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观朗读者读后感大全(19篇)

观朗读者读后感大全(19篇)

时间:2023-12-26 12:01:00 作者:文锋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否与作品中传递的思想相契合,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以下是一些知名作家对于某些书籍的读后感,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深度解读和领悟。

朗读者第五期读后感

201x年的10月,38岁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使得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本期《朗读者》将邀请到航天英雄杨利伟分享他难忘的“第一次”飞行,“其实这个第一次绝不仅仅属于我,它属于我们共同奋斗的航天人,属于在座的以及电视机前的每一位炎黄子孙,它属于我们深爱的国家和民族,甚至属于全人类。”

当主持人董卿问到当时是否会担忧风险问题时,杨利伟坦言道:“我们身为军人,本身就准备风险和牺牲,存在风险是载人航天的正常现象,这不会动摇我。”同时,杨利伟表示特别想借《朗读者》的'舞台,表达对于战友、同事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背后的每一个人的敬意。

王学圻第一次当导演的经历。

提到王学圻,大家首先会想到这位资深老戏骨塑造的军人、硬汉等形象。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他在1998年的时候还当过电影导演,拍的是舞蹈家杨丽萍的故事,名叫《太阳鸟》。时隔近20年,王学圻在《朗读者》与大家分享他第一次当导演的故事,现场他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神情凝重,时而滔滔不绝,时而陷入沉思。

许镜清圆梦30年西游记音乐会。

“丢丢丢!登登等登,凳登等灯……”读着读着是不是就唱起来了?脑海中还有孙悟空腾空飞起的身影?这段86版《西游记》的开篇曲目,有着自带音效与画面的魔力。2016年12月,这首伴随着无数人成长的曲子在人民大会堂里两度响起,拉开了作曲家许镜清“2016《西游记》主题音乐会”的大幕。

一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难忘的第一次,对于许镜清先生来说,人生最深刻的第一次莫过于举办音乐会,这也是他辗转了30年的心愿。此次,许镜清先生首次走上《朗读者》的舞台,与董卿讲述举办音乐会的“九九八十一难”,“资金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去年四月份的时候有公司老板说可以出资办这个音乐会,前前后后忙了两个月,但是人家最后跟我提各种要求,甚至要上台演唱,这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京剧名角王佩瑜成京剧推广第一人。

王佩瑜14岁时由票友舅舅领进京剧大门,初学老旦,短短几个月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王佩瑜小的时候,她就发现京剧受众大都是一些老观众,并深感京剧文化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于是后来王佩瑜开始走下舞台有意识地推广京剧,不仅在各地开办公开课、清音会,还走进大学、中学甚至小学校园里推广和普及京剧。前不久,因为在某档网络综艺上的惊艳表现,王佩瑜还曾引发过网友的热烈讨论,被称为“京剧推广第一人”。而谈及推广京剧过程中的艰难,王佩瑜则淡然表示:“做京剧演员的分内事,其他的委屈、艰苦都没什么。”

刘震云第一次用稿费请女友吃饭。

刘震云回忆起第一次给《安徽文学》投稿的情形,拿到了70多元稿费,被问到用在哪了,“请女朋友吃饭!”他风趣的答道。

棋士柯洁首次与人工智能对弈。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朗读者cctv读后感2

姚晨有点从喜剧明星向女神发展的节奏啊,央视新的化妆师水平很不错。她讲了初到北京,作为北漂,被一个胖姑娘收留的故事,看得我泪目。

董卿《朗读者》第七期——告别,听姚晨的朗读想到的。

其实,由于一些原因,我在去年到今年,在西安被一家收留了一段时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两家人和一家人一样挺着,忐忑的接受着种种改变。

这一期的主题很好,说人生不是别的,而是各种各样的告别。不过值得欣慰的事,我们这次告别是带着很大的喜悦的。这次告别后很快还会再相见,而且以后再见也是方便的。

也许,若干年后,一切都过去了,她家也搬家了,但我还是怀念在纺织城的日子,在三厂四厂中间的过道了,打麻将的老头老太们。

怀念那个临时的港湾,怀念一起创造未来的日子。

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无数的告别也构成了人生百态。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告别”为主题词,邀请到著名作家王蒙、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微博女王”姚晨、影视演员李立群、维和英雄、音乐剧译配程何等嘉宾,诉说着他们生命中不同的“告别”。

《朗读者》读后感字

看董卿的《朗读者》节目,12期12个主题,70位朗读嘉宾,近百篇经典文章,就像一桌精神世界的满汉全席,带给我无比的崇敬和感动。前一阵买回《朗读者》3册,掩卷阅读,细细回味。

这3本《朗读者》读罢,起初让我无从下笔。因为书里蕴含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著作,太多的主题。从遇见、陪伴、选择、礼物,到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再到家、味道、那一天、青春……再加上朗读者分享的个人故事,每一篇都是朗读者、作品、作者联袂传递的深度思考。

董卿在节目中说过,《朗读者》包含两重意思,“朗读”二字重文,“者”字重人,将文字代入到人的感情里,将人的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一文一人,相得益彰。相较节目而言,书里更完整的展现了访谈内容和朗读文本,弥补了因节目时长限制而被剪掉的精彩片段。就朗读载体而言,朗读的文章自然成为亮点。这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文体,包括诗歌、小说、叙述、信等等,在这些琳琅满目的文章里,我最喜欢的一共有两篇。第一篇就是麦家写给他儿子的一封信,这封信让我对谍战大作家的印象却只是一位开明智慧的父亲,继而我了解并阅读了麦家的新作《人生海海》,知道了他和父亲、儿子之间的冲突与和解,着实让我感动不已,对自己如何处理与父母、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认识。第二篇,是由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所写的《写给母亲》。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平淡,但是心理描写极其丰富。作者的母亲走了,但在文章里,她还依然活着,帮着儿子。最后几句更是特别,“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记得有一次在单位食堂吃午饭时再次看到这段斯琴高娃的倾情朗读,我不禁又一次泪流满面。我想每个人在看到或听到这一段的时候容易动容,一定与他融入了自己对亲人的深深怀念有关。后来我读了贾平凹的散文集《愿人生从容》《自在独行》,特别是其中的《祭父》,同样是我看过的最令人痛心和感伤的纪念亲人的散文。

同样精彩而诱人,带给我们文字背后的享受和思考,就像把一道道中华美食拍成《舌尖上的中国》,将美食与地域、食材、制作方法、文化内涵、人物故事结合起来,更觉得唇齿留香、韵味悠长。

鲁迅先生曾说过,“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我觉得《朗读者》就像是一把阅读的种子,汇聚着菜园、果园、花园里各式的物种,在这里丰俭由人,你既可以广泛涉猎,耕耘不辍,也可以先找到自己喜欢的几种,扎下根去,假以时日,必定会有所收获。

朗读者读后感2

《朗读者》是德国小说家本哈德·施林克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小说,《朗读者》读后感。《朗读者》先后获得了汉斯·法拉达奖,以及"世界报"文学奖。《朗读者》被译成35种语言并且使德语书籍第一次登上了纽约时代杂志的畅销书排行榜首位,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获得20--年电影金球奖、奥斯卡金像奖。

中国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人有机会沉冤昭雪,为何却抛之不顾?我想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理解。这就涉及到一个中西方文化区别的一个关键点--"罪"的理解。德国人大多信奉。不管是东正教、天主教还是美国新教,尽管具体教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那便是对"罪"的理解。人在出生之初便有罪了,也就是"原罪"。

《朗读者》是一部非常沉重的小说,埋藏着极强的宗教意味。我在这里试图从西方宗教的角度来解释汉娜不合中国人常理的行为。在西方看来,人是有罪的,人在世间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赎罪。人对自己罪的忽视,便是对上帝的亵渎,是远离上帝的行为。纳粹之罪,是人类之罪,是人在出生之时便带来的人性之罪。面对千夫所指,人往往千方百计为自己辩护,不为其他,只为苟且偷生。这便是人性的缺陷。在西方看来,因为人远离上帝太久了,人堕落了,贪婪、伪善等罪恶便显现出来。

《朗读者》中的集中营警卫中除了汉娜,所有人都忽视了罪性的自我。所有人都在逃避,只有汉娜一人敢于面对罪性的自我。

《朗读者》读后感2

从汉娜的个人需求的角度来说,她最关心的不是自己能不能获得自由,也不是别人会不会往她身上泼脏水,而是决不能暴露自己不识字的窘迫,以此来获得与他人的平等,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不愿意在众人面前顶着一个红字去苟且偷生。因此她牺牲了自己的自由与清白,去换生活在狱中的平静。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执拗而鲜活的个体的顽强抗争,法律只显露了它的苍白乏力与屈服。

其次,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就是对于历史我们需要怎样解读?

通过读书,让我学习了历史,但我认识到的远不是历史的真实。就算是对于汉娜这样一个人在奥斯维辛监狱的举动,人们都不能得知其中真相,更何况对于那一代人和无数的历史事件?从书本中得到了知识,从现实中拿到法律武器的人,自以为也得到了某种生杀予夺的权利,可殊不知也许自己还被完全蒙在鼓里。汉娜在接受审讯的时候曾经问过法官们一句话:“如果在当时,你会怎么办?”在场的人几乎没有人能回答,即使回答了,也只能是对历史的假设,而历史从来是不可以假设的。

所以我认为小说家凭借这个故事挑战了我们对道德的定义,对于知识获得的定义,对于历史的定义,和对于审判的定义——我们为什么要去审判一个人?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更安全?还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无罪?是抱着什么目的让我们有如此嚣张的气味,使我们在向真相靠近的时候,让他离的越远。

《朗读者》读后感

大家好,我是董卿。

今天,是朗读者节目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所以,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也特意选择了——遇见。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p#分页标题#e#。

”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

”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也希望从今天开始,《朗读者》和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朗读者读后感

我的印象中,电视黄金档不是播放电视连续剧,就是播放综艺文艺节目,《朗读者》是一台文化情感类节目,怎么会在央视一台黄金档时间播出?我带着这个疑惑,怀着好奇心,观看了已经播出的《朗读者》1-3期,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满足地看完了,也明白了为什么。也明白了为什么它还被微信的各个公众号大肆宣传!

这档节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遇见”、“陪伴”、“选择”。第一期的“遇见”,既是一个好的开端,也让我们遇见了《朗读者》这档节目;而第二期的“陪伴”让人感到了各种温暖;第三期的“选择”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是由各种选择组成的。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人生轨迹就会把你带向光明的未来。

来参加节目的人形形色色,有跨国际医生蒋励,她遇见了埃博拉病毒,以及那些患病的人们;童话大王郑渊洁,因为他的父母改变了一生。愿更多的人看到这档节目,知道更多的感人故事,了解更多的好书!

2月18日,《朗读者》开播,董卿自己任制作人、导演和主持人。它是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

《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最感动人的是那些朗读者背后的真实情感故事,并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千世界。

《朗读者》能够在黄金档播出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它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而且现在我们正是需要这种拥有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也能让人感到精神振奋的节目。

欧妮葛朗台读书心得。

浅谈安多藏区二朗神信仰。

赏析朗费罗的《我逝去的青春》论文。

世界读书日读者座谈会议方案范例。

《朗读者》读后感

暑假在家,捧起的第一本书就是德国著名作家施林克的《朗读者》。封面设计得非常有情调和品位——是那种在灰色的艺术纸上印银和烫银的书名;书衣更有装饰性——如一条黑色的腰带,而且还别出心裁地设计成女子形体状。封底是众多名家对这本书的热荐:有的说这部小说是叫人欲哭无泪的;有的说这本书能凿破我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有人的说这本书通过绵密的、伤感的震撼,在人性最薄弱的部位慢慢渗透、裂变……这些精选的书评就能吊足我的阅读胃口。

而我这所以选这本书、作为新年读书的第一篇,还因为我崇拜的作家曹文轩在很多场合对很多人都力荐这本书,他还写了中文序言,他说“我喜欢《朗读者》的那份庄重。在看了太多的油里油气、痞里痞气、一点正经没有的中国当下小说之后,我对这部小说的庄重叙述,格外喜欢。”

过了几天,我又开始读第二遍。施林克是一位法学教授,他最擅长写侦探小说,不得不佩服他叙述故事的技巧:《朗读者》里面的很多情节都是前设机关,后埋伏笔,读这遍时我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故事的情节慢慢清晰:

我慢慢读出了施林克为我们叙述的这个感人至深,幽婉隽永的故事的意味。正如曹文轩所言“作品一直以一个超出所有元素在牵引着我们,这就是感动!”我感动着15岁的涉世未深的少年和一个饱经沧桑的36岁中年女性之间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恋情,还有一份感动就是米夏一直在为汉娜朗读,从15岁一直到她做牢也没有间断过,那些《战争与和平》《阴谋与爱情》等世界名著里的华彩乐章经过米夏声情并茂的朗诵而使大墙内外的他们心与心的交流虽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似乎这种状态可以就一直让它持续下去,绵绵无尽。我听着书后赠送的光碟——童自荣朗读光盘,上海滩上著名的艺术家那富有磁性的声音声情并茂,不绝入耳。令人陶醉!

可当我想写读后感时,我又觉得不知道从哪里下笔。我和小熊约定下午就写读后感给她看。可第二天当小熊问我为何没有看见我的读后感,我告诉她我还是没有找到感觉,还是觉得没有看懂,究竟作者想通过这样一个老少恋人的.朗读故事告诉我什么?我还是觉得不甚明白。

我带着疑问又拿起了书,这是第三遍,我慢慢读着、品着……。

朗读者读后感

朗读者在对汉娜的审判描写中,作者描写了法庭的麻木,“审判刚开始,他们还带惊恐和克制的表情,到后来,法官和陪审团们的面部表情就恢复常态了,他们开始露出微笑,交头接耳,在讨论到要去以色列出差取证时,他们又齐发旅游之豪兴,争先恐后起来。”

作者辛辣地讽刺了律师的毫无原则和趋利避害,“当其他被告的辩护律师发现,这些策略都因为汉娜的心甘情愿而落了空,他们就掉转方向,采取一种新的对策,尽量利用汉娜对法庭的顺从态度,把什么事都推到她身上,以便为其他被告开脱罪责。”

作者还描写了法庭审理中人性的恶的运用,而法律对此一样无可奈何。“一旦汉娜承认了报告是她所写,其他被告就顺水推舟、得寸进尺了。他们齐声说,凡不是一个人干得了的事,汉娜就硬要他们一起去做,她担任指挥,一切事情都出自她的决定。”

小说中,审判长并不能主持正义,连汉娜不会写字也甄别不了,却号称热爱“法学家和法官的事业”,这真是一种讽刺。当看到人性中的麻木、推诿、陷害、怯懦、逃避都不约而同地披着正义与和平的外衣,来对付一个裹挟在历史洪流中只是想隐瞒文盲和私情秘密的女人时,法律与屠刀根本没有什么分别。法律原本是为保护私人的利益而存在,但不可避免地,竟然也会因它所要保护的私人利益而使其公正性受到践踏。

人的尊严是神圣、纯洁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只是用量化的法条来判断是非对错,是极其可笑可怕的,即使无可否认现阶段我们是如何地离不开法条。人的尊严应该依靠更纯洁的人性的呼唤来洗涤,而不是万千的法条。

《朗读者》陪伴读后感

《朗读者》第二期的主题是陪伴。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父亲,支持、陪伴被学校开除的郑渊洁搞文学创作,他们父子两人深情朗读郑渊洁的作品《父与子》。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朗读者》陪伴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著名播音员乔榛的夫人唐国妹,陪伴他度过心梗脑梗、罹患癌症等危难期,夫妻深情朗诵《我愿意是急流》。饲养员林兆铭一个人静心陪伴300多种动物,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他朗读的是《瓦尔登湖》……他们用真心的陪伴,诠释了情感的纯粹,让人泪流不止。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就应该多一些《朗读者》式的文化陪伴。

用饱满的真情吸引人。著名翻译家傅雷说,真诚真情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文化娱乐节目的每一个桥段、构思、实施方案,需要宏观构想,更要回归到“老百姓”和“生活”原点,让镜头充满真诚,让内容富含人文的温度,成为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构成,很观众达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精神共鸣。就像《朗读者》,不搞虚张声势的豪华阵容,不搞刺激眼球的惊险场面,不搞矫揉造作的撒娇卖萌,而是通过朗读这种平常媒介,展现明星或普通人生活中的真诚故事、温馨感情,虽然琐碎、简单,普通,因为情感真,有温度,却能不喧哗,自有声,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用健朗的精神鼓舞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曾发出通知,要求电视文化节目要“丰富思想内涵,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实现积极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意义”。

是的,文化娱乐节目仅仅搞一些肤浅庸俗效应是不够的,还应该让观众有精神和道德收获:既要重视愉悦程度,也要重视健康程度、品位程度、启迪程度和精神发展指数。就像《朗读者》,朗读者的精彩的故事、美好的诗文,给人带来画面愉悦,也让受众得到视觉的震撼、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娱乐节目成为人们的文化伙伴、精神导师,当然就会受欢迎。

用优雅的文化品位征服人。当下,见多识广的观众们的文化需求已提高很多,对娱乐化崇拜、靠明星拉动收视率、噱头效应、过分刺激等,已有了厌倦的情绪。

观众需求变了,节目品位当然要提升、求美。所以,就应该为娱乐节目注入文化内涵、书卷气。或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或者从古典诗文中寻找元素,或者从精彩的中国故事中寻找突破口等,将优雅厚重、清新脱俗、富有特色的节目推给公众,满足公众的文化需要,就会有更好的视听效应。

多一些《朗读者》式的文化陪伴,将生活打扮得更为玲珑、美丽而优雅!

朗读者读后感

朗读”、“者”、“情感纽带”是这档节目三个关键内核。节目每期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节目紧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间的情感纽带,既每期节目中的主题词。再有主题词扩展开来,形成情绪的磁场,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目前节目已经邀请到了不少嘉宾,有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斯琴高娃、王学圻等。

在这样的设定下,文字不在只是别人笔下的世界,而是融入朗读者精神世界的具有生命力的符号,印刻着它的情感、经历,再度蓬勃而出,引起共鸣。就仿若诗词之心赋予人们的隽永之美,也仿若董卿脱口而出的“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董卿希望节目“展现着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

《朗读者》蕴含着董卿对文学的敬仰,也蕴含着她对爸爸的爱,还蕴含着前来节目的朗读嘉宾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情感体验。

有时候爱得如此深沉让我不知怎样表达,不如读一段你我都喜爱的文字,让我们静静聆听它。《朗读者》让你站在当下的时光中,回眸来时的路,朗朗读书声,读的是文字的美,传达的是生命的力量,守望着的是精神家园。

朗读者读后感

故事讲述的是一名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少年与一名中年女子汉娜站看的一段往年恋。不久,汉娜不辞而别,米夏后来成为一名律师。再次见到汉娜是在法庭上。汉娜因在战争后期担任警卫时的行为成为一名因为战争犯罪受审的被告。米夏知道汉娜一直有一个比她以往纳粹时代峰糟糕的秘密,这个秘密足以推翻对她的指控,但是这个秘密是汉娜誓死捍卫的。她宁愿入狱也不愿暴露。在汉娜服役的几十年光阴里,米夏一直坚持给她朗读。汉娜靠米夏录音磁带学会了阅读识字。出狱后,米夏去接她。彼时两人都已岁月斑驳。米夏已是个青年律师,而汉娜已白发苍苍。意识到米夏对她没有当年的狂热痴情,汉娜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而这时,米夏才明白,自己有多爱汉娜......

从爱情上来看,

轩所言,“作品一直以来一一个超出所有元素在牵引着我们,这就是感动。

朗读者读后感

今天,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观看了朗读者,心里感触万千,澎湃激昂!

《朗读者》第七期主题——告别:有大明星姚晨,感恩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艰辛:曾经睡在北京七环外的一间小房子里,整夜整夜都要侧身睡觉;和照顾孩子的月嫂短短三个月的相处,以至到分别是月嫂泪流满面;老戏骨李立群泪洒舞台,感恩母亲,常年外出,以至于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却频频道“不遗憾”,那是何其的豪迈;作家曹文轩:文学风气当庄重,读书应寻文中脉;音乐剧译人程何放弃海外深造,选择追逐梦想;当代作家王蒙一生坎坷颠簸,妻子始终陪伴;我们庄重神圣的维和部队,守护着世界和平......

儿女与父母告别;老师与学生告别;朋友与朋友告别;亲密爱人告别......这是生离。与亲人长辈告别......离世的告别,这是诀别!人的一生,总会在经历“遇见”与“告别”,这是我们成长必经的道路!

朗读者的读后感

从汉娜的个人需求的角度来说,她最关心的不是自己能不能获得自由,也不是别人会不会往她身上泼脏水,而是决不能暴露自己不识字的窘迫,以此来获得与他人的平等,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不愿意在众人面前顶着一个红字去苟且偷生。因此她牺牲了自己的自由与清白,去换生活在狱中的平静。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执拗而鲜活的个体的顽强抗争,法律只显露了它的苍白乏力与屈服。

其次,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就是对于历史我们需要怎样解读?

通过读书,让我学习了历史,但我认识到的远不是历史的真实。就算是对于汉娜这样一个人在奥斯维辛监狱的举动,人们都不能得知其中真相,更何况对于那一代人和无数的历史事件?从书本中得到了知识,从现实中拿到法律武器的人,自以为也得到了某种生杀予夺的权利,可殊不知也许自己还被完全蒙在鼓里。汉娜在接受审讯的时候曾经问过法官们一句话:“如果在当时,你会怎么办?”在场的人几乎没有人能回答,即使回答了,也只能是对历史的假设,而历史从来是不可以假设的。

所以我认为小说家凭借这个故事挑战了我们对道德的定义,对于知识获得的定义,对于历史的定义,和对于审判的定义――我们为什么要去审判一个人?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更安全?还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无罪?是抱着什么目的让我们有如此嚣张的气味,使我们在向真相靠近的时候,让他离的越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朗读者读后感

作者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德国.故事讲述一名于1950年代的德国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汉娜展开一段忘年恋,但汉娜不久不告而别.米高后来成为年轻律师,再度见到汉娜时,她由于在战争后期中担任一个集中营警卫时的行为成为一名因战争犯罪受审的被告.在人声鼎沸的审判场,面对无数人对原集中营警卫安娜的怒斥辱骂,米高泪流满面.米高知道汉娜一直有一个她深信比她以往纳粹时代更糟的秘密,这个秘密足以推翻对她的指控.那就是,并不识字的汉娜即将承担当时下命令之人的罪.而此时,同为警卫的其他几人却一口咬定下命令之人即签字之人便是汉娜.

我想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理解.这就涉及到一个中西方文化区别的一个关键点--\“罪\”的理解.德国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不管是东正教、天主教还是美国新教,尽管具体教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那便是对\“罪\”的理解.人在出生之初便有罪了,也就是\“原罪\”.《朗读者》是一部非常沉重的小说,埋藏着极强的宗教意味.我在这里试图从西方宗教的角度来解释汉娜不合中国人常理的行为.在西方基督教看来,人是有罪的,人在世间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赎罪.人对自己罪的忽视,便是对上帝的亵渎,是远离上帝的行为.纳粹之罪,是人类之罪,是人在出生之时便带来的人性之罪.面对千夫所指,人往往千方百计为自己辩护,不为其他,只为苟且偷生.这便是人性的缺陷.在西方基督教看来,因为人远离上帝太久了,人堕落了,贪婪、伪善等罪恶便显现出来.

朗读者读后感

“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被废黜的是人的灵魂。”失去了灵魂,人便不称之为人,故而,周国平说:“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而这精神生活永远离不开的,是人的尊严。

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在当今显得凌乱不堪的价值取向的世界里,发出了一个清澈的声音,引人深思,让人醍醐灌顶。

汉娜,一个所谓的罪不可赦的纳粹犯人,在历史的法庭上受到了惩罚,但她却唱出了一曲最响亮的人性之歌,歌声如此高傲,遗世而独立,足以让市侩听得毛骨悚然;在人性的法庭上,汉娜是唯一的王者,是为维护尊严而战的勇士,她的生命底色是纯粹的,纯粹得有如一片圣地,让人不忍触及。

对于朗读者,无论他是谁,他的聆听者,聆听的不仅仅是故事,更多的是对高尚灵魂的向往,是对生命主体的自我确证。正如那个古老的故事《奥德赛》一样,奥德修斯回来,不是为了留下,而是为了重新出发。汉娜,站在新的人生起跑线上,在她的有轨电车里,开始了自己安静的生活。然而,命运,它总是披着神秘的面纱,在人世间徜徉,曾让俄狄浦斯历尽千辛后弑父娶母,曾让周朴园在雷雨交加的夜晚家破人亡,在它面前,无论有无神谕,古往今来,对于命运的摆布,人,总是显得那么被动和无力。

汉娜,没有任何权势,蜗居在当时社会的底层,却自始至终高贵地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不让它受到任何的侵犯和玷污,为此她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命运仿佛读不懂那竭力的挣扎,读不懂那深奥晦涩的意义,偏偏要和汉娜开一个玩笑,正如书中所言:“《奥德赛》其实是一部关于运动的历史,有目的,同时又无目标;是成功,同时又是徒劳。”汉娜,在保卫尊严的战斗中,确实胜利了,但,这胜利的代价太高,让常人承受不起,青春、自由、爱情……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是那么诱人,都足以让古希腊神话世界里的众神对之俯首称臣。但在汉娜的精神王国里,唯有尊严,才能让人高贵地活着,让人之为人。

汉娜的生命,在黎明曙光到来的那一瞬戛然而止,“第二天一大早,汉娜死了。在天色微明时分她上吊死了。”小说对于她的死只有这两句交代,但任何一个细心的读者,在这安静的叙述中,都会感受到一股难以名具的震撼,直抵心中的那眼清泉,霎时间,波澜顿起。十八年,牢狱生活的暗无天日,已经将她曾经的那些棱角消磨殆尽,青春不再,年迈的汉娜面对曾经单纯而珍贵的爱,面对她企盼了多少个日夜的“小家伙”,面对即将到来的自由,是欣喜,是感动,还是惘然?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她如履薄冰,甚至不知所措,她最后的一线希望,断了。

尽管她努力地学习写字、学习读书,为弥补那个凄美的谎言绣出一件最亮丽的外衣,上面的一针一线都显得那么吃力,但却虔诚。时间,夺走了汉娜太多太多的憧憬,剩下的,只有让她承受不起的生命之轻。但时间唯一改变不了的,是她的生命姿态,依然是那么高贵,那么不容侵犯。就为尊严,她选择了结束。

朗读者读后感

作者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德国.故事讲述一名于1950年代的德国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汉娜展开一段忘年恋,但汉娜不久不告而别.米高后来成为年轻律师,再度见到汉娜时,她由于在战争后期中担任一个集中营警卫时的行为成为一名因战争犯罪受审的被告.在人声鼎沸的审判场,面对无数人对原集中营警卫安娜的怒斥辱骂,米高泪流满面.米高知道汉娜一直有一个她深信比她以往纳粹时代更糟的秘密,这个秘密足以推翻对她的指控.那就是,并不识字的汉娜即将承担当时下命令之人的罪.而此时,同为警卫的其他几人却一口咬定下命令之人即签字之人便是汉娜.

我想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理解.这就涉及到一个中西方文化区别的一个关键点--\“罪\”的理解.德国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不管是东正教、天主教还是美国新教,尽管具体教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那便是对\“罪\”的理解.人在出生之初便有罪了,也就是\“原罪\”.《朗读者》是一部非常沉重的小说,埋藏着极强的宗教意味.我在这里试图从西方宗教的角度来解释汉娜不合中国人常理的行为.在西方基督教看来,人是有罪的,人在世间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赎罪.人对自己罪的忽视,便是对上帝的亵渎,是远离上帝的行为.纳粹之罪,是人类之罪,是人在出生之时便带来的人性之罪.面对千夫所指,人往往千方百计为自己辩护,不为其他,只为苟且偷生.这便是人性的缺陷.在西方基督教看来,因为人远离上帝太久了,人堕落了,贪婪、伪善等罪恶便显现出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朗读者读后感

最近电视节目《朗读者》人气十分火热,我们一起看了第一期节目,它的主题词是“遇见”。

一些人,一些事,一些不经意中的遇见,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道路。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人墨客,用笔,描绘了一场又一场遇见。

这一期中,使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就是这句话,激励着联想的老板柳传志。他原来可以成为飞行员的,但因为他的一个舅舅是右派,因此,他当飞行员的梦想破灭了。就在这个时候,他爸爸对他说了这句话,他豁然开朗,最终成为了联想的总裁。

是啊,我们为什么在遇见挫折时不乐观面对呢?人最重要的就是品行好。只要品行好,不管你身居何位,是老板,是平民,是乞丐,只要怀有一颗正直的心,努力奋斗,一定会成功的。

在生活中,我们时刻要注意自已的品行,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并且坚持下去。长大以后才会成功。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要抱着一颗正直的心,看见负能量要及时制止,这样下去,我们的心就永远是正的,就一定会成就一番事业。

读者心得体会。

浅谈安多藏区二朗神信仰。

赏析朗费罗的《我逝去的青春》论文。

试论邹韬奋“以读者利益为中心”报刊思想。

朗读者读后感

这篇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后感,每个字都读出来了。跟书评、影评、剧评不同,那些是用眼睛看的,现在是用嘴巴读出来的。要说有相同的地方,那应该是都用大脑在思考着。

以前喜欢看书,不喜欢读书,当然有时也把看书通俗地说成是读书,比如我们常会教导人说:好好读书,多读点书,之类的话,比较少说:好好看书,多看点书。但是这两个层次不太一样,读书一定是在看书,除非记忆力好,不用看书就能背诵出来;而看书不一定要发出声音,有时坐在书桌前可以一看就是大半天,没有发出声音,旁人不知道你在干啥。

以前的我不喜欢读书,确认地讲是不喜欢读出声音,因为觉得那样做很矫情,也很煽情。原因可能是小时候被大人这样说过,大人听到小孩的读书声,心里很开心,但是不会表达内心的情感,而是用另一种相反的情感来表达,听到的是:又再装读书了。心里有爱却不会表达,这是多数人的做法。就好像《红楼梦》中贾政对贾宝玉一样,在元春省亲时,宝玉在大观园中的一幢房子匾额上,题了四字:有凤来仪。不管是贾政,还是宾客,都觉得这四个字用得极好,最终也用了这四个字。但是,贾政嘴里却骂道:岂有此理!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以前的我是不自信的,是封闭的,是不太会与人交流和不愿意了解别人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不够自信。自信这种东西,不是想有就有的,嘴上说说我要做个自信的人,天天说,月月说,年年说,当说得多时,现实又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你可能会觉得,以前的我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其实我根本就不够自信,我很自卑。如果有这种想法的人,我觉得也是不错的,至少可以认清现状,而不是自我麻痹,甚至自我陶醉。

好在,对我来说,小时候的不良影响已经不能够左右我了,不够自信的做法也已大大减弱。主要是因为想明白了一些事情,加上自己的判断力,得出了正确的结果,用以良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要说哪种力量是最强大的,我心中的答案是思想的力量。

这样说可能显得有些唯心主义了,不过确实是如此。我们不能否认唯物主义的作用,相反,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事情的正确运行都是靠唯物主义来支撑的,毕竟我在故我思嘛。但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既然生活中用唯物主义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唯心主义呢?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学了许多唯心主义的名词,举了许多唯心主义的例子,但以当时的学识和阅历,是不能够理解的,更多是硬记。就好像吃了半吃不熟的东西,感觉肚子饱饱的,却会消化不良。

这个问题直到现在我才终于弄清楚了。生活需要唯物主义,也需要唯心主义,而人的本性,可能更多的是唯心。唯心的字面意思就是,唯我自己的心,跟着自己的心走。许多人也翻译了这句话,比如有人说过:听从自己的内心。意思是一样的,不过是用当代语言说出来而已。当时觉得说这句话的人非常了不解,竟然还有哲学韵味,原来他不过是重新前人说过的话,翻译了而已。

如果你在演讲,你更愿意说:你、我、他,大家一起干吧!还是声情并茂地说:同志们,我们要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排除万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我们就会有无穷的力量。我相信,在我们的力量面前,一切困难都是微不足道的。

前一句话,简单,人们记得住,但印象不深刻,过后就忘了,这是唯物的一个特点。后一句话,冗长,人们记不住,但印象深刻,久久在人们脑海中回荡,这是唯心的一个特点。还记得《大话西游》中周星驰对朱茵说的话: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在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情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就是唯心的力量,全文没有一个唯物的词语,连时间“一万年”也可以是唯心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已经证明过了。但是,我却可以一口气地将其默写下来,背诵下来。我相信你也可以,因为这已深入人心!

《朗读者》让我认识了许多名篇大作和许多人,也在众多散文、诗歌、小说,等等中学会了欣赏,在欣赏中更好地认识了自己。这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一个人的心灵,也会在照着镜子时,想明白一些许久没有答案的问题。

此时,我想到了一句话:读经典可以改变人生。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也不知道第一个说这句话的是谁。但我觉得这句话包含了许多人生哲理在里面。首先是读,要大声地读出来,而不是看,浅显地过一遍没有大声读出来让人印象深刻,心血澎湃。对象是经典,经典读多了,你就变成了经典。结果是改变人生,本来是过一天算一天,现在是每天都过得明明白白,没有虚度光阴,做着有意义且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过得很充实,成就感很高,人生也就此改变。

我不知道这样读书可以给我带来什么,其实我也不想知道。做事情,注重经过,把每个过程都做好,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到,用心去做,结果往往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这是规律。需不需要罗列个一二三出来,说读书之前怎么样,读书之后如何,从功利角度、利己角度,然后升到人生角度来大谈特谈,大书特书呢?我想我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我不太愿意这样做。真正的自信是淡然从容的,源自于真实的内心。

这让我找到了一种读书的方法,那就是发出声音。演讲和口才不就是用嘴巴说出来嘛。大脑有东西,不会说,等于是无。大脑里没东西,会说,但说不出东西来。看书多了,就像涓涓细流汇入大海,大脑中的储备就多了,如果不说出来,一直放在里面,总有一天会满的,到时可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成了胡言乱语了。现在说出来,不管有没有人听,这都无所谓,至少是自己在听。然后在说的过程中把大脑清空,腾出空来接受新的东西。如此,才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样做可以让大脑记住,印象深刻,把知识升华为智慧,把智慧融入到思想,用思想来指导人生,这样会有意义得多,循环往复,就像修炼武功秘籍的内功心法一样,内力会越来越强,可以把生活过得很好,直到有一天,随心所欲,不逾矩。那时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了。

相关范文推荐
  • 12-26 平面设计专业社会实践报告范文(16篇)
    社会实践报告能够帮助我们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展示一些关于社会实践的报告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学习作为一个设计师的
  • 12-26 部队党员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参考(通用13篇)
    在编写汇报材料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和背景,使用明确简洁的语言表达,使信息传递更加高效和准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汇报材料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
  • 12-26 以案促改工作落实情况报告(汇总21篇)
    情况报告要求详细、准确地描述情况,同时应避免个人主观色彩的介入。在继续阅读之前,请先阅读以下情况报告范文,这些范文涵盖了各个领域的不同情况和问题。根据《关于开展
  • 12-26 酒店员工工作不认真检讨书(精选19篇)
    写一篇检讨书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认识到自身有待提高的方面。接下来,为大家提供一些写得不错的检讨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xxx,我现在
  • 12-26 党性修养学习总结心得体会(模板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某一经验或事件的深入思考和总结,是我们心灵成长的见证和记录。最后,以下是一些网友分享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增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是个
  • 12-26 高中一个美丽的梦范文(18篇)
    优秀作文是在语言运用上精准、流畅、生动,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 12-26 品质部门年终工作总结(精选18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是对自己工作态度和效果的一次自我梳理。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 12-26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设计皮影(专业15篇)
    学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我们在这里接受知识的熏陶和人格的塑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学校生活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
  • 12-26 司法信访工作总结(通用16篇)
    在司法工作中,总结是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司法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启发。当前我们既处在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
  • 12-26 大学受资助学生感谢发言稿(模板18篇)
    发言稿是我们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利器,我们要善于运用它,传递我们的声音和情感。发言稿是在特定场合下为了表达某种观点或者传达某种信息而准备的一种书面材料,它需要具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