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最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8篇)

最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8篇)

时间:2023-10-31 05:27:34 作者:字海 最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所得到的经验总结和感悟。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彩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是一种应用工具,还是一种理性思维模式,上升到更高层次来说,更是一种素养,即数学素养。

在一般教学理论中,数学素养指的是在应用知识的基础上,对数学基础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应用的意识与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转换思维模式,随机应变,发挥自身数学素养。例如,有些学生对数学公式掌握得非常好,但在应用数学题中却得不到正确解答,或者只能在题目中解答,实际生活中无法应用,导致所学数学知识根本没有转换成一种素养。再如一些不再从事数学专业工作的人,数学公式、定理与解答方法早已忘记,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很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与理性判断思维,在工作与生活中,面对数学应用,能全面思考、思路清晰、做出缜密解答,这种能力就是让人一生受用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来说是指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进行转换,从数学角度,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科学的判断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从专业层次来说,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习者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能通过数学背景和本质素养,运用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身的数学思想素养。解决问题的时候,态度明确、观点科学、思维清晰,既能运用数学定律,又能结合新思想、新概念的数学素养,面对现实中各种问题,能够有条有理地进行简化和量化,从数学思维出发,从事物各个角度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素养。

2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更新观念,加强自身思想建设。

提高数学素养首先要深刻领悟数学素养的含义,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除了具有素质的一切特性外还具有精确性、思想性、开发性和有用性等特征。提高数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达到完善的展示,而数学正是这一高超智慧成就的结晶,它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认清“应试教育”体制给数学教育带来的弊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育重智轻能、重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当今,应用价值的现象非常严重。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加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下面列举几个教学实例:

此类型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问题,让一年级学生去甄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习题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情景安排,如安排20个学生为一组,本组学生再安排14人到教室外活动玩捉迷藏游戏,在室外活动的学生有6人在外面,其他学生藏起来。通过游戏体验,每个学生有固定的角色,游戏结束再回到课堂来解答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出多余条件,是“我们班一共有20人”。这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初步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全面思考能力。对低段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是效果显著的。

四、帮助学生制作“错题集”

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能力的必备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学会整理错题,同时高度重视学生错题集的使用,每学期安排几次全体学生的错题集展览。在数学学习中,通过错题集来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小毛病,或者积累一些解题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题集的具体选题范围如下:尚未理解、掌握的习题;特别易错的习题;难记题;教师指定的典型例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应在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正确的心理素质很有作用的习题。总之,选题量不一定要多,选题要尽量具有代表性。在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抄题目,留下足够的空间解题和注释。注释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题关键、原则、方法等。学生在整理错题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纰漏和困难,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后,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思维缜密、不畏困难、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精神,在文化基础的积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意识到:做好、用好错题集是自主学习的迫切需要。

当前时期,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要求学生具备比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处理好一切难题,才能够在社会中求得发展和进步。

一、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可以说,思考的过程融合了非智力要素和智力要素的互相影响,该过程的特点是复杂化、系统化。因此,缺少思考的热情会导致思考过程的低效化、繁重化沉闷化,从而难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不但应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还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强烈和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才可以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可以一味地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工作,而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像是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趣味教学模式等等。

如此一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参与中思考。

思考和疑问是开启知识宝库和理想大门的金钥匙,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主导和中心环节,教师会为学生十分透彻、详尽、认真地讲解所有的知识点,这好比是一点一点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缺少,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上就形成依赖心理,不会思考和不知道思考。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懂得提问艺术的应用,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与学习欲望,从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倘若教师直接地为学生讲解长方形跟正方形的特点,那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从而使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丧失。

鉴于此,教师能够认真地设计提问,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像是教师能够提出下面的一些问题提让学生思考:请你数数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角、边各有多少个?请你量量正方形和长方形每一个角的度数和每一条边的长度?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联想,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能够让学生独立地思考这些问题。

并且,学生通过自主地思考、发现、探究,能够获得一些结论,尽管学生获得的结论并非完善或准确,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非消极和被动接受知识,而且是在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中建构新知识。

三、启发学生质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提问学生,进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固然重要。然而,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指导学生不断地质疑,即在通过质疑独立思考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注重设计提问,而且应注重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勇于质疑。如此一来,才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从而进行创新性的认识活动,最终切实把握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时候,能够发现有的学生在一开始测量和计算三角形内角和之后,发现是179度。

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教师明确了他们是在质疑教师和其它同学测量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之后,就可以这样做:一是解释这是测量误差导致的结果;二是让学生通过“折一拼”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会拼成一个平角。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师需要把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内角和的一半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被激发,从而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在提问教学中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质疑问题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分析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数学教学的目标,以前是“双基教学”,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来又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在又将“双基”细化、强化为数学素养,特别关注是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次次改革,使目标更进步、更人性化。因为数学是每一个孩子从求学开始都必须要学习的主课,我们教给孩子们的不应只是冰冷的数学知识,也不单是为高考,更重要是要教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问题,要终生收益。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通俗的说,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或者说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对于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通过抽象概括,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并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对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表述和论证,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从而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论证思路、进行逻辑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发展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感悟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是得到数学结果的重要手段。数学运算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提高数学运算能力;能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提升数据处理的能力,增强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养成通过数据思考问题的习惯,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

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思维产物,它是高于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下面对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谈几点认识: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学生面对问题化的学习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不仅经历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而且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到数学思想方法,切实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在教学中要合理创设情境。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提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学生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助于他们在数学知识与其应用之间建立即时联系。如果能把教学中的数学知识根植于情境中,将更有利于学生找到知识学习的意义,进而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适当增加数学史与数学建模的教学。数学教学应当是以知识为核心的文化教学,是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数学史与数学建模的教学,对老师的数学素养提出了较大的挑战,需要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多思考,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没有这方面的积累,数学文化与数学建模的教育不可能真正有效。

四、要加强对学生的“会学”指导。“会学数学”应包括:阅读理解、质疑提问、梳理总结、表达交流。如:数学阅读理解,需要清楚数学语言由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组成,它的特点是准确、清晰、简洁,数学阅读就要会读“数学普通话”“符号”“图形(表格)”。而数学符号、图形又是一个系统,彼此联系,学生不能很快习惯,需要指导。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会学”要以思维为基础,能力提升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作为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数学素养,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关注数学内容、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有效的给学生提供能够脱颖而出的条件。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把数学教学和数学应用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许多人认为,数学在生活中没有任何用处。事实上,数学的应用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旧教材可能与生活实际联系不是很紧密,但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例如:平面图形的镶嵌、三角形的稳定性、平面直角坐标系等在生活中都有很广泛的应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真正有用途的。

重视最基础的知识,使学生易于接近数学。

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之中,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我们教师不能一开始就设置些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来吓唬学生,让学生产生畏惧、谈“虎”色变的感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最基本的、最易于学生接受的题型和例子入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产生乐趣,在问题解决后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愿意并乐于接近数学。

把知识传授与数学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动口、动脑,参与课堂教学。尤其是让学生动手演算、操作,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把问题解决的最关键处或最后阶段留给学生,让学生说出或作出结论、结果,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来自于自己的努力,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对中学生来说已成为一个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概念。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使学生全面正确了解信息技术文化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信息技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拓展,信息素养又是传承信息文化的主要载体。一个人的信息能力是其信息素养的核心,如果能提高人的信息素养也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

信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例如:组织学生到银行、税务、机关、工厂等参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应用无处不在;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正确地使用、发布网上信息,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使他们能够在信息的海洋中正确把舵,避免青少年利用计算机犯罪。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教育技术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行为模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方法也是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内容。所以,要对中小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的全员培训,提升中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关键在于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教师队伍。

教师只有在计算机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执著追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对教学工作的信息技术领域有全面地认识和恰当的把握,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会让学生深受感染,热爱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处于一个高速淘汰与高速发展的双重状态。如何在中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终生受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两点:

1、“基础性”,向学生。

介绍信。

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大致工作原理、windows的基本操作、键盘及鼠标的使用、网络技术等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2、“迁移性”,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例如:键盘、鼠标、窗口、网上搜索等等这些操作不管在什么系统中或在不同的软件版本中,操作都是一样的,不会因系统的改变或者软件的升级而淘汰,所以,这些知识具有较强的迁移性,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而有些学校在介绍键盘时,指法没讲;没有讲解windows的窗口、对话框、图标等基本操作,而大讲office的功能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

培养中学生的素养心得体会

素养是指个人综合能力的表现,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在教学生活中,我积累了一些培养中学生素养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在信息时代,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而时间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让他们能够独立学习、探究问题。我通过设置课前问题与课后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自主学习。并且,鼓励他们多阅读、多思考,提高自己的信息获取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在现代社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素质。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尤为必要。我常常设置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一起探讨问题、相互协作。同时,也鼓励学生多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技能,也能够加深他们对团队合作的认识。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志。因此,在中学阶段,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的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科技创新比赛,让他们有机会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我也引导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新想法,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

第五段:结尾。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素养需要我们教师们认真承担、不断探索。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成长,在成长中提高,变得更加优秀和出色。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将其作为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兴趣

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作文教学是辛苦备至的耕耘工作。然而,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写不好作文、不爱写作文的现象却相当普遍。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恐怕是重要原因。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已经意识到:培养作文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从人的求知心理来看:兴趣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使学生对作文“好之”,进而“乐之”,方是上策。人们求知的过程告诉我们:兴趣是驶向知识海洋的“快艇”,是探索知识宝库的“入门证”。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个性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特点。换言之,兴趣有动力作用和定向作用。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学生的作文兴趣是其作文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生作文的“内部态度”。培养作文兴趣,就是解决学生作文的动机和“内部态度”。学生对作文有了明确的动机和良好的“内部态度”,就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精神。这时,他们就会把作文看做一种愉快的学习活动而不认为是苦差事,写作时大脑活动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使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就会表现出追求探索的倾向,努力提高作文水平。为此,他们平时的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积累素材、认真作文,都会成为一种兴味盎然的自觉行动,明显地表现出作文兴趣的定向作用。

培养作文兴趣既是学生对作文价值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心理活动的交流过程。因此,培养作文兴趣的途径、方法可以有多种。笔者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命题诱发。

[1][2]。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英语教学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要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这种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要改变教学策略,落实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加强交际,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能力;核心素养;思维品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扑面而来,让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接不暇。而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方式。它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个性发展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教学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要改变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转移。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让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教师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也必须为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为学生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还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稳步的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英语教师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承载目标,有效实施。

二、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或者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并作出适时、适当的评价。学贵有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从问题出发设计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英语新教材内容丰富,思想性强,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是很宝贵的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挖掘,运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要刻意要求学生达到某个既定的目标,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逐渐形成国际通用的行为规范。比如教师在教生气的英语表达时,可让学生联系自己平常生气时的状态,可能会出现的后果,以及造成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发泄情绪,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将学生的情绪、行为以及品格融入语言教学的活动之中。在英语语言的活动中,实现思维品质素养的培养。

三、加强交际,扩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蕴藏无尽的文化资源。每一种语言都与其文化相互依存。中西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只有了解西方文化背景,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英语的思想内涵,灵活地运用英语。例如人教版高一英语中有一篇文章“bodylanguage”,通过学生表演体会文化差异,加深印象。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阅读与讨论的方式,借助所阅读的英美文化与习俗等方面的书籍,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够提高运用英语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中的谚语俗语也很多,也是学生窥探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个窗口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等。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少,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异国风情,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也可以通过英语歌曲欣赏、英文小品大赛、阅读英文小说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外国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所表现的文化。

四、合作交流,催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分工,更要合作,彼此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以合作为催化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又能反过来对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助推作用,让其他的核心素养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合作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互换、心灵的接纳,是培养文化领域中语言沟通素养的有效途径。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的要求,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要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选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努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安德,张翔.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交际丛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宋桂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徐文丽.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语言负迁移现象[j].中小学外语教学,(3)。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兴趣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兴趣?教师可以在不影响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寓趣于学,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

方法。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学生喜欢学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是他们身边的熟悉的事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每一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诞生均有它的实际背景,所以教学时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感悟新知识。比如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概念时,可以用熟悉的立定。

跳远。

的例子来理解,在不等式中用学生熟悉的天平说明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从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中引出线段大小比较方法等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

经验。

中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的意识。

让学生在多样活动中体验数学: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布置一些。

社会实践。

活动,开一些实践课,让他们走入社会去调查,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我们学习计算储蓄、利息方法后,布置作业让每位同学走入银行,了解现在银行中的各档利息,再了解应扣除的利息所得税,然后自己编拟数学题,自己建模进行解决。也可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股票”、“住房建筑”、“台风预报”等所隐藏的数学问题,然后在教师启发和协作下,将这些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在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教师的协助下,呈现出更多。

思维方式。

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使知识真正具有生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首先,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我在讲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问题:这些图案的形状、大小及边与边之间有什么特征?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

总结。

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初中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我们学习数学,目的是运用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现实,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所列举的事例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愈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初中生也不例外。

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巧妙的结合起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枯燥的理论赋予生活实际的土壤,学生在熟知的生活实际中去感受、体会,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不仅能降低学生对抽象知识理解的难度,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爱因斯坦也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从这些。

名言。

中,我们不难看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兴趣对于促进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重要意义。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集中精力,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探讨之中,并且使课堂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浓厚,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越强,学习效果也会越好。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促进初中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后进生学数学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对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只有在巩固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要加强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起点要低,通过基础知识的训练,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使他们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促进作用。一些后进生在数学上花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的表现之一。要加强对学生。

学习方法。

的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有个别教师在初一第一节课介绍数学时就对学生强调数学很难,希望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听、努力等等,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学生认真学好数学。但效果却不然,这种做法把学生“吓”倒了,犹如给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之火浇上一盒冷水。所以,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上,教师应该避免以上的做法。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精美的数学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学生边欣赏,教师边鼓励学生要努力学习,以求将来设计出比这些更精神的图案;可以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学模型给学生展示,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消除学生“害怕”数学的心理障碍;还可以引入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有趣。

故事。

等等之类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励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发展与创造。

数学学习是一种高智商活动,教师如果认真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就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供更大的空间,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而不当的教学,往往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

因此,数学教学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例如: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可这样设计:教师先给学生提供面积不等、边长不一、位置各异的三角形,要求学生给这些三角形分类,并指出这些三角形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以每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大小构成情况进行分类。接着学生反馈:有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其余两个角是锐角;有的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有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其余两个角是锐角。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三角形进行评价,用自己的想法给三角形命名。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名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一个三角形中会不会出现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为什么?等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找到了答案。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探究问题有足够的信心和足够的自主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用数学本身的内在力量唤起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开阔和敏捷,数学思维的各种特殊而巧妙的形式……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的潜在的吸引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看到一个“快乐的数学王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

如在教学“20以内个数的认识”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华的前面有5个同学,后面有8个同学,这一队一共有多少同学?让学生解答,结果学生们不假思索的告诉我:5+8=13(个)。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神气的神态,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兔妈妈带小兔们到草地上去做游戏。天黑了,兔妈妈让小兔们把队伍整理好准备回家。她认认真真的数了数,大吃一惊:“不好,丢了一只小兔”。她又仔仔细细数了一次,小兔却一只都没少。为什么14只兔子变成了13只呢?这时学生们顿有所悟,边笑边喊:“兔妈妈把自己都忘了数了。”也正是此时,学生们马上意识到刚才那道题存在的错误。纷纷表示怎么把小华给忘了。如此妙趣横生的数学内容,当然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此外,还可以组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算,一题多编等活动,显示出数学特有的内在力量,唤起学生对之产生深刻的兴趣。

文章。

2.

3.

4.

5.

初中生如何学好数学?成为一个学霸的三大方法。

6.

初中如何学好数学?初中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有哪些?

7.

8.

9.

培养中学生的素养心得体会

素养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素养是中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其中既包括语数外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包括品德、道德、情感、态度、技能等多方面的涵养。如何培养学生具有高素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分享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他们的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合适的课程内容、提供元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不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自主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和素养水平。

第三段: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许多学校将艺术、课外活动、体育、社会实践等综合素质教育内容纳入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养、思想素养、情感素养和道德素养。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加强多学科协作、跨学科研究和综合实践,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第四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需要通过言传身教、情感共鸣和感染引导学生认真听课、认真思考、认真实践。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密切互动也是教学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语言、行为、态度和互动方式需要互相尊重和支持,相互帮助和成长。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积极阳光、团结和谐、有爱有责任的教学氛围。

第五段: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培养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些学生天生就在某些方面具有较高的天赋和潜力,需教师认真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并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教学策略、课程和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智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果和素养。

以上所述,培养中学生的素养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系统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个性化教学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我们应该以培养高素养的中学生为目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培养中学生的素养心得体会

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素养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践中,许多中学教师仅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素养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分享我在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素养的心得与体会。

段落二:了解学生特点。

了解学生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基础。通过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和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素养。例如,对于喜欢思考的学生,我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对于腼腆的学生,我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榜样。

创造力是培养学生素养的关键一环。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既可以在教育中传授课程知识,也可以通过开展校外活动来实现。比如在数学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不断地挑战自我,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开展创新探究课程时,我为学生提供搭建平台,通过自主思考,自由发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热情。

在培育学生的素养中,人文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以文化素养为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当代国际社会,学习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培养跨文化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我会在每逢重要节日时,安排校内活动宣传节日知识,以鼓励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引起学生对其他文化的兴趣和想象力。

思想素养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个人素质,包括价值观、个人情感、社交能力、自主意识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应该充分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在班级管理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开展班级会议和班级议事,建立让学生尽情表达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学生自我发展。

结论:

总之,素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目标。在教育中,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以人为本,通过不断创新和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的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相信通过我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学生的整体素养得到提高,他们将成为更完美更成熟的个体,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浅谈学生科学素养培养集合

对于科学素养,国际上通行的解释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二是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三是对科学技术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这三方面都达到要求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落后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在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在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训练和培养。

一、重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转变教学观念,对知识进行筛选,完善学习内容。

我们过去太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没有顾及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难与社会问题一一对应起来。所以教学内容应考虑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懂得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以便使学生掌握那些属于基础的、具有“生产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包括那些丰富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发展性的知识。

2.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中绝大多数知识都是由实验得出的,由假设到实验验证、由实验现象到本质分析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实验活动,构建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重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会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现与交流等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1.利用探究性试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实验是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对某些化学问题进行论证和探究的一种活动,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如:在科学探究制备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时,我首先请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试剂,按照教科书操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能制得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而制得的氢氧化亚铁由白色立即变成灰绿色,为什么呢?我和学生一起分析铁的化合价,得到氢氧化亚铁具有还原性,它不能保持白色是与氧气接触了。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不让氢氧化亚铁接触空气?教室里气氛热烈,学生们各抒己见,几分钟后,各组陈述自己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将水煮沸;将滴管插入试管底部;加植物油;将空气赶出。在探究过程中,有个学生站起来提出将钠放入上面覆盖植物油的新制feso4溶液中的实验设计,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经过这位学生的提醒,我和大家一起分析、探究并获得实验成功。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技能、反思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使我和学生都体会到探究的愉悦,很有成就感。

2.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的创新意识总是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能被充分地激活,创新的火花才能被点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和设问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给问题设立台阶,激发学生思考,产生创新动机。

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灵魂,是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与意识品质的总和。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现状的创新精神。

1.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提出挑战的探索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新课程,将科学素养作为突破口,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和合作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探究学习凸显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凸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

1.增强环保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化学新课标要求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2.开展家庭小实验,养成勤思考、爱动手的好习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只要多加留意,善于思考,就可以用所学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如炒菜何时放盐?不同型号墨水为什么不能混用?如何鉴别牛奶中是否加了面汤等等。这样学生在应用、解释问题时就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科学素养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发展教师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努力探索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便向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3]刘新知.化学实验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信息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人类社会的步伐迈入时,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悄悄到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信息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要成功的从传统角色转换,其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成为转换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其能较好的进行信息时代的角色转换,成为当前的一大课题。

人类的教育形式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

知识型其特征是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和至高的目的。虽然知识型教育为人类文明进化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它那种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价值取向的原始性和局限性,必然导致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无法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人。智能型教育是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采而逐渐兴起的,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

教育发展到了今天,人们进入了加速更替的开放时代,凭借人类已有的文明之总和,再也无法从容应对未来之冲击,许许多多的人越来越感到无法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此,人类不但要与过去的时代告别,而且在信息时代还要扮演新的角色,即从消极接受的被奴役者变为独立自主的创造者,从适应未来、复制未来的智者变为驾驭未来的先导者,为此,教育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一)教育观念现代化(二)教育内容信息化(三)学习方式自主化(四)师生交往平等化。

教师角色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信息时代,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全新变化,教师在信息社会中应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教师角色转换,意味着教师的真正功能将更加凸显,教师原有的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除,被更换,而整合为新的角色。

(一)文化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体系基础的建构者。

教师应从文化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师已不再是“讲坛上的圣人”,不再是“先学先知”之师和信息的权威拥有者甚至惟一的传播者。网络四通八达的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这就使教师的“讲”必定大为减少,而突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突出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激发学生广阔而丰富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充当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职能也将由“教”转变为“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

(二)课程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订的,教师虽然是教学的中心,但往往只是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只是在教授课程、教材,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但实际上,学校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如果让一线的教师参与,可能会吸引许多其他教师使用开发出来的课程教材。同时,因为有一线教师的参与,课程、教材可能会更清晰,更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因此,教师更应该成为教学研究者,成为课程教材开发和设计的主体。

(三)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二是纪律的执行者。这样,教师往往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具有至上的权威,容易造成师生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

三.如何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面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挑战,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在此,我们结合他们的做法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社会的角度来谈谈我们可以采取的几点措施: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面对新的教育技术,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媒体、驾驭新的媒体,笔者认为转变观念是前提。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观念,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发挥不了作用。

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它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于缺乏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不了解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些教师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不良的态度:有的由于有误解,产生机器会取代人的忧虑,有失落感;有的态度冷漠,甚至拒绝在教学中使用新媒体;有的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产生恐技术症;有的害怕在教室中摆弄计算机时卡壳,当众出丑;有的对教育媒体产生恐惧心理,望而却步,从“不会用”、“不能用”到“不想用”;有的对新技术期望值过高,一旦失败,就认其无效,产生失望心理。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对新技术不回避、不排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用好新的教育技术,组织好教学。从敌视、担心到适应、接受,最后到舒适、安心。教师一旦真正发现新教育技术的价值,就会越用越爱用,越主动积极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自觉自愿地运用教育技术。

(二)为教师配备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

目前,我国不少学校存在设备不足、陈旧落后的情况,阻碍着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步伐。据对304所学校的抽样调查,约有85%的抽样学校软硬件配备不足,未达到国家教委要求的配备情况。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能一下子要求所有的学校都增添先进的教学设备,可通过多种渠道筹借经费添置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为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对教师进行培训。

近年来,不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添置了不少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但多不能充分利用,甚至置之不用,“锁在深闺人未识”。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受到专门的培训。据一项对部分设备较完善的学校的调查,有超过5096的学校只有少数教师会用电脑或是几乎没有教师会用电脑。据对304所学校1991―1994年电教经费支出调查,用于人员培训的仅占2.74%,这与国际通行的投资方式:硬件、软件、人的培训各占1/3,相去甚远。看来,当务之急还是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尽快帮助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

四、教师的信息素养及教师新角色的关系。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帮助教师实现信息时代下角色的转换是同一的,要实现角色的顺利转换,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必然促成其角色的转换。信息素养(hformation1iteracy)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turkowski)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具体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教师素质结构中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导致我国教师队伍信息素质低:在对教师所作的抽样调查中,认为“我应该具有计算机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比率只占44.4%。另外,据报道,中国的信息能力处于世界较低水平,美国的信息水平总指数为71.76,日本为69.97,中国仅为6.17,这说明我国公民的信息素养低,而要提高我国的信息水平总指数,其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教师:目前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低的主要表现为:(1)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教师的学位和学历层次普遍偏低,这是因为我国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信息面窄,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和处理能力,甚至有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现象发生。(2)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因此缺乏信息意识和观念,许多时候教师不是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是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更是裹足不前。因此当前,对我国教育界而言,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成新形势下的角色转换,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结束语。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教育改革就无从实现,而整个国家的人才战略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在信息化时代,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当然,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其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的工作,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我们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如何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培养包括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详细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是职业素养形成的理论基础,学到的技能是职业素养形成的实践基础,教育与培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和人生不同阶段的任务,加强学生的自我道德修养、增强团结合作、开拓迸取能力,树立劳动光荣、爱岗敬业精神,使职业素养培养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2.通过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考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职业准入的标准,它反映劳动者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一种考核水平。全面、科学、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必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工作中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敬业精神是胜任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模拟应聘情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对能力;训练学生保持真诚亲切的目光与自然大方的微笑、恰当的手势、协调的姿态等能有效地表达出学生内在的思想与气质,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打通交际障碍。

职业知识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各个职业有各职业的知识技能,每个行业还有每个行业知识技能,学习提升职业知识技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与所从事的行业。

1.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特长、能力、职业能力倾向及适应范围,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到企业实习,到社会中调查等方式,从而对自己做出科学、正确的。

自我评价。

这样,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就可以根据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进行全面权衡,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2.引入企业培训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将企业培训模式引入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中,让大学生系统掌握职业人相关的职业能力,适应团队合作的工作环,系统认知和理解基本的职场形态。实践环节模拟企业培训和项目执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创新,培养学生职场应对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认同。

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只要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大学生就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素养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努力培养好学生的素养,让他们成才。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如何培养学生的素养,希望对你有帮助。

良好的班风学风,是学生养成良好素养的支持力量。我们培养学生们的好素养一定要注意形成一个良好的集体舆论与班风学风。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和各项活动中,根据是非标准进行褒贬,该肯定的就肯定,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该否定的就否定,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全班形成一种能够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这种良好的风气,不是班主任的单向灌输,而是建立在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正确认识与言论的基础上,具有同一性、扶正性,对全班学生都有感染力和道德上的约束力。

素养的培养越早越好,须从接手班级的第一天开始,从头抓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学生的坐、言、走、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师生初次接触,班主任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对他们良好素养养成的重视。期间,班主任要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仪容着装,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力求不漏。如谁说话态度大方,口齿清楚;谁字迹工整美观;谁衣着整洁得体等。同时还要不点名地指出同学身上的不足,两相对比,该选择怎样的素养一目了然。教师还要抓住时机,根据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不断地提出素养养成的新要求,还可以用我们自己的体验或名人养成好素养的故事来激发儿童努力养成好素养的热情。

“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着重要而崇高的地位,学生对自己喜爱与崇拜的教师的言行都容易进行模仿,所以教师平时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为学生做表率,尤其要注意行为与生活细节。在培养儿童良好素养上,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教育的作用,教师要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只有家校配合,家校教育目标与教育要求一致,形成合力,才有实效。家长在家里除了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之外,还要以身作则,尽量用自己好的言行去影响孩子,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不能只是要求孩子。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但并非杂乱无章,有许多程序性的工作,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不断重复操作,尤其在学生的素养养成方面更是需要抓反复,反复抓。在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实践的过程中,班级的各项常规制度应运而生,如《家庭作业制度》、《值日生制度》、《晨读制度》、《班干部职责》等,这样实现了班级的精细化管理,让班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学生明确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做好了会怎么样,违反了纪律会有怎样的后果。这些制度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素养的养成是建立一条“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主体体验是良好行为素养“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最佳方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相关的有趣活动,抓住儿童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身的典型事例,帮助孩子体验“好素养让自己尝到甜头,坏素养使自己吃到苦头”。

改变不良的素养与建立新的良好素养是一个相当艰巨的过程,养成良好素养不能一蹴而就,学生素养的形成有个过程。因此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与不良素养作斗争,自觉地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自己的好素养,确保每一位同学的素养养成在严格的自律与他律的约束下进行。学生养成良好素养的过程中,他们的付出、努力需要及时得到老师的承认,需要老师不断的鼓励,增强学生成功的快感,从而有利于学生良好素养的进一步养成。

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不让不良行为发展成不良素养。教师与家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尤其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足够重视并及时纠正,等孩子已经形成固定素养了再改正难度可就大了。养成素养的过程中,儿童的行为常有反复,教师与家长要“抓反复,反复抓”。著名教育家曼恩说:“素养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素养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所以,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素养的培养时,也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注意教育的重复性和反复性,不要抱着一蹴而就和急于求成的心理。

信息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景德镇市电教馆肖q。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都意识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推动力,社会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因此教育要进行变革,重点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本文从信息素养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等问题上作了一些浅显地探讨。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也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就已经提出信息素养这个概念。当时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科技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他认为学习者具备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学生需要有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学习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的意识。而如今信息素养的含义已演变成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具体的包括了以下几种能力:。

一、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即能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工具,如计算机、传真机和网络传播工具等。

二、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收集各种信息资料。

三、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获取,实现信息评价和创新的能力。

四、生成信息的能力,即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

五、创造信息的能力,即全方位地收集信息后,观察、研究各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现有的信息做出新的预测、新的设想,产生新的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新信息。

六、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

七、信息协作的能力,利用信息媒介实现和外界与他人的和谐协作的关系。

八、信息免疫能力,能够自觉地抵制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及时获取发展研究的新信息,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甚至还会将一些已经过时的观点传授给学生。试问一个自身都缺乏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学生呢?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1.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里,教师积累的常规教学经验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相对于学生而言,也并没有很多的优势。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现代教育的信息观,主动、自觉、敏感地捕获新的信息,加强信息技能,增强学习能力,不断充实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针对目前教师对信息“重检索轻利用”的现状,要有意识地训练教师的信息检索、信息利用、信息创新的技能。

2.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多在网络上进行阅读。当代信息技术使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革:从原来的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基于网络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教师如果经常光顾网站,就会不断发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和资源,极大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这些不是书本这种古老的传媒载体所能比拟的。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的技术优势,获取更多不同方面的经验教训,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能熟练地使用网络这种武器,并能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总结和运用。在不远的将来,网络阅读将成为教师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手段。重视并坚持网络阅读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3.经常性使用多媒体或电脑上课。

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在多媒体室或电脑室上课,是教师信息素养提高过程中的分水岭。要充分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课程的教学中,不要求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要说等到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高后再用。

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为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早在月教育部就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目标即: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显然,《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使得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有了根本的保障。

信息技术课程是通过研究性、协作性及自主性学习信息科学知识、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及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有机整合等等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显而易见,信息技术课程只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之一来学习,强调的是使学生具备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地得到发展。

1995年国际中学生信息学奥赛金牌得主赵鹏同学回忆说,他高中的计算机教师对程序和算法并不精通,但他却教出了两个奥赛金牌选手。该教师总是以朋友式的态度对学生起引导方向的作用,给他们创造一种寓学于实践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突发奇想,这对我们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从而忽视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则是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学生应拥有自己的问题和学习目标,教师则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奥妙,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博大精深。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创造信息等信息能力,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搞得比较好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的整合,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制作课件,来促进学习等等。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得信息素养的培养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目前,课程整合的提法已基本取代了原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关部门甚至正在考虑编写新型的与信息技术整合以后的学科教材,例如,在小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的教学,以游戏软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操作、接触、熟悉电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对计算机网络先产生一种好感,从中学会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在中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除了把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外,还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素质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外,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的要求。一些学校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探索,如上海市宝山区虎林路小学在internet环境中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探索实践中,通过“明确方向,提出建议;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归纳整理,阅读理解;展示观点,深入认识”这样一个学习流程,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信息素质的精神、意识、伦理整合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良好的氛围。

四、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让学生自觉加强对信息素养的提高。

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适当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将所学的情报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结合所学习课程,获取信息这样可以对他们所学课程信息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同时也可以考察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使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查找有关课程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并加以创造性运用,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21世纪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也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生活离不开信息技术,人们的信息技术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发展。例如在商店里使用pos系统结帐,在银行使用自动柜员机取款与存款,回到家里,家长在使用信息技术工作与休闲娱乐;同时,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学生自己也利用信息技术来寻求帮助,他们还可利用信息技术漫游知识的海洋,或者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只有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彰显出其巨大的价值。相反,如果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话,那么信息时代、信息社会也将失去意义,不复存在。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如果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仅局限于课程、课本和学校的做法,就会割裂学生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是不完整的。学生是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无论是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信息技术的运用都将大大拓宽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随着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多,学生的社会生活也面临着重新建构,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活动”将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这些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问题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信息的重组与统一。同时,通过信息的搜集、比较、概括等方法扩展、增殖信息,并在信息扩展与增殖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在信息社会的社会化。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是最主要的资源,并且对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顾小洁等《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2]顾非石《信息素养:当代教师专业化的必备素质》。

[3]鲁伟政《关注“共生效应”,促进研究性学习》。

[4]塞北《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5]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呼唤教师角色的迅速转换和信息素养的尽快提高,如何进行角色转换及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如何让教师从传统角色转向新角色?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究是什么?二者的关系如何,具体的措施有哪些?本文将以信息时代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为切入口理论联系实际加以探讨。

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下面数学网为大家分享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仅供大家参考。

数学素质是学生(主体)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体,在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的影响下,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能力在主体发展中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数学本身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等特点,使学生望而生畏.事实上,初级中学不少数学概念等内容都可以找到它的实践原型.如:正负数、数轴、绝对值、点到直线的距离、函数等,都是由于科学与实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讲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可使学生不会感到抽象乏味.就“数轴”来说,是规定了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单单这样讲,学生不易接受.其实人们早就懂得怎样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各种数量,如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温度计都有三要素:度量的起点、度量的单位、明确的增减方向.这些“模型”都是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的概念.

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是由形象思维为主过度到经验型的抽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发展.初中生对数学中抽象的概念、理论的学习往往由于社会实践经验相对缺乏,而停留在表面上的一知半解.因此,教学中要借助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把具体的东西和抽象的东西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学会观察、分析、归纳,帮助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透彻思维,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教师应阐明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教育.如我教“实数”的一节课时,向学生简介了从自然数产生到整数、分数出现再到无理数的出现,告诉学生数的产生与发展不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它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数学和科学技术方面有着辉煌成就,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数学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如介绍古代刘微的“海岛算经”,祖冲之保持千年世界记录的“圆周率”、勾股定理,杨辉的三角形定理,现代华罗庚的优选法,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等等.这都是我国数学在世界上值得骄傲的成就.

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成长故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针对个别学生数学基础差、意志薄弱、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我给他们讲数学家张广厚的故事,从数学不及格没考上中学到艰苦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终于成为数学家.学习他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个别学生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我给他们讲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是近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而他总是十分谦虚,坚持不懈,永远探索.学习他谦虚谨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

总之,加强学生数学素质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我们每位教师身上肩负着培养人才,振兴中华之重任.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培养他们,使他们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数学将成为整个人未来发展的有力工具,数学何其重要,这就意味着数学教育需要培养人的更内在的,更深刻的东西,这就是数学素质。

相关范文推荐
  • 10-31 最优实训心得总结大全(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内心感受和体验的反思,可以深化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现在,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些演讲比赛的获奖者的心得体会,看看他们是如何总结和表达的。
  • 10-31 2023年保护生物学心得体会大全(24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思考、行动和成长的记录,它可以帮助我们不断优化自己的发展路径。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和学习心得体会的写作方法,以下是一些实用的范文供参考。
  • 10-31 优秀机构编制干部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5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自身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反思和总结。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机构编制规则是在制定、执行和监督政府机构
  • 10-31 2023年稻草人读后感(模板19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对其中的思想、主题、情感等方面进行的个人感受和反思。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抓住重点和写出好文章有所帮助。
  • 10-31 精选托管运营的协议书范文(15篇)
    通过阅读这些精选范文,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水平。这些总结范文包含了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经验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领域的学习和工作要点。
  • 10-31 优秀借款合同保证条款(汇总18篇)
    借款合同是一种法律文件,用于明确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的借款事项。希望以下借款合同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贷款人:借款人:保证担保人:为了确保甲﹑乙﹑
  • 10-31 优质培优心得体会范文(18篇)
    写下心得体会是为了保留那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方便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借鉴和应用。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不同主题,可以让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
  • 10-31 优质两个全覆盖心得体会(案例23篇)
    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你对心得体会写作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帮助你理清思路。第一段:引言(
  • 10-31 精选绿化工的自我评价(汇总13篇)
    自我评价是一种客观和全面的对自己进行评估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盲点和改进的空间。在以下的自我评价范文中,可以看到评价者对自己的全面评估和找到改进的方向
  • 10-31 最优幼儿园消防演习活动策划(通用24篇)
    活动策划是一个多方面考量的工作,它要求我们在预算、资源、风险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精选活动策划案例,希望对大家的策划工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