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优秀18篇)

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优秀18篇)

时间:2023-12-27 14:00:42 作者:灵魂曲

考察报告需要系统的观察和记录,以便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结论。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和主题的考察报告,并了解到对于各种情境下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企业文化考察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充分借鉴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国资委组织部分中央企业及下属单位主管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于3月16日至4月5日赴日本进行了企业文化培训考察。

培训采取三种形式。

一是听取专家集中授课。长崎大学神郡克彦教授讲授了《如何建立企业名牌》,神户大学黄磷教授讲授了《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经济产业省经济产业政策局铃木先生讲授了《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关政策》等课程。

二是专题讲座。荏原制作所通过一个环保的典型案例介绍了企业的危机公关处理和文化创新;资生堂介绍了如何秉承福原信三的理念,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企业形象的创造;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全球化人事部小西工己先生介绍了《丰田之路与人才培养》;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介绍了松下幸之助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jr西日本铁道公司介绍了如何培训民营企业精神;金钢峰寺宗务总长土生川正道理事长介绍了日本人精神的形成;东京证券交易所介绍了企业统治的思路和原则;经济产业省玲木先生介绍了日本政府推进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有关政策。讲座中还采取互动式的讨论,进行深入研修,在交流和探讨中,既了解了日本企业的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情况,同时又宣传了我国经济发展成就和中央企业的实力。

的基本特点和经验。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们感到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呈现出以下6个显著特点。

(一)积极倡导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为企业发展培育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企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所考察的日本企业都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积极倡导,把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成为日本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日本企业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突出位置,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历史背景上看,18世纪近江商人就提出了“卖方、买方、社会”三方都好的理念;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企业明显地抱有一种“报德思想”,二官尊德提出“社德合一”,即“事业在自己得利的同时,必须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实惠”。20世纪以后,松下幸之助等杰出的企业家又积极地倡导企业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并于1956年召开经济同友会全国大会,通过了经营者必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决议。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同友会又把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于5月改定通过了《日本经团联关于企业行动宪章》,提出了10条企业行动准则,使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工作进一步得到强化。正是由于长期以来一些杰出的企业家的积极倡导和实践,形成了日本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引领着日本企业的发展方向,使日本拥有一大批历经百年长盛不衰的企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日本跻身世界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二是从现实状况看,近年来,日本企业出现了一些丑闻,突出表现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做假帐、欺骗社会公众。如在东京证券所上市交易已有50多年历史的西屋铁道公司,违反有关规定,使公司股票80%掌握在特定人手里,利用员工假持股来逃避监管,欺骗股民达10年之久,这件事曝光后在日本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这一教训使日本企业充分认识到,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以诚信负责的社会形象取信于公众和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三是从企业面临的宏观发展环境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公众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日益成为衡量企业优劣的重要标准。四是经过长期实践,日本的企业家认识到,在当今人类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除了战争,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占用社会资源最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实践活动,企业在占用社会资源的同时必须给社会回报,以争取社会的支持与理解,为企业创造长远发展的环境。五是政府的大力倡导。日本政府把推进企业落实社会责任作为重要内容,由经济产业省具体负责推进和实施。如通过社会调查向企业提供社会需要等情报,对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等等。由于上述原因,日本的企业都很重视将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企业家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站在履行社会责任这个制高点,才能赢得企业长期发展的良好环境,所以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日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突出强调五点: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切实实现股东和雇员(员工)的利益。二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外在表现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三是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四是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息,保证经营活动的公开和透明。五是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型社会统一起来。如丰田公司1992年为了倡导“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全新环保理念,专门设立了“丰田环境委员会”,制订了“丰田地球环境宪章”——《丰田对于地球环境的参与方针》,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公司面向21世纪的未来战略——“制造亲近人类与地球的汽车”。为了落实这一战略,丰田公司不惜将年销售额的6%作为攻关资金,组建起1.2万人的庞大研发队伍,开始了“绿色”汽车的发明创造。经过长达5个年头的不懈努力和反复试制,1997年12月丰田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先躯。它消耗每升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比一般汽油车至少提高一倍,污染物却减少了90%。

(二)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统一起来,特别注重建设人企合一的发展团队。

我们考察的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很好地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济处于缓慢增长期,即使在企业面临各种困难的情况下,日本企业仍然坚持以年功制为主的分配模式,较好地保持了员工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等企业制度基本不变,努力做到不裁员,保持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保持员工福利待遇基本不变;二是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海外市场,为员工发展创造更多空间;三是不断优化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如: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是全球著名的商用空调和氟化工产品生产企业,在遭受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企业经营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力争作一个能够保证雇用的公司”这一宗旨,通过每年限量招工、实行内部转岗分流,对部分员工进行再培训,尤其是及时实施了国际化战略,把开拓中国市场作为战略重点,每年利润增长的10%来自中国,从而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对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关注员工的利益、促进企业和员工实现共同成长的情况、1999年3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

(三)努力做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培育支撑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力量。

我们这次考察的日本企业平均寿命在40年以上,有的企业寿命长达100年。如:以生产高级化妆品著称于世的资生堂株式会社成立于1872年,至今已有133年历史,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成立于1918年,至今也有87年的历史。探究这些企业长寿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些企业在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同时,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企业发展既奠基在深厚的文化积累之上,植根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能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很好地继承了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如协调配合的团队意识、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并通过创新,把企业建成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二是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注意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使之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精神财富。如: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在松下幸之助提出的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企业作为‘社会的公器’,在‘顾客第一’的基础上,实现‘日新月异’”的文化基因,又把“日新月异”转变为“坚持技术革新’的理念,以这种理念指导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三是通过建立资料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使企业创造的文化成果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通过免费向社会开放,使之成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成果,达到了用文化提升企业形象的目的。

(四)注重企业家高度文化自觉与员工自觉践行文化相统一,确立了上下同欲的文化追求。

我们考察的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确立共同的文化追求为目标,把企业家的文化自觉与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统一起来,使企业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

通过在日本的学习考察,我们感到,日本企业家的文化自觉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确立了文化主导企业发展的意识,自觉用文化创新引领企业发展。二是具有崇高的文化追求,深刻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文化自觉程度。三是这些企业的企业家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性人物,起着倡导、实践、推动和变革企业文化的关键作用。四是普遍把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为企业的重要使命。五是具有敢领风气之先、不懈创新的可贵品质。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是一个代表性人物。我们这次在松下考察期间时时能感受到松下幸之助的存在,感受到松下文化的魅力,松下幸之助创立的松下文化仍然深刻影响着松下公司的发展。松下幸之助早在1932年就提出了“企业人一定要尽企业人的本分,为提高社会生活的品质和追求世界文化的繁荣而奋斗”的企业使命,1933年制订颁布了企业员工应遵行的“五大精神”,1935年制定了企业内规,强调知行合一等,从而推动和引领松下公司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创造了世人瞩目的辉煌。现在,松下公司又继承松下幸之助造福人类的文化自觉,确立了“为实现星罗棋布的网络社会做贡献”和“为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共存做贡献”的企业理想,投资建立了家电回收利用技术中心和环保资源再生工厂,负责20个厂家电器产品的再生利用,同时作为环保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努力为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建立循环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经过与日方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交流,得知日本企业家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大力普及教育,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二是日本的社会制度安排又使财富不会大量传给下一代,由此决定日本企业家很大程度上是靠成就感支撑,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这种成就感已经超越了狭隘的物质利益追求,上升到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三是日本的企业家是在日本国际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具有较宽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和不断求索、追求卓越的品质,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化自觉。资生堂第一任社长福原信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福原信三191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药学专业,毕业后又游历欧洲,学习欧洲的近代艺术,他既是一个企业家,又是一个酷爱艺术的摄影家,他把企业的追求定位为“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美化人类的生活”,并亲自参与设计了企业标识,把山茶花作为自己企业的象征,从而使资生堂由主要销售西洋药品的店铺发展成为主要生产高级化妆品的现代公司,并使资生堂文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文化色彩。四是国家和政府通过表彰奖励、舆论引导、政策支持等措施和途径,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家的文化自觉。

企业文化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看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的内化程度,是看员工自觉践行的程度。而这一点,在我们所考察的日本企业中得到了充分印证。这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注重知行合一,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已经成为企业员工的生存方式和工作习惯,体现在员工的言行之中。这些企业主要采取如下措施来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

一是进行企业文化培训。这是日本企业的通行做法。我们所考察的企业都建有员工培训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培训机构。日产公司是日本第二大汽车公司,20xx年7月与我国东风汽车公司全面合作,这个公司规定要对新招收的员工进行为期6个月的系统培训,主要是学习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岗位操作技能等,培训结束经过考试,确认符合公司的用人标准后方可进入实际工作岗位。

二是通过各种仪式,举办多种文化培育活动。日本企业提高员工文化执行力更多的是渗透在日常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如:举行入社仪式、创业纪念庆典、每个经济年度的庆典仪式、车间恳谈会等,其中荏原株式会社的案例教育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荏原株式会社成立于1912年,主要从事风水力发电的机械制造、环境工程机械制造和精密电子仪器制造业务等,20xx年3月23日因排污管连接错误导致该会社藤泽工厂发生二恶英泄露事故。事故发生后,荏原株式会社认真总结事故发生的原因,制定了5条基本行为准则,并把每年的3月23日定为基本行为准则再确认日,由董事长从8点30分开始对员工进行30分钟的演讲,用藤泽工厂发生二恶英泄露事故的案例,引导员工对照5条基本行为准则反省自己,查找差距,提高践行基本行为准则的自觉性。

三是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做到全员构建企业文化。员工不仅是文化育人的对象,也是文化创建的主体。这在jr西日本铁道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jr西日本铁道公司18年前由国有转为民营后,企业文化面临着转型,这个公司注重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通过开展“我的建议”、理念征集、统一朗读“感谢乘客利用jr铁路”的宣传用语等活动,组织全员参与文化创建,营造人性关怀的文化氛围,确定了新的经营理念即:“立足于尊重人性化的立场,在建立劳资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铁路事业的活性化。同时,以成为一个受爱戴的、共同繁荣的综合服务企业为目标,作为国家的主导企业,积极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贡献”,从而成功实现了文化转型,塑造了企业新形象,促进了企业的飞速发展。

(五)大力推进理念变革与结构重组、战略调整相统一,形成了文化与管理相融共进的良性发展。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理念的变化,适时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松下公司在松下幸之助1932年提出企业新的使命和新的经营理念之后,随即对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进行了调整,创建了以事业部制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二是当企业的性质、结构发生变化时,及时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进行调整,使企业文化及时实现转型,以适应企业发生的变化。如:jr西日本铁道公司在公司改制的同时实现企业文化转型的经验。三是企业发展战略发生改变,企业的经营理念也随之进行调整和创新。大金工业株式会社针对国内经济增长缓慢、企业发展空间狭窄的现实,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为此,他们对公司原有的文化理念进行调整和创新,于20xx年8月确立了“最高的信誉、进取的经营和明朗的人和”的公司纲领和10条经营理念。董事长井上礼之和总经理北井启之从20xx年9月份开始,在3个月时间里到大金在日本各分支机构及海外7个主要子公司举行说明会,对新的经营理念进行宣讲,20xx年2月又从日本国内和海外子公司请来10位员工同董事长井上礼之举行座谈会,并将经营理念印成小册子,发到员工手中,做到员工人手一册,用新的`经营理念指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很好地适应了拓展国际市场的需要,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在中国的业务迅速发展,设有6个合资公司和独资公司,营业额达800多亿日元,西安庆安大金公司的利润更是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

(六)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注意把宣传产品与经营“文化”相统一,培育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企业文化建设负有宣传产品、塑造企业形象的职能,这一点已是基本常识。但日本在此基础上赋予企业文化建设以新的功能,在宣传产品的同时,开始经营“文化”。

一是非常重视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这些企业都设有规模较大的宣传部门、企业文化部门或形象策划部门,主要承担产品广告设计、企业形象策划宣传、企业文化的推行等。尤其是对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令人印象深刻,大部分企业用日文、英文和中文三种文字,制作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册、宣传片以及企业网站等。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掌握了日语、英语和汉语三种语言。资生堂的宣传部有员工130多人,每年广告费用占营业额的10%左右。松下、丰田等公司都设有国际展览中心、技术中心等多个展馆,用于宣传公司的产品、形象和文化。

因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处历史阶段及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借鉴。

一、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真正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企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企业发展实践是企业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反过来企业文化又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度和水平,既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直接相关,又与企业家的素质和职工的整体状况直接相联。而且,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内生性,只有内在生长起来的文化,才能适应这个企业的需要,才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从而真正促进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学习借鉴,但不可以照搬;可以适当引导,但不可以超越阶段;可以积极创造,但不可以忽视企业职工的整体特点。

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三个规律”,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一是遵循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认清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文化积淀,不断实现文化提升。企业百年不倒靠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也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目前,在部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短期行为、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应该得到克服和改进。二是遵循企业成长的规律,认清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做到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既不能过于超前,又不能严重滞后,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企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的调整保持协调一致。三是遵循文化育人的规律,坚持文化理念推行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做到因人因群体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推进理念普及和文化育人。考察中,19名同志对日本企业在推行理念中强调自主性原则印象很深,但这一原则是建立在日本企业员工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以及企业文化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基础上的。而对于处于企业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的中国企业来说,过分强调自主性也是不适宜的,必须把自主性原则与强制性原则结合起来,把正面激励同系统灌输结合起来,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推动以人为本原则的全面落实。

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央企业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结合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的考察,我们认为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确立正确的以人为本原则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充分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历史性和整体性,并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把以人为本和以企为家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价值原则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人作为目的的价值高于人作为手段的价值。这一原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人的异化状况的一种扬弃,是对物统治人、个体淹没在虚假集体之中状况的一种扬弃。它实现了由人仅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到成为既是企业发展手段,更是企业发展目的的一种提升,这一提升并没有否定人作为发展手段的价值。由此引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从以人为本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看,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从现实互动关系上看,以人为本与以企为家互为前提、互为结果。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职工作为企业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员工坚持以企为家就是自觉把自己作为企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和动力主体。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倡导以人为本必须同倡导以企为家结合起来,必须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否则,只强调人作为企业发展目的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导致企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虚位,就会导致以人为本原则悬挂在空中。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各个企业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对职工提出“以企为家”的要求,注重引导职工充分认识到,企业“以人为本”的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只有做到职工“以企为家”,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以人为本”,职工只有首先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

二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历史性,把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与企业发展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产生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在不同国家、社会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体现着不同的要求。“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必须同一个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日本企业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是日本国家发展程度的缩影,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累积的结果。我们在惊叹、羡慕的同时,必须用历史性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结果和状态。同时,真正从我们企业现实条件出发,根据企业发展程度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并通过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

三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整体性,把个体利益实现程度与整体利益实现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本”原则中的“人”既是一个个体性概念,也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实现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发展,更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发展,实现各个群体在发展上的动态平衡;“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实现人的一个方面的发展,更是要实现人的多方面发展,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因而我们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必须按照整体动态平衡的要求,既要解决个体的特殊问题,更要实现整体性发展。

三、正确处理实施ci战略与实施cs战略的关系,及时导入cs战略,不断提升和强化中央企业的品牌形象。

中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已实施了ci(企业形象塑造的英文缩写)战略,这对提升企业自身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日本企业文化的考察,使我们认识到,在推进ci战略的同时,应该及时导入cs战略,使企业的形象塑造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cs是顾客满意(customersatisfaction)的英文缩写。1990年,日本丰田公司、日产公司率先导入cs战略,建设顾客导向型的企业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功,到现在cs战略在日本已经广泛普及。如:大金公司在经营理念中提出“洞察下一个需求,创造新的价值”,并对此进行详细阐述。所谓“洞察下一个需求”,就是深入到顾客的内心深处,去发现连顾客自己也还没有察觉到的需求和愿望,并将其变为具体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给顾客以惊喜,继而创造新的需求,就是顾客满意战略的一种体现。松下公司充分利用本公司长期的技术储备和雄厚的设计实力研制出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代表家用电器发展趋势的20年后的家用电子屏幕墙,在东京自己公司的国际展览中心,每天都在向来访者进行描述和展示。

日本企业推行cs战略是同高度市场化的特征相适应的。高度市场化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市场导向,市场导向的核心是一切以顾客满意为标准,就是顾客导向。因此,cs是对ci战略的丰富和深化。ci战略体现的是单一的企业视角,着眼于自我形象的提升;cs战略是企业、顾客等多重视角,关注的是顾客需求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深化,导入cs战略是一种趋势和必然,但并不意味着导入cs战略就取代ci战略,二者视角不同,所起作用也不同,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目前,中央企业应该对实施cs战略进行认真研究,择机导入、广泛实施这一战略,从而实现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新提升。

四、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为目标,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贫富差距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社会矛盾并不十分突出。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同日本社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强化共同体意识,积极倡导履行社会责任等,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对我们中央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中央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把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即“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区(社会)、企业与环境、员工身体与心理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核心,通过积极进行理念创新,确立和宣传体现构建“六种和谐关系”的发展观、合作观、环境观、生活观等价值观念;在合理界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心理文化建设,促进员工身心和谐发展等措施和途径,不断优化人际关系,建立良好公共关系,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五、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特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

7月6日至9日国资委在大庆召开的“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各企业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初步掀起了建设企业文化的热潮。但这次日本之行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央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树立经营“文化”的新观念,做到建设“文化”与经营“文化”有机结合。

精神、理念、价值观等软性文化同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物质产品有一个显著区别,那就是这些软性文化越使用越增值,并且可以转化为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可以成为企业的经营性资产。这是可以对我们的企业文化进行经营的理论根据。而我们中央企业一般都有几十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成果,这构成了我们经营“文化”的资源基础。即使有的企业文化积累薄弱,也应该从经营“文化”的视角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经营”文化这个词的涵义就是提升企业文化以及对由此开发出来的具体文化产品进行商业化运营,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国内赴海尔学习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实际上就是经营“文化”的一种结果。当然,现在参与经营的主体不仅仅是海尔集团,更多地是媒体等企业外的社会力量,但起点还是企业本身。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不是要取代基础性的文化创建工作,而是对这一基础性工作的提升,是将在基础性工作中创造出来的成果所蕴藏的价值体现出来,并且不断增值。这就要求在基础性的文化创建中体现经营“文化”的要求。如:我们各中央企业建设的纪念馆、展览馆、资料馆等,就不仅仅是保存文化成果的场所,而应该成为经营“文化”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对这些场馆的投入,就不是纯消费性的支出,而恰恰应该是长期的经营性投资。

当前,中央企业开展“经营”文化的工作,具体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制定经营“文化”的长远战略,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确定中长期目标,从战略层面对本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资产进行经营。第二,可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如:在相关企业中把长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打造成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开发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商品,通过具体的文化营销,实现企业文化资产的升值,包括:开发体现企业文化个性的纪念章、纪念币、纪念邮票、企业歌曲、电视剧、网络游戏等。第四,培育宣传文化英雄,以此来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从经营“文化”的视角看,王进喜、王启民、李黄玺、许振超等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劳动模范,更是这个企业的文化英雄,代表着我国国有企业广大员工的精神追求,也体现着一个个企业的个性文化。如:王进喜是“创业文化”的代表,是大庆精神的人格化;王启民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李黄玺是新时期知识工人的代表;许振超是“效率文化”的代表。从经营“文化”的角度,对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进行解读和释义,不断进行培育和传播,就可以使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增值。

六、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尤其是要把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与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能力。

企业文化是全员性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践行的主体和文化育人的对象都是全体员工。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目标,而企业全员文化自觉的程度又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这在日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中央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应该在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程度上下功夫,尤其是要着重在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和员工的文化执行力上下功夫。因为文化自觉程度低是当前我们中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存在三种错误倾向,可概括为“三论”:一是单一主体论。即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因而往往是因领导人员的变动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随之变化。实际上,企业家只是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而不是单一的创建主体,是文化理念的主要设计者,而不是惟一设计者,是文化践行的先行者,而不是文化践行的基础主体。“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文化”这一论点主要是源于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概括。日本企业的性质大部分是私有制,而且早期都是家族企业,企业领导人长期不变,因而企业家的文化个性深深地影响了各自企业的文化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文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也有其局限性。而把这一论点移植到中国,尤其是移植到中央企业的文化建设上却是有失偏颇的。二是部门文化论。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和落实仅仅是企业文化部一个部门的责任,因而也就没有形成各部门各负其责、合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三是与己无关论。这主要是存在于员工中的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是企业家的责任和工作,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因而也就无法谈文化执行力的问题。

一、把推进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出资人代表的职责认真予以落实。企业文化是除人、财、物之外的第四种重要资源,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认可。通过挖掘、整合、建设企业文化,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塑造企业品牌、增加企业无形资产存量,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是作为出资人代表——国资委的重要职责。建议国资委从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角度,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保值增值的重要内容,加大工作指导力度,不断提高中央企业乃至所有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

二、建议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指导意见》已经正式颁布实施,这必将促进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国资委所管理的中央企业的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不同。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求中央企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另一方面也要求国资委应加大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建议加大《指导意见》的宣传力度,使中央企业的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充分了解《指导意见》的内容,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建设先进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性。同时,要通过召开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座谈会、组织参观交流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开展督促检查,促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三、建议国资委尽快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培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素质。

一是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文化培训制度,使出国培训规范化,分期分批地选送中央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企业文化部门负责人出国学习考察,真正使中央企业领导人适应世界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宽阔的眼界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去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同时,要认真选择培训国和培训内容,以提高培训效果。像这次日本企业文化培训考察就获得全体团员的一致好评。二是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都已把企业文化师确定为一个新职业的情况下,建议国资委研究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认证工作,建立规范的评审审批标准和程序,形成企业文化的职称系列,进一步促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在组织出国培训考察的同时,建议组织企业文化的国际交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知识、信息和文化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四、建议国资委加大中央企业开展形象宣传与品牌塑造的力度,充分发挥国资委管理、组织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建议国资委充分运用所掌握的资源优势,引导中央企业加大形象宣传和品牌塑造的工作力度,不断提升中央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建议国资委充分发挥管理、组织和人才资源优势,主动搭建形象展示平台,为中央企业创造集体亮相的机会,进一步扩大中央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为中央企业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建议国资委利用北京的中心优势,举办中央企业发展成就展览会,展览会期间可举办研讨会、主题论坛等多项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优势,集中展示和提升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这次日本爱知世博会就设立了企业展区,丰田公司、松下公司等日本企业就利用世博会这个平台,展示了机器人等世界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和产品,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自身形象。

日本企业文化的论文

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是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凭借着科学、先进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日本快速跻身至发达国家行列。日本在质量管理模式上存在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启发了我国的质量管理工作。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逐步发展,只有引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才能够提升自身的优势与市场竞争力。本文围绕日本质量管理模式的特点展开论述,探讨分析了造成中日两国在企业质量管理模式方面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日本质量管理模式在中国企业的实际运用方式,旨在提高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效率。

20世纪60年代末,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并于80年代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短短的20年之内,日本在经济发展发面的突飞猛进,主要依赖于日本先进、科学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的成功,不仅仅享誉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启发了其他国家,值得推广和借鉴。随着制造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的份额不断增加,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日本质量管理模式的特点,并分析造成中国在企业质量管理方面落后于日本的原因,同时积极引进日本先进、科学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以不断提高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能力,帮助中国早日跻身于发达国家的队伍。

1.坚持pdca循环。pdca循环由美国人发明,在日本质量管理中发扬光大。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的周而复始地运转。

2.全面的质量管理。日本在1950年引进美国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后,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并开发出许多有效的质量工具和方法。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将其总结为“全公司的质量管理”。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企业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成功实践和领先地位,使得日本企业在许多领域打败了美国企业,日本产品在全球成为了高质量的代名词。日本质量管理它不仅依靠质量管理部门,而且号召全体人员参加。日本质量管理决不是单单指加强检验、试验,最重要的是使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通过生产要素的标准化、稳定化,创造出制造合格品的条件来实现的;亦即是在设计、生产技术、采购、制造、检验、销售等所有部门推行全公司质量管理的方式。

3.“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日本的企业工会与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并成为日本质量管理的三大支柱。日本的企业工会不同于行业工会,它仅限于企业内部,突破了工种之间的限制,并且具有无上级、无下级的特点,以本企业为组织范围,且职员和工人隶属于供一个工会组织,日本的企业工会充分体现了日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如此的管理理念之下,员工不会轻易辞职,企业也不会随意辞退员工,员工稳定、具有较浓厚的企业归属感等。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不仅对企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且在工作过程中也与企业建立了浓厚的革命情感,有利于增加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默契,避免了因人员流动给企业造成的不便及影响,不仅为企业对员工的长期培训提供了便利,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1.企业背景存在差异。日本作为岛国,资源极为贫瘠,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进出口。然而,这恰恰也是推动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发展的动力,如果日本企业生产不重视质量管理,不重视产品质量,则日本的出口产品不具备任何的竞争优势与竞争力。因此,日本在看待质量管理方面要领先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经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无论是国民教育水平还是人口素质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为日本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然而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富饶,但是劳动成本、劳动力素质下,且国内市场巨大,因此企业质量竞争的压力远远不如日本,最终拉开了中日两国在质量管理水平上的差距。

2.忽略了质量管理模式的创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然而我国科研水平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在质量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质量的认识仅限于产品本身,而忽略了过程质量、质量管理工具、质量管理手段、质量体系认证内容、社会责任等等。由于我国企业在质量管理工作上基础的薄弱、科研水平的制约,导致我国企业在质量管理模式创新方面的落后,最终阻碍了我国产品质量的提高。

3.企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的产品质量主要包括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售后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内容,想要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效率,就必须要求工作人员极具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以及知识的储备。日本质量管理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员工之间的`团队精神以及团队意识。然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缺乏凝聚力、向心力的现象,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也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因此限制了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的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充分尊重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贡献以及主体地位,让每个员工都感受到自身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肯定,以便员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员工主体地位的回归主要依靠保障员工的各项基本权益、让员工亲身参与至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方式得以实现。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为员工才华的施展提供平台与机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员工是组成企业的基本元素,在企业中,员工作为一个整体,在相同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和前进。基于此,培养企业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员工只有树立了团队意识,才能在工作中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深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人本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与阻碍,我们应当在充分认识人本管理重要价值的前提之下,大力推崇人本管理,坚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保证社会的快速、和谐发展。

3.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人才是企业发展、创新之本,企业对于人才的吸收、培养和引进,是企业发展程度的直观体现。企业员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与操作者,企业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效率,提高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对于企业质量管理模式而言,对于人才的培养、引进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必须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为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员工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不仅可以使得员工自身受益,还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新“拿来主义”精神。学习不是照抄,在管理模式更加忌讳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却不顾自身的条件以及基础。为了更好的质量管理,需要综合应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必须善于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经验,不断改进本组织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组织成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企业要发扬新“拿来主义”精神,吸取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并将其改造成适应自我企业的模式,如此才是有创造性的、正确的运用方式。

综上所述,企业对于产品的质量管理是确保企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借鉴日本优秀、科学的质量管理模式,以提过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效率。

[2]孙洁.日本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0,26:97.

日本文化内容产业考察报告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日本文化内容产业考察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本三大银行之一的瑞穗银行最近发布了一份关于日本文化内容产业的调查报告,报告称,曾经繁荣的日本游戏产业,现在已经陷入萎缩的恶性循环。整体来看,行业主要面临三大问题:“市场规模萎缩”、“无法满足员工需求”、“原创内容输出不足”。而且以上负面因素相互关联,对整个行业影响很大。

日本和世界有不同的游戏口味

根据瑞穗银行的报道,日本流行的游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超级马里奥系列为代表的动作游戏,另一种是以勇者斗恶龙系列为代表的日本rpg。然而,在欧美国家,最受欢迎的是fps或即时战略和moba游戏,真实性和投入度都很高。

这种利益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日本游戏产业与欧美游戏产业发展路径的不同。

从1983年到1985年,销往世界各地的“雅达利2600”吸引了大量第三方厂商。他们提供的游戏很多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简直粗制滥造,让整个主机市场失去了北美人民的信任,最终导致“雅达利冲击”,导致行业迅速萎缩。所以北美很多游戏厂商不得不转战pc平台。

另一方面,任天堂的红白机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使得日本在世界主机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欧美客观上通过雅达利冲击形成了主机游戏市场和pc游戏市场齐头并进的局面。

随着pc游戏市场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美国诞生了暗黑破坏神、创世纪在线等跨时代作品,进而开发出“免费”、“dlc”等新的游戏盈利模式。

相反,日本的pc主机市场被昂贵的国产pc品牌垄断,直到win95才蔓延到普通家庭。而且面对主机市场的压倒性优势,pc游戏开发商不得不另辟蹊径,让pc成为不愿意被家庭主机触碰的成年人的游戏大本营。

pc游戏开发技术的落后是非常致命的

随着游戏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主机游戏的开发逐渐转向以pc为核心。在此之前,一直靠pc和主机两条腿走路的美国能够成功升级技术,而过分依赖主机游戏的日本几乎跟不上尖端技术的步伐。因此,从1990年下半年开始,欧美游戏公司在主机游戏市场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现在最新的游戏,画面生动,不亚于电影。他们也被称为美国仅次于电影的第二大娱乐产业,深受各年龄段用户的喜爱。另一方面,随着游戏开发支出的增加,趋利避害的厂商不满足于只在单一平台上推出作品,跨主机、pc、手持机、手机的多平台策略大行其道,扩大了日本厂商与欧美企业的差距,而欧美企业在技术和资金上已经捉襟见肘。

随着手机游戏市场的不断扩大,日本的很多大型游戏公司虽然坚定地实施了开游戏的策略,但另一方面,世界主机行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而日本游戏在这种趋势下已经失去了存在感。他们没有为全世界开发主机游戏,而是转向了没有开始游泳的汪洋大海,这无疑让日本游戏陷入了存在感下降的恶性循环。

总体来说,日本的游戏产业是随着手机游戏市场的快速扩张而成长的,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你只要玩一个游戏就能赚很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瑞穗银行认为,日本游戏产业最大的问题是“海外主机市场竞争力低”。

这份调查报告指出了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与市场规模相对应的发展预算缺口”,二是“与欧美市场利益不匹配”。与掌握最新技术、擅长大规模游戏开发的欧美厂商相比,日本游戏公司更擅长在手机这样的平台上发挥创意,但也面临着技术储备不足等诸多问题。

但是游戏利益的差异导致日本厂商如果为国内市场开发作品,很难在海外欢迎自己的作品,这进一步加深了围绕游戏行业的恶性循环,无疑会恶化整个环境。

此外,随着大量海外优质低价游戏的涌入,手机游戏市场的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瑞穗银行很担心发展能力低的日本厂商到时候能否生存。

在调查报告的最后,该机构列出了“通过重组国内市场重建游戏开发体系”、“提出战略支持政策”、“收购海外企业实现本土化”等对策。

日本企业信息化考察报告

xxx年3月27日至4月5日,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企业信息化赴日考察团”一行4人,在日本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考察团先后走访了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日本经济产业省、sap日本公司、德勤等松咨询公司、日本电气公司(nec)东京日比谷展示厅和日立制作所横滨数据中心。通过考察,初步了解了日本信息化的现状,政府在推进信息化方面最新的战略和政策措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效和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

从总体上看,虽然日本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但与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日本全社会因特网普及率为20%(美国为40%),其中,1千万人通过移动电话上网。广播和电视的数字化、信息保密水平等都落后于美国和英国,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不足问题比较突出。政府内部、文化福利部门、民间团体等公共领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刚刚开始。

近些年,日本企业在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erp等欧美管理方法与日本传统的终身雇佣制度存在一定冲突,因此,完全成功的例子较少,失败的居多。在开展电子商务方面,日本企业已有很好的起步,但与美国相比,电子商务占总交易额的比例还很低,规模较小。xxxx年,日本b-b交易的市场规模为20兆日元(约1626亿美元),b-c交易的市场规模为1兆日元(约81亿美元)。

目前,日本政府和企业已意识到在信息化方面与欧美之间的差距及其这一差距对日本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快信息化进程,希望到xxxx年建成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社会,成为信息化方面的先进国家。

1、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组织领导,实施信息化战略

为推进信息化,日本国会于xxxx年通过了《日本高度信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见附件一),明确了信息化的基本方针、领导机构和信息化推进重点。该法为日本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按照《基本法》规定,制定推动信息化建设政策措施的基本方针是:进一步发展信息网络,扩大信息网络的应用,丰富网络信息内容,建成世界高水平的信息通讯网。

日本政府还依据《基本法》在内阁成立了建设高度信息网络社会的战略总部,由首相、国务大臣和优秀的专业人员任部长、副部长和委员,负责审议并实施信息化的重点计划。

日本经济产业省一改长期以来不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做法,在xxxx年用一年的时间制定了《e-japan战略》。xxx年又依据《e-japan战略》制定了《e-japan重点计划概要》(见附件二),并于3月29日由战略总部批准实施。《e-japan战略》明确指出,日本信息化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在五年内使日本成为世界最先进的信息化国家”;要通过建立世界最先进的高速信息通讯网络、加强信息知识教育、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促进政府等公共领域信息化、确保信息安全等一系列战略举措,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2、明确政府、民间机构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基本法》和《e-japan战略》都明确规定:民间机构(包括企业、行业协会、公共团体等)是信息化的主体,在信息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政府主要发挥二方面的作用:

二是推进民间机构力不能及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如政府信息化、消除社会各阶层间存在的数字鸿沟、研究开发民间机构无法独立进行的科研项目等。

在政府信息化方面,《e-japan重点计划概要》要求中央政府要在20xx年建成电子政府(e-government)。但对3300个地方各级政府的信息化进程并无明确规定,而是希望它们参照《e-japan重点计划概要》,能在xxxx年实现政府信息化。

3、打破垄断,引入竞争

为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服务的发展,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自由竞争的政策。例如,建立电气通信纠纷处理委员会(暂称),制定垄断禁止法方针,加强公平交易委员会的职能等。xxx年,日本政府还制定“非对称法规”,对最大的电信企业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实施专项政府管制,重组这家国有股占60%的企业,目的是消除其垄断地位,在通信行业实施自由竞争促进政策,引入自由竞争机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多渠道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为实现xxxx年因特网的个人普及率超过60%的目标,日本政府加大了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教育。xxx年,计划举办550万人次的信息化基础知识讲座,140万人次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为7000所图书馆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配备计算机。

同时,也加强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教育,增设有关课程,扩大培养高学历的信息技术人才,建立信息保密技术资格认定制度,完善吸引国外专业人才的机制,计划到xxxx年吸引3万名国外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为使日本信息技术的科研水平超过美国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日本政府对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没有特殊政策措施,但对影响某个行业的信息化项目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服务。

目前,中央政府对各地方政府(都、道、府、县)、各行业、学术界提供一部分专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补助金。从xxx年开始,补助金发放重点由过去的给单个企业或商会配备计算机,转向支持对整个地区、行业产生影响的项目和有益于全社会的重大研发课题。例如,政府对钢铁行业的edi项目提供了一部分资金援助。

一般情况下,政府通过三种方式信息化项目提供补助,

一是政府对项目补贴50%,企业自筹50%;

二是政府全额支付科研项目的费用,科研成果由政府与开发人员共享;

三是政府对项目发放低息或无息贷款。

为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日本政府从多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利用各地现有的商会,为中小企业举办信息化知识讲座,利用现有的法律咨询窗口提供信息化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等。

四、日本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和成效

日本企业信息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三次统一”过程。在信息化过程中,日本企业首先将企业内部(各部门、分公司、子公司)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统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实现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商务流程的统一,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最后是行业内部各企业商务流程的统一,形成统一的行业交易市场和经营模式,提高行业整体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日本部分企业信息化的成效也非常明显。例如,夏普(sharp)公司使用sap管理软件后,制定生产计划提前时间由3个月缩至2周,确认存货-发货的时间从2.2个月缩至0.9个月。尼桑(nissan)公司估计,借助sap管理软件将使采购成本降低20%。目前,sap与美国排名第一的commerceone公司合作开发的“电力相关材料和资产电子交易市场”已在日本投入运转,初步形成了日本电力行业的统一交易市场。

据日本信息化建设较好的企业估计,通过利用先进信息化技术,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计划、库存管理、客户管理、网上采购等环节的效率,效果十分明显,一般可降低成本10-30%。

日本信息技术企业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上也不断创新。例如,日本电气公司(nec)提出“五i”理念,即想象力(imagination)、灵感(inspiration)、思想(idea)、信息(information)和因特网(internet)相融合,目标是借助宽带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如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等),实现“i社会”(i-society)。nec还推出了“因特网广播”(internetbroadcast),通过设在日本各地的数字摄像机,按照顾客要求的比例实时传输指定城市、建筑物或风景的现况,还提供网上购物服务,通过与生产商、速递公司、24小时便利店合作,共同开展b-c业务。

在信息化过程中,日本企业也有一些值得吸取的教训。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改造现有的业务流程的过程,业务流程再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信息化的效果乃至成败。日本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在导入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模式时,不是采取自上至下的整体设计方法(top-down),按照科学的方法改造企业现有业务流程,使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化,而是根据传统习惯,大幅度修改管理软件(如改变软件的标准画面、结构和流程),使先进的手段去适应过去的工作习惯,即“穿新鞋走老路”,从而使科学先进的管理软件丧失统一性和先进性,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由此导致了许多企业信息化效果不理想。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国企业吸取。

1、加强网络建设,扩大网络应用

为加速信息化进程,日本大力发展光纤通信,虽起步晚但进展快,已在部分地区实现光纤到户,并于xxx年3月开始在国内提供光纤上网服务,极大地促进了网络应用。目前,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传输速度慢,使用费用高,致使许多网络应用无法开展,直接阻碍了企业信息化进程。因此,推动企业信息化,网络建设要先行。要加大在网络建设领域的投入,消除垄断,引入竞争,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作用,调动各方面资金,加快高速信息网络建设,扩大网络覆盖范围,降低使用费用。要加快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尽快实现高速信息网与企业的互联互通。

2、加强培训教育,普及信息化知识

目前,导致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知识,对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层次的信息化知识宣传、培训和推广。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落后地区的企业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力度,增加这类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和知识,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

3、丰富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

日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表明,企业对网络的应用水平,不仅与网络基础设施有关,还与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信息服务的水平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政府和企业上网水平低,网络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在信息的形式、内容、针对性等诸方面还不能满足企业的多种需求,信息服务的方式和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要继续推动政府和企业上网,丰富政策信息和商务信息;促进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增加信息服务品种,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4、发挥专业化优势,避免重复建设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日本企业深深感到,广泛应用erp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的工程,因此,不约而同地走上了asp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实行业务外包。asp涉及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应用程序、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应用程序集成、网上远程监控服务、数据中心、客户支持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规模经济性。专业化asp商业模式,可以使客户借助网络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必要”,即必要的内容,必要的时间和必要的数量,从而创新企业工作流程,提高经营效率。我国企业应借鉴日本企业在这方面的经验,在信息化建设中也要避免“大而全,小而全”,扩大业务外包,走asp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共享专业化经营利益,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附件一:

日本《高度信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的主要内容

日本政府为加快日本社会信息化步伐,尽快将日本建成高度信息化社会,于xxxx年制定了《高度信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下称《基本法》)。该法律明确了制定信息化政策的基本方针,实施信息化战略的领导机构及信息化重点计划的基本内容,是日本政府制定推进信息化政策措施的法律依据。

《基本法》共分为四章,三十五条。第一章是总则,第二章是制定政策措施的基本方针,第三章是领导机构的设置,第四章是重点计划的主要内容。

1、总则的主要内容。日本政府认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应用,将深刻改变经济和社会结构,面对这种形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有必要、也有责任采取有关措施推进高度信息网络社会的形成。要通过制定法律措施,在日本形成世界规模的、多样化的、自由灵活的信息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使国民能够充分、方便地使用信息网络。要通过电子商务,提高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加国民生活的方便性和多样性,扩大地区间经济交流,活跃地方经济。

建设高度信息网络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以企业为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公共团体明确分工,采取有关措施,改善环境,消除地理、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导致的不利于信息化的障碍,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使用信息网络。

《基本法》认为,信息社会的形成,必然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在劳动就业等各个领域出现新问题。对此,要采取积极、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政府部门要依据本法规定的基本方针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法律、财政等推进措施;要通过多种形式,随时将推进信息化的有关资料向社会公布;要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帮助国民了解信息网络社会。各地方和团体,要根据本法提出的基本方针和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推进措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在有重点地实施政策措施时,要相互协作,共同推进。

2、制定并实施政策措施的基本方针。制定并实施政策措施的基本方针是:进一步发展信息网络,扩大信息网络的应用,在网络上提供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信息,推进信息技术与信息内容的一体化,建成世界高水平的信息通讯网。

为此,要采取措施促进公平竞争;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培育拥有专门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各类人才;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社会经济活动;国家、地方及公共团体要简化行政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透明性,为国民提供方便、高质、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要采取措施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在国际标准、研究开发、技术协作及国际援助等广泛的领域开展合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公共团体、大学及企事业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信息网络基础,加强研究与开发,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3、战略总部设置。日本政府在内阁设置了建设高度信息网络社会的战略总部。总部的主要负责是:制定并实施信息网络社会重点计划,对信息化重大实施方案进行审议并制定推进措施。战略总部设部长,副部长及委员。部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负责全面工作。副部长由国务大臣担任,协助部长工作,总理大臣任命优秀的专业人员担任委员。战略总部有权根据相关法律要求有关部门提供协助及工作资料。

4、关于重点计划。建设高度信息网络社会重点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是体现建设高度信息网络社会的基本方针;

二是要形成世界高水平的信息通讯网络;

三是加强培训教育;

四是广泛开展电子商务;

五是推进信息技术在公共领域的应用;

六是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重点计划原则上要明确具体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时间。

战略总部制定的重点计划要及时通过网络等多种方式对社会公布。战略总部要根据计划目标对实施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及时公布结果。

日本企业文化的论文

日本人上班时间的长度世界有名,日本人认为“无偿加班,’,“下属不能比领导早下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导致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员工工作压力过大。

这种现象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首先、在武士道精神中,忠诚被认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新渡户稻造,?005武士道认为国家先于个人而存在,个人必须要为国家存亡履行义务折射到现代社会的日本企业,忠是指忠于公司,公司的利益先于个人而存在,员工应该把企业当“我家”,而无偿加班正是融入企业共同体、忠于企业最直接的行为另外、“加班”在日语叫“残业”,解释为残留的作业,即工作时间内应当完成而未完成的事情(李萍2003兀日本人认为加班是因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完,这种意识有利于督促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尽量避免加班再者、“不能比领导早下班”也是忠诚的表现日本企业的工作以集团的方式进行要求员工尊重领导、辅助领导,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时还体现了“仁”的精神,“仁”用于督促武士不能失去同情和怜悯,要为他人着想领导下班了仍在工作,作为公司的一员,牺牲个人时间协助领导,换来集团利益的维持是值得的,所以日本人没有把这种行为理解为牺牲,而是一种光荣的职责所在。日本人上班时间的长度世界有名,日本人认为“无偿加班,’,“下属不能比领导早下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导致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员工工作压力过大。

日本企业对员工有许多行为规范:员工要做到绝对守时,员工上班迟到一分钟会被扣除半个小时的工资;工作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做到尽善尽美;工作时间不可以干私事;事情须按照规矩办事等。

这些行为规范的背后体现了武士道中“礼”的精神“礼”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礼貌比如:武士对将军鞠躬行礼并且要用敬语等这种上尊下卑的等级关系一直沿用至今,日本人认为这是尊重对方的礼貌表现在日本人看来,“守时”对外是对对方的礼貌和尊重,对内是让自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日本人无论上班或开会,都会提前5分钟准备好另一方面、“礼”是指内在的礼节,日本人的礼节体现在最为琐细的行为中比如:男性白领即使在夏天室外炎热高温的情况下也必须西装笔挺、迟到按照分钟为单位扣除工资、工作时间不可以干私事等这样的行为背后是“礼”的意识为基础,日本人认为这些细节问题是对别人的尊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对规则的信守、对公司经营理念的认同等融合起来的产物正是因为日本人从每一个细节考虑人的'需求,使日本在许多方面能够领先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

日本人认为下班后应该和领导应酬,跟同事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日本主妇如果看到丈夫下班后太早回家,甚至会怀疑丈夫是否在公司招到排斥,人际关系在日本企业显得尤其重要。

本尼迪克特指出:日本是耻感文化,耻感文化下,个人是高尚还是卑贱,行为是否正当,都要由别人来评判所以员工在企业这个集团中需要从众日本人对于他人的眼光比较敏感,即使过了下班时间,如果周围的同事还没有下班,自己先下班就会显得另类下班后和领导、同事去喝酒应酬,一方面是耻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体现了武士道精神中的“荣誉”和“义”在武士道精神中,荣誉大于生命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影响着员工的普升,通过下班的应酬,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工作变得顺利起来下班后的应酬是融入企业共同体、增强企业荣誉感的重要举动在武士社会里,“义”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现在社会中,“义”主要指公正、合理应该做的事情,日本人认为下班和上司应酬增进相互情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日两国的经济来往日渐频繁,来华投资的日资企业也不胜枚举据调查显示,中国员工难以适应日资企业的加班问题、细节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也难以融入日资企业文化(李萍?003兀而要融入日资企业文化,必须先了解支撑其背后的思想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和道德标准,至今深刻影响着日本企业文化因此、要理解日本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首先要了解武士道精神本文主要从武士道精神中的“忠、义、礼、仁、荣誉”来分析日本企业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日本企业确实存在不少让外国员工难以理解的问题透过武士道精神,我们可以试着理解支撑这些问题背后的思想当然、任何思想都有各自的利弊,跨文化交际需要更多的是包容与接纳,我们要认识它自身的优点,遵从它的积极理想在工作岗位上做到尊重领导,工作认真负责,尊重对方的企业文化,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日本企业文化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集团意识企业文化从众心理外意识等级序列意识。

论文摘要: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被称为日本民族性格文化的核心,这种意识在日本人的语言、行为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并且,它已融入到日本企业的管理之中,形成了日本式的企业管理理念,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表现形式,以求最终探析日本企业文化形成的意识根源。

集团意识,就是认为个人归属于某个集团,个人以对集团的归属感为基础,集团内的个人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忠诚于所属的集团,为了集团发展而共同努力。围绕着这一核心含义,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又呈现出极为丰富而多样的具体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众心理。

首先,通过一个故事来初步理解集团意识。

一艘油轮即将沉没,船上的乘客来自多个国家。船长让水手奉劝乘客跳水逃生。水手告诉美国人“你是一位勇者,跳吧”,美国人立马就跳下去了;水手对英国人说“拿出你的绅士风度来吧”,英国人就跳下去了;水手对德国人说“你必须要服从纪律”,德国人也跳下去了;水手对法国人说“你跳水的姿势一定很优美”,法国人跳下去了;水手找到日本人,但无论如何劝导,他都不敢跳。水手无计可施。这时,船长走到日本人身边,在他的耳边轻声说“你看大家都跳了,你还不跳?”这时日本人才毫不犹豫地跳下去。

这个故事形象说明了日本人总是把个人置身于某个集体之中,尽量避免自己的行为异于他人,只有做到自己与他人的行动保持一致才安心。

2.内外意识。

日本人认为每个人都从属于某个特定的集团。同时,也因为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多个不同的角色,而从属于多个集团。集体内的人视为“内”,而集团外的人就视为“外”。例如,将同一公司的同事视为“内”,公司以外的人视为“外”;同属于一个协会的会员视为“内”,非会员的人视为“外”。

日本人有很强的内外意识。对待集团内的人,在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语言表达都显得非常亲密融洽;而对待集团外的人,则从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语言表达要谦逊客气,行为举止也要彬彬有礼。这种对“外”所持的态度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一种的距离感,是疏远排斥对方的表现。

3.序列意识。

日本人认为集团内人际关系是一个从上至下的等级序列,按工作年限、年龄、学历、资历等论资排辈。例如:先进入公司的同事为“前辈”,后来者为“后辈”,等级高者为尊。各等级者都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可逾越等级关系。如果有人有越级的言行的话,便会被认为是不遵循规矩的人,将受到集团内其他人的排挤。

1.利用从众心理,强调个人行为与集团行动保持一致。

日本很多企业都有开“早会”的惯例,即每天一上班,就先进行唱社歌、朗诵企业理念、或是高喊口号等形式的早会,然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是企业为了增进员工之间的协作关系,加深员工对企业理念的理解,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建立个人与企业命运共同体而设定的集体活动。

日本企业文化十分重视团队合作精神。认为工作应该是大家通力合作完成的,功绩也是大家共同的,不提倡突出个人。在日本企业中,个性很强的人往往难以和其他人和谐相处,甚至会被认为是破坏企业和谐气氛的异类者。要想融入集体就必须去掉个性,与大家统一步调。只有将自己完全融入在集团中,才能很好地维系与集团内的人的关系,才能在企业中获得个人的发展。2.注重内外意识,强化员工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内外有别是日本企业的特点之一。将公司的同事视为“内”,公司以外的人视为“外”。这一点可以从日语商务用语的使用上看出来:公司内部人员对外一定要使用敬语,而对外人称呼本公司上司或同事时却不使用敬语。

日本的企业很多都是终身雇用制,日本人一旦进入一家企业后,便一心一意为企业服务,不会轻易跳槽。企业也十分重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企业内部强调对“内”和谐的同时,又有严格的对“外”意识。在集团内努力维系和谐的关系,对集团以外的人采取一种疏远,冷淡,默然的态度。这种群体外的排他性,增强了集团内部的凝聚力,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争斗和内耗,确保集团在对外竞争中的战斗力。

3.强调等级序列意识,维系集团内的和谐。

年功序列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三大法宝”之一。年功序列制是指随着员工在企业工作年限的增加,逐步提高其工资和资历;并把员工在公司工作年限,作为其晋升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形成了竞争和协调有效融合的序列制度。

日本企业中,先进入企业者为先辈,后进入者为后辈。先进入企业的人比后进入企业的人资历要高,后辈对先辈要尊敬。企业内的员工都遵循这样的序列制度,认为只要努力地为企业服务,个人的资历,职务也会按部就班的晋升入更高的等级序列。

注重等级序列意识是日本企业维护经营稳定的管理理念,这种等级序列制度增强了企业人才的稳定性,促进了企业内部竞争体系的和谐发展,促使员工安心地为企业长期效力。

日本民族性格文化是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根源,集团意识仅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增强了凝聚力,培养了员工忠于企业的观念,树立了团队精神,使员工对企业有信赖感和归属感。这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精华。

[3]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万俊毅,欧晓明.日本的家文化及其家族企业特征[j].经济问题探索,2005,(7).

[5]谭一夫.日本式管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总结:希望企业文化论文:浅析集团意识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帮助。

日本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是经营学的术语之一。意思是企业拥有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及行为规范、社风、企业的体质等等。企业文化必须建立在这个企业已拥有常年的历史,已经构建了相应的企业经营方针。企业文化不仅会给企业带来活力及利益,也会给企业创造出新的规则及系统。企业文化的英文为“corporateculture”。根据著名杂志《财富》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的文化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及成功。总而言之,一个企业如果重视企业文化,企业的内部就会不断成熟、调整,同时激发企业的经济活力及发展潜力。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方法,可以在学校等地开展文化商业、文化活动、出版、教室等吸引消费者,也可通过艺术、文化、体育、福利、环境、自然等方面回馈社会。企业如果是以其文化本身为对象的时候,不仅要向社会展示出其企业的特点,也要展示出对社会的贡献。

日本在产业革命之前一直同中国一样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以明治维新为契机,日本从千年的封建制度中解放开来。十九世纪中叶,随着美国军官培理所带领的舰队驶入日本浦贺,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终于使日本迈入了近代国家。1871年,日本政府首脑派出了岩仓遣外使节团,专程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制度、文化、工业等方面。这时候日本政府认识到工业是欧美各国的物质基础,为了彻底改变当前日本,唯一的途径就是发展工业,而这个目标的最终实现者就是企业。所以,日本政府决心把过去的封建意识形态改革为适用于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导入了名为“理性化”的制度,这也标志着日本确立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

由此可见,让日本企业并不是自发性依赖社会变迁后的结果,

而是在已经出现的现代企业范例的基础上,人为地导入后的产物。

1.和魂洋才。

说道日本企业文化就不得不提和魂洋才。“和魂”即是日本的民族精神,但事实上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儒家文化的产物,也就是“汉魂”变种后的东洋化。简而言之就是重视意识形态的支配和伦理道德。

“洋才”指的就是西洋的技术。1886年明治维新为契机,日本就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在日本明治政府的强力支持下,日本企业掀起了学习西洋先进技术及管理方法的热潮。日本企业也在这个时候开始结合“和魂”与“洋才”者两种思想,使之成为了日本近代企业家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

日本把中国儒家思想为中心的“和魂”与以欧美的先进技术的“洋才”相结合,形成了“和魂洋才”,为之后日本企业构建企业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思想史日本企业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本企业经营中的三大支柱—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及企业的工会制度。这三大制度的中心都是以人为本,三者互相联系,共同协作,从不同角度调整了企业的生产关系,并缓和了劳资的关系。正因为此,日本才能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中的管理。

虽然很多人不能理解日本文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其它民族优秀的文化要素,并从中学习参考。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关注他人的'确定,相信这个人也不能进步。我们应该吸收其它民族的优秀要素发展自己的民族。从这点可见,日本民族学习的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

3.命运共同体。

日本公司的命运共同体中,如果有一个人非常能干,这就要求有相应的员工支持他。其次,日本的员工都是秉持一辈子在这个公司工作的,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努力栽培每一位员工。虽然不要求中国企业与日本采用同样的制度,但是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企业与共同是应该同甘共苦的,有着同样的命运。如果在公司不景气的时候员工应该主动牺牲个人的利益保全整个公司的命运。必须认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就是集团整体的命运,也就是所说的“命运共同体”。

当今全球化日趋发展,世界也正变为一个“地球村”。二十一世纪每个国家拼的不仅是经济,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才是竞争的关键。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不断接受了来自全球化的竞争。为了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应该头脑中理解企业理念及企业的存在意义,还应该在每天的工作中落实具体的目标及方法,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应该互相理解,企业领导也应该管理企业的每一个面每一个点。构建企业文化必须基于以上3点后进行大幅度企业改革。中国企业应该充分重视企业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中日两国的经济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两国企业文化的差异应该互相理解、学习,从中找到一条适合中日经济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对于未来的中国企业来说,全世界的经济状况将会日趋严重,企业文化是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致胜法宝。塑造企业文化也可以说是塑造企业品格,以日本企业文化为范例,把本公司的存在意义及企业理念用来构造企业文化绝不是要求一味地模仿,而是基于中国企业现状,发展可以与世界匹敌的全面的具体的企业文化,成为世界级别大型企业。

日本企业文化的论文

西方管理学从泰勒、法约尔开始,逐渐架构成完备的体系,又衍生出众多的流派、学派、丛林。与此相对,中国古代诸子百家,虽观点各异,但都离不了理国治邦,他们的文化精髓既是人生哲学,也是管理思想。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不乏深邃闪光之处,却沧海遗珠,散见于经、史、子、集,缺乏系统的整理。于是,学院教授的“正统”管理学“言必称希腊”,基本是西方管理学一统天下。

西方管理在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中积累出明显的优点: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地控制和严密地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而其缺点也是明显的:重视对管理的理性分析,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管理技术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的倾向,无视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对管理中某一要素进行深入地、科学地分析,总结出的某一方面的规律,却往往把局部的规律看成是一个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产生了以偏概全,走极端的弊病;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复杂也带来新的矛盾。组织结构复杂常常使各种矩阵结构相互牵扯,扼杀了创造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重视社会人生。所以东方管理文化也是以人为核心,具有浓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强调整体协同,而且这种协同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而且包括人与自然之间。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愿不愿、想不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员工“心愿”的问题;而西方则注重员工“会不会、能不能”,是针对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方面下功夫,各有侧重。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不断提升境界的养料,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共同发展的平台,而不只是个人财富积累的木桶,那他前进的动力在某些阶段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相对于西方系统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已发展起来的科学监督和统计制度,东方管理思想更注重人的自我约束、修身养性的自我管理,通过高度的自律适应自然。从“性善论”出发,通过自身修养来解决问题。这些和现在比较流行的“人本管理”思想有共通之处。儒家讲究的是“宽容和谐内部环境”,但在管理中的感性成分较大。极端的感性管理也会导致具体管理者无所适从、无所凭依,管理走型。

东西方管理文化不同,对管理的本质和认识也就不同。但是在当代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融合的趋势中,现代管理本质越来越体现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核心的人本管理思想。对于“人本”管理思想的回归,中国上古时代提出了“德为贵”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儒家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己”,即自我管理;其归宿是“安人”,即理想化的社会管理及最终的天下大同。“修己安人”包含了根本性的个人修炼与管理方法。市场经济体制更加需要提倡诚实守信、意志坚强、艰苦奋斗的精神。西方也普遍认识到了这种重要性,在mba课程中也开设了“管理伦理”的课程,东方管理学派提出了“以德为先”观念,强调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把道德行为放在首位,遵行“德智兼容”。日本企业的成功更是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在全球开始展露风采。当时美国正在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嘛。企业劳动生产率在连续增长了20多年后骤然停止了增长。而这时,日本作为战败国,战后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石油等原料全部依靠进口,但他们的企业在石油危机中安然无恙,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日本企业管理的成功离不开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的长期熏陶。很多日本企业界人士认为,日本现代企业管理与竞争是建立在中国古典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早在公元八世纪,儒教就以行政手段得到日本政府推行,国民诵读《孝经》,提倡孝道。进入十六世纪,儒教被奉为日本官方哲学,日本兴起了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思想的全面研究。直至今日,儒家思想的痕迹,依然显著地存在于日本人身上。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崛起,令世人瞩目。于是全世界都开始掀起了一股研究日本经济成功奥秘的热潮。包括曾经是日本人老师的美国人也放下架子,“拜徒为师”。经过一番探讨研究,欧美学者惊叹地发现,日本经济的奇迹来自于旺盛的企业活力;企业活力又源于成功的企业管理;而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奥秘则在于日本企业强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思想,日本企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与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相结合形成的;因此日本企业的成功不仅与美国的资金扶持有关,而且他们在实践中能够打破西方注重理性的.管理理论的框架,不是单纯就管理论管理,而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不仅强调设备、技术、产量等“硬件”,也推行现代管理的体系、制度、方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特别重视人的价值,重视属于文化层面的“软”的因素。如员工归属感、价值观的培养,“企业风土”等企业文化建设,包括如“社风”、“社训”、“社长信条”、“经营原则”、“企业使命感”等。而儒家思想正是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动力因素。是创造“软”因素(日本企业文化)的关键所在。

日本企业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积极向上的正面价值因素,如中国儒家的讲求“和”的哲学观念,重视集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等,但同时又克服了儒家思想中只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忽视人的个人主体性的弊端,所以,日本企业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实质上是一种嫁接,即将儒家思想原体系打破,对构成要素进行分解,把正面价值的留下,负面价值的弃之,形成全新的排列组合,然后再将重新排列组合的儒家思想精华与西方强调人的个性与自主性的人文精神相结合。这种杂交式的结合,不仅保留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儒学扎根于市场经济的土壤中,以发扬其超越时空的优势。于是产生了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强调的“人本管理”思想。这种人本管理思想与儒家的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以人的管理为中心,强调员工的教育培训,如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经营就是教育”就是这一思想的写照;强调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日立的“和”,松下的“和亲”,丰田的“温情友爱”等管理思想;强调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员工“以厂为家”的团体精神等。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粹——“大和精神”,也是儒家人本文化影响的产物。即把儒家人本思想的重视思想统治,讲求伦理道德与日本民族精神结合为一体,形成日本企业文化这一灵魂。日本企业在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中,也是以中国儒家人本思想中的“和”、“爱”、“诚”、“信”、“忠”为行为标准来提高员工素质的。

日本企业管理还讲求施义,这种管理思想,与儒学中的“义”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儒家义学,至精至微,日本企业管理者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有的日本公司在经营宗旨中就明确直奉行“先义后利”!“先义后利”思想出自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著的《荣辱篇》。荀子曰:“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成功的日本公司重视对职工进行先义后利的思想教育,教育职工要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日本企业家认为,优质的服务是利益的源泉。搞企业不能先考虑利益,而要先考虑怎样才能给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若全体员工皆能晓此大义,自然就会给公司赢得信誉,从而产生不为盈利却又自然盈利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先义后利”。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是世界上九大公司之一,是目前日本获利最高的企业之一,其营业额从战后至今增加了4000倍以上。松下公司的创始人及领导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该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有很强东方色彩的企业文化建设,突出表现在:一是强化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在日本首先创作公司歌曲并制定价值准则;就像现在你一走进“好又多”超市,你就会听到他的公司歌曲,这样的文化熏陶很容易让人们不自觉的将公司的命运和自己的联系起来。日本的横滨饭店规定对新雇员培训的一半时间不是讲业务,而是教他们懂得自己应对周围的社会承担责任,其中包括让他们到饭店前面的公园打扫卫生。在日本,有一句很响亮的话:“没有文化,就没有企业。”由此可见日本企业家对文化在企业活动中的地位的认识。二是重视人才培养,这从松下幸之助的名言“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中可见一斑;另外一家日本企业——日本京滨制铁所是一家高度自动化企业,在技术管理和工序管理上全部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但这样一家企业却也十分强调人的作用,建立很强的工作道德观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培养职工道德观念为主,并围绕道德观念在其他方面协调发展。三是注意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使员工易于接受。比如开会,可以选择不在会议室里,而在其他地方。比如开会迟到的人,可以叫他们请按时到场的人吃饭等等。这样一些比较远离传统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避免被束缚的感觉,从而能够更容易的接受。

日本是“东方的西方国家”,或许正是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日本同时受到东西方文化和管理思想的熏染,它才能有这样一个契机将这两者融合起来。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日企横扫英国的摩托车业,超越德国和美国的汽车工业,抢夺德国和瑞士的钟表和光学仪器市场,打击美国在钢铁、造船和一般电子产品上的传统优势等一系列的企业神话,这些神话不断的被文化管理学、企业战略学、工商管理学等学科选入教材,流传起来。我们应该学习日本企业的成功,掌握西方的管理理论,领会东方的管理思想,借着改革开放的契机,将东西方的管理哲学在中国来一个第二次融合。

美国华人管理学家成中英教授说,中国是“心”文化,美国是“脑”文化,管理是外在伦理,伦理是内在的管理。西方的管理方法在国外公司有时很好用,但现在我们的员工是中国人,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亚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运用西方习以为常的管理方法。虚实结合,既学习西方的管理之术,又领悟中国的管理之道,从让我们中国的企业也成为全世界学习的样板。

不可否认的中西方文化和思维差异,既不能消灭它,也难以统一它,因为世界需要五彩斑斓的文化,问题的关键是应当在差异彼岸构筑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搞洋务运动的张之洞在他的《劝学篇》里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今天用在现代管理中,仍然有借鉴意义。

[1]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黎红雷.中国管理智慧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孙聚友.论儒家的管理哲学[j].孔子研究,2003,(4).。

日本企业文化心得体会日语

作为一个学习日语的学生,我对于日本企业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深知日本企业文化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日本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要求和对于整体发展的影响。本文将从日本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要求、日本企业文化对于整体发展的影响、学习日语的好处、挑战和我的努力,这五个方面阐述我对于日本企业文化和学习日语的心得体会。

首先,日本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要求非常高。接受过日本教育的员工们在进入职场之前就已经受到了高强度的训练,他们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日本企业文化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也注重员工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以日本职场中的著名企业丰田汽车为例,他们在员工纪律性和完美主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高要求确实是一种压力,但是与此同时,这也是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之一。

其次,日本企业文化对于整体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日本许多企业以团队为单位工作,鼓励集体思维和全员参与决策。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公司更容易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潜力。日本企业注重培养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业务技能,注重学习和创新,以提高企业整体的发展水平。这种文化价值观使得日本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学习日语的好处不仅体现在与日本企业的合作上,对于自己个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学习日语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和思维方式。日语的学习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日本礼节、尊重和谦虚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不仅适用于日本企业文化,也可以用于我自己的生活中,提升我的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

同时,学习日语还能够为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正如前面所述,日本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非常高,对懂日语的求职者更加青睐。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公司有与日本企业合作的需求,懂日语的人才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学习日语,我将获得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学习日语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需要我投入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学习日语非常注重语法和表达的准确性,对于细节要求非常高。同时,日语的字母和汉字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进行大量的记忆和练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需要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进行练习和复习。但是,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我更加感受到了学习日语的价值和意义,也增强了我的学习动力。

在学习日语的道路上,我会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参加语言班、阅读相关书籍、与日本人交流等方式提高我的日语水平。同时,我也会积极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通过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经验沉淀,提升我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与此同时,我也会努力了解和研究日本企业文化,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日本职场。

总之,通过研究和学习日本企业文化,我深深体会到了其对员工的高要求和对整体发展的巨大影响。学习日语对于我个人的发展和职业机会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学习日语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成绩,实现自己的目标。

中国与日本企业文化的比较

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的软实力,中国与日本企业文化之间有什么对比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与日本企业文化比较,希望对你有帮助。

日本民族单一,内聚力强是它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加之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繁这使得日本民众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十分强烈,致使他们兼容并蓄地吸收外来文化来改造自身。公元前7世纪进行的“大化改新”运动使日本成为一个融合大唐文化的日本封建文化体;19世纪中叶,受欧美诸国工业化的强劲影响,日本这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受到震动。日本政府认为,工业是欧美国家“雄飞的物质基础”,日本要实现社会的根本性转变,唯一的途径就是发展工业,而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者是企业。于是,日本政府决意将日本从过去的封建形态变革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形态,并通过“理性化制度”的移入,迅速建立起具有现代意义的企业制度。二战后,日本人把西方的理性规范、原则至上的管理理论与日本民族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东西融合、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具体表现在:

1.强调企业认同感的力量: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很好地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员工树立企业的命运就是员工命运的意识,建立起共同的价值理念,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也正是这种企业文化精神的渗透力、感染力和激励力,使日本企业成为生机勃勃的活力整体。正是由于终身雇佣制,使得日系企业把企业利益和员工命运牢牢地绑在一起,企业成为员工的大家庭,而个人自觉维护企业利益。

但在一些中国人的观念里,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且中国的企业没有终身雇佣一说。所以,一般在中国人的眼里,企业付给我多少报酬,我就对企业付出多少劳动。中国人的企业认同感相对于日本人要淡很多。一旦有其他企业提供更好的待遇,大部分人会选择跳槽。

现代化背景下,日本企业为了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的凝聚力,除了传统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的制度保障外,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优化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与西方企业的组织机械化相比,日本企业和员工结成的这种同舟共济关系更具有勃勃的生机和创造力。

2.“和”的观念:从历史上来看,日本民族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颇深,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他们把这种团队精神也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上,在实际工作中从各方面切实做到肯定、认可、关心、支持员工,激发员工的忠效觉悟;同时员工与企业间保持着较为深厚的血缘关系,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规则,有着很强的归属感。正是这种双向力使得日本企业成为一个个真正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日本的企业管理中始终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感情投资与道德风化,充分发挥人、价值观、作风、技能有机结合的“软管理”作用。“和”是被运用到日本企业管理范畴中的哲学概念和行动指南,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强调人与人之间必须以“仁爱”的态度来相处,强调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讲求具有人情味的管理,使得人们注重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追求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并时刻约束自己。这些对于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增进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情,协调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在管理层内部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避免企业的内耗,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3.强调团队意识:日本民众把企业视作一个大家庭,这种高度认同感决定了他们始终具有极高的团队意识。工作中很重视集体力量、发挥集体智慧,在决策上提倡集体主义。日本企业的激励制度主要是着眼于团体,而不是个人。为了能发挥团队力量,日本企业要求员工要具备集体观念,善于配合协作。

中国企业也强调集体主义,但由于企业认同感并不强,所以这种集体主义多表现为一种外在伦理要求,同时又强调“独立人格”、“忠”也是有条件的,“忠”的对象具有嬗变性。所以,日本的团队意识具有较彻底的内心认同与行为指向的一致性;中国的集体主义则表现为心理与行为的非完全重合。

中国的企业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与文化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企业员工的主人公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广大员工在企业中当家作主的地位,它是我们必须坚持也是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和资本主义企业文化的本质区别之一。

2.与思想政治工作联系紧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大部分不是企业自身发起的,很多地方是政府依靠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尤其是国营企业。这一传统不但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原则也保证了社会主义意识取向。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相辅相成,二者的紧密联系是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特色和优势。

3.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文化是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和企业家。儒学文化在人际关系上注重和谐,在对待治国和治学方面提倡进取和责任。因此我国企业文化一方面强调员工之间友好和团结,另一方面又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员工的绩效。

4.具有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决定了中国企业文化的主要基调,尤其在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中国企业不断走向世界,去接受全球化的洗礼,决定了它不得不融入时代脉搏,培育出积极向上,拼搏的精神。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引入西方的企业制度,尽管在经营法规及组织架构上仿效西方,但在现实运营方面,日本企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与西方企业截然不同的形态和管理模式,而最明显的不同机种反映在其企业文化上。因此日本的企业文化是在吸收西方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它的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强调以人为中心

日本企业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此外日本企业很注重企业员工关系的顺畅,日本传统文化由于崇尚儒教,日本企业领导人将儒家思想巧妙地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创造出一个个家庭式的组织气氛。

2.注重将教育与经营结合

日本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事业的`国家之一。日本各大企业都极其重视职工教育,尤其非常热衷于对新人的培训,通过教育提高职工的素质,发展和巩固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就是,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他曾经提出“经营即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把教育作为经营理念的核心,以此可以很好的来指导企业经营,企业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财富,还要为社会创造人才。

3.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浓厚

日本企业在企业内部提倡“忠”文化,鼓励员工爱岗敬业,将忠于会社当做人生荣耀,对外则又提倡“诚信”文化,认为靠诚信才能赢得企业的持久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在日本企业界“产业报国精神”可谓根深蒂固,它认为企业成员应该把做好工作当做是履行社会义务。

1. 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

2. 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

3. 威廉·大内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

4.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5.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俄罗斯日本应急管理考察报告

20****年10月15日至29日,国务院办公厅赴俄、日应急管理考察团对俄罗斯、日本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考察。俄罗斯、日本都是灾害多发国家,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早。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国均多次经历伤亡重大、影响深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并在处置过程中逐步完善了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了符合各自国情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体系,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

俄罗斯实行以紧急状态部为核心,其他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垂直管理体制。前苏联解体后,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剧烈动荡、国内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背景下,疲于应付各类突发事件的俄罗斯联邦政府承受着空前压力。1994年1月10日,俄罗斯建立了直接对总统负责的“民防、紧急状态和消除自然灾害后果部”(简称为紧急状态部),主要负责自然灾害、技术性突发事件和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救援工作。紧急状态部是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中枢机构,内务部、或者内卫部队协助紧急状态部处置突发事件。紧急状态部直辖40万人的应急救援部队及装备。该部队作为独立警种,按部队建制,统一制服,统一警衔。在纵向上,俄联邦、联邦主体(州、直辖市、共和国、边疆区等)、城市和基层村镇四级政府设置了垂直领导的紧急状态机构。同时,为强化应急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和中央的统一领导,在俄联邦和联邦主体之间设立了六个区域中心,每个区域中心管理下属的联邦主体紧急状态局,全俄形成了五级应急管理机构逐级负责的垂直管理模式。联邦、区域、联邦主体和城市紧急状态机构(部、中心、总局、局)下设指挥中心、救援队、信息中心、培训基地等管理和技术支撑机构,保证了紧急状态部有能力发挥中枢协调作用。紧急状态部成立以来,虽然俄政坛几经变化,但紧急状态部的职能和地位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不断得到加强,在处理国内外各类复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建立了以内阁府为中枢,通过中央防灾会议决策,突发事件牵头部门相对集中管理的应急体制。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纵向集权应急职能。实行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防救灾组织管理体制。在中央一级,平时由内阁总理大臣召集相关部门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如银行、红十字会、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广播协会等)负责人共同参与中央防灾会议。该会议是日常应急管理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防灾基本计划与防灾业务计划;在地方一级。地方首长和相关人士共同参与地区性的防灾会议,制定地区性防灾计划。当重大灾害发生时,内阁总理大臣征询中央防灾会议的`意见,在内阁府成立“非常灾害对策本部”(类似于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临时指挥部)进行统筹调度,另外在灾区设立“非常灾害现场对策本部”以便就近管理指挥。同时,将国土交通省的防灾局提升至内阁府内,并专设防灾大臣(又称防灾担当相)。日本政府内阁仅设二十个大臣,设立防灾大臣这个职位充分体现了日本对防救灾工作的重视。内阁府作为中枢,汇总、分析日常预防预警信息(核、工业事故、环保事件除外),制订防灾和减灾政策,以及承办中央防灾会议日常工作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由各牵头部门相对集中管理。内阁府牵头负责地震、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以及没有明确部门管理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总务省消防厅牵头负责火灾、化学品等工业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文部科学省牵头负责核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经济产业省牵头负责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海上保安厅和环保署牵头负责防治海洋污染及海上灾害工作。

(二)运转高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机制。

(四)建立和完善有关财税政策是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手段。

经过多年的发展,俄日两国已经形成了通过经济政策推动应急管理发展的有效途径,比如通过实施缓征或减免税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等财税政策,加快受灾地区和企业恢复重建步伐;采取税收等方面的奖励、补贴措施,鼓励和支持公共安全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加大保险业的参与,全社会共同应对风险并承担其影响和损失。这也是我们目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日本的茶叶生产技术以及管理考察报告

应日本亚细亚农业技术交流协会邀请,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组织的中国茶叶生产技术及管理考察团一行5人,于2002年5月13日-22日对日本茶叶生产、加工、流通、贸易及管理情况进行了为期10天的参观和考察。在日期间,考察团先后听取了日本农林水产省生产局、日本茶业中央会的情况介绍,并就两国有关茶叶生产、管理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交流;参观访问了座落在静岗县的日本国家蔬菜茶叶研究所、山本山株式会社茶叶加工厂、金谷町茶业博物馆、茶叶专卖店以及现代化茶园。日本农林水产省以及亚细亚农业技术交流协会对这次考察活动非常重视,精心安排了考察内容,亚细亚技术交流协会事务局局长村上健先生全程陪同,考察团所到之处受到有关单位的热情接待。通过考察,让我们对日本茶叶产销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学到了日本发展茶叶产业的一些经验,为发挥我国茶叶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茶叶出口明确了方向。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生产现状

日本全国现有茶园面积5万hm2,总产量8.98万吨,茶农约24万户,主要分布在静岗、鹿儿岛、三重等8个县,其中静岗县占41.5%,鹿儿岛占16.3%,三重县占6.8%。茶树品种比较单一,薮北种占83%,所以采摘高峰期相对集中,给采摘和加工带来一定的困难。日本茶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相当高,茶树修剪、采摘、加工、包装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日本茶叶几乎是青一色的蒸青绿茶,只是依据档次不同从中分出玉露、玉绿、抹茶、番茶、煎茶、焙制茶、玄米茶等。日本茶叶有其独特的风格,主要供应本土消费。

(二)茶叶加工

日本20世纪20年代就有简单的精揉机用于茶叶加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制茶机械已很先进,不仅台时产量大,而且产品质量稳定。茶叶加工基本上都由高度自动化的蒸青生产线来完成。一般每套蒸青机一年仅开工40-50天,由于造价高,茶农以每15-20户联合购置一套。极少量的高档玉露茶由熟练工人手工制作。手工茶每100克卖价高达3万日元,是机制茶价格的10-100倍。

(三)茶园管理

日本茶园90%属于农户所有,其他所有制的茶园仅占10%。生产技术主要由茶叶指导者协会提供服务和协调。茶园管理现代化,园貌整齐化一,树势健壮,单产高,效益好。

1、种植规格:行距180cm,株距30cm。其中单行种植的,每0.1hm2种植1230株;双行种植,每0.1hm2种2460株。投产园树高控制在80cm,耕作行30cm,采摘、修剪和园间管理十分方便。

2、施肥:茶园施肥量比较大,肥料投入约占整个茶叶生产成本的30%,一年施3次,其比例为:春季30%、夏季40%、秋季30%;肥料种类较多,主要有硫氨、过磷酸钙、碱基钾肥、硫基甲肥、石灰窒素、油粕、鱼粕、被覆尿素、骨粉等。由于大量使用有机肥,所以土壤结构极佳。

3、水分管理:主要茶区气候条件适宜种植茶树,一般年降雨量在1500mm左右,加上土壤结构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人工给水系统较为完善,主要有滴灌、喷灌,根据生产需要,随时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

4、病虫防治:日本消费者非常重视茶叶的安全与卫生,但与欧盟相比,显的更客观、更现实。有关部门对市售茶叶的卫生检验是检测茶汤,而不是检测干茶,所以检验比较容易过关。在生产实际中,农药用量也比较大。我们参观的茶园基本未见病虫为害状,却发现很多天敌群落,说明在农药品种选择及其用药方法、安全间隔期的掌握等方面比较科学合理。对茶树为害最普遍的是茶小绿叶蝉和炭疽病,其它大虫类发生率较低,在用药方面首先使用生物农药及荷尔蒙性诱剂,其次才用化学农药和其它物理方法捕杀。由于受性诱剂和生物农药专一性和时效性的局限,导致防治成本较高。一般可占毛茶产值的10-15%。以2000年为例,平均亩产值约20.5亿日元,病虫害防治成本为2-3亿日元/亩(约合人民币1300-2000元/亩)。

关于有机茶,他们的态度,一是不提倡、不推广;二是茶农自觉去做,政府可以在经费方面予以补贴和支持;三是实行有机食品jas标识管理,严格认证。目前有机茶园只是在条件适宜的地方有零星分布,面积很小,几乎不成比例。之所以如此,他们认为只要遵守《食品卫生法》,茶叶的饮用是安全的,从技术上讲,茶园不使用化肥容易办到,但不用农药是很困难的。而且有机茶通常只采“一番茶”(即一批次),从产值来讲也不太合算。

(四)新产品开发

日本对茶叶内含物的机理研究有一定深度,所以在茶叶产品的开发利用方面也卓有成效。茶叶除了常规泡饮之外,新开发的产品主要有四大类:一是茶饮料。日本最早开发成功罐装饮料,而且市场销售量迅速扩大。1993年绿茶饮料产量仅26.6万立升,到2001年已增长到142.1万立升,8年时间产销量增长了5.34倍。茶水饮料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解渴和补充水分的最主要保健饮品之一。二是茶药品。由于茶叶具有降血压、降血糖、抗癌、抗菌等功效,生产提取的茶多酚等药品在医药保健上得到广泛应用。三是茶食品。在市场上销售的茶食品花色品种较多,如茶糖、茶饼干、茶面食、茶冰淇淋等。四是工业用品。有茶化装品、洗涤用品、茶袜子、茶t恤等。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消费者欢迎。

(五)茶叶销售

日本是绿茶生产国,老百姓习惯喝绿茶。日本茶叶流通多元化,买卖方式多种多样。在东京等大城市及非茶叶产区,茶叶产品主要从超市和大商场的茶叶专柜中购买,许多地方难得看见茶叶专卖店。但在主产区,茶叶专卖店比比皆是。茶叶专卖店不仅销售茶叶、茶具,而且还经营具有乡土特色的旅游文化用品。据悉有60%左右的茶叶产量是通过批发商销售,余下部分则从不同渠道销售。进口的乌龙茶主要用于加工成茶水饮料,在宾馆、码头、车站、机场及大街小巷都设有自动售货机。

(六)茶叶供需

2001年日本茶叶总产量为8.98万吨,进口绿茶1.77万吨,出口0.06万吨,国内销售为10.69万吨,人均消费1174克,绿茶自给率为84%,在1.77万吨的进口绿茶中,95%来自中国,5%来自越南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乌龙茶完全依靠中国大陆及台湾省供给,红茶来自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预计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茶叶保健功效被广泛认可,日本国内茶叶消费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七)茶文化和茶旅游

日本是文化盛行的国家,比较重视对历史文化的研究、继承和发展。在茶文化方面,最为突出的是日本茶道。据称,他们的茶道是完全保留了我国唐代的茶艺,通过千多年的历史考验,现已深入人心,广为传播。这也是中日人民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日本人多地少,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低。虽然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0%,但他们对农业高度重视。2000年12月,针对农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日本农林水产省制定了新的林政改革大纲,积极推进农林水产行政改革,重新确立了农林水产省新的历史使命:一是保持农林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确保食物的稳定供给,争取食物自给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2010年的45%左右,进一步改善饮食结构,要在以大米为主食,保持畜产品和油脂类消费稳定的同时,适当增加水果、蔬菜的消费。三是振兴农山渔村。四是发挥农林水产业的多方面功能。五是保护培育森林和重要的水产资源。

茶叶生产虽然占日本农业的比重不大,但却是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过长期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叶产业。

(一)区域布局相对集中。日本茶叶主要集中在静岗、鹿儿岛、三重三个主产县。这三个县的茶园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4%,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4.6%。其中静岗县茶园面积占全国41.7%,产量占全国的44.1%,茶叶产值占当地农业产值的20%以上。国家的茶叶研究机构、茶叶机械设备制造企业、著名的茶文化及茶旅游设施多分布于此,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区域特色、文化氛围和产业优势。相比之下,我国茶叶分布零星分散,优势区域还未形成。

(二)产品多元化。日本的茶产品除了传统的煎茶、番茶、焙茶、玄米茶、玉露、抹茶外,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用乌龙茶、绿茶、红茶、花茶为原料加工制成的茶饮料,目前销量已超过矿泉水。食品商店中茶食、茶面、茶糖、茶羊羹等产品琳琅满目。应用茶叶提取物儿茶素等制作的抗菌、除臭产品数百种。茶叶有效成份还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洗涤剂、茶染服装等。另外,融茶道、茶历史、茶科技于一身的茶文化、茶旅游,不仅增加了旅游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文化品味,而且对宣传茶叶,促进茶叶消费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因如此,日本茶叶消费水平相当高,人均消费量是我国的3倍。对我国来讲,加大宣传,引导消费,扩大内需的潜力相当大。

(三)科技含量高。一是茶树无性系良种比例高达92.1%,且茶园普遍施行秸秆还田、行间覆盖、安装防霜设施等措施。所有茶园整齐划一,叶色绿,叶层厚,单产高。全国平均单产高达120公斤/亩,是我国开采茶园平均单产的2倍多。二是生产标准化程度高,全程实现了机械化。田间耕作、施肥、植保、采摘、运输以及加工、包装都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特别是加工过程管理的工业化,原料不落地,产品卫生得到了保证。

(四)对茶叶农残问题持客观科学的态度。日本是个市场经济很发达的国家,经济生活中严格执法。对于茶叶农残问题的态度是很自信和客观的。一是认为国内生产企业、农户都依法行事,自觉遵守《食品卫生法》的要求,上市茶叶的质量是符合标准和安全的。二是国内农药企业生产出售的'农药都是经过安全风险试验的,只要严格按说明使用即可。三是对于世界某些市场的特殊要求,认为如果要出口到这些地区就要按人家要求做。因此,日本并没有一味去追求发展有机茶,而是实事求是地认为只要符合《食品卫生法》即可。对于进口的茶叶也是同样。社会上没有人为就农残问题进行炒作,反而是大力宣传饮茶有益健康,特别是本国生产的绿茶,从而保持了茶叶消费量的稳步增长。

另外,日本茶叶产业呈现一些新的动向:一是更加重视茶叶高品质生产栽培技术和减少农药、化肥施用的环境保全型生产技术。二是大力提高省力、降低成本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三是加强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研究,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开发茶叶新用途。四是加大茶文化的宣传力度,引导增加茶叶消费。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国茶叶生产与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以生产绿茶为主的国家,国民都有饮茶的习惯,对茶叶的保健功能都有共同的认识。虽然日本茶叶引自中国,但在很多方面超过了我们。通过这次考察学习,结合我国茶叶生产实际,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实行区域化重点开发。要利用茶叶区划成果,尽快组织制定茶叶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茶叶优势产区和龙头企业。加快茶树品种改良步伐,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进一步推进名优茶开发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大力推广机械化修剪、机械化采摘和机制名优茶,加快加工机械和设备的技术改进;注重品牌建设,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加大茶文化宣传力度。

(二)加快产品多元化开发步伐。一是鼓励茶饮料的生产和开发,把茶饮料培植成为饮料行业的一大支柱。二是继续支持茶多酚、茶多糖、茶咖啡碱等有效成分的提取研究,大力开发茶叶新用途,提高茶叶附加价值。

(三)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解决农残问题,培育、保护和扩大对茶叶的消费需求。对茶叶的农残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工作上要抓紧,加快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但要本着一个原则,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实事求是地宣传,避免人为的不负责任的新闻炒作,影响了正常消费。同时,要针对不同的出口市场,在用药上可以选择进口国允许的农药品种,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茶树上使用。

(四)加强中日两国茶业交流,巩固扩大出口市场。2001年,我国出口茶叶25万吨,其中出口日本3.96万吨(绿茶1.2万吨,红茶451吨,以乌龙茶为主的特种茶2.7万吨),日本已超过摩洛哥成为我国茶叶出口第一大国,且卖价也高于全国平均价66.4%。同时由于绿茶有益健康的宣传,绿茶在日本的消费量正在上升。考察中,也不时听到日本茶界及种植户和农协等担心中国茶叶的进口会对他们的生产构成威胁。因此,应该加强同日本政府部门和茶业界的交流互访,增进理解,消除误会。同时要加强对日本茶叶生产、消费的调查,注意我国茶产品与日本产品的错位竞争。另外,当前要密切关注日本国内因疯牛病所引起的要求修改《食品卫生法》的事件进程与动态,尽早采取对策,巩固和扩大对日本的茶叶出口市场。

俄罗斯日本应急管理考察报告

日本于19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保险制度,二战之后保险市场的发展开始加速。,寿险总保费达407520.2亿日元(约为29746亿元人民币),非寿险总保费91746亿日元(约为6696.8亿元人民币),其中车险(含三者责任强制险)保费48958亿日元(约为3573.6亿元人民币),三项数据均列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保险深度达到10.81%,列世界第6位。保险密度达到42.62万日元(约为31106.51元人民币),列世界第3位。日本保险业比较发达的原因在于,作为灾难事故多发国家,地震与火灾引发损失巨大,其寿险家庭普及率已达89.6%,平均每个投保家庭的死亡保障金额达3697万日元(约为269.85万元人民币),家庭年支出保费53.1万日元(约为3.88万元人民币),此外其家庭机动车辆保险普及率达到85.7%。在之前,日本对保险市场管制非常严格,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日本产险市场逐步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其结果是市场管制逐步放宽,走上了自由化发展之路。

一、日本财产保险市场自由化的背景。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突然崩溃。自90年代初开始,日本经济从高峰滑落,其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一是房地产经济的泡沫崩溃,地产出现萎缩;二是银行由此引起大量的不良债权;三是银行利率的迅速走低,经济退缩的恶性循环导致整个经济严重萎缩与萧条。在经济大萧条环境下,银行、保险业为了缓解不良债权带来的经济负担,极力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此为日本保险市场自由化的主要经济背景。

(二)来自国际上的政治压力。当时,aig牵头主导了一场要求日本政府放松保险市场管制的变革运动,美国政府对日本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其遵守wto有关保险承诺,日本与美国政府于1994年10月签订了《日美保险协议》,该协议对日本产险市场自由化具有三方面的直接影响:一是废除费率管制,要求费率自由化;二是保险业务经营由认可制改为申报制;三是改革日本保险销售制度,引进经纪人公司制度。其目的是使在日本经营的美国公司更加有利。

(三)保险市场经营环境的恶化。10年间,由于利差损原因,日本近7家寿险公司倒闭,虽然产险业未出现寿险业的情况,但由于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产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特别是与银行利率相关的房屋按揭业务和储蓄型财产险业务由于利率走低,出现了一系列难题。这些都成为日本产险自由化的契机和导火索。

二、日本财产保险市场自由化进程及政策变化。

《日美保险协议》的签订无疑成为日本产险自由化的契机。然而,日本财产险自由化真正开始的标志是新保险业法的实施。其政策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可制的放宽,申报制的扩大。从194月开始,日本产险在许可制度方面开始放宽,由许可制度向申报制度转型,1月、8月、7月申报制范围逐步扩大,到3月,企业财产险已完全自由化,由许可制改为申报制,家财险中绝大部分也由许可制转为申报制。但这并不意味着许可制的消失,车险业务中未满10台的车辆保险仍必须实行许可制,医疗险和海外旅行意外伤害险仍为许可制。

(二)算定会费率使用义务的停止。算定会费率使用义务的结束标志着费率自由化的开始。在此之前,日本财产险费率为保险监管重要内容,由算定会统一制定,并严格执行。

算定会制度自1948年起根据《损害保险算出团体法》实施,该法规定,会员公司达2家以上即可申请成立费率算出团体,该团体是一种非盈利性机构。到目前为止,日本只有一家费率算出机构。当时成立费率算出机构基于三方面考虑:其一是因为损失金额是事故发生后确定的,所以赔付率的预测比较困难;其二是各个产险公司单独积累大量的数据比较困难;其三是财产险费率由中立机构根据赔付率等积累的数据计算后供各公司使用,这种做法比较理想。

《损害保险费率算出团体法》于1912月22日作了最新修改,保险公司强制使用算出机构费率的义务终止。从此,就有了算出机构提供的纯费率和公司自订的附加费率之分,纯费率成为各公司的参考费率,除机动车法定赔偿责任险之外,各公司在参考费率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费用率制定自己的费率标准,但一般讲来,上下浮动幅度不超过12.5%。

按照《损害保险费率算出团体法》第3条规定,费率算出团体可以计算的保险种类有5种:火灾保险、意外保险、车辆保险、医疗费用保险及护理费用保险。但到目前为止,在日本仍未有医疗费用保险参考费率。

(三)银行窗口销售保险的解禁。从4月开始,日本金融厅在银行销售保险方面实行了第一次解禁。在此之前,金融厅由于担心银行会利用其融资的权力给客户施加压力,迫使他们购买保险,所以禁止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但是,自泡沫经济崩溃之后,银行出现了巨额不良债权。为缓解其不良债权带来的困境,银行寻求更多的收益源来改善其经营状况,在金融厅主导下,第一次出现了银行窗口销售保险。但其销售险种仍受很大限制,只允许销售与其银行融资业务有关的保险,且规定在融资资格审查期间,禁止推销保险。第三次解禁于实行。主要是在年金方面的销售管制有所放宽,其理由是银行存款户有增加银行存款收益的愿望。12月实行了第三次解禁,即储蓄型保险的放开。金融厅将对历次解禁后的市场反应做出评估,如无不良反应,则计划于12月实行全面解禁。

(四)允许产、寿子公司相互进入对方市场。新保险业法明确规定,从年开始,允许产、寿险公司以子公司形式相互进入对方市场,同年寿险公司设立了6家产险公司,产险公司设立了11家寿险公司。8月,代理销售其他保险公司产品的认可明确化。寿险公司开始重新评估其财产险战略,认为子公司模式将来没有大发展,从而转向与产险公司合作,即代理产险业务。考虑到与人有关的保险的可成长性,产险公司也积极响应。因此,更多呈现的是产、寿险公司的相互代理。

(五)销售制度的放宽——经纪人公司的引进。在日本产险自由化之前,法律规定的保险销售渠道只有两种。即代理店和保险公司直销。代理店制度是日本保险业最常用的销售方式,其业务占原始承保业务的90%以上,在日本产险市场占绝对支配地位。经济萧条期间,保险公司开始重新评估代理店的经济绩效。为了提高代理店的效率,产险公司改变了以往的代理店手续费制度,取消了一些经济效益不高的代理店,因此代理店数量开始减少,比减少6%,但仍有286576个。《日美保险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日本保险业引入经纪人公司制度,自1996年4月引入经纪人制度,到4月1日止,日本已有38家保险经纪公司,其中有marsh(马什)和willea(韦莱)这样居国际性领头地位的经纪人。虽然迄今经纪公司业务仅占市场份额的0.2%,但其作为一种新的销售制度已获法律许可。

(六)中介手续费制度的引进。中介手续费制度虽于1996年4月引进,但19之前,日本产险业执行的是费率算定机构制定的统一的费率标准,同时金融厅还规定了行业共同的代理类别、合同格式及手续费执行标准,且手续费体系必须向金融厅申报,获得许可后方可执行。随着产险自由化的出现,费率自由化导致保险产品多样化,原手续费体系已无法执行。从3月开始到4月,代理店手续费体系由需要金融厅许可变为不需获得,促进了中介手续费体系的多样化。保险公司开始注重代理店的经营绩效,对其进行挑选、停业、合并,并根据其资质、业务量大小,再区分不同的保险类别,实行更细化的手续费体系。

(七)投保人保护制度的引进。1996年4月,财产保险投保人保护基金作为只有在需救济保险公司出现时才运用的基金被引进。后来由于发现仅设立救济保险公司的基金所起的作用不大,于年12月设立了财产保险投保人保护机构,其作用一是对救济保险公司提供资金援助;二是对破产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继续承保;三是成立继承保险公司,承接破产公司的业务;四是提供贷款支持,保护被保险人。目前其会员除了所有在日本营业的产险公司外,还有劳合社协会,但不包括专业再保险公司。

(八)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引进。随着日本保险市场自由化的推进,保险销售渠道得以拓宽,除了原有的代理店销售、保险公司直接销售外,又引进了经纪人销售制度,拓宽了银行窗口销售渠道,特别是还出现了电话销售、网上销售等多种销售方式。为了适应自由化发展的需要,稳妥地推进保险业的发展,金融厅引进了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个人信息保护法》于颁布,并于4月实施。其基本方针是明确各有关主体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目标,并要求具体付诸实践。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引进,更有利于确保日本产险业在自由化环境下的发展。

(九)国际保险监管标准的遵从。作为iais的会员,日本金融厅已经表明遵从iais的原则、基准与指引,同时也积极参与金融行政的国际化和国际性规定的制订。除了在许可制方面有非常大的放宽之外,更多地采用了国际会计标准及偿付能力监管标准,使本国保险业发展与世界保险业发展同步。虽然日本产险市场环境不景气,但目前所有产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均在200%以上,产险业保持着较高的信用力。

三、日本财产保险市场自由化带来的影响。

(一)竞争激烈使公司效益大幅下降,影响产险市场停滞不前。在保险市场自由化之前,由于日本产险执行费率算定机构的统一基准费率,即使是一家小公司也有盈利;但在费率自由化之后,由于费率竞争激烈,导致了产品及服务竞争日益激化,给公司的收益带来重大影响。赔付率上升、收益减少使公司把降低经营成本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各公司费用削减的主要措施有:合并撤销营业网点,或者取消效益差的营业网点;削减员工人数,一方面控制新增录用人员,另一方面引进提前退休制度;重新评估工资制度,由以前的年工序列工资制度改为与业绩挂钩的年薪制度;注重提高代理店的效率,重新评估以往的手续费体系,建立以代理店效益及经营业务种类、经营业务量相联系的手续费管理体系。通过上述措施,行业平均费用率得到了降低,但也更加导致保险市场的萎缩或停滞。

(二)产险业出现合并浪潮,市场集中度大大提高。以年10月三井海上、日本火灾、兴亚火灾3家公司发表事业合并书为契机,产险界的重组进展迅速。4月,日本火灾与兴亚火灾合并成为日本兴亚损害保险公司;同月,大东京保险与千代田保险合并成为爱和谊保险公司;同年10月,三井海上与住友财产保险合并成为三井住友火灾保险公司;7月,安田火灾、日产保险公司及大成保险公司合并成为日本财产保险公司;10月,东京海上与日本火灾合并成为willea控股的财产保险公司。至此,日本产险业形成了millea、日本财产保险、三井住友、日本兴亚、爱和谊五大集团公司。五大集团公司市场份额达85%以上,导致市场集中度大大提高。

(三)寻求拓展海外业务,亚太地区成为主要方向。费率自由化之后,市场竞争激烈,公司效益降低,拓展海外业务成为公司发展的主要渠道,一方面为本国企业的海外经营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另一方面为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率。但是欧美地区保险业务综合成本很高,几乎所有的日本公司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而与此相反,在亚太地区的业务质量、收益率均较好。因而,进入亚太市场,特别是中国保险市场是其重要目标。

(秦士由左绪文江裕棠李翰辉陈风)。

从日本的企业文化看东西方管理思想融合

俗话说,无规矩就不成方圆。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再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人类的这些进步,一个又一个发明创造,经济不断发展都离不开管理,包扩人的管理和物质的管理。管理思想的发展按时间划分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的管理思想、中期的管理思想、现代管理思想。

毋庸置疑,人类早期的管理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今天的管理思想,管理是一个一直在发展中的课题,不同时代的管理有着适用于那个时代不同的含义,但是很少全部弃旧立新,不能说过去的管理思想已无用途,现在科学的管理也是在建立在前人的思想的基础上的。之所以过去的管理思想还在影响着现在的管理活动,有多种原因:首先,事物的发展必须经过一定的过程和遵守客观规律,人类早期并没有一系列的理论概念,我们靠的是日常生活的经验,就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经验之间,蕴藏的管理思想的萌芽。要怎样安排怎样分配才能更好的完成生产生活任务。这些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技巧和经验想法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当然每个名族每个地域的人会有不同的继承,所以我们现在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中都会有自己名族的特点在内,也就是说早期的管理思想会对现代的管理思想影响。例如《道德经》上说:“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说的是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的运动变化规律而存在,而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平衡的集合,因为他是和谐平衡的,让人生存,无私奉献,所以它能够永世长存,而现代管理思想中有关企业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的问题其中就有企业要有造福社会,回馈社会的责任,这就是个影响的例子;其次,现在所说的管理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一路走来,从欧洲的古希腊神庙到中东的古埃及金字塔再到东方的长城,这些奇迹的诞生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许多的管理经验。虽然时代一直在变,但是一些理论的有效性还是没有变,例如马基埃维利的思想领导原则和现代领导理论的一些原则的是相当类似的。还包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巴贝奇对劳动分工的研究等等。

当今世界经济再次步入新的历史时期,现代的管理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手段来管理的是新的特征之一,包括很多学科要素在内,不单单是对于人行为的管理或者是对怎样提高生产效率来思考而是运用心理学、计算机、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手段来综合管理一个企业。第二是注重人的因素,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加强了人的培养,企业生产运营更人性化。职工的满足感,归属感成为了影响管理好坏的重要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就是现代管理中的创新意识,现在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企业和国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适者生存,不仅要适应更重要的还是创新。根据形式不断改革管理体制。这些就是新的特征。

人类早期的重要思想到现在也能指导管理实践,比如早在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中比较有名的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告诉我们要分析客观规律才能克敌制胜,这句话在现在的一些企业的竞争的到处都能体现;孟子主张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在当今社会中对人的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孟子肯定了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美好的,荀子认为恶是人性自然需要善来改造。现代管理实践中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人是复杂的动物,有两面性,对人的管理要运用不同的手段。15世纪著名的思想家马基埃维利提出了四项领导原则,这四条原则同样也在现代的领导实践中发挥着作用,比如领导需要得到拥护和领导需要团结群众等。以上这些就是我们可以吸取的早期管理思想之一。

无论是东方的管理思想还是西方的管理思想,都具有自身的传承和自己的特点。这和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分不开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偏向与理性的思考,逻辑推理,追求的是最根本的性质。在管理理论中,多数是以工作本身为目标,提高经济效益。很少考虑人的因素,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提出了工作定额原理、差别计件付酬制等。而东方人更注重人的本身,诸如修身养性、忠孝义等词。把个体和外界都有联系在一起,强调事物都是相联系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倡导的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至今仍然对人们的观念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由于东西方的思想上的这些差异,导致东西方思想的发展也有诸多理念上的不同。西方的管理理念强调科学与效率,注重科学手段;东方的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更加关注人的力量,强调自身行为的激励和修养,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下工作。

虽然东西方管理思想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世界是在相互联系之中的,经济已经全球化势必会带来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当代东西方管理思想就是在不断的在互相学习交流中发展的。西方在强调科学方法,运用各种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加入了伦理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科学严谨的同时,也不缺个性化,既追求卓越也追求和谐。东方当代的管理思想也越来越重视科学和严谨。用以人为本的态度来领导群众,用科学的指标来要求群众。把西方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取其精华运用到自己的管理实践中,升华为自己的特色。

赴日本农业机械化及农协考察报告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机局局长 李俊 。

日本发展水稻机械化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

关于日本农协 。

但目前,日本农协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也面临着改革和不断完善、提高。一是政府的惠农政策逐步减少,对农协的扶持和支持政策也在减少。如持续了近40年的农机补贴与2004年开始取消,农民购买农机不再享受补贴,因此农民购买农机也就不是唯一的从农协购买,可直接从厂家采购和其它经销商那里采购,其它农用物资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农协在经营上遇到了竞争。过去农协有国家惠农政策挂钩,实行近乎垄断性的经营,靠国家《农协法》来约束,缺乏市场竞争,现在竞争性加剧;二是农协组织机构庞大,层层加码,贸易流通、采购销售层层加价,现在三个层次总共加价率最高的已达10%,基层农户和农民对此很有意见。因此,目前日本农协正在面临着改革,我们相信通过改革会不断完善和提高的,日本农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本身具备的实力和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一个经济组织不可替代的和替代不了的。但不管怎样,日本农协的成立、发展,为农业和农民提供的有效服务及发挥的历史作用,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好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吸取和引以为戒。

日本企业文化心得体会日语

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企业文化一直以来备受世界瞩目。在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日本企业文化的独特之处,特别是在沟通语言方面的差异。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心得体会进行探讨。

首先,日本企业文化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决策。在日本企业中,决策和问题解决往往通过集体讨论和协商来完成。这与我之前接受的西方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在日本企业中,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仅仅是几个高层管理者做决策。此外,日本企业还重视团队精神,鼓励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实现目标。这种文化使得整个团队更加紧密,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日本企业文化强调谦逊和谨慎的态度。在日本,尊重他人、不过度强调个人成就被视为优秀品质。人们往往注重尊重长辈和上级,以及对他人的意见和贡献表示感激。这使得工作环境非常融洽和谐。此外,日本企业还注重谨慎的态度,尤其在决策和问题解决方面。他们通常会花更多的时间来收集信息和权衡利弊,以确保做出最佳决策。这一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认识到即使在迅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谨慎而冷静的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日本企业文化非常重视时间观念和效率。在日本企业中,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人们注重准时,尊重约定。无论是会议还是工作任务,都要按时完成。这种高效的工作态度使得日本企业世界闻名。此外,日本人还倡导"5S工作法",即整理整齐、清洁清爽、清扫清除、自律和遵守规则。这种工作方式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为员工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员工满意度。

第四,日本企业文化鼓励员工终身学习和个人成长。在日本,个人发展是非常重视的。公司会提供培训和发展计划,鼓励员工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断提升自己。此外,日本企业倡导"师生关系",即老员工会教育和指导新员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这种文化使得员工感到被关心和重视,也让他们在工作中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和成长。

最后,日本企业文化十分注重细节和质量。在日本,我发现无论是在产品生产还是服务提供中,都注重细节和质量的把控。他们要求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确保产品的高质量。这种文化使得日本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同时,这也激发了我对于追求卓越并追求完美的态度。

总结起来,日本企业文化独具特色,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团队合作、谦逊谨慎、时间观念和效率、员工培养以及追求细节和质量,都是我从日本企业文化中所学到的重要事物。这些心得和体会将对我未来的工作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我更具职业素养和竞争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的企业文化,我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工作环境,在职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俄罗斯日本应急管理考察报告

根据农业部的派遣,应日本亚西亚农业技术交流协会的邀请,我们一行七人于9月15-28日,对日本进行了豆类产销和科研等方面的考察。先后考察了日本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旱作振兴课和农业综合研究所、日本豆类振兴会、日本杂谷输入协会、远藤制馅株式会社,加商株式会社,以及北海道农业试验场及其带广旱作研究所、什胜农业试验场、农业体系株式会社等。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总的感觉到,在日本,豆类生产量很少,但消费需求很大,基本都是靠进口,大豆、绿豆、蚕豆、豌豆的年进口量大约在90%左右,红小豆、芸豆的进口量约占一半。现将考察的情况及体会报告如下:

一、豆类生产、进口及加工、销售概况。

(一)生产。

1、面积、产量及区域分布。

日本是个岛国,地形狭长,山地较多,耕地较少。全国耕地面积为490.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2%。其中,水田267.9万公顷,旱地222.6万公顷。旱地包括普通旱地、树园地和牧草地,面积分别为120.6万公顷,37.0万公顷和65.0万公顷。水田主要种植水稻,占75%(常年200万公顷)。水稻由于近年来生产过剩,自1994年种植面积出现最高峰,达到221.2万公顷以后,近几年连续减少,减到195.3万公顷。普通旱地主要种植蔬菜、麦类和豆类,19分别为64.9万公顷、26.6万公顷和19.2万公顷。近年来,日本的主要豆类生产情况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日本豆类生产总体上面积很小。

日本豆类生产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地区和秋田、青森、岩手等地,尤以北海道为最。其中,红小豆集中在北海道的什胜地区。北海道地处北方,属温带北部、亚寒带东南部,年平均气温较低,为6-10℃,夏天温度白天可超过30℃,但夜晚较凉,昼夜温差大;降雨量较少,生产季节(5-10月份)降雨量500多毫米;日照时数1100小时左右;土壤较特殊,火山灰土占37%,重粘土占21%,泥炭土占8%。豆类4月下旬播种、9月底收获。北海道豆类生产概况详见表2:

对照表1和表2,可以看出,北海道大豆面积、总产量分别占日本全国的14.9%和21.5%,小豆面积、总产量均占三分之二以上,芸豆面积、总产量各占90%左右。

什胜地区是北海道地区农业生产基地,更是小豆的著名产区,面积和产量均超过北海道的三分之一。它生产的爱之英小豆(襟裳)更是享誉全日本。

2、生产特点。

(1)政策扶持。比较明显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每年给生产大豆的农户有一定资金补贴。补贴数额每年不一样,视市场行情而定,市场行情差,则补贴多,最多的一年补贴300亿日元。二是为提高农协收购农户豆子的商品质量,农协购买豆子筛选机,政府拨款补贴三分之一;农协新建种子冷库,政府也予以资金上的支持。

(2)机械化水平高。在此方面,我们访问了北海道带广市郊一户家庭农场。农场主石桥一家使用农机耕种的情况,在日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一家三口人,耕种70公顷小麦、豆类,自己拥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卡车、各种农具,从播种、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到收获、脱粒、干燥都实行机械化操作。全年仅雇工3天,每天6人,主要工作是拔除机械难以拔去的株间杂草。农场年收入4500万日元,折合45万美元,扣除物资费用15万美元,净收入30万美元,人均10万美元。

(3)注重品质。日本豆类单产水平不高,有关方面也不太重视提高单产,但很注重改进品质,诸如豆子性状大小、颜色深浅、口味好坏等等。日本豆类加工企业一般喜爱豆子粒形大、颜色浅且均匀一致。其次是重视提高豆类的抗逆性,主要是抗冷害和防治病虫害。重视抗冷害研究与日本主要农区北海道地处高纬度、无霜期较短、年平均气温低有关。再次是考虑豆类生产怎样与机械化结合,即达到省工目的,同时又提高劳动生产力。

(4)服务周到。日本农协从上到下自成体系,在豆类产销方面也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它得到政府支持,一方面负责给农户提供种子和栽培技术,另一方面负责收购农民的产品。它收购农产品有量大、稳定、随时都收的特点,不让农户出现农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农户大多愿意将农产品卖给农协,但现在也出现商社和公司争购农产品,其价格略高于农协,因此,也有20%左右的豆子是售给商社和公司的。

(二)进口。

日本豆类面积小,总产量不多,而需要量较大,每年须大量进口。加之世界豆类生产量较大,价格也不高,进口来源没有问题,因此日本不会通过扩大本国豆类生产,来增强自给能力。

除大豆以外,需要进口的豆类还有小豆、芸豆、豌豆、蚕豆、绿豆等。据日本杂谷输入协会介绍,乌拉圭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规定,日本每年进口除大豆外的杂豆,数量在12万吨以内,按计划内关税;超过12万吨,则超过部分要付两倍关税。因此,日本年进口杂豆一般不会超过12万吨。具体进口情况以19为例介绍如下:

小豆:日本年需要量10.5万吨,自产7.76万吨,缺口2.74万吨,主要从中国陕西、山西、内蒙等地进口,数量为2.5万吨,其余部分从美国、阿根廷等国进口。另外,日本每年从中国进口4-5万吨小豆馅。

芸豆:日本年需要量9万吨,自产2.5万吨,缺口6.5万吨,从美国进口1.6万吨,中国陕西、内蒙等地1.4万吨,其余从缅甸、泰国等国进口。

豌豆:日本需要量2.5万吨,全部进口。因有库存,仅进口1.9万吨,主要从加拿大、英国进口,从中国进口仅0.05万吨。

蚕豆:日本需要量0.9万吨,其中0.7万吨从中国张家口等地进口。

绿豆:日本需要量5万吨左右,70%从中国进口。

日本杂谷输入协会是负责进口小豆、芸豆、豆、蚕豆等豆类的主要组织,成员由三晶实业株式会社、兼松株式会社、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佳友商事株式会社、加商株式会社、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等10多家公司组成。通过近几年贸易,他们对中国豆子的看法是,日本实行市场经济,商人追求最大利润,因此,什么地方豆子好,就从什么地方进。中国向日本出口,有地理位置近的优势,如果其它方面与别国差异不大,日本就会从中国进口豆子。问题是日本对豆子的商品质量要求很高,而中国向日本出口的豆子,质量往往达不到要求,且常出现冒充名牌、豆子内杂物多、合同信誉较差等情况。这些都影响到中国豆子出口信誉,进而影响到出口数量。日方希望中方在提高豆子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督促有关公司信守合同上多做工作。这样可提高中国豆子的出口竞争力,扩大向日本出口。

(三)加工、销售。

日本豆类加工品种丰富多彩。自产大豆做成各种豆制品,作居民的副食品,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小豆、芸豆主要用于作豆馅、豆汁饮料,也用来与其它食品混和加工成多种花色菜肴。绿豆主要是生芽后食用。

日本豆类加工特点:一是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集约化;二是品种多样化;三是严格作业,清洁卫生;四是环保意识强。东京市郊远藤制馅株式会社的生产情况能大体反映上述特点。工厂基本上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工主要是操作机械与检查机械的运行情况,仅有少量人工从事一些辅助工作。工厂规模较大,有多条流水生产线。每天加工30-35吨豆馅、40吨左右的罐头、饮料等其它产品。所有进口原料都要进入日本食品安全检查体系,工厂每个车间,每条生产线,每道工序都有消毒清洁卫生设施。工厂每三个月要进行严格检查,包括自来水、添加剂等在内的食品安全检查。企业董事长远藤说,食品进入市场,一旦发现一根头发丝,则工厂的食品再也无人要了,将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工厂有专门污水处理设备,将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工厂有专门污水处理设备,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经处理后,直接排入下水道,不容许污染环境。

目前,日本豆类碰到的难题是,近年来豆类消费有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饮食品种越来越多,人们有广泛挑选余地,导致豆类消费比例下降。还有一个原因是社会活动节奏越来越快,夫妻都上班,没有时间慢慢做豆食。为了扭转这种消费下降趋势,由各生产企业参加,成立了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目的在于促进豆类事业,保持稳定供应与相关产业发展。近年来,他们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大力宣传,通过办电视专题,发行宣传材料,宣传食用大豆的好处;每年还通过举办豆类做菜做面包技术大赛,在东京等大中城市各大餐厅举办豆类菜肴展销和进行民意测验等多种形式来扩大豆子消费。同时,工作尽量做细,宣传不仅面向家庭,而且与各餐厅合作,多做豆类菜肴;与学校营养师合作,多做豆类菜,让孩子们多吃豆类食品;与企业合作,要求企业多生产豆子罐头,以便居民方便食用。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的经费主要由各参与企业负担。经费除用于各项工作开支外,还有部分用来支持有关豆类的科研单位和试验场。科研单位、试验场的主要经费由国家给,豆类基金会给的是一些具体的、比较细的项目,要求快出成果的项目。举例来说,改进豆类品质、抗寒育种,这些大项目经费由国家给,而品种育种的方法研究可用基金会的钱。日本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是民间组织,因此都是没有政府的资金投入。

二、日本豆类科研与技术推广。

(一)日本豆类科研基本情况。

日本的豆类科研主要集中在大豆、红小豆、芸豆几种。豆类研究机构设在产地,所以也集中在北海道地区。在北海道,豆类研究有三个单位,两个是国立的,即:札幌的农林水产省北海道农业试验场及其在带广的旱作研究所,还有一个是北海道立什胜农业试验场。

大豆是日本的主要豆类作物,也是日本消费量最大的豆类作物。日本政府对大豆研究非常重视,大豆的科研与管理直接由国家负责,大豆研究主要由日本农林水产省北海道农业试验场负责。此外,在其他有关县及大学还有不少人从事大豆科学研究。

红小豆、芸豆属于杂豆类,国家不管,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这类研究,除地方政府提供一定的经费外,全国豆类振兴会、全国豆类基金会也是红小豆、芸豆研究的经费资助单位,特别在杂豆品质、抗冷害、抗病和良种推广等研究方面,得到日本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的资助最多。杂豆研究主要在北海道农业试验场旱作研究所和什胜农业试验场,进行红小豆、芸豆研究,现有5个研究人员。除此之外,兵库县、京都府也有两名兼职研究人员。

日本豆类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品种资源、新品种选育、抗冷害(生理)和抗病研究及机械化生产。自从1933年遭受冷害后,培育抗寒性强的品种一直是日本豆类育种研究的主攻目标。为了提高豆类育种水平,选育出适于生产的优良品种,北海道三个科研单位都在政府和基金会的资助下,建立了人工气候室。其中光照、温度两个控制室可以模拟各种气候条件,对豆类资源、原代材料进行鉴定。他们利用这些设备和条件选育出许多抗寒性强的豆类品种和材料。

(二)日本豆类研究主要成就。

1、大豆育种。

日本大豆育种主要是耐冷性育种,选育抗生育不良型冷害、障碍型冷害、迟延型冷害品种。目前育成并推广的耐冷性品种有大粒白种脐、中粒褐种脐、大粒绿种皮和小粒白种脐。大豆新育成品种都要经过耐冷性鉴定、机械收获适应性鉴定(裂荚特性)、抗抱襄线虫病和矮化病鉴定,同时还要对加工品质及保存特性进行鉴定。只有这样,才能选育出适于日本北部地区栽培,适于机械化收获,符合食品加工需要的大豆新品种。

2、红小豆、芸豆育种。

日本红小豆育种目标是选育耐冷性强、高产、优质、适于机械化收获、抗或耐落叶病、茎疫病、萎蔫病品种。目前育成并推广的新品种有襟裳红小豆、大纳言。芸豆育种目标除要求植株矮化,抗黄化病、炭疽病之外,其他基本与红小豆相同。目前育成并推广的主要有中粒的红色品种“福胜”和中粒的白色品种“雪手亡’。日本的红小豆资源最早来源于中国黑龙江,芸豆资源也是来源于中国。现在推广的红小豆品种,都具有中国东北红小豆品种的特点,基本可以说,还是中国东北类型。

红小豆、芸豆品种的耐冷性鉴定分人工气候室鉴定和冷温地实地鉴定。冷温地鉴定采用分期播种方法,使开花期处于低温条件,检验品种对低温的反应特点。抗病鉴定设有专门的病圃。

3、杂豆类遗传资源的保存、鉴定。

北海道立农业试验场从世界各地收集杂豆资源。据介绍,他们目前保存的红小豆品种资源约3000多份,芸豆资源约20xx多份。红小豆资源中,日本约占80%,韩国约占17%,中国(包括台湾)约占2%,美国等约占1.5%;芸豆资源中,日本约占20%,南美州约占28%,北美州约占9%,中美州约占13%,其它国家约占30%。他们除进行红小豆、芸豆育种研究外,还进行品种资源保存、种子更新和各种特性鉴定,将育种与品种资源合为一体,这样便于研究利用。

4、豆类栽培研究。

日本的豆类栽培研究,主要是机械化的栽培管理。首先要求育种家选育适于机械化收获的优良品种,如分枝少、株型紧凑、不炸荚、不易破损等。在此基础上,还研究豆类机械播种、锄草、喷撒农药、收割、脱粒等技术。日本的豆类栽培研究不是单纯的农学的栽培研究,而是农学与农机的机械化栽培管理研究,许多栽培技术,都是机械化操作。

目前,正在研究一种个体(单株)追肥机械、即采用遥控、监测、计算机操作技术,在田间分辩出哪些植株缺肥,就及时追肥,这样避免了肥料的浪费,以降低生产成本。据他们介绍可减少氮、磷肥用量。在肥料方面,主要推广根瘤菌肥。施用根瘤菌肥可增产6%。不同品种之间,对根瘤菌肥的增产效果差别很大,而且根瘤菌肥在大豆、小豆上反应较慢,约需半个月时间才能看到效果,而在芸豆上则在很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5、豆类的消费研究。

豆类消费动向,是日本豆类振兴会、豆类基金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近几年随着生活和食品的多样化,豆类的消费量呈下降趋势。如何促进豆类消费,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针对女性餐厅、饭馆,办了专门的.豆类食品杂志、广告,并与电视台合办了宣传豆类食品的节目,向广大妇女介绍各种豆类食品食用知识。同时组织一些名师名厨和加工厂家开发—些新的豆类食品,不断满足市场的需要。

(三)日本豆类生产服务体系。

日本豆类生产的生产资料供应、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基本上是通过农协进行的。农协的工作内容是:

1、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

农协向农民提供优良品种,种子在卖给农民之前进行了药剂拌种或拌根瘤菌肥,减少了农民自己拌种操作上的麻烦。所提供的种子质量高,农民比较放心。农协还根据豆类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及时提供各种农业技术和生产物资,诸如化肥、农药等。

2、向农户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农协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向农民提供市场价格变化的动态,并指导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使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3、确定收购价格,确保产品全部收购。

农民生产的红小豆等农产品由农协统—制定等级标准和收购。各收购点按农协制定的产量标准来评定农产品的等级和价格。农协经济实力雄厚,无论农产品销售畅滞如何,全部收购,即使亏损,也是由农协承担,这样就减轻了农民的风险。所以,日本农民非常信任农协,并理所当然地通过农协来使自己的产品进入市场。

三、日本豆类生产及市场需求发展趋势。

(一)豆类生产基本稳定。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提供的资料分析,日本近年来耕地面积以每年1%的速度在减少。因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农民种植作物品种的可选择性在增加,豆类播种面积不可能再扩大。从—年统计数字看,豆类播种面积有升有降,但基本保持稳定,大豆播种面积有增加的趋势,但芸豆播种面积有减少的趋势。可见播种面积的变化主要是不同豆类之间的调整。

日本豆类的单产近年来也基本稳定。一方面,日本人对食物的质量比较挑剔,所以在豆类工作上主要抓改进品质,而对单产高低不太重视。另一方面,日本的农业生产在土壤改良、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已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也就是说在单产方面比较稳定,农民对产量的高低也认为无所谓。有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有市场的调节作用,产量的增减不会影响农民的收入。

因此,可以认为日本豆类生产在相当长一个时间内是基本稳定的。尽管从长远看,受耕地面积减少趋势的影响,播种面积不可避免的会下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产的提高可以抵销面积减少带来的影响。

(二)市场需求稳中有降。

日本人口的变化近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目前已进入老年社会,因此可以排除人口增减对需求量的影响。

在日本大量进口的豆类中,占很大比重的大豆主要用来榨油,这部分市场需求是比较稳定的。日本自产大豆和其它杂豆(包括进口的和本国生产的)主要用来做豆腐、豆馅等豆制品食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食品消费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增加这类传统豆制品的消费也十分困难。另一方面,豆制食品是日本传统的食品,加工比较繁琐,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愿意选择方便快捷的食品制作方式,特别是年青人,对传统的豆制食品喜欢的越来越少。综合上述分析,日本的豆类市场稳中有降是可能的,但下降也不会太大。

(三)新兴豆类食品广受重视。

日本人很重视食物的营养,特别是很重视植物蛋白、纤维素的营养作用。有的日本专家说,日本人把豆类食物放在与肉类食物同样重要的位置。为了日本人的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日本有关方面在豆类生产、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非常重视。

日本豆类振兴会和日本豆类基金会对豆类的生产、科研、进口、加工、市场开拓等每一环节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提供资金支持豆类科研,组织专家对出口国的豆类进行考察,特别是在开发豆类制品的新产品方面,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如已经上市的豆糕、豆饼、豆面包,深受人们的欢迎。

(四)豆类进口基本稳定。

从日本豆类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分析,豆类进口将基本保持稳定。

1、大豆进口目前美国大豆占据了日本进口大豆的主要市场。美国大豆货源稳定是主要因素。虽然美国大豆是转基因产品,但日本目前没有法律限制、只是要求在豆制品上注以标识,而用它榨油无人问津,所以日本进口美国大豆也比较稳定。随着人们对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的担心不断在增强,如果中国大豆在含油率、价格方面能胜过或接近美国。再加上有关方面严格执行合同,减少从美国进口,恢复增加从中国的大豆进口量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日本进口大豆总量不会有明显增加。

2、杂豆类进口日本杂豆生产量很少,中国在日本杂豆类进口中占有的份额约为40—50%,其中红小豆占日本进口量的90%左右,芸豆占25%左右,蚕豆占90%左右,豌豆占7.5%左右。

中国出口日本的杂豆以红小豆为主。中国红小豆,特别是内蒙古生产的红小豆和传统出口产品天津红小豆,很受日本加工企业和进口商的欢迎。他们认为可与北海道什胜地区的红小豆媲美,但什胜红小豆产量太少,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所以,事实上在日本也把中国红小豆用什胜红小豆的品牌来加工、销售。可见,中国杂豆类在日本市场是很有潜力的。

四、体会与建议。

我国是豆类生产大国,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位居世界各国前列,而且种类繁多。北方广大早作区素有种植豆类的传统和习惯,杂豆品种齐全、质量上乘。但近年来豆类同其它农产品一样存在不同程度的卖难,比较效益下降,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使生产起伏较大。通过这次对日本豆类生产、市场、科技等方面的考察,我们深深感到,我国豆类生产、科技、市场开发与日本相比,有优势也有差距。豆类在日本被称为传统饮食文化。日本是豆类消费的主要国家之一。我们应当充分地利用与日本在地理和文化方面相近的优势,努力恢复和提高我国豆类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同时,在国内加大消费宣传,积极开拓豆类市场。为此,特建议如下:

1、在生产方面,要立足于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各具特色的豆类生产基地,并逐步创建自己的产品牌子。长期以来,豆类生产同其它粮食生产一样,以追求数量增长为主,从而导致:一是生产上存在很大盲目性,产量极不稳定,年际间变化较大;二是各类品种混种、混收、混贮,好品种不能形成好产品、好商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如东北的大豆,是当地的优势产品,但种植品种多乱杂,没有明显的主栽品种和生产区域,好的品种不注重提纯防杂,退化严重,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其它杂豆也是如此。而日本尽管豆类生产规模远不及我国,但十分注重基地建设并树立自己的品牌。日本杂豆产区在北海道,在日本市场到处可见北海道“什胜”豆产品,牌子十分响亮,闻名全国。今后我们也应该依据不同生态区域建立稳定的、专业化的生产基地。不同作物、不同品种要有不同的基地,逐步壮大形成规模,构建一地一品的生产格局,并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2、在外贸出口方面,要重合同、讲信誉,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守法意识。日本方面总的认为我国的豆类产品品质是不错的,有的品种象天津红、宝青红小豆在日本知名度很高,但是由于我国收购、出口企业不重视产后分储、精选、加工等环节,出口豆类中的杂质合量高,大小、色泽、形状不一,商品性状较差;另外日方意见较大的是我国有关企业合同履约差,丰年大量要求出口,欠年又不能保证货源。这方面教训很深刻,过去日本主要从我国进口大豆,前几年我国豆类市场紧销,价格较高,一些企业单方不履行合同,日本只好转向美国市场,现在我们想出口,日方却不要。红小豆也是如此,象山西、陕西省出口的红小豆,本来品质很好,可偏要打着天津红的品牌,日方认为是冒牌经营,非常反感,影响了中国豆类产品的声誉。因此,建议有关外贸出口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基地和品牌,严格履行合同,树立公司良好信誉,并在加工分级、恒温冷藏、精选脱水等环节上多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优质品牌。同时,国家在外汇储备不紧的情况下,要逐步取消对外贸经营企业在出口方面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权利(我们在日本小商品市场上看到很多我国商品,其价格比在国内市场要便宜得多,这是很不正常的),彻底放开杂粮杂豆外贸经营权,实行国内外大市场平等竞争,优胜劣汰,避免因不平等竞争而导致自相压价和不注重质量的短期贸易行为的发生。

3、在消费方面,要大力开发豆类和豆类加工食品,不断增加花色品种,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豆类食品营养丰富,但我国开发豆类消费市场与日本差距较大。我国基本属于原始消费类型,而日本近几年为了振兴豆类文化,不断地推出各类以豆子为原料的食品。我们参观的远藤制馅株式会社,以加工豆馅为主,近几年开发几大类豆制食品,包括蛋糕、饮料、果冻等,豆馅的利用也很广泛。他们大力宣传豆子的营养作用,根据日本人生活节奏快的特点,推广豆类方便食品,豆制罐头,豆粉面包,以及各式豆制炒菜,对小孩的配餐添加豆制品等。我们应当借鉴这些经验,在巩固豆类传统饮食的基础上,大力宣传豆类食品的营养作用,加大对豆类食品的开发力度,不断推出新式豆类制成品和豆类菜食谱,增加花色品种,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扩大我国的豆类消费市场。

4、在豆类科研和推广方面,既要根据我国国情,注重提高单产的同时,更要特别重视改良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的研究与推广。与日本相比,我国在豆类科研与推广方面投入的科技力量明显不足,日本在北海道分别建有国立和道立旱作农业试验场,专门从事豆类育种、栽培、加工和机械化方面的研究,投入充足,现代化程度高,特别是在品种改良和机械化上更新换代快,成果显著。而我国目前从事豆类科研的力量及投入少,而且极其分散,在豆类育种和栽培技术上难有突破、现有的优质品种防杂保纯不够,退化严重,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种豆基本沿袭着原始的粗放经营状态。今后我们应有计划地根据不同生态区域,在豆类主产区建设豆类研究示范中心,集育种、提纯、栽培、植保、土肥、机械化于一体,切实加大豆类科技开发与机械化试验示范工作,提高豆类科技贡献率,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我国的豆类生产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5、要建立健全豆类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豆类产业化程度,造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豆类生产的态势。日本大豆生产管理以国家为主,而杂豆则以社会或企业为主,分别由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去抓。因此,建议在豆类主产区成立由生产、科研、经营、加工、消费者组成的豆类协会,先由国家给予一定支持,逐步过渡到企业和社会赞助,类似日本豆类振兴会和基金会那样,具体负责协调豆类生产、加工、贸易、消费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要鼓励外贸企业、加工企业进入生产领域,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豆类生产、加工、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总体上看,发展豆类生产在我国有着巨大的潜力,应当成为我国特别是北方旱作区今后调整结构的重点之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树立大粮食观点,把豆类振兴纳入到粮食工作之中,不断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积极开发国内国际市场,大力引导国民的消费需求。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豆类生产、加工、贮藏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完善豆类生产、加工、经营等方面的质量标准,提高对豆类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和统计工作,健全豆类指导和服务组织,促进豆类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面发展。

从日本的企业文化看东西方管理思想融合

大自然是神奇的,连社会中的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管理上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个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个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而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及了人生的三个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细细品来,这三个境界竟然是一一对应的。

第一境界:血气方刚初出时。

经过不断的历练和思考,对事物才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昨夜西风凋碧树”,这个阶段的生存环境比较艰难,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然后得到自己今后发展的目标,还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个境界里的人要下定决心立常志,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第二境界。

第二境界:苦心孤诣为追求。

通过事情的经历、性格的砥砺和自我的激励,对事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事物的解剖从表象进入了事物内在的结构解析和发展经历分析: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认识阶段。这个时候开始有了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且为了自己的目标殚精竭虑、苦心孤诣。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才有可能成功。

第三境界:柳暗花明成正果。

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以后,经过蓦然回首的顿悟,对自然、社会的问题豁然开朗,并且了然于胸,明白了山之所以为山,水之所以为水;所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心智已经成熟,能圆融地对待身边的每件事情。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人,内心和行为举止中充满了睿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 12-27 幼师工作心得体会感悟(汇总15篇)
    工作心得体会的写作不仅能够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排解,还可以为他人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小编整理了一些工作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和参考。
  • 12-27 家长育儿心得分享(实用1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一种宝贵财富,它可以记录我们的成长和经验。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这些都将对我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 12-27 双十一联谊活动策划(热门18篇)
    活动策划需要与相关部门或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和协调,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精心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活动策划模板,供大家在实践中参考和应用。天猫与浙江卫视联袂推出的“天
  • 12-27 建筑企业财务部门工作总结范文(16篇)
    财务工作总结是促使财务部门和管理层思考财务管理和战略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在这些财务工作总结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
  • 12-27 收养协议书有效(汇总15篇)
    在商业活动中,合同协议是保护各方利益的重要工具,具有约束力和法律效应。这里有一些实用的合同协议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加清楚地了解合同的撰写和解读。甲方(收养人):
  • 12-27 五四青年文明号课学习心得体会(优质16篇)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梳理自己的思路。下面是一份对自我成长和进步的心得体会,作者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找到了提升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兼听则明,涉及面
  • 12-27 供电所安全员个人工作总结(模板19篇)
    安全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总结教训、加强管理。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几篇安全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路和灵感。本站发布2019年供电所
  • 12-27 按揭代理合同(实用14篇)
    在现代社会,代理无处不在,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有可能需要代理的帮助。以下是一些成功的代理案例分享,希望能为您的代理选择提供一些启示。经甲乙双方协商,自愿达成
  • 12-27 跟岗学习心得体会(热门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增加我们的思考深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最后,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让我们共同进步和成长。20xx年11月21日,我参加江苏省
  • 12-27 技能工培训方案(优秀20篇)
    培训方案是为了提升员工的能力和素质而制定的一种全面规划和安排,对于企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公司需要设计一份培训方案了吗?培训方案是一项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