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汇总14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汇总14篇)

时间:2023-10-15 02:20:25 作者:XY字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汇总14篇)

初三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以下是一些初二教案的模板,供大家参考修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篇一

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化学式进行计算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

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2c.+3d.+4

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已知:相对原子质量al-27,o-16)

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则丙烷的化学式是。

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效率高达33%.已知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篇二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铁的化学性质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疑、实验引探法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2、密度、熔沸点()

3、延性、展性()4、导电、传热性()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篇三

【知识与技能】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1.溶解度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0g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是g。

【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2.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五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给学生15分钟时间来完成该曲线的绘制)

【学生回答】能。说明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提出问题】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观察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从溶解度曲线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不相同。

溶解度最大77.3g,而的溶解度只有0.07g,说明在同样的温度下几个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提出问题】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代表什么?

【学生回答】代表两个物质在此温度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都可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二者有什么区别?

解析:

溶解度数据表具有数据准确、来源可靠的优点;溶解度曲线能够展示更齐全的数据,并且能够直观看出溶解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溶解度。

布置作业:预习气体溶解度的部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篇四

1、汽油溶解油脂。

2、衣服被油脂渍住了。

3、如果你让油脂积存,排水管就会堵塞。

4、这些油脂是人造的的和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

5、例如在法国,油炸食品有时候是用鸭油脂或者马脂来煮的。

6、人们偏爱糖果和油脂就是一种精密的心理演化机制,我们不是有意识的去选择喜欢甜食和脂肪,只是它们的味道实在不错而已。

7、囊性痤疮(右图):囊性痤疮——痤疮最为严重的类型——发生于油脂和死皮细胞的堵塞深入到毛孔深处。

8、鸡蛋中丰富的蛋白质和培根中充分的油脂混合在一起为你的一天提供充分的能量。

9、格雷格说,“那些我所做的全部事情,只是把我的手伸了进去,在轴承四周涂上了油脂。”

10、反正只要是咸味,含淀粉和油脂的,我们就卖。

11、后来,一些人发现把动物的油脂或脂肪擦到皮革的内层,可以帮助皮革变柔软。

12、我相信日本健康的饮食主要归功于烹饪中的两点不同,那就是分量小和黄油油脂少。

13、如果你的选择是高油脂的炸薯条和奶昔,你会感觉很懒散,并很可能考砸。

14、但是,增加的油脂并不一定会导致粉刺和青春痘;你可能会长疖子,皮肤也会变得更油。

15、不要用毛巾,因为它会使这种油脂散布到全身。

16、豆类含有高蛋白,蔬菜含有高维生素,脂肪和油脂的脂肪含量高,它们也都有自己的优势。

17、一项最新调查表明,相比那些更瘦的',更有自制力的同龄人而言,体重肥胖者的味蕾对食物中油脂的敏感度更差。

18、坚果中的蛋白质和油脂还为我们提供了人体必须的能量。

19、他说:“藻类能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你也可以给藻类注入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下,藻类能把吸收的二氧化碳转换成糖分、蛋白质和油脂。”

20、大蒜具有帮助消化脂肪和油脂,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和降低固醇水平的功能。

21、为预防油脂滴落,请选择瘦肉,像牛里脊肉、猪里脊肉、里面的臀肉和牛后腹肉排,并在烧烤前把看到的肥肉切掉,避免肉汁落在火焰或者煤炭上。

22、“锅中的油脂”,这是许多食谱的开端。

23、造成皮肤各处细菌种群差异的原因尚不明了,可能是肤质,例如毛发或油脂,可能是皮肤对细菌的暴露程度,也可能兼而有之。

24、在吃蔬菜时搭配一点油脂,能促进抗氧化物的释放。

25、很多食用油入口时几乎没什么味道,因为精制的过程中,除油脂分子以外,其它成分大都被去除了。

26、最有味道的食品是充满着糖和油脂的。

27、特拉沃尔塔因此片而获得奥斯卡提名。随后,他又在音乐剧《油脂》的电影版中饰演主要角色。

28、要是你觉得马铃薯和与煎锅里的热油脂炒一块儿能变得更味美,那么试试细粒糙米。

29、油性润滑液不能和乳胶避孕套同时使用,因为这些油脂会拉破乳胶避孕套。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篇五

课前练习: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2oohc.na2co3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习]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化学教案-碱金属。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na2co3+co2↑+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制皂玻璃造纸纺织

nahco3:发酵粉灭火器治胃酸过多

巩固练习: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oh)2溶液2o2固体c.盐酸2o固体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清水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简易式灭火器简易式灭火器适用于家庭使用,简易式1211灭火器和简易式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液化石油气灶及钢瓶上角阀,或煤气灶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扑救火锅起火和废纸篓等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灾。简易式空气泡沫适用于油锅、煤油炉、油灯和蜡烛等引起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进行扑救。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篇六

1、了解硅、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

2、认识硅、二氧化硅在生产、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3、认识物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4、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和阅读能力

重点: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硅单质的用途

难点:二氧化硅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1、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设疑引导、变疑为导、变教为导的思路教学法

新课导入:

材料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没有感光材料,我们就没法留下美好的回忆;没有高纯的'单晶硅就没有今天的电脑;没有特殊的新型材料,火箭就没法上天,人类的登月计划也无法实现,因此说材料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从化学的角度来说,任何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那元素与这些材料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元素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板书:硅无机非金属材料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一下问题

1、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哪些?

2、这类材料的特点有哪些?

讲解:

1、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玻璃、无机非金属涂层等

2、这类材料的特点是耐高温、硬度高、抗腐蚀,有些材料还有独特的光电性质。

一、半导体材料与单质硅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一下问题

1、什么是半导体材料?

2、最早使用的半导体材料是什么?为什么能广泛使用?

3、现在广泛使用的半导体材料是什么?为什么能广泛使用?

讲解:

1、半导体材料是指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一类材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篇七

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本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大约相同的原因。

设疑、导思、归纳、应用

多媒体辅助

[复习提问]

1.1mol物质含有的粒子数约是多少?

2.什么叫摩尔质量?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的物质的量,它把宏观上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宏观上可感知的除了物质的.质量,还有物质所占的体积上节课我们研究了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讨论1mol物质所占的体积。

[板书]一、气体摩尔体积

1.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

[提问]已知物质的质量和密度,怎样求体积?

学生回答:v=

物质

粒子数

1mol物质质量(g)

20℃密度(g/cm3)

体积(cm3)

fe

6.02×1023

56

7.8

al

6.02×1023

27

2.7

pb

6.02×1023

207

11.3

h2o

6.02×1023

18

1(4℃)

h2so4

6.02×1023

98

1.83

[]1mol物质的体积

[]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

2.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

[]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变化。

[]比较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必须在相同温度和压强条件下。

[]标准状况:0℃,101kpa

[]计算标准状况下,1molh2、o2、co2气体的体积,并填表:

气体

粒子数

1mol物质质量(g)

密度(g/l)

体积(l)

h2

6.02×1023

2.016

0.0899

o2

6.02×1023

32.00

1.429

co2

6.02×1023

44.01

1.977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22.4l体积的实物模型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vm=单位:l/mol

[]22.4l/mol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是在任意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

[]为什么在一定温度、压强下,1mol固、液态物质体积不同,而1mol气体体积都大致相同呢?让我们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上找找原因。

[]决定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

[]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2.为什么体积由18ml变为3.06×104ml,体积扩大了1700倍。

[]在粒子数相同的条件下,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大小,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不同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大约相等,所以1mol气体的体积大致相同。

[](投影)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误的原因。

1.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是22.4l。

2.1molh2的质量是1g,它所占的体积是22.4l/mol。

3.1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时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4.22.4lo2一定含有6.02×1023个o2。

5.在同温同压下,32go2与2gh2所占的体积相同。

6.在同温同压下,20mlnh3与60mlo2所含的分子个数比为1:3。

(答案:正确的是5.6.)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一、气体摩尔体积

1.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

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

2.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

标准状况:0℃,101kpa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vm=单位:l/mol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篇八

1.了解取用药品的注意事项,学会正确取用药品的基本操作.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固体药品与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难点:滴管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

实验准备:固体药品、液体药品、药匙、镊子、小纸槽、滴瓶、胶头滴管、

1.讲解要注意的事项;

三不原则;

节约药品原则;

用剩药品的.处理方法。

2.操作原理(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取用粉末状固体的正确方法;

取用块状固体的正确方法;

取用液体药品的正确方法;

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正确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篇九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1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一瓶氧气

1.说出氧气的色态

2.氧气有气味吗?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液态氧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

看课本第14页、记录

加深记忆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____色___味的____,____溶解于水,比空气____。

2.液态氧为__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__变化。

做课堂练习

及时反馈

什么是化学性质?

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回答: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思考、猜想

复习提问,引出新知识。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与木炭反应

1木炭的`色态

2用坩埚钳夹住木炭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

4观察反应后生与物的色态,再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可看到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记录

观察、记录。

木炭是黑色固体,用坩埚钳夹住木炭伸入氧气瓶中没有发生变化,点燃的木炭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纯净的氧气燃烧发出白光,生成物是气体。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

设疑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木炭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条件是什么?说明提纲2中不能发征反应的原因。

上述实验说明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化学反应,写法如下: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即反应物写在左边,生成物写在右边,中间划箭头。

2.箭头上写反应条件。

下面表示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讨论并回答:

反应条件是点燃,因为2中反应条件没有达到,所以反应不能发生。

记忆

领悟

试着书写文字表达式

记录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加深对文字表达式的认识。

加深记忆。

2.氧气与硫反应

展示硫粉

这种气体对空气有污染吗?

这种气体叫做二氧化硫,近年业我国禁止燃放鞭炮,是因为放鞭炮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污染环境,所以我们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思考、猜想。

观察并记录。

硫粉是淡黄色固体,点燃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淡蓝色,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火焰为明亮的蓝紫色。生成物有刺激性气味。

讨论并回答:有

倾听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怎样写出硫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写出文字表达式、记录:

加强记忆。

3.氧气与磷反应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产生的白烟是白色的固体小颗粒。

怎样写出磷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氧气能与碳、硫、磷发生反应,能否与铁丝发生反应,通过实验来验证。

4.氧气与铁反应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1.观察铁丝的颜色、状态

2.观察集气瓶底放的是什么?

3.将铁丝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4.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

怎样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回忆成分的实验。

回答:产生大量的白烟

倾听写文字表达式、记录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倾听。

猜想。

观察、记录。

铁丝是银白色的固体,绕成了螺旋状,集气瓶底部放了少量的水,被加热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回忆实验现象。

记忆物质色态。

加强记忆。

质疑,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记忆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1.氧气能与碳、硫、磷、铁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氧气是不是活泼气体?

2.物质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哪个剧烈?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如何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一般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检验,请看实验

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有什么现象发生?

用带火星木条来检验氧气。

讨论并回答:

自由回答。

思考

观察

回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检验氧气的简便方法。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气气的化学性质(会写文字表达式及对反应现象的描述)。

分析、归纳并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明确各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

课后记: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起,初中化学开始具体研究物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有何用途。而物质的性质主要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起,因此,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物理化学性质都包括哪些方面是要求学生熟记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篇十

1.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

2.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原子、离子和离子化合物。

1.通过分析化学物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学习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

2.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几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离子键、化学键

讨论、交流、启发

ppt等

问题:食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食盐晶体能否导电?为什么?

什么情况下可以导电?为

什么?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图片(食盐的晶体模型示意图及熔融氯化钠和溶液导电图)

解释:食盐晶体是由大量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我们知道阴阳离子定向移动

才能形成电流,食盐晶体不能导电,说明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问题:为什么食盐晶体中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呢?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阐述:这些事实揭示了一个秘密: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且很强烈。

问题:这种强

烈的相互作用是怎样形成的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请大家思考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板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因为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叫离子键。键即相互作用,氯化钠的形成是由于离子键将钠离子与氯离子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板书: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归纳: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有吸引力(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也有排斥力(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电子与电子之间),所以阴阳离子之间的距离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它们只能在这两种作用力的平衡点震动。

如果氯化钠晶体受热,吸收了足够的能量,阴阳离子的震动加剧,最终克服离子键的束缚,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此刻导电也成为可能。

引申: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独立的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什么?

说明:原子存在着一种矛盾情绪,即想保持电中性,又想保持

发展的原动力。问题:还有哪些元素的原子能以离子键的方式结合呢?

这种结合方式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cao、mgcl2、na2o等。

活动探究:分析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我们把通过离子键的结合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即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板书:离子化合物:许多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naf、cao、mgcl2、na2o、k2s

列举两个,其余由学生练习。

问题:氯气、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是不是它们的组成微粒间也存在着作用力呢?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说明:两个氯原子之间一定是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结合成氯气分子的,水中的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一定也存在着很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强烈的相互作用力与离子键有些不一样,我们将这种相互作用叫共价键。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我们将物质中这些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统称为化学键。

板书:化学键:物质中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总结:世界上物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是我们目前知道的元素却只有100多种,从组成上看正是100多种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千千万万种物质。才有了我们这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而这些原子形成物质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这是自然规律。

课后思考题:

1.认识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试分析氯化氢、氧气的形成。

2.结合本课知识,查阅资料阐述物质多样性的原因。

二、共价键

1.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成键微粒:一般为非金属原子。

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或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与不活泼的某些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

分析:成键原因:当成键的原子结合成分子时,成键原子双方相互吸引对方的原子,使自己成为相对稳定结构,结构组成了共用电子对,成键原子的原子核共同吸引共用电子对,而使成键原子之间出现强烈的相互作用,各原子也达到了稳定结构。

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

讲解: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讨论和学习中,看到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存在于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内非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而前一种相互作用比较强烈,破坏它要消耗比较大的能量,是使原子互相联结形成分子的主要因素。这种相邻的原子直接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板书:三、化学键

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讨论: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教师小结: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篇十一

1、学习写小课本剧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写课本剧的方法。

教学难点:编排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一个剧本

教学过程

自主设计

一、朗读剧本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自己准备的剧本。

二、互相评议

小组内互相评议,挑选出优秀作品。

三、进行修改。

小组内进行修改,要注意编排的合理性,编写剧本要想到什么?

1、时间、地点、人物;

2、编排故事情节;

3、人物的台词;

4、人物活动提示;

四、选定剧本,进行练习

分析人物,分配角色

五、分组表演

六、评价总结

以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表演小组”“最佳表演个人”。

七、板书设计:4-表达——课本剧

表情、动作、语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篇十二

1.了解有机物概念、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联系。

2.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3.介绍简单有机化学发展史,了解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

有机物的定义和有机物的特点。

实例引导,自学阅读,讨论分析,对比归纳,认识实质。

学生举出已经认识的有机物;讲“有机物”一词的来源及有机物的.发展史。

1、什么是有机物?其组成元素有哪些?

2、有机物与无机物是否为毫无关系的两类物质?

3、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何在?

4、有机物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什么密切相关?

5、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具有什么意义?

自学阅读

学生回答、讨论,教师评价、分析、讲解,解决以上问题。

1、学生回答

2、举例:尿素和碳酸分子结构对比;用氰制醋;20xx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导电塑料;说明有机物和无机物并无截然区别。

3、从碳原子结构分析其化学键;从碳原子间可形成碳链,即使相同碳原子数时,又可有支链,可成环。说明种类繁多的原因。

4、分析:溶解性、熔沸点、导电性等物理特性与其分子极性和分子晶体有关;热稳定性、可燃性、反应慢且复杂与其碳原子结构,以碳为主,共价键结合,分子复杂有关。

5、cai展示化学将作为中心学科,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以及我国在高分子材料方面重点研究的项目等。

学生填表比较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性质不同点和导致原因。

1、课本64页第3题的(2)

2、有a、b两种有机物,它们都是碳、氢化合物,且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都是85.7%。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1.25g/l,b蒸气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1倍。求a、b的分子式。

学生解答后,教师评价。师生共同归纳求有机物分子式的

一般方法和思路。

课本65页第4题和73页第3、4题

1、本节课用自制的cai课件上,学生兴趣高,直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篇十三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篇十四

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什么”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都知道氧气的发现在化学史和科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推翻了错误的燃素学说,给整个化学领域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因为研究过程中的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因此“空气”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提供一种化学情境,使学生开始了解化学的历史以及化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的熏陶并逐步学习这些比知识更鲜活的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科学史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元思维,同时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教学流程是:

探究是指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模式,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并能够模仿此过程完成自己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实验、做出报告。

空气的组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研究空气的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定性和定量的概念,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性质,掌握空气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科学家对空气的研究,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想并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控制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的设计方法、验证实验的设计方法以及比较、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组成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2.应用前人的经验,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组成。

情境教学法、“探究的探究”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

录象《人与自然》片段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我们对于空气已经了如指掌了,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个笑话。

一位化学老师在自己的朋友面前大谈氧气的发现。这位老师说:“氧气是在18世纪才被发现的……”老师的朋友说:“既然这样,在此之前,人呼吸什么呢?”

大家为什么觉得这位老师的朋友很可笑呢?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关于空气的这点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但事实上是经过许多科学家经过几百年的研究才获得的。

1.1.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氧气占1/5

2.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空气原本就存在,只是人们没发现,而不是人们没发现之前,空气就不存在。

使用头脑风暴法调动学生回忆已有的有关空气的知识,扩充学生对于空气组成和性质的知识。

动画《拉瓦锡的实验》(旁白: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闭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他研究了剩余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又不能支持燃烧。

拉瓦锡又把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容器内加强热,得到了汞和可供给呼吸、可助燃的气体。

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阅读资料,组内讨论,分别汇报本组的想法和结论,并相互补充。分析并推测出表格空白的地方应该填写什么?(见表1)

通过抓取和多角度分析科学家实验的细节,探究其中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了解化学的生动具体的创造过程认识到任何重要的定理,都是前人通过实践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甚至多次失败,最后才得出的结果。

表1:

科学家功绩实验和现象你的结论伽利略(意大利)利用气泵使一个玻璃球灌足了空气,然后用天平称出它的重量;再把玻璃球下的活塞打开,发现玻璃球变轻了。托里拆利(伽利略的学生)在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中装满了水银,让开口的一端朝下插入装了一半水银的玻璃容器中,水银面的高度恰好是760毫米。梅猷(英国)1674年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块木板上,木板位于水面之上,然后用一个玻璃钟罩扣住蜡烛和水面。发现蜡烛在燃烧时,钟罩内的水面逐渐上升,最后,蜡烛火焰熄灭了,水面之上还存在一个大的空间。将一只白鼠装进另一个同样的装置内。发现随着白鼠呼吸时间的增长,水面在逐渐上升,到了最后水面再上升,而白鼠也就死亡了。把燃着的蜡烛和白鼠同时装进这样的装置内。现象:卢瑟福1772年把老鼠放在密闭器皿里,等到老鼠被闷死以后,再用氢氧化钾溶液除去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接着他又在老鼠已经不能生存的那种空气里放进一支点燃的蜡烛,发现它仍能继续燃烧片刻;等到蜡烛熄灭后,又放进一小粒白磷,白磷仍能在其中自燃。在密闭器皿中用燃烧白磷的方法将空气中助燃成分除去,所得到的剩余气体完全不能维持老鼠和麻雀的生命。舍勒(瑞典)1773年把硝酸钾放在曲颈甑中,曲颈甑的出口与一个膀胱做的气球相连。将曲颈甑放在炉火中加热,气球真的被一种气体充满了。把点燃的蜡烛放到气体中,气体燃烧得更猛烈了,放出耀眼的火光。将硝酸银、硝酸汞、氧氧化x软锰矿(二氧化锰)放在曲颈甑中加热,得到了同样的现象。普里斯特利1774年用聚焦的太阳光来加热红色的氧氧化x气体产生,把点燃的干木条放入这种气体中,木条燃烧放出刺眼的光,老鼠放入这种气体中,老鼠过得非常舒服。他吸过这种气体以后,身心一直觉得非常舒畅。

同学们对科学家的研究都进行了自己的评价,并从科学家的实验中获得了一些启示和结论,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科学家们分别从自己的实验中获得了什么,以及科学史对他们的评价。

如表2

观看投影,对比自己与科学家的结论。

表2

科学家科学家的结论功绩给我们的启示伽利略空气是有重量的证明空气的存在,空气是一种物质。物质是有质量和压力的。托里拆利空气是一种物质,空气有压力梅猷玻璃钟罩内的物体x同时被烛火燃烧和白鼠呼吸所消耗。证明空气的作用是助燃和助呼吸。对比实验方法、空白实验方法、控制变量实验方法。卢瑟福空气中助燃的成分很难完全除尽。把剩余的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称为“浊气”发现氮气能将空气中氧气完全除去的物质是白磷。舍勒称助燃的气体为“火空气”制得氧气并研究了其性质。遗憾!他们二人都是燃素学说的忠实信徒,绝不肯对其产生一丝一毫的怀疑。美国科学家韦克斯说“普利斯特利是氧的父亲,但他至死也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普里斯特利他告诉拉瓦锡发现和制得了一种助燃和助呼吸的气体,这种气体的助燃能力比空气强得多。拉瓦锡在大气(指空气)中并不是所有的空气(指气体)都可以呼吸,只有金属焙烧时,与金属化合的那部分空气才是合乎卫生的(指氧气可供呼吸),另一部分空气不能维持生命和助燃。认为他和舍勒、普里斯特利制得的气体是一种新化学元素,在1777年定名为oxygene。确定了空气的组成。,氮气n

2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

设计实验

1、证明空气的存在;2、确定空气的组成。

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烧杯、导气管、止水夹、火柴、气球、塑料瓶、试管、水杯、纸团;木炭、硫磺、红磷、铁丝、蜡烛(若需其他仪器和药品,请提出)

拉瓦锡的高明在于做了一个逆向实验,证明了氧化x分解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还在于他总结了前人的所有了发现,而且测定了准确组成——氧气占空气大约1/5。(教师:也就是说其他人所进行的测定是定性的,即知道是什么,而拉瓦锡进行的是定量的测定,不但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有多少)

拉瓦锡最高明的是他不相信空气“只有一种气体”组成,不相信燃素学说,这应该是探索空气中最艰难的。(教师:也就是说空气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研究的关键)

1、塑料瓶口上套气球,捏塑料瓶,气球鼓

2、试管连接单孔塞和导气管,导气管另一端放入水槽,手捂试管,水槽中有气泡。

3、团一个纸团塞到水杯里,向下插入水槽里,再迅速拿出,纸不湿

梅猷的实验,提示学生选择仪器,并组装。

卢瑟福的实验,提示学生选择白磷作为将氧气消耗完全的药品,但教师没有提供白磷,所以不同组有不同的选择。

应用从科学史中所获得的启示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用思维。

2、剩余的气体是否都是氮气?

3、实验中空气表现出了哪些性质,是哪种物质的性质?

作业1:完成空气存在和组成的探究报告

作业2:设计实验研究氮气和氧气的性质,并推测氮气和氧气的性质,根据氮气和氧气的性质得出用途。

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分析思维。

将学习到的经验应用于未知事物的探索,为学生的创造提供空间。

课题1空气

一、空气

1.性质: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2.组成: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纯净物和混合物

,氮气n

2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