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一蛋白质教案(热门16篇)

高中生物必修一蛋白质教案(热门16篇)

时间:2024-01-25 10:05:04 作者:灵魂曲

高中教案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组织、有针对性,总结和概括教学经验的一种实施工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2.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h2co3h++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小结〕略。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2.b。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

计算公式:n=m×n/m.

估算的方法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1、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ch—coo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2、催化作用:如酶;。

3、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4、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5、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2、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3、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5、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二、糖类的比较: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知识与技能:

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减数的概念;能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模拟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通过观察图片、动画,提高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重点:

1.减数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设疑: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23对),由学生尝试把图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情况标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生物体是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即通过减数而非有丝。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生成为例)。

问题:减数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即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之后继续设疑:精原细胞在减数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根据有丝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猜想。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察分析减数次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了解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变化情况。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次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3.动画演示:减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学生总结归纳表述。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学生预测减数第二次。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因此减数无细胞周期。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全过程,加深对减数过程的理解。

之后提问:什么是减数?学生分析进行减数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的概念。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减数)的过程与特点。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二、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三、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高中生物必修教案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

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会区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不同方式。

3.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4.认识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变的动态关系。

6.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训练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分析、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1、围绕细胞不同于非生物的生命特点进行学习和讨论。

2、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为第二章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

4、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为第五章学习奠定基础。

1、细胞的体积与相对表面积对于细胞的意义。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理解膜的流动性。

3、叶绿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器间的关系。

4、染色质与染色体间互相转换的动态关系。

小结:从物质基础方面考虑,病毒成分简单不足以完成复杂的新陈代谢;从结构基础上看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新陈代谢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的细胞生物中才能体现生命现象。

课件演示几种植物细胞、几种人体细胞、原核细胞。

小结:讨论结果。

高中生物必修二总结

1.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是导致人类遗传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双方遗传基因的相似度太高,后代容易患某些遗传病。

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所以不同基因的个体分别产生不同的配子,自由组合。

3.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所以不同基因的个体分别产生不同的配子,自由组合。

4.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具有相对显隐性性状的基因,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5.人类遗传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6.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7.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8.遗传规律:是孟德尔经过多年的观察、测定了不同性别的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和表现型,得到了遗传规律。

9.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0.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11.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精神分裂症、智力低下等。

12.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13.细胞质遗传:因为细胞质内也有遗传物质,如线粒体和叶绿体,所以细胞质遗传是指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

14.显微镜的使用:取镜与安放、放置载玻片与滴水、放置切片、观察、清洁。

15.细胞学说:是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主要是研究细胞的发生、发展、分化的规律以及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

最重要的是做题与总结。

1)把做题当成积累。

在做题中你会逐渐摸清哪些地方经常成为考点。尤其是大题,出题套路会比较固定,答案也很固定。比如一些有“本质是”这样字眼的题一般要答与基因、dna有关的知识点;又如,问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是单向传递的、要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生物是很有规律的一个学科掌握这些常考一些卡点的知识点,会保证得一个中等、稳定的分数。

2)将经典的题收入记忆中。每一道生物题其实都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一些考点,单独考的时候并不难,你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但出题人往往会将你在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归纳、找出其共性进行考察,这样就考察了你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以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种题一般为选择题。例如:问:下列哪细胞器可以产生水?然后给你列出了如下细胞器: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溶酶体、液泡等等,a、b、c、d四个选项分别包含了上述细胞器中的几种,你就要动用之前学过的所有关于细胞器内的反应的知识点:在学蛋白质时,学了脱水缩合可以产生水,场所:核糖体。在学细胞呼吸时,学了有氧呼吸第三步时会产生水,场所:线粒体内膜,所以答案为:线粒体、核糖体。通过这道题,你可以归纳出: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这,就转化成你自己的积累了。这样一来,做题不仅检验了你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还替你归纳、总结了知识点,丰富了你的知识储备所以,对经典的题适当加以记忆,会让你的知识网交织的更紧密,不失为冲击高分的良策。

3)选择兼顾速度与准度。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套题往往会包含30-40道选择题,每道题大约分值在1-2分,但可别小瞧了选择题,正式的高考中一个选择要占6分,相比较而言,大题的一个空也就1-2分所以说,选择好坏对试卷的分数起着很大的决定性。在平时的训练中有些同学往往做到一半就失去了耐心,继续答时准确率就大大下降。对于这种情况,不妨尝试此法:按从前往后的答题顺序,先把考察概念,定义,识图(甚至看一遍题就能给出答案的)的简单题先答上,然后回头攻克涉及分析较繁琐,计算量较大的繁琐题目或难题。这样自信心有了,也能避免被难题卡住,造成简单题没时间考虑的情况。此外,记录自己每次在选择题上花费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争取每次都能在速度与准确性上有所突破。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在生物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比较和归类的方法、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识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生物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综合,就会见木而不见林;只综合不分析,又会只见林而不见木。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3.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可以有两种水平层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抽象;二是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将有关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有两种水平层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种是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标: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讲述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4、板书设计。

5、布置作业。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各位评委,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说课内容包括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最后简单说一下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必修二总结

一、基本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高中生物必修一《酶的作用和本质》教案

《酶的作用和本质》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一部分内容。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这一节关于蛋白质的功能中提到:“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它离不开酶的催化。《酶的作用和本质》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将是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识的基础。本节从细胞代谢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引出酶在细胞代谢中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发挥催化作用,并以此实验为依托,进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的学习。学习控制变量法,不仅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科学家对发酵现象和酶研究的相关资料分析,探索酶的本质。这些资料告诉我们,酶的研究经历了近70年的漫长过程,经过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揭示了酶的本质。这不只是向人们讲述了一段科学发展史,更重要的是把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呈现给我们,给我们以启迪和教益。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与酶有关的生活必须品,比如加酶洗衣粉、多酶片、含酶牙膏等,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不知道为什么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去污力更强;为什么多酶片可以促进消化……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酶,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使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姿彩。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1.施莱登与施旺的称谓的区别。在讲细胞学说时,学生常将植物学家施莱登与动物学家施旺的称谓混淆。我就告诉学生施莱登的“莱”字上有一草头,“草”乃植物也,故其为植物学家。这样学生就马上把两者的称谓记住了。

2.支原体无细胞壁,衣原体有细胞壁。常见的原核生物中只有支原体没有细胞壁,但学生常将支原体和衣原体混淆,搞不清两者谁有谁无细胞壁。我就对他们说,“衣”原体就像穿了一层衣服,因此衣原体有细胞壁,支原体也就无细胞壁了。

3.常见的七种微量元素。可采用谐音记忆法,“甜梦童心盆沐浴”即“fe、mn、cu、zn、b、mo、cl”七种微量元素。

4.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采用联想记忆法,“苏赖甲、本色亮、洁异亮”,想象出意义:苏赖(人名)的指甲,本来颜色就亮,清洁之后异常亮了。即“苏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八种氨基酸。

5.细胞有丝分裂五期的变化特征,多而零碎,直接记忆难度很大。可以把各期的变化归纳为一句口诀,借助口诀记忆。间期:“复制合成暗准备”,意为在间期细胞表面没有变化,但实质上在进行染色质复制,包括了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为分裂期作物质上的准备。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意为在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形成纺锤体及染色质变成染色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意为到中期,染色体不再缩短变粗,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并整齐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意为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裂成两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实现平均分配。

末期:“两消三现生二子”,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回染色质,核膜、核仁重现,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把一个细胞分隔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中归纳为“两消两现生二子”,因为不会出现细胞板了)。

6.滤纸条上四色素带记忆。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色素时,滤纸条上会出现4条色带,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可用概括记忆法,概括为“胡黄ab”四个字记住。

7.神经纤维静息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学生很易跟“内正外负”混淆。可采用联想记忆法,联想“内含丰富(负)、外树正气”这句话,从而记住“内负外正”。

高中生物必修二总结

(1)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记忆点:

1.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相关范文推荐
  • 01-25 乘着梦想的翅膀演讲稿(专业16篇)
    梦想是人生的指南针,它指引我们前行,助力我们实现自己的价值。以下是一些成功者的经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鼓励。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就像宝藏,埋藏在人们的内
  • 01-25 语文教师工作计划小学工作目标(优秀22篇)
    教师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忙碌而充实、疲惫却
  • 01-25 招商发言稿(通用21篇)
    发言稿的内容应当简洁明了,结构严谨,要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使其与演讲者建立起强烈的共鸣。在阅读这些范文时,可以注意它们的结构、语言运用和论证逻辑,从中学习优秀的
  • 01-25 销售助理医学个人简历(实用22篇)
    通过个人简历,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如果你正在写个人简历,不妨参考一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民族:汉族。证件号
  • 01-25 美丽的乌镇(优秀16篇)
    优秀作文是在表达方式上独具匠心,能够让读者对主题产生深刻的思考和反思。如果你对优秀作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不太了解,以下是一些范文可以让你有更清晰的认识。
  • 01-25 保护地球爱我家园演讲稿(实用20篇)
    演讲稿需要充分了解听众的背景和兴趣,以便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与他们产生共鸣。以下是一些来自优秀演讲者的演讲稿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演讲稿时有所启发。
  • 01-25 部编版四年级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优质16篇)
    教学计划要反映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达成方式,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
  • 01-25 神秘的礼物(汇总22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创作过程,是通过思考、积累和琢磨,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准确地传达给读者的艺术表达。优秀作文的范文有时可以作为借鉴和参考的对象,但不要照搬照抄,要
  • 01-25 最新单位用车管理报告版(通用18篇)
    单位是人们共同工作的地方,是一个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集体。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好单位总结,可以参考一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思路。县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根
  • 01-25 斜坡屋面防水施工方案范文(17篇)
    施工是建筑行业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你正在进行施工项目,以下是一些项目管理的经验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