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陶渊明的心得体会(优秀10篇)

2023年陶渊明的心得体会(优秀10篇)

时间:2023-09-17 19:49:37 作者:LZ文人 2023年陶渊明的心得体会(优秀10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渊明的心得体会篇一

初入世界,我们对于现实社会的冷酷和无情充满疑惑和不解,而我们也常常陷入一种颓废和灰暗的情绪中,若能用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们便能淡化犬儒主义的颓废,迎接积极向上的人生。在古代文学中,有着一个乞食的雅士——陶渊明,他以朴素而真诚的生活态度取得了人生的真谛并感获生命的智慧。今天,我们就一同以陶渊明乞食的身份探索,领悟他的人生哲学与境界,找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段:细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带来的哲思启示

在《归去来兮辞》一篇中,陶渊明以“归去来兮”为主题,用朴素而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对于现实社会的反思和对于内心深处归宿的渴望。在咏史怀古的基础上,表达了对人生本质的思考。作品中不同寻常的诗歌形式和缤纷的意象裹挟着陶渊明对内心广阔的思考,清晰地折射出一种回归本真,对自我打造的人生设计观。而我们也能从中深深获益,明白回归本真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段:善化苦痛,从“乞食”中体悟人生的真谛

陶渊明之所以能取得生命的智慧和价值,不仅在于他的文学才华,更在于他内心的慈悲和善良,一颗还原本真的心。在《归去来兮辞》中,他讲述了他乞食的经历,而在这过程中他并未沉溺于物质的匮乏和痛苦,反而从中领悟到了珍视生命的真理。他用做人的内涵,成为了他安身立命的根基。我们也可以从中领悟,善化苦痛,追求一种包容和超越的人生哲学与境界。

第三段:以慈悲心温润世界

陶渊明不仅关注自己的人生,更以慈悲和温润的心态,关怀他人的生命。而正是这种内心的滋养,赋予了他朴素而真挚的文学特色。读陶渊明,感受到内心的升华,面对世界的冷酷与无情,我们需要以慈悲心对待世界,用善良和关爱温暖他人、温润自己,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第四段: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寄托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向我们表达了一种寻求心灵寄托的精神。他不仅通过乞食和归隐来避世只羡仙鹤,更从自然中寻求生命的内涵。他寄情山水间浑然天成之美,从中汲取生命的奥秘。而我们也可以从中明白,自然是我们理清思维和情感的最佳舞台,我们可以在自然中寻求自我并进而汲取生命的经验。

第五段:生命的智慧,浸染我心

生命是一份馈赠,是一份值得格外珍视的礼物。陶渊明从生命中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获得了精神上的丰盈。他以文学和哲学创作为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用文字和书卷中描绘出他对人生、社会和生命的理解,用别人的眼睛看清自己的心。而我们也应如同陶渊明,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去领会他对待生命的态度,给自己的人生添加一份智慧和珍视。

结尾: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种平和安详的人生质感。通过他朴素而深刻的笔触,我们领略到了生命的馨香,也深切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知道了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和如何去珍视这份生命馈赠。所以,我们应当用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去探寻属于自己的人生,去追索生命本真的意义,做一个温暖、开朗,自适应的人,让生命更加精彩。

陶渊明的心得体会篇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饮酒其三陶渊明,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1.道丧:道德沦丧。道指做人的道理,向:将近。惜其情:吝惜陶渊明的感情,即只顾个人私欲。

2.世间名:指世俗间的虚名。

3.“所以”二句:所以重视自身,难道不是在一生之内?言外之意是,自苦其身而追求身后的.空名又有何用!

4.复能几:又能有多久。几,几何,几多时。倏:迅速,极快。

5.鼎鼎:扰扰攘攘的样子,形容为名利而奔走忙碌之态。此:指“世间名”。

其实很多读陶诗的人,在注解陶诗的人,一般评陶诗的人,一至陶诗《饮酒三》,就跳过去了。没错,陶诗《饮酒三》写得很平实,也没用典故,一看就懂,一看就知晓,于是跳过去了。

这就如你不把朋友当作人,你不把诗歌当作真实率性的歌唱。你们总是把别人,当然是别人,赋予必须的高尚和足够清纯,而为自己寻找每一次沉沦混浊甚至是黑暗的理由。谁教育了你们诗歌永远有伟大的使命!谁教育了你们诗歌要有巨大的抱负!谁让你在每一段话里面都有中心思想,谁让你生活的每一个片断都理性到枯萎。

从这里开始,从《饮酒三》开始,一个神灵一般的陶子开始出现,平静、不动声色。我每一次读到《饮酒三》,就读到一种真诚的性情,没有了典故,没有了愤懑,简单稚嫩的如孩子,沉郁朴真的如农人。就在这里,陶先生在转弯,没有给你们风彩。他在说放弃担负,放弃使命,说自己!说自己!

这时的五柳先生,就在我们身边,他如此随意。

路是很多种的,你会在哪里回来?默念《饮酒三》,知者自知。

陶渊明的心得体会篇三

陶渊明集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部作品集。这部作品集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阅读陶渊明集,我深深体会到陶渊明的追求真理、热爱自然和关怀民生的情怀,以及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以下是我对陶渊明集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陶渊明集中,我感受到了陶渊明追求真理的精神。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人性的剖析,体现出他对于真理的追求。在《归园田居》中,他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反思了人们在纷扰的世事中追求名利的虚荣心态。他提出“遗世独立”的理念,强调个体应该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自由。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也启示了我要坚持探索真理,不被物质和欲望的诱惑所迷惑。

其次,在陶渊明集中,我感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他以自然界的景物和动植物为题材,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他笔下的山水、花草树木,都展现出生机勃勃、美不胜收的景象。在《桃花源记》中,他描绘出一个封闭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励着我去欣赏、保护和探索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

再次,在陶渊明集中,我看到了他对于民生的关怀和思考。陶渊明在诗作中反映了社会的不公正和农民的苦难,他痛心疾首于社会的腐败和农民的辛酸。在《归园田居》中,他写到了农民因为苦力过度而身体力行,他倡导改革社会制度,减轻百姓的负担。这种关怀民生的精神,鼓舞着我穷人民的苦难和生活困境,关心社会问题,为改善百姓生活尽一份力量。

此外,在陶渊明集中,我认识到他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他对人生的思考深刻而特别。在《归园田居》中,他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倡导追求内心的安宁而非世俗的名利。他强调人生的意义在于世事变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然。这种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使我意识到人生无常的本质,告诫我要关注内心的培养,追求心灵的自由。

综上所述,陶渊明集中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追求真理的精神、热爱自然的情感、关怀民生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都展示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和思想家的品质。读完陶渊明集,我对于追求真理、热爱自然、关怀民生和对人生的思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陶渊明集的艺术魅力在于对人性的思考与抒发,它不仅提供了美的享受,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和人生的反思,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

陶渊明的心得体会篇四

《闲情赋》比较长,我们来简单地看一看。他说“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何”就是多么的意思,“旷世”就是说这个时代没有的,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瑰”是美玉、美好的意思,“逸”是飘逸、出群,与众不同,“令姿”,美妙的姿态,他说那是多么美好的、与众不同的姿态,“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秀群”,“秀”是草木的那个花开出来,她是在一群人之间,你要看到她是杰出的,特别美好的,“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她表现出来倾国倾城的美丽的颜色,她所希望的是“有德于传闻”,不但是容色的美丽,而且希望美好的品德能够传闻,能够流传,能够把美好的品德流传下来。“佩鸣玉以比洁”,她身上佩着鸣玉,古人身上都有佩玉,玉是代表一种美好的品德,所以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守身如玉”,说一个人持守自身的品德,像拿着一块贵重的玉石,不能够让它有一点的瑕疵,你要把自己的品格像一块玉一样地珍重保存。“佩鸣玉以比洁”,跟玉一样的洁净,“齐幽兰以争芬”,有幽兰一样的芬芳,“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她虽然有那种多情的柔情,可是她的柔情不在世俗之间,她不是那种庸俗的、卑下的感情,“负”,就是内心怀抱的,她内心怀抱着也者高雅的志意,像高天上的青云一样。

“悲晨曦之易夕”,她悲哀生命的短促,“曦”是晨光,晨光熹微,你堪她早晨的光影,转眼之间就到了黄昏。“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她哀感人生是如此的忙碌,是“长勤”,人生是短促的,人生是忙碌的,“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殷”是厚重,说我们每一个人人生一世不过百年,那百年之中为什么我们的欢笑这样少、而悲哀这样多呢?“褰朱帏而正坐”,“褰”就是拉开,他说这个女子拉开她那个红色的帷幔,端正地坐在里面,“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泛”是流传,她弹瑟的声音流过去, 凄清的弹瑟的声音就流传出去,“以自欣”,她以这个作为她的喜乐,她喜欢弹这个音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攘皓袖之缤纷”,弹瑟当然是手指在弹,所以就看她的手指在动,你的眼睛就送着她的手指,留下她美好的手指的姿态。“送纤指之余好,攘皓袖之缤纷”,弹的时候她手在动,衣袖也在动,古人不是像我们穿这么紧的袖,古人的袖子都很肥,所以“攘”就是举起来动的样子,那个洁白的衣袖“缤纷”,那个袖子就像飞舞一样的,长袖在缤纷地飞舞。“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瞬”就是眼睛这么一动,说一瞬之间,就是眼睛这么一动。她的美丽的眼睛一动,“流眄”,就流过来看你一下子。“含言笑”,就是她要说话啊,还是要微笑啊?你看不出来。她好像有一种表情,可是没有具体的言语,也没有具体的欢笑,就是说表情在似有似无之间。

“曲调将半,景落西轩”,她弹瑟弹到将近一半的时候,“景落西轩”,这个“景”字就通“影”字,日光。她弹这个音乐,弹到一半的时候,太阳已经西斜了,“景落西轩”。他刚才不是说人生是短暂的吗?“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你无论有多么美好的本质,无论你要表现什么美好的才能,曲调还没有弹一半呢,而日光已经从西边的窗前落下去了。“轩”就是窗了,太阳从西边沉没了,所以光影就从西边沉没了。“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商”是一种悲哀的声音。欧阳修的《秋声赋》说,秋天你听那干枯的树叶哗哗的响声,就是“商声也”。所以不但是太阳西斜了,而且季节也到了秋天了,那悲哀的商声就敲响了园林,那树上都是一片商声,一片干枯的树叶的声音。“仰睇天路,俯促鸣弦”,这个女孩子仰望一下高天,她不是“负雅志于高云”吗?她所向往的是高天上的青云。“仰睇天路,俯促鸣弦”,她低下头就把瑟弹出非常急促的声音,因为人生也是短促的,光阴也是短促的,“神仪妩媚,举止详妍”,你看她的精神,你看她的仪态,那是如此的妩媚,她的举止姿态真是安详。我们说有的人你看她就好像老是慌慌张张的、安不下心来的样子,而有的人不管是怎么忙怎么快的动作,她的精神的表现也是安详的。“妍”是美丽,如此的安详而美丽。

他说“愿在衣而为领”,他说如果在她的衣服,我就希望变成她的衣服的领子,“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这个领子就可以承接着她那美好的头发上的芬芳。“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他的十愿每一个后面都跟着一个“悲”,悲就是落空,其实他所写的十愿就是十个落空。所以他说我在衣服就愿意变成她的领子,可是我恐怕到晚上的时候,“悲罗襟之宵离”,罗襟就是她的罗衣,到晚上她就把衣服脱下来了,“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而秋夜是这样的寒冷、这样的凄清、这样的漫长,我就再也接触不到了,只有等到她明天早上再穿这件衣服,我才能够“承华首之余芳”了。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如果在她的头发上,我就愿意变成她头发上的头油,泽就是光泽,头油。“刷玄鬓”,玄是黑色,这头油就刷在她黑色的鬓发之上,然后这头发就垂在她的肩上了。“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我就悲哀这个美人常常洗头,她一洗头就用热水把我冲跑了,白水就把头油冲跑了。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如果在她的眉毛上,我就愿意变成她画眉的那个黛色,“黛”就是画眉的那个黑的颜色,“随瞻视以闲扬”,随着她的眼睛看来看去,我这眉毛上的黛色也可以跟着到处扬动,所以“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他说我就很担心,虽然这个脂粉、我的黛色还没有脱落,可是“或取毁于华妆”,她说要化一个更美的妆的时候,“华妆”就是艳丽的化妆,“取毁”,她就把我洗掉了。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如果是铺在她床上的席子,我就愿意变成她的一领席子,“安弱体于三秋”,就将她那柔弱的纤弱的身体睡在我这个席上,可是“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这个席子是竹席了,说三秋她还睡这个竹席,可是我就悲哀到了冬天呢,“文茵”就是有花纹的厚褥子,“代御”,御就是用,她就用那个厚褥子了。我要再见她,“方经年而见求”,“经年”,只有明年夏天她才会需要我这个席子了。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如果是丝线呢,我就愿意变成她的鞋子,如果我这块丝绸变成她脚上穿的绣花鞋的话,我就可以“附素足以周旋”,依附在她洁白的脚上,随着她周旋,走来走去。可是“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可是我就悲哀,她有行就有止,“有节”,有一定的节制,有一定的变换,有时候走有时候停,所以到晚上就“空委弃于床前”,就把我脱在床前了。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如果是在白天,我就愿意变成她的影子伴随着她的身体,她走向西,我这影子就跟着她向西;她走向东,我这影子就跟着她向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可是我就悲哀,有时候有树,这个树有很浓密的树荫,影子就不见了,我就不能伴随着她了。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楹”是两个窗柱之间,他说如果是在夜里,我就愿意变成一根蜡烛,照亮她美丽的容颜。“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扶桑”就是东边太阳出来的地方,那我就悲哀,等到明天早晨太阳的光线上来了,我这蜡烛就悲吹灭了,什么都没有了。

“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如果是竹子呢,我就做成一把扇子,握在她温柔的手腕里,给她送上清凉的风。“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我就悲哀秋天的白露下来了,“顾襟袖以缅邈”,她就不用这个扇子了,就把我丢开了。这里其实用的是汉朝班婕妤的那首诗,班婕妤说有一块丝绸,裁成一把团圆的扇子,我就老随着你,给你送美好的风,可是秋天来了,你就把扇子收起来了,秋扇就见捐了。所以他说“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缅邈”就是离开你的衣袖很远了。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如果是木头的话呢,我就愿意变成一段梧桐的木材,这个梧桐的木材就可以做成琴,放在你的膝上弹奏。“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可是人有的时候欢乐完了就悲哀了,所以你就把我推开了,你就把膝上的鸣琴推开,“辍音”,你就停止了,不再弹了。这一共就是十个愿望。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他说我考察、反省了一下,凡是我的愿望都是不能长久的。我愿意做你的衣服上的领子,可是你会把我脱下来;我愿意做你衣服上的带子,你也会把我脱下来;我愿意做你的鞋子,鞋子你有时候也抛开了。所以天下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我内心有这么多的感情,感情为什么说是“劳情”呢?你如果心里怀念一个人,心里老想着一件事情,你的心永远不放松,你的心当然是“劳”了。所以我“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我中心这样劳苦地思念,可是我没有机会跟你诉说,“步容与于南林”,我就出去散步,“容与”是慢慢地散步,我就到南方的那个树林去漫漫地散步,“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那个南林里有木兰树,木兰树上有露水滴在我身上,我还走在一棵高大的青松之下,在那个树荫底下,“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他说我在散步,“步容与于南林”,我就盼望,“傥行行之有觌”,倘若就在我散步走来走去的时候,我忽然间看见你了,你忽然间在我的路上出现了,“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所以我的内心又欢喜又害怕,我希望看见你,我又害怕碰见你,所以“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终于没有见到你,竟然又感到寂寞。所以我现在只是我内心的“悁想”,内心的怀念、内心的思念,白白地寻找了。他说“敛轻裾以复路”,“裾”就是衣服的下摆,我就把我的衣襟往上提起来,走回我原来的那条路,所以“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看到西下的斜阳,我就发出叹息了,“步徙倚以忘趣,色惨惨而矜颜”,“徙倚”是来往徘徊的样子,我就“步徙倚以忘趣”,这个“趣”就通“趋”,他说我希望跟那个女子碰见,但是我一直没有跟她碰见,那我心里边就是怀着这种思念的感情,在这里走来走去,“以忘趣”,我要到哪里我忘记了,我不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我内心都是我刚才希望遇见又没有遇见的这种感情。所以我就来回在这里徘徊,忘记我要到哪里去了。“色惨惨而矜颜”,所以我的脸色这样悲惨,这样凄惨。他说这个时候呢,就是“叶燮燮以去条”,不是秋天吗?那个叶子“燮燮”,哗哗哗的叶子的声音,就离开它的枝条,树叶就都落下来了,“气凄凄而就寒”,那个天气在太阳落下去以后就越来越寒冷,“日负影以偕没”,太阳带着它的光影消失了,“月媚景于云端”,月亮的光影就出现在白云之上,“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他说我这个时候就好象我本来划着一只船,现在我没有船桨了,我不知道怎么办了;又好象我在爬一个山崖,又发现我没有办法再爬上去了。“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不寐,众念徘徊”,“毕昴”都是星星,这个星星就照在我的床前,已经是深夜了,“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天气就很寒冷,“炯炯不寐,众念徘徊”,“炯炯”是眼睛睁得很大,我就不能够成眠。“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我就起来整理我的衣带,等着第二天早晨的天亮。这个时候我的那个台阶上都挂满了繁霜,“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那个鸡的翅膀还收着,鸡还没有叫;“笛流远以清哀”,远方的这个笛子传过来那么凄清的悲哀的声音,“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开始的时候这个声音这样的微妙、这样的繁密,这样的悠闲、这样的和平,最后是发出嘹亮的声音,“藏摧”,“藏”就是你中心的深处,“摧”,那个摧折的、哀悔的声音,所以这个笛声变得这么悲哀。“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我就想,那个女孩子是不是就在我的附近,我要托天上的流云把我的怀抱、感情送给她,“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但是天上的流云就消逝了,行云不说一句话,而光阴就“奄冉”,慢慢地都完全过去了,所以他说我是“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我白白地这么勤劳地思念,就是一直在不断地思念,我自己如此的悲哀,可是我跟她最终还是“阻山而滞河”,好像中间隔着一座高山,隔着一条长河,我永远没有办法跟她接近。“迎清风以祛累”,所以我就迎着早晨的清风,我希望清风把我内心的烦累祛除,吹走。“寄弱志于归波”,我就把我内心这点微弱的志愿寄托在那流回去的流水,“归波”就是流水。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就说野地里有这么多野草,上面有很多的露珠,有一个很美丽的女子,她是如此的美妙,我跟她偶然之间相逢了,我们两个人就有一个美好的约会。陶渊明所以说了,“尤《蔓草》之为会”,“尤”就是责备,说责备《蔓草》的这种幽会,就说随便一见面就欢好了,这是不对的。“诵《召南》之余歌”,所以我们要歌诵的是十五国风里边《召南》的这种歌辞,《周南》、《召南》都是比较雅正的。那《召南》说什么呢?《召南》里也有一首歌辞,叫做《行露》,说“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厌浥”是这个露水的样子,地上有很多的露水,我不轻易地走到这个露水之上,是“谓行多露”,我不愿意走在这么多的露水之上,露水就沾湿了我的衣服。就是说我不随便做一种行为举止而沾惹上任何的污秽,这是《召南》上说的,“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我不能够沾上这样的露水。所以陶渊明说“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说现在我就把我所有的思念都放下来了,我只是表现我内心的一点忠诚,“憩遥情于八遐”,“憩”就是寄托,我把我的遥远的那种怀思想念,寄托在八荒的遥远的地方。李太白有一首诗,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最后李白说什么?是“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四首》之一)。所以我把我的感情收回来了,我要把它寄托在那个高远的八荒的那种遐思之中,“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我们刚才说了,中国批评这个诗,说哪一首诗是好诗,哪一首诗是坏诗,就比较注重诗里边的内容的情意,我们说杜甫诗为什么是好的?因为杜甫所表现的感情都是合乎伦理的,杜甫诗里所表现的感情对于国、对于朝廷、对于家、对于妻子兄弟,都完全是合乎家国伦理的感情,那真是博大深厚,他所关心的是广大的人民。李商隐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我的身体不能象那个彩凤,我不能够跟你并肩双飞,但是我心里面有一点灵犀跟你相通,这种感情也写得很动人,但是这跟杜甫的合乎伦理的感情是不同的。

陶渊明的心得体会篇五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士诗人,他的诗作以自然田园为题材,体现了他深深的隐士情怀。通过阅读陶渊明的诗歌,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隐士情怀,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在我看来,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体现在对自然的热爱、追求内心平静和与世无争的态度上,这些都给我带来了一份宁静和启发。

首先,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体现在他对自然的热爱之中。陶渊明毕生都热爱田园生活,他在田野中放牛、耕田,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些诗句中融入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常常逃离尘世繁杂,去寻找自己内心的宁静。他痛恨官场之争、权谋勾心斗角,因此选择了隐居,他认为只有呼吸新鲜空气,沐浴在阳光下,才能远离俗世的纷扰,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其次,陶渊明追求内心平静体现了他的隐士情怀。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表达了对于心灵平静的追求。他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表明了他希望通过接近大自然,远离纷扰,达到心灵的宁静。陶渊明意识到内心平静对于人的健康和心理的平衡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远离纷杂世事的困扰,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因此,他选择了独处,追求心灵的安宁。

最后,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体现在他与世无争的态度。陶渊明不为名利所动,他追求的是内心的自在和真实的生活。他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他不畏世俗、不追逐功名,他追求的是自由自在的心境,与世无争的态度。陶渊明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独树一帜的风格,传达了他对于自由、真实和幸福的追求。

总之,陶渊明的隐士情怀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启示。通过他的诗歌,我懂得了追求内心平静、热爱大自然和与世无争的重要性。在当今繁忙和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陶渊明的诗歌提醒我们重视内心的健康,向往自然的美景,保持与世无争的态度。只有在内心平静和宁静的环境下,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因此,我们应该学习陶渊明的隐士情怀,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活出一份宁静和自在。

陶渊明的心得体会篇六

没有陶公的归隐,中国的文学史就不会是如此这般了。文章憎命达,历史的跌宕才会推演出文化巨人。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走近陶渊明故居,更多热点杂文阅读欢迎访问(/wenxue)。

到了江西的九江,必须要到陶渊明的故居去瞻仰一下,这不仅仅是去观光一个旅游景点,而是要寻找陶渊明的田园诗风,退隐后的悠然,或是一点什么苦衷。总之出于对名古人大家的一种崇敬,祭拜则是必然的了。

九江,在历史上曾经叫过浔阳,江州、柴桑等。陶渊明弃官以后,就回到了浔阳郡西南的星子县隐居,过上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同妻子男耕女织,在偏安一隅饥一顿饱一顿的打发着光阴。这期间他饱尝了民间的疾苦,也领略到了弃官以后政治上的轻松,与山水融化在一起的愉快心情。所以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散文,词赋,开启了田园诗风的先河。

当我们走进陶渊明故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狭长的山坳,两面的山平缓,充其量是丘陵,中间的平坦处也不会宽过百米。眼前这个地方就是陶渊明所说的“悠然见南山”的地方?那南山一点儿都不伟岸。“采菊东蓠下”,菊在哪里?陶园给我的感觉与平时读书所形成的样子不知要相差多远。

走进山坳的小路旁是一池一池的蔬菜,每个小池子也只有 一平方米到两平方米。这个地方的土地这样稀缺?我心底生出了感叹。一排错落有致的灰色房舍展现在眼前,四周是一人多高的围墙,门紧闭着,门口堆放着几辆摩托车,连一个人影也看不到。与我同行的几个人有些失望,顺着山边的路向里面走,路明显高于山坳里房宅,向园内望下去,里面的房宅基本能看个大其概。

好在这时候从一个园内的房子里走出来一个女士,端着个洗衣盆,被我们叫住了。原来陶渊明故居正在修缮,停止接待游客,要在一个月以后才能开放。我们说明了远道而来,再来不易。这个女士很有同情心,我们就成了陶渊明故居唯一的一伙游客。这位女士具有大文化人故里的优雅,义务为我们当起了导游。

顺着由石头铺成的甬道,走进一个长廊,这是一段诗林,主要是陶渊明的诗,还有历代名人歌颂与缅怀陶公的诗,当然都是大手笔。那么多的诗,我们来不及细细品味就拐入向南的小道。越过一个小小的池塘,这应该就是“洗墨池”,看来是刚刚清淤,岸上全是翻出来的新土。这位女士指给我们看岸上的柳树,在池子的南岸一排柳树,有七八棵,她说准备留下五棵,因为陶渊明也叫五柳先生。那岸上的柳一定不是陶公当年的柳,一千好几百年了,什么样的柳也要化为灰土。

一组石阶引着我们向南山走去,那里有陶渊明的墓,一个十分简陋的不起眼的坟冢。一个石碑,旁边是用石板刻成的陶公的赋:归去来辞。女士告诉我们说,陶渊明享年六十三岁,所以这石阶也用了六十三级。她说陶公去世后不是安葬在这里,而是一个人们不知道的地方,后来由于一场大水,把陶公的墓碑冲了出来,陶渊明的后人拣来立在了这里。这座坟是空的。这个说法与一些史料的记载还不一样。魂兮归来,陶公安息!

再想看点什么东西,这位女士说,展馆还没有开,起居的地方也没有开,只能看到这了。

狭窄的甬路上,散落着一片片的枯叶,这就是南方的气候特点,本来此时是春天,却已经有叶子落下了。满目青山,一片郁绿,偶有落叶黄枯,最容易给人以繁华不远处的凋零感,一边是生,一边是亡,生生相息,这可能就是世界的`本意。

陶渊明从彭泽县令岗位上,一忿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这不是一个偶然的义愤之举,而是长期积压的心头的郁闷总的爆发。陶公读了很多的书,据说通明黄老之学,对世事淡然处之,任潮起潮落,花开花谢,搬不动天,就看天好了,拧不过天就顺天好了。

陶公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身上儒道并存,有旷世之才,为国效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报负也很强烈,也几次出仕,做过参军,也当过祭酒,还当了几十天的地方官。既“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大济苍生”;又“性本爱丘山”,“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走出了他人生特有的风光。

从国家用人的意义上来考虑,陶公的归隐是国家的悲剧,也是他个人的悲剧,如果从大文学家的產生,田园诗派对历史的影响,这个悲剧又是杰出的贡献。没有陶公的归隐,中国的文学史就不会是如此这般了。文章憎命达,历史的跌宕才会推演出文化巨人。

文人性格与官僚性格的巨大差异,决定了文人为官或弃文道而入官道,或坚守文道而退出官道,这一点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概出一理,很难把二者合在一起做好。文人的性格天真,豪放,理想主义,浪漫神驰,情绪化多一些,心中的美好,对人的善意多一些,有时还有一些狂。文人的面子也很重要,陶公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发誓:既不摧眉又不折腰,蔑视权贵,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救济粮。这样的性格与面子是最不适合官场了。而官僚的人格,其实是职业人格:说假话,说大话,报喜不报忧,阴谋,狡诈,心口不一,言行有别,权术,当面笑脸,背后捅刀子,为了达到目的,不惜采用任何手段,六亲不认,脸皮厚,心肠狠。对大一级的官僚可以俯首帖耳,当奴才,而对低一级的官僚,则一定要当老爷。勾践为了达到报仇目的,可以尝夫差的粪便,安禄山为了讨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欢心,竟可以学动物的嚎叫。官场中下对上没有尊严可言。

两种职业性格如果硬是拼装在一个人的身上,就出现了苦闷与彷徨,须在此二者中选择一种,历史上有的文人放弃了文人的性格,把官也做的蛮好,而有的文人坚守了文人性格,则不得不中间退出官场或被屠戮。陶渊明坚守了文人的性格,官只做到七品就到头了。

徘徊在陶园中,那一草一木,似乎都有陶公的性格与灵气,都是那样的柔和与无争。陶公的归隐是真正的不想陷于污浊而自清。历史上也不乏有些利用当隐士而沽名钓誉之徒,待价而沽,钓朝庭的胃口。隐士复出做官不可胜数。仔细想来隐士竟然也有真假,而假隐士的退隐竟是官场的一种权术,是以退为攻,或者叫退一步而求进两步。陶渊明是真隐士,一直在田园终老,坚守了文人的美操。

孔老夫子说过“邦有道则兴,邦无道则隐。”陶公没有等到邦有道的那一天。在他的心中,士为天下的雄心一刻也不曾泯灭,对建设一个理想社会的报负一刻也没有停止。不能亲身去实践改造社会的理想,那就在虚幻中构建吧,桃花园记是陶公政治理想的真实表露,他设计了那样美好的社会,没有官僚,没有战争,没有溜须拍马,没有强盗,一个大同的社会。写这样一篇巨作,把陶公的政治理想掏空了,从而只能归入田园,寻找与自然的合一了。

隐士是邦无道的产物,贤人在野不在朝,是聪明的人才为避祸逃进深山。隐士所持的都是“黄老”之学。这“黄老”思想成了一代又一代才人逃避现实的救命稻草,也撑起了一个天大的面子,使逃避有了一个轻松而又好听的借口。“黄老”之学不论怎样修饰,核心还是消极退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里面也有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争乃大争,世上无能与之争,是躲起来哲学,避开对立面,让其在同另外的矛盾中消耗力量,自己只看结果就可以了。世界上的事,“黄老”不参与,当看着他人争斗纷纷死掉了的时候,“黄老”自己也已经老掉牙了。真应该庆幸世界上还有其它学说与思想,如果只有“黄老”一家,那就坏了,强盗会横行无阻,世界永无宁日,“黄老”想安静地吃粗粮喝生水也不成了。一个人,一个社会,一时的“黄老”可以,一世“黄老”则不行,一部分人“黄老”可以,所有人“黄老”则不行。

陶渊明的心得体会篇七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文以深情诗意、清新自然而闻名。在我研读他的作品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陶渊明通过评述世事和表达心境,让人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唤起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关注,使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并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意义。

首先,陶渊明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陶渊明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如“登临送目,非关目达。而今摇落,故园飘萧瑟。”这里的故园指的是家乡,而摇落的景色预示着秋天的到来。陶渊明笔下的自然风景让人感到一种平和和宁静,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在拥挤喧嚣的城市生活中,陶渊明的作品让我看到了自然的美好,也激发了我对自然的热爱。

其次,陶渊明的作品给予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和启示。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曲折多变,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用他的作品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坚持。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人世间繁华和名利的批判,如“俗人多爱彼,吾辈安可知?逝如斯,翻似水。”这种对俗世的反思和巧妙的表达方式,让我深受启发,明白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只有坚守初心,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价值观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意义。

此外,陶渊明的作品也反映出了情感世界的丰富和细腻。陶渊明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他通过对亲友情感的表达,表明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关爱身边的人。陶渊明的作品使我深深触动,加深了我对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的认识,让我明白了情感对于人类幸福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最后,陶渊明的作品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思考。陶渊明虽然经历了许多困境和挫折,但他依然保持了对精神追求的执着。他用诗歌表达对真理和人性的思考,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对人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说明了他对善良、公正和人间美好的追求。陶渊明的作品让我思考自己的生活追求和价值观,使我更加坚定了追求真理和美好的信念。

总而言之,陶渊明的作品深深影响了我。通过阅读陶渊明的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情感世界的关注。同时,他的作品也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思考。陶渊明的智慧和价值观让我深受启发,坚定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陶渊明的作品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和温暖的存在。

陶渊明的心得体会篇八

她是那样有着瑰丽潇洒的优美姿态,她是那样有着绝佳秀色而脱俗超群。她的容颜倾国倾城且娇美艳丽,更期待着将美好的品德与声名传播。像佩戴的玉石一样纯洁,像幽香的兰草一样芬芳,在世俗之中她是那么柔情淡泊,并且怀抱着高雅的凌云志向。

伤悲的是晨曦短暂倏忽又到夜晚,感慨的是人生有许多的辛劳勤苦。生命总是同归于百年之期,为何寡欢而又多愁!撩起红色的帷幔正襟端坐,弹奏清丽的琴瑟来表达自己的欢欣,纤细的指尖传送出美妙好听的声波,洁白的衣袖也随之上下轻舞。美丽的眼睛顾盼生辉也流光溢彩,隐含着悦耳的言语又好似甜美微笑实难分辨。鸣奏的曲调已将近一半,日光的影子也移动至西窗前面。悲凄的秋风叩响着树林,飘动的白云缭绕在山峰。她仰首凝视着天空的景色,低头不停地抚弄着琴弦。神态气度是那么妩媚多姿,一举一动更显得灵巧可爱。

美人弹奏的清纯音乐使我感动,我也愿意紧紧地靠近她倾吐心声。想要同她结交啊诉说山盟海誓,又担心违背礼制而受到谴责。想等待着用凤鸟为媒传递心中的话语,又害怕别人抢在我的前头。我的心情惶恐而不能安静,顷刻之间魂魄又多次离散。

我愿在她的衣服上成为衣领,承受起她那美丽头颅与容颜的芳香;悲伤的是她夜寝时要与衣衫分离,真怨恨这秋夜多么漫长。我愿在她的长裙上成为衣带,束缚着她那窈窕纤细的`腰肢;可叹的是气候常常有冷热的变化,不免脱掉旧衣衫换上新装。我愿在她的黑发上成为发膏,涂抹到两鬓间垂落披散在肩头;悲惜的是美人时常洗发,发膏随着清水而轻轻地流掉。我愿在她的眉端成为黛色,随着她那顾盼的眼睛而张扬,悲怜的是她所使用的脂粉讲究新艳,青黛的色泽又被华美的脂粉遮掩。我愿在她的床铺上成为凉席,供她那柔软的躯体倚躺到秋凉;悲哀的是要用绣着文彩的皮褥更换,经过漫长的一年才能重新铺上。我愿成为她的绢丝织成的鞋子,穿在她那雪白的脚上以供倘佯;悲伤的是她的行走终有停止,坐卧之时常常弃置于床前地面。我愿在白昼成为她的影子,依附着她的形体走东走西;可惜的是高树有太多的树阴,有时候也不能一起偕同。我愿在夜晚成为点燃的蜡烛,在厅堂的两柱间照亮美人的容颜;悲哀的是日出扶桑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仓促之间蜡烛的光芒就要被熄灭。我愿成为青竹制成的罗扇,让她轻轻握在手掌中扇出凉凤;可叹的是清晨降落下寒露,那襟袖中的罗扇早已离她丢弃。我愿成为树木中的梧桐,制成放置在她膝盖上的鸣琴;可恨的是在她心里乐极生悲之际,突然之间推开而停止了演奏。

细想之后我所有的愿望都不能实现,只是白白地花费了我的一片苦心。我满怀忧愁又无处可诉,只好独自彷徨徘徊在南边的树林。歇息在坠露的木兰之下,隐蔽在青松遮盖的树阴里面;如果在行路之时偶然相遇,那欣喜与惧怕之情将会交织在心中。最终只有寂寞而一无所见,独自怀着忧郁又在空虚中前往找寻。

整理衣服返回到了原路,眺望着夕阳长长地叹息。我脚步踟蹰忘记了前进,形色凄惨而神色严峻。萧瑟的树叶离枝落下,天气凄清渐渐寒冷。太阳带着影子一同隐没,妩媚的月亮高高地挂在了云层。鸟儿悲鸣着孤独归巢,野兽为寻找同伴而不肯归还。哀叹壮年之后将要衰老,怨恨岁月也将终了。追忆着要去寻找夜晚的梦境,神情恍惚而不得安宁。好像船儿失去了船浆,又好像爬上山崖时无可攀缘。

陶渊明的心得体会篇九

陶渊明,字元亮,晋代文学家,被誉为“田园诗王”,他的作品以描绘田园风光和咏史怀古著称。通过阅读和研究他的作品, 我深深感受到了陶渊明的深情之处,以及对自然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第二段:描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观

陶渊明的作品总是以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观为背景,他以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充满和谐与安宁的田园世界。比如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没有利益争端和压力。这样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追求简单和真实的生活理念,让我憧憬起那样的田园生活。

第三段:人性和仁爱

陶渊明对人性和仁爱的刻画也是他作品中的一大特点。他以“待人以心”为核心理念,提倡人们应当以宽容和仁爱的心态对待他人。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诗通过“山”和“水”这两个隐喻,表达了对人性的理解。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富有,人们都应该平等对待,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价值。这种理念教会了我宽容和理解他人。

第四段:批判社会和政治

陶渊明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现象。他在《归去来辞》中以不言直语的方式对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简短而有力地表达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现状的失望和对友圈眷恋的情感。读完这段文字, 我深感陶渊明对社会真实性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思考。

陶渊明的作品深深打动了我。他以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笔触,在我心中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以独到的眼光剖析人性和社会现象,让我对自己和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陶渊明作品的精神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和善。这也让我对自然和人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

结束语

通过阅读陶渊明的作品, 我深入了解了他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人性与社会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让我更加勇敢面对现实,寻找内心的寄托和庇护。陶渊明的作品是一盏指引我前进的明灯,永远激励着我追求真实、善良和美好的生活。

陶渊明的心得体会篇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乐曲《饮酒歌》,感受乐曲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从而歌剧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表现、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地表现乐曲并能提升音乐感知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了解歌剧《茶花女》,并能哼唱《饮酒歌》的主题旋律。

【重点】

听赏音乐的主题,哼唱歌曲,并感受乐曲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

【难点】

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分析、理解音乐,了解演唱形式。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茶花女》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变化,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介绍歌剧《茶花女》的故事情节,引出课题《饮酒歌》。

(二)感受体验

1.初听乐曲

并设问: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是男主角阿尔弗雷多在女主人公薇奥莱塔举行的宴会中举杯祝贺,用歌声表达对薇奥莱塔的爱慕之心,薇奥莱塔也在祝酒时作了巧妙回答,所以在速度上是稍快的。

2.复听乐曲

并设问:歌曲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剧的第一幕表现了两人的对唱表达了他们互相爱慕之情,在最后一段客人们的合唱也增添了这首歌的热烈气氛,所以《饮酒歌》给人一种活泼欢快的感觉。

(三)探究学习

教师总结:歌曲的旋律重复了三遍。第一遍为阿尔弗莱德的独唱及朋友们的合唱;第二遍为薇奥列塔的独唱以及两位主人公的对唱,最后有合唱呼应;第三遍是客人们的合唱。

2.教师播放视频音乐,引导学生随音乐体态律动,感受音乐的起伏,并结合乐谱找出发生起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这首单三部曲式的分节歌以轻快的舞曲节奏、明亮的大高色彩及六度大跳的旋律动机贯穿全曲,在装饰音——倚音的辅助下,表现了主人公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充满青春的活力。同时又描绘出沙龙舞会上热闹、欢乐的情景。

3.教师弹奏主题旋律,学生跟琴哼唱。

4.教师播放《茶花女》片段,伴随音乐,引导学生已小组的形式,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歌剧的魅力所在。

5.完整地播放音乐,深入体会歌曲的情感变化。

(四)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播放威尔第的另一部歌剧《弄臣》片段,并提出问题:此作品与《茶花女》有和不同?请小组展开讨论后,教师顺势介绍作者威尔第的生平。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感受歌曲《饮酒歌》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了解歌剧。

请同学们课后查阅关于此故事的内容品读,下节课分享。

相关范文推荐
  • 09-17 2023年犯错工作心得体会(汇总8篇)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是对成功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更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我给
  • 09-17 幼儿园班级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教案(汇总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
  • 09-17 初三心理健康教育班会内容 心理健康日班会教案(汇总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
  • 09-17 2023年预防初中生早恋的班会教案(实用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
  • 09-17 大学生爱心活动策划 大学生班会活动策划书(实用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
  • 09-17 2023年秦岭写生心得体会(实用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
  • 09-17 2023年贷后检查心得体会(实用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
  • 09-17 2023年萃取的实验心得(大全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
  • 09-17 最新访学心得体会(汇总8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
  • 09-17 校园贷班会教案 感恩学校班会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