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优质20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优质20篇)

时间:2023-12-28 12:08:06 作者:BW笔侠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计划的制定不仅要注重理论的指导,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58页例4,59页练习九的内容。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美。

1、使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熟练地应用到计算中。

2、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建立知识结构,学会归纳、总结、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5、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美。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58页例4,59页练习九的内容。本课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上几(或除以几)积也乘上几(或除以几)的规律,并能熟练地应用到计算中。

掌握并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直观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6×2=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

师: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6和2是什么?12又是什么?

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为了方便把上面的.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

分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选代表来说一说。

(在汇报过程中,及时鼓励学生。)

最后得出结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具体应该怎样比?你的发现是什么?

学生自由来说,然后把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谁能把刚才大家的研究总结一下?积的变化与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作最后的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三、质疑、巩固新知。

刚才我们找到的变化特点,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个特点哪?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哪?(我们可以找一些乘法算式的例子用刚才的比较方法研究,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具有这个特点。)

同桌相互出题,共同验证。(数大时可以用计算器帮忙。)

汇报验证结果。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出这节课的收获。

(师:你们说的太棒了!祝贺大家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那就跟我走吧!)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8×150=

4×50=

2、根据12345679×9=111111111,直接

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2345679×18=

12345679×27=

81×12345679=

12345679×( )=444444444

12345679×( )=666666666

3、59页2题

4、59页5题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乘几 乘几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积

除以几 除以几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口算、计算、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兴趣很高,交流得也很积极,但是让学生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还是有些困难的。因而,我想到我们平时的课堂在学生的总结能力上还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关注。让学习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样,学生自然就敢于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另外,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础的练习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习却有些困难。因此,教师在选择练习时应该关注练习的广度和新鲜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图形的变化规律”这一课时,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举行联欢会”—“布置教室”—“观察教室的设计”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增强相互合作的意识。

在教学找规律的方法时,强调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身边的事物只要出现了三次或三次以上,就是有规律的。其实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有规律的每组图形之间画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从而使学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调整课堂教学,而不是让学生按照事先预想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教师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教学时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请”活动我们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40千克呢?200千克呢?(学生回答)。

6╳2=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1)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过程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和表达,可以把这组算式分别说成(1)式,(2)式,(3)式。

(2)引导学生分别用(2)式、(3)式与(1)式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出示18×2=36和30×2=60,还是与(1)式比较,观察因数和积分别又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怎样变化的?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也乘相同的数。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2、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汇报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3、验证规律。

每位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检查和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汇报情况略)。

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数学讲究简洁美,能把它说得再简单点吗?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说得太棒了!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2、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西藏教育捐赠和教师自愿者等活动,他们考虑着何种运输方式进入西藏。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汽车在青藏公路上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千米。一列火车在青藏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生:一辆汽车4小时可以行驶240千米,用60乘4等于240千米。

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计算?

生: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师:第二个问题呢?

生:60×2×4=480千米,先算出火车速度,乘时间4小时等于路程。

师:还有其它解法吗?

生:240×2=480(千米),因为速度乘2就是一个因数乘2,时间不变就是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就是路程也要乘2等于480千米。

师: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你的数学意识很强。同学们喜欢那种方法?

生:喜欢第2种,只需一步计算。

师:多关注已有信息,灵活运用规律能使解题思路更开阔。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们找到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大家用自己智慧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并运用了乘法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学以致用,其乐无穷。先选择下面计算题中的一道算出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各题的积。

18×30=18×15=18×5=54×5=。

师:比较18×15=270和54×5=270,你们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新的想法吗?

生:为什么两个因数都变了,积却不变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

师: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下课后你们用今天研究问题的方法去探究新的规律,老师祝你们成功!

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发现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具体做到,发现被除数不变,商随着除数的扩大(缩小)而缩小(扩大);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的扩大(缩小)而扩大(缩小);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时,商不变。并会根据这些规律计算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学生在观察时,对于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了商反而缩小的规律是比较难理解的。

教学过程。

一、课前研究。

课前小研究。

研究者班级___________。

一、计算下面两组题,我能发现规律。

(1)。

200÷=。

比较一下这些式子之间,我发现了被除数、除数和商有这样的变化规律:被除数不变,除数(填怎么变),商(填怎么变)。

(2)。

÷8=。

比较一下这些式子之间,我发现了被除数、除数和商有这样的变化规律:被除数(填怎么变),除数不变,商(填怎么变)。

二、继续探索:

我又发现了被除数、除数和商有这样的变化规律:被除数(填怎么变),除数(填怎么变),商(填怎么变)。

三、堂上学习。

1、交流汇报,抓住以下几个问题:

板书:变、不变……。

转折:刚才我们发现,当被除数不变时,商和除数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而除数不变时,商和被除数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解释一下吗?可以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讨论)。

(1)为什么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大了,商会变小?

(2)为什么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大了,商会变大?

如果还是分给一个班的50人,现在拿来3包糖果,每个人得到多了还是。

少了?为什么?

如果糖果拿来2包,分的班也变成2个班,每人得到的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

小结:被除数也就是要分的总数,当被除数不变,除数乘上几,商反而要除以几;当除数不变,被除数乘上几,商也会乘上几。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时,商不变。

四、巩固练习。

1、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36÷3=80÷4=。

720÷90=360÷60=80÷40=。

7200÷900=3600÷600=800÷400=。

2、根据第三个规律,把下面的除法算式改写成比较简单的算式:

38700÷900=387÷()。

45000÷600=()÷6。

3200÷80=320÷()。

81000÷900=8100÷()。

3、根据2500÷50=50你能写出多少个商相同的除法算式?(小组完成)。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谁愿意分享你的收获。

“积的变化规律和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

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堂课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第一次的试教中,由于选择的一组题目较为容易,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需要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就能很容易口算出答案,使这一规律不能很好的应用,也没有应用的价值,规律的方便性就体现不出来了,因此在第二次试教时,我将这类型的题目加大了难度,使学生不能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出答案,只能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但事与愿违,由于题目的难度偏大,一部分学生索性就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解决了。因此,在对题目的把握上还需下番心思。个别学生能用这个规律来算,却说不清个中的缘由,说明对这个规律还没有真正理解,掌握好,还不能信手拈来。个别同学竖的能看出来,写成横的就不太认识了。

在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个因数不变,积随着另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时,我让学生根据预先设置好的题目来探究规律,这样显得有些程序化。如果能让学生现场根据自己想的,一个因数乘任何数(扩大任意倍数),看看积会怎么变化,这样会更有说服力,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对于这类学生刚刚刚尝试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广泛地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课件。

一、复习旧知,巧导新课。

1.口答题:

(1)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

(2)把7扩大9倍是()。

(3)把56缩小8倍是()。

2.找规律写一写。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36=444444444。

——————————————。

——————————————。

为什么这样写呢?(第一个因数不变,第2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就是111111111的几倍?)从这个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乘法算式里积的变化是和谁有关系?(因数)那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规律。

(1)出示题目。

6×2=。

6×20=。

6×200=。

(2)先自己算算,再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交流你的发现,准备汇报。

(3)汇报:先说结果,哪小组愿意上来边指边说你们的发现?(不同的学生汇报)。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呢?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会怎样?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乘5,行吗?为什么?

(说明这两个“几”是一样的数。)。

(4)出示题目。

20×4=。

10×4=。

5×4=。

算一算,比一比,这组题目又是怎么变化的?

(5)小组内交流,汇报。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有没有想说的?除以0可以不?(板: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就除以几)。

(孩子们我们数学追求的是准确,简练。你能不能把这两句话合并为一句呢?)先独立想,再汇报。

2.总结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4)这条规律是不是真的适用呢,你能用这个规律写一组算式吗?

要求:同桌合作,左边的同学写一个算式,右边的同学运用规律写一个算式。比一比谁做的快。

(5)汇报。

三、巩固拓展,巧用规律。

1.根据8×50=400填空。

16×50=()8×25=()。

()×50=1×()=200。

2.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倍。积扩大8倍。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一定扩大4倍。()。

(4)两数相乘的积是20,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也扩大a倍,积就是20×a。()。

3.填空。

(1)一个长方形的宽不变,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2)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

(3)一个因数不变,把其中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4.51页2题。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了什么?

4×6=245×10=50。

(4÷2)×(6×2)=24(5÷5)×(10×5)=50。

(4×2)×(6÷2)=24(5×5)×(10÷5)=50。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在乘法算式里,如果两个因数同时扩大2倍,积会()。如果一个因数扩大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会()。

板书设计。

积______________因数。

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操作、猜测、实践、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逐步体验、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在猜测、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并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能初步运用规律。

2.教学难点:认识并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能初步运用规律。

三、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学具片、圆形学具片。

四、教学过程。

(一)开展游戏、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做过心灵感应的游戏吗?

来!伸出双臂,掌心和老师相对!

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感受对方的心理……看谁都明白老师接着要说什么!

×××很可_____________(爱!)。

×××扎了两个______________(小辫儿!)。

×××脖子上戴着一条鲜艳的_______________(红领巾!)。

(二)开放游戏、探索规律。

(1)游戏的设置。

接下来,我们来互相感应对方的`心理!

各小组的同学合作与老师一起摆一摆,看看老师与哪些组的同学心有灵犀,摆出的方片数是相同的。

(2)游戏开始,尝试猜测。

师生先各摆出一个。

师:现在老师和大家都需要仔细思考思考,预测出对方接着最有可能摆出几个方片,小组内可以经过讨论再摆出来!各小组预测后摆的情况:

让学生把三种不同的预测展示于黑板。以后探索中,学生摆出的各种情况均展示于黑板。

学生阐述的理由。

第一次摆1个,1后面是2,第二次摆2个。

第一次摆1个,是单数,接着该摆3个,它们都是单数!

第一次摆1个,第二次摆10个,第三次摆100个,这些都是计数单位10。

(3)体验成功,继续游戏。

老师真没想到你们的思维竟然会这么开阔!这些想法太好了,都很有道理!老师只感悟出了其中的一种情况。

同学想到了三种摆方片的情况,咱们先选其中的一种情况继续游戏,好吗?

(4)继续游戏,不断探索。

小组内再次讨论,师生共同预测对方接着摆方片的数目学生预测的情况及原因:

师:这次老师又是仅仅预测到了同学们摆方片的一种情况,这两种摆法都很有道理,咱们先选其中的一种((2)种)来继续我们的游戏!

学生经过讨论进行下一次推测。

学生预测的情况:

师:很遗憾,这次老师又仅仅感悟出了你们摆出的一种情况,不过现在咱们再选择其中的一种继续游戏,老师就可以感悟出所有同学摆的情况!(选择第二种)试试看吧!

(5)游戏高潮,揭示规律。

学生经过讨论,预测出摆出方片的情况如下:(老师与学生同时出示)。

知道老师是怎样推测出来你们接着摆方片的情况的吗?

让学生充分、自由、尽情地表达他们所发现的规律。按这样的规律下一次该摆几个?

完成例题的内容。

(6)小结、揭题,多元化探索。

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这节课我们探索的就是事物中存在的一引起简单的数量规律,板书:“找规律”

在我们做游戏的过程中,有很多小组摆方片的思路更独特、更精彩,比如:

……等等,只可惜没有摆完,如果按这些思路继续摆下去,将会有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试一试!

小组活动,拼摆、猜测、实践,完善各小组原来想表达的规律,完善黑板的各种数量规律。

汇报交流。

(三)丰富游戏、巩固提高。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2)“做一做”的题目。

(四)总结规律和方法。

你们真会思考,发现从2到4数量坏增多了,就标出增多了2个,从4至8又增多了,就标出增多了4个……这样一来,他就逐渐发现了数量增加的规律,这真是个好办法!

(1)练习二十三第2、3、4、6题。

课件依次出示第4、6、3、2题,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聪聪非常感谢大家,想请大家参加她的有氧运动,放松一下!你愿意参加吗?

蓝色弧线动态出示,如下:

接着该跳几下了?为什么?

请你按规律完成运动示意图!(完成第5题)。

(3)趣味活动。

小精灵明明也来参与我们的游戏,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拼摆,课件动态演示:

明明想让大家也来摆一摆,和他共同探索其中有趣的规律!

学生活动,交流其中的规律。

看来实际生活中,有些事物不仅数量上存在规律,形状上也有一定的规律,自己摆一摆、试一试,看能否设计出一些有规律的排列考考小伙伴儿!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通过这些小小的游戏,老师看到的是同学们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推理和开阔的思维。自然生活中,有很多奥秘都值得我们去探索,教师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不断地去发现它们、创造它们、丰富它们!

(六)板书设计。

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一位和两位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既为学习简便运算作准备,也有利于以后学习小数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能运用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发现商随着被除数或除数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活动去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为了完成以上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突破教学难点: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多元化互动,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中去。学生一方面尝试发现,体验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合作意识,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归纳出商的变化规律。

从四个环节进行,首先,谈话导入,揭示新课。在这环节没有创设情景,我认为这种探究规律课,直接进行探究要好些,另外,本课内容较多如果创设过多情景,可能难以上完。所以我直接安排学生快速抢答九道题,然后由学生分类,教师顺势提问:你是怎么分类的?由学生说出:按被除数不变、除数不变、商不变分类。这样直接为后面探究进行铺垫。

第二环节,探究规律,建构新知。从三个方面进行。

1、被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要强细讲解,先要学生整体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被除数不变,除数从上往下变大了,商从上往下反而变小了,反之除数从下往上变小了,商反而变大了。然后再详细讲解从上往下怎么变化,由学生总结规律;从下往上又怎么变化,又由学生总结规律。最后要求学生把以上两个规律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及时练习,在这我设计了231÷11=21231÷33=231÷77=这组题学生不可能直接口算,必须要用以上学习的规律才能简便运算,所以,计算后要学生说理,这有利于突破难点。另外,实物展示,把教材中枯燥、抽象的知识,编成学生亲身经历富有情趣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自觉、自主地完成学习的创新要求,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2、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先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由学生总结规律,然后练习巩固。在这我也设计了一组练习:132÷12=11264÷12=1320÷12=做题过程同上。

3、商的不变规律,完全由学生先猜测规律,然后自己用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论证规律,最后用语言总结规律。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同时乘几(或除以几),乘的数字或除以的数字一定要相同,并且问一问这个数字能不能是“0”?为什么不能为“0”?最后也象前面两规律一样练习巩固。

第三个环节应用练习,拓展提升。这环节有三题:

2、谁是它的朋友。学生通过计算就会发现320÷80与160÷40、3200÷800,1800÷600与180÷60是好朋友,而360÷60没有朋友,孤零零的请同学们帮助它找到朋友。开放性习题要开放性的练,才能真正拓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找朋友习题的设计一改以往“一对一”形式,让学生领悟到这种开放题的实质――不对应,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这样“找”,为每个学生都创设了主动发展的空间。伴随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3、思考题,填空。即可以巩固新知,又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尤其是第四小题,可以同时填乘也可以同时填除以,后面正方形中可以填不为“0”的任何数。设计此题是为了更好的照顾每个学生,让学优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好,让人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提高。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

在上新课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手让学生能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去发现规律。该课的教学让我真正感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创造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氛围。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收获希望,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达到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请”活动我们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40千克呢?200千克呢?(学生回答)。

6╳2=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1)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过程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和表达,可以把这组算式分别说成(1)式,(2)式,(3)式。

(2)引导学生分别用(2)式、(3)式与(1)式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出示18×2=36和30×2=60,还是与(1)式比较,观察因数和积分别又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怎样变化的?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也乘相同的数。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2、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汇报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3、验证规律。

每位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检查和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汇报情况略)。

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数学讲究简洁美,能把它说得再简单点吗?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说得太棒了!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2、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西藏教育捐赠和教师自愿者等活动,他们考虑着何种运输方式进入西藏。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汽车在青藏公路上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千米。一列火车在青藏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生:一辆汽车4小时可以行驶240千米,用60乘4等于240千米。

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计算?

生: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师:第二个问题呢?

生:60×2×4=480千米,先算出火车速度,乘时间4小时等于路程。

师:还有其它解法吗?

生:240×2=480(千米),因为速度乘2就是一个因数乘2,时间不变就是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就是路程也要乘2等于480千米。

师: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你的数学意识很强。同学们喜欢那种方法?

生:喜欢第2种,只需一步计算。

师:多关注已有信息,灵活运用规律能使解题思路更开阔。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们找到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大家用自己智慧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并运用了乘法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学以致用,其乐无穷。先选择下面计算题中的一道算出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各题的积。

18×30=18×15=18×5=54×5=。

生:为什么两个因数都变了,积却不变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

师: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下课后你们用今天研究问题的方法去探究新的规律,老师祝你们成功!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请”活动我们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40千克呢?200千克呢?(学生回答)。

6╳2=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1)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过程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和表达,可以把这组算式分别说成(1)式,(2)式,(3)式。

(2)引导学生分别用(2)式、(3)式与(1)式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出示18×2=36和30×2=60,还是与(1)式比较,观察因数和积分别又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怎样变化的?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也乘相同的数。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2、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汇报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3、验证规律。

每位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检查和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汇报情况略)。

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数学讲究简洁美,能把它说得再简单点吗?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说得太棒了!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2、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西藏教育捐赠和教师自愿者等活动,他们考虑着何种运输方式进入西藏。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汽车在青藏公路上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千米。一列火车在青藏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生:一辆汽车4小时可以行驶240千米,用60乘4等于240千米。

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计算?

生: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师:第二个问题呢?

生:60×2×4=480千米,先算出火车速度,乘时间4小时等于路程。

师:还有其它解法吗?

生:240×2=480(千米),因为速度乘2就是一个因数乘2,时间不变就是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就是路程也要乘2等于480千米。

师: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你的数学意识很强。同学们喜欢那种方法?

生:喜欢第2种,只需一步计算。

师:多关注已有信息,灵活运用规律能使解题思路更开阔。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们找到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大家用自己智慧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并运用了乘法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学以致用,其乐无穷。先选择下面计算题中的一道算出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各题的积。

18×30=18×15=18×5=54×5=。

师:比较18×15=270和54×5=270,你们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新的想法吗?

生:为什么两个因数都变了,积却不变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

师: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下课后你们用今天研究问题的方法去探究新的规律,老师祝你们成功!

《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

“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法算理的理论依据,又是名数改写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地位显著。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灵活运用教材,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我没有运用教材的例题,而是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声音效果展示了一棵松树从小树苗长成大松树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数据1.05、10.5、105中小数点的变化和数的大小变化,初步直观感知小数点向右移动会使小数变大,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2、扶放有度,巧妙平衡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验证猜想的初步方案由学生提出,名数改写练习放手学生尝试解决……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而验证猜想由教师适度“导引”,填表口算环节精细处理小数点位移方法,既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又帮助学生迅速形成口算技能,体现了教师的有效引导。

3、体现规律形成的过程性。

4、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设计了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有条理、有层次地按照“巩固-变式-发展”的坡度进行有效的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让学生广泛参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注重课堂的延续性。

本节课我始终关注学生的问题提出及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具有一种数学的眼光。课始时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最后结束时,通过小数点的提问:“你们还想了解我的什么知识?”让学生产生疑问,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在动态中延续不够,说明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倾听和思考。

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找规律。

第1题,接着再画出5个珠子。

第2题,按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图形。

第3题,在横线里填数。

471013。

80160120。

2、游戏:接规律画几个图形,让你的同桌接着画下去。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1)让学生边摆边算,找出规律。

(2)小组合作交流想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学生汇报后,师进行小结。重点说明:例2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2、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出示课件:请你接着往下画一组。

2、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出示课件)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1、2、3、5、8、13、21、、55。

(2)96、()、24、12、6、3。

四、教学效果测评:

1、独立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7——p118页(完成练习二十三)3—7题。

第3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数轴上的数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指名交流,再在书上填写。

第5、6、7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找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找出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的个数是怎么变化的,就有了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六、拓展提高(出示课件)。

按规律填数:

(1)1248()()()。

(2)134711()()()。

(3)149()()()。

(4)你能判断出动画挡住几个圆吗?

反思:

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动静结合、既节省教学时间,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突破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课堂开始用了三题情境图,分别引导孩子从颜色、形状、数量、去观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接下来p.116页一个正方形、两个正方形、4个正方形,7个正方形、11个正方形-------引导学生自己“找”规律,学生很快根据图形这些规律,接着我马上引导还有数字规律,其它规律找等等。从中得出结论。我还能能让学生从观察规律、发现规律,引导“联系生活”。这样思维的训练,有层次性、递进性。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总之,整节课对学生有提示性、启发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教的常规与学生学的常规都严谨有序。学生参与的面要广,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都吸引着学生津津有味地参与学习。

《找规律》教学设计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课件、两种颜色的圆片。

一、情景导入感知规律

1.有星期和电话号码让学生感知规律重要

板书:重复出现

什么在重复出现?

我们把这几个数,叫一组,也就是一组一组地。板书:一组一组地

2.教学生读,让人感应什么在重复的方法。

3.板书:找规律

小结:你们为什么不能记住我的手机号,是因为我的手机号没有规律,看来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发现规律、研究规律、运用规律、并去找生活中的规律。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出示熊大熊二为了阻止光头强破坏森林而建造的围墙图。

(一)寻找围墙的排列规律

1.找一找:让学生自己观察,去找一找围墙的排列规律。

2.说一说:

(1)让学生说出围墙的排列规律,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围墙的颜色是有规律的。

(2)教师提问:什么在重复?

红黄一组在不断的重复。

3.圈一圈:让学生圈出围墙重复的部分。

4.修一修:你能按照围墙的排列规律再继续把围墙修好吧。

(二)感知方向的排列规律

从游戏中感知左右的重复排列,从而引出方向也有规律。

(三)过桥问题

1、生找规律。

2、读规律。

(四)饼干问题

(五)地板和窗帘问题

1、找规律。有颜色、形状、大小、方向四方面的规律。

2、拍手读规律。

三、闯关游戏,运用规律

第一关:说一说。

第二关:猜一猜。

第三关、摆一摆。让学生创造规律。

第四关、从形状和颜色两方面寻找规律。增加了题的难度。

四、回归生活、寻找规律

1、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2欣赏有规律的图片。并配有押韵的语句。

五、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我总结全课,为本节课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鼓励学生创造出更多美得规律来点缀我们的生活。

六、作业

让学生设计一串手链送给自己喜欢的人。

板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

1、《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获得经验,同时,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它能让幼儿更加投入参与活动,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从游戏中学习,让孩子爱上数学。

2、在《指南》中又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游戏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幼儿“玩”,而是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因此本次活动设计了大量的游戏活动,包括:节奏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猜猜看等游戏,改变以往幼儿单一的学习模式的方式,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模式学习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以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幼儿爱上数学,运用于生活。

1、识别相对复杂的排列模式。aabaabaab、aabbaabbaabb。

2、对相对复杂的模式进行复制、扩展与创造。

1、对复杂模式的扩展与创造。

2、理解模式的多样性。

1、16个塑料杯子、8张桌子、音乐《小宝贝》歌曲。

2、美术区:排笔、水彩笔、剪刀、双面胶、透明胶。

益智区:飞行棋、麻将、乐高、多米诺、套索、小鱼材料。生活区:勺子、筷子、碗、杯子

衣架、吸管、高跟鞋和平底鞋。

游戏区:实木圆柱、插塑玩具(塑料人和雪花片)

一、在传杯子的音乐游戏中感受aaabbcaabbcaabbc的模式

(一)杯子游戏(准备音乐:小宝贝)

1.播放音乐,教师示范游戏玩法。

教师:“今天,我们要一起玩杯子游戏,你们准备好了吗?”幼儿:回应

教师示范游戏玩法。

2、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提炼传杯子音乐游戏中的规律。教师:“在刚才的游戏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幼儿:回应(拍手,拍桌,传杯子)

教师小结:“我们是按照拍手、拍手、拍桌、拍桌,传,拍手、拍手、拍桌、拍桌、传,拍手、拍手、拍桌、拍桌、传的规律进行的。”

教师:“那我们按照这个规律再玩一次游戏。(准备好了吗)

3.播放音乐,幼儿与教师共同感知音乐游戏中的规律。

备注:歌词内容“期待着你的回来,我的小宝贝。”幼儿就是按照“拍手、拍手、拍桌、拍桌、传的规律)

二、根据动作玩模式

(一)引入新游戏,激发兴趣

1、教师示范动作,请幼儿在动作中寻找规律并请幼儿按规律继续做动作。

(1)教师第一次提问:“看一看何老师动作里的规律是什么?”教师示范动作:(2次拍手1次拍腿为一组,至少连续做3组)

幼儿:“说出规律”(幼儿能说出教师做出来的规律2次拍手1次拍腿)教师:“请你们按照相同的规律做下去。”

幼儿按照刚刚教师的动作规律继续做下去(至少连续3次)

(2)教师再做一次动作,幼儿再玩一次在动作中找规律做动作的游戏。

(右脚尖点地一次,左脚尖点地一次,翘脚一次为一组。至少连续做3组)

(二)个别幼儿做其他幼儿来学,引导幼儿关注动作中的模式1.教师:“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上来做动作,想一想,你做的是什么动作,你的规律又是什么?”

幼儿:回应,(幼儿做动作)2、教师:“小朋友们看出来了吗?这位小朋友的规律是什么?”幼儿1:拍手、跳、蹲。

备注:(当幼儿回答为一组核心单元规律的时候,教师提醒幼儿模式是3组或

当小朋友明确了模式是3组核心单元或3组以上核心单元,再次总结这位小朋友的模式动作告知其他小朋友。教师总结说:“哦,原来他的规律是,拍手,跳,蹲,拍手,跳,蹲,拍手,跳,蹲的规律来进行的,那我们现在按照他的这个规律继续做下去吧。

(三)幼儿在圆圈舞的动作中感受身体模式(abcabcabc)

1、教师:“刚刚的游戏小朋友们玩得特别好,现在老师还有一个动作你们看一看它又有什么规律?”(右脚走一步,左脚走一步,蹲为一组,连续做3组)

2、幼儿:回应,(教师的规律是右脚走一步,左脚走一步,蹲,右脚走一步,左脚走一步,蹲,右脚走一步,左脚走一步,蹲,的规律)

4、教师:“小朋友准备好了吗?”

5、幼儿:回应,一起做圆圈动作游戏

6、教师小结:原来呀,在我们的动作里、身体里、节奏里都藏着许多许多的模式

三、模式变变变

(一)识别教室里的模式(整个教室里都摆放了很多的材料,每个方位都有材料。)教师:“教室里有模式吗?”

幼儿:“有”(幼儿下位观察后回位)教师:“你发现的模式在哪里?”

幼儿:“在桌子上,在地上,乐高板上等”。

(二)拓展模式1、交代任务、提出要求

教师:“哦,原来在教室里还有这么多模式,可是老师都还没有来的及将所有的材料摆放完整。(教师在之前就把部分材料摆出不完整规律)

例如:abcbcabc、aabbaabbaabbabb(幼儿填充模式)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选一个材料,先仔细观察,找出它的规律,再按照它的规律接着往下摆。

2、幼儿游戏、教师指导、巡视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并进行操作,找出规律并摆放出来。

——错误:幼儿摆放结果(aaaabaaaabaaabaab)教师:“这里有问题吗?”“它的规律应该是什么”幼儿:“没有发现规律”

小结:这个的模式规律是按照abaabaaabaaaabaaaaab递增的模式

——难(乐高纵向摆放,成金字塔型)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个乐高有什么规律

教师出示成品:最底层乐高摆放为10个小乐高方块

倒数第二层摆放8格小乐高方块

倒数第三层摆放6个小乐高方块

倒数第四层摆放4个小乐高方块

倒数第五层摆放2个小乐高方块

教师小结:乐高金字塔是每一层递减2个小乐高方块,所以这个乐高金字塔是递减的模式

3、幼儿创造模式

(1)提出新任务,

教师:“你们太棒了,这次老师要请你们自己来摆放规律,待会请其他小朋友来猜,

看一看他们能不能说出你的规律。”

“你们可以一个人摆,也可以和同伴合作完成摆放,摆放出不一样的规律。”

(2)幼儿再次游戏,教师指导

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充满游戏精神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更加贴近幼儿的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通过好玩的音乐游戏和节奏游戏,让幼儿在身体动作、口头语言、韵律和视觉的协同配合下,学习理解动作模式及声音模式的核心单元与重复性;通过有趣的猜猜看游戏,让幼儿在亲身体验、动手操作、预测验证的活动中进行模式的识别、扩展、创造与转换,生动地呈现了模式的不同表征方式和趣味课堂。在愉快的氛围中,儿童进行着专注和深度的学习,创造出一个个滋长模式、重复模式等等。

《找规律》教学设计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在实际生活得到应用。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方面的内容,包括找规律、整理书、电影院和练习一四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的。学习本单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因此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成为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10倍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两个整十数的乘法就能口算得出结果。在发现规律之前,计算12×40,120×40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他们要把这些算式转化成熟悉的形式:12×40=12×5×8=?120×40=60×2×40=60×80=?从中应让学生体会到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式子的变形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整理书”,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没有进位的乘法。首先让学生估算,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直觉能力,回答“200本放的下吗?”再探索精确计算的各种算法,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但必须掌握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体会这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每一层计算的含义。

第三课“电影院”,结合电影院有多少座位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首先需要理解问题情境,明确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即“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是什么意思,把它与来看电影的“500人”联系起来,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其次提高了对估算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解释自己估算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与习惯。至于“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的计算,应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为本课的算法与上一课类似,所不同的是需要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注意进位问题。

1、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情境图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从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并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变成他们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数学学习活动也才能成为有意义的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

2、重视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试一试”、“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练一练”、“算一算”等一系列算法活动,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对于交流算法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个性化特点。

3、要把学生学习与解决问题过程结合起来,加强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倡导算法多样化。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3、学生熟悉进行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并能熟练计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难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口算卡片。

一、创设情境,知识迁移。

1、竞答,出示口算卡片。

2×3=5×1=12×3=14×2=。

10×4=30×3=2×200=60×2=。

2、听算竞答,说口算过程。

500×4=6×70=90×7=8×600=。

通过回答,明确:

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只要把多位数0前面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然后在乘得的结果后面添上0,多位数后面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为新知学习打下基础)。

3、(1)肯定学生的回答(师评,生评并对自己提出要求)。

(2)归纳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合作探究。

(1)出示第一组算式。

5×1=5×10=50×10=。

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并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会利用已学知识和已往经验,很快得出结果。教师在算式添上得数。同时发现这三道题的结果是5、50、500,每一题比上一题的结果都多一个“0”。学生能发现这一问题,说明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如果提不出,可由老师以“我有不疑问”等巧妙提出。

学生可能会根据多位数(末尾有0的)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来说明50×10=?这道题的计算方法及结果。如果是,教师应给予鼓励,但不急于肯定,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算式:

《找规律》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最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涂色纸片、水彩笔。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音乐导入,开展课前热身运动。

2、引导学生说出在活动中你的发现,并提示课题。(板书:找规律)。

(二)、教学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2)、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各种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规律的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刚才找到的彩花、彩旗、彩灯笼,还有围成圈跳舞的同学们,都是按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像这样按顺序地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板书:找、按顺序、重复出现)。

(3)、按发现的规律在图上圈一圈。

小结:像这样按照顺序一组一组地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地排列。准确地发现规律中不断重复出现的部分(一组)是找规律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规律。

2、巩固练习。

(1)、涂一涂、画一画。

出示知识运用第1题。

(2)、摆一摆。

出示课件上的练习2。

让学生先找规律,再让学生上黑板摆出来。

(3)、呈现第85页“做一做”,请你先想一想自己打算按怎样的规律涂色,再动手涂一涂。

完成后组织全班交流,相互判断并欣赏大家创造的规律。

3、联系生活实际找规律、欣赏规律带给我们的美。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找规律,我们知道了不仅图形有规律,颜色有规律,声音也可以创造规律。希望同学们课下找一找你身边有规律的事物。

《找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发现图形的简单(单层)排列规律。

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

一:引入:

猜一猜:下一朵花?1朵红花2朵黄花。

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猜不对,而后来都能猜对了呢?发现了什么有规律?

颜色又是怎样的规律?一朵红,一朵黄,一朵红,一朵黄,我们说不说得完啊?

揭示规律的概念:像这样,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并按这样有次序重复出现的就叫规律。聪明的小朋友们,那我们今天就用自己智慧的双眼来一起来找规律。我们来闯关比赛,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更仔细,找得准,李老师就把这些智慧星奖励给他。

二:教授新课:

1、教学例一:(第一关:“找一找”)。

大家知道,六一儿童节刚过,旁边学校的初一的哥哥姐姐还要开联欢会庆祝自己的节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开联欢会的场景吧!

把你发现的秘密同桌两个人悄悄交流一下。

2、汇报结果:(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灯笼有什么规律?(把一紫一红圈起来,一红一紫在重复的出现。)。

彩旗有什么规律?(我该怎么圈呢?)。

小朋友又什么规律?如果跳舞的10个小朋友其中两个放开手,男同学带头就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女同学带头就是按一女一男这样的规律站的。演示10个小朋友放开手后排成一排的两种情况。

二、教学例二。

1、(1)这个规律简单吗?想找个难点的规律吗?看看这两道例题,。

(2)两道题,我比一比:(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1、小红旗和例2第二题比较,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总结:(1)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地在重复;

(2)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非常好。看来大家不仅眼睛亮,而且也很善于思考总结。所以,第一关闯关顺利成功。

2、涂一涂,巩固升华(第二关:涂一涂)。

想不想再闯第二关,手和眼睛一起用起来。

涂一涂。

涂完的同学,同桌两人互相检验一下。

3、集体交流(展示学生涂色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小博士同桌两人从中任选一组。

1、师:你们的表演真精彩,表扬自己好不好?(学生拍出×××的节奏)再来一次好不好?(连续拍三次)从刚才的拍手中发现什么规律?原来用声音、动作可以创造规律,你也能用声音、动作创造规律吗?(一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跟做。)。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自己来创造规律呢?用手中的学具,看哪名同学创造出来的东西最有规律且最美而且能和别人不一样。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三关:创意大比拼)。

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问:你们发现的图案有什么规律?相互评价。

四、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第三关:找生活中的规律)。

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找规律,你再仔细找一找,你们身边有规律吗?看哪些小朋友是生活的细心人。

红绿灯、春夏秋冬、星期几、人行道线、衣服上的条纹、斑马上的条纹、

五、在总结中提高,应用规律。

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乘法算式,但是,这一组算式是以能够体现我们课本所要传达的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再归纳总结)。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教室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怎样表示欢迎啊?

生:鼓掌。

师:我们一分钟最多能鼓掌多少次呢?

通过学生猜测和实际尝试,得出学生一分钟鼓掌的次数,接着设问:2分钟、4分钟、8分钟、10分钟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设疑自探:

1、出示自探提示:(课件出示)【找学生读自探提示】。

利用导学提纲自学课本51页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1)从上往下观察第一组题:第?题与第?题比较,第?题与第?题比较,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二个因数乘了几?积怎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2)从上往下观察第二组题:第?题与第?题比较,第?题与第?题比较,第二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因数除了几?积怎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3)你能用一句话将两组题中已经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吗?

2、在学生自探时师板书课本例题:

例3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

6×2=12。

6×20=120。

6×200=1200。

第二组:

20×4=80。

10×4=40。

5×4=20。

3、根据自探提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三、解疑合探。

32×50=?的得数,进一步归纳总结发现的规律,然后分小组讨论,自己当小老师出题验证发现的规律,最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第一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2×50=?的得数,进一步归纳总结发现的规律,然后分小组讨论,自己当小老师出题验证发现的规律,最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第二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除以几。)。

3、通过观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已经发现的规律。学生总结不完整时,讨论这个问题得出结论:(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乘(或除以)几。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记忆)。

四、运用拓展。

1、先找出规律再填空:

12×8=9640×21=840。

12×16=19240×7=210。

12×32=38420×21=420。

12×64=768。

2、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5。()。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也一定扩大4倍。()。

24÷8=3560×3=1680(平方米)。

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1680平方米。

五、质疑再探:

探究:

1、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乘几,积怎样变化?

2、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除以几,积怎样变化?

3、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缩小时积怎么变化?)学生提出问题,找学生来回答,老师补充总结。

六、板书设计:。

第一组:第二组:

6×2=1220×4=80。

6×20=12010×4=40。

6×200=12005×4=20。

积的变化规律: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让学生讨论自己的发现,然后引出新知,再让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主要是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这节课上下来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1、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要用好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以使学生畅所欲言。

3、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本的练习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习就有些困难。因此,在选择练习时应关注练习的广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4、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是新课标教材编排的意图,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主动观察、猜测、讨论、交流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通过看、想、说、动手做、练的过程,顺利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并能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初步感知规律后,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呢,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

《找规律》教学设计

生:(激动地齐答)漂亮。

师:好的,小组同学都认真观察手中的图片,独立思考,尽可能多地找出这幅图的特点。

(生独立观察、思考)(用时3分)

师:好了吗?

生:(跃跃欲试地)好了。

师:不急!老师想请同学们再次认真探究,为你们小组提供“与众不同”的意见,最好是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的想法。

(生为完成小组任务,又积极地投入了新一轮的探究)(用时2分)

老师让学生在探究中发觉他们需要互相合作来完成小组任务,通过给学生们制定共同的目标,让某个学生探究的同时也确保其他组员都在探究。同时通过说明职责任务,鼓励参与者、探究者,形成了学生积极的相互依靠。

片段2

师:(在片段1的新一轮探究后)好了,现在老师想请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一个一个轮流说,后面的同学不要再重复前面说过的话,待会儿看看哪个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最出色。

(以下为某一小组的交流摘记)(学生交流4分)

生1:我看到同学们是围成一圈的,而且有男有女,气球的颜色也很多。

生2:我发现有的同学是扎辫子的,有的没有……

生3:哎呀!那是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它是一男一女再一男一女排的。图上的彩旗是一面黄一面红,再一面黄一面红这样排列的。

生4:我来说,纸花是一绿一红,再一绿一红排列的。

在这一片段中,由于老师分配给每个小组能促膝讨论的某一方面任务,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学生们可以把自己所考虑的结果面对面地解释、讲述给同伴们听。虽然并不是每位同学的意见都是有效的或教师所期望的,但通过各人的发言、表述、争论、反驳,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小组内形成了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互相激励的数学活动氛围,促进了同伴间的彼此交流。

片段3

师:(接片段2)现在请小组整理结果,准备向全班同学报告。要求是这样的(小黑板出示以下文字):

1.确定一位同学记录小组的成果(不会的字可用拼音),并代表你们组向全班报告。

2.你们小组认为哪些结论是有价值的(无价值的不用汇报)?

(以下为片段2同一小组的交流摘记)(学生交流2分)

生1:××(同学),你来汇报,好不好?

生2:对呀!对呀!你表达得最好,应该你来汇报。

生3:那我先说,我觉得“一男一女再一男一女”的规律可以说,上面挂有许多彩旗就不要说了,因为大家都看得到。

生4:我觉得两边灯笼的数量不一样,这(方面)肯定其他小组没有发现。

生5:还有,灯笼是按照一个紫色一个蓝色再一个紫色一个蓝色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生1:灯笼数量不一样到底有价值吗?……

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生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找规律》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些物体或图形的排列有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根据研究教师“提问技巧水平检核”的统计,这节课老师共提出37个问题,其中记忆性问题21个,占57%;推理性问题12个,占32%;常规管理性问题1个,占3%;创造性问题3个,占8%,无批判性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老师能注重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对于一节探究、合作学习的课,记忆性问题占了问题总数的57%,说明老师仍偏重于“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活动方式,偏重于一问一答的信息反馈,问题的提出不够合理。

(二)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美。

2、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建立知识结构,学会归纳、总结、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5、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美。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58页例4,59页练习九的内容。本课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上几(或除以几)积也乘上几(或除以几)的规律,并能熟练地应用到计算中。

直观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6×2=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师: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6和2是什么?12又是什么?

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为了方便把上面的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

分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选代表来说一说。

(在汇报过程中,及时鼓励学生。)。

最后得出结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具体应该怎样比?你的发现是什么?

学生自由来说,然后把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谁能把刚才大家的研究总结一下?积的变化与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作最后的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三、质疑、巩固新知。

刚才我们找到的变化特点,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个特点哪?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哪?(我们可以找一些乘法算式的例子用刚才的比较方法研究,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具有这个特点。)。

同桌相互出题,共同验证。(数大时可以用计算器帮忙。)。

汇报验证结果。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出这节课的收获。

(师:你们说的太棒了!祝贺大家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那就跟我走吧!)。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8×150=。

4×50=。

2、根据12345679×9=111111111,直接。

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2345679×18=。

12345679×27=。

81×12345679=。

12345679×()=444444444。

12345679×()=666666666。

3、59页2题。

4、59页5题。

乘几乘几。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积。

除以几除以几。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口算、计算、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兴趣很高,交流得也很积极,但是让学生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还是有些困难的。因而,我想到我们平时的课堂在学生的总结能力上还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关注。让学习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样,学生自然就敢于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另外,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础的练习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习却有些困难。因此,教师在选择练习时应该关注练习的广度和新鲜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相关范文推荐
  • 12-28 新课标II卷语文全国高考参考大全(18篇)
    优秀作文在结构上合理巧妙,能够引导读者按部就班地阅读,领略作文的美妙之处。以下是一些近期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要占据一
  • 12-28 酒店工作实习自我鉴定(精选21篇)
    实习鉴定可以记录和展示我们在实习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习鉴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20xx年x月
  • 12-28 你的让我记住了你(通用18篇)
    优秀作文是在固定主题下,通过合理的结构和文笔流畅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欣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的写作。我们这一生会遇
  • 12-28 在职教师公开承诺书(通用12篇)
    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评估自己的写作水平,找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这是一些优秀范文范本的精选,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
  • 12-28 胜似亲人初中(优质16篇)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作品本身的价值,更是作者才情和思考能力的体现。欣赏一下下面这些经典的优秀作文片段,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发。“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
  • 12-28 我最想去的地方香港(专业22篇)
    优秀作文可以给读者带来启示,让人们对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优秀作文可以展示作者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让读者对作文主题有更清晰的认识。优秀作文可以给人以情感共鸣,
  • 12-28 党员个人总结自评(专业20篇)
    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努力和付出是显而易见的,借此机会写个人总结来记录下这一切。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个人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每一个党员都要善于。自
  • 12-28 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员入党申请书(优秀19篇)
    公务员入党申请书的撰写需要准确表达自己入党的理由和动机。小编整理了一些实用的公务员入党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入党申请书,又称入党申请报告,是要求入党的人
  • 12-28 小学五年级语文培优辅差工作计划(模板19篇)
    工作计划书是工作思考和思维整理的一种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分享的工作计划书经验和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工作
  • 12-28 居委会年终工作总结报告(精选18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问题,同时也能为下一个月的工作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想要了解如何写一份较完整的月工作总结,看看其他人的范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