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设计心理学的论文大全(15篇)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大全(15篇)

时间:2024-01-06 08:40:06 作者:翰墨

通过参考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优秀作文的结构和内容特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广告设计心理学的应用与影响分析论文

(一)内涵。

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心理学家对于积极心理学给出了不同的认知概念,在目前的研究领域中也尚未针对积极心理学的定义给出统一界定,但是整体而言,都认为积极心理学能够促使人感受到并得到更多的幸福,这便是积极心理学的内涵所在。在中国,人们所接受的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定义来源于谢尔顿等所著的《为什么积极心理学有其必然性》这一书中,提出积极心理学主要是针对人类的力量、人类的美德等这些积极心理进行探究,而在相关研究领域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如邵迎生给出的见解:认为积极心理学是针对人类的日常强项以及所呈现出的美德等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二)产生背景。

追究心理学的产生背景,最初是在1879年形成了独立的一门学科,而走进大众视野中并得到大众关注是从二战结束之后。之所以心理学在这一时期能够形成一股思潮,主要是在二战后,人们经历战争后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面对战争给人们精神上所带来的创伤,而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与运用则能够为治愈这一问题带来全新突破口。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并在运用于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积极心理学随之产生,并凸显出了人性化理念,突出强调人的价值,注重对人的潜力的激发,同时也强调以友爱、关怀以及鼓励的方式促使人产生积极心理,并产生辛福感。

二、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学意义。

(一)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进行的部分修正。

之所以说积极心理学的诞生,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所进行的部分修正,原因如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战争给人们的身心带来了严重的摧残,身体上的创伤轻则通过医治能够得到痊愈,重则会留下一辈子的身体残疾,进而使得相应的受害者心理产生了一定的问题;而即使是那些在战争过后幸运的逃过了所有身心伤害的人群,因战争改变了社会环境,以及对战争的恐惧等,同样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此背景下,心理学就扮演了治疗人们精神与心理疾病的“医生”这一角色,并走进了大众视野,同时也逐渐在演变,成为了医学的一种新模式,而原来所承担着的激发人们生活激情、帮助人们寻找幸福、挖掘并培养天才等的使命与功能逐渐消失。所以,在二战以后这一主流心理学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成为了治疗精神与心理疾病的“医生”。

在此过程中,传统心理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学诞生之初所被赋予的功能在逐渐消退,即“让世界上所有的生命过得更加的有意义”。而积极心理学的诞生,则重新促使心理学找回了本该属于自身的功能,针对传统心理学而言,也可谓是本质上发生了改变。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主要是针对人们积极情绪体验以及针对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等影响进行研究,所以在这一层意义上,积极心理学则是对传统心理学所进行的部分修正,促使心理学因积极心理学这一分支的融入变得更加的完善且具备了应用的功能与价值。

(二)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论中,所体现出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积极人性论的宣扬来促使传统心理学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是对心理学最初该具有的功能的恢复,促使心理学重新承担起了自身的使命。在此过程中,积极心理学展现出了一定的`社会意义,所传递的是一种博爱思想与人性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国家的强盛为百姓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中,人们也不会因为战争而受到身体与精神上的摧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表现出了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是因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环境下,促使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大,不良甚至负面情绪增多,可能是在工作中长期的积累致使心理问题随之产生,进而表现在一个人生活、情感、工作以及交际等各个方面中。而如何实现人文精神的重建,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下,其所强调的是对人性积极方面的关注,注重对人的优点与价值的挖掘,并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在实现对人性科学理解的基础上,以良好的干预来促使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积极心理学下,相应心理学家则能够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来面对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缺乏幸福感、感受幸福能力低的人群,通过激发个人的潜能与动机,挖掘人潜在的能力,不断提升其幸福感知能力,促使其在生活中寻找到希望,并具备努力的动力。事实上,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就是对人类人文关怀的探究与探析,是一门兼具理解与激情的一门学科理论,在积极心理学中全面的呈现出了心理学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三、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学等所表现出的价值。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类发展的学科,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打破了学科发展范围的束缚,在融入社会发展之中的同时,以关注人类发展、实现人性关怀理念的传播这一较高的姿态,展现在了社会大众面前。而对于社会而言,则就能够以此为积极的心理价值导向,进而为实现公正人道社会的打造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也使得社会价值导向的功能与价值更加的鲜明,在社会的变化中成名鲜明的旗帜来实现引导作用的发挥,这一作用的发挥就如同心理治疗师治疗心理疾病,针对不同的心理疾病患者,其就会以不同方式的运用来实现“对症下药”,所以所引起的变化自然而然不同,同时,如果采用不同的方式,最终所产生的结果相同,但是,的视听说材料使学生达到表面上对教材的掌握,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论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思辨能力的评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此外,教材之外的知识拓展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及理解能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贯穿在语言技能的培养之中。虽然笔者认为英语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开发思维、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但是也不能忽略语言学习的其他方面。因为在使用英语完成专业领域的任务时,我们既需要掌握语言技能,也要掌握运用语言技能的人文素养,如语体、文化、宗教等。

总而言之,从;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角度来讲,人是特定社会的整体文化精神的体现,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文化的熏陶,使人文知识转化为受教育者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应该同时注重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及人文性,把英语语言学习内容的传授与对学生品格的培养结合起来。

广告设计心理学的应用与影响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类专业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而创新性思维,也是广告设计专业学生获得良好发展的前提,本文从打破传统思维、注重观察力培养、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开发想象空间等方面进行高校广告设计教学方法的改进,以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期广告设计人才。

关键词:广告设计;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对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上岗位与专业之间的对接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个时期对创新思维人才的需求绝不低于任何一个时期,然而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以灌输、填鸭式教学为主,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文就高校广告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展开相关探析,以期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为我国的广告设计事业做贡献。

一、创新性思维概述。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复杂精神活动,创新性思维是指打破固有思维,在陈旧思维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创新思考,从而取得富有创造性的意见或方案的思维模式。创新性思维第一在“创”字,体现其独创性,创新思维不受传统惯性禁锢,思维超常规,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观点,敢怀疑、爱挑剔;创新思维第二在“新”字,体现其求异性,创新思维标新立异,出奇制胜,出奇制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挑战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在解题时,谋求多重解法;创新思维第三在联想性,在面对某一情境时,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能够从正反两方面思考,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1]创新思维第四在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的、系统的模式的束缚,学生在思考问题,制作设计时,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创新思维第五在综合性,学生的思维调节能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

二、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方法。

1、培养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人们全面深入观察事物的能力,观察能力越强,所获得的信息越多,由此而产生的想法也会越多,人的观察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可以在后天的训练中得到提高,这个例子很简单,就比如大家在玩找茬游戏时,刚开始会很难看出差别,玩多了之后,就很容易找到不同点,这就是在大量的观察力锻炼后的结果,因此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让学生设计同一款香水的广告时,让学生从这瓶香水的不同角度分别进行设计,通过这瓶香水,学生可以从香水的香型方面进行广告设计,也可以从其香水容器造型上进行设计,可以从企业文化、受众群体、原料提取等等各个方面进行这款香水的广告设计,教师在收集的设计稿中,优选出最具创造性思维的设计稿,并计入学期末的成绩评定中,来鼓励学生多多观察,多多思考。2、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能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绪,让学生在碰到问题时能迅速反应,并且其作出的反应都具有创造性,为了训练高校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应该运用创新型的教学策略,灵活展现课堂内容,例如,以一个小小的曲别针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2]记得在1987年我国在广西南宁市召开过一个“创造学会”的学术研讨会,当时在研讨会中讨论了曲别针的用途,如果进行发散思维的.考量,一枚小小的曲别针将会有几千几万种用途,我们也可以以此种类似的方法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从物体的各个方面展开思考,就像一枚小小的曲别针一样,得到成千上万的用法,以期得到独具风格的点子。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涉猎广泛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为发散性思维打好基础。3、注入情感因素人有情感,如果可以将情感注入到设计中,那么设计就会充满生命力,当前大部分学生的设计都采取客观、理性、保守的设计方法,但是,不管是天马行空的、还是中规中矩的,都是设计者思维的体现,都包含设计者的感性思维和情感体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能够将情感融洽的注入到设计中,而不是牵强附会,例如,sony相机的广告设计,外形是一个多层蛋糕,上面贴满了五颜六色的照片,意指摄下生命的足迹,从呱呱坠地到暮年光景,sony相机使你的生命历程永不随岁月而消逝,这种设计体现出了相机的功能本质,也抓住了人们想要留住青春年华的心理。

三、结语。

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思维壁垒,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广告设计水平,为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做好铺垫,为广告设计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白锦莲.“解析与重构”的创新思维培养——广告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探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

[2]王晓红.新媒体时代的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研究[j].青春岁月,2014,(16).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幼儿园建筑设计论文

农村地区作为人口最多的地方,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孩子上学。作为学前教育类型之一的幼儿园教育,针对的对象主要是3至6岁的儿童。为了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就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从学校开始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以促进儿童适应性、创新性的不断发展,让其个性得到充分体现,这样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出合适的人才。伴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重视,全国各地尤其是乡村正开始兴建许多新式的幼儿园以适应儿童的更好发展,同时乡村幼儿园也引进国内外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著名的蒙台梭利式教育法。这些新式教学都是秉承遵循人的成长规则和心理学原理,以激发幼儿在生理、心理和精神层次的发展。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就提出要尊重儿童的观念,鼓励孩子从内心去学习,把孩子的智慧与品格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教育的宗旨。当下,因为人们对传统教育的改变,蒙台梭利式幼儿园在全国各地兴起,这种举措得到了当地政府、教育机构以及孩子家长的热烈支持。譬如说,青岛明星幼儿园、北京神墨幼儿园培训机构;此外还有瑞吉欧式幼儿园、音思派教育等。以上所列述的都是一些大城市比较有特色的幼儿园,除了这些,在我国农村地区也陆续出现一些符合当地地方特色的幼儿园,适合孩子的全面发展。

乡村地区按其地方特性,幼儿园建筑设计分为三部分,幼儿生活用房、幼儿供应用房、幼儿服务用房以适应儿童的健康发展。

2.1生活用房。

因为农村地区土地便宜,人口较多。幼儿园在建设时都会布置几个生活用房,是用来给孩子提供休息、睡觉、生活的房间,并且房间设计要求很高,符合布局、采光、通风的要求。生活用房的.设计理念是方便孩子,所以房间有活动室、休息室、更衣间、卫生间等设置,同时在布局上也是很有讲究,对于使用频繁的房间一般设置在幼儿园的楼下,而休息室这样相对安静的房间一般设置在楼上。这就是在农村地区幼儿园的地方特色。

2.2服务用房。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不是特别发达,功能性用房设施配备比较简单,但也有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服务用房包括会议室、医务室、值班室、办公室等基本功能性用房。而对于这部分房间的布局主要是设置在首层,比如医务室、晨检室等房间因为事服务用房,需要方便使用而对于其他房间可以设置在相对高一层的楼层,互相隔开,避免相互干扰。也可单独设置使用应具体要求。

2.3附属用房。

附属用房一般是功能性不是很强的房间,主要是一些辅助作用比如食堂、茶水间、洗衣房等生活场所,他所需要占据的土地面积非常大,而迎合了乡村地区的建筑特点,土地丰富,面积宽广。一般是独立设置避免和其他房间相互干扰。一般情况下,幼儿园校区的建筑分为两种,集中式和分散式。在场地确定的条件下,应按要求设置协调好各个分区、房间的关系,以免造成干扰和浪费,使得其校区面积利用率最大。

3.1要突破孤立的班组空间。

中国的幼儿园建筑与国外的幼儿园建筑布局相差甚大,在我国农村幼儿园建筑主要是沿用固定的活动单元模式,所有的儿童就限制在几间房间或活动室中;而相比国外的幼儿园教室布局,他们多采用自由式的平面布局,围绕多功能厅来组织空间,打破原有教室独立封闭的班级空间,把以往传统的走廊连接教室的布局手法转换成儿童互动、游戏、社交的综合性空间。这样不仅扩大了孩子的活动范围,还促进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交往,从而形成生机勃勃的儿童天地。

3.2要突出交往空间的设计。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班级为基础,从而导致在我国农村幼儿园建筑模式趋向于管得太死的特点。从农村幼儿园的建筑方式上就可以看出,大小教室隔开,走廊长连,所有孩子都按年龄、班级分开在不同的教室,各班的老师和孩子互不往来,都是以班集体为中心。然而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早就证明,孩子要健康成长就必须和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和成人一起活动和游戏。所以应将幼儿园的建筑与其他不同性质的建筑结合在一起,可以和小学、中学、等其它的公共建筑一起联建,这样就可以让儿童和不同年龄段的人沟通交流。在不同人群的交往中,他们可以学到不同知识,开阔眼界,促进情感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建筑上突出交往空间的设计,打破分割、封闭格局,更多的为孩子创造公共的交往空间。

3.3要增强室外趣味空间的设计。

因为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所以对农村幼儿园建筑来说要求比较高,就必须要求面积较大的空旷的室外环境,用以设计满足儿童游戏、娱乐的场所。而游戏又是开发孩子智力和学习知识非常好的教学方式,比如冒险游戏、“连接体”游戏其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团队协作能力。农村幼儿园建筑只有迎合以上三点要求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教学提供自己的特色,使农村孩子能够真正的打破固有模式和城市幼儿园一样有自己的学习模式。

4结语。

面对人口众多的农村地区,孩子的教学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农村幼儿园建筑已经不单纯是一栋普普通通的房子了,他已经成了孩子们生活、学习、娱乐和交流的场所,是儿童可以进入自由畅游的工具。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师,应该从多方面角度去思考,为孩子建造一所良好、温馨、舒适、且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同时有利于孩子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多功能特色幼儿园空间。

作者:郑涛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路,卢健松.湖南耒阳市毛坪浙商希望小学[j].建筑学报,(07).。

[2]谢国杰.北京宝星国际小学及幼儿园[j].建筑学报,(09).。

[5]刘园园.幼儿园建筑设计要点浅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s2).

[6]马春梅.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园建筑设计要求[j].低温建筑设计,2008(06).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术水平提高,食品包装已不仅仅承担着运输、保护食品的原始功能性角色,而越来越向倾向于体现人类精神方面的需求。本文通过运用色彩心理学教育原理来剖析色彩在包装设计中运用的隐喻含义,同时针对色彩的通感效应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形式展开研究。

在当今消费社会、眼球经济的大背景下,食品包装作为承载食品运输、安全保护作用的同时,也以其琳琅满目、光彩夺目的色彩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

为了提升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各商家在包装设计上不断创新求变。在设计流程中,标志、文字、图形与承担了主要表现角色,设计师通过赋予不同的色彩来传达食品不同口味、不同风格,也会使消费者心理产生相应的变化,在现代营销中色彩在包装中作为引导区分同类产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提高市场占有率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色彩心理学是色彩通过其调性,即明度、纯度、色相三要素的不同组合变化来影响人类心理。商业色彩通过设计进行不同组合,在潜移默化中刺激人类的大脑,左右人类的心情,从而影响着购买决断。

人的心理对每种颜色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不同明度、纯度、色相的色彩结合所传达的情感不同,由于消费者受到不同的地域、性别、文化水平、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群体对色彩的感情作用的感受都有不同。再加上受众的情绪很多情况下受色彩的多样化和丰富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色彩心理学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色彩的冷暖、色彩的轻重、色彩的明暗、色彩的轻松与压力、色彩的平实与富贵、色彩的内向与外向等等,这些因素主要由色彩的三要素不同组合而成,共同作用于包装的整体色调,从而影响着受众心理,而这些各异的心理往往决定着下一步的行为。

商品的包装首先要满足其功能性诉求,主要是为了避免在运输途中损坏、变质从而用来承载和保护商品,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心理需求不断提升以及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商品尤其是食品的包装手段和设计手法多样化使人们对包装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美国著名销售心理学家路易·斯·切斯金曾通过大量研究对包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包装对消费者心理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左右他们对产品的认识和感受因而被称为“沉默而极具说服力的推销员”。

成功的食品包装色彩是食品华丽的外衣,通过色彩的冷暖、轻重、软硬、强弱赋予食品品牌标志、广告语(主体文字)、主图、配文等不同风格的诠释,并结合受众的联想与约定俗成的色彩视觉习惯来达到色彩这一视觉与受众对食品味觉、嗅觉的匹配,形成良好并具个性、系列性的产品形象。

在受众的心理上,对比度、饱和度相对适中的颜色能使人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比如在面积较大的橱柜中长期陈列过于鲜艳或过于冷色或暖色的商品,不但起不到美化橱窗的功能,反而让顾客产生烦躁或敬而远之的想法,从而销售量大打折扣。因此,研究顾客心理,掌握食品性质,恰当地将色彩运用在包装上,从而使食品主体与色彩包装高度吻合,从而提升市场占有率。

人类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感,由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分工完成,视觉即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物象,听觉即耳朵能听到的一切声音;味觉即味蕾所感知到的一切味道;嗅觉,是微粒在黏膜中的反映如:香,臭。味;味觉即味道,包括苦、辣、酸、甜、咸、鲜等各种味道。触觉即触感,包括触摸中感觉到的:冷热、滑涩、软硬、痛痒等各种触感。虽然五种感觉有各感觉器官分工明确,但在实际生活中,存在五感通感现象,即五种感觉相互穿插,共同作用于人类大脑及行为。

色彩灵活出现在食品包装设计中是设计师表现味觉的重要手段,通过色彩这一视觉手段表达食品的味觉效果,包括食品口味的浓淡,向受众传递食品相应味觉,绿色、紫色表达酸爽,橙色、黄色表达香甜、嫩脆的口感,深棕色表达巧克力、咖啡食品口味,食品色彩多选用高纯度色,色彩鲜艳,醒目的同时不易产生色彩偏差。

通过色彩心理研究,在食品包装中色彩的指示性除了表达包装的美观意义外,同时展示食品的内容及口味,通过设计元素的运用和气氛的烘托传递食品的味觉信息。

食品包装环节注重色彩的运用搭配与消费者购物行为的理论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瑞士著名精神病学家h·夏赫在其性格诊断法对色彩与性格的联系中得以阐述,即著名的“夏赫测试”。在测试中其发现:根据对事物的反应程度可以将人类分成三大类:形状-色彩反映型、色彩-形状反映型及色彩单纯反映型。所谓形状、色彩反映型人群较其他两类理性,认知事物以形状认主为主,不受情绪支配;色彩-形状反映型人群较为情绪化,认知事物多受色彩影响;最后一类色彩单纯反映型顾名思义最易受情绪左右,为色彩直接感受人群。

通过夏赫测试显示,食品包装设计中以色彩为主导的人群主要为后两种,也就是人群中的大部分,他们通过对食品包装中的色彩感知到购买行为的产生中更直接也更感性,这也是各大食品商家纷纷通过色彩鲜艳的外包装吸引手中的目的所在。

食品包装中色彩起着重要乃至关键的影响。据现代心理学相关研究显示:色彩能够第一时间捕捉人的注意力,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先感知的是色彩,前六秒能够捕捉到全部色彩信息的80%,被称为著名的“6秒效应”,而形体等其他因素占20%,直至数分钟后受众才能全面详细的看到所有要素。由此可见色彩更直接、迅速且容易被接受。由此可以看出色彩能直接捕捉人的注意力,并能优于文字、图形等更易被接受与消化。因此相当多企业将色彩设计看成是促销的杀手锏与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市场占有率、受众目标的重要策略。食品包装色彩通过其生动性、规范性、可延伸性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心理需求,从而使消费者从视觉感知到心理进而影响购买决策,真正提升市场占有率。

在食品的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无疑是视觉表现的重头戏,如何将色彩恰如其分地表达合适的产品风格对于提升销售量、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帮助。掌握色彩心理,通过色彩学、设计理论知识、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准确洞悉消费者心理需求方能设计出受大众欢迎的食品包装,真正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从而切实提升市场占有率。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幼儿园建筑设计论文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等学科领域密切相关,任何人试图从某个学科领域或者穷尽其众多领域作出全面的界定都颇为困难。此外,环境心理学研究主题的不断调整,大量跨专业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呈现也加大了概括总结的难度。

关于环境心理学界定,国外学者也是见仁见智。费舍、贝尔与鲍姆等人认为,环境心理学是对行为和构造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去研究环境与心理的关系,是环境心理学的两大任务。人的行为活动既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又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状态对环境做出相应的回应而改变或者适应环境。心理学的一些分支中通常存在应用和理论研究取向的差异,在环境心理学内则相对缺乏这种区别,其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在于鉴别问题,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寻求解决之道。早在1970年,普罗桑斯基就给出环境心理学是环境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东西的笼统说法。1976年,普罗桑斯基将环境心理学定义为试图确定人的行为和体验与其建造的环境之间的经验和理论关系的科学。1990年,他将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修改为是研究人与他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比较分析普罗桑斯基的三次界定,他对环境心理学本身,尤其是环境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更加具体,从人工环境到所处环境定位的变化,切实地说明以整体的、生态的和系统的视角来认识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后来,麦肯鲁对环境心理学作出了与普罗桑斯基完全相同的概念界定。此外,坎特和克莱柯认为,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领域,它探讨和分析了人的经验和活动与相关的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学者伍麟认为,环境心理学着重探讨人与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环境心理学作出的互动及其规律,追求在满足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条件下实现人的合理需要。这种说法很具体,与环境心理学有关的多种机构的宗旨很相似。

补充一点,斯图克尔斯认为,环境心理学是一个有着深刻的科学成就却冒着形成弥漫性身份风险的领域。克莱柯对此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环境心理学作为一种显著的研究方案,如今己获得一个显明的身份。此外,有人认为,环境心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经历了一次错误的开端。布鲁斯维克、勒温、姆利和赫尔派克将环境心理学命名为心理环境,认为环境心理学是生物学方法手册的部分。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不应该是人造个体化的心理生活,而应该是就其所依赖的真实环境的心理生活。此处的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或者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环境。从以上的几种概念界定可以看出,上述学者对环境心理学界定有着根本的一致性,都认同或者肯定、重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以上论述中,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环境心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所以,环境心理学的学科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心理学以人的`信念、需求与价值为核心。

环境心理学是在个体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下催生的学科,适逢当时的学术界实用主义盛行,在实用主义氛围的影响下环境心理学也具备非常浓厚的“以人为中心”的实用主义色彩。环境心理学主张研究应该满足个体的信念、需求与价值,因而在研究中都是以个体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其最终的研究目的也是为了提升、改善个体的生活质量,将人的价值放在首位。与传统的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不同,环境心理学摒弃了严格的实验设计,原因在于在环境心理学产生之初,心理学研究者尝试通过社会心理学解决现实问题(诸如种族歧视、人际淡漠、噪音污染等),但是受传统心理学研究训练的研究者们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束手无策,进而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的反思:传统心理学研究忽视了个体的真实需求。而环境心理学则试图改善不足,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上提倡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只要是可以行之有效地解决研究问题的方法便是好方法。在这种实用主义基调的影响下,环境心理学主张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研究中以鉴别问题、解决问题,以满足个体的需求为中心。

第二,环境心理学坚持人——环境的交互作用观。

环境心理学摒弃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实际环境的复杂性。由于现实的环境状况过于复杂,传统心理学主张的单一的因果决定论并不适用于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主张将个体的行为、心理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采用多维度交互作用的解释框架。环境心理学认为简单的“刺激一反应”因果决定论无法准确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即使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觉知,也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个体对空间的感知不仅受到环境刺激的影响,个体本身也会影响对其所处环境的感知。环境心理学对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进行研究,考察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与特点,分析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物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文化背景对人——环境交互系统的作用,致力于建立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理论,为环境心理学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

第三,环境心理学是以鉴别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应用科学。

环境心理学是在应用中产生的学科,鉴别问题、解决问题是其研究的核心。与心理学的其他领域不同,环境心理学并不是在建立好理论模型和系统研究方法以后产生的,而是心理学研究者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借用不同学科的多元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最后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措施。因而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根基相对薄弱,缺乏一个统一、系统的理论框架整合目前存在的研究。但是在最近的环境心理学发展中,研究者开始注重对理论环节的建设,同时也在坚持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女性逐渐走向社会,同时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也是提供给女性的。但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很多幼儿在成长到3~5岁阶段,就处于一个尴尬期,没有家长的看护,又没到入学的年龄,所以幼儿园就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入手,重点分析幼儿园在户外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内容,以及设计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对幼儿心理状态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到幼儿的需求,以期能够设计出适合幼儿发展的户外空间,为幼儿创造更加舒适的幼儿园生活环境。

作为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幼儿园还需要在各个方面空间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结合孩子成长的需求,尽可能的设计出幼儿需要的活动场所,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幼儿娱乐和玩耍的户外空间。主要就是由于户外空间是幼儿在园中主要的娱乐场所,也是幼儿成长阶段非常需要的娱乐内容,所以幼儿园在针对户外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加倍重视。因此本文结合儿童的心理学特点,重点分析幼儿园户外空间的设计,以期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娱乐场所。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成年人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具现阶段我国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孩子的幼儿期在3~6岁,这也处于幼儿成长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一般需要在幼儿园中学习。由此可见,幼儿园对于幼儿的教育属于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幼儿园中户外空间,是幼儿园所有设施构成的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在幼儿园中主要的活动都在户外设施中进行。国外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儿童接受户外游戏是最好的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同时也有心理学家表示,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眼前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能够在基础上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幼儿园中优秀的户外设计能够为幼儿提供游戏的场地,这也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因此幼儿园中户外空间的设计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据调查和研究显示,幼儿园生活是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儿童心理学主要就是针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重点揭示幼儿的心理活动特点,还有心理状态以及思维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相关学者能够了解到幼儿对于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这样也能够对幼儿园的建设进行辅助,以此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1、划分不同类型的游戏空间。

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在分析儿童和游戏之间的关系上看,对于游戏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类型:游戏可见,儿童在幼儿园中所玩的游戏有着不同的意义,同样的不同的游戏方式对于幼儿产生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对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还需要重点划分游戏的种类,分区域的为幼儿提供由此场地,这也是户外活动空间在设计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2、关注特殊儿童,给予关怀。

很多幼儿园中都不可避免的会接收身体上存在残缺的幼儿,这样的幼儿不能够向别的孩子一样游戏和娱乐,同时很多孩子会对这一类特殊儿童出现排除的现象,导致特殊儿童无法融入到集体中。甚至有些肢体上存在残疾的幼儿也无法加入到一些游戏之中。所以幼儿园对于特殊儿童还需要给予更好的爱护,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够帮助特殊儿童走出阴影。由于每一个特殊儿童的情况都不相同,所以在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按照儿童的特点,加上比较丰富的色彩和声音,这样能够有效刺激幼儿的神经,保证幼儿能够适当参与到游戏之中。

3、尊重丰富多彩的设计要素。

心理学家任务,幼儿的感觉、听觉、注意力和记忆以及思维等在这一阶段会处于快速的发展期,但是各种感官的发展依然依赖的是幼儿的身体机能是否充分敞开,接受刺激。因此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给予幼儿丰富的环境,还需要遵循幼儿的兴趣。

(1)利用植物造景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阶段,想要选择植物种类,还需要首先考虑生命力顽强,便于管理的物种,其次才是靠考虑到植物的功能。儿童对于形状奇特,色彩鲜明的植物会产生比较多的兴趣。因此在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如果选择了比较多的植物,会激发幼儿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幼儿在观察植物的形态之后,也能够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力。这些都是力求为幼儿营造出色彩斑斓的世界,能够满足幼儿的天性和活动需求。

(2)多使用游乐器械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但是幼儿阶段也是最短暂的,儿童的心灵和世界永远是最纯洁的圣地。所以幼儿所成长的环境也需要保证幼儿的纯净,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能够促进幼儿长久发展。因此机械在孩子的游戏中能够最大程度的锻炼和发展幼儿的脑力和体力,因此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置的过程中,还需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向幼儿提出最新的要求,并且保证幼儿的发展水平之间能够相互符合。只要满足幼儿的各项需求,户外活动空间都能够在根本上推动幼儿的心理发展。但是如果户外活动仅仅限制在秋千和滑梯这种常见的娱乐设施中,幼儿很容易出现乏味的现象。因此在户外活动设计阶段,还需要尽量寻求具有挑战性和选择性的游戏器械,同时需要保证器械的安全性,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和探讨的内容能够看出,幼儿在幼儿园中生活的时间相对比较长,甚至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把幼儿长期放在幼儿园,所以幼儿园中的各项设施都和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能够看出,幼儿成长阶段对于户外娱乐设施的需求量非常大。幼儿的天性就是游戏和玩耍,因此对于幼儿园户外设施的要求也非常高。针对幼儿的心理状态能够看出,对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更多的设计依然需要遵循人性化和科学的指导,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改善幼儿的生活环境,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户外娱乐空间。因此经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给幼儿园的户外空间设计提供有效的建议。

[2]王玮,王喆.参与式幼儿园空间营造设计框架与实践——基于儿童权利、能力和发展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16,01:9-18.

[3]刘素,齐彤,张妮妮.幼儿园户外游戏场的现状及改进策略——以长春市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04:6-8.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设计艺术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情感设计上来说它是从设计使用等过程中理解情感体验的一种设计。包括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等层次。著名的青蛙设计公司有句口号:“设计追随激情”,该公司的设计师特穆斯说:“我相信顾客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他们购买的是令人愉悦的形式、体验和自我认同”。所以这里说的情感设计不是以情感为目的,而主要是艺术设计师通过对目标受众的情感一般规律来进行研究与分析,使设计能够更加准确地有意识激发人们某种情感,让设计作品更好地实现自身目的性的一种设计。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设计艺术心理学就是一门新兴的重要设计学科,而在设计艺术心理学中运用方面的情感设计,是现今社会最为流行与认可的一种设计趋势。设计艺术心理学是所有设计与消费心理学相互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门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在设计活动中,包括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活动,如何符合审美的规律,遵循消费行为规律,把握受众群心理,提升品牌凝聚力,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设计艺术心理具体在设计中的运用,有很多方法,但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可用性设计与情感设计。可用性设计,是以提高产品的可用性作用核心理念的设计,它是一种“以用户为核心的设计”。包括在产品的功能、使用等方面。而在设计艺术心理学中运用方面的情感设计,是现今社会最为流行与认可的一种设计趋势。情感设计就是在设计、使用等过程中理解情感体验的一种设计。因为每个人情感因素的关系,设计物中的情感体验自始至终都脱离不了功利性的目的,它在表达设计者的情感同时,也要或多或少的迎合受众群体的情感取向。例如在一些工业设计中,造型的简练、刚硬,体现设计品的一种速度与效率;在一些平面设计中,警告性标志采用的黄、黑对比色彩,给人刺激、危险、警惕感;在一些环境设计中,利用墙纸的组合运用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体验等等。

在理解一项设计作品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时,主要从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三个层次入手,进行理解分析。

一、首先形的情感,形表现在很多方面,有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有立体构成中的体、结构等。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都是相对。相对孤立、小的点,对于面来说就显得独立、叛逆,所以一幅画面上的几点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而一定数量的点聚合起来,形成某种主观轮廓,这就变成了每个人心中不同的理解。当点汇聚成线的时候,有几种形式,包括直线、折线和曲线。直线给人感觉紧张、有目的性,还给人带来一种指向性的心理暗示。寒冷和平坦是它的基调”,“表现无限的寒冷运动”是它给人们带来情感基调。直线交叉为折线,锐角的折线最紧张,但也表现出积极和主动,角度超过直角后,它表现的紧张程度慢慢缓解而趋向了平稳,还伴随着一种慵懒与被动。而当折线形成曲线时则表达了一种忍耐与城府,给人一种含蓄成熟的情感心理。在中国,对面的认识也有很多,比如中国人最爱的“圆”形,它给人带来的直接情感因素就是团圆、圆满,也表示一种中庸的、成熟的为人处事的态度。面合围形成体,体的情感体验是靠它的外部特征。具象的外部特征唤醒人们对于真实物体的情感,比如物体的拟人形态,迎合了孩子的天真、好奇的特点。而抽象的外部特征,就依靠它的线条来体现。流畅线条的体,给人带来动感、韵律的情感体验,直线条的体,更多的是科技、未来的感受。

二、然后色彩的情感,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这表明了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是最普遍与直接的。色彩有很多种分类,每种分类给人的情感体验却大不相同。比如冷色给人宁静或者消极的情感暗示,而暖色给人带来积极或者刺激的感受。还有在人们的印象中,某些物体的色彩还形成了固有的概念,在消费行为学中,人们经常根据他们对于物品色彩的常识经验来限定色彩的用途。例如红色在中国的文化中代表着吉祥与喜庆,金银色则显示一种高档感和尊贵性。此外,固有色还是色彩联想产生的原因之一,人们将物体的固有色与该物体本身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具象的思维,比如蓝色表示蓝天、海洋;橙色表示桔子、阳光等。色彩的概念会使人们在一定场合对色彩产生一定的好恶情感,瓦伦丁在《美的实验心理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认为她把绿色看成黄绿色的时候,便会讨厌绿色,而当她把绿色看成是秋天树叶上常见的褪了色的褐绿色时便会喜欢绿色。从这个例子可看出主体对于联想内容的记忆、所持的态度,对他们欣赏这些要素而产生的情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三、最后材料的情感,材料本身并没有情感,它的情感是来源于人们对它的材质所产生的感受,即质感。不同质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引起一定的联想,人们就对材料产生了一种联想层面上的情感。

总之,情感设计在设计心理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只要合理设计,可以使设计达到催人发奋与进步的积极目的,就是我们艺术心里学的积极表现。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幼儿园建筑设计论文

建筑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可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当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事物的创新之中,其主要的思维模式包括逆行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和菱形思维模式等。在建设设计中,灵活运用这设计模式,可实现建筑设计理论的更新,以及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等。本文即分析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1、可拓思维模式的概念。

在之前的建筑设计中,问题的解决主要归功于设计者的灵感、构思和经验等等,但是遇到无法通过灵感等解决的难题时,设计者往往束手无策。而这主要是因为设计者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推导方法。因此,建筑学要想走向科学化、计算机化和智能化,必须走定性和定量化的路子。而可拓学所提供的传导、逆行以及菱形、共轭等思维模式,为建筑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可拓思维模式对逆向思维模式的重视不亚于创新学。在建筑设计中,合理运用逆向思维模式,可打破人们习惯于从正面认识问题的习惯,而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一旦形成,往往具有单向性、逻辑性和固定性等。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采用逆向思维模式进行创新设计,可形成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三个位置只能选择其中之一。这样的设计存在明显的缺点,但如果采用逆向思维模式,灵活设计室内的楼梯和栏板,则可较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受到较好的设计效果。

逻辑思维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经过人脑加工后的思维,因此思维逻辑对人们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建筑设计当中,以逻辑思维为重要基础的理性思考,是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设计师拥有丰富的素材,同时还需要认真思考影响设计的各种因素,运、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模式,才能摆脱旧有思维模式的束缚,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因此,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当中,其不仅仅是一个为了在意象当中发掘特色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科学合理设计方法的过程。

从思维发展角度将,可拓思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形式化的逻辑思维,第二是普通逻辑思维,第三是辩证逻辑思维。

2、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2.1建筑设计创新与逆向思维模式的关系。

可拓思维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逆向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模式,从根本上说是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去寻找变通的一个思维过程。因此,逆向思维也就打破了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性,其虽然具有一定的冲击性,但由于其往往可以给人们带来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因此在建筑设计创新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逆向思维是人们进行创新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可拓思维模式当中,经常用逆行思维主要是利用反物元、非物元和逆事元等来进行变换。逆向思维模式主要是思维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而形式的变化是非常多样的,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人员灵活运用逆向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

举例来说,卢浮宫增建工程是运用逆向思维模式的典范。贝聿铭在古典建筑群当中,一反常态地增加了玻璃与钢结构的透明金字塔,其在结构、材料和造型等方面均与周围的古典建筑不同,但是却收到了很好的设计效果,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成为建筑设计领域公认的典范之作。

2.2建筑设计创新与传导思维模式的关系。

传导变换指的是由一种既有的事物,通过相应的变换而产生另外一种事物的过程;而在这一变换过程中所引起的变换效应便叫做传导效应。

传导思维模式是一种不能直接用来解决问题,而只能通过变换的`方式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而这一问题解决过程所用的思维模式也就是传导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应用于建筑设计创新当中,可对建筑设计创新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而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不乏这方面的经典案例。

北宋时期,由丁渭负责设计建造的皇城,应用最多的理念便是传导思维理念。而在现当代,也不乏运用传导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经典案例。比如闻名遐迩的上海“新天地”便运用了传导思维模式,设计者以上海的石库门旧址为基础,设计出集商业、文化以及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大型商业区,而在商业区的周边配备人工湖、住宅区和写字楼等,推动了上海“新天地”的高速发展。

2.3建筑设计创新与共轭思维模式的关系。

不管是哪种事物,均具有虚实、显潜以及软硬、正负四个共轭部分,而在一定的条件之下,这四个部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若想全面深入了解事物,就必须对事物的共轭部分有一定的了解。而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共轭思维模式也是可拓思维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事实上,在建筑设计创新中,一般情况下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设计难题,而其中有一些难题一时之间可能无法有效解决,也没有过类似的设计经验,设计条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而这些问题,有的是显现的,有的是潜在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直接的,这就需要通过设计者运用共轭思维来解决这类问题。

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引导下,东京的设计者们设计出了著名的东京体育馆。东京体院馆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体育馆,该体育馆的设计,既做到了不影响周围的建筑物,同时又创造出了独特的景观。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采用比较张扬的设计手法,而是因地制宜,通盘考虑场地的高差变化等,深埋了大部分的体院馆,从而大幅降低了天际线。从共轭思维的角度来分析,该体院馆与周围的环境和地貌达到了和谐共生的效果,从而实现了预期的目的。

2.4建筑设计创新与菱形思维模式的关系。

菱形思维包括两种,一种是发散思维,一种是收敛性思维。由发散思维向收敛性思维转变的过程叫做一级菱形思维。而在一级菱形思维的基础上,又可以延伸出来多级菱形思维。

菱形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其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应用的过程就称之为菱形思维模式。但是在当前的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应用菱形思维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收敛性思维模式的运用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是明确设计的目的;而这是所有建筑设计首先需要明确的,在设计中遇到问题时尤其要明确这一点,进而可以有效避免建筑设计的盲目性;第二是创新性;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必须体现出菱形思维;第三是可行性;建筑设计创新离不开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其不等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因此建筑设计必须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在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3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镇用地日益紧张,而这也促进了建筑功能的多样化;而建筑功能的多样化给建筑设计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可拓思维模式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的关系,主要分析了逆向思维模式、菱形思维模式、共轭思维模式和传导思维模式与建筑设计创新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本文从身心健康、和谐消费、积极幻想和心理咨询这四个方面论述了积极心理学对我们的启示,从而让积极心理学能更好成为人类的福祉。

提到心理学,人们可能更多的是想到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和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长期以来,心理学主要关注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和病态人格及异常行为,而正常行为却常被忽视。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的品质,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活得更幸福和更有意义。于是,积极心理学便应运而生,并从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哈佛等众多高校,积极心理学是最受欢迎的课程,足以说明其影响力。

究竟我们能从积极心理学中学到什么?得到哪些启示?答案很多,本文将从身心健康、和谐消费、积极幻想和心理咨询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此之前,我想先对积极心理学做个简单的介绍。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运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一面,为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seligman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他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在1998年《apamonitoronline》的一篇文章上,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3个使命:(1)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患;(2)让人生活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3)鉴别和培养天才。由于心理学界过去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所以现在有必要提倡积极心理学,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从此,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积极心理学有三大基础任务。第一是研究积极情绪;第二是研究积极特质,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当然能力也很重要,如智慧和运动技能等;第三是研究积极组织系统,例如民主的社会、团结的家庭以及言论自由等。

3。1关于身心健康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与运用有助于人们更长寿。人可以活多长以及那些情况会缩短人的寿命,是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有太多的混淆变量使科学家无法分离出真正的原因。但在修道院里,修女们过着有规律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吃同样的食物,不吸烟也不喝酒;他们有相似的生育和婚姻史;拥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和医疗条件。很多混淆变量在此都被剔除,但是这些修女的寿命和健康情况仍然有很大的差别。当研究者把180位修女的自传拿出来研读时,一个惊人的差异显现了。欧潘修女(98岁仍然很健康,几乎没生过病)用了“非常愉快”、“很开心地期待”这两个表达幸福感的积极字眼;相反,丹那莉修女的自传中找不到一丝积极的气息。再请对这些修女的寿命毫不知情的人,针对其自传中所传达出的积极感受进行评分时,发现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90%超过85岁仍然活着,落在没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34%的超过85岁仍然在世;同样,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到94岁时仍有34%的人在世,而落在没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11%仍然在世。以上差异真的是来自她们自传中所传递出的幸福感的不同吗?这种差异也许是因为她们表达出幸福感的程度、对未来期盼的程度、虔诚奉献的程度,甚至是自传写得好坏的程度等变量引起的,但是研究发现这些变量都不相关,唯一相关的是她们在自传中所表达出的幸福感的强烈程度。上述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中有关幸福感的研究,对人们能更加长寿有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治疗虽然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但它的实践却在上世纪的20年代初就已出现。积极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指出,长期以来的`心理治疗一直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即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对病人的病痛的评估或治疗上,大量研究一些外在的紧张性刺激给病人心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致力于修复病人有缺陷的习惯、动机、大脑和悲伤的童年。积极心理治疗则与此相反,它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自身的各种能力上而不是集中在病人的疾病上。积极心理治疗有一个预设:病人有生病能力的同时也有健康的能力,治疗者的任务是激发和巩固病人获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消除病人生病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是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从而弥补传统心理治疗的空挡,体现出更大的人性意义,病人更容易接受,治疗效果也更好。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什么都失去了的、抑郁的或想要自杀的人,在意的不仅仅是解除痛苦,他们更需要的是美德、生命目的和生命意义。引发积极的情绪会帮助我们抵挡令人痛苦的心理疾病。积极情绪就像防震保护层一样,使我们不受伤害,使我们在悲伤绝望中重新崛起。好的心理治疗不仅能疗伤,还能帮助人们发现并培育自己的优势和美德。

3。3关于和谐消费问题的启示。

和谐消费旨在塑造和谐健康的消费市场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它的基本原则与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和主旨是相符合的。和谐消费的要点是以人为本、尊重他人和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强调了消费者是和谐运转的消费系统中的核心;尊重他人,强调了在满足个人消费需求的同时,要限制贫富消费差距过大;尊重自然,强调了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障子孙后代的利益。

积极心理学也强调以人为本,旨在揭示在既定的物质财富水平下,如何通过改变物质财富(作为外部因素)的呈现方式和选择手段,最大化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它可以为引导正确消费,控制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消费等不合理的现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会使商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制造出由大量的废弃商品及商品包装组成的垃圾,从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违背了尊重自然的原则;同时也加剧了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违背了尊重他人的原则。因此,积极心理学通过对外部物质财富的呈现方式和属性对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揭示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性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的危害,揭示和谐消费所应具备的特点和内涵,从而进一步提出引导和促进和谐消费的建议和启示。

积极幻想这一概念是由taylor和brown于1988年最早在学术界提出的,他们认为积极幻想是个体在生活中或面临威胁性情境、压力性事件时所做出的一种对自我、现实生活和未来的消极方面的认知过滤,这种过滤是以歪曲表征的方式投射到个体的自我意识中。因为积极幻想显示了个体对现实的积极把握和乐观知觉,同时也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尊的一种保护,所以虽然它是对现实的一种背离,但它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积极心理适应。

积极幻想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心理健康领域、调节心理资源领域、恋爱关系领域和跨文化领域。它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夸大个人对现实的控制感和对未来的盲目乐观。积极幻想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它有助于个体在威胁情境下或应激事件中获得良好适应,特别是随着当代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幻想正越来越受到各个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也将更好更多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带给了人们激情、挑战和质疑。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发展和前进的,但它无论怎么发展,最终目的都是要造福于人类。心理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积极心理学更能有效帮助人们发展自身优势,促进自己与他人的成长。通过全体心理学工作者前仆后继的各项研究工作,我们相信积极心理学一定能成为人类的福祉。

设计心理学论文

《thedesignofeverydaythings》的中文翻译书名为《设计心理学》,更直白的英文翻译实际上应该是《日常用品的设计原则》,但是译者为什么要翻译成《设计心理学》呢?这里面和心理学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也很好理解,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日用品,比如门、电灯开关、电话、手机、冰箱、微波炉等,这些产品有的设计得好,有的设计的很糟糕,但是评判标准是什么?究竟一件产品怎么样设计就算是好,怎么就算不好呢?这就涉及到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因为任何一个用品都是要被人所运用的,无论是直接使用还是间接使用,总之最终都是要和人产生一定的互动作用,如果用更专业一点的词汇,就叫做“交互作用”。一件设计很好的产品一定与使用者在既有的心理模式上相一致,而设计很糟糕的产品正好相反,它不仅不能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还会给用户造成麻烦,会让用户不知所措,甚至抓狂。《设计心理学》这本书的作者致力于通过此书向人们解释,一个好的产品通常会具备哪些设计原则,而只有遵守了这些原则,才能设计出好的产品。

本书的第一篇推荐序言,名字叫“设计是无言的服务”,总结得很精辟。在解释什么是“无言的服务”时,应该先弄懂什么是“有言的服务”。所谓“有言的服务”实际上也很好理解,就是需要有人亲自在现场为用户提供一种无形的帮助,比如接待人员、客户中心的工作人员、礼仪小姐等是最常见的“有言的服务”,而“无言的服务”即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不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对产品的使用,一件产品设计得好与坏,不需要让现场指导人员或者设计人员告诉使用者怎么做,而是由使用者自己体验完成对产品的使用。“设计”可以产品实物为载体为使用者提供好的、方便的服务,也可以通过拙劣的产品使用方法为使用者提供糟糕的服务。这就是我认为的“设计是无言的服务”。

在作者的新版序言中,介绍了本书自出版以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不断地帮助设计人员改进产品的使用,通过几个简单的设计原则就把最本质的道理说了出来。虽然这本书出版较早,里面有些产品已经在现在过时了,但是产品的设计历程中,那些有用的思考方式却仍然值得借鉴,而且,虽然这本书讨论的主要还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日用品,更偏向于“实体”,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已经大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新的高科技产品每天都在陆陆续续地被人们发明出来,有些产品的的确确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甚至有人预言,“未来之屋”这种全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就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普及。手机客户端中的各种应用程序、iphone4、微博、微信等这些新的玩意也正在改变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本书最重要的3个重点:

1、不是你的错:这是对用户说的话。即当你不能很好的使用一件产品的时候,不能就认为自比较愚蠢,而应该把这种错误归罪给产品的设计人员。

2、设计原则:书中最有价值的论点——概念模式、可视性、匹配原则、反馈原则、限制因素、预设用途。

3、观察力:通过本书可以学会如何观察自己、观察别人。同时在观察的基础之上要学会进行角色扮演(persona)。尤其是做产品的同学,要学会站在用户的角度上看产品、设计产品。

这些新的高科技产品依然遵循着《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中所说的几个原则,为什么?因为无论一件产品所用到的技术多么先进、多么高深,它终归是要被用户所使用的,如果一件产品不能实质性地解决用户的问题,那么及时是再好的外观设计和技术水平也无济于事。产品的外观在变,但是用户的本质需求不变,而人们的需求来源于心理学中的马斯洛理论,技术在变,但是人不变。技术是一种知识,而心理学是属于跨领域的学科,是用来结识知识的知识,因此是一种更高级的、更贴近理性、更接近事物本质的一门学科,数学也是如此。这种帮助掌握知识的知识,更值得研究。心理学不仅是方法论(告诉你如何解决一些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的学科,而且也是认识论(帮会你更好地认识你周围的世界)的学科,因此它是一门让人变得聪明的学科,就像哲学一样。所以这本书叫做《设计心理学》会更好,因为设计本身也是一门很跨学科的东西,是一个开放系统,这种各样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但终归都是为人服务,所以研究透彻人的心理模式是做好产品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质。

个人小总结:

研究产品最基本的步骤:举例、抽象、类比、总结、实战。

具体到某一款产品上时:

第一,应该知道它是做什么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也就是先举例说明一款产品;

第二,画出这款产品的工作流程图,抽象化得流程图便于理解产品的各个模块的工作原理,图总是能比文字表达的更直观、更清晰。这一步对应的就是抽象。

第三,之后就是类比,即竞品分析,找一找与该款产品提供类似更能或者满足相同用户需求的产品有哪些。通过几个维度,例如本质需求、功能点、易用性、可行性、成本、美观度等一一做对比,从而发现为满足的需求,对产品做以改进,弥补设计漏洞。这一步就是类比。

第四,通过竞品分析,总结出需要保持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更够从别人的优点中学到可以copy的东西(这里的抄袭不是简单的表层性的、功能性的抄袭,而是概念性的抄袭),总结出有价值的,可以商业化的(或者说商业可行性)的东西。

第五,最后就是实践,即做款独具特色(pod),又保持原有的同类产品基本功能(pop),做一款综合水平上超过群殴他竞品的好产品来,从而为用户创造价值。这就是实践,做产品最需要的也是这个。

以上是我总结的做产品研究的基本步骤,还很菜呢。如果用更为简练的表达来说明一款成功产品需要具备的哪几个条件的话,那就是为用户创造价值、技术上具备可行性、产品上具备可用性(摘自《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中的一句话)。

设计心理学论文

尤其是导语的最后一句,设计是一种平衡与和谐,光有艺术美只能是画,只有易用性只是一个普通的东西,缺乏美感。全书着重强调易用性,关注用户的心理需求。例子:诺曼门,当用户站在一扇门前,不知道是推还是拉打开门,这样的门就是诺曼门。设计师设计门的时候也许注意到门摆在面前很美,然而没有关注使用者的需求,这样的门是失败的。

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设计产品必须按照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的原则。何为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的原则?可以从两方面说明: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型;可视性。何为概念模型,人们通过经验等形成的模型为心理模型,当出示的产品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与自己心里形成的相同时,这个概念模型才是好的。可视性?当人们看见一个产品时,就知道如何操作,这样的产品才是可视性比较好的。

举个例子,为什么什么汽车却比复杂的电话系统易学易用,因为汽车的可视性程度高,控制与被控制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匹配关系,每一个控制器通常只有单一的功能,因此信息反馈清晰快捷,整个系统易被用户理解。

技术能使产品的功能增多,简化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又同时把产品变得难学难用。所以,这也就突显了设计师在其中的作用。技术进步带来的矛盾不应当作为拙劣设计的借口,设计应该以用户为中心。

然而当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如果出现错误时,用户就会怪罪自己,而不是去怀疑产品的问题。这就牵扯到了用户心理的问题。

1人们习惯于对外界事物加以解释。当人们使用空调时,会觉得开的温度越高,室温就会升的越快。这就是一种错误的心理模型。

2找错怪罪的对象,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环境,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于性格。这也是用户为什么遇到产品错误时,怀疑自己的问题。

3习以为常的无助感。在用户使用产品时,多次出现错误时,就会陷入无助状态。

4被教出来的无助感。当产品的设计糟糕时,容易使用户发生误解,再加上错误的心里模型不良的反馈,就会越来越无助。

以上就是人们使用产品会出现的状况。当一个产品在人们眼前时,会执行一系列动作。行动分为7个阶段:首先用户确定目标,即使用产品,中。然后确定动作的意图,使用产品要干什么。明确行动的内容,怎么使用产品达到自己的目的。然后开始执行。动作执行后,会有一系列的反馈,即外部世界会有变化。用户感知到了变化后,就尝试去解释,当然一些理所当然的变化就没多在意。最后评估这次行动的结果,是否达到的目标使自己满意。

应用心理学原理设计论文

摘要:焊接工艺是焊接生产的核心内容,焊接工艺贯穿于焊接结构生产的全过程,为了高质量的完成焊接产品,在焊接工艺方面需要注意焊接工艺的合理性、先进性、正确性,这些特性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焊接质量。焊接工艺的设计直接影响了焊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焊接工艺设计原理越来越被企业的管理者所重视。

关键词:焊接工艺;主要内容;设计阶段。

1、焊接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焊接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工艺设计贯穿始终。焊接企业生产的产品类型、产品结构、工艺装备、生产技术水平等都与焊接工艺设计紧密相关,但工艺设计人员实际操作经验以及生产管理体制对焊接产品也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加强对焊接工艺的管理对焊接企业的生产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焊接工艺设计方案多种多样,某一项数据的变化均会导致焊接产品的不同,因此,焊接工艺的设计是十分灵活的。在传统的焊接领域中,焊接工艺设计方案均由相关技术人员依据自身经验进行操作,这就对技术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工作量大以及技术人员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现代焊接领域中,在焊接工艺选择、焊工档案管理和焊接工艺评定数据库系统等方面,均使用了计算机辅助焊接工艺系统帮助研究焊接工艺的设计。这使得焊接工艺技术飞速发展。

1.1焊接工艺设计的工作内容。

在许多的以焊接工艺为主导的现代生产企业之中,其焊接工艺设计系统已经较为完善,该系统涉及到的焊接工作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其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进行产品图样的工艺性审查。对产品进行图样的工艺性审查主要针对于具有独立设计产品能力的企业,之所以要针对产品进行图样的工艺性审查,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决定产品是否能够被继续加工下去,以及保证焊接质量。而在对于施工图样进行工艺性审查的过程之中,必须要严格地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制造法规以及安全监督管理措施以及企业内部规定的焊接要求等。一旦没有按照章程进行工艺性审查,那么焊接产品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对于那些不具有自行设计能力的企业,就不必做产品图样的工艺性审查。第二,产品焊接工艺方案的制定。对于一些新产品而言,其往往需要进行焊接,而在对其进行焊接之前,需要对于焊接工艺方案加以有效地制定。为了保证焊接产品的质量,首先应该仔细分析施工图样的各项参数,结合相应的技术要求,自身生产车间的可用设备等各个细节,制定出详细的制作方案。工艺设计方案应该集技术部门、生产部门等各个部门一起讨论,最后由总工程师审批,通过审批方可开始进行下一步的生产工作。第三,进行焊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试验。焊接技术的不断进步离不开一系列试验的实施。人们总是在不断的实验中得到启发,从而推动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因此焊接工艺设计的工作内容当然也包括了一系列的实验。通过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分析得出一系列的结论,从而推动焊接领域的发展。当然焊接工艺设计的工作内容形式多样,不可能仅仅局限在这三方面。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说产品焊缝识别卡的编制、焊接工艺规程的制定等,也都是在焊接工艺设计的范畴之内。

1.2焊接工艺规程的编制。

在开展焊接作业的过程之中,焊接工艺规程对于焊接产品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在开展焊接作业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焊接工艺规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通用焊接工艺规程、标准焊接工艺规程以及专用焊接工艺规程,对于焊接工艺规程有效地加以制定,就可以很容易的依据相关规程正确选用焊接材料、焊接参数和操作技术,除此以外,焊接工艺规程也可以作为接头质量检查规程的依据。

2、焊接工艺设计工作程序。

由于焊接工艺设计工作范围的广泛性,必须遵守一定的工作程序才能保证焊接工艺设计工作的有序进行。通常,把焊接工艺设计阶段分为基础焊接工艺设计标准准备阶段、焊接生产工艺设计准备阶段、焊接工艺试验和技改措施实施阶段以及产品焊缝质量检查阶段。

2.1基础焊接工艺设计标准准备阶段。

在进行准备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于产品的焊接技术条件加以明确,根据实际的情况来从目前的焊接工艺方法中选取最适合产品的焊接工艺方法,使所有的结构材料焊接材料焊缝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在准备阶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熟知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本企业的制造规程。在对于相应的工艺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对于工艺使用方法以及技术标准等内容,企业应该每隔三四年进行调整用以保证企业标准与时俱进。

2.2焊接生产工艺设计准备阶段。

在对于焊接生产工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需要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对于产品施工图样的公益性加以审查,第二则是对于焊接工艺方案加以确定。其中,产品施工图样的工艺性审查仍旧仅限于具有独立设计产品能力的企业。焊接工艺方案策划人员不仅要熟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加工方法,还要清楚本行业的发展水平。不能当本行业已经研究出更好的制作方法时仍旧采用过时的.老方案来解决问题。

2.3焊接工艺试验和技改措施实施阶段。

焊接实验的研究工作制约着整个焊接领域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整个领域焊接水平。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室用以相应的焊接实验研究工作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且由于新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高,所以当前要想更好地对于新产品进行研发,就必须要通过实验来对于新的产品进行研究,从而使得焊接工艺能够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并且在完成了相关的实验之后,还必须要将研究成果以报告的形式交由总工程师审批,在审批完成之后,再将其编订为基础焊接工艺标准。

2.4产品焊缝质量检查阶段。

在完成了焊接之后,还需要对焊缝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检查,焊缝质量检查也是焊接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一般在进行焊缝质量检查的过程中,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外观检查、无损检测以及产品试板的破坏性试验。焊缝质量检查是保证焊接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焊缝进行无损检测以及开展破坏性试验,能够更好地对焊缝的质量进行判断。

3、结束语。

为了保证焊接产品质量,在焊接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格外遵循一系列的焊接章程。焊接工艺设计技术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在技术更新如此迅速的时代,焊接企业在保质保量完成相应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大力进行创新探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推动我国焊接技术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振宇.焊接工艺设计原理[j].化工管理,2015(33):181,183.

心理学的论文

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加快,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需要研究的新问题,目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容乐观,其中老年人孤独问题引发广泛关注。文章结合老年人孤独心理的特征,分别从老年人玩具的设计思路以及设计要素等方面展开,为设计排解老年人孤独的游戏玩具提供较为系统的方法,最后提出设计师要切实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老年人;孤独心理;玩具设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迎来“全球老龄化时代”,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日益增多。尤其是当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老年人关注的焦点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和身体健康的需求,更多地转向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层面。虽然我国已普遍进入老年型社会,但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研究表明在老年人所有的心理问题中,孤独心理所占的比例高于50%,孤独心理是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因此,针对我国老年人孤独心理的产品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孤独”这一术语最开始源自于医学界,后来,心理学将“孤独”的概念引入到“社会心理学”中,对其概念、内容、意义进行了一些重新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孤独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对孤独感还没有确切公认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孤独感概念的理解可能有所差别,但大多数国外学者对孤独感诠释的基本框架是:大部分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或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状况存在一定差距时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由此可见,孤独感有两个特质: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是一种情绪体验。

1、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韦斯将老年人的孤独分为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两类,情感性孤独是指缺乏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与丧失亲密的依恋有关。社会性孤独是指缺乏朋友间的交流,与缺乏能提供归属感的广泛社交网络有关。而在中国,受传统伦理观念和家庭生活模式的影响,人们的家庭文化观念浓重。老年人所体会到的孤独不是朋友稀少,而是感受不到亲情和享受不到天伦之乐,所以情感性孤独是中国老年人孤独心理的主要特征。

2、心理孤独和环境孤独。由于孤单和孤独的界定是不一样的,孤独更多的表现为缺少共同语言以及主观上被疏远的感觉,而孤单则表现为客观上的独自一人。在中国社会,氏族宗亲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联合式的家庭生活模式依然存在,老年人没有参加社会活动的意识,这就使得他们的表现是不孤单但却非常孤独。

3、自我封闭性孤独和环境排斥性孤独。老年人的孤独心理的形成可能与老年人本身的自我内心的封闭有关,也可能是对周遭环境的排斥有关。自我封闭性孤独是主观的将自己的内心与外界隔绝开来,是一种内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中国人的性格普遍谦虚、内敛,不善于交际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更容易受到孤独感的侵袭。当个体处于热闹的氛围中依然感到孤独,这是由于不善于或懒于跟别人进行交流,或者觉得自己内心的感受别人无法体会,我国老年人很大程度上趋向于环境排斥性的孤独。也有学者称“中国式孤独”指的是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想说的话藏在心里,而不是直接表达出来,主要表现为在很多场合表现矜持,因此感到孤独。西方的孤独区别于中国式孤独,他们的孤独主要在于对国家和社会现状,使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和无所适从。

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重视和理解老年人的个体心理需求,对于减少老年人的生活孤独感和本身人格心理的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总得来说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生理的,又有心理的,老年人对产品的需求主要有以下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功能上出现许多障碍和病变。这其中主要表现为视觉、听觉不断退化,触觉的灵敏度降低、行动缓慢,记忆力和意志的减退。上述的生理变化也使得他们在心理上表现为孤独、抑郁、偏执、自卑、多疑等消极情绪感受等,严重的会引发各种疾病,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其实老年人渴望健康,害怕死亡,在他们的意识中有着强烈的对生的渴望。鉴于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特点,作为设计人员必须兼顾老年人生理老化现象,使老人在玩乐的过程中达到锻炼的目的,从而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正常心理需求。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和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家庭结构逐渐变化,个人社会角色的改变,这些因素都会引起老年人强烈的心理反应。他们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乐于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去,实现自身价值,从中获得满足感。另一方面,老年人容易多疑多虑,自尊心又强,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为敏感,他们并不期望自己的产品都打上“老年人”的标签,他们也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享受各种现代文明带来的欢乐。实践表明具有娱乐游戏性质的老年人玩具既可以使老人活跃思维、锻炼身体,预防老年痴呆,又可以弥补儿女不在身边的孤寂,还可以增加生活情趣,改善现有的生活质量。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是具有一定习俗性和稳定性的。老年人地域文化特质更为明显,由于老年人不大可能获得新的重大的成就感,他们转而进行自我心灵的平衡和维护,长期的文化熏陶,使得老年人对其熟悉的、反映出其生活环境因素的产品往往在情感上更容易认可,这种认可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慰藉感和安全感。传统的审美体验和认知习惯直接反映在他们对产品造型、色彩、材质及纹饰等的喜好和选择上,老年人对身体健康长寿、家庭和睦融洽、生活幸福美满的企盼也正是传统地域文化的反映。

根据对老年人情感需求的分析,综合社会环境等因素考虑,我们在设计玩具产品时不仅要考虑个体的舒适和便利的操作,更要考虑使用者的心理满足和个人尊严,老年人需要的不只是便利,更需要满足的是心理层面的需求。

1、借鉴无障碍设计和通用设计的原则。

老年玩具的设计在使用时要考虑无障碍设计的原则,注意产品的操作精度和复杂程度,降低操作的施力,适当的减少信息量,增加信息强度,简化产品操作的步骤和流程,减少逻辑的推理,减弱老年人在使用产品时需要思考的部分,采取本能性的行动或者习惯性行为,融入更多的交互性,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反应灵敏度保持一致,这样玩具产品才能为老年人带来慰藉感和安全感。而老年人用品不只是一个产品,更多的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应当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找到和其他人的共通点,把老年人产品的关键要素融入到大众产品中,使其不会感受到区别对待,这样既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也保护了老年人的情感,从而在精神上产生不断的追求和寄托。

首先,本能层面的交流是老年人在选择玩具时考虑最多的一个要素。依据衰老生物学的理论,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反应能力日趋迟钝、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容易受到伤害,因而在玩具的设计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玩具的材料要环保安全;第二是外型要圆滑无尖锐部分;第三,结构要合理、牢固。

再者,行为层面的交流性设计。这一层面的交流性指的是使用行为,老年人由于身体各部分机能都逐渐退化,视力、听力和握力理解力都相对较弱,这就要求玩具产品在使用时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这些特征,在玩具的易用性和语意性上进行特别的设计,注重信息的传播,使老年人更接近更了解社会,跟上社会的步伐。

最后,反思层面的交流性设计。这一层面的交流体验指的是在心里层面的交流。老年人往往容易产生孤独自卑、失落恐惧、抑郁的心理,并伴有敏感多疑、固执的情绪。分析了解这些特殊心理,鼓励老年人多与人进行交流沟通,增进老年人之间,老年人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感情和思想交流,设计充分体现对老年群体的关爱,帮助他们排解寂寞和苦闷的情绪,也有助于设计师对老年产品的特性进行更好的定位。

丰富产品本质的调性指的是在满足产品功能实现的前提下,产品设计应当具有的一定的文化内涵,产品调性设计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本土国情,每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的传统、独特的文化,虽然地域的生活模式受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逐渐丧失原有独特性,但基本的传统形式依然不会改变。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老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老年人玩具不需要太多徒有其表的外在形式,需要的是能够传递丰富精神内涵的设计,老年人玩具产品调性的设计需要充分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合地方特色和区域文化,形成特有的文化调性,设计师应该尊重这些传统,设计出他们喜爱的老年玩具来。

在设计史上,沙利文提出著名的“形式追随和功能”的思想,作为设计师应该留意一件作品的内在原理,然后再去进行外观的形式设计。一件玩具的外形,会给消费者提供最直观的印象,这种先入为主的感受比任何产品介绍和产品说明都要简明扼要,在老年人玩具设计的形态上,要充分利用产品的语意学,不管是什么样的玩具形式,都能够给老年人带来某种心理或者情感上的共鸣。首先是老年人玩具产品要带来的良好的视觉体验,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其次老年人积累下的审美经验对造型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形象所产生的联想,把玩具的形式与老年人熟悉的事物结合起来,有些形态有特点的象征意义,例如“圆”是我国历来比较推崇的一种符号元素,代表着圆满、团聚的寓意、给人完美无缺的感受,让人联想到很多美好的事物,这类大部分中国老年人都熟悉的形态元素产品会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将产品的功能符号与文化符号结合到一起能凸显出更丰富的情感信息,享受玩具带来的乐趣时还能体验到亲切感。

老年人玩具产品建立在以材料为基础的载体上,在选材上,首先需要考虑的必定还是各种材料的物理属性,不同的材料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材料不仅制约着玩具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老年人在触摸不同质感材质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考虑到老年人特殊心理的前提下,针对玩具产品的材质选择上,不仅要考虑产品加工的材料需求,还要符合老年人心理和情感的特点,比如,老年玩具选择肌理触感强且圆滑的材料,可以弥补老年人日渐降低的触觉机能,使其更具有舒适感和安全感。

相对于一件产品而言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的色彩,其次才是形态。老年人在色彩的选择上,也是很有讲究。在设计老年人玩具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对特定色彩的偏爱,人到老年,眼角膜变厚,对近似色的区分力下降,因此在产品设计时应适当增强使用色彩的亮度和对比度。在设计老年人玩具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对特殊色彩的偏爱,据研究表明,色彩是带有情感的,能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情绪,设计师可以针对老年玩具产品的不同用途对色彩进行构建,尝试用“色彩心理学”原理,把色彩与人类的情绪连结起来,因此在设计时要注意色彩与老年人情绪之间的关联,特定的色彩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使老年人在视觉上找到满足,并获得愉快的心理感受。

从心理上来看,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且没有太多的信心,要尽量减少老年人使用功能时所耗费的时间,避免产生焦躁厌烦的情绪,老年玩具的主要着力点在于娱乐,所以针对老年玩具的设计,需要着力提高产品本身的特有的吸引力,逐渐改变一些传统观念。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代偿心理在老年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普遍性的,老年人自叹生命短促,到晚年更不免有些憾事,年轻时追求某种东西没有获得满足时,人们会放弃原来的目标,企图假定另外一个替代品,在心理修复机制的影响下,很自然的会从容易追求的替代品中获得暂时性的满足,使得最初产生焦虑、孤独的心理也会得到修复。这样假借它去造成一种目的实现了的假象,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心理状态叫做情感代偿。老年人孤独心理需要通过其他的媒介来进行弥补,且老年人的情感代偿心理表现方式多种多样,譬如现在许多老年人喜欢摆弄琴棋书画、跳跳广场舞、养养宠物等等,把全部情感精力投入到兴趣爱好中去,这是一种代偿行为在老年人身上的表现。设计师需要尊重和满足他们这种特殊的情感诉求,通过产品传达丰富的情感体验,提供情感上的依托,弥补老年人生活上的孤独感。

老年人玩具在中国尚处在发展阶段,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在其辅助治疗的应用上具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科学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国家和社会应从各个角度对老年人进行关注和重视,目前在设计领域,基于老年人生理需求方面的日常用品和医疗保健产品做研究比较多,而对老年人心理情感方面的产品研究则不够深入,我国庞大的老年群体已经变成各种消费产品不可忽视的潜在客户,他们需要关怀和照顾,更渴望情感的交流和沟通,设计师要在深入研究老年人生理特征的基础上,切实关怀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如何让他们由原来的“安度晚年”向“欢度晚年”转变是社会的义务,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现。

[1]马素红.在校硕士生孤独感状况及其与依恋类型.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任佳盈.玩具介入改善老年人孤独心理可能性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9.

[3]刘巧,靳桂芳.从老年心理学角度探索老年人玩具设计[j].包装工程,201(16):016.

[4]陈汗青.产品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5]刘丹丹,曹巨江,孟亚.基于老年人特征的玩具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2(2):15.

[6]李晔,宗明明.老年人玩具安全性设计[j].大众文艺,2010(15):151.

[8]郭佳逸.浅析老年用产品设计中情感代偿心理的引入[j].科技资讯,2009(7):225.

设计心理学论文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最终的环节。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过程。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是指生产资料和家庭劳动力在物质生产资料过程中的使用和消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但企业一切管理要素都是围绕人设定的,心理学要素成为影响企业管理的重要条件。本文从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心理学视角选择分析入手,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存在信息化建设脱离基本管理原则、信息数据管理内逻辑结构失衡、企业管理信息化流程过于生硬、信息化和心理学原理融合不好等问题;结合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实践,分析企业管理基本原则,确认信息化建设切入点,加强管理信息化内部逻辑结构分析,进一步理顺企业管理信息化流程,加强心理学原理融合发展,力求为推动相关领域发展进行有益尝试及探索。

大数据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竞争条件,但同时也将竞争要素挖掘到极致,企业竞争基础由隐性变成“两军对垒”,使企业不得不向管理要效益,力求通过内部挖掘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信息化指企业引入计算机服务系统,通过构建运转平台,将所有的统计要素归集到一起,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但将管理要素信息化的相对较少,因为管理工作过于烦琐且不易建模,相关评价指标也不好选择,企业很少会针对企业管理进行信息化操作。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挖掘等功能不断创新优化,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由于管理工作涉及的主要是人,因而必须将心理学作为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以便实现“软件”和“硬件”全面融合,提升信息化管理效率。

1.1心理学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逻辑基础。

任何管理工作都是通过媒介去实现和完成的,如机器是通过人操作的、流程是需要人去掌控的,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人,如果企业想推动管理信息化,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建模,只有通过设计具有一定规则的模型,而后将所有管理工作数据化,才能通过模型自动运转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因而,人才是整个管理信息化的逻辑基础和设计核心,但人本身不可以被量化,因为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根据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诉求,可视为可操控因素,如员工处于一线工作时,他们关注点更多的是薪酬和福利,属于生理需求;而当员工上升至管理层时,他们关注的则是晋升、管理,此时则上升为自我实现需求。

1.2管理信息化以心理思维模式为设计内核。

管理不是将人管死,而是如何给予他们希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将心理学作为管理信息化的内核是正确的选择。管理信息化意味着企业的管理工作将会被大范围数据化,数据最大的弱点在于缺乏逻辑思维,他们通过公式可以计算复杂的数据,却无法回答简单的问题。企业的管理工作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需要以心理思维模式去统筹这些工作,从而赋予“硬性管理”更多人情味,也让柔性管理成为管理的基础。心理思维模式是构建所有信息化模型的先决条件,每个设计体现的都是管理者的诉求,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管理意愿,心理思维特征是极为显著的。所以,将心理学作为管理信息化的内核是极为重要的。

2.1信息化建设脱离基本管理原则。

所谓的基本管理原则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如人性化管理、柔性管理等。部分企業在管理信息化设计时,往往过于关注管理要素信息化集成情况,认为管理信息化越细致越好、越严格越好,但往往忽略信息化管理过于生硬,无法根据各种特殊情况进行有效应对,“以人为本”原则无法有效体现。如果无法做到以人为本,就不可能从心理学视角进行管理,管理信息化脱离了管理原则指导,极容易引发员工内部矛盾,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

2.2信息数据管理内部逻辑结构失衡。

管理信息化需要以数据作为建模基础,通过稳定的信息系统去实施管理,由于不同的企业管理重心存在差异,导致其内部逻辑结构出现失衡现象。所谓的逻辑结构是管理信息化涉及管理事项的内在关联性,由于管理工作所有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因而不可能重点剥离哪项具体工作,必须将所有的工作放在一起进行统筹。但管理信息化由于需要对某些具体工作进行量化,可能导致部分管理工作内在关联属性偏差,无法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2.3企业管理信息化流程过于生硬。

企业管理信息化大多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从全方位管理视角进行设计的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很多管理数据无法被搜集和量化,导致管理流程执行过于生硬,缺乏灵活和变通。企业管理涉及事物过于庞杂,在信息化处理过程中,既要考虑管理要素的完整性,又要考虑管理过程中的关联性,但从实践来看,很多管理信息化设计往往会忽略后者,管理者更愿意将信息化作为一种决策工具,而不是辅助决策的手段。

2.4信息化和心理学原理融合不好。

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必须明确基本原则,找准实施管理的关键点。首先,确定管理原则。每个企业的管理环境都存在差异,领导者的管理思维也不尽相同,在实施信息化管理时,必须优先考虑管理原则,确保管理信息化设计不出现偏差。其次,分析管理需求。管理信息化必须要符合管理需求,任何工作都必须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并进行优化选择。只有明确企业管理目标、内容、重点,才能够实施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最后,找准症结所在。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企业在发展进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实施必要的管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寻求发展,因而管理信息化既要保证现有工作有序运转,又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发展问题。

3.2加强管理信息化内部逻辑结构分析。

管理信息化必须有严谨的内部逻辑结构,所有管理要素选择必须具有联动性、稳定性和代表性。首先,注重要素关联。企业信息化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管理内容,必须从中选择关键环节加以控制,但管理工作间存在关联特征,必须考虑各个管理环节内在的细节,确保管理工作切入点具有代表性,从而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其次,优化拓扑结构。管理信息化必须与管理层级一致,根据不同的权限履行不同的管理责任。信息化必须将数据作为自己的运行基础,将数据分列成不同的处理模块,能够应对企业不同的管理内容,从而实现“重点有效控制、关联主体联动、融合心理内核、推动结构创新”的目标。

3.3进一步理顺企业管理信息化流程。

企业管理信息化本质上与数据化管理模式存在一致性,由于企业管理结构存在差异,导致管理信息化也存在差异,必须设计与企业管理体系一致的流程。首先,分析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包括垂直管理、平铺管理、混合管理等模式,不同管理模式有不同的管理重心,信息化设计必须注重匹配性。如果企业管理模式为平铺式管理模式,则必须加强直接管理效果,注重对各部门负责人的管理。如果为垂直管理模式,则必须注重工作内容连贯性的管理。其次,注重要素选择最优化。对于企业管理信息化而言,不代表管理要素选择越全越好,应是越优化越好,即要素组织效益最大,有时管理要素选择过多,可能会产生很多内耗,反而会降低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效果。

3.4加强与心理学原理融合发展。

心理学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内容,只有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管理工作。首先,分析员工需求心理。管理工作设计要以员工需求为参照,一切管理目标、内容、流程都必须围绕员工的心理需求进行设计,只有将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统一起来,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管理工作目标。其次,融合心理学原则。心理学与管理工作融合在一起就会使管理向柔性方向发展,规避可能出现的各种硬性问题。与传统管理原则相比,心理学原则更注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将管理工作融合于日常生活中去完成,从而提升管理工作的融合力和参透力,让管理呈现出快速发展状态。最后,关注动态指标。很多管理统计性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由大数据体系完成,而管理信息化要将关注重心放在动态且不易把握的要素上,以大数据为运算基础,提升信息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本文从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心理学视角选择分析入手,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存在信息化建设脱离基本管理原则、信息数据管理内部逻辑结构失衡、企业管理信息化流程过于生硬、信息化和心理学原理融合不好等问题;结合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实践,分析企业管理基本原则,确认信息化建设切入点,加强管理信息化内部逻辑结构分析,进一步理顺企业管理信息化流程,加强与心理学原理融合发展。管理工作是企业运营的基础性工作,任何环节都会涉及管理内容,即使是生产环节也离不开流程管理、制度管理、绩效管理,可以说管理工作与一切工作融合在一起,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统筹作用,确保所有工作均能够按照预设方向前进,不至于出现不可预知的偏差。心理学是一切管理工作前提和基础,管理管人,管人管心,任何管理工作只要能够管到根本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在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必须突出心理学原则的融合和应用,最大限度推动管理信息化全面发展。

注:刘凤林,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3]朱维光.汽车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与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5.

[4]牟海伟.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探讨[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5.

摘要在问题应对研究中,积极并不只是在“应对”成功中出现,也在评估和资源等概念中出现。目前研究者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应对中的积极。积极心理学运动强调的个体繁荣发展,恢复平衡,以及对人的经验更全面更平衡的科学的理解促使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关注问题应对,积极心理学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引导研究者认识到研究积极心理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积极心理学有3大研究主题:一是积极主观经验,例如幸福感、对生活的乐观等;二是积极心理特质,例如爱的能力、审美体验、宽容等;三是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性的研究和实践,例如美德、利他行为、社会责任等。这3大主题代表了积极发展和积极个体行为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吸引力很多研究者的关注。正如csikszentmihalyi所说,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进对人类经验中积极方面的研究,强调对人类经验要有更完整,更平衡的科学理解。积极心理学家对工作中问题应对做了大量研究,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应对的本质做出了贡献。

对问题应对的本质研究以及问题应对在压力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让研究者认识到了问题应对结构的复杂性,也注意到了问题应对研究的困难。与其他研究领域一样,对问题应对的研究经历了对传統的观点提出质疑,提出新的观点,重新定义界限的过程。当前问题应对领域中的研究者关注决定应对结构组成部分的范围是否太窄,对应对的定义不再反映出应对过程的丰富性。讨论问题应对的定义不能离开对问题应对的评估。因此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评估应对。这个争论不仅限于现有测量让研究者知道什么,未来的测量可以提供什么信息,还存在于基于这种评估的分析是否限制了结果解释。

在如何评估应对方面,研究者主要应用自陈应对问卷,目前研究争论的焦点不是自陈问卷的效度,而是这种测评工具在描述和解释应对时的局限性。例如,通过开发更好的自陈量表测验能得到的新的有效信息很少。研究者选用量表前必须考虑一系列问题,例如量表的最佳使用条件,指导语是如何表达的,项目如何得出和表达的,如何解释量表结果,量表可能存在的不明确性,计分键的适宜性等。研究者仍需继续开发更加以人为中心的,关注过程的评价工具,以研究应对的本质和应对过程的丰富性。

积极情绪在个体发展中有重要作用。fredrickson提出并发展了积极情绪“构造持久的个人资源”等相关理论。通过研究积极情绪,研究者可以更好地探究工作体验。积极情绪使个体思维更宽广,更灵活,更有适应性,建立更长期的资源(例如社会关系)产生应对策略,并且还是个体幸福感,人生发展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发现,积极情绪体验与“心胸开阔”的应对风格相关,这种应对风格中,个体可以置身事外,从多个角度理解发生的事情。

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关注积极情绪为应对研究开创了新的方向。folkman和moskowitz认为,这种心理品质也可能与积极的评估,“目标导向的聚焦于问题的应对”和“将好处看做应对策略”有关。tugade也研究了积极情绪在应对中的作用。她认为积极情绪有助于管理消极情绪,消除消极情绪的持续效应,增强个体适应以后的压力源的能力,激发个体产生更多新奇的有创造性的想法和行为,扩大个体的应对技能。

folkman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基于理论的应对功能:问题聚焦和情绪聚焦。基于这种区分,研究者提出了应对策略种类的“broad-brushstrokes”观点,这是应对策略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开始。其他研究者基于这个图式,不仅探索了应对策略的功能问题,而且考察了是否需要提出区分应对策略的综合图式,什么时候开发这个图式,这个图式如何考虑模式和时间等问题。只有当基于时间将一种策略与另一种策略区分时,研究者才会考虑被动反应应对和主动应对的区别,以及什么时候出现的这种差别。主动应对不仅是对压力和应对模型的重要补充,而且是积极心理学运动中反映的所有那些心理品质。

关于主动应对包括的内容,研究者正在深入探究。未来研究将关注个体决定使用主动应对策略的方式,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积极应对行为,以及这种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侯慧.为孩子的心灵铸入阳光和梦想——浅谈积极心理学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3(11):1-3.

[2]dewe,p.&researchandmeasurementinthecontextofworkrelatedstress[j].internationalreviewofindustrial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2007(22):141-191.

[3]csikszentmihalyi,wings?areplytorichardlazarus[j].psychologicalinquiry,2003(14):113-115.

[4],coping,anddevelopment:anintegrativeperspective(2nded.).[m].newyork:guilfordpress,2009.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营销成为当代市场营销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双11”、“双12”购物节的网上交易成交量每年剧增,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了解网络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当代网络消费的现状,分析了在网络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可能会出现的消费心理,进一步阐述了重视消费心理学给网络营销策略建立带来的影响,旨在能够提升网络营销群体对消费心理学的重视,基于消费心理学制定更加完善的网络营销策略,助力于网络营销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消费心理;网络营销;营销策略;消费体验。

网络消费,即通过互联网技术买卖双方达成协议,完成线上交易。与实体店消费过程不同的是,网络消费不需要走街串巷,消费者可以在互联网中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完成商品的浏览和选择过程,这就使得网络消费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和较强的隐蔽性。重视网络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能够使网络营销群体更加清楚的知道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进行网络营销商品品牌和服务的改进,促进网络营销的发展。在当代网络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可能会出现的消费心理包含以下方面。

(一)从众心理。

在网络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会出现从众心理。“淘宝”是网络消费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交易平台,消费者在淘宝平台进行消费的时候会第一时间关注商品的销量,认为销量大的商品多具有较强的质量,其商品评价的真实可靠性更高,这是消费者从众心理的体现。此外,在“淘宝”等其他网络交易平台上经常会出现“限时促销”的商品,部分消费者会因为这些商品“便宜”而产生冲动消费,进行“跟风”似的网络购买。

(二)求异心理和攀比心理。

在网络消费过程中,求异心理和攀比心理多发生在20~29岁的消费者群体中。年轻人是最追求个性的群体,在网络消费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因为商品的个性化外表和商品简介的个性化文案而发生冲动购买行为。此外,一些年轻人不甘落于人后,常常会在网络消费的过程中产生“你有,我也要有”的攀比心理。

(三)质疑心理。

在网络消费的过程中,大多消费者会对网络商品产生质疑心理。首先,部分网上商店的评价较低,不能对产品的质量问题做出保障,这就导致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能够果断下单。其次,部分网上商店对于商品的售后问题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也导致消费者会对商品产生质疑。再者,部分消费者会考虑到网上商店付款链接的安全性问题,认为网络消费的过程中自身的资金安全不能得到保障,从而对网络消费持有质疑的态度。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出现的消费心理的成因和规律。进行消费心理学的研究不仅能够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经济权益,也能够使经营者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重视消费心理学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网络营销策略,这主要是因为重视消费心理学能够给网络营销策略的建立带来一定帮助。

(一)有助于提升网络营销群体对网络消费安全信任度的重视。

正确意识到消费者在网络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质疑心理,能够提升网络营销群体对网络消费安全度和信任度的重视,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网络营销策略。一方面,网络营销群体要有坚实的网站安全保障,避免在消费者购物的时候出现钓鱼网站或其他不明网站的弹窗,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解决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关心的商品质量和售后问题,网络营销群体可以利用即时通信技术,完善营销者和消费者的沟通过程,同时要致力于构建良好的退换货机制,让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安全无忧,缓解网络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质疑心理。

(二)有助于网络营销群体完善网上商店运营的运营机制。

对消费者求异心理和攀比心理有明确的认识,能够助力于网络营销群体完善网店运营的运营机制。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求异心理,营销群体可以美化自己的网上商店,使网店的风格独出心裁,这样就能够提升消费者对网店的浏览量,有助于潜在交易的完成。在网上商店运行的过程中,营销群体要注重提升网店的知名度,例如可以通过个性的名字和富有活力的店铺简介让消费者耳目一新,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店内消费,也可以通过部分直播平台的主播进行店铺推荐和商品推荐,比如可以通过“抖音”、“微视”等视频平台宣传店铺和商品,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网上商店,促进网上商店交易成交量的提升,销量的增加能够吸引更多网上消费过程中有从众心理的消费者进行消费。

(三)有助于网络营销群体在制定营销策略过程中重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不同年龄和不同社会群体在网络消费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费心理各不相同,在制定网络营销策略的过程中,重视消费心理学,能够赋予网络营销策略以“生命力”,从而使消费者得到美好地消费体验。在制定营销策略的过程中要重视各个阶层的消费需求,在商品介绍的过程中覆盖所有消费群体,优化网络商品的展示环节,使消费者能够更快的决定是否购买,获得良好的消费体验。

消费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在企业生产运营的过程中重视消其研究过程,能够提升运营者的经济效益,提高其收入。在新型营销策略——网络营销策略的制定过程中,重视消费心理学能够提升网络营销群体对网络消费安全度和信任度的重视,有助于网络营销群体完善网上商店运营的运营机制,從而能够帮助网络营销群体制定完美的网络营销策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的消费体验,助力于网络营销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天予.论消费心理学对网络营销策略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9(6)。

[2]王明霄.消费心理学和网络营销的有效融合策略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7)。

[3]胥泽林.网络营销中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3)。

作者简介:

雷苗苗(1987.9.11),湖南长沙人,本科,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营销成为当代市场营销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双11”、“双12”购物节的网上交易成交量每年剧增,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了解网络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当代网络消费的现状,分析了在网络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可能会出现的消费心理,进一步阐述了重视消费心理学给网络营销策略建立带来的影响,旨在能够提升网络营销群体对消费心理学的重视,基于消费心理学制定更加完善的网络营销策略,助力于网络营销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消费心理;网络营销;营销策略;消费体验。

网络消费,即通过互联网技术买卖双方达成协议,完成线上交易。与实体店消费过程不同的是,网络消费不需要走街串巷,消费者可以在互联网中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完成商品的浏览和选择过程,这就使得网络消费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和较强的隐蔽性。重视网络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能够使网络营销群体更加清楚的知道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进行网络营销商品品牌和服务的改进,促进网络营销的发展。在当代网络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可能会出现的消费心理包含以下方面。

(一)从众心理。

在网络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会出现从众心理。“淘宝”是网络消费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交易平台,消费者在淘宝平台进行消费的时候会第一时间关注商品的销量,认为销量大的商品多具有较强的质量,其商品评价的真实可靠性更高,这是消费者从众心理的体现。此外,在“淘宝”等其他网络交易平台上经常会出现“限时促销”的商品,部分消费者会因为这些商品“便宜”而产生冲动消费,进行“跟风”似的网络购买。

(二)求异心理和攀比心理。

在网络消费过程中,求异心理和攀比心理多发生在20~29岁的消费者群体中。年轻人是最追求个性的群体,在网络消费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因为商品的个性化外表和商品简介的个性化文案而发生冲动购买行为。此外,一些年轻人不甘落于人后,常常会在网络消费的过程中产生“你有,我也要有”的攀比心理。

(三)质疑心理。

在网络消费的过程中,大多消费者会对网络商品产生质疑心理。首先,部分网上商店的评价较低,不能对产品的质量问题做出保障,这就导致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能够果断下单。其次,部分网上商店对于商品的售后问题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也导致消费者会对商品产生质疑。再者,部分消费者会考虑到网上商店付款链接的安全性问题,认为网络消费的过程中自身的资金安全不能得到保障,从而对网络消费持有质疑的态度。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出现的消费心理的成因和规律。进行消费心理学的研究不仅能够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经济权益,也能够使经营者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重视消费心理学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网络营销策略,这主要是因为重视消费心理学能够给网络营销策略的建立带来一定帮助。

(一)有助于提升网络营销群体对网络消费安全信任度的重视。

正确意识到消费者在网络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质疑心理,能够提升网络营销群体对网络消费安全度和信任度的重视,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网络营销策略。一方面,网络营销群体要有坚实的网站安全保障,避免在消费者购物的时候出现钓鱼网站或其他不明网站的弹窗,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解决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关心的商品质量和售后问题,网络营销群体可以利用即时通信技术,完善营销者和消费者的沟通过程,同时要致力于构建良好的退换货机制,让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安全无忧,缓解网络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质疑心理。

(二)有助于网络营销群体完善网上商店运营的运营机制。

对消费者求异心理和攀比心理有明确的认识,能够助力于网络营销群体完善网店运营的运营机制。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求异心理,营销群体可以美化自己的网上商店,使网店的风格独出心裁,这样就能够提升消费者对网店的浏览量,有助于潜在交易的完成。在网上商店运行的过程中,营销群体要注重提升网店的知名度,例如可以通过个性的名字和富有活力的店铺简介让消费者耳目一新,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店内消费,也可以通过部分直播平台的主播进行店铺推荐和商品推荐,比如可以通过“抖音”、“微视”等视频平台宣传店铺和商品,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网上商店,促进网上商店交易成交量的提升,销量的增加能够吸引更多网上消费过程中有从众心理的消费者进行消费。

(三)有助于网络营销群体在制定营销策略过程中重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不同年龄和不同社会群体在网络消费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费心理各不相同,在制定网络营销策略的过程中,重视消费心理学,能够赋予网络营销策略以“生命力”,从而使消费者得到美好地消费体验。在制定营销策略的过程中要重视各个阶层的消费需求,在商品介绍的过程中覆盖所有消费群体,优化网络商品的展示环节,使消费者能够更快的决定是否购买,获得良好的消费体验。

消费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在企业生产运营的过程中重视消其研究过程,能够提升运营者的经济效益,提高其收入。在新型营销策略——网络营销策略的制定过程中,重视消费心理学能够提升网络营销群体对网络消费安全度和信任度的重视,有助于网络营销群体完善网上商店运营的运营机制,從而能够帮助网络营销群体制定完美的网络营销策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的消费体验,助力于网络营销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天予.论消费心理学对网络营销策略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9(6)。

[2]王明霄.消费心理学和网络营销的有效融合策略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7)。

[3]胥泽林.网络营销中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3)。

摘要:随着我国电子商务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和逐渐趋于成熟,符合广大消费者消费心理的社交电商应运而生,各大综合性电商平台以及新型社交电商平台纷纷研发出了属于自己的社交电商模式,满足了消费者普遍的从众心理和推崇权威的心理,本文主要就从消费者消费心理学范畴对我国社交电商营销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并为我国今后针对消费者心理学层面的社交电商研究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社交电商;从众;推崇权威。

近年来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手机上网进行社交的需求日益增强,而各大电商平台依据人们在互联网上的社交属性,纷纷开展了基于社交前台的电子商务活动。社交电商的出现,不仅使得传统电商平台寻找到了新的流量入口,还能够帮助企业或个人商家多开辟出一条与客户随时进行沟通和洽谈的道路,既方便了双方的商务往来活动,也为已经走向成熟的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商机。

目前,我国社交电商的典型营销模式有诸如小红书模式的内容导购类的社交电商平台,也有基于关键意见领袖(kol)的分销营销模式,更有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短短三年就得到上市的拼团营销模式。根据我国互联网数据平台预测,到2020年,我国社交电商市场的规模将会突破万亿级。面对如此增长快速,未来潜力巨大的电子商务模式,虽被电商各平台广泛利用,因为发展步伐过大,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在2019年“315”期间暴露出的关于分销类社交电商的问题,3月14日,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就广州花生日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传销(直销)违法行为做出处罚决定。行政处罚内容包括:责令整改、罚款,责令处罚150万元人民币,并没收违法所得7306.58万元人民币,合计7456.58万元。这是迄今为止国内社交电商最大一笔罚单,也是我国电商20年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天价罚单”。经查明,从2017年7月28日至2018年9月25日立案期间,花生日记以平台运营商可获取其发展的会员所购买的商品一定比例的佣金为诱饵,发展了多个粉丝数量多、流量大的流量运营公司,作为其分公司(也称之为运营中心),再由这些分公司去管理运营商,运营商负责发展会员,按照层级提取酬金,涉嫌传销。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社交电商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其中隐藏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和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对于社交电商营销模式的选择,更应该慎重。而社交电商平台对于自身营销模式的选择,是基于消费者心理学范畴的剖析,这就要求社交电商商家能够将消费者心理层面的深层次需求加以重点研究,并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下面,本文将从消费心理学角度,对社交电商的营销模式进行深入分析。

(一)内容导购型社交电商——基于推崇权威的消费心理。

以小红书为典型代表的内容导购型社交电商,经常会以邀请明星大咖入驻社交电商平台的方式,吸引粉丝或想要有购物需求的消费者,而注册该类社交电商平台的消费者都有推崇权威的消费心理。商家正是掌握了消费者推崇权威的心理诉求,邀请大量明星或网红达人进驻,将商品以日常视频或软文的方式推荐给消费者,逐渐使消费者养成分享式购物的习惯。此外,内容导购性社交电商利用信息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推荐,实现精准营销,进而帮助平台商家达到增加流量、促进销售的目的。

(二)分销型社交电商——基于从众的消费心理。

分销类典型社交电商平台——云集微店,自2015年上线之后,定位于会员制分销营销模式,是一家由社交驱动的精品会员电商,为会员提供美妆个护、手机数码、母婴玩具、水果生鲜等全品类精选商品,致力于通过“精选”供应链策略,以及极具社交属性的“爆款”营销策略,聚焦商品的极致性价比,帮助亿万消费者以“批发价”买到全球好货。由于平台抓住了消费者“从众”的心理诉求,追求所谓市场“爆款”,因此能够精选品类,与供应商协商最低价,从而找到分销型电商平台的利润来源。

(三)拼团型社交电商——基于社交需求的消费心理。

拼多多作为一家通过社交app——微信邀请好友参团以获取更低的拼团价格,建立起基于微信熟人社交的拼团营销社交电商,利用心理学上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消费者需求的第三层次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将人们对于社交的渴望与电商联结在一起,同时发起拼团的消费者也作为群体消费者中的“关键意见领袖”,用他们的影响力宣传推荐商品,从而影响其他参与拼团消费者的购物决策。

在移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社交的普及化发展的今天,社交电商作为一种既能够满足人们社交层面需求,又能够帮助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逐渐赢得消费者的高度认同,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必然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对消费者研究不充分的情况存在,特别是对消费者心理层面的研究亟待加强,如何利用消费者普遍存在的推崇权威、喜好从众和追求社交的心理,有针对性进行营销模式的创新就尤为关键。根据本文基于消费心理学方面对社交电商營销模式的分析,为今后我国社交电商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推崇权威消费心理方面,关键意见领袖需要更好的专业性,社交电商平台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取某一群体的关键意见领袖,并对其进行更深一层的培训:例如产品专业性、与其他消费者之间是互动性、推荐信息(视频或软文)质量等方面;二是将消费者进行分层研究,对具有较强社交属性的消费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未来,会有更多的传统电商平台充分应用消费心理学,将社交流量更有效引入电商领域,真正将社交与电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为更多网络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更优质的体验。

参考文献:

[1]黄婧.互联网时代下社交电商的营销价值创造过程研究——以拼多多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8(24):7-10.

[2]张彬.微信电商中意见领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8.

[4]全淼.移动电商网络营销策略分析[d].长安大学,2017.

[6]杨丹.基于社交电商网络的潜在信任关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

设计心理学论文【】

设计心理学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围绕教学方法对此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改进的办法和途径。

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问题。在当前设计领域,随着“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成为设计界的主流,对于设计学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产品设计的相应技能外,还要在对用户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因此,设计心理学的教学要能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更好地认识与设计相关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从而改善和辅助设计,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然而,从以往的教学https:///效果来看,如何让学生较为形象地掌握设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并应用于设计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因此,只有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数学成果。

(1)从学生方面来看普遍重技能轻理论。设计学被归为艺术领域,以往设计学院的学生大多来自艺术专业,设计教育一直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更关注技法知识的学习,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对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排斥理论的学习。再加上艺术类学生在文字理解能力上相对薄弱,因此从心理上并未意识设计心理学有何作用和意义,导致学生对设计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感觉枯燥无味的现象。大学教育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作为支撑,只能说培养了一批工匠、技术工人,不是培养真正的设计师。

(2)从教师方面来讲很多教师自身对心理学研究不够,不够深入。以往设计心理学的教师大都来自设计专业背景,没有专门从事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心理学都是从实际经验总结而来,从而造成了偏重设计而无法体现心理学在工业设计中的作用。为此对于上设计心理学课的教师应该多涉足心理学,学会用理论解决设计问题。

(3)从教材方面来讲适合设计专业的心理学教材比较少。目前国内关于设计心理学的教材并不多见。当前市面上的教材基本上都是较老的版本,没有及时补充21世纪以来的心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且针对对象不够具体细分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传授教学的工具,教材的好坏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人类9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进行认知的,大量的设计作品也是通过视觉可视化的方式向用户展示。因此,视知觉在设计心理学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以下就以视知觉在设计中的应用为例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

(1)问题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在刚接触这门课时,大多数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了解是模糊的,这时可以通过生活之中的心理学的设问吸引学生的注意,适时而教,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正式开始讲视知觉之前,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眼见一定为真吗?让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用ppt显示一些视错觉的图片,如图1所示的灰白阴影错觉。尽管a和b看起来颜色不一样,其实都是一样的灰色。

(2)复杂理论讲授,突出易懂性。

设计艺术类学生更倾向于直觉思维,纯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要弱一些,所以在讲授当中尽量采用图表的形式表现,突出易懂性。学习设计心理学的目的是在学生实际设计中意识到学过的原理知识,会去用,而不是在考试的时候会背某个理论知识。因此,在解释刺激到感知的过程时,可以通过刺激反应与感官知觉流程图来表现,如下图所示:

而后,根据图解释说明视知觉加工过程,并告诉学生从感觉到知觉的认知加工是自下而上的加工,从知觉到感觉的加工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接着分别说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加工内容。

(3)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例如:讲到错觉矫正时,通过图2用于说明为了避免错觉的交通标识设计师有意识地拉长标识使标志显得比例正常、易于识别。

总之,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学习的《设计心理学》课程中,我们应该有效地把握此课程的心理学内容,结合工业设计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安排上进行切合实际的调整,以保证其应有的教学效果。以上是作者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面所提出的肤浅思考。

相关范文推荐
  • 01-06 开发区项目投资协议书(热门19篇)
    投资需要根据个人的资金状况和投资目标来选择适合的投资方式,比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等。投资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分享,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启示和指导。乙方:(投资方)。根据
  • 01-06 生命至上心得(优秀16篇)
    写心得体会是对于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情和感受的一种总结和概括,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帮助您写出一篇内容充
  • 01-06 诵经典庆六一诵读活动总结(通用17篇)
    活动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活动的效果和目标达成程度,为今后的活动提供改进和优化的方向。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活动总结的写作方式和技巧,下面是一些范文供你参考。
  • 01-06 小学生课堂自我评价表(优质14篇)
    自我评价需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建议和意见,以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自我评价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下面的范文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能力。1、这个学期我团结同学,尊
  • 01-06 少先队思政讲座心得体会(优秀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件事情上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行动方式。小编精心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在写作上提供一些思路和技
  • 01-06 解剖操作心得体会(通用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工作技巧和人生态度。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解剖犬体是我们在
  • 01-06 班主任培训计划总结(专业19篇)
    培训计划的执行需要合理的安排和统筹,充分考虑员工的学习意愿和能力水平。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培训师为大家分享的培训计划心得和建议。为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努力使
  • 01-06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课文原文(精选23篇)
    阅读范文有助于拓宽写作的思路,提高写作的效果和质量。在下面的总结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结构和条理性。这篇文章是伊尔莎·斯奇培尔莉写的。它的大概意思是:小
  • 01-06 慰问孤寡申请书(热门19篇)
    撰写申请书需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清晰度和流畅度,同时要注意避免冗长和重复。更多申请书是在求职、留学或其他各类申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 01-06 大班篮球操教师工作计划表(专业15篇)
    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大家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