的需要,制度要因时而变,故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随具体的商事活动具有多变性的特点。

(三)伦理性与技术性的差异。

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法律条款包括伦理性条款和技术性条款。民法中多数为伦理性条款,商法中多数为技术性条款,这既体现在其组织法上,也体现在其行为法上。民法基本原则是人们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具体到诚实信用原则中就更多结合了伦理性。而商法偏重技术性条款,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与技术性的结合非常显著,如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常常令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难以理解而造成纠纷。

诚实信用原则为民商法学必作之论,世界各国的研究水平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对我国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地位与作用及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差异作了粗浅的探讨,希望能更深入的理解这一原则在我国民商法体系中的重要价值。

民商法论文

3、非婚同居的法律问题研究。

4、婚姻契约观念的限度与嬗变。

5、我国夫妻财产制的发展趋势研究。

6、意思表示瑕疵理论与立法比较研究。

7、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比较研究。

8、论英国对诽谤的法律规制。

9、中国矿业权流转法律制度研究。

10、着作权转移规则研究。

11、登记对抗下的物权变动及其对抗性问题研究。

12、论我国视频网站权问题研究。

21、一元处理机制下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研究。

22、精神损害赔偿的定量研究。

23、我国消费者保护中的冷却期制度研究。

24、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理论重述与裁判研究。

25、惩罚性赔偿的法理与应用。

26、我国专利侵权诉讼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27、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理论基础研究。

28、食品侵权损害多元化救济机制研究。

29、新闻侵权责任研究。

30、私法自治视域下的老年人监护制度研究。

31、知识产权默示许可制度研究。

32、信用评级机构民事法律责任研究。

33、我国民法典亲属法编立法构建研究。

34、无主财产法律问题研究。

35、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研究。

36、无权处分合同效力与物权变动模式之关联。

37、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38、论违反强制性规定合同之效力。

39、隐私的限制与保护。

40、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研究。

41、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42、fidic合同条件适用性问题比较研究。

43、我国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44、当代中国婚姻法与婚姻家庭研究。

45、网络环境下信息共享与着作权保护的利益平衡机制研究。

46、涉外非婚同居财产关系准据法选择机制研究。

47、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48、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49、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50、私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研究。

51、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经济法规制研究。

52、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法律制度研究。

53、公序良俗原则比较研究。

54、应收账款商事质押法律问题研究。

55、我国遗产信托法律制度构建。

56、英美不动产登记法律制度研究。

57、论担保物权的实现。

58、儿童与权利:理论建构与反思。

59、人格权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60、数字网络技术背景下着作权法的困境与出路。

相关范文推荐
  • 01-11 汽车销售每日工作计划(汇总20篇)
    销售工作计划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方便对销售工作进行监控和评估。请看以下销售工作计划范文,了解如何制定和执行一个高效的销售计划。20xx年,将遵守的工作思路
  • 01-11 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和自我评价(专业18篇)
    转正工作总结需要客观而真实地反映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和成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转正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一起来看看吧!
  • 01-11 度办公室个人工作总结(优秀14篇)
    在办公室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发现其中的亮点和值得借鉴的经验,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运用。下面是一些值得阅读的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帮
  • 01-11 教师节学生活动方案及策划(模板14篇)
    通过制定策划方案,我们可以提前预估活动所需的时间和资源,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经典的策划方案范文,从中学习不同的策划思路和方法。
  • 01-11 第三季度个人思想汇报(汇总13篇)
    思想汇报是反思自己思想和行为,找到不足并改正的重要方法。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思想汇报的典型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20x年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奏响的是
  • 01-11 幼儿园的疫情防控和保健工作计划(热门18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的执行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幼儿园工作计划的范文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新的一学期又开学了,为了更好的开
  • 01-11 办公室主任述职工作总结(专业15篇)
    办公室工作总结帮助我们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如果你还在为写办公室工作总结而苦恼,不妨看看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范文,或许会帮到你。
  • 01-11 物业保洁培训心得(优质18篇)
    通过撰写培训心得,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培训心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尊敬的读者们,您们好!我在过去的
  • 01-11 感恩教育国旗下励志讲话稿(优质16篇)
    当我们站在国旗下,面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内心充满着自豪和憧憬。小编特意收集了一些优秀的国旗下讲话稿范文,以供大家借鉴和学习。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
  • 01-11 难忘的妇女节二年级(实用15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能够启迪思想和传递价值观念的文学作品,它能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以下是一些经过老师评选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今天是“三八”节,在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