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中的幼儿挫折教育论文(实用5篇)

2023年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中的幼儿挫折教育论文(实用5篇)

时间:2023-10-05 18:10:17 作者:GZ才子 2023年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中的幼儿挫折教育论文(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家庭教育论文篇一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碰钉子”。心理学上认为它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如果在幼年时期受到积极的挫折教育,就会理顺受挫折的情绪,给自己开拓出可以容纳自己奋进的心境;如果在幼年时期缺乏积极的挫折教育,长大后一旦遇到高考落榜、招工无名等挫折时,就会爆发“人生危机”。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而忽视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的精神,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必需的,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因此我们要重视挫折教育。

一、真实感知,细致引导,锻炼孩子耐挫的个性

1.孩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我们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时,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经历挫折而后成功的影视作品,或者是家长、教师的亲身经历,甚至包括身边的小朋友经过失败而成功的小故事。幼儿通过这些真实可感的事实能够直观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真实感知挫折,认识到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确理解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

2.幼儿挫折教育要破除幼儿的依赖性。作为教育者应该给孩子面对现实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的。如有一次,班里要玩球结果不够,我请了一向比较胆小的妞妞去其它班借借看,她当时就显得有些胆怯但还是去了。我用双眼余光瞥着小家伙,只见她径直往隔壁班走去,快走到门口时,妞妞终于忍不住回过头来搜寻我。眼看着她几乎就要退缩了,我故意别过头去,假装没有看见。朴老师满面笑容地招呼着妞妞,她犹豫了片刻,终于鼓起勇气说了要借皮球。当拿着自己借来的皮球给我时,她呵呵地笑了,没想到平时与人说话都不敢,今天还帮老师做了事。我轻轻拍拍妞妞的头,随后又向她竖起大拇指,将她大大地夸奖了一番。无论是快乐、失望,还是痛苦,都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经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会做错事、说错话,那不要紧,我们要告诉他们,人在小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就是那些有名的科学家小时候也常犯错误,他们也会遭遇失败、挫折,如爱迪生、爱因斯坦……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才能使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未来各种各样的挑战,去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

二、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利用一些困难情境训练幼儿

幼儿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教育者在利用自然情境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和机会,让幼儿得到各方面的锻炼。为了提高幼儿的挫折承受能力,我们可设置难度不等的情境,让幼儿逐步经受磨练,有目的地去培养幼儿的耐挫力。比如说远足、劳动、竞赛、批评、延迟满足等活动和手段,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待失败、打击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容易让幼儿接受和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游戏时可设置一些人为的障碍,让幼儿自己解决。如让幼儿到暗房子里去取东西;处理和小朋友间的矛盾;户外游戏时引导幼儿走“独木桥”、爬障碍物;在角色游戏中安排幼儿分别扮演人际关系冲突中排斥和被排斥的角色,让他们体会不同的心理感受,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创设一些挫折情境,如:把幼儿喜爱的玩具藏起来,鼓励他们自己去寻找等等。

三、树立榜样,增强信心,树立孩子必胜的信念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生动活泼的形象往往更容易打动幼儿,因此,要善于利用生活中那些活的事例来教育孩子、树立榜样。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幼儿摔伤、擦伤等情况,这时,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平静地对幼儿说:“没关系,老师和你一起到保健室包一下,下次注意一点就行了。”或者说:“没关系,很快就会好的。”老师这样的行为能给幼儿很好的暗示,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对待挫折、怎样勇敢地面对未来。另外,教师和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孩子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玩游戏走“独木桥”时丁丁说:“老师我怕,我不走。”这时我说:“别怕,你可以的,你看我能走过去,你也一样能做好。”这样在榜样的力量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勇敢,增添了战胜困难的自信。

四、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另外,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总之,教会幼儿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能成,关键是顺其自然,顺应幼儿的发展规律,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幼儿能独立完成的一定使其独立完成,使其持之以恒。任何放纵和迁就的行为都会造成幼儿的依赖思想,要让幼儿在体验中认识挫折,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本领。

家庭教育论文篇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发生了巨大变革。面对开放的环境,多元的信息,繁重的学习压力,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增多,自杀趋于低龄化,恶性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等状况,令一部分家长寝食不安。因此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积极有效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新世纪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正因为如此,人们越来越强调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保持一致性,这也就突显出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

一、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从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实际需求考察,基础教育中的学校指导农村家庭教育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1、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方式单一

据调查显示27%教师表示愿意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愿意为家长教育子女出谋划策的。这些教师主要是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非班主任教师)几乎没有。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调查中,98%教师表示通常在学生成绩下降或行为有偏差的时候才会及时和家长联系。联系的过程大多是对事情的陈述,而没有进行及时、针对地的家庭教育指导。59%的教师反映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内容主要集中学习成绩和方法方面的指导,单一的指导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各类家庭家长的需求,也不能对学生家长实施“因材施教”的家庭教育指导。32%的家长反映学校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2、学校对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疏于管理监督

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整体的计划,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进行管理,难以形成学校、年级、班级各个层面家庭教育指导的连续性和一体网络化。许多学校只在名义上成立了家委会和家长学校,实际却没有有机组织家委会或家长学校的家长参加相关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或在一起相互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这些都体现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随意性强,这样的行为难以真正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同时,学校还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激励措施以促使教师提升自我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领导者的管理意识不够,其根源在于,过多强调教育结构的相对独立性,思想认识出现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互补的,未充分认识到要想发挥最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此外,学校对家委会的家校联系工作也是断断续续的。指导工作没有连续性,更不重视管理,这就导致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能发挥它的有效作用。

3、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意识观念淡薄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的教育观念陈旧,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孩子人格培养,不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造成和孩子沟通不畅;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将对孩子教育这一责任推给学校或是自己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时间与精力的投入甚少,更有家长采取极端做法或是溺爱或放任,这些都反映出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的误区。这些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意识观念淡薄,给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带来许多困惑和矛盾,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开展。

二、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制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组织管理上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组织管理上是由妇联牵头,教育部门、卫生部门以及社区、青保等分工协作,这种机制不利于发挥和调动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因为妇联不是行政机构,它对学校没有制约能力,这也是导致当前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低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在家庭教育工作的投入低

在家庭教育工作的投入上,据一项调查显示,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没有资金的保障,很多工作就不可能有效的开展。这也是导致学校对这项工作不积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改善当前家庭教育指导的低效状况,必须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投入,才能从人员、组织、质量等方面得到提高。

(3)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及师资培训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从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及师资培训的课程设置来看,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教育培训几乎没有,教师缺乏相应的指导能力和技巧来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咨询与指导,这就导致教师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感到吃力和困惑,这也是目前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和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学校应试教育的局限性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大部分学校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上,根本无暇顾及其它方面。这也是为何现在的“家长学校”走形式的居多,而真正用心举办的较少的主要原因。

(2)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简单化

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计划是实现指导目的的基本保证。系统、周密、科学和具体的活动计划不仅是指导活动开展的指南,而且能对指导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学校一般是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纳入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具体整体的工作计划,往往是教师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情况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既使是开展的一些活动,如家访、家长学校、帮教活动、分层教育等也是与其他的内容相混杂,缺乏活动记录、总结和专题研究;组织管理上也缺乏系统,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专门的指导人员,缺乏明确的考核要求和反馈监督等。

3、家长方面的原因

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建立完善的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考评机制

教育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同样需要政府的重视,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措施的出台无疑能为指导家庭教育提供最有力的保障。尽管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社会各界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程度也非常高,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并没有关于家庭教育的立法,家庭教育在国家教育体制中的应有地位远没有得到确立。199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加强家庭教育立法的要求,因此,应当加快家庭教育立法,赋予家庭教育应有的法律地位,以便实现家庭教育法制化,进一步推动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各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将指导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日常考察的项目之中,应该有明确的衡量标准,避免走形式化。从学校管理层来说,应该把指导家庭教育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此项工作的制度。应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调动一线教师和热心家长的积极性,共同商讨出一套适时可行的考核标准。

2、完善学校组织管理体系

从学校的管理层来说,要在对教师岗位要求基础之上,从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确立目标,透过发挥学校管理职能,坚持“管培”结合,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

此外还应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相应增加精神物质鼓励和奖励,如增加班主任的津贴,要求并鼓励其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鼓励其对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等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和钻研。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教师应该学习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实际的操作方法,帮助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为此,学校在与家庭进行课题合作教育中,应坚持“管培”结合,在对全程科学管理的同时,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源于教育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教师工作实际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教师在课题合作教育中非常需要得到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这个需要的产生是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的好契机。包括科研方面的培训,家庭教育知识方面的培训等。

4、借助社会力量,满足多元化家庭教育指导需求

我们需要构建家庭教育专业咨询模式,此时需要采用市场化管理机制,此种机制主要提供的是个性化、个别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这种管理和运行机制能够极大的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效率和效果,能够满足一部分家庭对优质教育服务的需求,并且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其现实的局限性,不可能满足所有家庭的教育指导需求。因此,有必要建立家庭教育专业指导模式与其它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系统结合体系,构建立体化的家庭教育体系,实现各种功能互补,最终使得教育、指导、咨询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发挥最大的效能。

看了“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家庭教育论文篇三

幼儿阶段是人身体、智力的快速发展时期,是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都有密切关系,其中学前的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阶段心理健康的关键。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涉及了道德及心理素质、自由发展的个性、创造能力等多个方面,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离不开教。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道德、心理、智力和体质这四个方面,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都需要具备。学前的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基础,成功的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促使人的基本素质提高,使人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健的体格和智力开发潜能。

1.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一生的基础,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辅助,更需要家庭的努力,学前的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是子女接触时间最长的环境,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在学前阶段,幼儿的价值观、是非观、人生观等都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学前的家庭教育与家庭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幼儿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学前的家庭教育虽然是幼儿期的教育方式,但是其影响力却不仅仅存在于儿童的青少年时期,对人的一生都有奠基作用。学前的家庭教育影响具有深刻性,使人成长过程中无法忽视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学前家庭教育科研促使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健康发展。

1.2强健的体格。强健的体格是人生存的基础保障,然而拥有强健的体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良好的学前家庭教育可以有助于人形成强健的体格。在学前阶段,人无法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才可以正常生活,这时家庭教育的作用就突显出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父母应给予其正确及时的引导,从而排除其思想上的困惑,促使其形成强健的体格,全面健康发展。

1.3开发智力潜能。科学研究表明,人在五岁以前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而这一阶段人主要的生活环境就在家庭,家庭教育对人的早期智力启蒙具有重要作用,对人后期的智力开发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前的家庭教育就成了开发人智力的关键环节。父母尽早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可以快速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这样父母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孩子在记忆、思维、观察、想象以及判断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后期培养中着重弥补孩子在某一方面的不足,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优势。通过学前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智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同时培养孩子学习新事物的兴趣,使孩子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为后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科学的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使人的智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挖掘,使人的智力潜能被发现、被激活。

1.4促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在学前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一旦孩子进入学校,那么他们大多数的时间就会在校园的集体环境中,在这样的集体环境中,孩子不可能时刻受到关注,长期下去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家长就需要在这个方面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避免在进入校园后形成不良心理。因此,学前的家庭教育对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

2.1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任何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学前阶段是孩子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家庭教育对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积极作用。在学前阶段,孩子与家长的接触最多,在与儿童的长期接触中,家长对其创造能力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参与各种趣味游戏,激发儿童创造性能力的形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使其自己通过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在未来的生活中,儿童就可以形成运用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人的创造能力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2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学前的家庭教育对人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前阶段,人主要的生活环境就在家庭中,个人的社会关系也是通过家长所建立的。同时学前阶段,孩子的行为会模仿父母做事的方式处理问题,这就需要家长起到正确的模范作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思想意识,在处理个人人际关系时会在无意识中受到家庭的影响。因此,科学合理的学前家庭教育会对孩子未来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前阶段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生活环境主要是在家庭,因此学前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科学合理的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的发展,这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学前的家庭教育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儿童在学前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杨浩然.家庭教育的金钥匙[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家庭教育论文篇四

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思想和见解,如果缺乏沟通,往往容易造成误解甚至关系破裂,无益于美满家庭的形成。家庭会议是一项普适的家庭成员交流平台,民主的家庭会议角色不仅影响着家庭会议能否顺利开展,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家庭会议是民主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方式,而家庭会议的角色及分工更应该采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通过对家庭会议角色及任务等内容进行分析,充实家庭会议理论,并为家庭会议实践提供角色分配方面的参考与帮助。

家庭会议;角色;综述

家庭会议是促进家庭成员沟通的一条有利途径。本文所指的“家庭会议”即在家庭内部举行的全员参与的家庭事务交流会。家庭会议召开的前提一定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应该不分长幼、年龄和性别,人人都有参与和发言权。家庭会议是民主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方式,而家庭会议的角色更应该采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采用文献法,运用家庭会议为关键词,从中筛选出11篇,围绕家庭会议角色及任务等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出家庭会议最适宜的角色构成及其地位、角色成员心理、角色成员行为、角色体验等相关信息,以促进对家庭会议角色的深入了解。

“在会议中,除了每个人都是发言人外,尚有主席与记录二种角色,主席负责带领会议顺利地进行,记录则必须记下讨论的议题及每个人的发言重点,这些职务也是需要家人共同分担的。”[1]该观点指出家庭会议中的主要角色及其任务,其中主席处于主导地位。“最好民主选出一个人作为会议主席,这个人并不一定非得是家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只要大家认为他有足够的组织才能,即使没有,这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2]补充说明主席的选拔方式、应有的才能及其锻炼意义。万事开头难,为确保家庭会议的顺利召开,及其后期的合理模式的形成,建议首次家庭会议的重要角色由家长担任,强调以上两种角色的重要作用,也表明家长在家庭会议中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我们可以从西方较为成熟的家庭会议中汲取经验,如果家庭成员较多,可相应安排较多角色。一方面不同角色的尝试可以促进孩子参与家庭会议的积极性,提高参会兴趣;另一方面设置较多角色也可以避免角色及任务分配不公,个别家庭成员存在感降低等情况的发生。“家庭会议中每个成员的意见都应当平等对待,每个人都有被聆听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提出问题和关注需求。”[3]家庭会议中最基本的角色是发言人,每个家庭成员都拥有该身份。基于该身份的一致性,无论长幼,在作为发言人表达个人观点时,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应该被尊重。综上,家庭会议中的常见角色有主席(主持人)、记录员和发言人,另可按情况适当添加角色并予以合理分工。

选拔方式应民主,首次可由父母担任以示模范,后期多以轮流担任的形式。主席与记录员的分工较多,对其能力要求略高,其中主席处主导地位,对会议的顺利有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发言人的身份是最基本的,包含所有其他角色及分工。每个参会成员都享有真实表达自己看法并被尊重的权利,无论长幼,均处平等地位。

“孩子们找到了主人翁责任感,因为某些规则和计划是他们亲自参与制定的,他们会很自觉地遵守。”[4]参与家庭会议是对孩子知情权、表达权、决定权的一种尊重与激发,孩子可以在扮演发言人这一基础角色中,获得较高的存在感与主人翁意识,也将有利于会议结果的顺利实行。会议的氛围与角色成员的心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融洽的会议氛围会是角色成员的心理更加放松愉悦,从而促进家庭事务的顺利解决;角色成员的心理积极向上,将促进会议氛围的融洽。因而,会议的顺利召开需要采取平衡议程,欢乐与抱怨适当共存,以确保会议的顺利举行。

其中,家长要起到平衡及调和会议的作用。作者从实践经历中获取儿子被选中担任会议主持人时的表现,反映出孩子兴奋却又信心不足的心理。在此基础上若加以鼓励,将促进孩子自信心的加强。“孩子的想法得到了表达,情绪也得到了宣泄,同时家长也走进了孩子的心里,孩子心理更加健康,家庭也会更加和谐稳定。”[5]孩子在扮演发言人的角色时,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表达,可促进系里健康,促进亲子关系融洽。综上,家庭会议要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以确保角色成员心理的积极。会议中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决策能力及自信心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强,父母应给予相应的鼓励与支持。

这既是对会议过程中发言人的要求,亦是顺利召开家庭会议的发言人的必要行为。综上,在担任主持人角色时,要保证认真备会的态度及公正的判决态度;在担任发言人角色时,发言人之间要保证互相尊重、认真聆听、真实表述,以确保家庭会议的顺利举行。

通过家庭会议,孩子的责任感、归属感与自信心会得到加强。家庭会议是孩子在家庭内部展示真实自我的舞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更易表现真实的自己,同时促进能力的锻炼与加强。家庭会议的长期召开,可以相对清晰地看到孩子的进步,孩子在提高自信心的基础上,判断力也得到相应加强。家庭会议的召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及能力形成大有裨益。通过反馈,可了解到大部分经过家庭会议锻炼的孩子心态与能力要明显好于没有参与过家庭会议的同龄孩子。

因而为了孩子的成长、增进家庭亲子关系,要不断尝试家庭会议的召开。综上所述,“家庭会议”是一项适合普及的有效方式,能够提供给家庭一个沟通与互动的平台。家庭会议中的角色分配得当,将有利于凝聚家人情感,增进亲子关系,使家庭教育的成果最大化;若角色分配不当,可能对会议的预期效果产生影响。通过文献分析可见,关于家庭会议角色的研究总数不多,多以实践案例为主,理论知识较少,值得进一步探究。

[1]钟思嘉。父母效能培训手册[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5:157.

[2]韩德秀。人生中最美妙的事都是免费的[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3.

[3]博芭。米歇尔亲子教育秘诀8项成功技能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69.

[4]内尔逊。帮你走出溺爱孩子的误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71.

[5]李文杰。如何养出棒孩子:20位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心得[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99.

[7]鲁鹏程。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实践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49.

作者:于晓艳俞爱宗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家庭教育论文篇五

摘要: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多年来中国一直重视幼儿教育,但具体成效并不明显,因为很多教育工作者忽视了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作用,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举步维艰。主要阐释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梳理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作用,并且提出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措施,以期能够为中国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提供新的视角,在家长、教师、社会的三方互动中,形成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机制,实现中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心理健康;导向作用;

zhongxiao-chuan

abstract:

thisarticlemainlyexplainstherelationshipbetweenfamilyeducationandchildren';spsychologicalhealtheducation,combingthefamilyeffectonchildren';smentalhealthguidance,andputsforwardtheguidingmeasuresoffamilyeducationonchildren';smentalhealthinordertoprovideanewperspectiveontheguidingroleoffamilyeducationonchildren';smentalhealth.withtheinteractionamongthethreepartiersofparents,teachers,andsociety,wecanformtheeducationalsystemtocultivatechildren';smentalhealthandrealizethenewdevelopmentofchinesechildren';smentalhealtheducation.

keyword:

引言

在医学领域,关于健康的界定停留在生理上的健康层面,以人的生理特征为主,但是在心理学领域,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完全取决于人的心态。在今天,健康是评价每一名社会成员进步的标准,尤其在幼儿的成长阶段,心理健康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很多家长对幼儿的健康仅仅是停留在生理健康上,以生理特征为主要的标准,并不涉及精神领域,所以家长在儿童心理健康上的忽视越来越明显。但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很多关于中国青少年犯罪的报道越来越多,对社会形成了较大的影响,推动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相关调查显示,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相关性,教育方式、家长的学历与道德修养等,成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关键因素。由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得到中国家长的关注,也应该得到社会成员的关注,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正确导向,才能够为幼儿心理健康提供诸多益处。

一、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1.良好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家是一个人的避风港,是一个人精神的栖息地,即使一个人在社会上遇到一些艰难险阻,只要一回到家,便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幼儿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怀,当父母对子女提供较多关怀的时候,子女便可以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反之,如果父母在幼儿教育中缺少关爱,或者过分地溺爱,则会影响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家长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教育观念,对幼儿心理健康形成较大的影响。

2.健康的幼儿心理有助于家庭内部的和谐

伴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家长在国家优生优育政策的指引下,对子女教育上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尽管最近两年中国出台了“二孩”政策,但是中国家长重视子女教育的观念已经形成,新的生育政策并没有对中国的家长产生影响。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往往会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参加一些家长认为有作用的早教班,为了让子女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很多家长会为孩子制定一些饮食计划,使得子女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在家长的精心培育下,很多幼儿获得了心理与生理上的健康,为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创造了条件。

二、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作用

1.家庭教养方式

当前中国的很多家长对儿童生理健康方面过分地关注,但是对心理健康指导上却缺乏一定的关注。很多家长过多地宠爱幼儿,在日常饮食中以健康食材为主,但是心理健康上考虑的成分并不多,比如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上、幼儿情感满足等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得幼儿形成了较多的依赖感,抗挫折的能力变弱。其实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与家长对幼儿家庭教养方面的缺失有关,使得幼儿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却没有,无法实现生活上的自理,影响幼儿教育的正常推进。

2.家长榜样效应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习惯会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会对子女未来的成长起到引导作用。目前,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主,当孩子在生活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时候,家长往往会因为子女犯错而大打出手,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1]。因为家长的行为已经对子女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形成了子女初始社会化阶段的人格特征。幼儿处于人生阶段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很多生活中常用的语言都是在幼儿阶段形成的,其中也包括一些幼儿的前期思想。因此,家长在幼儿成长阶段会给孩子形成榜样效应,由此,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形成影响。

3.家庭结构

不同家庭结构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形成影响,一般而言,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在家庭社会学领域,关于家庭结构有以下几种,分别是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等,在今天,核心家庭是常见的家庭形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并且对幼儿心理健康发挥着较大的功效。但是,单亲家庭在中国社会也比较常见,一般而言,不完整的家庭便不会产生完整的.教育体制,也不会形成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残缺的家庭经常会使孩子感到孤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会形成幼儿心理上的压抑感,如果不能够使幼儿的这种情感得到控制,会极大地损伤幼儿的心理健康。

4.祖辈与保姆代养

目前,中国的很多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而没有过多的时间照顾子女,很多家长出于对子女健康的考虑,往往会将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家里,由其父母帮忙照看,但是由于“隔代亲”的缘故,很多孩子在爷爷奶奶身边尽管在衣食住行上得到了关注,但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却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因为爷爷奶奶的溺爱,严重影响幼儿心智的形成。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家长,聘请保姆照顾子女,使得自己能够安心工作,但是由于现阶段中国保姆良莠不齐,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孩子的一言一行与保姆相近,使得家长的后续教育工作难以为继。由此可知,祖辈与保姆代养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5.家长较高的期望值

由于当今中国社会处于激烈的竞争中,很多家长身处竞争压力较大的社会中,深深地意识到只有个人能力强才能够在今天的社会中立足。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由于“望子成女、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使得很多家长在对子女的日常教育过程中,经常会讲述一些个人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现身说法,让子女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尚轻,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并且以自己强大的想象力幻想着美好的未来。但父母在生活中对子女传输负面情绪时,会给幼儿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甚至会因为幼儿平时表现不佳受到家长的大声呵斥,极大地挫伤了幼儿的自尊心[2]。

6.重智轻德

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理念的指引下,很多家长过分地重视子女的智力开发,经常参加一些教育培训,让孩子过早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此来打好学习提前量,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班级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提供条件。尽管家长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部分家长为了能够提升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子女的德育教育,使得很多幼儿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者。其实,“要想成才,先要成人”这句古语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是,中国的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除了学习之外,对子女是百依百顺,从而形成了子女任性、自私的心理,并且很少地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仅仅以个人为中心。这种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会给子女的健康心理的养成造成阻碍。

三、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措施

1.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家长性,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往往会给子女制订诸多的计划,并且监督子女的日常生活,其实这种对子女的严格管束最早起源于幼儿园时期。中国大部分家长认为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的性格,在具体的生活中,引导孩子做中规中矩的学生,以此来获得教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但是,在家长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孩子,尽管在智力水平上没有差别,但是性格方面却表现得孤僻,意志力不强等等,使得很大一部分幼儿抗挫折能力不强,即使遇到很小的困难也会萎靡不振,影响后期的学习与生活。为此,中国的家长一定要转变当前的教育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影响幼儿,彰显幼儿的个性,并且引导子女锻炼坚强的意志,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2.管理幼儿情绪

“性格决定人生”这句至理名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不仅仅依赖于良好的智力水平,更多的是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性格。由此可见,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对幼儿情绪上的管理很重要。对于子女来讲,家庭便是发泄情感的最佳场所,因此,家长在幼儿性格形成中一定要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否则会对幼儿性格形成障碍。家长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做幼儿的朋友,当子女有不良情绪产生时,应该帮助其及时地调整,并且与子女心平气和地分析,理顺子女的情绪。如果家长没有能力对子女的情绪进行疏导,则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与家庭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培养子女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直面学习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3.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沟通是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重要桥梁,在一个家庭中,沟通所具有的功效往往是最大的。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远远地超越了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使得中国的很多家长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以期能够给子女带来诸多的物质保障。但是仅仅在物质上给子女带来优越的生活条件并不能从心理上给子女做引导,建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良性关系有赖于双方之间的沟通,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够取得彼此的信任,为幼儿心理健康的养成发挥功效。幼儿在成长时期,最希望得到的便是父母的关爱,很多时候,父母简单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会给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中国的家长不应该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上的给予,更多的应该是与子女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良性的沟通机制。具体而言,父母可以在工作之余为子女讲讲故事、谈谈心等,或者参与一些户外活动,增进两者之间的沟通与了解,为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做铺垫工作。

4.采用奖罚分明的教育方式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经常会出现两个极端,有一部分家长为了给孩子树立信心,往往会过分地表扬子女,尽管子女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但是很多家长会把小事夸大,进行大量的奖励,使得子女在褒奖中迷失了方向,忘乎所以、自高自大,久而久之会形成子女自负的心态,不利于将来良好性格的养成[3]。还有一部分家长,由于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最优秀的,为此,对子女管束得相当严格,即使子女出现了一些小的问题,家长也会大声呵斥,严重的还会采取惩罚措施,使得子女在白色恐怖之下生活,缺乏生活上的信心。为此,家长在幼儿教育中,应该采用奖罚分明的教育方式,既能够及时地纠正子女的错误,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子女奖励,鼓励子女继续努力。家长要掌握好“奖”与“罚”的度,时刻注意子女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帮助幼儿树立健康的心态,从而培养健康的幼儿心理。

5.与幼儿园教师合作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家庭单方面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健康的幼儿心理是需要建立在家庭、社会、学校三个维度之上的,只有通过三方的联动机制,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幼儿心理,如果缺少与幼儿园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则会出现家庭教育方向的偏差,达不到幼儿教育的社会目标。因此,家长有必要与幼儿园教师建立合作机制,多数情况下,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沟通,能够帮助家长充分地了解幼儿。因为从目前的幼儿教育来看,家长陪同子女的时间远远比不上教师,子女几乎每一天都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或者是参与课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幼儿集体活动,教师可以从各项集体活动中了解幼儿的性格特征。所以在很多时候,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了解多于家长对幼儿的了解。为此,家长要想树立幼儿正确的思想观念,往往要与幼儿教师建立合作机制,与教师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通过双方的沟通,实现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辅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环境以及家庭关系会对幼儿教育形成重要的影响力。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养方式、家长榜样效应、家庭结构、祖辈与保姆代养、家长较高的期望值五个方面息息相关。为此,中国家长应该注意到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了提升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发挥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生活实际,及时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改变家长教育观念与管理幼儿的情绪,多与子女进行沟通,并且采用奖罚分明的教育方式,加强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合作,从而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教师、社会三方的协作,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运转,为中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做出贡献,完善中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工作尽管会有很多的困难,但是只要家长能够树立信心,便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任静,杨梅先,程家明.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4):2124—2125.

[2]曹新茹,李梅.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措施[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5(4):87—88.

[3]吴昊.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j].才智,2015(25):237.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